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钛铸件与三种钛瓷粉结合强度的对比研究

王晓洁;郭天文;张玉梅;邓在喜;张艺权;王宝成

关键词:铸钛, 结合强度, 钛/瓷界面, 三点弯曲测试
摘要:目的:观察钛铸件与Vita Titankeramik、TiBond 和Noritake Ti22三种钛专用瓷粉的结合强度, 分析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ISO 9693标准,运用三点弯曲方法对钛/瓷和Ni-Cr/瓷的结合强度进行测试,并对钛/瓷结合界面进行SEM/EDS观察与分析.结果:钛/TiBond结合强度(30.96±3.06) MPa、钛/Vita Titankeramik结合强度(35.18±3.06) MPa,钛/NoritakeTi22结合强度(38.54 ±3.06) MPa,均大于ISO所要求的基本值25 MPa,但仍明显小于Ni-Cr/瓷的结合强度(48.35±3.06) MPa(P<0.01).钛/Vita Titankeramik界面存在大量的孔隙,瓷对钛的浸润性较差.钛/NoritakeTi22界面瓷与钛基体相互交错,结合紧密.结论:钛/瓷结合强度可满足临床需要,但仍需进一步改善.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侧咀嚼的功能性核磁成像研究

    目的:观察左侧咀嚼运动时脑功能活动情况,探索功能性核磁成像方法用于咀嚼功能和脑功能关系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功能性核磁成像方法,对10名健康志愿者左侧咀嚼运动时脑功能活动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左侧咀嚼运动时不同个体之间脑激活区存在一定的差异,脑激活区包括:右侧运动前区、右侧岛叶、右侧前额叶皮层、左侧中央前回、左右侧枕叶.结论:功能性核磁成像方法可用于咀嚼功能和脑功能关系的研究.单侧咀嚼的大脑皮层调控可能具有对侧半球优势.脑激活区在单侧咀嚼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张庆诗;刘洪臣;金真;李科;张磊;曾亚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表皮生长因子对MDPC-23细胞增殖和ALP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对成牙本质细胞系MDPC-23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的影响.方法:细胞培养、MTT比色测定法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法.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EGF明显促进MDPC-23细胞增殖,抑制MDPC-23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EGF能促进成牙本质细胞增殖,而抑制其分化.

    作者:刘晗;何文喜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分析

    目的:研究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前后硬组织的变化情况,预测矫治后的疗效.方法:对14名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前后的9项硬组织指标进行对比,通过配对t检验评价硬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9项测量指标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SN距增加1.41 mm,有效上颌骨长度增加2.92 mm,有效下颌骨长度增加4.31 mm,上颌突距减小1.58 mm,下颌突距减小1.94 mm,上切牙突距减小4.34 mm,下切牙突距减小3.32 mm,上前面高增加2.51 mm,下前面高增加3.94 mm.结论:矫治前后硬组织不同部位的改变不同,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后的硬组织改变是正畸治疗和生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宋卫华;李东;段银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与破骨(牙)细胞

    破骨(牙)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骨、牙根和钙化的软骨,白细胞介素(IL)参与了这种细胞的功能调节.本文对IL-1、IL-4、IL-6、IL-8与破骨(牙)细胞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国强;杨富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与PGA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观察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在聚羟基乙酸(PGA)上的粘附生长情况,在体外形成活的黏膜样组织的能力.方法: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无血清、无饲养层体外培养、扩增至第二代,与PGA混合培养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至第二代,与PGA混合培养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①光镜、扫描电镜下观察两种细胞分别与PGA的粘附生长情况;②用MTT法检测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在PGA上的增殖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能够在PGA上粘附生长,其生长增殖能力优于平皿培养.结论:PGA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降解产物无毒,不影响细胞生长及分泌基质.

    作者:黄鹤;周曾同;杨光辉;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牙周脓肿急性期处理58例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急性牙周脓肿病例89例,98个牙,男54例,女35例,年龄37-68岁。均为急性发作1-3 d,患牙有深牙周袋,牙周袋有溢脓,并且牙龈形成明显的脓肿。

    作者:燕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一次性牙片夹持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寻求一种成象失真小,有利于防止医院感染的X线牙片投照方法.方法:自制X线不阻射的一次性塑料牙片夹持器,应用远距离投照原理拍摄X线牙片.结果:通过临床应用该夹持器拍摄X线牙片成象失真小,可有效地防止了医院感染.结论:一次性牙片夹持器可提高牙片拍摄质量,且方便实用.

