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魏笑凯;颜安
患者女性,60岁.半年来感觉左侧下磨牙区疼痛不适.近两个月来症状加重伴颊侧牙龈肿痛并流脓,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自服消炎药物症状减轻,停药后又复发.专科检查:|7缺失,|56无龋坏、无叩痛及松动,磨牙区颊侧牙龈红肿,触痛,牙龈有瘘口,挤压有浓液溢出,张口不受限.追问病史10年前曾因左侧下牙疼痛而将|7拔除.X线检查见下颌骨内一阻生智齿,呈近中埋伏阻生,牙冠部已发生龋坏.诊断为:|8阻生伴龋坏;处理:给于头孢氨苄、替硝唑口服抗感染治疗,漱口液漱口清洁口腔.炎症控制后,在2%利多卡因+1‰肾上腺素阻滞麻醉下将|8拔除,并仔细刮除牙槽窝内炎性增生组织及残留骨碎片,缝合牙龈创口,术后给于抗感染药物.
作者:谭春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有效地将Twin block矫治器与方丝弓矫正器联合以矫治复杂的AngleⅡ类错牙合.方法:本实验将传统的Twin block矫治器加以改良,通过改变固位装置,去除上颌唇弓,能较好地与方丝弓矫治器协调,在临床上矫治了1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AngleⅡ类错牙合.结果:患者治疗后的正、侧面轮廓明显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为AngleⅠ类.结论:改良Twin block矫治器联合方丝弓矫正器能迅速、有效地矫正AngleⅡ类错牙合.
作者:张漫;程祥荣;贺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科自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8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舌根部位于呼吸入口处,解剖部位隐蔽且危险,一旦发生急性出血,患者自救乏力,可能因救治困难或不及时,导致窒息或休克致命.本文报告了我科经治的4例较典型的舌根部急性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施救措施,以供借鉴.
作者:颜德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院1980年以来下颌骨缺损即刻修复的临床资料,与病人建立长期随访关系,以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术后定期复查,根据面部外形恢复满意程度、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变化情况对术后效果进行分级,各组间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各种方法行下颌骨缺损修复均可取得较好的远期效果,但在面部外形恢复的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结论:根据下颌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情况选择适应证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祖兵;赵怡芳;张文峰;李宏礼;傅玉川;龙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确定猛性龋儿童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临床株的耐酸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较猛性龋、非猛性龋、无龋儿童变链菌(各6株)和远缘链球菌(猛性龋儿童6株,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各3株)临床株在体外不同初始pH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初始pH 4.5~5.5条件下,各组变链菌生长抑制程度均明显大于远缘链球菌(P<0.05).初始pH 4.5条件下,猛性龋儿童远缘链球菌分离株耐酸性明显强于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分离菌株(P<0.05).结论:远缘链球菌的耐酸性强于变链菌;猛性龋儿童远缘链球菌分离株耐酸性强.
作者:刘艳玲;刘正;冯希平;周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71岁.于2001年6月1日以“下前牙龈处肿块九年余”来本科诊治.患者九年前发现下前牙唇侧牙龈处生长一肿物,并渐增大,且21|随肿块增大而松动脱落.近1个月来感肿块疼痛,咀嚼受限,故来就诊.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家族无此病病史.入院查:21|缺失,间隙宽,21|123 唇侧牙龈处有28mm×22mm×10mm肿块,质硬、色暗红、表现光滑、基底较广、触之不易出血、咬合时上切牙压挤肿块而留有齿痕且感疼痛.血、尿常规、胸透、心电图均正常.下颌骨后前位片可见骨质部分吸收.取部分活组织送病检,结果为:纤维型牙龈瘤.
