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刘志英;路强
目的 通过测定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变化,评估2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神经损伤的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LASIK手术患者102例(204眼),LASEK手术患者34例(68眼).测定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对上述2个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LASIK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 582±175)μm、(58.82±0.53)mm.术后1周[(208±32)μm]、1个月[(254 ±32) μm]、3个月[(588±65)μm]、6个月[(648 ±65) μm]、1年[(938±119)μm]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均较术前降低(F=7.13,P<0.05);术后2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0.147,P>0.05).术后1周[(0.59±0.40)mm]、1个月[(15.59±2.67)mm]、3个月[(41.18±3.44)mm]、6个月[(52.88±2.58)mm]时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F=78.13,P<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144,P>0.05).术前LASEK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 406±195)μm、(58.82±0.53)mm.术后1周[(182±33)μm]、1个月[(538±83)μm]、3个月[(784±74)μm]、6个月[(1024±74)μm]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均较术前降低(F=34.51,P<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906,P>0.05);术后1周[(1.18±0.53)mm]、1个月[(38.82±3.11)mm]、3个月[(55.29±1.00)mm]时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F=361.98,P<0.05);术后6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0.899,P>0.05).LASEK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角膜知觉恢复优于LASIK组,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在术后6个月和1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恢复优于LASIK组,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恢复均优于LASIK.
作者:牛广增;范玉香;高瑞新;王连丰;苏蕊;白东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2.2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中置入瞳孔扩张器治疗小瞳孔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32例(40眼)小瞳孔的白内障患者,做2.2 mm透明角膜切口后植入Graether瞳孔扩张器扩大瞳孔,然后完成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水肿情况、前房反应、瞳孔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Graether瞳孔扩张器在术中可使瞳孔直径维持在5.5~6.5 mm左右,40眼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术中无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视力≥1.0者6眼(15%),0.5~0.8者22眼(55%),0.1~0.4者11眼(28%),0.05~0.08者1眼(2%).术后随访瞳孔形状呈圆形或近圆形,均有瞳孔对光反射.结论 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中置入瞳孔扩张器治疗小瞳孔白内障,既可以保证良好的手术视野,又可以保护虹膜组织,增加了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手术损伤小,术后视力恢复理想,手术并发症少.
作者:刘冬梅;毕宏生;蔡婉婷;马先祯;刘翠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微切口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和IOL偏心及倾斜,评估微切口IOL的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行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kreos MI60 IOL植入的患者20例(20眼).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的UCVA、BCVA、像差、散射光、IOL倾斜及偏心等.采用连续测量的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术后3个月及6个月,患者UCVA、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术前散射光为2.56±0.28,与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矫正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0.532,P<0.05).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IOL的偏心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66,P>0.05),IOL的倾斜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F=2.734,P>0.05).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平均高阶像差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F=0.692,P>0.05).结论 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kreos MI60 IOL植入在手术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患者可以获稳定的UCVA.
作者:赵江月;刘野;王静;陆璐;张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切口的不断缩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发展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及设备的发展,微切口白内障手术逐渐成为临床医生的首要选择.切口缩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术中及术后的安全性、更小地改变角膜形态以及使患者更大程度地受益等.作为一项新兴的手术方式,对于微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佳手术方式以及合适切口大小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仍存在争议.且随着手术技术、超声乳化设备以及IOL设计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飞秒激光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未来微切口白内障手术的发展趋势将如何?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作者:赵云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2.2 mm与2.75 mm透明角膜切口(CCI)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134例(167眼)白内障患者按掷硬币法随机分为2组:2.2 mm切口组57例(70眼)和2.75 mm切口组77例(97眼),术前角膜散光<0.50 D者,做正上方切口,角膜散光≥0.50 D者,在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切口.测量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UCVA、BCVA、角膜散光度(CAD)及轴向(CAA).比较分析2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的差异.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独立样本R×C列联表的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组术后CAD总体较术前明显降低.2.2 mm组术前为(0.73±0.43)D,术后3个月为(0.49±0.36)D (P<0.01);2.75 mm组术前为(0.87±0.57)D,术后3个月为(0.53±0.38)D(P<0.01).2.2 mm组术后1周CAD有短暂增高(P<0.05),术后1个月时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而2.75 mm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个月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2组之间CAD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组内手术前后CAA总体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CCI,2.2 mm及2.75 mm的切口均能矫正部分术前角膜散光,且矫正角膜散光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作者:谭青青;廖萱;董兴堂;兰长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和评价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 (FS-LASIK)矫正近视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71例患者(142眼)分为2组:SMILE组36例和FS-LASIK组35例.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UCVA和屈光度,并用Zywave波前像差仪检查总高阶像差、球差、三阶垂直彗差、三阶水平彗差.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1 d FS-LASIK组UCVA较SMILE组好,术后7d、1个月时2组UCVA相近,术后3个月后,SMILE组显示出较FS-LASIK组更好的UCVA,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UCVA≥术前BCV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和6个月时2组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0.41,P>0.05);2组术后早期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有所下降,术后6个月SMILE组低于FS-LASIK组;2组术后1d、7d、1个月、3个月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个月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术后2组垂直彗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3个月开始有所下降,术后6个月时接近于术前;术后各时间点2组水平彗差较术前均明显增加.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ILE和FS-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均有较好的视力矫正效果;2种手术都会造成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的增加.
