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远用矫正眼镜对近视少年儿童阅读的影响

周国义;陈翔;佘志辉;刘艳琳;张丹乔

关键词:儿童, 近用光学区域参数, 镜架
摘要:目的 探讨远用近视矫正眼镜对近视少年儿童阅读姿势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148例屈光度为-0.50~-6.50 D,散光度小于-0.75 D的少年儿童开展调查,以照相机拍摄的方式记录阅读姿势,并测量其不戴镜与戴镜状态下远、近距离阅读时头眼转动幅度,以探讨戴镜与否对近视儿童阅读的影响.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结果 ①近视是否矫正影响阅读时的头、眼位置,配戴矫正眼镜可以减小阅读时头(t=10.661,P<0.01)、眼移动幅度(t=-4.079,P<0.01);②阅读时眼与镜片非共轴且视线不经过光心,远用眼镜不能适应阅读时的眼位变化.结论 远用矫正眼镜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近视少年儿童矫正阅读姿势,但是还不完全符合近距离阅读的需求.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RGPCL对圆锥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影响

    目的 观察RGPCL对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及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期为KK2期的圆锥角膜眼,有效配戴RGPCL者22例(28眼)作为实验组,无效配戴RGPCL者8例(9眼)作为对照组,均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观察配戴RGPCL 1年后的矫正视力及配戴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配戴RGPCL 1年后患者矫正视力提高,明显优于框架眼镜.与对照组相比,角膜前表面曲率平坦K值变化不大(P>0.05),而陡峭K值明显变小(t=4.420,P<0.01),角膜散光变小(t=4.271,P<0.01),形态学参数中表面变异指数(ISV)、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变小(t=2.939,P<0.01;t=1.690,P<0.05),小曲率半径(Rmin)变大(t=2.315,P<0.05),圆锥角膜指数(KI)、中央圆锥角膜指数(CKI)、IVA、高度离心指数(I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随诊期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配戴RGPCL对KK2期圆锥角膜眼不但可提高视力而且能改善病变区角膜形态,是目前非手术方法矫治圆锥角膜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崔静;胡琦;黄磊;刘明珠;李雪;王珂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重视圆锥角膜的非手术光学矫正与治疗

    圆锥角膜属于青少年时期较常见的屈光性疑难疾病,好发于15~25岁,国内外调查显示其患病率为1/2 000左右.这一年龄段正处于人生的快速生长、发育、奠定基础和开拓视野的关键时期,因此认识到本病对青少年视觉发育的危害性以及采用非手术光学矫正和治疗方法的益处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的进展,从视觉质量和功能的提高,控制效果的稳定性,对身心发育及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简捷性、可操作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分析利用特殊设计接触镜这一非手术矫正方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谢培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与原发圆锥角膜地形图特征比较

    目的 分析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与原发圆锥角膜的角膜地形图形态学差异,为临床诊断及分析继发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3例(20眼)为继发组,随机选取相同时期某一时间段内确诊的原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8例(25眼)为原发组.原发组与继发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18.9±2.8)岁(15~28岁)和(24.3±9.1)岁(19~48岁);眼轴平均长度分别为(25.39±1.33)mm(23.3~27.8 mm)和(27.09±2.43)mm(25.3~30.1 mm)(t=3.942,P<0.01).对2组患者的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比较2组角膜溥点位置,角膜前表面大模拟曲率(Kmax),角膜模拟散光度,角膜中央3 mm区平均曲率及3 mm区散光度,角膜前、后表面距佳拟合球面距离(Diff值),角膜后表面形态等.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原发组角膜薄点在4个象限的分布为颞下18眼(72%)、颞上4眼(16%)、鼻下1眼(4%)和鼻上2眼(8%),继发组为颞下8眼(40%)、颞上4眼(20%)、鼻下4眼(20%)、鼻上4眼(20%).原发组和继发组角膜模拟散光度分别为(5.85±3.26)D和(3.95±2.51)D(t=-2.142,P<0.05);3 mm区散光度分别为(4.12±2.11)D和(2.82±1.50)D(t=-2.187,P<0.05);2组患者后表面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继发圆锥角膜地形图形态较原发圆锥角膜相对规则,角膜散光度小.角膜薄点分布均匀且靠近角膜中央,提示角膜中央过多切削可能是继发圆锥角膜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阳阳;隋文婕;宋鹏;刘明娜;陈敏;高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比较大学生手机阅读前后视觉质量差异

    目的 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分析手机阅读对大学生泪膜及调节力的影响,并分析屈光度与泪膜及调节力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使用OQAS分别检测并比较53例在校大学生(共106眼)手机阅读1 h前后的泪膜稳定性(OSI值)及调节力.指标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成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手机阅读1 h后泪膜稳定性及调节力均发生了改变,OSI值升高(泪膜稳定性变差)(t=-7.464,P<0.01),调节力下降(t=4.8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机阅渎前后泪膜的改变无性别差异(t=-1.207,P>0.05),调节力的改变无性别差异(t=1.216,P>0.05);手机阅读前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重度近视组之间OSI值表现出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组之间调节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49,P<0.05),且正视组>低度近视组和中高度近视组;手机阅渎1 h后,随着等效球镜度的增加,泪膜更加不稳定,调节幅度变小,但是不同屈光状态的3组之间OSI值及调节改变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机阅读会使泪膜稳定性变差,调节幅度变小,并且与近视程度有关.

