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肥胖、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

王遂军;贾伟平;包玉倩;陆俊茜;方启晨;陆惠娟;项坤三

关键词:脂联素基因, 多态性, 肥胖症, 血清脂联素, 组织构建
摘要:目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联素在体脂变化,糖、脂代谢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有益的作用.分析脂联素基因(apM1)多态性与肥胖、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⑴试验对象:选取2000-08/2003-07在上海市华阳社区肥胖流行病学调查所诊断的超重/肥胖人群以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390名患者.男171例,女219例,平均年龄(51±1)岁.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诊断标准.②所有纳入对象均为汉族人.③对试验目的知情同意.⑵试验方法及评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诊断标准将受试对象分为正常体质量组(体质量指数< 25 kg/m2)182例和超重/肥胖组(≥25 kg/m2)208例.进一步根据腹腔内脂肪面积将超重/肥胖组分为腹内型肥胖(腹腔内脂肪面积≥100 cm2)114例和非腹内型肥胖(腹腔内脂肪面积<100 cm2)94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pM1基因第二外显子+45(Exon2+45)和第三外显子+331(Exon3+331)2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应用核磁共振测定局部体脂,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清脂联素水平.试验对数据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F检验.计算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确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分布作Hardy-Weinberg吻合度检验.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正常对照组182例和超重/肥胖组20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中国汉族人apM1基因Exon2+45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有3种基因型,即TT,TG,GG;Exon3+331位点不存在基因多态性,均为TT基因型.②apM1基因Exon2+45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超重/肥胖者与正常体质量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腹内型肥胖与非腹内型肥胖者间亦无显著差异.③apM1基因Exon2+45位点各基因型组间血清脂联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中国汉族人脂联素基因Exon2+45位点的多态性与肥胖以及肥胖类型、血清脂联素水平无相关性;Exon3+331位点不存在基因多态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构建及表达

    目的:内皮抑素是目前发现的作用强的内皮细胞抑制因子,但内皮抑素蛋白极不稳定,难以制备及应用,故需要借助基因治疗发挥其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实验利用AdEasy-1系统构建并鉴定人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并在人血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表达出内皮抑素蛋白.方法:实验于2006-03/10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以Pshuttle-Endostatin质粒为模板,应用特异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纯化得到Endostatin基因片断,经测序鉴定后,酶切插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再与骨架质粒AdEasy-1在大肠杆菌BJ5183中进行同源重组,重组质粒经筛选、提取、纯化后,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再大量扩增为腺病毒载体,线性化后利用脂质体2000转染AAV293细胞包装并扩增,得到的病毒液纯化扩增后,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感染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感染细胞中蛋白的表达.结果:获得的Endostatin基因片段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重组腺病毒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成功转染AAV293细胞,包装并扩增出病毒液,纯化后测滴度为2.06×1010 pfu/mL,进一步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其中检测到目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结论:人内皮抑素重组腺病毒pAd-Endo构建成功,且可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表达出相应的目的基因及蛋白.

    作者:马颖;何援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钙通道阻滞剂对体外培养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的影响

    目的: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分泌,减少瘢痕的增生.实验拟进一步观察钙通道阻滞剂对体外培养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3/06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Wistar大鼠10只;盐酸维拉帕米注射液为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产品.②实验过程及分组:制作大鼠双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术后2周取损伤处神经瘢痕,按组织块法培养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实验所用细胞为4~8代,分4组,其中3组培养基中维拉帕米药物浓度分别为10,50及100 μmol/L,1组为空白对照组.③实验评估:分别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的胶原含量和胞浆中的胶原含量.结果:①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细胞增殖结果:钙通道阻滞剂对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性(P < 0.05).②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胶原含量:钙通道阻滞剂可使分泌到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胶原含量明显减少,以100 μmol/L浓度组作用为显著(P < 0.05);胞浆中的胶原含量增加,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性,以100μmol/L浓度组作用为显著(P < 0.05).结论: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分泌.

    作者:薛金伟;姜志刚;杨光;李锐;尹维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肌腱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变化

    背景:近年来,生长因子在肌腱愈合与粘连形成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与组织粘连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更倍受重视.目的:观察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材料:选用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质量4.0~4.5 kg,雌雄不拘,由青岛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所有动物的左前肢作为实验侧,同一动物右前肢作为对照侧.按术后1,7,14,21,28和56 d 6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10只.其中6只进行原位杂交实验,4只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均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麻醉后将所有动物左前中趾Ⅱ区屈趾深肌腱切断并用使用标准Kessler缝合法修复,对照侧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术后1,7,14,21,28和56 d麻醉后处死动物,实验侧沿原切口切开皮肤,切取肌腱与腱鞘.对照侧采取相同措施.主要观察指标:将肌腱与腱鞘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情况.结果:纳入的60只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位杂交结果:实验侧肌腱损伤后1 d,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在肌腱损伤后的14~21 d,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持续升高达到高峰,28 d开始下降,56d时仍保持较高水平.修复部位周围的腱鞘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水平更高,在相同时间点,腱鞘细胞内的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均高于肌腱组织.对照侧肌腱组织和腱鞘内均存在着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但是水平较低.实验侧各时间点腱鞘与肌腱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实验侧动物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信号的表达术后第1 天开始增加,14~21 d达到高峰,56 d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对照侧动物存在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信号的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结论:正常无损伤的肌腱和腱鞘细胞能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1,当肌腱损伤后,细胞因子被激活,增加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肌腱细胞与腱鞘细胞产生,与肌腱的内、外源性愈合机制是一致的.

