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义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因影响人增殖期血管瘤的体内实验

曾凡伟;岑瑛;许学文;于蓉;刘勇;王怀胜;李正勇

关键词:增殖期血管瘤, 血管新生, 基因治疗, 基质金属蛋白酶2
摘要:背景:研究表明,通过转染反义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因抑制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MMP-2的分泌将成为增殖期血管瘤治疗的重要手段.目的:观察反义MMP-2cDNA基因感染对人增殖期血管瘤裸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实验于2003-08/2004-09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完成.材料:BALB/c-nu/nu裸小鼠(简称为裸鼠)18只,体质量20 g左右;取1名出生52 d女性患儿左胸壁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理诊断证实为增殖期血管瘤.方法:将手术切除的人增殖期血管瘤新鲜标本切分为5mm×4mm×3mm小块,于1 h内移植于18只裸小鼠双侧腋部皮下,制备荷瘤裸小鼠血管瘤移植模型.将移植瘤块成活后(46 d)15只操鼠进行分组治疗,Ad-GFP 组,Ad-aMMP-2组分别沿肿瘤长径多方向瘤内注射重组腺病毒液Ad-GFP和Ad-aMMP-2,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每组5只.隔日值内注射1次,共注射4次.主要观察指标:①大体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及各组裸鼠肿瘤块坏死面积的比较.②绿色荧光蛋白在备组裸鼠体内的表达.③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大体、苏术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④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P-2eDNA基因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⑤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和凋亡.结果:①Ad-aMMP-2能抑制体内血管瘤的生长,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3组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其中Ad-aMMP-2组面积坏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d-GFP组(P<0.01).②组织学切片可见Ad-GFP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⑨大体观察对照组和Ad-GFP组瘤组织大:Ad-aMMP-2组瘤组织相对较小.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可见对照组和Ad-GFP组内皮细胞密集,细胞呈条索状或团块状排列: Ad-aMMP-2组肿增有多处出血和凝同性的片状坏死灶.透射电镜观察对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正常:Ad-GFP组瘤细胞大,核仁明显;Ad-aMMP-2组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核内染色质固缩,聚积成团块状形成凋亡小体.④Ad-aMMP-2组MMP-2和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和Ad-GFP组明显下降(P<0.05).⑤Ad-aMMP-2组G0/G1期百分率大于其他两组(p<0.05),增殖指数降低:Ad-aMMP-2组细胞凋亡率大于对照组和Ad-GFP组(P<0.05),凋指数明显增加.结论:通过反义MMP-2基因阻断人增殖期血管瘤的屯长是可行的,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泌MMP-2导致局部缺血起作用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自动体外除颤器与人工除颤器对幼猪室颤模型的除颤效果

    背景:目前对8岁以下儿童电除颤的有效剂量及安全范围尚无统一的规定.目的: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及人工除颤器与儿童用电极对幼猪室颤模型除颤,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设计、时间及地点:实验猪电除颤体外实验,于2006-10/2007-05在苏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手术室完成.材料:2月龄太湖猪30只,体质量7.0~25.0 kg,由常熟畜禽良种有限公司提供.方法:30只幼年太湖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自动体外除颤器组和人工除颤组,每组15只.诱发审颤2 min后分别以自动体外除颤器及人工除颤器50 J除颤,一次电击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不复律的动物以70 J电击后联用心肺复苏.除颤后不同时间做血气分析、电解质及心肌晦谱检查、超声波心功能测定和神经学打分,72 h后处死作大体解剖.主要观察指标:动态监测整个实验过程动物心电图、血压、呼吸、体温等,检查除颤前后动物的超声心动图、血气、电解质、神经行为学打分以及大体解剖.结果:两组动物50 J一次电击后立即给与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达86.7%:部分猪放电除颤后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并在几分钟内回到基线;两组动物除颤成功后心脏射血分数、左心审面积变化分数3.0~4.0 h内均显著降低(P<0.05),72 h恢复正常;血液分析各项指标与试验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神经行为和大体解剖未见片常.结论:应用成人双相波自动体外除颤器联用具备能量衰减配件的儿童专用电极,对7~25 kg的幼猪室颤模型取得了较满意的复苏效果.

