康然刚;叶茂昌
目的:采用三点弯曲实验的方法测量3种复合树脂核材料的弯曲强度.方法:本实验使用的3种复合树脂核材料分别为DC Flow Core、Bisfil -Core和LuxaCore.每种材料各制作6个大小为(2.0±0.1) mm×(3.0±0.1) mm×(25.0±0.1) mm的矩形试件.试件在Instron万能材料测试机上测试其弯曲强度,跨距为(20.0±0.1) mm,加载速度为0.5 mm/min,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3种材料的弯曲强度值分别为:DC Flow Core (137.96±9.48) MPa,Bisfil-Core (123.82±12.99) MPa,LuxaCore (110.11±10.03) MPa.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DC Flow Core与Bisfil - Core之间(P<0.041)、DC Flow Core与LuxaCore之间(P<0.001)、Bisfil - Core与LuxaCore之间(P<0.047)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3种核材料的弯曲强度均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以DC Flow Core的弯曲强度值高.
作者:俞长路;骆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ortisomol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能力.方法:选取44颗离体单根管恒牙,随机分为2组,每组20颗牙,分别用Cortisomol糊剂和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以冷侧压法充填根管,采用染料渗入法测量染料渗入距离.结果:Cortisomol糊剂组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组根尖微渗漏均值分别为(1.21±0.47) mm和(2.17±1.08) mm,经t检验,P<0.01,两组渗漏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ortisomol根管糊剂对根尖的封闭能力优于传统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作者:肖丹;高燕;黄小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SD大鼠颌下腺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征,为组织工程化涎腺样组织的体外构建提供有功能的种子细胞.方法:获取新生SD大鼠幼崽颌下腺组织,经酶消化后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电镜下行形态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绘制生长曲线,对涎腺细胞的生物特征进行评价.结果:体外培养的颌下腺细胞CK(anti-cytokeratin)及淀粉酶染色阳性,体外增殖活跃.结论:体外培养的颌下腺细胞增殖活跃,保持了腺细胞的生物特征,可作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涎腺研究的种子细胞.
作者:黄桂林;李龙江;李学英;李华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正畸牙齿移动不同时期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正畸加力和撤力后不同时期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力后2 h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的表达量开始增加,加力8 h至加力3 d达到高,至撤力后2~4周PPTA mRNA的表达量开始下降,但 PPTA mRNA水平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提示P物质可能不仅参与早期正畸牙周组织的炎症损伤过程,而且可能参与了后期的组织修复重建过程.
作者:孙应明;罗颂椒;赵昱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低角型男孩颅面部软组织侧貌在水平方向的生长变化.方法:根据Bjork前颅基底稳定结构重迭法,头影测量20名男孩在自然头势状态下9、12、15和18岁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然后,统计分析颅面部软组织侧貌Ga、N'、Nasal、Sn、A'、Ls、Li、B'、Pg'及Gn'各点至垂直平面(Pr-VER)的水平向距离变化以及上下唇至美学平面(E-line)的垂直距离变化.结果:1)高低角型男孩在9~18岁期间额部、鼻根部及唇部与鼻尖的水平距离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颏部与鼻尖水平距离虽有增加,但在某些阶段其距离反而缩短.2)高角型男孩Ga、N'、Nasal、Pg'及Gn'点到Pr水平距离其各阶段各测量值明显大于低角型,可唇部表现则不同,高角型唇部比低角型表现为更为前突.3)高角型颏部向前生长移动幅度小于低角型,而唇部向前生长幅度明显大于低角型.相对于美学平面,低角型上下唇在9~18岁期间后退幅度明显大于高角型.结论:高低角型男孩颅面部软组织侧貌生长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区别在于唇部及颏部.这对正畸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借鉴作用.
作者:林新平;林久祥;Arild Stenvik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证明与传统的临床前期教学相比,仿真头颅模型教学是否提高口腔修复学教学质量.方法:向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接受仿真头颅模型教学的2000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及对额外接受10 h仿真头颅模型教学的2000级和只接受传统实验室教学的1998两个年级学生的牙体预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对仿真头颅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额外的10 h仿真头颅模型训练对学生的操作水平有显著提高.结论:仿真头颅模型提高了修复学教学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
作者:黄翠;邬凌;王贻宁;李四群;徐东选;夏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鼠磨牙牙周膜废用性萎缩功能状态对正畸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5周龄体重(250 g±20 g)的SD大鼠,随机分为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组(15只)和正常对照组(15只).通过拔除实验组大鼠右下颌所有磨牙使右上颌第一磨牙丧失咬合接触,3周后形成牙周膜废用性萎缩动物模型.在两组大鼠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间放置5 mm镍钛螺簧,初始力值50 g,近中移动磨牙.分别于加力后0、3、7、14 d处死动物,通过组织学方法对第一磨牙压力侧牙槽骨破骨细胞进行染色并记数;并对14 d组拍摄X光片测定牙齿移动距离.结果: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组牙齿移动距离(0.611 mm±0.142 mm) 小于正常对照组(0.679 mm±.090 mm),差异无显著性(P>0.05);萎缩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除0 d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正畸治疗中,无咬合接触的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牙较正常咬合接触牙对矫治力反应差,骨改建率低,易发生玻璃样变和潜掘性骨吸收,延缓牙移动,因此对无咬合接触牙的临床治疗中应采用轻力.
