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红月;兰泽栋;陈远平;孙新华;梁傥
目的:研制一种新高分子合成树脂类义齿粘附剂.方法:用正交设计法设计出12种不同的粘附剂配方,以粘结抗张强度为评分标准,运用方差分析对影响其粘度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粘附剂的佳配比.结果和结论:聚醋酸乙烯酯和纤维素醚的具体含量对粘附剂粘结抗张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乙醇及CMC-Na所占比例对其粘结强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且二者间有交互作用.
作者:程祥荣;赵克;李志安;程汉亭;肖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确定猛性龋儿童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临床株的耐酸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较猛性龋、非猛性龋、无龋儿童变链菌(各6株)和远缘链球菌(猛性龋儿童6株,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各3株)临床株在体外不同初始pH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初始pH 4.5~5.5条件下,各组变链菌生长抑制程度均明显大于远缘链球菌(P<0.05).初始pH 4.5条件下,猛性龋儿童远缘链球菌分离株耐酸性明显强于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分离菌株(P<0.05).结论:远缘链球菌的耐酸性强于变链菌;猛性龋儿童远缘链球菌分离株耐酸性强.
作者:刘艳玲;刘正;冯希平;周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顺铂诱导化疗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总结1986~2000年6月间行计划性高剂量(100~120 mg/m2)顺铂诱导化疗的99例治疗经验.以同期非常规剂量(50mg/m2)的27例作对比研究.结果:高剂量组和对比组的近期疗效分别为85.85%(85/99)和55.55%(15/27),经统计学处理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毒副反应(肾、血液和胃肠毒性)本组实验的对照观察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顺铂剂量和疗效之间呈正相关和正态剂量依赖关系,高剂量组的100~120mg/m2的剂量是合适和符合人体耐受的,毒副反应尚未影响到本疗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叶茂昌;陈传俊;朱祖武;李容新;程靖;张震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自1996年以来,自拟清热泻火汤用于治疗急性牙槽脓肿3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较口服抗生素类药物疗程短、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萍;于加友;郭宏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对我院1995~2000年间收治髁状突骨折24例(32侧)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冬仙;张印斗;柳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儿童特殊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素质构成了牙科治疗中的一个特殊而极其重要的群体.如何将牙科工作的重点,从治疗为主逐渐转移到以预防为主,提高儿童及其家长对口腔健康教育的认识,终达到人人享有口腔健康将是口腔医务工作者今后面临的巨大任务.本文通过对3 648名儿童牙科就诊原因的统计分析,探讨儿童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象、内容和方法,以期寻求一种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口腔健康良策.
作者:曾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牵张速率延长下颌骨时对新骨生成的影响.方法:将12只山羊随机分为三组,行双侧下颌体骨皮质切开术后以三种不同牵张速率(0.5mm/d,1mm/d,2mm/d)向前延长下颌10mm.牵张完成后第2、4周各处死2只山羊,取双侧牵张间隙内新骨组织作X光片、组织学、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结果:以0.5mm/d和1mm/d牵张下颌骨后形成的新骨质量要好于2mm/d.结论:在牵张延长下颌骨时,1mm/d可能是适宜的速率.
作者:李继华;胡静;王大章;唐正龙;高占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钢丝结扎内固定及小夹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帮助医生确定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对86例下颌骨骨折进行上述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手术方案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制定.术后追踪随访6周,记录术后咬牙合关系不良及开口时颞颌关节疼痛的发生情况,将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与内固定方法、术者经验及骨折情况等因素一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不同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双处骨折中,小夹板内固定的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钢丝内固定组.两组医生完成的手术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主治医师完成的小夹板内固定术后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副主任医师组.片层状断面或合并有片层状断面的骨折术后合并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影响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因素有许多,选择适宜的内固定方法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胡晓文;吴学礼;欧阳喈;赵彤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β转化生长因子-1( TGF-β1)在胎儿髁突软骨中表达,探讨该因子在软骨发育中的作用.方法:30例13~33周胎儿分为A、B、C和D四组,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观察髁突软骨TGF-β1的表达.结果:TGF-β1在所观察各组髁突软骨各层中均有表达,成软骨细胞层表达强,主要在胞浆.TGF-β1积分光密度在上、中、下三层之间存在差异(P<0.05).平均灰度和平均光密度在不同胎龄组间存在差异(P<0.05).A组与B 组、A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髁突软骨不同发育时间、不同分化阶段TGF-β1的表达水平不同.