    作者:周正宇;王禹斌;周慧英;黄猛;谢承泰;薛智谋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氧化应激对大鼠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

    背景:细胞凋亡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导致细胞凋亡的因素很多,氧化应激是导致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目的:从细胞内信号转导水平验证过氧化氢对大鼠髓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试验于2008 03/10在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p38MAPK特异性阻断刺(SB203580)、JNK特异性阻断剂(SP600125)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大鼠椎间盘来自2只新生24 h SD大鼠.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髓核细胞,将生长良好的髓核细胞制成细胞悬液,随即分为4组:H202组:用0,50.100,200,400,800μmol/L H2O2刺激:对照组:不加刺激的细胞:SB203580+H2O2组:给予特异性p38MAPK阻断剂SB203580预孵育细胞,再给予H2O2刺激:SP600125+H2O2组:给予特异性JNK阻断剂SP600125预孵育细胞,再给予H2O2刺激.上述处理后检测相关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p38和P-JNK的表达情况及表达位置:Western印迹法检测SAPKJJNK、p38MAPK及其磷酸化组分的表达.结果:H2O2能够激活髓核细胞内p38和JNK的活性:SB203580能够有效地抑制p38MAPK的活性,而SP600125则能够有效的抑制JNK的活性;免疫荧光显示P-p38MAPK和P-JNK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表达中,而对照组未发现.结论:大鼠髓核细胞受氧化应激后可通过p38MAPK和JNK通路导致细胞凋亡.

    作者:李洪涛;王德春;魏见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广西边远少数民族学生体型及体质量指数3年追踪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广西18~22岁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偏轻.目的:拟进一步了解广西2645名少数民族学生体型及体质健康状况,寻找影响的关联因子.设计、时间及地点:追踪调查,于2004-12/2007-12在广西民族大学完成.对象:广西民族大学200312005三次体质健康测试的全体学生2645人.男1337人,女1308人,年龄为18~20岁,共15个民族.方法:根据2003年教育部、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实施方法分为形态指标、技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3大类.对2645名少数民族身体机能与体质量指数变化的跟踪调查.主要观察指标:身高、体质量、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体质量指数.结果:①广西民族大学2003级学生大学3年期间男生身高、体质量增长率比全国同期多2.45%,身体形态发育正处于高峰期,女生成偏瘦型体型,身体形态发育情况总体欠佳.②男女学生在刚入校时肺活量机能较差,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年后男生肺活量增长率为11.55%、女生肺活量增长率为27.72%,分别高于全国同期肺活量增长率.③坐位体前屈机能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男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期全国男性呈下降趋势:同期全国乡村女生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④立定跳远机能提高较大,3年后增长率为18.15%.明显高于全国同期立定跳远增长率水平的2.61%.女生立定跳远机能总体不如全国同期水平.⑤体质罩指数总体与同期全固乡村男女学生体质量指数比较稍低一些(P<0.01).结论:2645名少数民族学生发育正处于高峰期:肺活耸机能不及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男女体质量指数分布有所不同,体质量偏轻者女生多于男生,表明学生营养状况总体欠佳.

    作者:覃明路;何江川;杨放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组织工程牙周膜的体外构建

    背景:利用牙周膜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修复牙周缺损是近来研究的热点课题.目的:探讨利用可吸收生物材料冻干胶原膜和犬牙周膜干细胞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牙周膜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3-11/2004 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组织工程实验中心完成.材料:生物膜为冻干胶原膜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组织工程实验中心提供.从4只1周岁犬的下颌前牙中分离培养牙周膜干细胞.方法:取第3代犬牙周膜下细胞扩增至1×107数量级,种植在冻干胶原膜的表面,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每日更换培养液,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和黏附生长状况,体外培养1周左右,组织做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在冻干胶原膜材料中的生长、增殖以及基质分泌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光镜观察细胞接种后乍长状况.②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细胞支架复合结果.结果:培养6 d后,犬牙周膜干细胞分泌的基质与支架材料形成网状结构.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细胞黏附在生物支架上,细胞增殖和生长良好,分泌大量基质并形成纤维状结构,细胞复层生长,伸入膜的内部,增殖的细胞和分泌的基质与膜交接成一整体,复合物成为纤维网状组织,基本具备牙周膜的纤维状结构.结论:利用冻干胶原膜为支架,犬牙周膜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可在体外成功构建组织工程化牙周膜.