作者:高征;卢元桂;陈秀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钢丝结扎内固定及小夹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帮助医生确定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对86例下颌骨骨折进行上述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手术方案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制定.术后追踪随访6周,记录术后咬牙合关系不良及开口时颞颌关节疼痛的发生情况,将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与内固定方法、术者经验及骨折情况等因素一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不同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双处骨折中,小夹板内固定的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钢丝内固定组.两组医生完成的手术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主治医师完成的小夹板内固定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副主任医师组.片层状断面或合并有片层状断面的骨折术后合并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影响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因素有许多,选择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胡晓文;吴学礼;欧阳喈;赵彤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测定间接性羊颞颌关节(TMJ)损伤后TMJ滑液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变化,探讨内源性PGE2在TMJ损伤后导致TMJ骨关节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自制撞击装置间接性造成25只山羊双侧颞颌关节损伤,分别于伤后2h、7d、1个月、3个月取材,抽取关节液.以正常TMJ滑液中PGE2含量作为对照,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羊TMJ损伤后TMJ滑液中PGE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伤后关节出现了骨关节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结论:内源性PGE2在TMJ损伤后导致TMJ骨关节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胡开进;周树夏;戴毅敏;程晓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正畸牙齿移动牙周膜(PDL)血管变化的规律.方法:21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7组.光镜下观察兔正畸牙PDL血管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应用血管灌注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PDL血管密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压力侧和张力侧PDL血管变化规律不同.经图像分析压力侧PDL血管密度和面积高峰值在受力后第7天出现,分别为27 个/mm2 和71 021.00μm2,张力侧高峰值出现在受力后的第14天,分别为28个/mm2 和91 339.44μm2.结论:在正畸力作用下,牙齿压力侧和张力侧PDL血管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化规律与牙周组织骨改建周期一致.
作者:徐成伟;刘宣华;候景秋;付军;翟孝雅;姜海英;孙新华;孙宏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CT、MRI等影像学手段对颞下颌关节病变进行诊断[1,2].由于断面切片技术的限制,作为影像诊断和治疗基础的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却很少涉及,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本实验采用先进的生物塑化技术[3],对颞下颌关节闭口位的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断层解剖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以期为颞下颌关节病变影像学诊断提供详细的断层解剖学依据.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提取中药NZ的有效部位(简称ZD),进行初步的结构鉴定实验;对ZD的抗炎及免疫实验进行初步实验研究.方法:以小鼠耳肿胀模型,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和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评价ZD的抗炎作用;利用小鼠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评价ZD的免疫作用.结果:ZD对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在小鼠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中显示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结论:ZD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增加免疫作用.
作者:王茜;樊明文;边专;彭彬;范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顺铂诱导化疗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总结1986~2000年6月间行计划性高剂量(100~120 mg/m2)顺铂诱导化疗的99例治疗经验.以同期非常规剂量(50mg/m2)的27例作对比研究.结果:高剂量组和对比组的近期疗效分别为85.85%(85/99)和55.55%(15/27),经统计学处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毒副反应(肾、血液和胃肠毒性)本组实验的对照观察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顺铂剂量和疗效之间呈正相关和正态剂量依赖关系,高剂量组的100~120mg/m2的剂量是合适和符合人体耐受的,毒副反应尚未影响到本疗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叶茂昌;陈传俊;朱祖武;李容新;程靖;张震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采用改良的USPHS系统评估酸蚀处理对Dyract复合体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酸蚀处理后用Dyract修复楔状缺损牙160颗,不酸蚀处理直接用Dyract修复142颗,用改良的USPHS系统对2年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的成功率为92.5%,对照组的成功率为80.98%.两组成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成边缘密合性和边缘着色指标上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用Dyract复合体充填楔状缺损前用酸蚀处理牙釉质和牙本质可以改善修复体与牙齿的边缘密合程度.
