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IgA肾病大鼠肾脏中的定位与分布

彭伟;刘郑荣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骨髓细胞, IgA肾病, 尿嘧啶核苷酸类, 细胞因子
摘要:背景: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乏特异性表面抗原,常根据其贴壁生长、成骨成脂分化等生物学特点来鉴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IgA肾病大鼠肾脏中的定位与分布情况.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球菌肠毒素B+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改良法建立SD大鼠IgA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分别经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生理盐水,并设立不造模的正常对照组.移植后1,4周观察各组大鼠的尿蛋白、肾功能、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肾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尿蛋白、血肌酐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移植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可促进大鼠IgA肾病的修复,并可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及少数肾小管间质区,但随时间延长,BrdU标记的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肾组织中分布却逐渐减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脊髓全横断模型大鼠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的评价

    背景:临床常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来分别评价脊髓损伤后运动传导路和感觉传导路的损伤或修复情况.目的:以脊髓诱导电位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组、神经营养素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Allen's脊髓完全性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均行相应治疗.治疗后4,8和12周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并于造模后24 h,3,7,14 d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结论: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提示,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后肢BBB评分也证实了各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提示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植到脊髓损伤处,可改善大鼠的后肢运动,神经营养素3蛋白有可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率,促进受损脊髓的轴突再生.

    作者:李宽新;李锋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分析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再激活可导致致死性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完整的EB病毒再激活及其相关性疾病的诊疗体系.目的:前瞻性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EB病毒再激活的发生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29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定期测定外周血中EB病毒载量,Kaplan-Meier模型分析其再激活的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再激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再激活及其相关疾病发生率高,EB病毒再激活发生的危险因素有HLA配型不合、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年龄小于20岁.

    作者:曹星辉;范志平;江千里;赵捷;余国攀;韦祁;孙竞;刘启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独参汤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佳干预剂量的筛选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极低的生存率限制了它的治疗作用,现正在寻找合适的药物促进其增殖.目的:观察独参汤是否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并筛选出佳干预浓度.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至第5代,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标记物.以每孔1×104数量种于96孔板.将独参汤颗粒剂分别以10,5,2.5,1.25,…0.019 5 g/L的质量浓度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第1,7天MTT法检测其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原代细胞接种2 d后多数细胞贴壁,传代后细胞贴壁速度和增殖更快,第5代基本纯化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呈放射状或漩涡状排列.②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44阳性细胞占94.7%,CD90阳性细胞占86.8%,CD34阴性细胞占98.7%,CD45阴性细胞占97.1%.③独参汤浓度在0.625,0.312 5,0.156,0.078,0.039,0.019 5 g/L质量浓度时均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的增殖.其中在质量浓度为0.078 g/L时作用强.

    作者:王艳春;闫承慧;刘晶;韩雅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IgA肾病大鼠肾脏中的定位与分布

    背景: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乏特异性表面抗原,常根据其贴壁生长、成骨成脂分化等生物学特点来鉴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IgA肾病大鼠肾脏中的定位与分布情况.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球菌肠毒素B+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改良法建立SD大鼠IgA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分别经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生理盐水,并设立不造模的正常对照组.移植后1,4周观察各组大鼠的尿蛋白、肾功能、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肾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尿蛋白、血肌酐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移植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可促进大鼠IgA肾病的修复,并可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及少数肾小管间质区,但随时间延长,BrdU标记的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肾组织中分布却逐渐减少.

    作者:彭伟;刘郑荣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维生素C体外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方法,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诱导方式.目的:观察维生素C作为诱导剂对多能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复苏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传代培养后,采用直接悬浮培养法使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拟胚体,用含10-3,10-4,10-5,10-6 mol/L 4种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分化培养基对其进行诱导分化,以不添加任何诱导剂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出现搏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分化比率.结果与结论:维生素C诱导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佳浓度为10-4 mol/L,有(57.00±3.20)%的拟胚体出现搏动,显著高于不添加任何诱导剂的对照组(5.13%±0.55)%(P<0.01).诱导而来的心肌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以及α-actin.提示佳的维生素C诱导分化条件能够促进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其分化效率.

    作者:杨梁;张晓刚;魏新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干细胞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与少突胶质细胞,可能从根本上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神经元缺失及神经胶质细胞变性,进而改善患儿脑功能障碍,从理论上达到根治目的.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来源干细胞经不同途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2/2011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脑性瘫痪的治疗及不同来源干细胞在治疗脑性瘫痪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在动物神经功能损伤中的修复作用已有很多国内外报道,但目前其在人体的临床应用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虽然胚胎、骨髓血、胎儿脐带血、脐带来源的干细胞已在部分医院应用到脑性瘫痪患儿中,并取得了初步的疗效,其具体评定标准及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王金刚;尹忠民;闻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纤维化的影响

    背景:利用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研究其培养液上清治疗肝纤维化的并不多.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可能性.方法:实验组1,2将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加入6孔板内处理肝星状细胞,分别为2 mL培养液上清/孔,1 mL培养液上清+1 mL完全培养基/孔;对照组为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2 mL完全培养基/孔).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观察抑制效果,RT-PCR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加入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后,实验组1中的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抑制,且抑制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处理72 h>处理48 h>处理24 h,P<0.05); 实验组的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下调,且下调程度随培养液上清增多而增大(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