    作者:常秀梅;刘宏伟;金岩;陈坤;刘源;王新文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RAC1活化介导缺氧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背景:目前研究证实,Rac1蛋白能够调控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氧化酶的表达,刺激内源性活性氧产生,引起内皮细胞毒性改变.目的:探讨Rac1蛋白在缺氧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1/2008-05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材料:自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hoenix amphotropic 293包装细胞、持续活化型pLNCX-L61Rac1和主导抑制的pLNCX-N17Rac1反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细胞以体积分数为1%O2、5%CO2及94%N2缺氧条件下培养72 h.用持续活化型pLNCX-L61Rac1(L61Rac1感染组)和主导抑制型pLNCX-N17Rac1(N17Rac1感染组)反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主要观察指标:①感染后稳定表达阳性克隆筛选.②采用pull-down和Western blot分析感染前后细胞内Rac1的活化.③采用持续缺氧的方法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用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缺氧72 h后各实验组细胞中cleave-caspase3表达.④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血清反应因子的表达和定位.结果:筛选出稳定表达持续活化型pLNCX-L61Rac1和主导抑制型的pLNCX-N17Rac1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克隆:应用putl down和Western blot证实各组细胞内Rac1的活化改变: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N17Rac1感染细胞比较.缺氧72 h后L61Rac1细胞发生明显凋亡.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分析证实3组细胞中血清反应因子表达无明显改变,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N17Rac1-HUVECs中血清反应因子为入核表达,而L61Rac1-HUVECs中血清反应因子蛋白在细胞核周大量表达,血清反应因子发生出核转位.结论:Rac1参与了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血清反应因子蛋白核转位有关.

    作者:韩秀敏;孙英慧;朱鲜阳;盛晓棠;张端珍;崔春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猫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背景:有实验报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改变角膜内皮细胞形状、促进其分裂和趋化,刺激活体和体外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修复.目的:观察碱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猫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肜态学观察实验,2005-01/2006-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家猫购买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方法:猫角膜内皮细胞原代培养,行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的类型、纯度及生理特性.传1代后,分别在培养液中加1,10,100 μ 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继续卵化1~5 d.主要观察指标:加药后第1,3,5天分别利用MTT法测定在490 nm处的吸光度值来判断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情况;同时应用倒置相筹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透射电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组加药后1,3,5 d,MTT法测定猫角膜内皮细胞在490 nm处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10 μ g/L作用组差别显著.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能促进猫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相对有效浓度为10 μ g/L.

    作者:罗文娟;林静;王传富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全身与桡骨骨折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对骨折愈合影响的比较

    背景:伊班膦酸钠足第3代二膦酸盐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抗骨质吸收作用.目的:验证骨折局部及全身应用伊班膦酸钠对兔骨折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检验,于2008-10在东南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6-8月龄新西兰兔36只,体质量2.1-2.6 kg.伊班膦酸钠注射液(1 mL:1 mg)由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提供.方法: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全身组和局部组,每组12只,建立兔桡骨骨折标准模型.建模后对照组不予处理,全身组和局部组分别通过静脉和局部途径予以伊班膦酸钠0.1 mg.于建模后2,4,6,8周通过X射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分:于骨折模型建立后的第1,2,3,4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于建模后2,4,6,8周分批处死兔,摘取骨痂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Ⅰ型胶原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骨折愈合评分.②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变化.③骨痂成分血积百分比.④破骨细胞指数.⑤免疫组织化学积分吸光度.结果:36只兔全部进入分析.第2周,全身组和局部组X射线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第4,6周,局部组较对照组和全身组评分评分高(P< 0.05).各周局部组抗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较对照组和全身组低(P<0.05).4周,局部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6周高于对照组和全身组(P<0.05).各周局部组破骨细胞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和全身组(P<0.05).2,4,6周,局部纽Ⅰ型胶原表达均高于全身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能够促进兔骨折愈合,相同剂量F(0.1 mg)比全身应用效用更显著.