    作者:任骁方;肖林;陈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近视眼角膜非球面参数分布特征

    目的 研究近视准分子激光人群术前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参数(Q值)的分布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前瞻性研究.应用基于Scheimpflug照相原理的Pentacam HR眼前节测量及分析系统对75例近视患者右眼进行测量,患者分为低度角膜散光组(前表面散光<+1.00 D)和中高度角膜散光组(前表面散光≥+1.00 D),系统分析角膜前后表面平均Q值分布特征,角膜中央不同角度范围Q值分布特征,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半子午线上Q值分布特征.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内Q值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该75例角膜中央30°范围平均Q值前表面为-0.17±0.09,后表面为-0.02±0.16.角膜前表面2组不同角度范围平均Q值均小于0,且2组对应角度范围内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内不同角度范围平均Q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40、9.963,P<0.01),2组Q20均大于Q30及Q2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30及Q2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Q30趋近于0,Q25及Q20均大于0,Q30<Q25<Q2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4.614,P<0.01).角膜前表面2组不同半子午线上平均Q值均为负且2组对应半子午线上平均Q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不同半子午线上平均Q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62、31.935,P<0.01).低度角膜散光组QN30小于Q130、QS30及QI30,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T30、QS30及QI30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角膜散光组QS30及Q13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N30<QT30且QN30及QT30小于QS30及Q1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后表面QS30趋近于0,QI30为正,QN30及QT30为负,不同半子午线上平均Q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50,P<0.01),其中QT30及QS3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N30<QT30且QS30<QI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视人群角膜前表面形态由中央到周边逐渐变平坦,后表面由中央到周边逐渐变陡峭.随角度范围的变大,角膜前表面变平坦的速率加快,后表面变陡峭的速率减慢.前表面各半子午线方向均为长椭圆形,从中央到周边其表面均逐渐变平坦.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大小未影响角膜前表面的形态.后表面上下方半子午线方向为扁椭圆形,鼻颞侧半子午线方向为长椭圆形.

    作者:江秋若;黄锦海;李坚;徐丹;陈世豪;王勤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圆锥角膜配戴RGPCL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改变

    目的 观察圆锥角膜患者配戴1年以上RGPCL后的角膜形态、角膜厚度和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变化.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诊断为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15例(30眼),平均球镜度为(-9.53±3.60)D,平均散光度为(-3.42±2.13)D.为患眼验配RGPCL,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初诊和戴镜1年后球镜度和散光度,角膜平坦K值和陡峭K值,角膜厚度值及角膜黏滞性(CH)值和角膜阻力因子(CRF)值的差异.结果 戴镜1年以上,患眼角膜陡峭K值从(49.21±4.06)D降低至(47.95±3.16)D(t=3.156,P<0.05),角膜规则指数(SRI)及角膜不规则指数(SAI)分别从戴镜前的0.47±0.15和0.49±0.16降低至0.36±0.14和0.38±0.19(t=2.314、2.253,P<0.05).角膜散光度由(-3.42±2.13)D减小至(-2.63±1.57)D(t=-5.270,P<0.01).角膜厚度未见明显改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指标CH及CRF值分别由(8.26±0.39) mmHg和(7.53±0.56) mmHg上升至(10.23±0.49)mmHg和(9.05±0.58) mmHg(t=-5.954、-5.340,P<0.01).结论 中、重度圆锥角膜配戴RGPCL 1年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指标随角膜形态规则化改变而升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可作为圆锥角膜配戴RGPCL后疗效及病情转归的重要判定指标.

    作者:郭曦;杨丽娜;谢培英;周建兰;王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从被动到主动——圆锥角膜诊疗思路的改变

    圆锥角膜是一种常见的角膜变性疾病,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广泛开展,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变得更为重要.传统依靠临床表现或角膜地形图变化进行诊断往往已为时过晚且不能阻止病情进展;而目前除角膜地形图外,综合利用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共聚焦显微镜、生物力学眼反应分析仪、OCT等仪器分析可以在早期筛查出圆锥角膜或疑似病例,通过主动进行角膜胶原交联术等预防性治疗可在早期阻止病情进展.现就目前圆锥角膜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进行简要评述.

