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擎;肖明振;吴补领;王捍国;郭婷;李峰;朱庆林
患儿,男,7.5岁,因牙龈出血3 d就诊.检查:唇红干燥,遗有血迹.口内特殊腐败臭.全口牙龈缘和龈乳头充血水肿.以B区严重,龈边缘不整齐如虫蚀状.龈乳头有灰黄色假膜,易擦去.去除假膜即露出溢血的溃疡面,有自发性出血.创口较平,失去正常形态,邻近龈乳头和龈边缘成一直线,如刀切状.病损未波及附着龈,龈袋3 mm,无明显牙石.牙齿叩(-),松动Ⅰ°-Ⅱ°.无明显全身症状和淋巴结肿大.追问病史,患儿1月前因出水痘,低烧37.8 ℃,3 d,未给予特殊治疗,1周后自愈.患儿日常无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病变部位细菌涂片可见大量梭形杆菌和螺旋体.诊断:急性坏死性龈炎.
作者:葛艳;闫志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牙周袋内局部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治疗逆行性牙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逆行性牙髓炎3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原发牙体牙髓病.患牙有深达根尖区的牙周袋(探诊深度≥5 mm).实验组76个牙位点,对照组84个牙位点.两组均同时进行牙髓治疗和牙周治疗.在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术后, 实验组牙周袋内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 对照组牙周袋内只用生理盐水冲洗, 每周1次,共3次.在基线、治疗后第4周、第8周时, 记录菌斑指数(PLI)、探诊出血(BOP)、牙周袋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 两组各项指标测定值与基线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两次复查时实验组各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牙周袋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治疗逆行性牙髓炎,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于晓霞;金艳;吴勇;宋斌;张小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al matrix protein,DMP1)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成牙本质细胞系MDPC-23细胞碱性磷酸酶(ALPase)活性和矿化能力的影响,深入研究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和牙本质形成的机制.方法:以稳定表达DMP1的MDPC-23细胞为靶细胞、不同浓度DMP1反义核酸为阻断剂,观察不同作用时间对MDPC-23细胞ALPase活性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0 μmol/L AS-ODN不同作用时间细胞DMP1表达情况,并观察连续作用10 d对该细胞矿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和S-ODN组比较,不同浓度的AS-ODN能够降低MDPC-23细胞ALPase活性,其中10 μmol/L AS-ODN降低ALPase活性为显著(作用5 d时OD值低,为0.3378±2.0 E).Western blot法检测到DMP1在MDPC-23细胞的表达在10 μmol/L AS-ODN加入12 h后减弱,24 h后完全阻断.此浓度AS-ODN连续作用细胞10 d后,von Kossa染色显示细胞中出现明显的钙盐沉积,矿化结节的数量和大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DMP1反义核酸能够降低MDPC-23细胞ALPase活性和矿化能力,提示DMP1参与调节成牙本质细胞矿化过程,可能具有启动牙本质矿化的作用.
作者:张亚庆;逄键梁;吴补领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颌面部骨折开放复位,微型夹板坚强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颌面部骨折病例进行开放复位,微型夹板坚强内固定.其中颧骨颧弓骨折3例、上颌骨Lefort I型骨折3例、下颌骨多发性骨折10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2例.结果:18例颌面部骨折病例手术后均达到解剖复位,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外观及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微型夹板在颌面部骨折中进行坚强内固定,可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作者:熊贵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建立能稳定表达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的人牙乳头细胞模型.方法:体外培养人牙乳头细胞,脂质体法转染重组质粒,G418筛选抗性克隆,并从基因(原位杂交和RT-PCR)和蛋白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共获得三个G418抗性克隆,其中PC-3克隆能够稳定表达cbfa1基因和蛋白.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核心结合因子a1的人牙乳头细胞模型PC-3.
