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作林;林珠;焦光海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在不同矿化诱导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优化佳矿化条件.方法:采用普通矿化液诱导组、BMP诱导组和矿化液-BMP联合诱导组,体外诱导兔骨髓基质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作为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组化方法检测ALP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型胶原合成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力均有所抑制,而ALP活性增强,I型胶原呈强阳性表达.其中矿化液-BMP联合诱导组诱导产生的成骨细胞表型为显著.结论:联合应用矿化液和BMP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诱导BMSC分化为成骨细胞.
作者:何东宁;吕春堂;金岩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金属烤瓷桥及粘接桥修复前牙缺失的失败病例,分析两种修复方式的优缺点及适应症.方法:收集门诊前牙缺失、固定义齿修复病例,分成烤瓷冠桥修复组和粘接桥修复组.检查记录修复后即刻效果及修复半年后、修复2年后的临床失败病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烤瓷冠桥组失败病例主要为牙龈变色、崩瓷、牙龈炎、基牙牙髓炎、根尖病变等;粘接桥组失败病例主要为修复体松动、脱落、继发龋等.结论:两种固定义齿修复前牙缺失各有优缺点、适应症,临床应谨慎选择使用.
作者:郭宏;刘洪臣;张润荃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加强塑料托槽粘接强度的方法,提高塑料托槽的粘接强度.方法:60个离体人前磨牙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塑料托槽不做任何处理;自凝牙托水组托槽经自凝牙托水处理,硅烷偶联剂组托槽经硅烷偶联剂处理.三组牙齿和托槽均用京津釉质粘接剂粘接,在37 ℃蒸馏水中储存24 h后测量其抗剪切强度,并评估去粘接后牙面残留的粘接剂止数(ARI).结果:对照组与两实验抗剪切强度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实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ARI记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自凝牙托水和硅烷偶联剂处理托槽底板可增加塑料托槽的抗剪切粘接强度,使其能满足正畸临床矫治力的要求.
作者:房伯君;杨亚囡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光动力治疗是一项新兴的结合特殊光敏物质与生物光学技术的微创性治疗手段.其特点是定位准确、对其他正常组织损伤较小,已逐渐被应用于多种肿瘤及其它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中.在口腔黏膜病学领域已初步应用于口腔白斑病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有望成为一种对该疾病进行有效控制的备选方法.
作者:董毅;曾昕;陈谦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义齿基托的反复断裂是缩短义齿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旧义齿与口腔环境已相适应,患者佩带较舒适,从而使修理旧义齿成为修复的内容之一.由于义齿折断的原因很多,通常会遇到经修理后再次折断的病例.作者选择二次断裂后的基托7件,采用全口义齿成品坚固网进行修理,取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冷琳;李洁茹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应用钛网对13例眶底骨折并缺损病例进行修复,经过半年~3年的跟踪观察,10例行X线及CT检查,结果显示,钛网未见移位,临床检查无排斥反应,眼球下陷,复视得到矫治,眶下神经损伤得到恢复,因此认为钛网适合于眶底缺损的修复.
作者:张一兵;蒋俊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儿童下颌偏斜病例的颌面结构与颈椎姿势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儿童下颌偏斜患者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下颌偏斜患者的颈椎齿突倾斜度、颈椎齿突平面倾斜度、颈椎倾斜度与眶耳平面、腭平面、咬合平面、下颌平面的倾斜度之间均呈正相关;患者第2颈椎到第4颈椎的弯曲度与颈椎齿突倾斜度、颈椎齿突平面倾斜度、颈椎倾斜度及眶耳平面、腭平面、咬合平面、下颌平面的倾斜度之间均呈负相关.结论:儿童下颌偏斜患者的颌面结构与颈椎姿势具有相关性,下颌偏斜应尽早矫治,在矫治颌面畸形的同时还应矫正异常的颈椎姿势.
作者:梁莉;丁寅;张晓慧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复方五倍子制剂(GRE)抑制牙菌斑形成的效果.方法:15名志愿者24 h内用50%(GRE)漱口剂漱口,用药后4 h、24 h记录牙菌斑指数,并和阳性对照组洗必太漱口、阴性对照组蒸馏水漱口进行比较.结果:50% GRE漱口剂漱口后4 h、24 h牙菌斑指数分别为0.86、1.6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GRE漱口后,口腔黏膜无炎症反应,牙面、舌面无染色.结论:GRE有一定的抑制牙菌斑形成的效果.
作者:熊炎斌;刘持平;黄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近几年收治的囊肿较大、多发或不愿作根治术的12名患者,行彻底刮治术加开窗术的保守治疗,术后佩带塞治器,观察其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术后0.5~1年X线显示9例原病变区有大量新生骨质沉积,3例无明显疗效,有效率为75%,随访1~3年,复发4例,复发率为33.3%.结论:牙源性角化囊肿保守治疗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尚需降低复发率.
