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颌骨骨折钛小夹板固定骨折线稳定性体外模型研究

刘春丽;朴正国;吴安平;吴宏;刘磊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 钛小夹板, 稳定性, 体外模型
摘要:目的:研究下颌骨骨折钛小夹板固定功能负载条件下不同部位骨断端的稳定性.方法:建立下颌角、下颌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三种单一线性下颌骨骨折体外模型,用MNS104型钛小夹板及M2.0B单皮质螺钉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骨折固定.对固定后的下颌骨骨折模型进行体外模拟功能负载.测定下颌功能活动时骨折断端弯曲及扭转运动位移量大小.应用Origin6.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处理.结果:单一钛小夹板沿中线固定下颌角区、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骨折骨断端均产生较大的弯曲及扭转移位.应用单夹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扭转移位量降低明显,双钛夹板固定体部及正中联合区骨折断端弯曲及扭转移位都显著降低.结论:单一钛小夹板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有利于对抗断端扭转移位,双钛夹板平行放置固定体部及正中联合区骨折既能有效地对抗弯曲移位,又能有效地对抗扭转移位,从而提高骨折稳定性.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35例口腔鳞癌不同区域的病理分级差异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的WHO病理分级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别对于3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表面区、中心区、深层浸润区进行WHO病理分级,观察、评估不同区域的病理学分级是否存在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Radit分析.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表面区、中心区和浸润区在WHO分级上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深层浸润区分化程度差.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分化程度不同,深层浸润区分化程度要比肿瘤表面区、中心区要差,能体现肿瘤当前阶段的性质,是判断肿瘤患者预后的合理取材部位.

    作者:张强;张永福;卓夏阳;贾云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缺损失败原因浅析

    光固化复合树脂因其择色面宽、透明度好,倍受患者青睐.现将笔者近5年来收集到的修复失败的116例患者,165颗牙失败原因做一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芳;管水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根周细菌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粘附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细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与其致龋性密切相关 ,本研究旨在比较对牙面具有粘附能力的变形链球菌ATCC25175、粘性放线菌ATCC15987、乳杆菌ATCC4546、牙龈卟啉菌ATCC33277及中间普氏菌ATCC25611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实验膜(C-HA)的粘附能力,探讨口腔细菌在根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同位素闪烁计数法测定上述五种细菌对胶原处理的羟基磷灰石(C-HA)的粘附能力,以[3H]胸腺嘧啶核苷为标记对细菌的粘附进行定量观察,用每分钟的同位素放射量CPM表示(counts per minute).结果:所有细菌对C-HA表面的粘附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粘性放线菌对C-HA表面的粘附率显著高于其它细菌组,牙龈卟啉菌及乳杆菌对C-HA表面的粘附率次之,变形链球菌及中间普氏菌对C-HA表面的粘附能力弱.结论:不同的根周细菌对胶原包被的羟磷灰石的选择性粘附作用不同,粘性放线菌、乳杆菌及牙龈卟啉菌对胶原具较强的亲和作用,在细菌的局部定植过程及疾病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吴红崑;周学东;莫安春;谭红;李继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四种根充材料治疗乳牙根尖周炎的疗效评价

    乳牙根尖周炎临床大多表现为根分叉相应的牙龈粘膜处见脓肿或长期不愈的瘘管,用常规的根管治疗很难治愈.替硝唑(Tinidazole)为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它是继甲硝唑后的一种疗效高,疗程短,抗耐药性强的新型抗厌氧菌药.笔者通过替硝唑药物糊剂治疗这类根尖周炎,随访3年,并以其它三种治疗方法为对照,观察其疗效.

    作者:杨湘晖;杨莉;聂德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人牙囊细胞的培养及其特性

    目的:体外培养人牙囊细胞并研究其特性.方法:取年龄为12岁人埋藏阻生第三磨牙的牙囊,组织块法进行人牙囊细胞的培养,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人牙囊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Ⅰ型胶原及波形蛋白在牙囊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培养的人牙囊细胞呈梭形、卵圆形及多角形,形似成纤维细胞;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多呈梭形,也可见多角形,所有细胞表面均有颗粒状物质,有的细胞表面多且密,有的细胞表面较少,折光性较强,细胞核周围分布较多;在牙囊细胞中Ⅰ型胶原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呈阳性,定位于细胞的胞质中,围绕细胞核周围染色较强,细胞核内染色阴性.结论:体外可以培养人牙囊细胞,人牙囊细胞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特性,具有合成Ⅰ型胶原的能力.

