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KAI1对HXO-Rb44细胞同质性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闫慧;季迅达;赵培泉

关键词:KAI1, 视网膜母细胞瘤, HXO-Rb44, 细胞黏附, 细胞运动, 细胞浸润
摘要: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黏附力、运动力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含KAI1的真核表达质粒pCMV-KAI1转染人HXO-Rb44细胞株,命名为HXO-Rb44-KAI1,使其KAI1蛋白过表达.以转染空载体质粒pcDNA3.1(+)及未转染质粒的HXO-Rb44细胞作为对照,分别命名为HXO-Rb44-KAI1/zero及HXO-Rb44.质粒转染48 h后,吹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三组细胞的同质性黏附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及其联合Matrigel分别进行迁移和侵袭实验.100倍光镜下观察进入Transwel下室的细胞并随机选取5个视野进行细胞计数,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 质粒转染48 h后,PCR及Western Blot显示HXO-Rb44-1AI1细胞的KAI1表达明显强于HXO -Rb44-KAIl/zero及HXO-Rb44细胞.HXO-Rb44-KAI1细胞的同质性黏附力明显强于HXO-Rb44-KAI1/zero及HXO-Rb44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100倍镜下下室中平均每视野细胞数,HXO-Rb44-KAI1组为(20.4±4.0)个,HXO-Rb44-KAI l/zero组为(46.0±4.5)个,HXO-Rb44组为(52.1±3.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71,P<0.01.侵袭实验显示100倍镜下下室中平均每视野细胞数,HXO-Rb44-KAI1组为(16.7±3.3)个,HXO-Rb44-KAIl/zero组为(42.5±3.7)个,HXO-Rb44组为(47.3±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12,P<0.01).结论 KAI1可显著增强HXO-Rb44细胞同质性黏附力,抑制其运动力和侵袭力.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远期泪膜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远期泪膜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随机选取于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256例(256眼),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3个月时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染色积分(FI)的检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Mann-Whitney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96例患者终完成了本次研究,除年龄外,96例患者可代表总体256例患者的资料.96例患者自身对照比较的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时各项检测指标均已恢复至术前水平.分析影响术后BUT值、SIt值、FI值水平的危险因素后发现:术后BUT值与术前BUT值呈正相关(r=0.38,P<0.01),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22,P=0.02);术后SIt值仅与术前SIt值呈正相关(r=0.41,P<0.01);术后FI值分别与术前BUT值、SIt值呈负相关(r=-0.32,P<0.01;r=-0.22,P<0.01),与术前FI值呈正相关(r=-0.35,P=0.01).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术后远期泪膜影响小,泪膜各项指标水平的高低主要与术前基础值相关.

    作者:朱明明;缪浴宇;邹海东;田小波;郑高欣;余勇夫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905例17至19岁青年人散光与近视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对湖北地区部分17~19岁青年的散光与近视度数的关系进行调查,寻求其变化规律.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来武汉艾格眼科医院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17~19岁近视青年人群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共抽取了 905名对象(905眼)进行散光度数、轴向及近视度数的测定,用卡方检验分析数据并得出其变化规律.结果 17~19岁青年中,-0.26~1.50 D的散光在各个近视度段内所占人数比例大,其中男性高度近视组中占71.7%,中度近视组中占71.1%,低度近视组中占69.2%;女性高度近视组中占74.6%,中度近视组中占84.0%,低度近视组中占92.0%;且各个近视度组中不论男女,顺规散光人数均多于逆规散光.男性中高度近视组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低度组(x2=4.619,P=0.032);女性低度近视组顺规散光人数比例高于同类男性组(x2=8.705,P=0.003);男性低度近视组-2.00 D以内散光比例高于其他两组(x2=6.635、4.256,P<0.05),且随近视度数增高,-2.00 D内散光人数所占比例有减低趋势;女性高度近视组-2.00 D以内散光人数比例低于中度近视组(x2=11.780,P=0.001).结论 湖北地区部分17~19岁青年中,散光在-1.50 D以内的人数比例大,并以顺规散光为主.男性低度近视组-2.00 D以内散光比例较高,且有随近视度数增高-2.00 D以内散光人数所占比例减低趋势;而女性呈相反趋势.

