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根周细菌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粘附的体外实验研究

吴红崑;周学东;莫安春;谭红;李继遥

关键词:根周细菌, 粘附能力, C-HA
摘要:目的:细菌对牙面的粘附能力与其致龋性密切相关 ,本研究旨在比较对牙面具有粘附能力的变形链球菌ATCC25175、粘性放线菌ATCC15987、乳杆菌ATCC4546、牙龈卟啉菌ATCC33277及中间普氏菌ATCC25611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实验膜(C-HA)的粘附能力,探讨口腔细菌在根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同位素闪烁计数法测定上述五种细菌对胶原处理的羟基磷灰石(C-HA)的粘附能力,以[3H]胸腺嘧啶核苷为标记对细菌的粘附进行定量观察,用每分钟的同位素放射量CPM表示(counts per minute).结果:所有细菌对C-HA表面的粘附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粘性放线菌对C-HA表面的粘附率显著高于其它细菌组,牙龈卟啉菌及乳杆菌对C-HA表面的粘附率次之,变形链球菌及中间普氏菌对C-HA表面的粘附能力弱.结论:不同的根周细菌对胶原包被的羟磷灰石的选择性粘附作用不同,粘性放线菌、乳杆菌及牙龈卟啉菌对胶原具较强的亲和作用,在细菌的局部定植过程及疾病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TGFβⅠ型和Ⅱ型受体在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免疫组化定位及生物学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TGFβI、II型受体在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 I型受体(TβRI)、II型受体(TβRII)在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的定位.结果:TβRⅠ、TβRⅡ在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呈时间-空间特异性分布,其分布模式与其配体TGFβ1~3蛋白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结论:TβRⅠ、TβRⅡ在成釉器的早期形态发生、成釉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朱奇;樊明文;陈智;张旗;边专;彭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特超声口腔疾病治疗仪对家兔外周血像的影响

    目的:研究特超声口腔疾病治疗仪对家兔外周血像的影响.方法:采用特超声口腔疾病治疗仪照射家兔口腔颌面部,1次/d、30min/次,照射前1d采家兔耳背静脉血1次,照射3、6、10d后分别采耳背静脉血1次.血样经库尔特Ac、T10血球计数仪自动分析,电脑打印结果.结果:家兔外周血像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不同程度上升,并持续10d左右;淋巴细胞含量和绝对值也上升,但仅持续6d左右后便开始下降.结论:特超声口腔疾病治疗仪有提高外周血中红细胞、淋巴细胞的作用.

    作者:程辉;卢友光;黄文秀;郑志强;林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研究(Ⅱ)-编码人Ig基因的质粒pJIg的构建

    目的:构建编码人免疫球蛋白Igγ1铰链区和恒定区基因的质粒pJIg,为进一步研制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做准备.方法:从人外周淋巴细胞中获得细胞总RNA并合成cDNA第一链,利用半巢式PCR扩增Igγ1恒定区序列,进行T-A克隆,构建pJIg质粒,酶切电泳,并测序鉴定.结果:RT-PCR获得了目的基因,质粒pJIg携带有Igγ1目的片段基因.结论:成功构建编码人免疫球蛋白Igγ1恒定区基因的质粒pJIg.

    作者:郭继华;樊明文;边专;贾荣;陈智;彭彬;范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浅谈NSK卫生高速涡轮手机的原理、使用、保养和维修

    高速涡轮手机刚刚停止工作的瞬间,产生一种回吸作用,将患者口腔内的唾液及细菌吸入到高速涡轮手机内,传统的消毒方法很难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NSK卫生高速涡轮手机采用防回吸装置,解决了消毒难的问题.现就其原理、使用、保养和维修浅谈如下:

    作者:吴彩杰;王跃武;王纱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两种正畸釉质粘合剂粘结强度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两种正畸粘合剂与釉质的粘结强度.方法:选择拔除新鲜无龋上颌第三磨牙,在其上制备粘结面,与圆柱状粘合剂粘结,测定剪切强度,并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残留树脂突.结果:两种粘合剂的剪切强度无显著性差异;在牙体粘结面上均可见残留的树脂突.结论:两种粘合剂均可用于正畸粘结.

    作者:刘持平;石巧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改良铸造全冠修复体的临床应用

    对于牙体严重缺损,固位形、抗力形较差的磨牙保存治疗,临床上常规修复方法是采用铸造金属全冠修复保留患牙.但对牙冠严重缺损,咬牙合紧密,冠长约在3mm的严重牙合龈距离不足的磨牙,用铸造全冠修复往往临床效果不佳,常因修复体固位不良,反复脱落而导致修复失败.自1999年开始,笔者采用改良铸造全冠修复冠长约3mm的咬牙合紧密的下后牙残冠39例共45颗患牙,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汪厚希;李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左下阻生牙呈鱼钩形状1例

    患者女,38岁,教师,2002年1月13日就诊,主诉:左下后牙近三个月反复疼痛不适,要求拔除.