作者:李凯;王育良;张传伟;吴静;黄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Lenstar LS900在可植入性眼内接触镜(ICL)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西安市眼科医院接受ICL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及术后视力(logMAR)、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进行比较,并于术后行UBM检查分析术后ICL拱高、距巩膜突500 μm房角开放距离(AOD 500),观察虹膜前表面形态.对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检验.结果 共27例患者(54眼)纳入该项研究.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logMAR) (0.06±0.05)均较术前(1.22±0.33)有明显的提高(t=25.306,P<0.01),与术前佳矫正视力(logMAR) (0.0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0,P>0.05).术后等效球镜度为(-0.21±0.10)D,较术前的(-9.34±1.97)D显著降低(t=34.304,P<0.01).术后眼压为(14.93±2.12)mmHg,与术前的(13.82±1.83)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1,P>0.05).术后3个月时内皮细胞丢失率为(2.69±2.16)%.术后3个月72%患眼的ICL拱高在理想范围内.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白内障.结论 Lenstar LS900在ICL植入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可获得精确的预期屈光度,且术后绝大部分患者ICL拱高均在理想范围内.
作者:龙潭;马挺;梁厚成;田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根据SMILE术矫正近视的初期临床结果,评估其对视力、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分析术前屈光度与术后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进行SMILE术的40例近视患者(76眼).利用iTrace视觉分析仪测量并计算出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在小瞳孔(3 mm)及中等瞳孔(5 mm)时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的均方根值(RMS),并检测屈光度、UCVA、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对比敏感度.对结果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手术后,5 mm瞳孔直径和3 mm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均轻微增高.5 mm瞳孔下,术后1个月总高阶像差、球差RMS值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3个月球差RMS值有所增加(P<0.05);3 mm瞳孔下,术后1个月球差RMS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球差RMS值较1个月时明显增加(P<0.05).无论瞳孔大小,术后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RMS值与术前屈光度存呈正相关.5、10、15、20、25、30 c/d空间频率下,术后1 d MTF值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较术后1d有所减少(P<0.05).在3、6、12、18 c/d下术后对比敏感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术中、术后没有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SMILE术能有效矫正近视,提高UCVA,但是高阶像差有所增加,尤以球差明显.术前屈光度越高,手术所导致的高阶像差也越大.
作者:兰文;黄振平;陆燕;夏元;施宇华;王春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68眼),根据切口大小不同分为2组.小切口组: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植入折叠IOL联合小梁切除术34例.微切口组: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34例.术后随访1周、1个月和3个月.检查并记录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眼压、滤过泡的形成和并发症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x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周,微切口组UCVA优于小切口组(x2=7.114,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2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53、10.532,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微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大于小切口组(t=10.254、7.291、9.334,P<0.05).术后3个时间点2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2、0.732、16.014,P<0.05).术后2组的眼压均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934、69.063,P<0.01).术后各时间点2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滤过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1,P>0.05).2组术中均未出现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作者:崔巍;刘志英;路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3.0 mm和2.2 mm透明角膜切口构型及水肿程度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Ⅱ至Ⅲ级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5例(5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3.0 mm组,共30眼,2.2 mm组,共28眼.术后2h,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进行前节OCT检查,观测角膜切口厚度以及外切口哆开、内切口哆开、局部后弹力层脱离、切口失对合等4种切口形态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以及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组术后不同时期切口水肿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口水肿在术后3个月才基本消退.术后2h2组外切口哆开、内切口哆开、局部后弹力层脱离以及切口失对合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3.0 mm组较2.2 mm组在内切口哆开发生率上较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 mm组23%,2.2 mm组4%,x2=5.192,P<0.05);术后3个月2组的各种角膜切口形态均愈合.结论 对于Ⅱ至Ⅲ级核的白内障而言,微切口较传统小切口在角膜切口形态恢复时间上可能更短.