    作者:刘保松;袁媛;彭华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光动力学角膜胶原交联对LASIK术后角膜瓣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胶原交联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附与愈合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2只,随机依次编号,自身对照.建立兔LASIK动物模型,双眼行LASIK手术后,右眼给予核黄素-紫外线A胶原交联处理,左眼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1d、3d及1周随机取实验动物4只于裂隙灯下观察角膜透明性;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取实验兔4只做角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有无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角膜各层细胞形态学变化.术后1个月,采用电子单纤维强力仪进行角膜瓣抗拉力检测,采用电子显微镜测量角膜组织胶原纤维直径.对抗拉力实验结果和胶原纤维直径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给予核黄素点眼约20 min之后,裂隙灯下可见前房内黄绿色条带,表明核黄素能够到达瓣下并穿透下方角膜基质层.术后裂隙灯观察显示,实验眼和对照眼的角膜透明性无明显差别.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眼及对照眼均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均可见“无细胞区”的存在,无明显差别.术后1个月,抗拉力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拉伸长度,实验眼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附力较对照眼明显增强(P<0.01).电镜检查显示,实验眼角膜胶原纤维直径[(36.51±3.29)nm]大于对照眼[(29.55±1.74)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P<0.01).结论 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胶原交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的黏着与愈合,并且不会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

    作者:杨成香;张琛;赵少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功能核磁技术对常规影像学检查正常的后视路疾病的诊断两例

    后视路疾病是神经眼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当颅脑血管疾病、肿瘤、外伤等累及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及枕叶视觉中枢引起视功能改变的一类疾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后视路疾病患者多伴有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但眼底检查多正常,部分患者行颅脑MRI或CT检查也未见异常,极易被漏诊和误诊.

    作者:陈洁;魏世辉;侯豹可;邱怀雨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虹膜拉钩联合非接触全视野镜在小瞳孔玻璃体切割术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虹膜拉钩联合非接触全视野镜行小瞳孔玻璃体切割术的可行性及其优点.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实验组为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间诊断为小瞳孔合并眼底病变需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12例(12眼).虹膜拉钩撑开瞳孔后在非接触全视野镜下行玻璃体切割术,伴有晶状体混浊影响手术的一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行玻璃体手术但不合并小瞳孔患者12例(12眼),均在角膜接触透镜下行经扁平部玻璃体手术.两组术后随访6~12个月,分析两组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视网膜复位情况.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Fish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视力提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1眼,对照组2眼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15.7±6.9)%及(16.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虹膜撕裂、虹膜萎缩等并发症.结论 虹膜拉钩解决了白内障超声乳化过程及玻璃体切割过程中小瞳孔的问题,更好地暴露手术视野,而非接触全视野镜不仅解决了接触式透镜下玻璃体切割手术无法应用虹膜拉钩的问题,而且使手术视野更为清晰完全.虹膜拉钩联合非接触全视野镜是一种应对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小瞳孔患者的简便安全的方法.

    作者:沈肇萌;李志国;张琳轶;张娴;魏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Q值优化非球面切削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高阶像差观察

    目的 观察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Q值和高阶像差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眼科行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F-CAT)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其中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 K)17例(34眼),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 18例(36眼),观察并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远期角膜Q值和高阶像差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术后高阶像差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3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0.8,LASIK组和LASEK组安全性指数均>1,有效性指数均接近1.两组Q值与术前相比,均从负值变为正值.术后总高阶像差均比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6.75,P<0.01).术后LASIK组和LASEK组三阶像差均方根(RMS)值(t=-3.50、-5.22)、四阶像差RMS值(t=-6.79、-10.14)、垂直彗差RMS值(t=5.73、-5.50)、球差RMS值(t=-8.57、-13.79)均比术前增加(P<0.01),两组间垂直彗差,球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水平彗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值(R-2=0.372,F=16.96,P<0.01)和术后球差RMS值(R2=0.224,F=10.93,P<0.01)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手术光学区大小相关.术后垂直彗差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手术目标Q值相关(R2=0.224,F=10.93,P<0.01).结论 Q值引导LASIK和LASEK矫正高度近视手术远期安全、有效.LASIK和LASEK术后Q值均由负值变为正值,远期高阶像差和球差增加.垂直彗差的增加可能与手术瓣蒂位置有关.术后高阶像差与患者术前屈光度、手术方式及光学区相关.

