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寅;刘立洲;彭丽;傅佳;郭伟;米兰;武晶晶;唐萍;吕燕云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去片裸眼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及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青少年儿童,以去片后即刻裸眼视力能否达到0.8为标准将入选儿童分为2组.比较2组间年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曲率、e值、角膜直径、瞳孔直径、非对称性指数、规则性指数的异同,以及对近视的控制效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去片裸眼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0例(96眼)入组,年龄(10.6±2.4)岁,球镜度(-3.62±1.18)D,柱镜度(-0.33±0.43)D,眼轴长度(25.18±0.75)mm.其中裸眼视力≤0.8组52眼,裸眼视力>0.8组44眼,通过单因素分析,较差的裸眼视力与基础较长的眼轴长度(b=-0.09,β=-0.29,P=0.003)、较高的球镜度(b=0.07,=0.36,P<0.001)、较高的柱镜度(b=0.12,=0.22,P=0.030)有关.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较差的裸眼视力与基础较高的球镜度(b=0.05,β=0.27,P=0.018)有关.6个月后裸眼视力≤0.8组儿童眼轴增长(0.07±0.15)mm,裸眼视力>0.8组儿童眼轴增长(0.11±0.1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角膜塑形镜去片裸眼视力的主要因素是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屈光度越高、眼轴越长,去片后裸眼视力越差,但其对近视仍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作者:郭寅;刘立洲;彭丽;傅佳;郭伟;米兰;武晶晶;唐萍;吕燕云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患者,男,57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周”于2016年6月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患者左眼在20余年前因“视网膜脱离”曾行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具体不详).2013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对左眼拟行“后巩膜加固术”以控制病理性近视进展,但因术中发现巩膜环扎带周围广泛粘连及纤维化而终止手术.2013年10月因左眼“并发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15年7月因左眼“视网膜裂孔”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患者自述无眼红、眼痛、眼胀等伴随症状.眼部检查:佳矫正视力(Snellen):右眼0.5,左眼(患眼)0.05;眼压:右眼19 mmHg(1mmHg=0.133 kPa),左眼17 mmHg;眼轴:右眼35.38 mm,左眼33.66 mm.裂隙灯显微镜示: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清,人工晶状体透明、在位,病理性近视眼底;左眼结膜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人工晶状体透明、在位.左眼经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见玻璃体腔积血,眼底窥视不清.B超未提示视网膜脱离.
作者:林仲;吴荣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白内障手术后眼表状况的改变.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就诊于上海市浦东医院眼科并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67例(83眼),评价术前及术后l、2、3个月的眼表症状指数评分(OSDI)、裂隙灯显微镜下睑缘形态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FS)、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以及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技术计算下泪河高度(TMH)、下泪河深度(TMD)和下泪河面积(TMA).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1、2、3个月的OSDI较术前显著恶化(F=1193.031,P<0.001),BUT显著下降(F=21.042,P<0.001);而睑缘形态评分、CFS、TMH、TMD、TMA和SIT在术后没有显著改变.结论: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白内障术后在不伴有明显器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眼表症状的进一步加重.
作者:夏木西亚·艾尼瓦尔;覃冬菊;徐建江;高黎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眼球摘除、眼内容物剜除、眶内容物剜除的病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1年7月至2017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眼球摘除、眼内容物剜除、眶内容物剜除术的676例(676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437例,女239例;年龄7个月~90岁,分析其原因及分布情况,结果以百分比表示.结果:在676例患者中眼球摘除术230例,占34.0%;眼内容物剜除术426例,占63.0%;眶内容物剜除术20例,占3.0%.小于12岁的儿童患者共有31例,因视网膜母细胞瘤行眼球摘除术的有18例、眶内容物剜除术的2例;19~ 60岁的人群共430例,以眼外伤或外伤后并发症为首位病因的共219例;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共有191例,以角膜炎和角膜疾患(57例)及青光眼(51例)为主要病因.老年患者行眶内容物剜除术的常见病因为眼睑各类恶性肿瘤.结论:在各年龄段,单眼致盲的主要原因不同.因此,在不同年龄段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及诊治重点有所不同.
作者:朱秀影;盛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对角膜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11月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SMILE和FS-LASIK矫正近视患者各45例(86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进行角膜光密度的测量,以角膜顶点为中心,分别测量0~2mm、2~6mm、6~l0mm直径范围的前层(120 μm)、中间层、后层(60 μm)以及整体的角膜光密度.对角膜光密度组间的对比采用协方差分析,组内的对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眼压、曲率、等效球镜度的改变与角膜光密度改变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关系检测.结果:SMILE组中间层0~2 mm手术前后角膜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56,P=0.051),其余层次和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术后角膜光密度值低于术前.FS-LASIK组在0~2 mm前层和后层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27,P=0.003;Z=-2.261,P=0.024),其余层次和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角膜光密度的值低于术前.SMILE组和FS-LASIK组手术前后密度变化量的对比在6~ 10mm的后层(F=1.808,P=0.181)、总的后层(F=3.281,P=0.072)、总的全层(F=3.666,P=0.05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SMILE组的角膜光密度低于FS-LASIK组.结论:SMILE和FS-LASIK术后3个月角膜光密度均降低,且FS-LASIK和SMILE对整体角膜光密度具有相似的影响.