    作者:张磊;王宸;张学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成骨生长肽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向成骨方向分化的影响

    背景:成骨生长肽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具有促进成骨作用的生长因子,其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的:验证成骨生长肽在体外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6-02/06在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6周龄雄性SD大鼠用于骨髓基质细胞提取:成骨生长肽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加入含不同浓度(10-11,10-10,10-910-8,10-7mol/L)成骨生长肽及小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培养,以单纯含小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培养作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基质细胞的鉴定.②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③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的表达.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内核心结合因子1mRNA的表达.结果:成骨生长肽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P<0.05),大效应浓度为10-9mol/L;能增加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大效应浓度为10-8mol/L:可诱导核心结合因子1mRNA的表达(P<0.05).结论:成骨生长肽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并通过诱导其内核心结合因子1mRNA的表达促进其成骨向的分化.

    作者:黄姣;徐凌;王璐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肥胖测量指标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评价脂肪测量指标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和体脂量在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对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调奁于2005-03/2006-11在法国巴黎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心完成.纳入进行冠心病一级预防的649例调查对象,年龄22-79岁,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绝大多数为白种人.应用高分辨率超卢测量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冠状动脉外斑块数.肥胖测量指标包括体质餐指数、腰臀比及体脂量,体脂量通过生理电阻抗分析的方法测定.分析肥胖测量指标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高冠心病危险和轻度炎症的犬系.结果:肥胖测量指标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及体脂量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高冠心病危险和轻度炎症均呈正相关(P<0.01).在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冠心病危险的相关性中,体脂量的关系强;在与轻度炎症的相关性中,腰臀比的作用强.结论:体脂量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为紧密,调查结果提示体脂量可以作为预测成人心血管事件的参考指标.

    作者:木尼热·吾不力;王朝霞;马依彤;Alain SIMON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自制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在大鼠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排斥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背景:构建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是研究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基础,实验中对动物无法进行长期持续的静脉输液成为延误实验顺利开展的大障碍.目的:将自制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与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相结合,验证输液装置的可靠性和动物模型的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区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8-03/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研究所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雄性近交系F344/NCrl BR大鼠48只为供体.LEW/Cd大鼠48只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将移植后的大鼠以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分为3组(n=16):对照组、输液组和他克莫司治疗组.对照组大鼠仅行小肠移植,移植前后不做持续静脉输液.输液组大鼠给予持续输注肠外营养液.他克其司治疗组持续输注肠外营养液+静脉注射他克莫司0.5 mg/(kg·d).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观察移植大鼠的一般状况和存活时间,并于移植后3,5,7 d分别取各组大鼠移植肠标本(n=3)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每组剩余的大鼠作存活时间观察,观察期限为5周.结果:对照组大鼠甲均存活时间为(5.4±1.7)d,手术成功率56.3%.采用旋转输液装置的输液组和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手术成功率为9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输液组大鼠平均存活(7.2±2.8)d,终全部死于急性排斥反应.他克莫司治疗组剩余大鼠的输液时间>30 d,存活时间超过5周,与对照组和输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输液组大鼠术后3,5.7 d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术后3,5,7 d朱见明显排斥反应征象.结论: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制作简单,固定安全可靠,能成功地为研究大鼠连续输液30 d以上,与异位小肠移植模型联合应用,能建立稳定可靠的排斥反应模型.

    作者:杨建军;李孟彬;王为忠;王映梅;张洪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新鲜与防腐股骨近段标本的生物力学差异

