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应用

章静;封利霞

关键词:弱视, 网络云计算, 视知觉训练, 对比敏感度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学习系统在弱视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实验研究.收集2014年1-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眼或双眼弱视患者60例(88眼),年龄5~19岁,随机分为A组(30例,43眼)和B组(30例,45眼).A组进行传统精细作业训练,B组进行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训练,2组均配合常规遮盖疗法,训练3个月,对比2组弱视眼佳矫正视力(BCVA)及双眼的对比敏感度变化,相关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比敏感度的比较进行Bonferroni校正检验.结果 经过1个月的训练,2组弱视眼视力均有提高,B组提高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5,P<0.05).训练3个月后,2组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均有提高,其中B组视力提高较A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3,P<0.05),并且B组中单眼弱视患者的相对“健眼”中频区的对比敏感度也有显著提高(t=-3.580,P<0.008 3).结论 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训练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弱视患者的视功能,有望成为弱视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Nd∶YAG激光治疗囊袋相关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Nd∶YAG激光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囊袋相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33例(33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IOL植入术后囊袋相关综合征者行Nd∶YAG激光治疗.其中囊袋收缩综合征(CCS)组12例(12眼),10眼予Nd∶YAG激光前囊口纤维环放射状切开,2眼予后囊膜切开.囊袋阻滞综合征(CBS)组21例(21眼),7眼为术后早期CBS,行Nd∶YAG激光周边前囊切开术,引流囊袋内液体至前房,其中2眼联合后囊膜切开;14眼为术后晚期CBS,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释放囊腔内的液体入玻璃体腔.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及以上.数据采用配对设计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CCS组所有术眼术后前囊口纤维环松解,囊袋收缩消失,前囊口透明区面积增大,IOL位置居中,光学部平展,无偏位、倾斜及IOL囊袋内夹持现象.CBS组所有术眼术后IOL位置良好,后囊与IOL光学部后表面贴附无间隙,囊袋阻滞均有效解除,7眼早期CBS者瞳孔阻滞消失,前房加深,眼压恢复正常.无论CCS组或CBS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Nd∶YAG激光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IOL植入术后囊袋相关综合征疗效确切,简便安全.

    作者:伍海建;张龄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度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眼压、眼轴及角膜曲率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中央角膜厚度(CCT)、眼压(IOP)、眼轴(AL)及角膜曲率(CC)之间的关系,以为其临床矫治提供指导.方法 横断面研究.测量128例(252眼)高度近视(≥6.00 D)患者的CCT、IOP、AL、CC等数据,依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3组,分析SE、CCT、lOP、AL、CC相互之间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2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3组间C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9,P<0.05),SE越高,CCT越薄,两者呈负相关(r=-0.024,P<0.05).SE与AL呈正相关关系(r=0.895,P<0.01).随SE增加,IOP有下降趋势,但两者之间不相关(r=-0.216,P>0.05).而CC随SE增加而变小,两者呈负相关关系(r=-0.231,P<0.01).随AL延长,IOP有下降趋势,但两者之间不相关(r=0.312,P>0.05).平均CC随着AL的增大而逐渐变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r=0.291,P<0.05).随CCT增厚,IOP逐渐增大,CCT与IO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11,P<0.01).CCT与CC间不相关(r=-0.142,P>0.05).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SE与AL正相关、与CCT负相关,与IOP无相关关系;AL与CC呈负相关而与IOP无相关关系;CCT与IOP呈正相关,与CC无相关关系.

    作者:陈春明;钟红;程立波;吴平波;王晓;周燕;黄田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无菌针灸针探通术治疗睑板腺阻塞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无菌针灸针探通术治疗阻塞性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122眼)阻塞性睑板腺功能障碍(O-MG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62眼)与对照组30例(60眼).观察组患者接受无菌针灸针探通睑板腺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睑板腺按摩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对研究对象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基础泪液分泌量(S Ⅰ 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眼表面疾病指数(OSDI)和睑板腺积分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检测指标与临床疗效的差异.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Ridit分析.结果 ①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FS评分(F组内=118.1,P<0.05)和睑板腺积分(F组内=474.6,P<0.05)均明显降低,而BUT(F组内=67.8,P<0.05)、SⅠt(F组内=54.8,P<0.05)明显增加;③治疗后2、4周观察组的CFS评分、OSDI指数和睑板腺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 组间=58.5、8.2、206.8,P<0.05),而BUT、SⅠt显著高于对照组(F组间=300.2、8.7,P<0.05);④治疗后2、4周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5.2%,高于对照组的25.0%和21.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73、7.76,P<0.01).结论 无菌针灸针探通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O-MGD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春苗;潘柯琴;肖天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正常人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OCT光学特征定量测量的可重复性