    作者:张荣;李云峰;黄杰;杨文忠;王传禹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MHC-Ⅰ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HC-Ⅰ类抗原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的方法,利用MHC-Ⅰ类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47例口腔鳞癌组织中MHC-Ⅰ类抗原的表达.结果:MHC-Ⅰ类抗原在各级口腔鳞癌中均有表达,且表达的阳性率随口腔鳞癌分化程度的下降而下降,在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MHC-Ⅰ类抗原可能作为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一个标志物,并对判断口腔鳞癌的预后有一定价值,其在参与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毕迎春;杨连甲;董绍忠;顾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4221件口腔修复体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4221件口腔修复体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其主流修复趋势.方法:对5年来的修复病例进行统计,并总结临床操作要点.结果:4221件修复体中以核、冠、桥固定修复为首位,共3221件占修复总数的76.4%,活动义齿所占比重下降,共827件,占修复体总数的19.4%,全口及半口牙列缺失修复113例,占2.6%.结论:固定修复已成主流修复趋势,活动修复亦是重要组成部分,要设计更合理的整体铸造支架及加强附着体在活动义齿中的应用.

    作者:张福霞;蒋丽萍;吴循;曹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下颌急性智齿冠周炎治疗方法的比较

    目的:探讨下颌急性智齿冠周炎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将151例下颌急性智齿冠周炎病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保守疗法、拔上牙法、拔下牙法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拔下牙法显效率为72%,拔上牙法为51%,保守疗法为22%,各组疗效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下颌急性智齿冠周炎,在患者支持、张口度许可、拔牙难度不大情况下,尽早拔除下颌智齿或相对应的上颌智齿,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痛苦,促使炎症消退.

    作者:周少云;李祖兵;许小鸿;罗荣;李景竹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应用改良方丝弓矫治技术68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方丝弓矫治技术和Begg细丝弓矫治技术的联合应用.方法:选择减数4个第一前磨牙的病例68例,在切牙及第二前磨牙上粘方丝托槽,尖牙上粘Begg托槽移动尖牙,在矫正第3期时将Begg托槽更换为方丝弓托槽.结果:全部68例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均建立了第一磨牙和尖牙的Ⅰ类关系及协调的面形.结论:改良方丝弓矫正技术保留了方丝弓的精确调整牙位及Begg细丝弓的差动力移动牙齿的优点.

    作者:冯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面中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面中部复杂骨折手术切口设计和骨折复位顺序.方法:对62例面中部复杂骨折进行手术复位和内固定,术后对面形、面部比例、牙合关系、张口度、面瘫、脑脊液鼻耳漏、复视、X线和CT等项目进行评估.结果:57例中52例术后面部外形恢复正常;出现面中、面下比例异常的44例患者全部恢复正常比例;41例中37例术后牙合关系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48例出现张口受限病例全部恢复正常;62例患者中47例术后X线复查达到解剖复位;34例中术后CT复查24例达到解剖复位,10例为基本复位.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切口和正确的复位顺序是手术能够达到解剖复位的关键;上颌骨高位骨折一般采用Le-FortⅠ型截骨复位,恢复术前牙合关系;鼻眶筛骨骨折鼻骨和内眦韧带复位非常关键.

    作者:令狐清溪;南欣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钛铸件与三种钛瓷粉结合强度的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钛铸件与Vita Titankeramik、TiBond 和Noritake Ti22三种钛专用瓷粉的结合强度, 分析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ISO 9693标准,运用三点弯曲方法对钛/瓷和Ni-Cr/瓷的结合强度进行测试,并对钛/瓷结合界面进行SEM/EDS观察与分析.结果:钛/TiBond结合强度(30.96±3.06) MPa、钛/Vita Titankeramik结合强度(35.18±3.06) MPa,钛/NoritakeTi22结合强度(38.54 ±3.06) MPa,均大于ISO所要求的基本值25 MPa,但仍明显小于Ni-Cr/瓷的结合强度(48.35±3.06) MPa(P<0.01).钛/Vita Titankeramik界面存在大量的孔隙,瓷对钛的浸润性较差.钛/NoritakeTi22界面瓷与钛基体相互交错,结合紧密.结论:钛/瓷结合强度可满足临床需要,但仍需进一步改善.