    背景:由于新鲜标本的缺乏,防腐标本用于实验研究增多.目的:观察新鲜与防腐股骨标本之间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试验,于2008-08/09在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随机选择地区、种族、性别相同的青壮年新鲜和甲醛浸泡6~12个月的防腐股骨头标本各6个,X射线摄片排除骨折、肿瘤、结核及先天畸形.方法:选择静止站立单腿支撑股骨头受力模型,MTS生物力学测试机测试800 N载荷下的股骨近段的载荷-应变关系、垂直位移和刚度,施加在模型上的总载荷为800 N,以200 N分级增量方式加载;试验机速度控制在1.4 mm,min进行加载.主要观察指标:①新鲜与防腐标本的载荷-应变关系.②股骨头的载荷-位移关系.⑧股骨头的轴向刚度.结果:新鲜和防腐标本在正常生理载荷下的载荷-应变关系都基本呈线性变化:在载荷为800 N时,防腐标本的位移明显大于新鲜标本的位移(P<0.001);新鲜标本的轴向刚度大于防腐标本(P<0.001).结论:由于甲醛对防腐股骨标本骨质的影响,平均应变、垂直位移及刚度均与新鲜标本有明显差异.但仍能有效维持近段股骨的正常力学传递,在新鲜标本的获得日益凼难的情况下,防腐股骨标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新鲜标本进行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陈伟义;李奇;林荔军;赵亮;韦葛堇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3种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的疗效比较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的选择存在很多争论.目前两个以上移植物之间的比较研究还比较少见.目的:比较分析膝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3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分析,对比观察,于1998-06/2005-06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完成.对象:选择同期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42例,其中异体髌腱移植87例,自体髌腱移植34例,自体双股半腱肌21例.方法:回顾分析34例膝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21例自体半腱肌腱移植和87例异体骨-髌腱-骨移植蕈建前交叉韧带的情况,随访31~84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和KT2000评价疗效,并检测术后住院期间体温.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分级.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3组间患者满意度、关节稳定性及功能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自体骨-髌腱-骨重建组膝前痛发生率较异体骨-髌腱-骨、半腱肌腱组高.异体骨-髌腱-骨术后发热时间平均10.1 d,自体骨-髌腱-骨和自体半腱肌组分别为4.9 d和5.1 d,与异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1例异体骨-髌腱-骨出现排斥反应,表现为胫骨隧道外口持续果酱样液体流出.经换药、激素或消炎痛治疗后痊愈.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异体骨-髌腱-骨与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相同,但各组间供区并发症、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将影响人们对移植物的选择.

    作者:郑小飞;黄华扬;张余;李凭跃;尹庆水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心血管循环系统建模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体,仍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但是借助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将会逐渐揭开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神秘面纱.心血管循环系统是人体生理系统的核心,建立其数学模型,模拟其血液循环,可为心脏病医疗设备的设计提供辅助工具,对研究心脏疾病的成因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文章描述了心血管循环系统建模的历史、种类及其各种建模方法,并以Harvard-MIT(哈佛-麻省理工)建立的心血管仿真模型-RCVSIM模型为例,阐述了模型建立的思路.

    作者:徐林;吴效明;陈丽琳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溶血磷脂酸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mRNA表达的影响

    背景: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 2与白细胞介素13结合后,不介导白细胞介素13功能,对白细胞介素13起负调控作用.有研究表明,溶血磷脂酸能增加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 2的表达,从而抑制白细胞介素13的作用.目的:验证溶血磷脂酸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 2 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mRNA水平的观察对照实验,于2007-07/2008-11在南昌大学医学院和江西省医学生物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人肺成纤维细胞HFL-1购于中科院上海生化和细胞生物研究所.方法:培养HFL-1细胞,行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实验.时间依赖实验采用1 μ mol/L溶血磷脂酸刺激细胞,分别于0,6,12,24 h收集细胞.剂量依赖实验分别用0,0.1,1,10 μ mol/L的溶血磷脂酸刺激细胞,12 h收集细胞.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观察溶血磷脂酸对HFL-1细胞生长的影响,提取HFL-1细胞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图像分析法剑测溶血磷脂酸对HFL-1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 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溶血磷脂酸不影响HFL-1细胞生长.1 μ mol/L溶血磷脂酸刺激HFL-1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 2 mRNA的表达增高,并呈时间依赖性.随着溶血磷脂酸浓度的增加,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 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1 μ mol/L溶血磷脂酸刺激HFL-1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 2 mRNA的表达可达高峰.溶血磷脂酸对HFL-1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 1 的表达无影响.结论:溶血磷脂酸能促进人肺成纤维细胞HFL-1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 2 mRNA的表达.

