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角膜板层刀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泪液功能及角膜神经再生速度的比较

徐婧;李莹;余晨颖;金玉梅

关键词:飞秒激光,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泪液, 神经再生
摘要:目的 比较M2机械角膜刀及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泪液功能和角膜神经再生速度,为制定个性化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患者40例(80眼),机械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 (M-LASIK)组和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 (F-LASIK)组各20例.观察术后1、3个月泪液功能的3项客观指标即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试验)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S)评分,并对患者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角膜上皮下神经修复速度进行分析.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和3个月F-LASIK组BUT长于M-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2.174,P<0.05);2组间Schirmer I试验、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CSNFs)再生速度评分,术后1个月时F-LASIK组为(1.03±0.63)分,M-LASIK组为(0.83±0.5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0,P>0.05);3个月时分别为(2.31±0.83)分和(1.93±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0,P<0.05).Schirmer I试验和CSNFs再生速度呈正相关(r=0.231,P<0.01),而BUT(r=0.143,P>0.05)和FS评分(r=-0.049,P>0.05)与CSNFs再生速度无相关性.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泪液功能恢复较机械刀制瓣快,角膜瓣切缘处神经修复速度较机械刀制瓣LASIK快.基础泪液分泌量随着角膜上皮下神经修复速度加快而增加.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后发性白内障及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对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调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后发性白内障及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对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例(24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患者,分别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个月、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随访,检测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5 m),以及远视力矫正下的中(50 cm)、近距离视力(33 cm),并分别用主觉近点法、离焦法检测术眼调节幅度.各时期的检测数据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 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个月、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切开术后3个月,术眼裸眼远视力(F=108.87,P<0.01)、佳矫正远视力(F=116.97,P<0.01)、远视力矫正下的中距离视力(F=79.89,P<0.01)、远视力矫正下的近视力(F=118.84,P<0.01),以及近点法和离焦法检测的调节幅度(F=81.7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1d均较植入术后3个月时降低,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3个月,远、中、近距离视力及调节幅度明显改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种调节幅度检查方法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2,P>0.05).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使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术眼调节功能明显下降,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术眼调节功能恢复.

    作者:李姝燕;张敏;杜驰;罗林翼;温秀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飞秒激光以其扫描的高精确度及安全性,在角膜屈光手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飞秒激光在屈光手术中主要用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辅助角膜瓣的制作.以飞秒激光代替角膜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预测性以及生物力学稳定性.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切除(ReLEx)代表了角膜屈光手术的新进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此外,飞秒激光角膜基质新型扫描模式也在探索中.

    作者:周行涛;董子献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角膜板层刀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泪液功能及角膜神经再生速度的比较

    目的 比较M2机械角膜刀及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泪液功能和角膜神经再生速度,为制定个性化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患者40例(80眼),机械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 (M-LASIK)组和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 (F-LASIK)组各20例.观察术后1、3个月泪液功能的3项客观指标即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试验)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S)评分,并对患者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角膜上皮下神经修复速度进行分析.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和3个月F-LASIK组BUT长于M-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2.174,P<0.05);2组间Schirmer I试验、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CSNFs)再生速度评分,术后1个月时F-LASIK组为(1.03±0.63)分,M-LASIK组为(0.83±0.5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0,P>0.05);3个月时分别为(2.31±0.83)分和(1.93±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0,P<0.05).Schirmer I试验和CSNFs再生速度呈正相关(r=0.231,P<0.01),而BUT(r=0.143,P>0.05)和FS评分(r=-0.049,P>0.05)与CSNFs再生速度无相关性.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泪液功能恢复较机械刀制瓣快,角膜瓣切缘处神经修复速度较机械刀制瓣LASIK快.基础泪液分泌量随着角膜上皮下神经修复速度加快而增加.

