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宜珊;戴锦晖;柯碧莲;杨亚波;余野;赵少贞;严宗辉;褚仁远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RNA干扰慢病毒抑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构建4对针对靶基因小鼠VEGF的siRNA干扰载体,筛选并进行慢病毒包装.60只C57BL/6J小鼠分成4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OIR+空载体组,OIR+VEGF-RNA干扰组.OIR+空载体组和OIR+VEGF-RNA干扰慢病毒组的小鼠在生后第5天玻璃体腔注射相应的1μl的7.5×107空载体慢病毒和VEGF-RNA干扰慢病毒.后3组小鼠在生后第7天建立OIR模型.第17天时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铺片观察4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及面积变化,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Occludin的分布变化,Western blot检测VEGF、磷酸肌醇3激酶(PI3K)、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p-ERK)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呈均匀网状;RNA干扰组新生血管面积(0.271 399 mm2)明显较OIR模型组(1.212 782 mm2)、空载体组(1.152 504 mm2)少(F=449.924,P<0.01).OIR模型组和空载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Occludin在RNA干扰组中与正常组相似,呈均匀光滑线性分布,而在OIR模型组、空载体组的分布中断、不均匀,在新生血管团中可见团块状的强荧光;VEGF的RNA干扰组中VEGF、PI3K、酪氨酸蛋白激酶SRC和p-ERK的蛋白表达量较OIR模型和空载体组低.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靶向VEGF的RNA干扰慢病毒能有效抑制OIR小鼠模型中VEGF及其下游通路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为临床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作者:毛娅妮;李正原;黄娟;肖伟;陈晓云;凌士奇;项道满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视疲劳患者中的治疗作用,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7家医院多中心联合开展临床研究.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就诊的LASIK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用药,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相同治疗药物的基础上,从术后第1天开始增加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术后第1、第2、第4周复诊,评价指标包括主觉症状、裸眼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195例,其中男88例,女107例,平均年龄为(25.4±5.9)岁.对照组86例,治疗组109例.对所得数据采用嵌套模型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对视疲劳主觉症状分析提示,LASIK术后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改善阅读时字体变模糊(F=4.099,P<0.05)及近距离工作后头痛或恶心症状(F=4.344,P<0.05).治疗组术后调节灵敏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眼:F=5.895,P<0.05;右眼:F=7.440,P<0.05;双眼:F=5.323,P<0.05).治疗组术后负相对调节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1,P<0.05).结论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LASIK术后主观不适症状、调节灵敏度、负相对调节有明显改善作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安全、有效.
作者:钱宜珊;戴锦晖;柯碧莲;杨亚波;余野;赵少贞;严宗辉;褚仁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正常大鼠发育过程中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a波的变化特点.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RETI-scan系统,环形角膜电极和不锈钢针状电极,对8组不同日龄大鼠(21、25、32、35、37、46、60及90 d)记录不同刺激光强度下(0.03、0.95、3和9.5 cd·s·m-2)的暗适应ERG.导出数据,先采用Matlab 7.4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根据数学模型使用Excel提供的规划求解模型拟合a波并分析模型中的2个参数:饱和波幅( Rmp3)与敏感度(S).结果 不同刺激光强度下Rmp3的小值均出现在25日龄大鼠,光强为0.03 cd·s·m-2时其大值出现在60日龄大鼠,余则出现在46日龄大鼠.8组大鼠的S均与刺激光强度呈线性关系(S=ks·I+bs),除60日龄大鼠外,曲线的斜率ks基本保持不变,约为0.09,日龄主要影响常量bs.结论 正常大鼠ERG a波的饱和波幅及敏感度均不同程度地受日龄的影响.
