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娜;邓凌;周立平;郭丽;李超;蔡文智
背景:临床研究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生物活性较差,不太适合单独用于经皮椎体成形.目的:探索一种能满足经皮椎体成形填充材料理化要求的具备生物活性的多孔复合材料.方法:将碳酸氢钠、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粉末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按不同质量比例(1∶40∶60,0∶40∶60,1∶0∶100)混合构成A、B、C 3种复合材料.检测各种复合物凝固时间、聚合温度、抗稀散性及成型材料的抗压性,以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A、B组与C组材料的凝固时间、聚合温度、抗压强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均符合经皮椎体成形填充材料基本要求,抗稀散性均良好.扫描电镜示A组结合较B、C组材料疏松,材料内部孔隙较多.提示复合材料A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能满足作为经皮椎体成形填充材料的基本条件,且具备较好的孔隙结构,可以进一步研究其组织相容性、可降解性、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性等生物学性能.
作者:朱建华;柯珍勇;黄良库;蒋将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人工血管相对人体血管大的优势就是来源丰富,经过生物化改造的人工血管,其特性更接近人体血管,移植后自体化程度也较高.目的:观察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移植后1.5年内不同时期实验犬的生存、生活状况,移植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移植血管壁重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以猪血管为基材,经交联固定,多方位去抗原,共价结合肝素,以及偶联可黏附、富集生长因子的特定多肽等系列生化处理而制成的一种高抗凝的人造血管,管径3.5~4.5 mm.建立犬颈总动脉-人造血管端端连续缝合的动物模型,1.5年内不同时期切取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切取标本发现,移植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少、疏松.病理组织学检查:移植后8周,镜下开始发现宿主组织通过人造血管孔隙长入血管腔内参与移植血管新内膜的形成,移植后12周,镜下于吻合口处,可见新内膜表面有不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6个月,通畅的人造血管整段管腔内面均可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12个月,移植血管管壁VG染色尚可见支架层内有大量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生长,原先的支架结构已部分被宿主血管壁组织取代.移植后18个月,原先的支架结构已大部分被宿主血管壁组织取代.说明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新内膜形成早且完整,自然内皮化相对满意,血管壁重构和血管支架的再生能力强,生物相容和稳定性好.
作者:许益民;漆松涛;林绿标;曾绍文;李伟秋;庄冰容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后24 h可见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但支架置入后长期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报道尚不多见.目的:观察冠心病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Partner支架)和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置入后早期康复训练对血清炎症因子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07-01/2009-12心内科介入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根据病变及经济情况将患者分为Partner组(n=58)和Cypher组(n=50).征询患者及家属意见,对部分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Partner组和Cypher组分别为34例和28例,所有患者于支架置入前、置入后3,5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置入后5周应用WHOQOL-BRIEF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与结论:未进行康复训练的Cypher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在置入前和置入后3,5周与未康复训练+Partner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患者支架置入后5周,康复训练+Partner/Cypher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的简明QOL测定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应的未进行康复训练组(P < 0.05).提示进行康复训练对2种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却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王莉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正中开胸胸骨出血较多,尤其是体外循环下手术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更加重了术中及术后出血.目的:与常规胸骨止血材料骨蜡对比,观察再生氧化纤维素在减少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胸骨出血和预防胸骨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方法:84例行正中开胸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成2组.再生氧化纤维素组胸骨创面及骨髓腔内填充覆盖再生氧化纤维素,对照组常规应用医用骨蜡.记录两组术后1 d引流量、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总输血量、切口拆线时间、术后持续发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胸骨切口愈合情况,出院随访6个月.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1 d引流量、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总输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再生氧化纤维素组更有优势.随访6个月中,再生氧化纤维素组未出现胸骨切口排出异物情况,对照组中有4例出现骨蜡排出.提示再生氧化纤维素可应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体外循环后胸骨止血,近远期疗效确切,并在胸骨感染方面具有一定预防作用.
作者:王春;谷天祥;喻磊;刘波;卢春茂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关于四环素牙的美学修复大多局限于临床上的观察,而基础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目的:观察Cerinate瓷贴面修复轻度(黄色)、中度(黑灰色)、重度(黄-灰色)、极重度(灰褐色)4种不同染色程度模拟四环素牙的颜色变化.方法:将模拟四环素牙试件按轻、中、重、极重度4种不同染色程度分为4组,每组10个试件,用Cerinate瓷贴面进行修复,Panavia F遮色树脂黏结剂黏结,用电子测色仪测定修复体黏结前及黏结后的L*、a*、b*值及变化.结果与结论:瓷贴面黏结前与黏结后的表面的L*、a*、b*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轻度四环素牙选用未含有遮色剂的树脂黏结剂黏结会较小,中、重度四环素牙在用含有遮色剂的遮色树脂黏结剂黏结后对修复体的颜色遮色效果较好,而对极重度四环素牙遮色效果不好,好选用其他修复体修复.