作者:袁倩;刘蕾;张亚丽;李招娜;井秀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患者,女,39岁,航空旅行后突发右眼视物不清伴黑影遮挡1d.于2016年1月29日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既往史:右眼近视(-5.50 D),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眼部及其他手术史.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UCVA)0.1,左眼UCVA0.6;右眼眼压(IOP) 10.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IOP 10.8 mmHg.右眼眼前节未见异常,散瞳后见玻璃体局限的团块状积血,遮盖上方视盘(见图1A),未见视网膜血管阻塞、出血及视网膜裂孔等.辅助检查:B超显示右眼视乳头表面高回声(见图1B);OCT显示右眼玻璃体积血(见图1C).诊断:右眼急性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玻璃体积血,近视.治疗方案:给予云南白药胶囊口服,忌剧烈运动.1周后复诊,右眼UCVA提高至0.15,右眼IOP 15.2 mmHg.眼底照相及OCT均提示玻璃体积血部分吸收(见图2),再次详细检查眼底,未见视网膜裂孔.1个月后复查,右眼玻璃体积血已完全吸收,右眼UCVA提高至0.2.
作者:江俊宏;林仲;吴荣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评估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测量青少年儿童中央角膜厚度(CCT)的重复性,并与前节CASIA SS-10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5年1-4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行视光检查的儿童44名,年龄8~14岁,除近视外无其他眼部疾病,先采用Corvis ST测量CCT,再采用SS-1000 OCT进行测量.仅分析右眼数据.组内相关系数(ICC)、Bland-Altman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评估Corvis ST测量CCT的重复性,配对t检验及Bland-Altman用于评估Corvis ST与SS-1000 OCT测量的一致性.结果:Corvis ST重复3次测量CCT的ICC为0.987,3次测量之间一致性界限分别是-15.6~16.2μm、-15.7~ 13.4 μm、-16.0~ 13.1μm.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3次测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rvis ST与SS-1000 OCT测量CCT的均值分别为(553±28)μm和(540±28) μm,其中Corvis ST测得的CCT值比SS-1000 OCT厚1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7,P<0.001).2种仪器测量CCT的95%一致性界限为-15.2 ~ 41.6 μm.结论:Corvis ST测量儿童CCT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与SS-1000 OCT一致性较好,但是在临床工作中,还应考虑到其测量值的差异,不可直接替代.
作者:连燕;许雅利;邵雪丽;姜珺;毛欣杰;金婉卿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角膜生物力学因素——角膜阻滞量对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视光学中心行飞秒激光LASIK的青年患者103例(206眼),按照术前不同角膜阻滞量分为A组(54例,角膜迟滞因子<9.6)和B组(46例,角膜迟滞因子>9.6),分别于术前及术后l、3、6、12个月采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2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终100例患者(200眼)完成研究,其中A组54例,B组46例.A组术后l、3、6、12个月的后表面曲率分别为(6.37±0.09)D、(6.44±0.09)D、(6.43±0.09)D、(6.43±0.09)D,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11,P<0.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l、3、6、12个月的后表面曲率分别为(6.29±0.08)D、(6.36±0.09)D、(6.37±0.09)D、(6.37±0.09)D,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05,P<0.001),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术前的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后1、3、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4.39、3.56、3.17,P<0.05).结论:高度近视行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均产生变化,术前角膜迟滞量对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量存在影响.屈光手术术前筛查需要充分考虑到角膜生物力学因素对术后角膜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杨帆;张红;黄磊;康杨;吴琼;杜春宇;胡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采用2种不同干眼检查设备评估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泪膜质量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共计118例,选取右眼数据用于统计.年龄8~18(11.8±2.5)岁.应用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观察患者在戴镜前及戴镜后1、3、6个月的泪河高度(TMH)、非侵入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 (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 (av)];同时应用DR-1型干眼仪测量患者戴镜后不同时间点泪膜脂质层光干涉图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TMH:戴镜后1、3、6个月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IBUT (f)和NIBUT (av):戴镜后1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和戴镜前比较明显缩短(均P<0.001),之后各时间点和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泪膜脂质层分级: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个月较戴镜前有明显下降(P<0.001),之后各时间点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泪膜脂质层分级与泪膜破裂时间[NIBUT (f)、NIBUT(av)]之间具有相关性(r=-0.145,P=0.011;r=-0.147,P=0.019).结论:青少年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泪液的分泌量未受影响,但在早期降低了泪膜稳定性,随时间延长可逐渐恢复.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和DR-1型干眼仪可从不同层面上辅助干眼疾病的诊断.
