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巨大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例

张红艳;刘丽芳

关键词:口腔, 疼痛, 黏膜, 颊部, 刺激因素, 膜表面, 米粒, 溃疡, 患者
摘要:患者,男,60岁,无明显诱因左颊部黏膜出现米粒大肿物,破溃后疼痛,去除刺激因素后好转,1月后左颊部出现溃疡、疼痛,3月后迅速增大,并突出于黏膜表面,疼痛明显.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较大根尖周病变根管治疗术一次法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较大根尖周病变患牙根管治疗术一次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自制根管糊剂对150例较大根尖周病变患牙行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通过临床和X线片检查,观察根尖周病变愈合情况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29例1~2周后窦道消失,6个月后X线片检查可见根尖周骨质稀疏区缩小或消失.13例失败,治愈率82.88%.结论:较大根尖周病变患牙经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后,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陈国常;倪德敏;黄铭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端粒酶在体外培养人表皮干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端粒酶活性.方法:体外培养人表皮干细胞,于第1、8、10代免疫组化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人表皮干细胞表达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强度随传代次数的增多而下降.结论: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仍具有端粒酶活性,但不足以抑制该细胞的衰老.

    作者:任琼芬;王军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丁香油酚对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拉伸强度的影响

    目的:评价含丁香油酚的暂封剂氧化锌丁香油糊剂(zinc oxide-eugenol,ZOE)对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拉伸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正畸拔除的完整、无龋前磨牙;两种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All Bond 2和 Single Bond,两种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Clearfil SE Bond和iBond.实验组使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对照组牙本质表面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存储于37 ℃的蒸馏水中,一周后两组分别使用4种牙本质粘接系统,用微拉伸法测试粘接强度.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界面.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使用ZOE对粘接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粘接剂的类型对粘接强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提示,All Bond 2和 Single Bond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Clearfil SE Bond和iBond实验组的微拉伸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多发生在粘接剂内.结论:含丁香油酚的暂封剂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对全酸蚀系统的All Bond 2和 Single Bond的粘接强度无影响,对自酸蚀系统的Clearfil SE Bond和iBond有显著不利影响.

    作者:王飒;黄翠;郑铁丽;张智星;张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切牙倒置阻生矫治1例报道

    患者,男,11.3岁,因上前牙稀疏求治.临床检查正侧位面形正常,|1缺失,3|3之间有散在间隙,双侧第一磨牙呈中性关系.

    作者:石咏梅;王早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bFGF和rhBMP对牙周膜细胞胶原酶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bFGF、rhBMP分别及联合作用对人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胶原酶Ⅱ、Ⅳ(CollagenaseⅡ、Ⅳ)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相关性;优选佳显效浓度.方法:选取因正畸拔除的第一前磨牙,刮取根中1/3牙周膜组织作为标本,采用牙周膜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动态观察bFGF、rhBMP梯度含量分别及联合作用对人PDLCs胶原酶Ⅱ、Ⅳ水平的影响.结果:①免疫组化定量分析, bFGF(10)浓度组能显著抑制PDLCs胶原酶Ⅳ的表达(P<0.01);rhBMP(200)浓度组能诱导PDLCs胶原酶Ⅳ的表达(P<0.05);bFGF(10)、rhBMP(25)浓度组均能显著诱导PDLCs胶原酶Ⅱ的表达(P<0.01);动态观察bFGF(10)+rhBMP(200)连续7 d对胶原酶Ⅱ、Ⅳ水平的抑制效应呈现连续的递增趋势(P<0.05).②rhBMP与人PDLCs胶原酶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rhBMP与人PDLCs胶原酶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bFGF、rhBMP联合作用能更显著地抑制人PDLCs胶原酶Ⅱ、Ⅳ的表达,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其中bFGF(10)+rhBMP(200)为佳显效浓度.

    作者:赵征;金岩;张广耘;文玲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口腔鳞癌中RHAMM Mrna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内透明质酸结合受体(RHAMM)基因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4例口腔高分化鳞癌和4例口腔中分化鳞癌,并取自身的癌旁黏膜和正常口腔黏膜作对照.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上述标本RHAMM 的mRNA相对含量.结果:RHAMM基因在口腔高分化鳞癌的癌组织、癌旁黏膜及正常黏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癌组织表达量高于正常黏膜和癌旁黏膜(P<0.05),正常黏膜和癌旁黏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HAMM基因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癌的形成、进展和转移.

    作者:仝向娟;唐瞻贵;张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白斑及鳞癌9p微卫星位点改变及与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口腔白斑及鳞癌染色体9p上4个微卫星位点改变的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选择微卫星位点D9S171、D9S1752、D9S1748和IF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方法,检测39例口腔白斑及12例鳞癌,分析其微卫星不稳定(MSI)及杂合性缺失(LOH)状况.结果:不同病理组别间4个位点MSI 及LOH总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LOH检出率在不同临床病理组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SI的检出率在不同临床病理组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组别间单个位点的MSI及/或LOH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腔癌的发生是多阶段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4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MSI在口腔癌前病变癌变早期即已发生,而LOH发生频率则随口腔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发展逐渐增高.