作者:商维荣;高士军;袁文君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以往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移植物的存活和体内生长.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的pcDNA3/hVEGF165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复合冻干松质骨在体内的成骨和血管化效果.方法:取同种异体新西兰大白兔的耾骨和股骨制备冻干骨,用脂质体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染入体外培养扩增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中,使其附着于同种异体冻干松质骨.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于兔竖脊肌分别植入单纯冻干骨、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冻干骨组、转染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松质骨.结果与结论:植入后8周时可见到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松质骨标本的表面有软骨和骨质形成,有成骨和破骨细胞出现,并形成类骨质,在移植骨周围组织中有大量血管形成,其他两组仅有大量纤维包裹.说明,脂质体介导的pcDNA3/hVEGF165转染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骨具有较好成骨活性,优于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冻干松质骨和单纯冻干骨.
作者:张鹏;董玲;杨连甲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近年来,注塑微波聚合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其制作义齿精度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鲜见报道.目的:观察注塑微波方法对树脂基托义齿精度的影响.方法:用注塑微波法和水浴法分别制作上颌全口义齿各10个,然后在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部位切断义齿基托与标准模型,用数字显微镜测量上颌全口义齿基托组织面与标准模型之间共5个部位的间隙.结果与结论:注塑微波法制作的义齿5个部位的精度为:(200±32),(76±13),(69±15),(81±16),(187±27) μm,水浴法制作的义齿5个部位的精度为:(243±50),(100±26),(96±30),(109±32),(213±28) μm,两种方法在相同点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精度方面,注塑微波法制作的义齿优于水浴法,并且注塑微波法聚合时间较水浴法明显缩短.
作者:王鹏远;李丽;孙雁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脊髓损伤初往往会导致细胞和组织的不断丢失,组织工程支架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生理状态,从而有利于细胞的黏附、迁移、扩增和分化.目的:总结近年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联合细胞和/或细胞因子修复脊髓损伤的新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 Medline及CBM数据库中2000-10/2010-10 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相关的文章.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材料治疗脊髓损伤需要3 因素:种子细胞、组织工程支架、细胞因子.组织工程支架对于损伤脊髓断端起到桥接作用,而种植于材料的种子细胞和/或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和迁移.可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包括胶原、壳聚糖、琼脂糖/藻酸盐、聚乳酸、纤连蛋白、聚羟基乙酸/聚乳酸、聚β羟丁酸等,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显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联合细胞移植修复效果更好,但临床上目前尚无开展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
作者:王新宏;沈忆新;范志海;张峰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当前应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的标准手段,但这些材料可能对患者生殖功能产生影响.目的:总结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修补腹股沟疝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应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修补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4例,年龄5~38岁.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定期随访.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等并发症.1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3~30个月,无局部疼痛、牵拉等不适感,无复发病例.提示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为未成年人、尚未婚育及有生育要求的男性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刘飞德;李基业;姚胜;王世斌;朱瑛梅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作者已经成功制备了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并且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目的: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构建大鼠坐骨神经15 mm缺损模型,分别应用组织工程人工神经、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或自行神经桥接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后20周再生神经电生理学测定,手术侧胫骨前肌湿质量、腓肠肌组织学及透视电镜分析.结果与结论:桥接20周后,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与自体神经移植组胫骨前肌湿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神经干传导速度为(30.56±2.15)m/s.结果提示,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人工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可以促进再生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彩顺;吕刚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膜超滤具有对蛋白质天然构象破坏较小以及回收率较高的特性,被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及纯化上.目的:利用所建立的传质模型优化血红蛋白超滤操作条件以分离出高纯度的血红蛋白.方法:利用膜超滤分离纯化的方法,研究浓缩血红蛋白溶液在超滤过程中溶液水分的渗透通量,溶液浓度和滤膜内外压力差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膜阻力和浓差极化阻力进行了定量描述,建立传质模型.结果与结论:①在压力为0.04 MPa,温度为12 ℃条件下,溶液浓度分别为1.18,1.30,1.39,1.56 g/L时,溶液的超滤渗透通量分别1.937 5,1.875 0,1.812 4,1.750 0 L/(m2·h).②在相同单位时间条件下,压力为0.02,0.03,0.04,0.05,0.06 MPa时,溶液的超滤渗透通量为0.165,0.245,0.325,0.400,0.475 L/(m2·h).③试验的膜阻力Rm为0.118 2,压力系数a等于0.128.随着蛋白浓度逐步升高,凝胶层逐渐形成,当达到凝胶浓度后再浓缩较困难.在试验条件下血红蛋白溶液凝胶浓度 Cg 为18.82 g/L,超滤传质系数k为0.700 8.