    作者:胡亮;王勤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高分辨率OCT测量角膜上皮层厚度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高分辨率OCT测量的角膜上皮层厚度参数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圆锥角膜患者20例(20眼)和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20眼).应用自行搭建的超高分辨率OCT测量所有受检者的角膜上皮层厚度,获取垂直子午线上全角膜上皮厚度平均值(MEAN)、角膜上皮下方厚度小值(MIN)、角膜上皮下方厚度小值/上方厚度平均值×100(EEI)、角膜上皮下方厚度小值/上方厚度大值×100(EEI-MAX)、以自身平均值为标准的各区域差值均方根(ESV)等5个诊断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通过受检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测量参数的诊断性能和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角膜上皮层厚度参数中正常组的MEAN、MIN、EEI、EEI-MAX 、ESV值分别为(52.52±2.64)μm、(50.05±3.38) μm、97.93±4.59、91.60±4.54、2.94±0.56.圆锥角膜组则分别为(51.33±3.78) μm、(38.86±5.45) μm 、77.13±10.59、67.45± 12.64、7.02±2.55.其中ESV值的诊断性能和诊断价值高,其ROC曲线下面积和阳性预测值均达到大值1.000.MIN、EEI、EEI-MAX次之,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5、0.945、0.95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00、0.900、0.950,均≥0.900.结论 圆锥角膜患者的垂直子午线上全角膜上皮层厚度在中央以及下方偏中央区域变薄,下方周边增厚.OCT角膜上皮层厚度参数在圆锥角膜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其中ESV值的诊断性能和诊断价值高.

    作者:彭梅;胡磾;姬戎媛;许哲;姜珺;沈梅晓;瞿佳;吕帆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波前像差引导联合虹膜定位技术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后视觉质量

    目的 分析波前像差引导联合虹膜定位技术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行波前像差引导联合虹膜定位技术的Epi-LASIK手术的患者37例(73眼),按等效球镜度(SE)不同分为低中度近视组(SE<-6.00 D,30眼)和高度近视组(SE≥-6.00 D,43眼).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UCVA 、BCVA、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眼压、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以及对比敏感度(CS)等检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患者手术前后的各项观测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①术后UCVA(5分视力):术后低中度近视患者UCVA较高度近视患者好,恢复快.术后6个月时,低中度近视组UCVA平均为5.05±0.1 1;高度近视组平均为5.01±0.1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②屈光度: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内屈光度稳定,术后6个月时低中度近视组屈光度为(+0.16±0.43)D,高度近视组为(-0.21±0.64)D.③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间比较,角膜后表面高度稳定,未见明显变化(F=0.57,P>0.05),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F=20.87,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间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P>0.05).④高阶像差:所有患者中除了三叶草比术前稍降低外,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以及球差均方根值均较术前增加,高度近视组各阶像差值均高于低中度近视组.⑤CS:绝大多数患者术后CS和眩光敏感度(GS)逐渐升高,在术后3个月时达到高峰.无论是低中度近视还是高度近视患者手术后各空间频率的CS及GS均无下降;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各空间频率的CS及GS普遍高于高度近视患者⑥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联合虹膜定位技术的Epi-LASIK手术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并且能为患者带来较好的视觉质量,低中度近视患者手术效果更好.

    作者:杨梅;郭秀瑾;马月磊;李向品;刘超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在圆锥角膜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对早期圆锥角膜进行屈光重建和治疗,探讨该方法在早期圆锥角膜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研究.早期圆锥角膜患者18例(31眼),采用Epi-LASIK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进行治疗,应用方差分析对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UCVA、BCVA、角膜地形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31眼术前UCVA (logMAR)0.70±0.24,术后1、3、6个月的UCVA分别为0.09 ±0.16、0.06±0.20、-0.06±0.03.术后1、3、6个月的UCVA均较术前提高(F=3.39,P<O.01).术后1、3、6个月的BCVA较术前无明显提高.术前角膜K值为(46.65±2.91)D,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2.94±3.88)D、(41.72±4.38)D、(41.99±3.84)D,术后角膜较术前平坦(F=3.57,P<0.05).结论 Epi-LASIK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可以有效提高早期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

    作者:徐文文;李志伟;常海燕;牟国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致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角膜瘢痕裂开一例

    患者,男,63岁,企业退休职工,30年前因左眼高度近视约-10.00 DS在外院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良好,1年后视力有所下降,未就诊.2012年3月22日因左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10年到我院眼科门诊就诊,诊断为“左眼RK术后,白内障”,并建议患者住院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未同意手术,视力下降加重.2013年12月29日患者要求行左眼白内障手术入住我科.既往糖尿病史10年,自行服用保健品控制血糖,未监测血糖.

