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春;皮昕
目的了解γ-干扰素(IFN-γ)对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患者颊黏膜成纤维细胞(OSF-FB)的生长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IFN-γ用于治疗OSF的可能性.方法取6例OSF患者及5例正常人颊黏膜,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采用MTT比色法及羟脯氨酸试剂盒分别观察IFN-γ对NM-FB及OSF-FB的生长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并通过电镜观察IFN-γ对NM-FB及OSF-FB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IFN-γ明显抑制NM-FB及OSF-FB的生长增殖及胶原合成,电镜发现IFN-γ使NM-FB及OSF-FB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减少,线粒体减少并有肿胀.结论 IFN-γ是OSF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负性调节因子,有可能用于临床治疗OSF.
作者:彭解英;吴颖芳;方厂云;刘蜀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资料1.分别选择单侧Ⅱ°、Ⅲ°,双侧Ⅲ°腭裂各2例,均为唇裂术后患者,其中2例裂隙宽大.2.手术方法2.1 按两瓣法常规作松弛切口,凿断翼钩,适当游离腭前神经血管束,掀起黏骨膜瓣(图1).
作者:曲延刚;孙乐刚;王丽芳;张玉根;李涛;王玉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7岁,农民.于一年半前无意发现左耳垂下方有一杏核大小的肿块,轻微活动,无痒痛不适感.随后逐渐长大,生长速度缓慢,无消长史.半月前,因感冒伴肿块肿痛,口服消炎药物,效果欠佳,来我院就诊.
作者:肖桂秋;尹秀凤;韩金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寻找治疗OLP安全有效的方法,作者对20例OLP患者采用口服小剂量氯喹及局部应用Nd:YAG激光照射,结果显效9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可以在临床上试用.
作者:管志江;朱雪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26岁.因外阴部赘生物半年,伴舌腹部赘生物前来就诊.经问诊,有不洁性交及口交史.皮肤科诊断为“生殖器尖锐湿疣”.
作者:董宝财;李映芳;龚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材料和方法1.双台阶式长臂辅弓的组成,弯制方法及制作要求 1.1 组成由主弓及双台阶式长臂辅弓组成.双台阶式长臂辅弓由近中固位臂、近中斜臂、近中螺簧、中央双台阶式长臂、远中螺簧、远中斜臂、远中固位臂组成(图1).
作者:邱云志;王俊祥;尹梅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Nd:YAG激光照射洞缘牙釉质对复合体Dyract充填微渗漏的影响.方法新鲜拔除的完整离体牙50颗,随机分为实验组(26颗)和对照组(24颗).在样本牙的颊舌面制备V类洞,对照组常规完成Dyract充填,实验组用Nd:YAG激光照射洞缘牙釉质后再行Dyract充填.所有样本经冷热循环处理后,再进行微渗漏实验.用体视显微镜和SEM观察并拍照记录.结果激光光蚀组充填体边缘微渗漏比对照组明显低(P<0.05).微渗漏实验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Nd:YAG激光的光蚀作用有助于增强复合体Dyract与牙体组织的结合,改善边缘封闭,减少微渗漏,有利于充填成功.
作者:李梅;朱晓斌;欧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引区内组织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用自制的牙支抗下颌骨牵引装置,对山羊下颌骨进行牵引,0.25 mm/12 h,共牵引16 d,分别于开始牵引的8、16、32、48 d取材,标本固定之后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间充质细胞在牵引早期大量增生,并不断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和成骨细胞,后两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出具有活跃的合成和分泌功能,清晰可见新形成的胶原纤维、哈氏管、以及骨基质矿化的过程.结论牵引区内组织和细胞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处于活跃的改建过程中,这正是新组织再生的基础.
作者:冯雪;陈富林;林珠;段银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从小牛骨基质中提取并部分纯化bBMP,以促进节段性骨缺损的愈合.方法通过SDS-PAGE电泳及生物活性鉴定实验,证实bBMP保留了其活性蛋白成分,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在此基础上,合成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材料即HA-bBMP-Co,用以整复家兔尺骨中段1.5 cm节段性骨缺损,并对缺损区新骨生长量进行定量组织学测定.结果 HA-bBMP-Co复合人工骨植入整复节段性骨缺损,其新骨生长量明显高于同期HA-Co复合人工骨组(P<0.01).结论 HA-bBMP-Co复合人工骨能有效地促进节段性骨缺损的愈合,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骨替代材料.