作者:肖科;刘峰;高玮;王翔;王莹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多种因子可以影响骨保护蛋白/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剂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剂(Osteoprotegerin /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B/ligand of receptor-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B,OPG/RANKL/RANK)系统的表达影响骨代谢,那么松动假体周围的骨水泥颗粒是否也通过影响其代谢参与假体松动过程?目的: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对人滑膜细胞RANKL/OPG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滑膜细胞,在滑膜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0(空白对照),0.2,1,10 g/L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颗粒,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各浓度PMMA颗粒作用不同时间后滑膜细胞内RANKL、OPG的表达量及其比值.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滑膜细胞内RANKL、OPG的表达量均有下降;随着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共培养时间延长,各实验组滑膜细胞内RANKL、OPG表达均有下降趋势,而RANKL/OPG表达比值无明显变化.说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在对滑膜细胞产生生物学反应时并不干扰假体周围骨代谢的动态平衡,并未直接参与人工关节假体的无菌性松动.
作者:熊奡;苏志雄;马泽涛;康斌;辛风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可以良好的塑性,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但其降解产物为酸性,会影响局部pH值变化,不利组织生长.目的:制备能够良好缓释蛋白类药物的复合支架.方法:以牛血清蛋白为模型药物,以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将微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和聚乳酸-羟基乙酸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冰粒子为致孔剂,采用粒子沥虑-冷冻干燥复合工艺制备CMs/nHA/PLGA复合缓释支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压泵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检测复合支架的形态和性能,并考察其在体外对蛋白类药物释放的规律.结果与结论:制备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形态良好,呈规则球形或类球形,粒径分布在220~770 nm,以380~650 nm为多.微球对药物的载药量为39.2%,包封率为68.3%,两者均与牛血清蛋白的初始量相关,载药量随牛血清蛋白初始量的增加而增加,包封率则反之.复合支架呈白色多孔状,孔径为125~355 mm,孔与孔之间联通良好,孔隙率达83.4%,压缩强度为1.4~ 2.1 MPa,10周降解率为28.6%.PLGA/nHA支架对牛血清蛋白的2 d累积释放量为85%,而壳聚糖和CMs/nHA/PLGA复合支架对牛血清蛋白的9 d累积释放量分别是为48.9%和35.7%.提示制作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和CMs/nHA/PLGA支架材料对牛血清蛋白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复合支架材料形态好,强度和降解速率合适.
作者:安世昌;孙健;李亚莉;许尧详;王科;陈立强;肖文林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在桩核的设计选择中,石英纤维桩因其良好的理化性能被认为是金属桩的良好替代品.目的:评价MACRO-LOCK石英纤维桩树脂核全冠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大面积前牙牙体缺损患者随机分为2组:石英纤维桩组患牙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利用MACRO-LOCK石英纤维桩、ULPDENT树脂黏接剂,PULPDENT双固化树脂核材料恢复桩核,以全瓷冠或贵金属烤瓷全冠修复.对照组患牙行传统的铸造金属桩核冠修复.随诊6个月及3年时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石英纤维桩组RTD-MACOK POST石英纤维桩修复后随访3年仅1例发生桩核脱落,1例出现纤维桩折断,未出现根折现象,3年随访的成功率较高(P < 0.05).结果证实,MACRO-LOCK石英纤维桩修复残根、残冠可获得良好的远期修复效果,安全性较好.
作者:何钢清;邓敏;廖明华;潘超;邓如平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一种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化学惰性的聚酯材料,但由于聚合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不高,因此需对其表面进行修饰,改善其血液相容性.目的:结合凝血机制简要介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表面接枝改性方法及其改性后的血液相容性.方法:检索1990/2009 PubMed、SDOS及CNKI数据库有关凝血发生机制、抗凝血药物的种类和其对凝血发生的影响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本体性质、材料表面接枝的方法及其血液相容性评价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目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表面接枝改性的方法局限性在于表面接枝的分子只能改变材料某种特性,而生物材料在人体内所处环境极为复杂,通过单一的改变材料某些性质很难使材料血液相容性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从仿生学角度通过接枝特殊分子诱导具有生理活性的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和生长,构建一种类似于天然血管壁模式的材料表面势必成为未来提高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方向.