    目的 评估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定量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光学特征的可重复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共连续纳入正常受检者50例(50眼),应用Cirrus OCT的5线高清扫描模式和视盘数据方模式,在1d内的不同时间获取RNFL的原始图像数据,并通过2位检查者在双盲情况下使用自编程图像处理软件分析RNFL的光学特征,包括吸光度和吸光系数.运用组内标准差,组内相关系数(ICC),变异系数(COVs)和Bland-Altman方法来评估OCT光学特征定量测量和自编程图像分析软件的可重复性.结果 受检者的年龄为(51.2±8.1)岁.黄斑区/视盘周边区RNFL厚度、吸光度和吸光系数分别为(34.38±3.45)μm/(89.07±3.19)μm、(117.90±6.02)灰度/(138.10±18.25)灰度和(1.99-±0.16)/(3.48--±0.64).RNFL厚度、吸光度以及吸光系数的ICC为0.712~0.952,COVs为2.20%~6.54%.黄斑区/视盘周边区RNFL吸光度OCT 2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01灰度/0.33灰度,吸光系数为0.01/-0.01.自编程图像处理软件测量的RNFL厚度、吸光度及吸光系数的ICC为0.928~0.979,COVs均小于6%(1.35%~4.24%).结论 OCT光学特征定量测量和自编程图像分析软件定量测量RNFL光学特征可取得较高的可重复性.

    作者:陈吉利;郑策;谢晓玲;陈文霞;曹婷怡;许斐平;王莎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学习系统在弱视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实验研究.收集2014年1-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眼或双眼弱视患者60例(88眼),年龄5~19岁,随机分为A组(30例,43眼)和B组(30例,45眼).A组进行传统精细作业训练,B组进行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训练,2组均配合常规遮盖疗法,训练3个月,对比2组弱视眼佳矫正视力(BCVA)及双眼的对比敏感度变化,相关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比敏感度的比较进行Bonferroni校正检验.结果 经过1个月的训练,2组弱视眼视力均有提高,B组提高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5,P<0.05).训练3个月后,2组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均有提高,其中B组视力提高较A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3,P<0.05),并且B组中单眼弱视患者的相对“健眼”中频区的对比敏感度也有显著提高(t=-3.580,P<0.008 3).结论 基于网络云计算的视知觉训练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弱视患者的视功能,有望成为弱视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章静;封利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极低频电磁辐射下HFSF中MMP-2的表达及作用

    目的 研究极低频电磁场(ELF-EMF)作用下人胚胎眼巩膜成纤维细胞(HFSF)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活性与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ELF-EMF对Ⅰ型胶原(Collagen Ⅰ)合成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根据是否暴露于50 Hz、0.2 mT电磁场或加入MMP-2特异性抑制剂(sc-204092),将实验细胞分为对照组、辐照组和抑制剂组.明胶酶谱法检测各组HFSF中MMP-2酶活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HFSF中MMP-2、Collagen Ⅰ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组HFSF细胞中MMP-2酶活性、MMP-2、Collagen Ⅰ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4.96、139.88、63.46,P均<0.01);辐照组较对照组MMP-2酶活性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Collagen Ⅰ蛋白表达下降(P<0.01);抑制剂组较辐照组MMP-2酶活性和蛋白表达下降(P<0.01),Collagen Ⅰ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ELF-EMF可能通过影响体外培养的HFSF中MMP-2的酶活性和蛋白表达来调节Collagen Ⅰ的合成.

    作者:田甜;朱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高度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观察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矫治中高度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中高度(-4.00 D以上)青少年近视患者38例(75眼),年龄11~19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6.76±1.45)D.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白天采用框架眼镜矫正残余近视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戴镜前和戴镜后各参数变化.结果 裸眼视力(UCVA):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戴镜后ld、1周、1个月、1年分别为3.93±0.27、4.53±0.21、4.85±0.19、4.90±0.11、4.94±0.13;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戴镜1年后散瞳验光的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OLMaster测量戴镜前和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6.88±1.03)mm、(26.91±1.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矫正残余近视度数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中高度青少年近视患者UCVA,短期内控制近视度数加深和眼轴增长,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常枫;沈政伟;陈云辉;魏润菁;李梅;章晨爽;叶银;周和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近视研究新热点:户外活动、光照和多巴胺

    近视是一种全球性的屈光不正,近年来近视发生的年龄日趋提前,发生率逐年提高.中国是近视高发地区之一,随之而来的视力矫正的需求日渐扩大,而高度近视引起的并发症及致盲风险不得不引起重视.一些调查发现,近视已经成为我国低视力的第一大因素,致盲的第二大因素.近视的生化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多个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减少近视的发生,针对其抑制近视的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将可进一步利用户外活动而获得有效缓解近视的方法和手段.