作者:戴加满;陈莹迪;李世迎;阴正勤;翁传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机械刀完成的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屈光不正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可预测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K近视矫正术后视功能下降要求再次手术矫正的病例27例(38眼),近视20眼,远视18眼,其中22眼合并不规则散光.RK术后11~24年,年龄38~53岁,等效球镜度-9.50~+4.25 D,放射状角膜切口8~32条,角膜厚度512~557 μm.应用OUP-SBK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采用Allegretto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进行基质切削.合并不规则散光病例应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其他的采用优化模式进行切削.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术中未发生角膜瓣游离、纽扣瓣、不全瓣以及角膜瓣碎裂,未发生眼球破裂.角膜瓣厚度( 102.0±7.7) μm.角膜基质平滑,9眼角膜上皮边缘缺损,7眼角膜边缘出血.术后第1天角膜瓣透明,上皮完整,术后1d、1周、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的比例分别为63%、82%、88%、87%.38眼术后的BCVA均大于或等于术前BCVA.进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的22眼,术后治疗区偏移及治疗光学区过小等情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矫正,手术前后彗差、总高阶像差明显减小(t=-3.70、4.10,P<0.01),3.0 c/d及18.0 c/d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24,P<0.01).结论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出现的视功能下降采用机械刀薄瓣LASIK再次手术矫正安全、有效,同时可明显地改善部分患者的视觉质量.
作者:崔馨;白继;张国伟;阚秋霞;刘李娜;陈少琼;张燕;张韬;张怡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超薄角膜瓣应用于高度近视的可预测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选取11例(21眼)欲行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高度近视患者,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预计瓣厚度为85 μm的超薄角膜瓣,制瓣前、后分别使用A型超声测厚仪测量术眼中央角膜厚度和中央基质床厚度,相减得出实际瓣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术前眼压、等效球镜度、角膜曲率、水平角膜直径和角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平均术中角膜瓣厚度为(96.0±10.5)μm,角膜瓣厚度与术前眼压、等效球镜度、角膜曲率及水平角膜直径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512,P=0.018).结论 VisuMax飞秒激光制作超薄角膜瓣应用于高度近视的预测性良好,制作85μm瓣的实际瓣厚度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相关.
作者:赵婧;陈志;周行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的干预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雄性SPF级SD大鼠110只,适应性饲养7d后随机取30只作为正常组.余80只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66只,取其中60只,随机分成两组:30只大鼠不予处理,作为对照组;其余30只作为治疗组,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按900 mg/kg/d的剂量进行治疗.在第4、第12、第20周到达实验终点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光光度法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阳性细胞数及mRNA水平表达量,以及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对相关数据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实验第4、第12和第20周,对照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均可见大量HIF-1α阳性细胞表达,而治疗组HIF-1α阳性细胞数较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少(P<0.05);在各时间点,治疗组HIF-1αmRNA的表达也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第4、第12和第20周时,治疗组CuZn-SOD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多,CuZn-SOD mRNA的表达也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4周和第12周时,治疗组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CuZn-SOD活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可能是通过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降低HIF-1α表达,提高SOD活力和CuZn-SOD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来提高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
作者:周琳;于强;陈潇;黄创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对中、小度数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35△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69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注视6 m和33 cm的斜视度,根据看远斜视度定量行7~10 mm单眼外直肌后徙术,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采用Worth四点灯检查中心和周边融合,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立体视锐度.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8△~0△为正位;第一眼位与侧向注视的斜视度相差≥10△为非共同性阳性.采用x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3 d和≥6个月随访正位率分别为81%和62%,欠矫率分别为12%和36%.斜视度为30△、35△(外直肌后徙9.5~10 mm)者欠矫率较高.术前与术后远期随访比较,具有正常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P<0.01;x2=14.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具有正常立体视功能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术后远期随访未见眼位非共同性阳性者.结论 单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斜视度为15△~25△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安全、有效.