    作者:姚志成;钟跃思;胡昆鹏;陈思;李明亮;方和平;邓美海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四种中药煎剂和雪莲花醇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背景:中药可能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目的:观察单味中药黄芪、丹参、仙灵脾和复方右归饮煎剂及雪莲花醇提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雪莲花乙醇浸泡后定容,其他单味和复方中药水煎定容,高压灭菌.取大鼠股骨和肱骨,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规培养传代3次后,加入煎剂及雪莲花醇提液.其浓度分为10-2,10-3,10-4及10-5,作用3 d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与结论:黄芪煎剂和右归饮煎剂及雪莲花醇提液4个浓度组均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P<0.05).提示雪莲花醇提液、右归饮煎剂和黄芪煎剂均具有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活性的作用.

    作者:张爱国;蔡建平;许宝满;谭湘陵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静脉移植CXCR-4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鼠体内的迁移与分化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具有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作用.目的:观察静脉移植CXCR-4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利用脊髓横切法构建C57BL/6小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7 d抽签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CXCR-4基因转染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分别注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及无细胞培养基.移植后第7,14,21,28天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法检测脊髓损伤部位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迁移存活及分化情况,并采用BBB评分评估小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移植后各时相点损伤灶内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集聚明显,数量不断增多,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细胞占移植细胞的比例亦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明显.说明静脉移植CXCR-4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对脊髓损伤灶更强的定向迁移能力,且能在损伤灶内存活、分化,发挥修复损伤脊髓作用.

    作者:宋晨阳;徐皓;陈建梅;潘廷明;姚晓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脑缺血

    背景: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能够促进脑功能恢复,联合外科干预能更有效地改善预后.目的:分析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缺血的疗效和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脑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干预,其他3组分别行外科手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或联合治疗.结果与结论: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坏死面积和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外科手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P<0.01);BrdU、BDNF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较其他组明显增多(P<0.05).结果显示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可减少大鼠脑梗死面积,抗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改善脑功能.

    作者:张圣旭;步星耀;程培训;刘猛;姜金豆;李志营;张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干/祖细胞采集和移植效果的比较

    背景: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体外收集,血细胞分离机的性能、工作状况将直接关系到采集物的特性和数量,从而直接影响受者的造血重建.目的:比较Fenwal CS-3000 Plus与Amicu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及受者移植效果.方法:共入选接受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51例,Fenwal CS-3000 Plus组27例,平均年龄(34.2±10.6)岁;Amicus组24例,平均年龄(35.4±12.1)岁.比较两组采集物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采集效率、红细胞与血小板采集量及造血重建时间.结果与结论:两组采集物的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采集效率、红细胞采集量及造血重建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Fenwal CS-3000Plus组血小板采集量明显高于Amicus组(P<0.01).结果显示Fenwal CS-3000 Plus与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在分离外周血干/祖细胞方面和移植效果没有差异;血小板较低被采集者使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可能更为安全.

    作者:叶书来;应美爱;陈家萍;耿良权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新型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导中的应用

    背景:构建一个组成性表达某特定基因同时携带荧光报告基因和抗生素筛选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目前未见报道.目的:观察新型慢病毒载体pLVpuro/EF1α-PEDF-IRES-EGFP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导中的表达.方法:通过PCR在PEDF基因的两端加上attB位点,构建表达载体pLVpuro/EF1α-PEDF-IRES-EGFP,将表达载体与包装质粒(ViraPowerTM Lentiviral Packaging Mix)共转染293FT细胞.通过多次感染的方法将慢病毒载体导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导后第7天开始使用1~5 mg/L嘌呤霉素筛选5 d,得到表达PEDF和EGFP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Western、Elisa的鉴定分析.结果与结论:经PCR和测序证实,慢病毒表达载体pLVpuro/EF1α-PEDF-IRES-EGFP构建成功;将其成功导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筛选获得纯化的过表达PEDF基因的绿色荧光细胞群.

    作者:卢晓芳;杜晶春;李磊;赖文玉;张秀明;李伟强;杨霞;项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川芎嗪联合创伤性脑组织匀浆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背景:川芎嗪和创伤性脑组织匀浆液均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目的:探讨川芎嗪与创伤性脑组织匀浆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联合效应.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分为4组,加入不同的诱导培养基分别干预:空白对照组、川芎嗪诱导组、创伤性脑匀浆液诱导组和川芎嗪联合创伤性脑匀浆液诱导组.诱导后采用倒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统计不同时段四组细胞分化率.分别取部分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与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标检测.结果与结论:川芎嗪及受损大鼠脑匀浆液上清液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诱导分化率越高,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其分化信号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梁峰;马洁华;杨丽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一定浓度下三氧化二砷对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背景:近年来有将三氧化二砷试用于T细胞肿瘤的有效报道,但未见其治疗机制的相关研究.目的:检测三氧化二砷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MTT、PI单标记流式细胞术和TUNEL法检测2,5,10 μmol/L的三氧化二砷干预24,48,72 h,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株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三氧化二砷对Hut-78细胞存在增殖抑制作用,其增殖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下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有关,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细胞毒作用;三氧化二砷可诱导Hut-78细胞发生凋亡,凋亡机制主要发生在G2~M期,其凋亡作用可能与下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三氧化二砷对Hut-78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