    作者:段宁;王文梅;王亚平;刘晓蓉;张晓梅;林昱;黄政;黄晓峰;蒋文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情绪指导在急性智齿冠周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情绪指导对急性智齿冠周炎治疗的辅助疗效.方法:128例围考期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实验组应用情绪指导和冠周炎传统治疗方法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冠周炎传统治疗方法治疗,随访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2.2%,复发率21.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情绪指导有利于急性冠周炎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王引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生成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在牵张成骨中,新骨形成是一个高度血管依赖性的过程.充足的血供是产生形态与质量俱佳的新骨的前提条件.在血管生成与新骨生成这对耦合链之间存在多层次的联系紧密的生物调节网络.本文就血管生成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李娜;胡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细胞移植与牙周组织再生

    牙周组织再生过程中,由于再生细胞数量与质量的不足,常造成牙周再生困难.利用组织工程方法能弥补这一缺陷,本文对牙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类型、生物学功能及细胞移植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王浈;刘宏伟;金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远中错(牙合)畸形的Moyers分类

    目的:探讨远中错(牙合)畸形Moyers分类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Moyers分类对114例远中错(牙合)患者进行分类,分析构成比.结果:114例患者Moyers分类的各型构成比为:A型27.19%,B型10.53%,C型14.03%,D型25.44%,E型7.02%,F型15.79%.其中牙型错(牙合)占27.19%,骨型错(牙合)占72.81%,并以下颌后缩型为多见.结论:Moyers分类能明确远中错(牙合)畸形的部位、性质,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作者:秦燕军;赵春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牙本质粘结剂应用于临床盖髓的疗效观察

    临床上对深龋和意外穿髓的病例以盖髓治疗为主.保持牙髓活力不仅可以缩短疗程,更重要的是保存了牙齿的生理功能,延长了其使用寿命.作者自2001年起应用登士柏牙本质粘结剂Prime/BondNT作为直接或间接盖髓剂,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馥菲;林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方丝弓矫治技术中人字型唇弓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人字型唇弓在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人字型唇弓应用于58例前牙前突、拥挤及深覆(牙合)患者,分析人字型唇弓的适应症,矫治器的设计及应用,并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切牙被压低1.43 mm,下切牙被压低2.59 mm,上磨牙有1.07 mm的伸长,下磨牙有1.41 mm的伸长.前磨牙前倾、尖牙后倾的趋势得到纠正,前后牙牙轴得到有效的控制,矫治后可获得良好的(牙合)关系.结论:人字型唇弓能有效地纠正和预防前磨牙前倾、尖牙后倾并可有效地打开咬合.

    作者:姜萃长;聂向真;张素艮;唐新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76例增强型玻璃离子体与核冠修复牙体缺损的疗效观察

    作者对牙冠缺损严重,用充填办法难以修复的患牙在完善根管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螺纹桩根管内加固,制作增强型玻璃离子桩核,然后进行金属全冠修复,恢复了患牙的形态和功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亚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GA体外附着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可降解骨基质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上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为进一步体内回植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等比混合聚乳酸(PLA)和聚乙醇酸(PGA),有机溶剂注模法制备PLGA.体外培养BMSCs,复合PLGA,通过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PLGA上的黏附、增殖,以及在成骨诱导情况下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合成的PLGA呈多孔状,孔隙率为85%,孔径为100~400 μm. BMSCs可在PLGA上黏附、增殖、分泌胞外基质,并可在成骨诱导剂的作用下分化为多角形的成骨样细胞.复合后14 d,BMSCs和胞外基质已将基质材料颗粒完全覆盖.结论:BMSCs 能在PLGA上粘附、增殖,PLGA可作为BMSCs的载体和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作者:曹颖光;王戎;王华均;吴慧华;胡立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交互牵引在矫治替牙期前牙浅覆(牙合)反(牙合)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交互牵引矫治替牙期个别前牙浅覆(牙合)反(牙合)的效果.方法:35例替牙期个别前牙浅覆(牙合)反(牙合)者,通过交互牵引及垂直牵引的方法,解除反(牙合)使前牙覆(牙合)达到正常.结果:35例患者均在一周内解除反(牙合),一个月内覆(牙合)覆盖达到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率100%.结论:交互牵引能迅速解除替牙期个别前牙浅覆(牙合)反(牙合),保证前牙正常功能和改善美观.

    作者:郑焱;王立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采用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上颌基骨宽度的变化以及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22例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基托附加菱型分裂簧的改良型Twin-block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明显增加,ANB角显著减小.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经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既可以解决颌骨的矢状不调,还可以改善颌骨的宽度不调,有利于下颌向前方的生长发育.

    作者:魏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龈上牙结石附着面和游离面晶体构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观察牙结石附着面和游离面晶体构型的差异.方法:取新鲜牙结石,体视显微镜及扫描电镜(SEM)观察纵断面及表面结构形态的差异.结果: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牙结石附着面和游离面存在明显的明暗分区,SEM显示牙结石断面的附着侧存在大量的细菌残迹,在菌体表面有矿物沉积,断面的游离侧晶体成规则的叶片状,牙结石表面成不规则的高度矿化区.结论:牙结石的矿化可能存在启动区和持续区的区别,矿化启动区与细菌关系密切.

    作者:饶念静;周彬;曾引萍;王岩;袁艳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RAU病变期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疮(RAU)发病机理中的细胞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55例RAU患者血清细胞免疫6项:总T淋巴细胞(T)、辅助性淋巴细胞(Th)、抑制性淋巴细胞(Ts)、Th/Ts、自然杀伤细胞(NK)、B淋巴细胞.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RAU患者总T淋巴细胞、辅助性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AU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提示临床治疗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邓雪莲;劳均平;郭庆平;王光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观察

    目的:观察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和C形根管的形态.方法:将离体下颌第二磨牙塑料包埋后每距1.0 mm水平片切,观察其牙根及根管形态.结果:62个下颌第二磨牙中C形牙根的发生率为32.26%,均在颊侧发生融合.根管变异较多,仅20%从根颈至根尖为完整的C形,其余的整个行程中C形、分号形、分离形可相互发生转变.结论:下颌第二磨牙根管变异较多.

    作者:李云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