作者:吴其正;王晓明;王利华;马鲁新;孔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植入REZOOM[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Tecnis ZMA00(全光学面衍射型MIOL)和Acri.Lisa 366D(折射-衍射混合型MIOL)三种不同特性MIOL的术后全程视力及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MIOL植入术患者29例(40眼),分为三组,分别植入ReZoom MIOL 15眼;Tecnis ZMA00 MIOL 12眼;Acri.Lisa 366D MIOL 13眼.术后3个月随访,以Colenbrander Mixed Contrast视力测试卡分别测量佳矫正远视力下的中(66 cm)、近视力(40 cm).以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调制传递函数(MTF)、眼内像差及瞳孔直径.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三组间佳矫正远视力、中视力及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ZOOM、ZMA00、Acri.Lisa 366D三组所有患者术后佳矫正远视力均≥0.8;中视力≥0.8的眼数分别为7眼(47%)、5眼(42%)和7眼(54%);近视力≥0.8的眼数分别为2眼(13%)、6眼(50%)和4眼(31%);REZOOM组近视力明显低于ZMA00组和Acfi.Lis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三组MIOL与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AR40e)和机械调节型人工晶状体(Tetraflex)进行比较.在5 mm瞳孔直径下,除三叶草外,各组人工晶状体眼各成分眼内像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5 c/d外,三种MIOL在其他空间频率下的MT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种MIOL植入术后在远视力方面表现优秀且差异不大,在中距离视力和近视力方面也都有良好表现,但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非球面设计的Tecnis ZMA00和Acri.Lisa366D眼内像差及MTF值优于球面设计的REZOOM.
作者:宋慧;汤欣;邢晓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屈光不正手术前后的散射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行SB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2眼),男29例,女17例,年龄18~39岁,平均(24.0±5.4)岁;等效球镜度为-4.75~-11.13 D,平均(-6.70±1.50)D;散光度为0~2.50 D,平均(0.68±0.58)D.手术前,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等.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患者的散射值.对所得数据分别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SBK手术前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平均为0.90±0.13,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6±0.13、0.98±0.10、0.99±0.09,与术前比较,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散射均增加(F=24.94,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手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等效球镜度、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增加量与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水平呈负相关(r=-0.47、-0.67、-0.78,P均<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BK术后早期散射增加可能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之一,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愈低的患者术后增加量愈明显.
作者:李晶;王雁;谢丽丽;薛超;王雅丽;耿维莉;金颖;杨晓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个性化手术是近年来角膜屈光手术的研究热点.本文就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各个环节中减少高阶像差,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方面的优势及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倡导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的推广.
作者:黄艳明;蔡锦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经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或者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患者中(除外过矫、欠矫和眼部疾患导致的视力下降),出现视觉不良症状者的高阶像差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北京军区总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期间经初次LASIK术后(包括传统组和波前像差引导组),除外过矫、欠矫和眼表及眼内疾患导致的视力下降,出现重影和星芒等视觉症状患者总40例(48眼),传统LASIK组18例(23眼),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组22例(25眼).两组患者术后均复诊3个月以上,屈光度稳定在±1.00 D以内.所有患者采用WaveScan 3.62版波前像差仪,在自然瞳孔下行波前像差检查,提取4 mm瞳孔直径高阶像差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波前像差引导LASIK组高阶像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术后增加了1.18倍(t=- 11.485,P<0.01);三阶像差RMS值术后增长了1.25倍(Z=-6.125,P<0.01);四阶像差RMS值术后增长了0.93倍(Z=-6.154,P<0.01);五阶像差增长了1.35倍(Z=-6.154,P<0.01);六阶像差增长了1.14倍(t=-21.080,P<0.01).垂直彗差增加了1.43倍(Z=-6.154,P<0.01)、水平彗差增加了93% (Z=-6.154,P<0.01)、球差增加了89%(t=-19.659,P<0.01).但术后30度三叶草仅增加了5%(Z=-6.154,P<0.01)、0度三叶草增加了35%(Z=-6.154,P<0.01).波前像差引导组术后与传统组术后的比较:总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球差、30度三叶草和0度三叶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五阶像差(Z=-2.033,P=0.042)、六阶像差(Z=-2.631,P=0.0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种LASIK术后总高阶像差中,三阶像差所占的比重大,四阶像差占总高阶像差比例居于第二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五阶像差占总高阶像差比例(Z=-2.053,P=0.040)和六阶像差占总高阶像差比例(Z=-2.012,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波前引导组手术前后彗差占三阶像差的56%左右,球差占四阶像差的78%左右,手术前后保持稳定;但三叶草占三阶像差的比例由术前的43%降至术后的3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5,P=0.027).主导像差分布:波前引导组术后垂直彗差为44%、水平彗差为12%、球差为40%,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91,P=0.048).传统组术后垂直彗差占30%、水平彗差占34%、球差为21%,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出现的视觉主诉与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增加密切相关.此类患者术后总高阶像差和各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较术前普遍增加1倍左右(三叶草像差增长较少).总高阶像差中以三阶像差和四阶像差为主,其中三阶彗差和四阶球差所占的比重大,三叶草像差所占的比重较小且手术前后有变化.传统LASIK对五阶像差和六阶像差的消融要优于波前像差引导LASIK.LASIK术后的视觉质量下降患者的主导像差类型以彗差和球差居多.