作者:王健;陈新明;汪说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面部皮肤、唇、舌、颊、牙龈、腭等处,但发生在鼻部海绵状血管瘤少见,现报告我院诊治的一病例.
作者:刘洪伟;刘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 215例患者的1 565颗患牙,其中男性785例,女性30例,年龄13~78岁,平均年龄46.5岁,上颌前牙120颗,上、下颌双尖牙364颗,上颌磨牙470颗,下颌磨牙455颗.
作者:王晓军;郝志红;王国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提取中药NZ的有效部位(简称ZD),进行初步的结构鉴定实验;对ZD的抗炎及免疫实验进行初步实验研究.方法:以小鼠耳肿胀模型,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和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评价ZD的抗炎作用;利用小鼠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评价ZD的免疫作用.结果:ZD对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在小鼠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中显示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结论:ZD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增加免疫作用.
作者:王茜;樊明文;边专;彭彬;范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71岁.于2001年6月1日以“下前牙龈处肿块九年余”来本科诊治.患者九年前发现下前牙唇侧牙龈处生长一肿物,并渐增大,且21|随肿块增大而松动脱落.近1个月来感肿块疼痛,咀嚼受限,故来就诊.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家族无此病病史.入院查:21|缺失,间隙宽,21|123 唇侧牙龈处有28mm×22mm×10mm肿块,质硬、色暗红、表现光滑、基底较广、触之不易出血、咬合时上切牙压挤肿块而留有齿痕且感疼痛.血、尿常规、胸透、心电图均正常.下颌骨后前位片可见骨质部分吸收.取部分活组织送病检,结果为:纤维型牙龈瘤.
作者:高征;卢元桂;陈秀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正畸牙齿移动牙周膜(PDL)血管变化的规律.方法:21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7组.光镜下观察兔正畸牙PDL血管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应用血管灌注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PDL血管密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压力侧和张力侧PDL血管变化规律不同.经图像分析压力侧PDL血管密度和面积高峰值在受力后第7天出现,分别为27 个/mm2 和71 021.00μm2,张力侧高峰值出现在受力后的第14天,分别为28个/mm2 和91 339.44μm2.结论:在正畸力作用下,牙齿压力侧和张力侧PDL血管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化规律与牙周组织骨改建周期一致.
作者:徐成伟;刘宣华;候景秋;付军;翟孝雅;姜海英;孙新华;孙宏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不同时间内下齿槽神经的组织学改变.方法:对8只成年山羊行双侧下颌体骨皮质切开术,经口外安置自行研制的下颌牵张器,以每天1mm的速率向前牵引延长其中6只山羊的下颌骨10mm.于牵张结束后第2、4、8周各处死2只动物,取双侧下齿槽神经作组织学检查,另2只未牵张的山羊作对照.结果:下齿槽神经受牵张力作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沃勒变性,主要表现为髓鞘肿胀、碎裂及轴索数目减少.但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受损神经纤维逐渐得以再生.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下齿槽神经发生了轻度的退行性变,但这种退行性变在适宜的速率牵张下是可逆的.
作者:唐正龙;胡静;邹淑娟;王大章;李继华;高占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全冠,固定桥基牙对印模精确度要求高.本文采用注射法取模,其模型准确、清晰、无需修整.和常规法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更有利于冠桥的修复.
作者:罗黎;严华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囊肿术后遗留下的大型骨腔,在愈合过程中,易引起感染而影响骨腔的愈合[1,2],一旦感染发生,临床上还尚未见到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2].近三年来,我们对来我院就诊涉及牙根的颌骨囊肿术后遗留下的骨腔感染12例病例,采用根管给药法进行处理,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章宏毅;周先略;胡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院1980年以来下颌骨缺损即刻修复的临床资料,与病人建立长期随访关系,以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术后定期复查,根据面部外形恢复满意程度、咬合关系、颞下颌关节变化情况对术后效果进行分级,各组间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各种方法行下颌骨缺损修复均可取得较好的远期效果,但在面部外形恢复的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结论:根据下颌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情况选择适应证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祖兵;赵怡芳;张文峰;李宏礼;傅玉川;龙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CT、MRI等影像学手段对颞下颌关节病变进行诊断[1,2].由于断面切片技术的限制,作为影像诊断和治疗基础的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却很少涉及,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本实验采用先进的生物塑化技术[3],对颞下颌关节闭口位的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断层解剖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以期为颞下颌关节病变影像学诊断提供详细的断层解剖学依据.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科自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8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