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明;李雅馨;李金荣;李宁毅;贾暮云
生物材料已成为影响牙周组织再生的关键因素.生物膜、生物因子、骨替代品及其联合应用是目前引导组织再生术(GTR)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联合应用生物材料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段莉;杨保秀;欧炯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金属烤瓷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它具有金属全冠的强度和烤瓷全冠的美观,耐磨性好,易配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而且修复自然、逼真.随着金属烤瓷冠修复的增多,修复后出现的并发症也不断增加,笔者对近2年来,金属烤瓷冠修复后出现并发症的132例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吴国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颏部取皮质骨于唇腭裂伴齿槽裂整复术中同期植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78例唇腭裂伴齿槽突裂患者整复术中,同期自下颌骨颏部取骨植入牙槽突裂隙.结果 78例术后均一期愈合,容貌有较大改观.结论该方法成功地恢复了上颌牙槽骨弓的连续性,保证了颌骨的稳定性,有利于上颌牙齿的正常萌出,促进了上颌骨的发育,同时矫正了患侧鼻底及上唇塌陷畸形,为正畸治疗打下基础,是唇腭裂序列治疗必要步骤.
作者:杨东伟;陆晓丽;袁峰;王邦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141例腮腺包块的临床分析,提高对腮腺包块的诊断和治愈率.方法对我院1979~1998年收治的141例腮腺包块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理学分类,其中良性肿瘤101例,恶性肿瘤32例,其它病变8例,所有包块均行手术治疗,对恶性肿瘤术后酌情放疗.结果 132例腮腺包块均经手术治愈,2例混合瘤及7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结论腮腺包块的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李瑞春;刘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对颊囊癌金黄地鼠肺组织的毒副作用.方法将75只金黄地鼠用5%DMBA涂擦颊囊诱发颊囊癌后分别用0.2 mg/kg 、0.4 mg/kg和0.5 mg/kg三种剂量的平阳霉素行腹腔注射; 对照组每日灌服消炎痛拮抗.结果随平阳霉素用量的增加,金黄地鼠肺炎样变及肺纤维化呈上升趋势;消炎痛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可对抗平阳霉素的肺毒性.结论平阳霉素用量较大时(超过0.4 mg/kg)可出现肺炎样变及肺纤维化,如果同时使用消炎痛,则可有效地抑制肺纤维化的发生.
作者:李永生;杨燕;董宝财;王定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成年时尚未接受手术治疗的腭裂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对49例成年腭裂患者软组织侧貌进行测量,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腭裂患者的上、下面高度比例协调,接近正常,上唇长度、唇间隙减小,下唇增长,颏唇沟深度无明显变化.结论未手术成年腭裂患者软组织侧貌的畸形主要表现在面下部,即上、下唇长度比例失调.
作者:孙国洪;东耀峻;张国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口腔鳞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探讨MMP-2对口腔鳞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口腔鳞癌组织MMP-2表达和MVD,并分析MMP-2表达与MVD及它们与口腔鳞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MMP-2高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MMP-2低表达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MMP-2高表达、MVD与口腔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无关,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癌组织中MMP-2高表达的MVD均显著高于MMP-2低表达者(P<0.01).结论口腔鳞癌组织MMP-2高表达与MVD及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MMP-2可能是口腔鳞癌的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
作者:金晓明;李雅馨;李金荣;李宁毅;贾暮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制备cbfa1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和效价分析,观察其在骨和牙胚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自制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抗血清,提取小鼠牙胚、颅骨和肝脏组织的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表达特性.结果 cbfa1蛋白在小鼠颅骨和牙胚组织中均有表达,在人骨肉瘤细胞系中呈强阳性表达.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的有效作用滴度分别为1:400和1:1000.结论成功地制备了兔抗小鼠cbfa1多克隆抗体.
作者:余擎;肖明振;吴补领;田宇;朱庆林;郭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对2587例临床拔牙病例进行分析,了解拔牙与龋病、牙周病及正畸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口腔科1999.1~2000.12间拔牙病例2587例,并与1954年刘复庭[1]对北京医学院拔牙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因龋病拔牙率与1954年相比下降17.32%.拔牙高峰年龄55~65岁较1954年25~30岁明显推迟.牙周病拔牙率与1954年组相比提高9.54%.拔牙高峰年龄55~65岁,较1954年的40~50岁明显推迟.正畸拔牙率比1954年提高2.21 %.结论随着龋病、牙周病防治工作的提高,因龋病、牙周病失牙病例逐渐减少,而随着口腔正畸的开展,因正畸拔牙病例增加.