作者:樊容;邱岩;邸玉兰;翟国光;何涛;李耀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改良椭圆环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中制作超薄角膜瓣的特点及效果.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36例(71眼)自愿接受SBK手术患者,均采用改良的椭圆环制作角膜瓣,刀头采用One Use-Plus (OUP)-次性自动角膜板层刀.术中记录角膜瓣水平径、垂直径及蒂宽,术后应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角膜瓣厚度和基质床厚度,记录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使用椭圆环制作的角膜瓣水平径和垂直径分别为(8.78±0.26)mm和(8.58±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5,P<0.01),蒂宽为(4.11±0.35)mm,角膜瓣厚度为(111.1±7.6)μm,双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角膜瓣的制作均一次成功,均未出血,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所有角膜瓣对合良好.结论 改良的椭圆环能制作横椭圆形的角膜瓣,降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出血发生率,矫治顺规散光效果会更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作者:许艳;李婷;张丰菊;柳静;张秋露;郑燕;张晶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球后麻醉在非定量斜视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患者85例(101眼),男50例,女35例,平均年龄24.8(11~59)岁,均为行斜肌手术或直肌移植术,术前手术方式已确定,无需术中调整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球后麻醉组(50例,61眼)及对照组(浸润麻醉;35例,40眼),采用1%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3∶1混合分别对患者行球后麻醉或浸润麻醉后,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下斜肌前转位术、下斜肌探查术、上斜肌断腱术及直肌移植术等术式,术中、术后第1天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及不适等症状,采用口述描绘评分法(VRS)对其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观察手术效果.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球后麻醉组患者术中对疼痛的耐受性良好,无严重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的出现,VRS评分均为0级(54%)和1级(4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833,P<0.01).斜肌亢进消失率或直肌移植成功率均达100%.结论 在球后麻醉下进行非定量斜视手术切实可行,适用于配合程度良好的大龄儿童及成人患者.
作者:刘艳;刘红;刘睿;张晓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异物引起的眼球贯通伤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异物取出的手术路径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由异物导致的眼球贯通伤56例(56眼).根据CT和B超检查结果联合定位,分为球壁异物组(24例)和眶内异物组(32例).24例球壁异物在伤后1周内均通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取出异物.32例眶内异物中有22例先行眶内异物取出联合后巩膜伤口缝合术.10例因异物位于后极部或眶深部未行取出术.所有眶内异物组患眼均于伤后2周左右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修复眼内组织.随访3~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和并发症.以卡方检验分析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结果 玻璃体切割术后,50例(89%)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34例(61%术后佳矫正视力≥0.05.异物入口位置(x2=7.69,P=0.01)、出口位置(x2=21.83,P<0.01)、视网膜脱离(x2=16.64,P<0.01)、脉络膜脱离(x2=7.73,P=0.01)以及眼内感染(x2=6.89,P=0.01)对术后视力影响较大.术后6例发生视网膜脱离,2例低眼压,12例发生黄斑前膜或皱褶.结论 根据异物的位置和眼内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路径和玻璃体切割的手术时机,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对视网膜组织的损伤及预防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成功治疗眼球贯通伤的关键.
作者:毕宏生;温莹;张建华;陈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屈光手术已成为目前矫正屈光不正的常见手术方式之一,现代屈光手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地提高视力,还追求视觉质量及手术后光学质量的完美和自然.本述评就各类屈光手术后影响视觉质量的原因、夜间视力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影响患者手术后满意度因素等予以分析,并提出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改善切削模式及应用现代更新的各种技术是减少术后视觉不良症状、提高术后视觉质量的有效因素.
作者:王雁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