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方法测量内蒙古地区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

赵海霞;张莉;关文英

关键词:Pentacam, Orbscan, 蒙古族, 汉族, 性别, 中央角膜厚度
摘要:目的 探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汉族不同性别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值及不同仪器测量角膜厚度(CCT)的差异.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预行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或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的近视患者260例(520眼),其中蒙古族112例,男60例,女52例;汉族148例,男82例,女66例.分别采用Pentacam、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和超声角膜测厚仪3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值.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不管是在蒙古族还是在汉族,是男性还是女性,Pentacam测得的CCT值比Obscan和超声测厚仪都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52、19.057、21.330、17.391,P<0.01).除了Orbscan测得的CCT值蒙古族男性较蒙古族女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3,P<0.05)外,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ntacam测得的内蒙古地区近视眼CCT较Orbscan与超声测厚仪测量值小.Orbscan测得的蒙古族男性CCT较女性小.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飞秒激光辅助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基质病变

    目的 评价飞秒激光辅助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治疗角膜基质病变的早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13例(14眼)各种角膜基质病变患者(外伤后角膜瘢痕1眼,角膜炎后角膜瘢痕8眼,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5眼)采用飞秒激光辅助的DALK术进行治疗.评价指标包括手术前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内皮细胞密度和并发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任何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7.3±3.8)个月(2~14个月).与术前相比,有11眼裸眼视力提高(78.6%),平均提高1.7行(未变~6行);所有患者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平均提高2.4行(1~8行).有3眼采用治疗性准分子激光消融术进行辅助治疗,后一次随访时统计,内皮细胞密度丢失率为1%,未见植片排斥、感染、上皮植入等并发症.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的DALK术可提高各种角膜基质病变患者的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飞秒激光可透过混浊的角膜进行基质深层的有效光滑的切割.

    作者:陆燕;陈祥菲;曹茜;杨丽萍;王春红;黄振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两种飞秒激光制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形态学和角膜生物力学指标的比较

    目的 评估并比较IntraLase飞秒激光和Ziemer LDV飞秒激光制作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角膜瓣的均匀性、可预测性、精确性和重复性以及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各指标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平行对照研究.对接受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患者30例(60眼)进行随访,14例使用IntraLase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16例使用Ziemer LDV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2组预期制得的角膜瓣厚度均为110 μm.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使用Visante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对制得的角膜瓣水平及垂直方向各7个点(角膜顶点以及距离顶点鼻、颞侧和上、下方各为1.0、2.0、3.0 mm处)的厚度进行测量.对2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应用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阻力因子(CRF)和角膜滞后量(CH)的变化.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IntraLase组制得角膜瓣角膜顶点处平均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25±11)μm、(125±10)μm和(126±7)μm,各时间点2个方向上不同测量点间的角膜瓣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1.85、12.638、8.78、8.18、4.81、5.39,P<0.01).Ziemer LDV组分别为(106±6) μμm、(109±7) μm、(109±5) μm,各时间点两个方向上不同测量点间的角膜瓣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20、9.43、18.00、7.14、5.65、4.92,P<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IntraLase组制得角膜瓣各测量点的厚度与预期制得的角膜瓣厚度的差值平均值分别为(20.9±3.8)μm、(19.0±3.0) μμm、(18.7±3.3)μm,Ziemer LDV组分别为(2.1±3.7)μm、(2.5±3.2) μm、(1.7±2.4) μm,2组各时间点角膜瓣测量点的厚度与预期厚度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ntraLase组制得的角膜瓣各测量点的厚度与预期制得的角膜瓣厚度的差值标准差在7~15 μm之间,Ziemer LDV组在4~8 μm之间.术后1个月、3个月IntraLase组CRF值分别为(7.26±1.45)mmHg、(7.12±1.18)mmHg,CH值分别为(8.53±1.07)mmHg、(8.48±1.02)mmHg,Ziemer LDV组CRF值分别为(6.61±0.65)mmHg、(6.59±0.71)mmhg,CH值分别为(7.99±0.90)mmHg、(7.88±0.86)mmHg,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ZiemerLDV制瓣较IntraLase在可预测性、精确性和重复性方面更有优势.2种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但两者间无差异.