作者:余擎;肖明振;吴补领;王捍国;郭婷;李峰;朱庆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唇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唇癌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eNO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分布及表达.结果:①26例(61.90%)唇癌组织表达VEGF,28例(66.67%)表达iNOS,31例(73.81%)表达eNOS;②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VEGF与eNOS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③表达VEGF的唇癌PCNA标记指数(PLI)明显高于不表达VEGF的唇癌;表达iNOS的唇癌PLI明显高于不表达iNOS的唇癌.表达eNOS的唇癌PLI与不表达eNOS的唇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VEGF与iNO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说明iNOS在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PLI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二者对唇癌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晓光;王延秀;王艳春;李毅;杨宪勇;侯刚;王青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胶原(Collagen,Co)/纳米磷酸三钙(Nano-Tricalcium Phosphate,N-TCP)复合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区转化生长因子-β(Tran 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的定量分布、刺激引导成骨细胞聚集、促进骨创愈合的能力.方法:家兔24只,颅骨制成直径8.0 mm圆形穿通型缺损,左侧植入Co/N-TCP复合人工骨为实验组,右侧植入非纳米Co/TCP人工骨为对照组;于2、4、8、12周后处死动物取材, TGF-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HPIAS-1000图文分析系统作定量分析.结果:TGF-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表达显示:近骨床区各期内两组间TGF-β阳性表达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远骨床区纳米材料组TGF-β阳性表达程度明显高于非纳米Co/TCP组(p<0.05或p<0.01).结论:Co/N-TCP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骨缺损区可有效刺激引导TGF-β表达,促进骨缺损的早期修复.
作者:凌翔;陈卫民;陶学金;曹颖光;刘胜洪;吴慧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3例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G)阳性的RAU患者,在溃疡期给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根据RAU疗效评价标准给予临床评价;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ELISA法测定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M CMV-IgG).结果:治疗2周后溃疡期明显缩短,疼痛指数减少;血CD8+T细胞在治疗开始后半年比例降低,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MV-IgG的效价治疗前后亦有差异.结论:更昔洛韦(GCV)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综合疗效.
作者:王阅春;黄闽;朱友家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有报道,上颌第一前磨牙54.6%在牙根中部或根尖1/3处分为颊舌二根,43%为单根牙,另有2.4%为三根,较为罕见.笔者近日在临床上遇见一例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中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上颌骨缺损的不同修复方法和不同修复材料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10例上颌骨缺损修复的病例资料,其中4例行髂骨瓣加前臂皮瓣修复,6例采用钛网加松质骨进行修复.结果:不同方法修复上颌骨缺损的适应症不同,但修复的成功率均较高.结论:上颌骨缺损的修复应以微创及功能恢复为目的选择不同方法.
作者:胡晓光;杨耀武;李建虎;程晓兵;雷德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Clusterin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浆中的异二聚体硫酸化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它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主要就Clusterin在不同凋亡细胞中表达水平的改变、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付桂莉;许成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采用输送盘骨牵张术修复山羊颅骨缺损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山羊8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只.在动物颅顶区制造全层颅骨缺损和输送盘,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行输送盘骨牵张术修复颅骨缺损.牵张结束后,在A组动物牵张区注入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组同期注入生理盐水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的第4周处死A、B两组动物,取牵张区新生组织标本行组织学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移植MSCs的A组动物牵张区新骨生成速度和钙化程度显著高于B组动物.结论:局部移植MSCs可能有促进牵张成骨的作用.
作者:周海孝;胡静;戚孟春;李继华;王大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骼肌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关系,为临床肌肉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方法, 对小鼠肌母细胞C2C12进行活细胞观察,采用MTT法研究骨骼肌细胞生长特性.结果:C2C12小鼠肌母细胞,在对照组中不断增殖,表现为数量增加,而细胞的形态不发生改变.实验组在分化培养24 h后部分细胞出现死亡,活细胞率下降,尤以48 h为著,72 h后活细胞数量开始上升,存活的鼠肌母细胞开始出现分化现象,肌母细胞离开初始的细胞周期,而进入细胞分化阶段,形态上表现为细胞开始融合,形成多核肌管.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骼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细胞的增殖为分化做准备,分化时需要细胞退出增殖周期,活细胞率有所下降,肌管形成后活细胞基本保持不变.