    作者:黄辉;鲍慧婧;陈少肜;杨丽萍;杨建国;刘继明;邹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可吸收泪点栓对术前伴干眼症患者LASIK术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可吸收泪点栓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伴干眼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取行LASIK术治疗,术前伴轻、中度干眼症的患者41例,同一患者的两眼随机分组,一眼采用可吸收泪点栓结合药物治疗(试验组),另一眼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记录泪点栓的并发症,比较两眼LASIK术前,术后1周和l、3、6个月时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和眼表疾病评分(OSDI)的值.运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Two Related Samples Test)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除1例患者术后第1天泪点栓脱落外,未见其他并发症.术后1周,试验组的SI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5,P=0.045),术后1个月及以后,两组的SIT值趋于一致.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的FL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4、-2,009、-2.120,P<O.05).而两组的OSDI和BUT值在上述各时间点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吸收泪点栓是治疗LASIK术前伴干眼症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洪颖;夏英杰;张钰;陈跃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OCT与mfERG图像的相关性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q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OCT与mfERG图像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应用德国Carl Zeiss Cirrus HD-OCT及美国EDI VERIS ScienceTM 4.9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40只急性期CSC眼(40例)进行检查.将CSC患者OCT黄斑厚度图三个环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与相对应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1+2环、3环、4环的N1、P1波的平均反应密度和峰时间进行比较,并将黄斑区体积、总的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视网膜下液高度、视网膜下液范围和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与mfERG 6个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和潜伏期比较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CSC患者OCT内环、中环、外环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与mfERG 1+2环、3环、4环的N1、P1波的峰时间呈正相关.黄斑区体积、总的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视网膜下液高度和视网膜下液范围与mfERG的N1、P1波反应密度和峰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CSC患者的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及积液情况与mfERG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下液的积液量,尤其是用积液范围来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改变.OCT与mfERG的检测可以综合评价CSC患者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

    作者:王婷婷;黄时洲;刘杏;肖辉;江福钿;罗光伟;文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联合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对高度近视术后屈光度稳定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MMC)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应用对高度近视术后屈光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33例(66眼)实施LASE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术中随机选择患者的一眼术中局部应用0.02%MMC(MMC组),另一眼行常规LASEK术(对照组).于手术后3、6、9、12、15周测量屈光度,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裂隙灯下观察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情况,两组间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MMC组术后3、6周分别与15周的屈光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4、2.175,P<0.05),9、12周与15周的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6、9周分别与15周的屈光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5、2.440、2.356,P<0.05);12周与15周之间,屈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C组0.1%氟米龙眼液的使用时间为9周,平均使用频度为2.6次/d,明显低于对照组(12.9周,频度为2.9次/d).结论 低浓度的MMC在高度近视LASEK术中的应用,能使得屈光状态在更短的时间内稳定,明显缩短了术后皮质类固醇滴眼液的使用时间.

    作者:吕雅平;周浩;褚仁远;周行涛;戴锦晖;瞿小妹;刘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KAI1对HXO-Rb44细胞同质性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黏附力、运动力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含KAI1的真核表达质粒pCMV-KAI1转染人HXO-Rb44细胞株,命名为HXO-Rb44-KAI1,使其KAI1蛋白过表达.以转染空载体质粒pcDNA3.1(+)及未转染质粒的HXO-Rb44细胞作为对照,分别命名为HXO-Rb44-KAI1/zero及HXO-Rb44.质粒转染48 h后,吹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三组细胞的同质性黏附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及其联合Matrigel分别进行迁移和侵袭实验.100倍光镜下观察进入Transwel下室的细胞并随机选取5个视野进行细胞计数,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 质粒转染48 h后,PCR及Western Blot显示HXO-Rb44-1AI1细胞的KAI1表达明显强于HXO -Rb44-KAIl/zero及HXO-Rb44细胞.HXO-Rb44-KAI1细胞的同质性黏附力明显强于HXO-Rb44-KAI1/zero及HXO-Rb44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100倍镜下下室中平均每视野细胞数,HXO-Rb44-KAI1组为(20.4±4.0)个,HXO-Rb44-KAI l/zero组为(46.0±4.5)个,HXO-Rb44组为(52.1±3.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71,P<0.01.侵袭实验显示100倍镜下下室中平均每视野细胞数,HXO-Rb44-KAI1组为(16.7±3.3)个,HXO-Rb44-KAIl/zero组为(42.5±3.7)个,HXO-Rb44组为(47.3±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12,P<0.01).结论 KAI1可显著增强HXO-Rb44细胞同质性黏附力,抑制其运动力和侵袭力.