    作者:张学美;王婷;李晓进;赵亮;李惠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心肌条件培养液与5-氮胞苷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明显改善心肌缺血时的心脏功能,但其直接分化为心肌细胞并参与心功能恢复的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心肌条件培养液与5-氮胞苷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将第6代骨髓基质干细胞随机分为4组:5-氮胞苷+心肌条件培养液联合诱导组;5-氮胞苷组;心肌条件培养液组;基础培养基组(空白组).用心肌条件培养液和5-氮胞苷诱导3周后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心肌肌钙蛋白表达,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在体外心肌条件培养液可以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提示其中细胞因子可能起关键作用,但心肌条件培养液的这种作用要弱于化学诱导剂5-氮胞苷的诱导作用,且联合诱导作用更强.

    作者:王洋;沈慧娟;周敏芬;吴彬俏;曾宪智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与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后具有动员骨髓和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的潜能,参与坏死心肌的自身修复,但外周血CD34+细胞与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采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验组)发病第2,3,4,5,7,30,90,120天的外周静脉血及入院后相应时间点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的百分率.同时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及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于心肌梗死后第3天开始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第90天回降至基线水平.对照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②实验组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关系,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呈负相关关系;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无相关性.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4~8 d内给予干细胞治疗可适度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并且较高的CD34+干细胞表达有益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作者:高海英;曲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表皮生长因子干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背景: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皮肤创伤的愈合.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分离、鉴定并培养至第3代.细胞经过不同浓度的表皮生长因子处理后,用MTT法测量吸光度值从而计算出细胞存活率,通过计数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测定表皮生长因子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并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抑制剂AG1478及PI3K的抑制剂LY294002检测其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处理后细胞的吸光度值升高1.55倍,穿过膜的数量增高1.5倍;AG1478、LY294002对表皮生长因子引起的迁移有抑制作用.提示表皮生长因子处理后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均增强,迁移与EGFR-PI3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李彩虹;施萍;庞希宁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海洋单细胞海藻体外对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背景:海藻具有广阔的药理活性前景,加强其研究对有目的进行应用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观察海洋单细胞海藻在体外对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酶消化法培养人脑胶质瘤干细胞,流式细胞分选出CD133阳性细胞,细胞传代获得第3代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海洋单细胞海藻作用前后细胞CD133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贴壁细胞巢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海洋单细胞海藻,阴性对照加不含药的PBS,将稀释成4,6,8,10 g/L的海洋单细胞海藻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并作用24,48,72 h,流式细胞仪检测胶质瘤干细胞生长周期,应用酶标仪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结果与结论: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实验组胶质瘤干细胞不易聚团成球,出现贴壁分化,并逐渐明显;加药后胶质瘤干细胞CD133表达量明显减少;出现的贴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巢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停滞在S、G2/M期细胞数增加,而G0/G1期细胞数减少;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胶质瘤干细胞增殖明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0.01).提示海洋单细胞海藻能够抑制人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分化,且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作者:段小兵;关方霞;邓晓辉;杨波;张天祥;田毅;乔晓俊;李远;梁硕;朱万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体外诱导脂肪源性干细胞向类肝细胞的定向分化

    背景:用脂肪源性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之前,如何建立有效稳定的肝细胞分化诱导方案,纯化并快速扩增性能稳定的类肝细胞等问题亟待解决.目的:建立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转化为类肝细胞的程序化诱导体系.方法:分离纯化Lewis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分3个阶段加入含有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制瘤素M细胞因子的诱导培养体系,使脂肪源性干细胞向肝细胞转化.结果与结论: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7,14,21 d后,细胞阳性表达 ALB、AFP、CK18mRNA,表达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强,类肝细胞具有白蛋白合成功能.氨代谢和尿素的合成功能在9~12 d出现并持续存在.结果表明脂肪源性干细胞体外分段诱导可成功转化为类肝细胞.

    作者:刘剑;李立;冉江华;张升宁;邵剑春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大鼠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背景:研究报道,人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实验动物研究的结果不令人满意,所以考虑使用大鼠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动物实验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尚未发现大鼠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报道.目的:建立从大鼠胎盘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胶原酶消化法从大鼠胎盘分离并得到间充质干细胞.每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用MTT法测定其生长动力学并绘制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及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组化法证实其成脂及成骨分化的潜能.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培养8 h后细胞贴壁,24 h内细胞形成集落,第4代细胞大小、形态基本一致,以梭形为主.细胞周期检测提示G0/G1期、S期、G2期的比例分别为83.76%,8.01%,8.23%.免疫表型分析其表达CD29和CD90,不表达CD45.体外诱导实验证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的潜能.

    作者:刘志鹏;韩之波;孟磊;杨萍;张睿婷;邵元康;王涛;李扬秋;韩忠朝 刊期: 2011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