    作者:周翔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视网膜Pax6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的改变

    目的 研究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和恢复期视网膜Pax6 mRNA表达及其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单眼形觉剥夺(MD)建立C57BL/6小鼠近视动物模型和恢复期动物模型,将入选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D 4周实验组(12只)、同龄对照组(12只);MD 4周再恢复1周实验组(6只)、同龄对照组(NC,6只).实验前后分别用红外偏心摄影验光仪检测小鼠眼球的屈光状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小鼠的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RT-PCR检测视网膜Pax6 mRNA表达水平;用硫化测序聚合酶链式反应(BSP)检测C57BL/6小鼠视网膜Pax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实验组形觉剥夺眼(MD-T)与对侧眼(MD-C)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组小鼠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MD 4周后.MD-T屈光度[(-3.27±0.52)D]与MD-C[(1.13±1.17)D](t=-12.726.P<0.01)、NC[(1.65±1.69)D](t=-6.832.P<0.01)相比明显向近视方向漂移.MD 4周再恢复1周后,实验性近视完全恢复.MD 4周后,MD-T相对定量值(0.495±0.247)相比MD-C(1.011 ±0.477) (t=-3.16,P<0.05)、NC(1.071±0.401) (t=-2.99,P<0.05)Pax6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恢复1周后Pax6 mRNA表达水平恢复到正常对照水平.MD 4周后,MD-T Pax6启动子区CoG岛甲基化水平与MD-C、N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形觉剥夺性近视C57BL/6小鼠视网膜Pax6 mRNA表达明显下降,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近视形成可能和Pax6的下降相关,但这一改变可能不是由视网膜Pax6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变化引起.

    作者:王晓静;陈阿银;刘懋;赵福新;黄芙蓉;周翔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视盘星形细胞错构瘤一例

    患者,男,36岁,于2007年8月21日,因左眼被拳击伤4h来院就诊.患者诉左眼胀痛、视物模糊、头昏.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7,不能矫正;双眼前节正常,双眼晶状体、玻璃体透明;右眼视盘淡红色,边界清,左眼视盘边界不清、鼻侧淡黄色隆起、跨越视盘鼻侧边缘血管的轮廓不清,对应的远端静脉无扩张(见图1);右眼眼压1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2 mmHg;全身皮肤无异常,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左眼外伤性视神经挫伤.给予地塞米松注射剂10 mg、量能合剂静脉滴注,每天1次,口服弥可保、维生素B1等治疗.第2天视野检查为左眼生理盲点扩大,左眼颞侧周边视野缺损.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见图2):动静脉期,左眼跨越视盘鼻侧边缘血管的轮廓不清、9点钟处有1支血管向下弯曲,似受到挤压状,颞侧视盘边缘清楚;晚期左眼视盘呈高荧光,边界不清.

    作者:张冬香;张贻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N-亚硝基-N-甲基脲诱导视网膜变性小鼠模型的特征

    目的 探讨N-亚硝基-N-甲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形态和电生理特征.方法 实验研究.32只5周龄的成年C57/BL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NU造模组,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和MNU (60 mg·kg-1).在给药后3、7和14 d取视网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光感受器形态、氧化损伤情况和神经节细胞的数量.电镜观察细胞核、线粒体和带状突触(synaptic ribbon)的超微结构.Ganzfeld视网膜电图(ERG)检测暗适应大混合反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免疫荧光显示:注射MNU后外核层(ONL)的厚度逐渐减小,OPN lSW标记的光感受器细胞的外节(0S)逐渐损伤,GFAP标记的Müller细胞增生明显,ONL层硝基酪氨酸(Nitrotyrosine)着色增多提示MNU能导致氧化损伤.Bm-3a标记的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不明显.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MNU处理后,光感受器细胞的核呈浓染色,线粒体和带状突触消失.ERG结果显示:MNU处理后3d大混合反应的a波和b波振幅下降.结论 MNU导致视网膜外核层和外丛状层的凋亡,电生理表现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一致.