作者:常平骏;丁锡霞;赵云娥;廉恒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灌注液错流综合征的术中鉴别与处理.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突发高眼压、浅前房者中,经鉴别诊断确认的13例(13眼)灌注液错流综合征.这些病例在术中予以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滴注降眼压,如果前房仍未形成再予以睫状体平坦部穿刺玻璃体腔抽液或23G玻璃体手术系统干性单通道玻璃体切除.结果 4眼经术中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3眼联合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腔穿刺抽液及6眼联合睫状体平坦部23G干性玻璃体切除后前房形成,眼压下降,均能完成余下的手术操作步骤,无后囊膜破裂,无玻璃体脱出.术后第1天,术眼裸眼视力0.2者3眼,0.3~0.4者6眼,0.5~0.6者4眼;术后1周0.3~0.4者2眼,0.5~0.6者6眼,0.7~0.8者5眼.所有术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瞳孔圆形居中,IOL位置良好.结论 超声乳化术中发生的灌注液错流综合征可经鉴别确诊.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降眼压,睫状体平坦部穿刺玻璃体腔抽液尤其是23/25G玻璃体手术系统干性单通道玻璃体切除可解决其引起的各种体征,顺利完成手术操作.
作者:金玲艳;张龄洁;段宏辉;王超军;徐德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系统评价光动力学疗法联合雷珠单抗对比雷珠单抗单独治疗湿性AM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Meta分析.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626眼,其中单纯注药组323眼,联合治疗组303眼.遵循Cochrane Handbook 5.0质量评价原则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然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佳矫正视力(EDTRS):治疗1年后,单纯注药组视力改善效果好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84,95%CI(0.25~5.43),P<0.05].其中单纯注药组比联合治疗组佳矫正视力提高≥15个视标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 MD=0.66,95%CI(0.45~0.96),P<0.05];而2组佳矫正视力丢失≥15个视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37,95%CI(0.78~2.41),P>0.05].②中央视网膜厚度:治疗1年后,2组视网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17,95%CI(-25.64~31.97),P>0.05].③病灶大小:治疗1年后,2组病灶大小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4,95%CI(-0.38~0.86),P>0.05].④注药次数:治疗1年后,2组注药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 MD=-1.00,95%CI (-2.56~0.56),P>0.05].⑤并发症:视网膜出血:联合治疗组比单纯注药组视网膜出血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65,95%CI(1.04~6.71),P<0.05].结论 单独雷珠单抗相比光动力学疗法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改善佳矫正视力的效果更好,但在视网膜厚度、病灶大小、注药次数方面,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并发视网膜出血的风险较高.
作者:蒋璐;陶继伟;洪明胜;余心洁;沈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透明角膜切口术后角膜波前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连续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6例(86眼),按区组随机化法分为2组:A组:颞侧10点位或颞侧2点位切口组,共43例(43眼);B组:12点位切口组,共43例(43眼).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行角膜波前像差和对比敏感度检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及3个月2组间比较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53、10.532,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A组和B组Z42系数分别为(0.03±0.04)μm和(0.09±0.06)μm、(0.03±0.03) μm和(0.08±0.04) 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4.93,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2组间角膜总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2.76,P<0.05).术后1个月与3个月2组对比敏感度比较,明光及明光眩光各空间频率条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在暗光及暗光眩光各空间频率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颞侧10点位或颞侧2点位切口较12点位切口角膜波前像差小,视觉质量好,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位置.
作者:伟伟;邢怡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近视的发生发展与巩膜细胞外基质(ECM)的重塑关系密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作为调控巩膜ECM动态平衡重要的一大酶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对于MMP-2的研究为广泛,作为探讨近视发病机制及治疗的靶因子,不仅有大量研究证明其活性增加与近视发展明显相关,很多通过抑制MMP-2来防治近视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就MMP-2多年来在近视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田甜;朱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儿,男,9岁,因体检发现左眼视力差,于2013年8月10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矫正视力:右眼1.0,左眼0.5.双眼前节无异常.眼底检查:右眼正常;左眼视盘明显较对侧眼大,视盘下方近圆形凹陷,约2/3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大小(见图1).FFA显示:左眼静脉期视盘凹陷区呈弱荧光,晚期荧光染色呈强荧光(见图2).眼科B超检查显示:左眼视盘部分凹陷,黄斑区带状回声(见图3).OCT显示:左眼视盘下方筛板组织缺失,呈无组织反射的暗区,缺失的筛板组织暗区与靠近视盘颞侧边缘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劈裂腔暗区之间有连通的光学空腔,黄斑区视网膜层间劈裂,层间可见斜形或垂直的桥状组织(见图4).临床诊断:左眼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黄斑区视网膜劈裂.
作者:孙则红;郎卫华;王志学;赵俊华;李菁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