    作者:汪凌;余野;王勤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角膜移植手术新进展

    近10年来,角膜移植手术无论在手术理念、手术设备和器械方面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穿透性角膜移植一直处于治疗角膜盲患者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成分角膜移植得到迅速发展,已逐渐代替穿透性角膜移植,成为角膜移植的主流.板层角膜移植可以取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位于角膜深基质层以上的病变,角膜内皮移植则用于治疗发生于角膜内皮的病变.此外,飞秒激光技术的发展使其在角膜移植手术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可以替代传统的角膜环钻,辅助角膜移植手术开展.总之,角膜移植手术理念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减少了角膜移植并发症,更加节省角膜供体,并能够获得更快的视力恢复和更好的视觉效果.

    作者:史伟云;李素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双通道双焦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的研制及其准确性和重复性检测

    目的 运用自主研发的一套双通道双焦点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人全眼成像,并检验该仪器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方法 横断面自身对照研究.随机抽样选取21例(39眼)健康志愿者,第1天依次运用双通道双焦点OCT和IOLMaster测量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第2天运用双通道双焦点OCT再次测量.比较2种仪器的测量值及第1天和第2天OCT的测量值.数据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Bland-Ahman分析.结果 运用双通道双焦点OCT可实时获得全眼图像,测得实际前房深度为(3.09±0.20) mm,眼轴长度为(25.34±0.64) mm.第1天和第2天OCT实际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48、1.129,P>0.05).IOLMaster测得前房深度为(3.58±0.21)mm,眼轴长度为(25.24±0.65)mm.OCT测得前房深度为(3.64±0.20)mm.2种仪器在测量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42、8.984,P<0.05).两者测量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和0.997.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测量的95% LoA分别为(0.00l,0.119)mm及(-0.018,0.178)mm.结论 自主研制的双通道双焦点OCT可实时获得全眼图像,是一种重复性较好的全眼参数的测量仪器,它具有操作方便、非接触性及实时获得高分辨率眼前节图像的优点.

    作者:杨璇;杨顺海;冯旺强;查屹;郑海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首诊眼科的儿童颅内巨大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患儿,男,10岁,2年前以左眼内斜视4年,视力下降为主诉就诊.患儿4岁时家长发现左眼内斜视,在外院就诊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当时由于考虑孩子太小而未手术.患儿无头痛,呕吐症状.曾因高热(42℃)而有2次抽搐现象.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5(+0.75+0.50×150),左眼手动/眼前(+1.25×20);眼位:33 cm角膜映光法为+15°;三棱镜检查为+30△.眼球运动不受限,眼前节(-),眼底右眼视乳头颜色略淡,左眼视乳头明显色淡.头部MRI检查:右侧脑室内见巨大软组织占位影,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欠均匀,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区;病灶形态欠规则,大断面径约89 mm×80 mm,其内缘见增粗扭曲的流空血管影(见图1A、图1B),增强后明显强化(见图1C).两侧脑室明显扩大,脑中线结构左偏.结论:右侧脑室占位,并两侧脑室扩大,脉络丛乳头状瘤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患儿转到神经外科后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并告知手术风险较大.患儿家长慎重考虑后决定到外地手术,并于2年前的10月21日在外院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术后被告知由于出血较多,仅切除部分肿瘤.肿瘤病理检查诊断为: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WHO分级Ⅳ级.建议回当地进行放化疗.化疗治疗1年无好转,家长放弃治疗.目前患儿右眼视力为眼前指数,左眼无光感,双下肢瘫痪.

    作者:王虹;王雅坤;朱俊;冯永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方法测量内蒙古地区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

    目的 探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汉族不同性别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值及不同仪器测量角膜厚度(CCT)的差异.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预行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或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的近视患者260例(520眼),其中蒙古族112例,男60例,女52例;汉族148例,男82例,女66例.分别采用Pentacam、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和超声角膜测厚仪3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值.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不管是在蒙古族还是在汉族,是男性还是女性,Pentacam测得的CCT值比Obscan和超声测厚仪都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52、19.057、21.330、17.391,P<0.01).除了Orbscan测得的CCT值蒙古族男性较蒙古族女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3,P<0.05)外,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ntacam测得的内蒙古地区近视眼CCT较Orbscan与超声测厚仪测量值小.Orbscan测得的蒙古族男性CCT较女性小.