作者:安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牵张速率延长下颌骨时对新骨生成的影响.方法:将12只山羊随机分为三组,行双侧下颌体骨皮质切开术后以三种不同牵张速率(0.5mm/d,1mm/d,2mm/d)向前延长下颌10mm.牵张完成后第2、4周各处死2只山羊,取双侧牵张间隙内新骨组织作X光片、组织学、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结果:以0.5mm/d和1mm/d牵张下颌骨后形成的新骨质量要好于2mm/d.结论:在牵张延长下颌骨时,1mm/d可能是适宜的速率.
作者:李继华;胡静;王大章;唐正龙;高占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不同时间内下齿槽神经的组织学改变.方法:对8只成年山羊行双侧下颌体骨皮质切开术,经口外安置自行研制的下颌牵张器,以每天1mm的速率向前牵引延长其中6只山羊的下颌骨10mm.于牵张结束后第2、4、8周各处死2只动物,取双侧下齿槽神经作组织学检查,另2只未牵张的山羊作对照.结果:下齿槽神经受牵张力作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沃勒变性,主要表现为髓鞘肿胀、碎裂及轴索数目减少.但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受损神经纤维逐渐得以再生.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下齿槽神经发生了轻度的退行性变,但这种退行性变在适宜的速率牵张下是可逆的.
作者:唐正龙;胡静;邹淑娟;王大章;李继华;高占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SSRO)术后髁状突骨组织改变情况,以了解正颌手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数字图象系统,在手术前后不同时期X片上,将髁状突分成四个大致相等的测量区域,分别测量统计各区的骨密度值.结果:在不同因素下,髁状突骨密度有所不同.术前:2、4区高于1、3区,右侧高于左侧.术后:骨密度下降,可以不同方式表现.结论:髁状突位置发生改变后,其骨组织将起代偿作用.计算机数字图象系统可使髁状突骨密度测定更为准确,也使得髁状突病变能早期发现.
作者:唐恩溢;金友仁;杨旭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全冠,固定桥基牙对印模精确度要求高.本文采用注射法取模,其模型准确、清晰、无需修整.和常规法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更有利于冠桥的修复.
作者:罗黎;严华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干压成型、低温烧结制备牙科纳米氧化铝陶瓷的工艺方法.方法:采用Al2O3-CaO-MgO-SiO2系统来研制纳米氧化铝陶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力学性能测试,比较了不同MgO含量、成型压力及烧结温度对氧化铝陶瓷的密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1.29wt% MgO试样组的陶瓷晶粒均匀且发育比较完全;随着粉料成型压力的升高,烧结后瓷体的密度及维氏硬度均增大;在1 300℃烧结后,晶体发育差且气孔较多,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晶粒逐渐增大,在1 450℃时可见瓷体晶形发育较完全.结论:选择适当的复合烧结助剂、成型压力及烧结温度可制得较理想的纳米氧化铝陶瓷.
作者:赵克;巢永烈;杨世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32岁.因与家人发生口角后情绪不稳定而吞服高锰酸钾粉约15g,以“急性高锰酸钾中毒”收住我院消化内科.入院3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口腔科专家会诊.会诊时所见:口腔内舌背、下颌龈颊沟、龈唇沟及口底粘膜可见膜状棕黑色附着物,不易擦去,粘膜水肿明显伴烧灼痛,周围约0.5cm范围内粘膜红肿触痛,未见水泡形成.根据查体所见给予诊断为“口腔粘膜Ⅱ°烧伤”.治疗措施:①立即以维生素C生理盐水漱口(25%维生素C注射液40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每次15ml,含漱5min后吐出.如此反复进行直至30min后棕黑色附着物脱落,可见烧伤之粘膜呈黄白色.②高锰酸钾膜脱落后再改以复方洗必泰含漱液漱口每日4~5次,同时嘱患者进流食或半流食,防止感染使创面加深.10d后,坏死的粘膜组织全部脱落显露鲜红色粘膜下组织,此时应用口腔溃疡贴膜,剪成创面大小贴敷,25d后创面愈合,无明显瘢痕形成.
作者:齐杰;沈国华;张晋;陈继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