作者:张宝元;赵梨;张娟;陆群;吴坚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降解代谢,达不到理想的骨再生效果.目的:制备缓释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并观察其缓释性能、骨诱导活性.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壳聚糖膜,涂覆于生物骨修复材料表面,ELISA方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茜素红染色检测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单纯骨填充材料诱导C2C12细胞骨钙蛋白的形成,观察其诱导成骨细胞能力.同时将3种骨修复材料植入清洁级KM小鼠股部肌袋内,2周后检测新生骨Ca2+离子含量,评价其异位骨诱导能力.结果与结论:材料表面的壳聚糖膜分布均匀,负载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呈团簇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体外释药存在突释,前4 d释放量达总药量的50%,持续至12 d,释药量达到90%,第18天时释放完全.与单纯骨填充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相比,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晚期分化能力与异位骨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 < 0.05).结果提示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缓释性能好,促进骨形成能力强.
作者:王丁丁;曾戎;杨敏儿;何鉴贤;陈阳;何水连;陈安安;周智优;袁丽颖;汪炬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目前临床多应用创面涂抹方式发挥医用生物蛋白胶的止血作用,但骨腔内注射应用报道少见.目的:观察胸骨内注射生物蛋白胶对老年严重骨质疏松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正中开胸出血的效果.方法:将48例体外循环下行正中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75岁以上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胸骨腔内注射生物蛋白胶,对照组常规涂抹医用骨蜡,记录两组术后12 h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胸骨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12 h引流量和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5),两组术后持续发热时间、术后胸骨感染裂开情况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1 例,实验组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胸骨内注射生物蛋白胶能减少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胸骨出血,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不影响胸骨愈合.
作者:张玉海;谷天祥;张光伟;王春;刘玉;于洋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温敏性壳聚糖与多种细胞相容性良好,是组织工程中不可多得的优良载体,但其对成骨细胞毒性研究相对缺乏.目的:验证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对成骨细胞的毒性.方法:成骨细胞在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中进行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扩增情况,同时,SD大鼠成骨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浸提液中体外培养24,48,72,96 h,MTT法测定细胞相对增殖率,判断细胞毒性的级别.结果与结论:SD大鼠成骨细胞在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中培养24 h内镜下观察呈圆形,48 h后开始伸出触角并扩增;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浸提液中培养的各组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相对增殖率在92%~112%之间,各浓度的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材料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均为0级或1级,完全符合生物材料的安全评价标准.
作者:李偏;冯进益;蔡志刚;谢容泉;王德荫;郑立斌;芮钢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目前胃癌药物缓释靶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的:总结近年胃癌药物缓释靶向模式的应用现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胃癌药物缓释靶向模式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1998-01/2010-10.检索关键词:胃癌,缓释,靶向,gastric cancer,delayed release,target.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1篇.结果与结论:目前对胃癌的淋巴靶向化疗研究较多,纳米炭在胃癌淋巴靶向化疗的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果,应用前景令人鼓舞,有望成为胃癌淋巴靶向化疗的主要手段.但对如何选用合适的给药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如何联合用药、多途径用药和规范胃癌淋巴化疗的标准以及如何开展个体化治疗有待深入探索.胃癌药物的缓释靶向模式具有低毒高效性、功能性缓释特性以及良好的淋巴趋向性,可望有效抑制原发癌和淋巴结的转移率,缩小肿瘤,增加手术切除,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苏晓晖;李荣年 刊期: 2011年第25期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能否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再生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拔牙窝骨愈合过程中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的可能调节作用,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与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拔牙建立Beagle犬拔牙窝骨缺损模型,同期在拔牙窝导入富血小板血浆或复血小板凝胶,并设计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放射影像学检查、三维CT平扫+重建、组织学检查拔牙窝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CT值以及新生骨面积.结果与结论:与富血小板血浆组和对照组比较,影像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8周新骨形成的面积大(P < 0.01);组织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周新骨形成面积大(P < 0.05);在所有时间点上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值小(P < 0.05).在第12周,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仍有2 mm差值.提示,富血小板凝胶具有促进牙槽窝早期愈合的能力,但其单独使用时促进牙槽窝骨量保持的效能有限.
作者:王承勇;卢萌;林海;陈伟辉 刊期: 2011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