    作者:章伟利;李金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角膜移植手术相关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是常见的并发症,与常规白内障手术相比,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手术具有较高的风险.通过在白内障手术前对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详细全面的评估,判断角膜移植术后进行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在手术时应用先进的白内障手术设备及技术,选择合适的术式,以及术后进行长期的随诊,会让更多角膜移植术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拥有更佳的生活视力.

    作者:张景尚;万修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在Pentacam和orbscan-Ⅱ中角膜地形图指标的差异分析

    目的 应用Pentacam和Orbscan-Ⅱ对比分析正常眼与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眼的角膜地形图差异,为寻找Pentacam和orbscan-Ⅱ筛查和诊断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敏感地形图指标提供依据.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正常对照组30例(30眼)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22例(22眼),分别行Pentacam和Orbscan-Ⅱ检查.对7个共同的地形图指标包括角膜薄点厚度(TP)、前表面小曲率(K1)、前表面大曲率(K2)、角膜前表面佳拟合球面曲率半径(ABFS)、角膜后表面佳拟合球面曲率半径(PBFS)、角膜前表面高度(前Diff值)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后Diff值)进行分析比较.同一检测指标在正常对照组及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间的比较用秩和检验(资料非正态分布).Orbscan-Ⅱ和Pentacam两仪器间的对比用两个相关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资料非正态分布).结果 Pentacam和Orbscan-Ⅱ的7个共同的地形图指标在正常对照组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Pentacam和Orbscan-Ⅱ检测值比较,前表面K1、前Diff值、后Di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Pentacam和Orbscan-Ⅱ检测值比较,TP、前Diff值及后Di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P、K1、K2、ABFS、PBFS、角膜前Diff值及角膜后Diff值与圆锥角膜的发展密切相关;Pentacam与Orbscan-Ⅱ相比,Pentacam在测量与高度有关的指标时优势明显,尤其是测量后表面的高度时.

    作者:杨照平;赵海霞;关文英;李欣宇;韩晓彤;蔡美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三棱镜排镜法和同视机法测量正常儿童双眼运动融合功能的差异

    目的 对比三棱镜排镜法和同视机法对正常儿童的融合性辐辏和融合性分开运动检查的异同.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8~15岁无眼部疾患并且进行充分屈光矫正的儿童100例,分别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排镜法测量融合性分开运动和融合性辐辏运动的破裂点和恢复点.各种检查均重复3次,取平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2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异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当三棱镜排镜分别放置在主导眼和非主导眼时,融合性辐辏运动和融合性分开运动看远和看近时的破裂点和恢复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视机和三棱镜排镜检测融合性辐辏和分开运动的破裂点数据呈正相关(辐辏运动r=0.60,P<0.01,分开运动r=0.46,P<0.05) 视远时,无论融合性辐辏还是融合性分开运动,分别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排镜检查的破裂点和恢复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棱镜排镜法在检测正常儿童看远的融合性辐辏与分开运动时与同视机法可获得相近的效果.

    作者:傅涛;郗平;王京辉;苏庆;李育;卢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远用矫正眼镜对近视少年儿童阅读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远用近视矫正眼镜对近视少年儿童阅读姿势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148例屈光度为-0.50~-6.50 D,散光度小于-0.75 D的少年儿童开展调查,以照相机拍摄的方式记录阅读姿势,并测量其不戴镜与戴镜状态下远、近距离阅读时头眼转动幅度,以探讨戴镜与否对近视儿童阅读的影响.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结果 ①近视是否矫正影响阅读时的头、眼位置,配戴矫正眼镜可以减小阅读时头(t=10.661,P<0.01)、眼移动幅度(t=-4.079,P<0.01);②阅读时眼与镜片非共轴且视线不经过光心,远用眼镜不能适应阅读时的眼位变化.结论 远用矫正眼镜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近视少年儿童矫正阅读姿势,但是还不完全符合近距离阅读的需求.

    作者:周国义;陈翔;佘志辉;刘艳琳;张丹乔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

    目的 评价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9例(11眼)圆锥角膜患者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进行大气泡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供体及受体角膜均采用500 kHz VisuMax飞秒激光进行垂直边切,术前超声测量角膜薄点厚度,角膜厚度为(359.7±49.8) μm,术前UCVA为指数~0.1,术前BCVA为指数~0.12,供体直径为(7.51±0.14)mm,受体直径为(7.38±0.10)mm,随访时间为(7.70±2.88)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术后早期所有角膜植片透明.角膜厚度为(481.4±51.3)μm,角膜地形图恢复正常形态.术后后1次随访,UCVA为0.15~0.40,BCVA为0.30~0.80.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法深板层角膜移植对于圆锥角膜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陆燕;陈祥菲;杨丽萍;曹茜;王春红;黄振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