作者:王卫红;范红渠;周卫兵;普启宏;许彪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唾液腺良性肿瘤患者唾液中CA12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30例唾液腺良性肿瘤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唾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唾液中CA125的含量,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唾液腺良性肿瘤患者唾液中CA125的含量为506.4±75.0 U/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唾液中CA125的含量306.0±50.1 U/L(P<0.05).结论:唾液中CA125的检测对于判断唾液腺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关福;钟来平;赵士芳;许则丰;刘炜;吴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随着口腔治疗技术和器材的发展,乳牙根管治疗术得以普遍开展.临床治疗中,我科曾出现过2例患儿误咽根管冲洗针头的病例,如何预防和处理这类事件,已成为儿童牙科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作者:徐琴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镍钛机用Profile与不锈钢K锉对弯曲根管的预备效果.方法:将40个因正畸拔除的弯根下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个.分别采用Profile和不锈钢K锉预备,对根管偏移和根备时间进行比较.结果:Profile组无1例,不锈钢K锉组有9例出现根管偏移,Profile组的根管预备时间明显少于不锈钢K锉组.两组根管偏移的发生率及根管预备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rofile能更好地保持弯曲根管的解剖走向且具有省时省力的优点.
作者:周荣娥;周秀萍;王青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是近年来牙髓病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其实验室离体牙的形态与定位问题,以及在根管显微镜等技术帮助下提高其临床检出率以便更高质量的完成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杨婕;朱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动物实验观察美兰预防龋齿的效果,为美兰预防龋齿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Keyes龋齿评分法观察美兰对Spraague-Dawley 大鼠磨牙龋的预防效果.结果:在E级龋损和Ds级龋损级别中,美兰组与蒸馏水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与氟化钠组相差不显著(P>0.05);Dm级龋损仅见于蒸馏水组,美兰组及氟化钠组均未发生;Dx级龋损在三组中均未出现.结论:美兰能够减少Spraague-Dawley 大鼠磨牙龋的发生.
作者:王成龙;刘洪臣;储冰峰;常平;陈颖萍;阎黎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OSCC)及口腔黏膜白斑(OLK)组织中HPV感染与Survivin的表达,探讨上皮组织肿瘤的形成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30例OSCC组织,20例OLK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HPV及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在OSCC中的表达高于OLK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HPV阴性的OSCC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HPV阳性OSCC组织;HPV阳性的OLK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HPV阴性的OLK组织.结论: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调节HPV对口腔上皮的致癌作用,HPV感染对Survivin的表达水平存在调节作用.
作者:杨成;丁涛;张汉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正畸力作用下,狗乳磨牙移动对恒牙胚以及恒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15~16周龄雄性中国狗20只,左侧下颌为实验侧,右侧下颌为对照侧,以狗乳尖牙为支抗移动第二乳磨牙.观察正畸加力0 d、7 d、14 d和21 d后狗第二乳磨牙的移动以及第三恒前磨牙牙胚的变化.同时对乳牙牙周组织、恒牙牙胚的牙囊、周围牙槽骨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对牙槽骨内的破骨细胞进行计数.结果:正畸加力21 d后,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第二乳磨牙近移31.5%,X线片显示第三恒前磨牙牙胚位置与对照侧相比近移31.9%,二者有明显差异.恒牙萌出后近移30.3%.组织学观察:第二乳磨牙和第三恒前磨牙牙胚近中侧均见骨质吸收,可见破骨细胞;远中侧可见新骨形成.第三恒前磨牙牙胚牙囊近中侧纤维受压、变窄,远中侧纤维受到牵张、变宽.结论:正畸力移动乳牙对其继承恒牙的萌出具有诱导作用,可以使恒牙胚在牙槽骨中有同方向移动趋势,萌出位置改变.
作者:金作林;林珠;焦光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烤瓷桩冠修复病例中的桩钉从根管内脱落造成修复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作者收集60例烤瓷冠桩钉脱落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报导如下:
作者:朱跃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偶然可以引起复视等少见眼并发症.我科遇到1例麻醉后引起阵发性耳聋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贵廷;符晋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试用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局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LP),拟通过较高的药物浓度来直接调节局部免疫,以期获得更好更持久的疗效.本文仅对预试验疗效趋势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5例顽固性糜烂型OLP患者,用BCG-PSN注射液行病损基底封闭,0.25~0.5 ml/次,隔日1次,注射1~6次,观察其初步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1~6次治疗,有13例患者的局部病损愈合,在治疗完成后15 d和30 d,各有1例复发,仅有1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用BCG-PSN基底封闭治疗顽固性糜烂型OLP有一定疗效趋势和可行性,但尚需进行正规的临床试验来加以论证.
作者:郑华;申俊;徐小萌;周红梅;李秉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临床尚未有明显损害的舌淀粉样变性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4年间收治的25例舌淀粉样变性病的临床、实验室及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并对舌活检组织进行轻链蛋白(κ、λ)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舌淀粉样变性病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首发症状有黏膜血疱、灰红色颗粒,有14例(>56%)患者出现味觉缺乏,18例(72%)患者有口干现象.标本见基底膜、舌肌、血管及神经有淀粉样物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轻链(κ、λ)蛋白阳性.证实本组24例均为轻链型淀粉样变.结论:早期舌淀粉样变性病临床以灰白色颗粒、黏膜出血及口干常见.舌肌淀粉样变可以是舌肥大的病理基础之一.
作者:潘卫红;郑望苟;李娜萍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