    作者:金作林;林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酸蚀对Dyract与牙齿密合度的影响

    目的:评价酸蚀对Dyract与牙体硬组织之间密合度的影响.方法:离体牙制备成V类洞,经酸蚀和未酸蚀处理,Dyract 常规充填,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低倍镜下,Dyract 在使用和未使用酸蚀剂时均与牙釉质、牙本质之间的密合度良好 ;高倍镜下,Dyract 在未使用酸蚀时,与牙釉质间的混合层内有时可见 0.8~1.4μm 的微缝隙;使用酸蚀剂后Dyract与牙釉质间的界面见充填材料与牙釉质直接粘结.无论酸蚀与否,Dyract与牙本质密合度好.结论: 酸蚀剂的使用可改善Dyract与牙釉质之间的密合度.

    作者:何红英;彭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技术的临床观察

    粘接技术在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直接和间接修复技术相比,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技术有其优点.本文将就其作一综述.

    作者:Joost J.Roeters;张微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改良铸造全冠修复体的临床应用

    对于牙体严重缺损,固位形、抗力形较差的磨牙保存治疗,临床上常规修复方法是采用铸造金属全冠修复保留患牙.但对牙冠严重缺损,咬牙合紧密,冠长约在3mm的严重牙合龈距离不足的磨牙,用铸造全冠修复往往临床效果不佳,常因修复体固位不良,反复脱落而导致修复失败.自1999年开始,笔者采用改良铸造全冠修复冠长约3mm的咬牙合紧密的下后牙残冠39例共45颗患牙,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汪厚希;李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局部应用β1转化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

    目的:研究外源性β1转化生长因子对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6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后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6mm.从牵张开始第1天在A组动物牵张区每日注射TGF-β1 40ng,连续12d.不注射TGF-β1的B组动物用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第2和第4周分别处死A、B两组各4只动物,取下颌骨标本及牵张区新生骨痂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注射TGF-β1的A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并不优于B组动物.相反,在第2周时还发现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和软骨形成.结论:导入外源性TGF-β1可能没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作者:王志国;胡静;邹淑娟;王大章;廖运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转移因子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轻型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的短期疗效.方法:复发性阿弗它溃疡患者62例,随机分组,服药3个月,随访6个月,记录总间歇时间及总溃疡数目.结果:转移因子组治疗后总间歇时间较治疗前延长,总溃疡数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TF组总有效率为76.47%,高于对照组32.14%,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F治疗轻型RAU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

    作者:向晓明;李成章;汪军;周刚;陈汉正;汪喻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浅谈NSK卫生高速涡轮手机的原理、使用、保养和维修

    高速涡轮手机刚刚停止工作的瞬间,产生一种回吸作用,将患者口腔内的唾液及细菌吸入到高速涡轮手机内,传统的消毒方法很难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NSK卫生高速涡轮手机采用防回吸装置,解决了消毒难的问题.现就其原理、使用、保养和维修浅谈如下:

    作者:吴彩杰;王跃武;王纱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TGFβⅠ型和Ⅱ型受体在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免疫组化定位及生物学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TGFβI、II型受体在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 I型受体(TβRI)、II型受体(TβRII)在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的定位.结果:TβRⅠ、TβRⅡ在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呈时间-空间特异性分布,其分布模式与其配体TGFβ1~3蛋白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结论:TβRⅠ、TβRⅡ在成釉器的早期形态发生、成釉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朱奇;樊明文;陈智;张旗;边专;彭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2例下颌前突患者术后调查问卷

    目的:总结22例下颌前突患者的术后效果.方法:对下颌前突术后患者从心理方面、审美方面、机能方面做30项问卷记叙性调查.结果:下颌前突患者的术后满意率90.9%.正颌外科手术不仅矫正患者颌面部畸形的容貌和不正常的咬合功能,而且从更深层次上讲是对其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产生较为积极、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意义远大于手术本身.结论:手术设计首要问题是咬合功能的改善;术前应配合心理学治疗;手术前后正畸治疗及术后张口训练、语音训练是保证术后效果重要一环.

    作者:张林;顾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髂骨移植术供区疼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导致髂骨移植供区疼痛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地预防和处理髂骨移植术后的供区疼痛.方法:随访我院近7年行髂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43例病人,分析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取骨术式以及患者对下颌骨重建后的满意度与供区发生疼痛的关系.结果:供区疼痛的发生与取骨术式、患者的满意度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保留髂嵴的取骨术式可减少术后供区疼痛的发生,同时应重视心理因素在此类病例中的作用.