    作者:何晓璐;石小玉;赵林;夏小春;李文林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复方甘草酸苷对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背景:甘草酸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肾、肠等器官,对骨骼肌的研究甚少.目的:验证复方甘草酸苷对兔骨髂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血清学及组织形态学水平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2/09在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24只新两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复方甘草酸苷组,每组8只.方法:模型组动物制备右后肢骨骼肌缺血损伤模型,缺血4 h后再灌注24 h;复方甘草酸苷组动物缺血4 h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20 mg/kg,再灌沣24 h:假手术组动物仅游离山股动脉不进行缺血,4 h后缝合切口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观察肌肉损伤后甘草酸苷对血浆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活性及丙二醛浓度,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湿质量/干质量比值及P-选择索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光镜下观察骨骼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假手术组的血浆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丙二醛浓度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及复方甘草睃苷组(P<0.05),复方甘草酸苷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0.01).假手术组的骨骼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湿质量/干质量比值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沣组及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复方甘草酸苷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10倍镜下坏死肌纤维数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显著大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5).骨骼肌组织中P-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假手术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复方甘草酸苷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肖瑞法;邓忠良;卢卫忠;陈富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表型的影响

    背景:在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过程中,由于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细胞因子存在半衰期短、价格昂贵等缺点,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目的:假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和表型有一定的影响,为组织学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寻找新的细胞因子.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区组设计对照实验,于2007-08/2008-02在深圳龙岗中心医院完成.材料:健康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只: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为Propetech公司产品.方法:获取兔关节软骨组织,将其剪碎,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待细胞铺满瓶底80%胰酶消化传代,取其第2代,细胞贴壁后随机分组,实验组分别加入30,50,100,150 μ g/L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照组仅加入DMEM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改变,采用四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用下的兔关节软骨细胞生长迅速,呈典型的软骨细胞形态,部分细胞聚集成团,形成软骨结节.②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能显著促进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质量浓度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均能促软骨细胞增殖,100μg/L为佳作用质量浓度(P<0.01).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用下的兔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增多,且始终为阳性.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以刺激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促进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维持软骨表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用来作为组织工程学修复软骨缺损,治疗骨关节炎的新的生长因子.

    作者:欧阳冰;林绵辉;左文建;史玉朋;何幕舜;李铁锋;叶俊强;曾月东;代宇;曲志强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胶原酶消化时间及质量浓度对大鼠胰岛细胞分离的影响

    背景:胶原酶消化方法是胰岛细胞分离技术中关键的第1步,其成败关系到胰岛细胞移植的存活与功能.目的:针对不同质量浓度和同一质量浓度条件下不同时间点胶原酶分离纯化所获得胰岛细胞的效果进行对比,以确定理想的胶原酶分离胰岛细胞的标准化方案.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9/2007-05在解放车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全军器官移植实验室完成.材料:胰岛细胞供体为SD大鼠.将3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胶原酶0.5 g/L,1.0 g/L,1.5 g/L及2.0 g/L组,每组8只.方法:每组前4只动物.采用0.5,1.0,1.5,2.0 9/L 4种质量浓度的胶原酶对胰腺进行分离,消化过程中每隔10 min为1个时间点,双硫腙染色观察分离情况,分析结果并确定适合获取胰岛量多的时间点.随后每组另外4只动物按照确定时间点停止消化,应用间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胰岛,双硫腙和丫啶橙-碘丙啶荧光染色分析移植物形态和存活率,确定分离所需胶原酶的佳浓度.主要观察指标:调整胶原酶的质量浓度与消化时间,荧光显微镜下胰岛细胞计数,评估胶原酶佳质量浓度及消化时间.结果:分忻后确定各组胰岛细胞佳获取时间,胶原酶0.5 g/L组50 min,胶原酶1.0 g/L组40 min,胶原酶1.5 g/L及2.0 g/L组均为30minm.胶原酶0.5 g/L组分离并纯化后胰岛细胞收获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胶原酶1.0 g/L.1.5 g/L及2.0 g/L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胶原酶2.0g/L组胰岛细胞平均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胶原酶0.5 g/L,1.0 g/L及1.5 g/L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胰腺灌注良好情况下,胶原酶消化条件控制在质量浓度1.5g/L,时间30min进行水浴振荡可获得很好的分离效果.