    作者:王晓琴;陈媛媛;邢怡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1238例近视手术患者散光状况分析

    目的 统计青年近视人群散光状况,分析散光组成和分布特征.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山东医专附属眼科医院准分子激光中心接受近视治疗的1 238例患者(2476眼),年龄(21.5±4.1)岁.分别统计这些患者全眼散光度、角膜散光度、晶状体散光度以及散光轴向分布,计算各项所占百分比.结果 本组2 476眼中散光眼占65.14%,平均全眼散光度为(0.58±0.62)D,角膜散光占优势地位,平均为(1.06±0.59)D,晶状体散光为(0.58±0.40)D.全眼散光中顺规散光占49.39%,逆规散光占8.19%,斜轴散光占7.56%,单纯近视占34.86%.在角膜散光轴向中,85.26%为顺规性,3.19%为逆规性,6.99%为斜轴散光,4.56%的角膜无散光.在晶状体散光轴向中,4.16%为顺规性,73.10%为逆规性,7.19%为斜轴散光,15.55%的晶状体无散光.引起散光的因素中,单纯角膜散光占13.25%,单纯晶状体散光占1.78%,混合因素引起的散光占81.99%,各因素均无散光占2.99%.结论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眼科医院欲行近视手术的青年患者中,角膜散光是眼散光的主要来源,全眼散光和角膜散光以顺规散光为主.

    作者:俎训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巴胺在近视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多巴胺(DA)作为视网膜上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主要针对实验近视过程中视网膜DA含量的变化,多巴胺能系统,多巴胺D1、D2受体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以及DA和其他近视相关信号分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等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探索近视形成机制,寻找治疗近视的药物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者:孙文峰;杨景雷;周翔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优势眼分型及临床研究进展

    根据检查方法不同,优势眼可以分为注视性优势眼、运动性优势眼和知觉性优势眼.注视性优势眼主要与视觉方向及定位相关,运动性优势眼主要与双眼注视视差及融合功能相关,知觉性优势眼主要与双眼竞争相关.前两者主要是定性概念,而知觉性优势眼可以通过心理物理学方法对双眼优势差异进行量化研究.优势眼检查方法结果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原因目前尚未得知,推测可能大部分正常人群本来就不具有稳定的优势眼.有研究推测单眼视疗法的成功与否不在于选择注视性优势眼矫正看远或看近,而可能取决于双眼知觉性优势差异的大小.关于不同类型优势眼在单眼视疗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优势眼与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发展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蒋峰;黄一飞;张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让临床研究走向SCI

    2015年1月,眼科领域排名第二的《JAMA Ophthalmology》杂志刊载了我们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中浆)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1],作为该研究的负责人,我真是百感交集.这个研究从萌生想法、构思、设计、开题、执行、收集结果、揭盲、文章发表,整整历时10年.我们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中国眼科自己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挫折,但更多的是骄傲与欣慰.现在此记录我们走过的点点滴滴,希望能给年轻医生们一些鼓励与启发.

    作者:赵明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青少年儿童人群眼轴增长的相关因素

    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儿童人群的眼轴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近视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预防和控制近视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研究.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上海市徐汇区和虹口区2个区12所中小学,6~13岁的学生4 651例(取右眼数据),进行屈光相关检查(包括裸眼远视力、屈光度、眼轴、角膜曲率等),测身高、体质量,对性别、年龄、家族史等进行问卷调查,完成2年3次(初查,每隔1年复查)的数据收集.SAS 9.3建立混合模型(mixed model),对眼轴增长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眼轴随时间变量而增加,第1年和第2年的系数估计分别为0.247、0.491 (P<0.01);性别、体质指数、等效球镜度(SE)、平均角膜曲率等变量的系数估计分别为-0.307、0.006、-0.303、-0.297(P<0.01);在年龄变量中,相对于6岁年龄组,7~13岁各组变量的系数估计分别为0.115、0.392、0.471、0.600、0.816、0.865、0.909(P<0.01);在家族史变量中,相对于父母双方均无近视组,一人中低度数组、一人高度数组、双方均中低度数组、一人高度一人中低度数组、双方均高度数组的系数估计分别为0.122、0.257、0.238、0.429、0.429(P<0.01).右眼2年眼轴变化值与2年SE变化值呈负相关(r=-0.462,P<0.01).结论 在青少年儿童人群中,眼轴随时间增长,并且与年龄、体质指数、家族史、平均角膜曲率相关.眼轴随年龄逐步增长;体质指数越高,增长越快;父母近视程度越高,增长越快;平均角膜曲率越高,增长越慢.SE为正值时,数值越高,眼轴增长越慢;SE为负值时,数值越高,眼轴增长越快.

    作者:王旭辉;瞿小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