    作者:陈新群;方厂云;翦新春;蒋灿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羟磷灰石表面改性炭/炭复合材料牙种植体植入猪股骨内观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经羟磷灰石表面改性后的炭/炭复合牙种植材料与骨组织结合的界面.方法:将10只仔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阴性对照材料采用钛芯羟磷灰石涂层种植体,阳性对照材料采用普通碳钢,将实验材料和对照材料分别植入猪的股骨中,3个月后处死动物观察材料与骨组织的结合界面.结果:在实验组的5例中有2例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骨性结合界面,另外3例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纤维骨性结合界面.阴性对照组中4例种植体均与骨组织形成骨性结合界面.阳性对照材料周围被极度疏松的骨组织所包围,碳钢与疏松的骨组织之间存在间隙.结论:这种经羟磷灰石改性的炭/炭复合材料牙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存在骨性结合和纤维骨性结合两种界面.

    作者:高林;林家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研究(Ⅱ)-编码人Ig基因的质粒pJIg的构建

    目的:构建编码人免疫球蛋白Igγ1铰链区和恒定区基因的质粒pJIg,为进一步研制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做准备.方法:从人外周淋巴细胞中获得细胞总RNA并合成cDNA第一链,利用半巢式PCR扩增Igγ1恒定区序列,进行T-A克隆,构建pJIg质粒,酶切电泳,并测序鉴定.结果:RT-PCR获得了目的基因,质粒pJIg携带有Igγ1目的片段基因.结论:成功构建编码人免疫球蛋白Igγ1恒定区基因的质粒pJIg.

    作者:郭继华;樊明文;边专;贾荣;陈智;彭彬;范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三种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裂修复术的应用比较

    目的:观察三种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裂修复术中不行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7例ASA I~II级单侧唇裂患儿,按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三组,A组31例接受氯胺酮+羟丁酸钠麻醉,B组27例接受氯胺酮+咪达唑仑麻醉,C组29例接受氯胺酮+羟丁酸钠 +咪达唑仑麻醉.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呼吸抑制情况、术中追加氯胺酮次数、麻醉苏醒时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麻醉苏醒时间C组>A组>B组(P<0.05) ;术中追加氯胺酮次数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 ;B组有一例因呼吸抑制明显改用气管插管,呼吸抑制B组明显高于A、C组(P<0.01).结论:在保证呼吸道畅通的前提下,单侧唇裂患儿麻醉可采用不进行气管插管的方法,在药物选择方面以配伍使用小剂量的咪达唑仑0.01mg/kg+羟丁酸钠50mg/kg较为安全.

    作者:李向京;刘可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RA诱导小鼠腭裂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分析维甲酸(RA)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和母孕鼠的毒性作用,建立RA诱导腭裂动物模型.方法:将C57BL近交系小鼠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在GD8d、GD10d和GD 12d分别口饲灌胃植物油和RA,其中在GD 10d用药组按照三种不同的剂量口饲灌胃给药.结果:RA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可诱导腭裂畸形,GD10d不同剂量的RA诱导胎鼠腭裂形成的比率不同.结论:在GD 10d 100mg/kg维甲酸诱导C57BL近交系小鼠腭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腭裂动物模型.

    作者:吕宝辉;黄洪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牙龈成纤维细胞在二种玻璃离子水门汀上附着及增殖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人类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在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glass-ionomer cement,GIC)(ketac Fil,Fuju Ⅱ)上的附着及增殖情况,探讨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作为龈下根面缺损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及3H-TdR掺入法栓测HGF在两种GIC上的附着及DNA合成,并以96孔培养板及健康牙骨质块作为对照.结果:HGF在两种GIC及健康牙骨质块和培养板上的初期附着(1.5h)及长期附着(48h)差异无显著性(P>0.05);HGF在两种GIC及健康牙骨质块和培养板上生长时其增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Ketac Fil和Fuji Ⅱ可能是临床修复龈下根面缺损的较好材料.

    作者:闫福华;骆凯;肖殷;Mark Bartold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主要性能实验研究

    玻璃离子水门汀自1972年Willson发明以来,因其良好的生物性能、理化性能和操作性能,在口腔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机械强度较低,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不高,因此,一般不能用于充填恒牙的Ⅱ、Ⅳ类洞及受力较大的部位.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改良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如适用于ART(即非创伤性牙体修复治疗)的玻璃离子水门汀等.本文对临床常用的和ART型的玻璃离子的粘接性能和机械性能,粘接面的湿度对粘接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将实验报告如下.

    作者:肖群;李志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