作者:赵俊颖;肖悦;郑苍尚;金爱琼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920年Hermann[1]初次报道了氢氧化钙在牙髓治疗中的抗菌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了氢氧化钙有强效灭菌、减轻疼痛、无毒性等特征,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游古莲;谭颖徽;李忠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对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准确性的研究.方法颌骨骨折17例,术前CT扫描形成三维图像,显示颌骨的三维结构,准确测量骨折移位的距离,并与健侧对比.术后进行CT扫描,定量评价骨折复位效果.结果 17例颌骨骨折复位均达到三维对称和基本对称.结论三维CT影像技术对颌骨骨折移位空间立体测量准确性高,对颌骨骨折诊断和手术复位有指导意义.
作者:宋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在正畸治疗中,由于矫治器的戴用,使菌斑更易堆积,因此,对正畸患者加强口腔护理,防止龈炎的发生,显得非常重要.
作者:刘新民;姜志文;赵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中国人恒牙根管的解剖形态,为牙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透明标本法将3803个恒牙依次作髓腔染色,5%盐酸脱矿,酒精系列脱水,后置入冬青油中完成透明.结果根管被分为9型,观察并统计了各型根管在不同牙位、牙根中的发生率.结论中国人恒牙根管的解剖形态在不同牙位、同一牙位的不同牙根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作者:顾永春;皮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GbpB融合蛋白免疫SD大鼠时,其所诱导的血清和唾液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方法用纯化的变形链球菌GbpB融合蛋白皮下免疫SD大鼠,免疫后间隔一定时间收集大鼠的血清及唾液,间接ELISA检测血清及唾液中特异性抗GbpB抗体.结果 GbpB融合蛋白免疫大鼠,可引起血清中IgG及唾液中IgA的显著提高.另外,GbpB融合蛋白免疫大鼠,38天采血,血清中抗GbpB抗体效价高,以后逐渐降低.结论变形链球菌GbpB融合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可供研制防龋疫苗.
作者:卫克文;肖明振;吴补领;苏凌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牙周韧带细胞在商用纯钛表面的附着特征.方法 MTT法分析牙周韧带细胞在商用纯钛表面的早期粘附,采用落射荧光观察细胞的粘附形态.结果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的早期粘附2 h达到饱和态,且呈现不同的粘附时相.细胞之间逐渐以丝状结构联接,丝状结构与钛片的打磨走向一致,后融合成片.结论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的粘附具有规律性,纯钛的表面处理方法对细胞的生长极性有明显影响.
作者:周彬;峰煜;王贻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成人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93例成人髁状突骨折临床资料,随访检查患者面型、张口度、张口型、咬合情况、摄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治疗29例,非手术治疗64例,随访2~8年.经非手术治疗后平均张口度36 mm,90%咬合良好,未发现严重面型不对称及张口型偏移,未见关节强直.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手术摘除髁状突5例,张口受限,咬合不佳,平均张口度25 mm,效果不满意.结论非手术治疗为大多数髁状突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手术治疗应严格选择适应症,摘除髁状突应尽量少用.
作者:潘剑;范丹;陈绍维;田卫东;周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ROOT ZX全自动根管长度测定仪测定根管长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需进行根管治疗者178人217个牙494个根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ROOT ZX全自动根管长度测定仪测定根管工作长度,对照组采用手感法估计根管工作长度,充填根管后拍X线牙片了解其准确性.结果实验组充填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OOT ZX全自动根管长度测定仪测定根管长度的准确性较高.
作者:李小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对使用胶原膜治疗牙周病的结果进行研究,观察其治疗牙周病的效果;方法对牙周病患牙均使用胶原膜进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GTR);结果使用胶原膜进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病效果满意,结石、菌斑、出血、牙周袋、根分叉及牙松动等临床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尤其以牙周袋及根分叉病变的改善为突出;结论使用胶原膜进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病,治疗效果好.
作者:夏洋;欧子民;朱仕煜;梁振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表面蛋白抗原是变形链球菌组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已成为防龋疫苗的主要研究对象,现将表面蛋白抗原防龋疫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苗;陈洪雷;姜广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茶是世界上为流行的饮料之一,其主要成分茶多酚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具有显著的抗诱变和抗癌变作用.本文就茶多酚在口腔中的吸收与代谢、抗诱变和抗癌变机制及其在预防口腔黏膜癌变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为新;周曾同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