    作者:范宇;石炳毅;钱叶勇;杜源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针刺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细胞因子的变化

    背景:脂肪细胞因子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尚未明确;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早中期具有良好的疗效,那么针刺对脂肪细胞因子是甭也有影响呢?目的:验证脂防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以及针刺对2型精尿病机体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8/2007-01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刚断乳的SD雄性大鼠100只,平均体质量50 g左右,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20只,高脂饲料组80只,高脂饲料组大鼠体质量高于普通饲料组平均体质量20%为食源性肥胖大鼠.方法:给40只食源性肥胖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霉素,成功造成2型糖尿病模型27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针刺后二里、内庭和胰俞.1次/d)及优降糖组[格列本脲片1.6 mg/kg给药,1次/d],每组各9只,处理4周,与随机抽取的9只正常饲料大鼠做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以快速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放免法检测空腹胰岛素、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抵抗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结果:模型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空腹血糖、空腹咦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下降(P<0.05或0.01),接近正常组水平:优降糖组与模型组比较,空腹血糖明显下降(P<0.001),接近正常组水平,空腹胰岛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有所下降,和正常组仍有差异;模型组、正常组、针刺组、优降糖组血清脂联素和抵抗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和抵抗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无明显关系,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针刺和优降糖均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针刺作用优于优降糖.

    作者:袁爱红;刘志诚;魏群利;蔡辉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兔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外侧半月板的组织学退变

    背景:前交叉韧带切断后可引起膝关节透明软骨的退变,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但对外侧半月板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切断后外侧半月板组织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观察,于2007 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学部完成.材料:6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实验初始体质量(2.5±0.3)kg.方法:48只大白兔双后侧膝关节按简单随机法配对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造模.实验侧行前交叉韧带切断手术.对照侧显露前交叉韧带但不行切断,行止血及体积分数为3%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缝合切口.选取造模后第1,3,6,8周为观测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随机处死12只.主要观察指标:对外侧半月板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前交叉韧带切断组外侧半月板第1周即可见退变,随时间延长退变逐渐加重,对照组未见明显退变.半月板纤维软骨退变组织学评分:实验组(第1,3,6,8周)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第6,8周均高于第1,3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第1,3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交义韧带断裂可引起外侧半月板退变.

    作者:李国军;李康华;朱勇;李思鸿;张俊 刊期: 2009年第20期

  • X射线电离辐射对成年小鼠睾丸组织的损伤

    背景:X射线电离辐射对睾丸的损伤,直观的是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近而进行形态学观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组织学的损伤.目的:观察X射线电离辐射后成年小鼠睾丸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10在延安大学医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BALB/c健康雄性的成年小鼠(6-8周龄)18只,均购自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体质量(20.0±2.5)g,实验前2周饲养于室温(20±3)℃,空气湿度50%以上,饲料垫料均干燥消毒,标准饲料饮水无限制.方法:采用辐射剂量1.0 Gy和2.0 Gy的X射线对成年小鼠进行全身照射,于照射后2周取小鼠睾丸组织,称质量,制备标本,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示睾丸组织变化:对照组不进行照射.主要观察指标:正常小鼠睾丸质量与照射后睾丸的质量之比:正常睾丸组织生精小管与照射后睾丸生精小管结构的变化的对比.结果:正常小鼠体质量与辐射组体质量无明显差异,但睾丸质量/体质量之比随照射剂量不同出现明显差异.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睾丸组织在正常对照组小鼠睾丸组织生精小管管腔形状规则,管壁摹膜完整,管腔内生精细胞层数多,排列规则紧密,管腔内充满成熟的精子在照射后出现病理性变化:睾丸组织内各级生精细胞排列混乱,生精细胞剥离脱落,空洞形成,管腔内精子数晕明显减少;随照射剂量增加,生精小管结构明显紊乱,管腔皱缩、塌陷,生精上皮明显变薄,排列松散,管腔内已无成熟精子.结论:X射线辐射后小鼠睾丸质量明显减少,且随照射剂量的不同有明显差异,损伤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加重.

    作者:王艳梅 刊期: 2009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