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间接性颞颌关节损伤后滑液中前列腺素E2含量的变化和意义

胡开进;周树夏;戴毅敏;程晓兵

关键词:颞颌关节, 损伤, 前列腺素E2, 放射免疫法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间接性羊颞颌关节(TMJ)损伤后TMJ滑液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变化,探讨内源性PGE2在TMJ损伤后导致TMJ骨关节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自制撞击装置间接性造成25只山羊双侧颞颌关节损伤,分别于伤后2h、7d、1个月、3个月取材,抽取关节液.以正常TMJ滑液中PGE2含量作为对照,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羊TMJ损伤后TMJ滑液中PGE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伤后关节出现了骨关节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结论:内源性PGE2在TMJ损伤后导致TMJ骨关节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TGF-β1在不同发育阶段胎儿髁突软骨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β转化生长因子-1( TGF-β1)在胎儿髁突软骨中表达,探讨该因子在软骨发育中的作用.方法:30例13~33周胎儿分为A、B、C和D四组,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观察髁突软骨TGF-β1的表达.结果:TGF-β1在所观察各组髁突软骨各层中均有表达,成软骨细胞层表达强,主要在胞浆.TGF-β1积分光密度在上、中、下三层之间存在差异(P<0.05).平均灰度和平均光密度在不同胎龄组间存在差异(P<0.05).A组与B 组、A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髁突软骨不同发育时间、不同分化阶段TGF-β1的表达水平不同.

    作者:王健;陈新明;汪说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根管给药治疗颌骨囊肿术后大型骨腔感染的临床观察

    囊肿术后遗留下的大型骨腔,在愈合过程中,易引起感染而影响骨腔的愈合[1,2],一旦感染发生,临床上还尚未见到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2].近三年来,我们对来我院就诊涉及牙根的颌骨囊肿术后遗留下的骨腔感染12例病例,采用根管给药法进行处理,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章宏毅;周先略;胡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牙槽脓肿36例

    我们自1996年以来,自拟清热泻火汤用于治疗急性牙槽脓肿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较口服抗生素类药物疗程短、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萍;于加友;郭宏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e-Ne激光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以往称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是口腔科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本病病因复杂,且多属于功能性紊乱,因此,临床上早发现、早行保守治疗效果好,意义重大.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He-Ne弱激光局部照射治疗TMD,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韩德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对钢丝结扎内固定及小夹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帮助医生确定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对86例下颌骨骨折进行上述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手术方案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制定.术后追踪随访6周,记录术后咬牙合关系不良及开口时颞颌关节疼痛的发生情况,将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与内固定方法、术者经验及骨折情况等因素一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不同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双处骨折中,小夹板内固定的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钢丝内固定组.两组医生完成的手术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主治医师完成的小夹板内固定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副主任医师组.片层状断面或合并有片层状断面的骨折术后合并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影响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因素有许多,选择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胡晓文;吴学礼;欧阳喈;赵彤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新型高分子合成树脂类义齿粘附剂的研制

    目的:研制一种新高分子合成树脂类义齿粘附剂.方法:用正交设计法设计出12种不同的粘附剂配方,以粘结抗张强度为评分标准,运用方差分析对影响其粘度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粘附剂的佳配比.结果和结论:聚醋酸乙烯酯和纤维素醚的具体含量对粘附剂粘结抗张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乙醇及CMC-Na所占比例对其粘结强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且二者间有交互作用.

    作者:程祥荣;赵克;李志安;程汉亭;肖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颞下颌关节塑化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CT、MRI等影像学手段对颞下颌关节病变进行诊断[1,2].由于断面切片技术的限制,作为影像诊断和治疗基础的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却很少涉及,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本实验采用先进的生物塑化技术[3],对颞下颌关节闭口位的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断层解剖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以期为颞下颌关节病变影像学诊断提供详细的断层解剖学依据.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髁状突骨折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本文对我院1995~2000年间收治髁状突骨折24例(32侧)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冬仙;张印斗;柳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颌面损伤的颌骨骨折治疗48例临床分析

    本文对我院自1995年9月以来收治的48例颅脑损伤并颌骨骨折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针对颌骨骨折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严翔;杜少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8例下颌磨牙半切术治疗体会

    牙半切术是将下颌磨牙病变严厉重侧的牙根连同半个牙冠一并切除的方法.临床上鉴于下颌第一磨牙单个根的根周牙槽骨严重破坏、根分叉病变以及冠根纵折,常规治疗远期效果不佳.如不能有效切断感染途径,常使整个牙丧失治疗时机.故及时行半切术,有利于保留牙剩余功能.作者近三年来对18例下颌第一磨牙行半切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峰;马晓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碧兰麻在拔牙术中的效果观察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 215例患者的1 565颗患牙,其中男性785例,女性30例,年龄13~78岁,平均年龄46.5岁,上颌前牙120颗,上、下颌双尖牙364颗,上颌磨牙470颗,下颌磨牙455颗.