作者:齐娟;毛靖;杨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牙囊细胞EGF的表达以及在不同流体静压力作用下对细胞分泌EGF的影响,探讨EGF在牙齿萌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年龄为12岁男孩埋藏阻生牙齿的牙囊进行人牙囊细胞培养,将传代的培养细胞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表达EGF,RT-PCR定量分析,分别在50、100 kPa流体静压力作用1 h后RT-PCR方法观察细胞EGF的浓度变化.结果:培养的人牙囊细胞呈梭形,主要为成纤维样细胞,原位杂交染色显示人牙囊细胞中EGF的表达呈阳性,定位于细胞的胞质中,50 kPa流体静压力表达略有增加,100 kPa压力表达明显降低,说明流体静压力在一定力值范围内对人牙囊细胞中有EGF的表达具有空间性.结论:培养的人牙囊细胞具有合成与分泌EGF的能力,流体静压力可以影响体外培养的人牙囊细胞EGF的分泌.
作者:金作林;林珠;焦光海;王海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汪厚希改良铸造全冠修复短冠患牙,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材料 25例患者,年龄40~65岁,计89颗短冠,牙合龈距3~4 mm,下颌第一、第二磨牙.
作者:曹德琴;贾凯;付瑶;朱恩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dex-GMA)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rhBMP2)缓释微球(MPs)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GFCs)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rhBMP2缓释微球和GFCs一起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其对GFCs的增殖状况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以反映rhBMP2缓释微球对其分化状况的影响,并与单纯rhBMP2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rhBMP2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能显著促进的GFCs增殖及分化,并维持10 d以上,其效应高于单纯施加rhBMP2的效应.结论:所制备的rhBMP2微球比单纯rhBMP2对GFCs有更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可以达到对生长因子的有效缓释.
作者:陈发明;吴织芬;金岩;王勤涛;姜玲;杜岩;王国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颅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型、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通过多种检查方法,将38例动静脉畸形病例分为单纯型、同侧吻合型、复杂吻合型3种,并应用介入栓塞、结扎相应血管、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结果:病变全部彻底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至7年,无1例复发.结论:根据不同的分型,处理相应的滋养血管,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动静脉畸形的方法.
作者:李建成;郑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舌癌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3例舌癌患者的病程、生长方式、肿瘤表面大直径、生长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级、TNM分期以及治疗手段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3例舌癌患者中有73例复发.病程>6个月,肿瘤表面大直径>3 cm,生长方式为浸润型,浸润深度>3 mm,临床T3、T4期以及非N0期的舌癌患者复发率明显增高.结论:舌癌复发与病程、肿瘤表面大直径、生长方式、浸润深度、T分期、N分期密切相关.
作者:韩其滨;张文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4种不同根管预备方法对Obtura Ⅱ系统充填根管微渗漏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及主要实验材料 40个因正畸拔除的下颌前磨牙,室温下保存于含有0.2%叠氮钠的生理盐水中.
作者:张丽萍;吴补领;朱文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及其与腮腺切除的范围,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62例腮腺混合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治疗手术中,面神经损伤22例,占35.48%.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32例,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6.3%),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3例(9.4%),1个月后自行恢复.腮腺浅叶摘除20例中,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10%),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5例(25%).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的10例,术后全部即刻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面瘫(100%),所有麻痹均在1~2个月恢复.结论: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瘤体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作者:王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颈侧上部囊性淋巴结转移癌,其临床表现类似于鳃裂囊肿,往往易误诊.笔者总结了从1983~2001年在本院就诊的7例颈侧上部囊性淋巴结转移癌,分别就囊性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及原发灶寻找的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方一鸣;王莹;胡美龙;王靖虓;丁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检测癌基因c-fos、c-jun在口腔鳞癌、癌旁黏膜的表达,探讨其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鳞癌及癌旁黏膜中c-fos、c-jun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c-fos、c-jun在正常口腔黏膜不表达,在口腔鳞癌及癌旁黏膜表达较强, c-fos、c-jun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c-fos、c-jun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定口腔鳞癌分化的指标,c-fos、c-jun可作为口腔黏膜早期癌变和口腔鳞癌的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郑明;张伟;汤晓飞;刘敬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上,死髓牙根管预备后封药多采用FC(甲醛甲酚),而我科对部分患有慢性根尖炎的死髓牙病例,在根管预备后立刻封入庆大霉素棉捻,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淑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可靠性.方法:选择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直根管患牙200例,采用改良双敞技术和平衡力法预备根管,0.5%次氯酸钠及17% EDTA冲洗,随机均分为两组:一次性根管治疗组在上述操作完成后立即行牙胶尖加树脂类封闭剂AHplus侧方加压术充填根管;多次性根管治疗组根管内封入氢氧化钙糊剂复诊,待无症状后再行根充.治疗结束后1d、7d、30d随访记录患者的疼痛反应.1年后进行临床及X线复查,计算每组根管治疗的成功及失败率,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有94例患者回访,一次性根管治疗组43例,多次根管治疗51例.根管治疗术后1d疼痛发生率一次性治疗组高于多次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7d、30d的疼痛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1年后复查两组的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一次性根管治疗组的前牙与后牙治疗成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较多次法高,但远期疗效等同于多次法者.
作者:张元旌;刘旺国;葛成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应用GC Fuji IX GP、光固化复合树脂、夹层技术对比治疗501颗楔状缺损牙齿,对其疗效进行比较.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口腔内科门诊病例共91例,男41例、女50例,年龄28~80岁,共501颗楔状缺损患牙,牙位从尖牙至第一磨牙,所选择的患牙均无明显龋坏、无充填体、无牙周疾患、牙髓活力正常.
作者:段晓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颧眶骨折合并眼球内陷的整复方法.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等入路,将骨折断端显露、复位、固定,回纳嵌顿的眶内软组织,颅骨外板或Medpor修复缺损.结果:7例患者经治疗,眼球内陷均得以矫正,颧部外形得以改善.结论:重建眼眶的特殊解剖结构是手术关键,术中还应对眼球内陷过矫正.
作者:程瑞修;荣运久;王润求;黄良平;魏鹏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