作者:许军;鲁元媛;王宏娜;万晓梅;丁香英;于紫燕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情况及其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9家医院(分布于8个区县)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106例(106眼),年龄(6.2±5.4)岁.根据屈光参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6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组(5例)、散光性屈光参差组(12例)、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0例)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例).对所有患者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远近立体视等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BCVA及双眼视觉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双眼矫正视力差值程度与双眼视觉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及远近立体视情况.结果: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和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即随机点立体视,包括立体视锐度、交叉立体视、非交叉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5组间在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方面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21、5.271、3.622、3.647、3.4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立体视在远视性屈光参差组好,然后依次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与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的远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立体视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参差程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相关,且立体视功能和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也有相关性.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损害有所差异.
作者:赵博文;付晶;洪洁;李莉;杨素红;李蕾;周剑;王乐今;布娟;宿蕾艳;韩英军;方民;刘雯;张浩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FLEx)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早期的干眼情况.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2-10月在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省眼科医院屈光中心接受全飞秒激光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按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FLEx组28例(56眼)和SMILE组33例(66眼),分别在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进行泪液收集,检测TNF-α和IL-1α表达,同时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基础泪液分泌实验I(SIT)、无创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TMH)检测,并于术后1周、1个月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比较.结果:术后1周,SMILE组的NIBUT比FLEx组长(P=0.029),FL程度比FLEx组轻(P=0.037).2组OSDI术后1d、1周评分均较术前增高(均P<0.001),而2组间OSDI、SIT、T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Ex组术后1d泪液中的IL-1α表达较SMILE组高(P=0.019),2组术后各时间点泪液中TNF-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FLEx术后患者相比,SMILE术后患者早期干眼程度较轻.
作者:张弛;丁辉;陈晓莲;杨镇朵;钟兴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眼视盘周围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确诊的萎缩型NAION患者(发病时间>3个月)18例(18眼).另选取眼部检查正常的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2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AngioVue OCT血管成像系统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视盘及其血流成像、黄斑区血流成像及黄斑视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扫描,测量视盘周围神经纤维(pRNFL)厚度、GCC厚度和整个平面视网膜血流密度(wiVD),包括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视乳头旁的RPC血流密度(ppVD)、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及黄斑中心凹旁血流密度(pfVD).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独立样本f检验,Logistic回归及线性回归分析各血流参数对NAION发病、GCC等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上下部分ppVD与pRNFL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ION组pRNFL厚度、RPC wiVD、ppVD明显较低(t=-6.567、-6.958、-6.668,P<0.001),SCP wiVD、DCP wiVD及GCC厚度亦明显较低(t=-6.226、-2.760、-6.340,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ION发病与ppVD相关(b=0.502,OR=1.653,P=0.04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AION患者的LogMAR BCVA与SCP wiVD相关(b=-0.726,P=0.003),pRNFL厚度与ppVD相关(b=0.883,P=0.001).上半部分的pRNFL厚度与上半部分ppVD呈正相关(r=0.946,P<0.001),下半部分的pRNFL厚度与下半部分ppVD呈正相关(r=0.680,P=0.031).结论:病程>3个月的NAION患眼视盘周围及黄斑区大血管附近血流显著减少.NAION患眼ppVD越稀疏,NAION发病可能性越大,pRNFL相对越薄;SCP wiVD越稀疏,NAION患眼的视力相对越差.
作者:邹文军;武志峰;张洁;孟小妹;陆水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有助于了解近视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遏制目前我国近视低龄化、高度化的发展势头.随着研究的深入,结合晶状体在青少年儿童屈光发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应将晶状体屈光参数补充到档案中,建立更为精细化的屈光发育档案,并且开展长期、全面、规范的纵向队列研究,这对于明确青少年儿童眼正视化过程晶状体屈光力的变化,探索其与相关视觉反馈机制的联系等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作者:邹海东;朱梦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患者,男,26岁,因“双眼视力下降7年”于2008年8月来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就诊欲行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术前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1,左眼0.1;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1.2,左眼1.2;睫状体麻痹下验光:右眼-6.75-1.75× 15,左眼-6.25-1.50× 180;大角膜曲率(Maximum keratometry,Kmax):右眼45.25 D,左眼44.71 D;眼压:右眼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 mmHg;中央角膜厚度(CCT):右眼572 μm,左眼574 μm;拟矫正屈光度:右眼-7.00-1.75×15,左眼-6.75-1.50×180,双眼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高宁;廖伟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