    作者:赵海霞;张莉;关文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PR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间行PC-PRL矫正高度近视患者25例(45眼).术后随访6~17月,平均(10.9±1.6)个月,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房深度,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4.5~5.2,好于术前佳矫正视力者35眼(78%).术后平均眼压(13.7±4.2)mmHg,与术前(13.9±4.1)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609±296)cells/mm2,与术前(2818±327) cells/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平均拱高稳定,为(0.380±0.135)mm,未见人工晶状体与自身晶状体贴近或接触.结论 PC-PR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夏春丽;廖荣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飞秒激光辅助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飞秒激光技术辅助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FS-PKP)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6例(6眼)行FS-PKP术的患者,术前视力从手动到0.05不等,病变均累及角膜全层.根据病变性质及范围不同,利用飞秒激光制作不同形状的植片和植床,2例患者行Zig-Zag(之字形)切割,1例行Zig-Square(上方之字形,下方方形)切割,1例行蘑菇形切割,2例行礼帽型切割.术后均按常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期间,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达0.5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患者视力恢复至1.0.术后1年时6例患者散光值在2.25~5.00 D之间.1例Zig-Zag型切割患者术中发生偏中心切割,术后10个月完全拆线后行飞秒激光散光矫正术;1例礼帽型切割角膜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高眼压.余患者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应用FS-PKP术治疗角膜病变,可操作性强,切削精确,瘢痕轻,术后散光小.

    作者:李绍伟;陈铁红;张涛;刘畅;吕芳奇;宁建华;金福录;马圣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650例前葡萄膜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前葡萄膜炎的病因、类型、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2006年12月至2012年7月就诊于我院葡萄膜炎专科的650例前葡萄膜炎患者(85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合并全身性疾病、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对前葡萄膜炎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650例前葡萄膜炎患者(856眼)中单眼发病444例,双眼发病206例,男394例,女256例,男女比例为1.5∶1;平均发病年龄(39.0±15.0)岁,20~50岁之间的青壮年患者占总病例的71.4%.急性期689眼,慢性期167眼.按病因主要分为特发性前葡萄膜炎(243例,37.4%),不伴发全身关节病变的HLA-B27相关性前葡萄膜炎(123例,18.9%),强直性脊柱炎(105例,16.2%),Fuchs综合征(74例,11.4%)和病毒感染(44例,6.8%).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39.5%,主要为并发性白内障(41.1%)和继发性青光眼(35.1%).治疗后视力≥0.5者占75.4%,0.05~者占20.3%,<0.05者占4.3%.结论 前葡萄膜炎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多样,易复发,如治疗不当将产生严重并发症.因此应对前葡萄膜炎患者进行详细、系统的检查,积极查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

    作者:陆晓雅;王毓琴;郑美琴;徐一;楼永良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在近视眼巩膜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近视是世界常见眼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发现,细胞生长因子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关键的信号分子可以通过调控巩膜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参与近视眼巩膜重塑,但具体转导途径和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现就bFGF和TGF-β在近视眼巩膜中的表达及其调控巩膜重塑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赵雯;吴建峰;毕宏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真实世界”研究的产生背景、概念、方法及其在眼科的应用

    “真实世界”研究(RWS)是起源于实用性的临床试验,属于药物流行病学的范畴.是基于临床真实的干预情况采取的一种非随机、开放性、不使用安慰剂的研究,因此其得出的结果具有很高的外部有效性.目前RWS已得到很多医学领域的重视,有些学科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观察性队列、登记和管理型数据库.眼科学界对RWS设计的尝试才刚刚起步.笔者就RWS的背景、概念、方法以及在眼科的应用做一文献复习.

    作者:梁远波;吴越;郑景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高度近视遗传学研究进展

    近视是常见的眼部疾病,其形成受到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高度近视与遗传密切相关,笔者就高度近视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展开综述,进一步阐述遗传因素对近视形成的影响.

    作者:贾琰;周激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目的 研究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在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在青岛眼科医院因药物治疗无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29例(329眼).观察分析其术后首次复发的情况,包括复发时间、复发类型、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复发后的治疗转归.PKP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在一个回归模型中应用初始单变量分层分析以鉴定和选择复发的重要的相关因素.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有33眼(10%)复发,复发类型主要为上皮型,18例(54%),复发病灶主要集中于植片与植床交界处(63%),复发时间从2周到13年不等.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免疫排斥(x2=47.09,P<0.01)、继发性青光眼(x2=26.38,P<0.05)、并发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手术(x2=7.31,P<0.05)、上呼吸道感染(x2=5.60,P<0.05)、病灶累及角膜缘(x2=8.30,P<0.05).复发病例中上皮型有10例经单纯药物治疗有效,其余基质型和内皮型(包括由上皮型转化而来)有5例行结膜瓣覆盖术治疗,12例行单层或双层羊膜覆盖术,6例行二次PKP术.所有复发病例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平均随访(24.6±5.4)个月,植片透明率达46%.结论 免疫排斥、继发性青光眼(未行手术)、白内障手术、上呼吸道感染、病灶累及角膜缘,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基于复发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选择合适的预防方式和治疗方式可有效控制复发.