    作者:王晓洁;郭天文;张玉梅;邓在喜;张艺权;王宝成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癌杂合性缺失的研究进展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监测是降低口腔癌发病率的关键,目前杂合性缺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的研究为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监测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本文结合近年来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癌LOH及MI研究的有关文献,阐述LOH及MI在口腔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监测及防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昱;王文梅;王亚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Solidex瓷聚体嵌体修复后牙Ⅱ类窝洞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Solidex瓷聚体制作嵌体修复后牙Ⅱ类窝洞的临床观察.方法:60个Solidex瓷聚体嵌体修复后牙Ⅱ类窝洞,在修复后1周、6个月、1年、2年时应用改良USPHS标准,对其解剖外形、边缘适合性、颜色匹配性、表面光洁度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所有嵌体都达到临床可接受范围.结论:Solidex瓷聚体嵌体用于后牙Ⅱ类窝洞修复效果良好.

    作者:罗文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正畸治疗中上前牙压入的Typodont研究

    目的:运用Typodont对方丝弓矫治器上应用V bends弓托槽翼上结扎压低上前牙进行实验研究.方法:在Typodont上对V bends弓托槽翼上结扎,托槽槽沟内结扎以及连续摇椅弓三种压低上前牙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V bends弓托槽翼上结扎方法在上前牙的压入及支抗磨牙控制方面的效果较好.结论:V bends弓托槽翼上结扎是正畸临床可以选用的一种压低上前牙的方法.

    作者:辜岷;李加志;梁芮;金爱琼;伍小霞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重庆市正常(牙合)青少年牙列指数测量分析

    目的:建立重庆市正常牙合青少年牙颌模型牙列指数的正常值,为正畸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重庆市正常牙合青少年牙颌模型92付(男45付,女47付),测量牙冠宽度、牙弓宽度,计算Bolton指数和Pont指数,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对Bolton指数和Pont指数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Bolton指数和Pont指数存在种族和地区差异,结论:Bolton指数和Pont指数在正畸临床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临床上应参照本民族和地区的标准.

    作者:王萍;李晓智;周建;张福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套筒冠义齿修复上颌多数牙缺失4例报告

    目的:介绍套筒冠义齿的设计及制作方法,评价其修复上颌多数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套筒冠义齿,为4名患者设计制作4件义齿.结果:经过3年的随访:义齿固位良好,基牙无松动,咀嚼功能佳,取戴方便.结论:多数牙缺失使用套筒冠义齿修复,能充分利用口内的残根、残冠,保护余留牙的健康,提高咀嚼效率.

    作者:邓炜;谢东明;李树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覆盖种植总义齿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目的:探讨覆盖种植总义齿在无牙牙合骨量减少病例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6例有严重牙槽骨吸收的无牙牙合患者.植入瑞典Branmark系统人工种植牙后进行覆盖义齿修复,21例患者随访3年以上,分别于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进行临床评估.结果:该种植体总义齿修复效果好,固位力和稳定性良好,改善了咀嚼功能,患者满意.结论:覆盖种植总义齿对牙槽骨吸收的病例进行修复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徐圆圆;陈进英;刘学恒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磷酸三钙应用于即刻种植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评价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s, TPC)应用于即刻种植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TPC颗粒充填兔下颌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通过组织形态学检测,观察1、2、3个月种植体周围缺损区骨修复情况,并与延迟种植对照比较.结果:3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小梁形成及纤维组织增生相近.结论:TPC颗粒充填于即刻种植体周围,可获得与延迟种植骨性愈合同样的效果,并能缩短疗程.

    作者:张景波;陈立忠;王继华;朱礼昆;赵亚南;吴恩格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