    作者:徐婧;李莹;余晨颖;金玉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Rose K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完成期圆锥角膜屈光不正临床效果

    目的 总结Rose K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ose K RGPCL)矫正完成期圆锥角膜患者屈光不正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55例(59眼)完成期圆锥角膜患者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了Rose K RGPCL验配矫正,用角膜荧光染色法判断戴Rose KRGPCL静态配适状态.对戴RGPCL前角膜地形图9 mm直径上0°、90°、180°、270°4个点和锥顶角膜曲率值之间,裸眼视力(UCVA)、佳眼镜矫正视力(BSCVA)和戴Rose K RGPCL矫正视力之间,UCAV、BSCAV和戴Rose K RGPCL 3种状态下对比度视力之间,角膜平、陡、平均曲率半径及镜片基弧之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59眼角膜地形图周边4个点和锥顶角膜曲率两两比较,锥顶与周边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相同对比度下UCVA、BSCVA及戴Rose K RGPCL矫正视力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镜片基弧与角膜平K、平均曲率半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成期圆锥角膜患者验配Rose K RGPCL镜片能达到理想配适状态并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及低对比度视力;验配过程中平坦曲率半径或平均曲率半径可以做为选择试戴片的基础.

    作者:高彦;史伟云;杨耀娟;高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飞秒激光透镜切除术中透镜定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透镜切除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手术中,角膜透镜定位对手术疗效的影响,评估手术的安全性与可预测性.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近视及近视散光病例共计115例(229眼).术前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2.25~-9.75 D,平均(5.13+2.11)D;散光0~4.25 D,平均(1.12±0.68)D.应用全飞秒激光完成角膜基质层间透镜切除,依据术中透镜中心偏离预期定位中心的大小程度依次分为A组(<80μm)、B组(80~150 μm)及C组(>150 μm).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像差及残余散光.数据采用方差分析、K-WH检验、卡方检验的连续校正公式进行分析.结果 各组病例术中及术后无意外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眼的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d、3个月,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0.713,F=19.011,P<0.01).3组术后1d及3个月术眼残余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8.272、34.721,P<0.01).各组术后角膜前表面彗差(C7、C8)及球差均有增加.其中C组术后彗差增加为明显,B组次之,A组小,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533、49.804,P<0.05);而各组间球差改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94,P>0.05).结论 加强术中透镜定位的准确性可提高飞秒激光透镜切除手术疗效,降低手术眼残余散光及彗差.

    作者:白继;许多;阚秋霞;刘李娜;张燕;张韬;张怡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地形图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散光

    目的 评价地形图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PRK)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PKP)术后高度散光及不规则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非随机、回顾性研究.收集PKP术后因高度散光或不规则散光而接受地形图引导的T-PRK治疗的患者18例(20眼).记录并分析术前及进行本研究时末次随访的裸眼视力(UDVA)、佳矫正视力(CDVA)、届光状态、角膜地形图及视觉症状变化等,应用秩和检验对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15±2.06)个月.平均logMAR UDVA由1.36±0.42提高到0.65±0.40(Z=-3.727,P<0.01);平均CDVA由0.34±0.22提高到0.17±0.14(Z=-3.607,P<0.01),10眼CDVA提高≥2行.术后平均球镜度由(1.48±3.14)D下降到(-0.19±2.11)D(Z=-2.373,P<0.05);术后平均柱镜度由(-7.81±3.43)D下降到(-3.06±1.99)D(Z=-3.792,P<0.01);术后平均等效球镜矫正度(术后实际值与术前目标值之差)为(-1.72±2.55)D,其中3眼在目标值±0.50 D范围内,9眼在目标值±1.00 D范围内.平均角膜不规则指数由(66.33±22.03)μm降低为(59.11±14.66)μm(Z=-0.831,P>0.05),而平均角膜正交曲率不对称性由(8.96±4.36)D降低为(7.44±3.56)D(Z=-2.576,P<0.05).患者术后视觉症状均不同程度好转,无一症状恶化.结论 地形图引导的T-PRK是治疗PKP术后高度散光及不规则散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金男;刘旭;陈湘君;Stojanovic Aleksandar;许跃;张婷;吕帆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目的 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的形态改变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177例双眼高度近视患者(屈光不正≥-8 D或眼轴>26.5 mm),随机选择其中一只眼采用频域OCT观察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形态.以高度近视伴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为阳性组,高度近视不伴血管弓旁视网膜改变为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患眼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的差异行独立样本t检验,2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例数的差异行卡方检验.结果 经频域OCT扫描证实,108例患者(61.0%)存在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形态改变,平均年龄(59.3±6.2)岁.108只患眼等效球镜度(-13.55±3.43)D,眼轴长度(29.57 ±2.06)mm.阴性组69例(39.0%)患者平均年龄(34.8±13.1)岁,等效球镜度(-9.50±3.07)D,眼轴长度(27.02±1.02)mm.2组患者年龄(t=10.466,P<0.05)、等效屈光度(t=7.454,P<0.05)以及眼轴长度(t=10.97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阳性组中,108例患者(100.0%)伴有血管弓旁视网膜微囊肿和微皱褶,65例(60.2%)伴有视网膜板层裂隙或裂孔,53例(49.1%)伴有视网膜不同层次的劈裂,1例(0.9%)伴有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所有视网膜形态改变集中分布于距离视盘2~3 PD的后巩膜葡萄肿凹陷区内.阳性组101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阴性组48眼伴有后巩膜葡萄肿,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999,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后部血管弓旁视网膜常见一系列细微的形态改变,玻璃体皮质牵引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发展应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作者:王克岩;徐格致;吕嘉华;黄欣;俞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动态检影法下近视患者反应性与刺激性AC/A