    作者:闫慧;季迅达;赵培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泪小管撕裂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因颞侧眼睑挫伤牵拉间接引起泪小管断裂,表现为泪小管撕裂伤病例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2004年1月到2010年1月诊治的颞侧皮肤挫伤致泪小管撕裂伤患者93例(93眼),对其致伤原因、损伤特点、泪小管鼻侧断端查找方法、手术方法、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对数据进行分类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93例患者泪小管撕裂均为车祸、拳击、坠地等钝挫伤从水平方向牵拉眼睑所致,其内眦部眼睑撕裂伤口较长,创面组织结构紊乱,泪小管鼻侧断端常位于内眦角内后方深部组织内,并靠近泪总管,术中除2例因断端组织严重紊乱,放弃行泪小管吻合术外,其余91例经直视下或经泪总管均查找到鼻侧断端;89例行一期泪小管吻合术,2例陈旧性病例行二期泪小管泪囊吻合术.该91眼均放置泪道支撑管,于术后3~6个月拔除支撑管.拔管后随访病例85例,77例(91%)泪道通畅,6例(7%)狭窄,2例阻塞.少数病例出现支撑管脱落、泪点轻度外翻、泪小管裂开等并发症.结论 泪小管撕裂伤为颞侧眼睑挫伤从水平方向牵拉致泪小管断裂的特殊类型,了解泪小管鼻侧断端靠近泪总管的临床特征,有利于术中查找.放置泪道支撑物的吻合术为有效的治疗泪小管撕裂伤的方法.

    作者:黄明可;张宗端;薛安全;余焕云;沈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视干眼中眼表炎症的作用

    眼表炎症在干眼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既是原因又是结果,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在泪液补充的基础上进行抗炎干预是中重度干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环孢霉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研究进展为干眼的抗炎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干眼的复杂性,应根据患者个体特点,评估炎症在其病程中的地位,以用于指导在干眼治疗过程中是否采用抗炎治疗及具体方式.

    作者:刘祖国;林志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维生素A治疗苯扎氯铵诱导的小鼠干眼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探讨维生素A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小鼠干眼的治疗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选用BALB/c小鼠50只,使用0.25%的苯扎氯铵溶液局部点眼以诱导干眼.在第21天时根据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炎症指数等参数选择干眼表现程度相近的小鼠30只(60眼)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20眼).A、B组分别使用5000 IU/(g·ml)维生素A微乳剂和空白微乳剂滴眼,C组为空白对照组.在治疗的第0、1、3、5、7天检测BUT和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眼表炎症程度及基础泪液分泌量.7d治疗结束后取出小鼠眼球,进行HE及过碘酸-希夫(PAS)染色,角蛋白10(K10)免疫荧光标记,以及Western Blot检测角膜组织中K10表达水平.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药物治疗的第0、l、3、5天各项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7天时,A、B、C组BUT值分别为(4.20±0.89)s、(3.32±1.01)s和(3.28±0.74)s;其中A组的BUT值较B组和C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25,P=0.002).A、B、C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分别为3.74±1.31、5.47±1.81和5.83±1.54,其中维生素A微乳组较空白微乳组和空白对照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分级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853,P<0.01).各组间的角膜炎症指数评分、基础泪液分泌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检查示维生素A组与空白微乳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其角膜上皮形态较规整;PAS染色示维生素A组杯状细胞数量更接近正常小鼠.维生素A组的角膜上皮层几乎均不表达K10,而空白微乳组及空白对照组呈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示维生素A组角膜中的K10水平低于空白微乳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 维生素A可以延长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小鼠的BUT,降低角膜上皮染色程度,抑制角膜上皮鳞状化生,并能增加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有望用于干眼治疗.

    作者:何欢;刘祖国;肖辛野;林志荣;周彤;何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研究

    目的 了解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PAC)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后接触性房角关闭的发生率和眼部解剖特征.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54例APAC对侧眼没有虹膜前黏连(PA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7.1±7.2)岁(54~83岁).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暗环境下观察LPI后是否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并比较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与不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患眼的眼压、房角及各项UBM参数,包括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房角隐窝面积750(ARA750)、小梁虹膜夹角(T-I角)、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周边虹膜厚度(IT1)、虹膜悬韧带距离(IZD)、虹膜根部附着位置、中央前房深度(ACD).对两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LPI后暗环境下UBM检查至少一个象限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有20例,占37%.反映房角开放程度的指标(AOD500、ARA750、T-I角)和反映睫状体位置的指标(TCPD):接触性房角关闭(+)组小于(-)组(t=1 1.741、11.089、12.175、4.349,P均<0.01);反映虹膜形态和位置的指标IT1:接触性房角关闭(+)组大于(-)组(t=-3.300,P=0.002);IZD、虹膜根部附着位置及ACD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0,P=0.066;Z=-1.423,P=0.155; t=0.072,P=0.942).结论 APAC对侧眼LP1后在暗环境下仍有一定比例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房角窄、睫状体前位、周边虹膜厚是LPI后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解剖学特点,提示LPI后具有这些解剖特点的APAC患者有可能进展为慢性房角关闭.

    作者:姚宝群;吴玲玲;张纯;王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