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
目的:确定猛性龋儿童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临床株的耐酸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较猛性龋、非猛性龋、无龋儿童变链菌(各6株)和远缘链球菌(猛性龋儿童6株,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各3株)临床株在体外不同初始pH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初始pH 4.5~5.5条件下,各组变链菌生长抑制程度均明显大于远缘链球菌(P<0.05).初始pH 4.5条件下,猛性龋儿童远缘链球菌分离株耐酸性明显强于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分离菌株(P<0.05).结论:远缘链球菌的耐酸性强于变链菌;猛性龋儿童远缘链球菌分离株耐酸性强.
作者:刘艳玲;刘正;冯希平;周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测定间接性羊颞颌关节(TMJ)损伤后TMJ滑液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变化,探讨内源性PGE2在TMJ损伤后导致TMJ骨关节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自制撞击装置间接性造成25只山羊双侧颞颌关节损伤,分别于伤后2h、7d、1个月、3个月取材,抽取关节液.以正常TMJ滑液中PGE2含量作为对照,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羊TMJ损伤后TMJ滑液中PGE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伤后关节出现了骨关节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结论:内源性PGE2在TMJ损伤后导致TMJ骨关节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胡开进;周树夏;戴毅敏;程晓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71岁.于2001年6月1日以“下前牙龈处肿块九年余”来本科诊治.患者九年前发现下前牙唇侧牙龈处生长一肿物,并渐增大,且21|随肿块增大而松动脱落.近1个月来感肿块疼痛,咀嚼受限,故来就诊.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家族无此病病史.入院查:21|缺失,间隙宽,21|123 唇侧牙龈处有28mm×22mm×10mm肿块,质硬、色暗红、表现光滑、基底较广、触之不易出血、咬合时上切牙压挤肿块而留有齿痕且感疼痛.血、尿常规、胸透、心电图均正常.下颌骨后前位片可见骨质部分吸收.取部分活组织送病检,结果为:纤维型牙龈瘤.
作者:高征;卢元桂;陈秀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32岁.因与家人发生口角后情绪不稳定而吞服高锰酸钾粉约15g,以“急性高锰酸钾中毒”收住我院消化内科.入院3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口腔科专家会诊.会诊时所见:口腔内舌背、下颌龈颊沟、龈唇沟及口底粘膜可见膜状棕黑色附着物,不易擦去,粘膜水肿明显伴烧灼痛,周围约0.5cm范围内粘膜红肿触痛,未见水泡形成.根据查体所见给予诊断为“口腔粘膜Ⅱ°烧伤”.治疗措施:①立即以维生素C生理盐水漱口(25%维生素C注射液40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每次15ml,含漱5min后吐出.如此反复进行直至30min后棕黑色附着物脱落,可见烧伤之粘膜呈黄白色.②高锰酸钾膜脱落后再改以复方洗必泰含漱液漱口每日4~5次,同时嘱患者进流食或半流食,防止感染使创面加深.10d后,坏死的粘膜组织全部脱落显露鲜红色粘膜下组织,此时应用口腔溃疡贴膜,剪成创面大小贴敷,25d后创面愈合,无明显瘢痕形成.
作者:齐杰;沈国华;张晋;陈继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制一种新高分子合成树脂类义齿粘附剂.方法:用正交设计法设计出12种不同的粘附剂配方,以粘结抗张强度为评分标准,运用方差分析对影响其粘度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粘附剂的佳配比.结果和结论:聚醋酸乙烯酯和纤维素醚的具体含量对粘附剂粘结抗张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乙醇及CMC-Na所占比例对其粘结强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且二者间有交互作用.
作者:程祥荣;赵克;李志安;程汉亭;肖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钢丝结扎内固定及小夹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帮助医生确定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对86例下颌骨骨折进行上述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手术方案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制定.术后追踪随访6周,记录术后咬牙合关系不良及开口时颞颌关节疼痛的发生情况,将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与内固定方法、术者经验及骨折情况等因素一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不同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双处骨折中,小夹板内固定的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钢丝内固定组.两组医生完成的手术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主治医师完成的小夹板内固定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副主任医师组.片层状断面或合并有片层状断面的骨折术后合并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影响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因素有许多,选择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胡晓文;吴学礼;欧阳喈;赵彤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以往称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是口腔科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本病病因复杂,且多属于功能性紊乱,因此,临床上早发现、早行保守治疗效果好,意义重大.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He-Ne弱激光局部照射治疗TMD,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韩德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面部皮肤、唇、舌、颊、牙龈、腭等处,但发生在鼻部海绵状血管瘤少见,现报告我院诊治的一病例.
作者:刘洪伟;刘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全冠,固定桥基牙对印模精确度要求高.本文采用注射法取模,其模型准确、清晰、无需修整.和常规法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更有利于冠桥的修复.
作者:罗黎;严华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提取中药NZ的有效部位(简称ZD),进行初步的结构鉴定实验;对ZD的抗炎及免疫实验进行初步实验研究.方法:以小鼠耳肿胀模型,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和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评价ZD的抗炎作用;利用小鼠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评价ZD的免疫作用.结果:ZD对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在小鼠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中显示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结论:ZD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增加免疫作用.