    目的 通过测量调节滞后量和眼位,研究在不同调节刺激下,患者反应性AC/A和刺激性AC/A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在校大学生29例,在全矫基础上,利用棱镜分离法测量被检者[平均年龄(23.3±3.8)岁,除近视外,无其他眼部及全身疾病]在5 m和40 cm处的隐斜量.在全矫度数的基础上添加+1.00、+1.50、-1.00、-2.00 D球镜,重新检查被检者在40 cm处的隐斜视,应用MEM动态检影法测量患者的调节滞后量.采用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不同的调节刺激下,患者的调节滞后量、梯度法反应性AC/A及梯度法刺激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6.85、8.992、17.319,P<0.05).基于梯度法得到的反应性AC/A与刺激性AC/A均呈正相关(+1.00 D:r=0.542,P<0.01;-1.00 D∶r=0.789,P<0.01;-2.00 D∶r=0.812,P<0.01).基于计算法得到的反应性AC/A与刺激性AC/A也呈正相关(r=0.859,P<0.01).结论 附加负球镜时,调节滞后量更大.计算法求的反应性AC/A与刺激性AC/A的相关性好.

    作者:张艳龙;高祥璐;王琦;石浩淼;高飞;刘洵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飞秒激光制瓣技术的优势与相关并发症

    角膜屈光手术引入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已经有十年的历史,设备从原先的高脉冲能量低频率逐渐转变为当前的低脉冲能量高频率.与传统的机械式显微角膜板层切开刀相比,飞秒激光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制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角膜瓣厚度精确、均匀,术中无角膜瓣破碎等严重并发症;可以个性化地设计角膜瓣形状、大小以及边切角度.也有利用飞秒激光进行角膜透镜切除,即全飞秒激光矫正近视及散光的方法.但飞秒激光也有其特殊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如激光制瓣过程中负压丢失、纽扣瓣、不透明气泡层、彩虹症及光敏综合征等.我们对此要有正确客观的认识,随着设备技术的改进与操作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角膜屈光手术的疗效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陈跃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2种不同的功能状态.其中,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诱导机体免疫耐受,而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可激活初始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而成熟树突状细胞只存在于角膜周边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同时存在于角膜周边区以及中央区.现就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卢建民;马翔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眼轴长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近视预测价值

    眼轴长度(AL)即眼球前后径的长度,AL延长是导致近视发生发展主要的因素,对其进行规律探索和机制研究在近视相关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已发现多种因素如年龄、性别、身高、父母近视人数、读写时间等可影响AL生长,AL相结合上述因素及其他眼部参数对儿童近视发生具有预测意义.现就AL的影响因素及其近视预测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缪华茂;莫晓芬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飞秒激光与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厚度及形态比较

    目的 应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比较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与Moria M2 90角膜板层切开刀制作角膜瓣的厚度及形态特点.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61例行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近视患者分别采用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瓣(WaveLight组,36例)和Moria M2 90角膜板层切开刀制瓣(Moria组,25例).术后1周,采用Visante前节OCT测量180°、90°、45°、135°轴位上距离角膜顶点0、±2、±3.5 mm处的角膜瓣厚度.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WaveLight组中央角膜瓣厚度为(105.53 ±5.86) μm,而Moria组为(132.96±13.91)μm(t=-13.16,P<0.01).WaveLight组中央角膜瓣精确度为(6.17±3.98)μm,而Moria组为(23.60±12.64)μm (t=-15.20,P<0.01).WaveLight组角膜瓣均匀性指数为(4.07±0.94)μm,Moria组为(8.48±2.35) μm (t=-12.60,P<0.01).WaveLight组角膜瓣的对称性指数[(33.81±11.28)μm]明显小于Moria组[(68.46±26.6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7,P<0.01).结论 前节OCT显示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与Moria M2 90角膜板层切开刀相比,中央厚度更精确、重复性更好,角膜瓣形态更均匀.