作者:费伟;李铮;尹明平;王大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卡环设计与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嵴吸收之问的关系.方法选择牙列远中游离缺失的患者55例,其中末端基牙采用RPI型卡环13例,RPA型16例,传统三臂卡环26例,于义齿修复当时以及修复后6月和12月时,拍摄该末端基牙的定位X线根尖片,并进行数字减影分析,计算末端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嵴的骨吸收参考体积量.结果①剩余牙槽嵴以及末端基牙颊舌侧牙槽嵴顶的吸收:RPA组低于RPI组和传统三臂卡环组;②末端基牙远中牙槽嵴顶的吸收:RPA组和RPI组低于传统三臂卡环组.结论近中支托设计的卡环,较远中支托设计的卡环,更利于维护末端基牙远中牙槽骨的健康;RPA型卡环设计较RPI和传统三臂卡环设计更利于维护末端基牙颊舌侧牙槽骨以及剩余牙槽嵴的健康.
作者:张仁国;王新知;张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我院牙周黏膜科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120例,男28例(23.3%),女92例(76.7%),年龄18~67岁,其中35~55岁90例(75%).病程长者27年,短者1个月,病程在1年以上者78例(65%).其中糜烂型62例(51 7%),非糜烂型58例(48.3%).
作者:张苹;徐树森;张琼;张永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材料与方法1.自1998年8月至今作者在门诊手术室对32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患者进行Ⅱ期整复,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3~29岁,平均16岁.15例术前曾行齿槽裂植骨修复术,2例曾行双重牙列修复术.
作者:张继生;唐友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的熔模材料对玻璃陶瓷全冠精度的影响,以及适合性方面为玻璃陶瓷全冠临床用蜡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蜡制做三组全冠熔模,共18个,每组6个.制作玻璃陶瓷全冠,测试并比较全冠各部位、各组全冠的适合性.结果三组全冠的适合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组冠的适合性略优于其它两组,第三组即普通技工用蜡所铸冠的适合性较差,但也在临床接受范围内(<120μm).结论底层为舒张蜡,外层为嵌体蜡更适用于玻璃陶瓷全冠熔模的制做.
作者:常中炎;王忠义;毛勇;艾绳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移植肌肉、重建神经支配.方法以兔的舌下神经及神经袢,副神经及胸头肌为动物模型,进行重建横纹肌神经支配的研究.结果舌下神经移位吻合与神经袢植入胸头肌6个月后,经组织形态学和肌电活动等方面的检测证实,神经成功的获得了再生,部分重建了肌肉功能.结论将移植肌肉的神经残端与原器官的支配神经近端吻合,同时再将相关的神经植入肌肉内的手术设计是合理的,能够重建对肌肉的支配功能.将该方法用于舌癌切除术后重建及再造舌的神经支配,有希望改善其术后的功能,并防止其萎缩退变.
作者:蒙宁;陈天山;蒙敏;范颖峰;梁自民;曹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整体铸造和分瓣铸造桩核冠修复后牙严重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1颗经过完善根管充填后的严重缺损的后牙,35颗进行整体铸造桩核冠修复,16颗进行分瓣铸造桩核冠修复,并随访观察2~3年.结果两组桩核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整体铸造和分瓣铸造桩核冠用于修复后牙严重缺损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洪波;夏海斌;郭进新;张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35岁.因右耳屏前肿物2年,首诊于耳鼻喉科.自述发现肿物2年,生长缓慢,无疼痛,随肿块增大,患处有压迫感.
作者:冯新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月~24岁的11例唇腭裂患者,根据年龄相应采取Hotz矫治器或方丝弓固定矫治器配合活动上颌腭扩弓矫治器、口外力前方牵引头帽等装置进行矫治,分析患者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①唇腭裂术前正畸治疗,降低反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干扰;②在生长发育期间对唇腭裂术后反患者进行系统的正畸治疗,使患者的凹面型得到改善;③唇腭裂正颌外科术前正畸治疗,使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上下颌前牙去代偿,为手术创造有利的条件.结论正畸治疗是唇腭裂序裂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林铭;彭国光;吴俊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混合酸脱钙时间及脱钙温度对切片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脱钙,记录脱钙时间、温度,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步骤,比较混合酸的脱钙时间及脱钙温度对切片质量造成的影响.结果室温越高,脱钙时间越短,染色效果越好.结论室温时,佳脱钙时间为8~9 d,选择合适的混合酸,保持其浓度能取得更好的石蜡切片.
作者:邓国珍;唐昭;沈丽佳;谢立群;李小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移植术在修复腭裂牙槽突裂中的意义.方法对16例行植骨术的病例进行初步分析,探讨手术适应症、方法、效果评价、供骨区选择及术前术后处理等问题.结果术区严密缝合是植骨成功的关键;植骨前后应接受正畸治疗;供骨区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裂隙大小及需骨量等来决定.结论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是一种可推广的手术.
作者:徐卫;李祖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病例报告例1,庞某,女,63岁,1998年12月就诊.述左鼻翼外下方有绿豆大黑痣多年,无痛痒等不适症状.因恐恶变于1年前在某医院行激光治疗,约半月余伤口愈合,该处平整颜色完全正常.
作者:朱光第;陈炳旭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