作者:秦瑞峰;顾晓明;封兴华;孙沫逸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应用下鼻甲黏膜瓣整复完全性唇裂鼻畸形.方法:唇裂修复术中用下鼻甲黏膜瓣及颊黏膜瓣修复鼻底的同时作鼻畸形整复,游离鼻翼软骨并复位固定.把鼻唇作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修复,观察修复后的远期疗效.结果:修复后的鼻翼畸形得到很好改善,鼻翼塌陷基本消失.结论:用下鼻甲黏膜瓣在唇裂手术中同期整复鼻畸形临床效果好.
作者:张祖斌;王洪涛;俞怀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牙髓干细胞,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胶原酶和Dispase酶联合消化法培养人牙髓干细胞,有限稀释法分离纯化,将克隆形成的细胞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及抗波形丝蛋白(Vimentin)、CD44、骨粘素(ON)、牙本质涎蛋白(D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鉴定.结果: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了人牙髓干细胞克隆,透射电镜下观察这种克隆形成细胞具有干细胞典型的超微结构特点,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为细胞周期的静止期,并具有牙源性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的表型特点.结论:克隆化培养是人牙髓干细胞较为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该方法分离的人牙髓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结构、细胞周期及表型特点.
作者:贺慧霞;金岩;史俊南;刘源;王亦菁;周泽渊;王新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将肌电分析方法引入根尖周病的研究领域,探讨咀嚼肌肌电变化与临床检查叩痛时的关系.方法:门诊就诊的急性根尖周炎64例,患牙为第一或第二磨牙,叩痛(+).测量急性根尖周炎患牙治疗前后的咀嚼肌肌电变化.结果:急性根尖周炎叩痛(+)患者在正中颌位大力咬合时,颞肌与嚼肌的肌电幅值分别为(0.45±0.1)mV和(0.18±0.03)mV,颞肌肌电幅值高于嚼肌肌电幅值;做开闭口运动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分别为(0.5±0.12)mV和(0.22±0.07)mV,颞肌肌电幅值高于嚼肌肌电幅值.经根管治疗后,颞肌、嚼肌肌电均有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将肌电分析方法应用于急性根尖周炎治疗前后的临床检查和疗效评价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作者:谢燕;谢建云;虞芬;刘丽敏;张茂先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光化性唇炎是一种光敏感性复发性唇黏膜疾病,好发于下唇唇红部,与机体内卟啉代谢障碍和过度紫外线照射有关.我市所在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海拔较高,紫外线照射较强,光化性唇炎发病率相对较高,本文将1996年以来诊治的8例典型光化性唇炎报告如下:
作者:罗玲;税桦桦;赖军;税荣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摆式矫治器及口外弓对19例平均年龄13.4岁,第二磨牙已萌出的牙性安氏Ⅱ1错牙合进行治疗,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能同时推第一、第二磨牙向远中移动,直至磨牙为Ⅰ类或偏近中关系,上颌磨牙平均每月向远中移动1.3 mm.并能同步打开咬合,导下颌向前.结论:改良摆式矫治器联合口外弓矫治牙性Ⅱ1错牙合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姜萃长;黄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检测c-fos、c-jun蛋白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在OS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用c-fos、c-jun兔抗人多克隆抗体检测56例OSF病变组织、15例口腔黏膜扁平苔藓(OLP)病变组织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c-fos、c-jun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c-fos、c-jun蛋白在OSF病变组织有明显的阳性表达,正常口腔黏膜及OLP组织为阴性表达(P<0.05).其表达主要位于OSF病变上皮组织(P<0.05),且表达强度为正相关(γs=0.744,P<0.01).结论:c-fos、c-jun蛋白在OSF病变组织中高表达,在OSF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琳;凌天牖;高义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咬合接触是颅颌系统各部位相互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仅观察牙齿是否有接触远不能满足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需求,必须从面积、数目、位置、大小以及分布、时相、性质等诸方面系统研究.
作者:聂志华;刘月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