    作者:张钰;夏英杰;陈跃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角膜内皮及后表面的影响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中应用0.02%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内皮及后表面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双盲病例研究.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LASEK手术的连续病例33例(66眼),随机选择一眼,在准分子激光切削后在基质床面留置0.02%MMC棉片20 s,另一眼不应用MMC;对比患者术后3、6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异系数以及角膜后表面前移量.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6个月MMC应用眼的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353.3±290.3)个/mm2、(3407.6±298.4)个/mm2;变异系数分别为(13.36±6.29)%、(13.48±4.34)%;对照眼相应时间段的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258.7±284.6)个/mm2、(3339.2±213.4)个/mm2;变异系数分别为(14.52±7.85)%、(14.06±6.50)%,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MMC应用眼的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0.67±2.26)μm、(-0.52±2.67)μm;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分别为(0.01±0.20)D、(0.01±0.21)D;对照眼相应时间段的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0.85±2.31)μm、(-0.15±3.00)μm;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分别为(-0.01±0.22)D、(0.05±0.1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EK术中使用0.02% MMC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角膜后表面高度等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较高.

    作者:陈昕纬;陈昕阳;戚晓圆;周浩;褚仁远;周行涛;戴锦晖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飞秒激光与机械角膜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视觉质量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FEMTO LDV飞秒激光与Hansatome机械角膜刀制瓣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CS).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接受飞秒激光制瓣46例(92眼)作为观察组,同期用Hansatome微型角膜刀制瓣52例(104眼)作为对照组,制瓣后均行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对术后高阶像差、CS及眩光CS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视力:术后1周,观察组裸眼视力(UCVA)达到或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59眼(64.1%),对照组76眼(73.1%);术后1个月2组分别为82眼(89.1%)、96眼(92.3%),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86眼(93.5%)和96眼(92.3%).各时间点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423、1.112、0.183,P>0.05).屈光度:术后1周观察组为(+0.49±0.24)D,对照组为(+0.35±0.32)D;术后3个月观察组为(+0.10±0.18)D,对照组为(-0.14±0.22)D;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6、1.178,P>0.05).高阶像差:术后1周及3个月时全眼球总高阶像差及彗差的均方根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1周=-2.422、-2.295,t3个月=-1.957、-1.926,P<0.05),球差及三叶草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S:明视下2组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视下观察组CS值术后1周时低,但对比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CS值已达到术前水平,尤其1个月和3个月时3.0和18.0 c/d处CS值高于术前(F=3.602、3.216,P<0.05).术后1周时6.0 c/d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326,P<0.05),术后1、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眩光CS:明视下术后1周时3.0、12.0 c/d处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173、2.327,P<0.05),术后1、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视下眩光CS值术后1周时在空间频率为3.0、6.0 c/d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124、2.691,P<0.05);术后3个月时,在中低空间频率为1.5、3.0、6.0 c/d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428、2.416、2.507,P<0.05).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LASIK手术后CS结果优于机械角膜刀制瓣LASIK.

    作者:买志彬;刘苏冰;聂晓丽;唐秀侠;孙宏霞;辛宝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观察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参数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选择接受飞秒激光LASIK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17例(33眼)(等效球镜度>-6.00 D),采用RTVue-100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观察术眼术前、术后1d、1周及1个月时RNFL厚度以及黄斑厚度和容积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手术前后测量参数的变化.结果 RNFL厚度(全部、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3、0.503、0.285、0.164、0.277,P>0.05).黄斑区(包括中心凹、旁中心凹、颞侧、上方、鼻侧、下方)视网膜厚度(F=0.491、0.281、0.234、0.341、0.614、0.192,P>0.05)及容积(F=0.484、0.968、0.200、0.314、0.622、0.206,P>0.05)术前与术后1d、1周、1个月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飞秒激光LASIK手术对RNFL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参数无明显影响.

    作者:董子献;周行涛;赵振南;章哲环;李涛;徐海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