作者:王茜;樊明文;边专;彭彬;范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儿童特殊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素质构成了牙科治疗中的一个特殊而极其重要的群体.如何将牙科工作的重点,从治疗为主逐渐转移到以预防为主,提高儿童及其家长对口腔健康教育的认识,终达到人人享有口腔健康将是口腔医务工作者今后面临的巨大任务.本文通过对3 648名儿童牙科就诊原因的统计分析,探讨儿童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象、内容和方法,以期寻求一种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口腔健康良策.
作者:曾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全厚随意型皮瓣成活以及皮瓣组织学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在其背部形成3cm×7.5cm的全厚随意型皮瓣.术后即刻给予如下处理:在其远蒂端6.5cm以及5.5cm处选择四个对称的注射位点,VEGF组每一位点给予10ng/100μl的VEGF溶液100μl;BSA组每一位点给予0.1%BSA溶液100μl;生理盐水组每一位点给予医用生理盐水100μl.术后6h、24h重复给药.术后7d将动物处死,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及皮瓣组织活性.结果:术后3d皮瓣成活率:VEGF组为(98.70±1.04)%,BSA组为(64.20±2.92)%,生理盐水组为(63.85±2.87)%,VEGF组与其他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7d皮瓣成活率:VEGF组为(96.78±0.98)%,BSA组为(64.03±2.96)%,生理盐水组为(63.68±2.89)%,VEGF组与其他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组远蒂端7.5~4.5cm范围内细胞存活百分比高于其他两组相应部位(P<0.01),VEGF组远蒂端7.5~4.5cm范围内SDH含量高于其他两组相应部位(P<0.01).结论:VEGF皮下局部注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的方法,它不仅能够提高皮瓣的成活率,而且能够适度地提高皮瓣远端的组织学活性.
作者:刘春丽;刘志辉;朱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基因转染对成纤维细胞成骨表型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脂质体将包含BMP2 cDNA全长编码序列的表达载体转染至NIH3T3细胞,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BMP2在NIH3T3细胞内的稳定转染和表达,同时观察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及成骨标志物包括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力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含量的变化.结果:BMP2只在转染细胞内表达.与未转染细胞相比,BMP2基因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而ALP活力和OC含量增加.结论:结果表明BMP2基因转染能够衣导成纤维细胞的体外成骨潜能.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SSRO)术后髁状突骨组织改变情况,以了解正颌手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数字图象系统,在手术前后不同时期X片上,将髁状突分成四个大致相等的测量区域,分别测量统计各区的骨密度值.结果:在不同因素下,髁状突骨密度有所不同.术前:2、4区高于1、3区,右侧高于左侧.术后:骨密度下降,可以不同方式表现.结论:髁状突位置发生改变后,其骨组织将起代偿作用.计算机数字图象系统可使髁状突骨密度测定更为准确,也使得髁状突病变能早期发现.
作者:唐恩溢;金友仁;杨旭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PC修复髓室底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颗髓室底穿孔患牙随机分为CPC组(46颗)和对照组(22颗),均先行根管治疗,然后穿孔处分别采用CPC和氢氧化钙充填修复,并作永久性充填,所有治疗牙均随访观察18~24月.结果:CPC组成功43颗,失败3颗,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医源性和龋源性穿孔之间,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PC是修复髓室底穿孔较好的一种材料,其疗效与穿孔大小有关.
作者:黄辉;魏笑凯;颜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β转化生长因子-1( TGF-β1)在胎儿髁突软骨中表达,探讨该因子在软骨发育中的作用.方法:30例13~33周胎儿分为A、B、C和D四组,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观察髁突软骨TGF-β1的表达.结果:TGF-β1在所观察各组髁突软骨各层中均有表达,成软骨细胞层表达强,主要在胞浆.TGF-β1积分光密度在上、中、下三层之间存在差异(P<0.05).平均灰度和平均光密度在不同胎龄组间存在差异(P<0.05).A组与B 组、A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髁突软骨不同发育时间、不同分化阶段TGF-β1的表达水平不同.
作者:王健;陈新明;汪说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院1980年以来下颌骨缺损即刻修复的临床资料,与病人建立长期随访关系,以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术后定期复查,根据面部外形恢复满意程度、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变化情况对术后效果进行分级,各组间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各种方法行下颌骨缺损修复均可取得较好的远期效果,但在面部外形恢复的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结论:根据下颌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情况选择适应证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祖兵;赵怡芳;张文峰;李宏礼;傅玉川;龙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对我院1995~2000年间收治髁状突骨折24例(32侧)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冬仙;张印斗;柳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伴有深覆牙合的错牙合畸形矫治中,成功矫治的关键是牙弓是否整平.特别是对高角型及生长发育已停止的深覆牙合病例,如何控制磨牙伸长,尽量压低前牙达到整平效果,
作者:侃;陈国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对我院自1995年9月以来收治的48例颅脑损伤并颌骨骨折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针对颌骨骨折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严翔;杜少甫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