    作者:韩莎莎;史伟云;李素霞;王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甘油冷冻保存角膜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

    目的 分析甘油冷冻保存角膜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治疗圆锥角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屈光状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圆锥角膜患者用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材料行DALK治疗的44例(49眼)病例资料,其中17例(17眼)患者于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按期进行随访,且随访资料完整.分析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视力以及屈光状态.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9.0±12.6)个月,无一例发生植片免疫排斥.术前平均内皮细胞密度(ECD)为(2597±578)个/mm2,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时平均ECD为(1790 ±409) cells/mm2、(1703 ±443) cells/mm2,(1632±389)cells/mm2、(1638±357) cells/mm2、(1675±283)cells/mm2、(1611±421) cells/mm2.术后4年ECD较术前减少34.2%.术前平均裸眼视力(UCVA)为(1.40 ±0.60) logMAR,平均佳矫正视力(BCVA)(0.98±0.54)logMAR,术后1个月、1年、2年、3年、4年平均BCVA分别为(0.44 ±0.12) logMAR、(0.36±0.20)logMAR、(0.32±.0.23)logMAR、(0.29±0.20)logMAR、(0.27±0.16) logMAR.结论 使用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材料的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可获得较好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远期疗效较好.

    作者:任建美;翟华蕾;程均;赵靖;谢立信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3~6岁儿童睫状肌麻痹后散光变化的矢量分析

    目的 对3~6岁学龄前儿童的散光值进行矢量分析,并研究睫状肌麻痹对散光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研究.2012年1-10月选取上海市杨浦区3~6岁儿童14 116例,其中男孩7 310例,女孩6 806例.平均年龄(4.0±0.8)岁.采用Canon RK-F1型全自动电脑验光仪对所有儿童行睫状肌麻痹前后的电脑验光,记录全眼散光及轴向;Zeiss 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每例均取右眼进行统计分析.对完成所有检查的13 080例有效样本的全眼散光进行Thibos矢量分析,将近视性散光转换为M、J0和J45.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各数据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睫状肌麻痹前后,3~6岁儿童主要表现为顺规性散光,特别是在柱镜值≥1.00 D的高度散光组,其次为斜轴性散光,后为逆规性散光.在睫状肌麻痹后,高度散光的比例略有下降,从19.96%降至18.41%;而0.25~0.75 D的正常散光比例略有增加,从28.59%增加到33.72%.同时在睫状肌麻痹后,顺规性散光比例增高,逆规性散光和斜轴性散光比例都略有下降.而在高度顺规性散光组中,睫状肌麻痹后全眼散光值下降[(-1.612±0.763)Dvs.(-1.457±0.645)D,t=-6.396,P<0.01),其中主要表现为J0成分的降低,J45成分保持不变.结论 睫状肌麻痹对散光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高度顺规性散光.

    作者:冯彦清;黄佳;陈潞;吴淑芹;张志杰;黄骁倩;王佳;邹聪;王蓓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丝裂霉素C局部贴敷辅助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目的 探讨术中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贴敷能否进一步提高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原发及复发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 将2005年至2009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翼状胬肉的114例患者(134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2组.A组59例70眼(原发63眼,复发7眼),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并于术中局部使用0.02%丝裂霉素C;B组55例64眼(原发57眼,复发7眼),采用同样手术方法,但术中不使用丝裂霉素C.比较2组术后角膜上皮生长情况、翼状胬肉复发率、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3.3±8.6)个月(12~65个月).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A组病例角膜上皮生长时间平均为(4.0±0.8)d,略长于B组的(3.4±0.6)d(t=-3.71,P<0.05).2组翼状胬肉复发率均为3% (x2=0.008,P>0.05).A组术后视力不变或提高者为74%,B组为65%(x2=1.301,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角膜上皮延迟愈合,角膜缘结膜植片松脱,角膜缘小凹形成,结膜上皮下囊肿等.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B组为5%(x2=0.071,P>0.05).结论 术中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对于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治疗原发及复发翼状胬肉的辅助作用有限,而且可能引起角膜上皮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作者:赫天耕;孙智勇;颜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