    作者:陈爱珍;陈江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转移因子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轻型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的短期疗效.方法:复发性阿弗它溃疡患者62例,随机分组,服药3个月,随访6个月,记录总间歇时间及总溃疡数目.结果:转移因子组治疗后总间歇时间较治疗前延长,总溃疡数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TF组总有效率为76.47%,高于对照组32.14%,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F治疗轻型RAU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

    作者:向晓明;李成章;汪军;周刚;陈汉正;汪喻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酸蚀对Dyract与牙齿密合度的影响

    目的:评价酸蚀对Dyract与牙体硬组织之间密合度的影响.方法:离体牙制备成V类洞,经酸蚀和未酸蚀处理,Dyract 常规充填,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低倍镜下,Dyract 在使用和未使用酸蚀剂时均与牙釉质、牙本质之间的密合度良好 ;高倍镜下,Dyract 在未使用酸蚀时,与牙釉质间的混合层内有时可见 0.8~1.4μm 的微缝隙;使用酸蚀剂后Dyract与牙釉质间的界面见充填材料与牙釉质直接粘结.无论酸蚀与否,Dyract与牙本质密合度好.结论: 酸蚀剂的使用可改善Dyract与牙釉质之间的密合度.

    作者:何红英;彭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牙龈成纤维细胞在二种玻璃离子水门汀上附着及增殖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人类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HGF)在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glass-ionomer cement,GIC)(ketac Fil,Fuju Ⅱ)上的附着及增殖情况,探讨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作为龈下根面缺损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及3H-TdR掺入法栓测HGF在两种GIC上的附着及DNA合成,并以96孔培养板及健康牙骨质块作为对照.结果:HGF在两种GIC及健康牙骨质块和培养板上的初期附着(1.5h)及长期附着(48h)差异无显著性(P>0.05);HGF在两种GIC及健康牙骨质块和培养板上生长时其增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Ketac Fil和Fuji Ⅱ可能是临床修复龈下根面缺损的较好材料.

    作者:闫福华;骆凯;肖殷;Mark Bartold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两种玻璃离子水门汀主要性能实验研究

    玻璃离子水门汀自1972年Willson发明以来,因其良好的生物性能、理化性能和操作性能,在口腔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机械强度较低,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不高,因此,一般不能用于充填恒牙的Ⅱ、Ⅳ类洞及受力较大的部位.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各种改良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如适用于ART(即非创伤性牙体修复治疗)的玻璃离子水门汀等.本文对临床常用的和ART型的玻璃离子的粘接性能和机械性能,粘接面的湿度对粘接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将实验报告如下.

    作者:肖群;李志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髂骨移植术供区疼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导致髂骨移植供区疼痛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地预防和处理髂骨移植术后的供区疼痛.方法:随访我院近7年行髂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43例病人,分析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取骨术式以及患者对下颌骨重建后的满意度与供区发生疼痛的关系.结果:供区疼痛的发生与取骨术式、患者的满意度有关,与性别无关.结论:保留髂嵴的取骨术式可减少术后供区疼痛的发生,同时应重视心理因素在此类病例中的作用.

    作者:陈新群;方厂云;翦新春;蒋灿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下颌骨骨折钛小夹板固定骨折线稳定性体外模型研究

    目的:研究下颌骨骨折钛小夹板固定功能负载条件下不同部位骨断端的稳定性.方法:建立下颌角、下颌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三种单一线性下颌骨骨折体外模型,用MNS104型钛小夹板及M2.0B单皮质螺钉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骨折固定.对固定后的下颌骨骨折模型进行体外模拟功能负载.测定下颌功能活动时骨折断端弯曲及扭转运动位移量大小.应用Origin6.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处理.结果:单一钛小夹板沿中线固定下颌角区、体部颏孔区及正中联合区骨折骨断端均产生较大的弯曲及扭转移位.应用单夹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扭转移位量降低明显,双钛夹板固定体部及正中联合区骨折断端弯曲及扭转移位都显著降低.结论:单一钛小夹板沿外斜线固定下颌角骨折有利于对抗断端扭转移位,双钛夹板平行放置固定体部及正中联合区骨折既能有效地对抗弯曲移位,又能有效地对抗扭转移位,从而提高骨折稳定性.