    作者:王晓军;郝志红;王国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改良Twinblock矫治器与方丝弓矫治器联合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

    目的:有效地将Twin block矫治器与方丝弓矫正器联合以矫治复杂的AngleⅡ类错牙合.方法:本实验将传统的Twin block矫治器加以改良,通过改变固位装置,去除上颌唇弓,能较好地与方丝弓矫治器协调,在临床上矫治了1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AngleⅡ类错牙合.结果:患者治疗后的正、侧面轮廓明显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为AngleⅠ类.结论:改良Twin block矫治器联合方丝弓矫正器能迅速、有效地矫正AngleⅡ类错牙合.

    作者:张漫;程祥荣;贺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正常牙合少年儿童颅颌面硬软组织结构相互关系评价

    目的:研究颅颌面硬软组织结构相互间的关系.方法:用电子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方法计测104名正常牙合少年儿童X线头影测量侧位X线片,得出17项测量值,对其中的硬软组织项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得出136项相关方程,其中硬软组织结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27个.结论:颅颌面硬软组织结构相互间存在补偿与均衡发育机制.

    作者:龙红月;兰泽栋;陈远平;孙新华;梁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正畸牙齿移动牙周膜血管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正畸牙齿移动牙周膜(PDL)血管变化的规律.方法:21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7组.光镜下观察兔正畸牙PDL血管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应用血管灌注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PDL血管密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压力侧和张力侧PDL血管变化规律不同.经图像分析压力侧PDL血管密度和面积高峰值在受力后第7天出现,分别为27 个/mm2 和71 021.00μm2,张力侧高峰值出现在受力后的第14天,分别为28个/mm2 和91 339.44μm2.结论:在正畸力作用下,牙齿压力侧和张力侧PDL血管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化规律与牙周组织骨改建周期一致.

    作者:徐成伟;刘宣华;候景秋;付军;翟孝雅;姜海英;孙新华;孙宏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SSRO术前后髁状突骨密度测定

    目的:探索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SSRO)术后髁状突骨组织改变情况,以了解正颌手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数字图象系统,在手术前后不同时期X片上,将髁状突分成四个大致相等的测量区域,分别测量统计各区的骨密度值.结果:在不同因素下,髁状突骨密度有所不同.术前:2、4区高于1、3区,右侧高于左侧.术后:骨密度下降,可以不同方式表现.结论:髁状突位置发生改变后,其骨组织将起代偿作用.计算机数字图象系统可使髁状突骨密度测定更为准确,也使得髁状突病变能早期发现.

    作者:唐恩溢;金友仁;杨旭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护理

    我科自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8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endulum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治疗Ⅱ类错牙合的临床及头影测量评价

    目的:探讨Pendulum矫治器治疗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及对牙颌面的影响.方法:应用Pendulum矫治器对18例平均年龄为11.9岁的牙性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其对牙颌面的影响.结果:Pendulum矫治器能够远中移动上颌磨牙致磨牙关系为Ⅰ类或偏近中,未见开牙合及明显前牙支抗丧失.结论:应用Pendulum矫治器不拔牙治疗牙性Ⅱ类错牙合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作者:贺红;韩光丽;张漫;华先明;陈方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种植义齿部件松动的试验研究Ⅰ.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基台螺丝疲劳寿命的测定

    目的:探讨种植义齿部件松动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建立标准力学模型,在计算机软件控制下,用Instron 8511.20型材料测试机以13次/s的速度将15kg循环力施加于修复体上,每20万次停机一次,测定修复体松动度(PTV),当试验结束时,计算机记录下总循环次数,再次测定PTV,并在预应力设置后72h及试验完成后分别测量基台螺丝的伸长量.结果:随循环次数的增加,修复体松动度增加,到试验结束时,平均循环次数为15.3×106次,此时基台螺丝PTV为9.4,预应力设置后72h及试验完成后,基台螺丝伸长量分别为11.5μm和76. 3μm.

    作者:李四群;郭华;徐东选;王贻宁;程祥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鼻尖部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道

    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面部皮肤、唇、舌、颊、牙龈、腭等处,但发生在鼻部海绵状血管瘤少见,现报告我院诊治的一病例.

    作者:刘洪伟;刘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锰酸钾粉致口腔粘膜烧伤1例报告

    患者男,32岁.因与家人发生口角后情绪不稳定而吞服高锰酸钾粉约15g,以“急性高锰酸钾中毒”收住我院消化内科.入院3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口腔科专家会诊.会诊时所见:口腔内舌背、下颌龈颊沟、龈唇沟及口底粘膜可见膜状棕黑色附着物,不易擦去,粘膜水肿明显伴烧灼痛,周围约0.5cm范围内粘膜红肿触痛,未见水泡形成.根据查体所见给予诊断为“口腔粘膜Ⅱ°烧伤”.治疗措施:①立即以维生素C生理盐水漱口(25%维生素C注射液40ml加入生理盐水500ml),每次15ml,含漱5min后吐出.如此反复进行直至30min后棕黑色附着物脱落,可见烧伤之粘膜呈黄白色.②高锰酸钾膜脱落后再改以复方洗必泰含漱液漱口每日4~5次,同时嘱患者进流食或半流食,防止感染使创面加深.10d后,坏死的粘膜组织全部脱落显露鲜红色粘膜下组织,此时应用口腔溃疡贴膜,剪成创面大小贴敷,25d后创面愈合,无明显瘢痕形成.

    作者:齐杰;沈国华;张晋;陈继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