    作者:刘春丽;朴正国;吴安平;吴宏;刘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三种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裂修复术的应用比较

    目的:观察三种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唇裂修复术中不行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87例ASA I~II级单侧唇裂患儿,按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三组,A组31例接受氯胺酮+羟丁酸钠麻醉,B组27例接受氯胺酮+咪达唑仑麻醉,C组29例接受氯胺酮+羟丁酸钠 +咪达唑仑麻醉.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呼吸抑制情况、术中追加氯胺酮次数、麻醉苏醒时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麻醉苏醒时间C组>A组>B组(P<0.05) ;术中追加氯胺酮次数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 ;B组有一例因呼吸抑制明显改用气管插管,呼吸抑制B组明显高于A、C组(P<0.01).结论:在保证呼吸道畅通的前提下,单侧唇裂患儿麻醉可采用不进行气管插管的方法,在药物选择方面以配伍使用小剂量的咪达唑仑0.01mg/kg+羟丁酸钠50mg/kg较为安全.

    作者:李向京;刘可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唇裂整复术的现代概念

    目的:结合单侧唇裂整复术的新进展对唇裂修复更精细的成形技术进行探讨,提出唇裂整复术的现代概念.方法:现代唇裂修复术的概念主要对人中嵴的再造、鼻堤的成形和红唇的修复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对旋转推进原则中C瓣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对82名单侧唇裂进行了临床应用,堤状隆起和星状结节的再造保证了鼻堤的恢复;通过内缝合技术恢复鼻唇沟及上唇的立体形态;白唇高度的恢复根据具体情况,C瓣应用三种方法的不同选择对畸形的矫正更为合理;人中嵴采用肌缘错位缝合进行再造;红唇的整复强调了干性红唇、湿性红唇及唇吻线的重要性.术后第3个月,以白唇高度、上唇形态、朱缘弓、红唇形态、鼻穹隆、鼻堤、唇部疤痕7个内容的20个项目对唇裂术后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随访例数74例,随访率90.00%.58例整复效果理想,16例整复效果一般.在7个内容中,除鼻穹隆和鼻堤的整复整复效果相对欠佳外,其他内容均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结论:唇裂修复术概念上的进步对保证唇裂的整复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傅豫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综合性医院口腔门诊的管理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基础理论、诊断手段、治疗技术不断革新、人们对口腔疾病的认识观亦不断提高,这些发展和变革对口腔专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口腔专业以门诊为主.如何让口腔专科在综合性医院发挥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笔者近年重点思考的问题.现就自身工作经验,谈谈体会.

    作者:杨琼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技术的临床观察

    粘接技术在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直接和间接修复技术相比,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技术有其优点.本文将就其作一综述.

    作者:Joost J.Roeters;张微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骨多肽生长素与珊瑚骨诱导鼠额面骨再生的研究

    目的:探讨骨多肽生长素(bone activing polypeptide)对小鼠额面骨缺损再生修复的诱导作用,比较骨多肽素与珊瑚骨联用和单独用珊瑚骨的差异.方法:实验用42只昆明小白鼠,雌雄各半,体重25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制备额面骨3mm×2mm×1mm骨缺损区,实验组骨缺损区填入多肽类骨生长素与珊瑚骨,对照组只填入珊瑚骨.术后7、28、90d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观察.图像软件分析,t检验.结果:实验组:术后7d,骨缺损区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可见额面骨变性坏死;术后28d,炎性渗出明显吸收,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长活跃,可见骨样组织和大量骨组织;术后90d,新生骨组织范围扩大,钙化程度加强,几乎接近正常骨质结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得到进一步证明.对照组:术后90d,骨缺损边缘有较多新骨沉积.并对间充质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进行数据处理,两组间成骨细胞数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骨多肽生长素是一种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可诱导小鼠额面骨再生,用骨多肽生长素与珊瑚骨比单独用珊瑚骨诱导额面骨再生修复效果显著.

    作者:邓芳成;云蔓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羟磷灰石表面改性炭/炭复合材料牙种植体植入猪股骨内观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经羟磷灰石表面改性后的炭/炭复合牙种植材料与骨组织结合的界面.方法:将10只仔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阴性对照材料采用钛芯羟磷灰石涂层种植体,阳性对照材料采用普通碳钢,将实验材料和对照材料分别植入猪的股骨中,3个月后处死动物观察材料与骨组织的结合界面.结果:在实验组的5例中有2例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骨性结合界面,另外3例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纤维骨性结合界面.阴性对照组中4例种植体均与骨组织形成骨性结合界面.阳性对照材料周围被极度疏松的骨组织所包围,碳钢与疏松的骨组织之间存在间隙.结论:这种经羟磷灰石改性的炭/炭复合材料牙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存在骨性结合和纤维骨性结合两种界面.

    作者:高林;林家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1例报告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又名家族性或特发性牙龈纤维瘤病,临床较为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玉柱;锁云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