    作者:王淑春;韩迎秋;夏长所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同种异体骨修复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

    背景: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刮后骨缺损取自体骨填充,由于取材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且供骨区常遗有不同程度并发症,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明显限制.异体骨以其结构及生物特性与自体骨相似、来源丰富、可以长期保存及使用方便等特点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用于填充修复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刮除术后骨缺损后的生物相容性表现及临床应用效果.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肿瘤科、骨盆外科.对象:选择1999-12/2005-12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肿瘤科因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行病灶刮除、高温灭活,冻干同种异体小块骨填充修复骨缺损的患者230例,男156例,女74例;年龄5~56岁.患者同意使用异体骨,并签订植入异体骨协议书;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使用由由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山西省医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骨填充修复骨缺损.对良性骨肿瘤及骨囊肿和骨纤维结构不良等行囊内刮除术,用同种异体骨填塞空腔.②根据Mankin等对同种骨移植结果的评分标准评估疗效,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层次.于术后3,6和12个月对手术部位拍摄X射线平片,并平均随访38个月以观察疗效.主要观察指标:异体骨填充修复骨肿瘤骨缺损的组织相容性.结果:患者230例全部进入主要结果分析.①同种骨生物相容性:少数患者术后有轻度排异反应.该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可与植入部位患者骨组织直接进行融合,不阻止骨细胞在其表面的正常活性或干扰自体骨细胞的自然替代过程,即无免疫排斥反应或很小.所有病例在术后6~1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平均6.5个月.并发症:34例切口渗出淡黄色液体,其中30例于2周后切口愈合(14.8%);切口延期愈合4例(1.7%).②疗效:满意196例(85.2%),不满意34例(14.8%).结论:同种异体小块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是骨移植术中良好的植骨材料.

    作者:贾燕飞;郭世炳;冯卫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自由基代谢与糖骨康的影响

    目的:糖尿病患者常伴有体内过氧化脂质水平的明显升高,而自由基增多可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骨康为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验方,观察糖骨康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①对象及分组:选择2003-03/2006-03在邯郸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和涉县中医院骨科收治的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1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年龄60~82岁),对照组65例(年龄60~85岁).另设健康体检人员为正常组40名.上述人员对所用的治疗及检测指标均知情同意.③用药:治疗组服用中药糖骨康汤剂(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锁阳、龟板、丹参、川芎组成,采用自动煎药机水煎包装);对照组服用盖天力片(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厂生产),两组同时口服西药常规降糖药,30 d为1疗程.④评估: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比较正常组与两组患者治疗前骨密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的差异.结果:①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 < 0.05或P < 0.01),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两组患者骨密度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骨密度均明显上升(P < 0.05或P < 0.01),治疗组在升高骨密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③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的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上升(P < 0.05或P < 0.01),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 < 0.05或P < 0.01),治疗组在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降低丙二醛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④正常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骨密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骨密度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 < 0.01).结论:糖骨康具有调节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自由基代谢,降低血糖,抑制骨质疏松的作用.

    作者:张颖;于文浩;王秀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在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定位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背景:研究证实心房钠尿肽受体在大鼠胃的不同分区其分布密度不尽相同,其可抑制大鼠、豚鼠和人胃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目的: 探讨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在大鼠胃黏膜的超微结构定位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关系.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材料: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只,体质量300~350 g.方法: 实验于2004-10/2007-07在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免疫学实验室完成.用包埋后免疫胶体金标记的电镜技术对大鼠胃黏膜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进行超微结构定位,用组织化学藏红花-甲苯胺蓝染色对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进行标记,同时用单宁酸-氧化铁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大鼠胃黏膜的微血管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的在大鼠胃内的超微结构定位.②微血管在大鼠胃黏膜的分布特点.③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的在大鼠胃黏膜的分布.④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与胃黏膜中微血管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①大鼠胃黏膜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超微结构定位:证实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为胃黏膜的肠嗜铬细胞.②大鼠胃黏膜的微血管观察结果:在胃黏膜的不同切面上微血管在腺体间弯曲走行在不同的切面上显示出三维结构,在胃黏膜的基底部微血管的密度大.③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的在大鼠胃黏膜的分布:证实肠嗜铬细胞是胃黏膜的唯一嗜铬细胞,胞浆内有棕色颗粒,而在黏膜下和肌层中没有这种细胞分布,肠嗜铬细胞在不同的分布区域其分布密度不相同,分布密度大在贲门区,其次是幽门区和胃底区,其分布密度排列顺序依次是:贲门区>幽门区>胃底区.④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与胃黏膜中微血管分布的相关关系:在大鼠胃贲门区两者呈正相关 (r =0.53,P < 0.05,n=18);而在幽门区没有相关关系(r=0.38,P > 0.05,n=18);在胃底区亦没有相关关系(r=-0.29,P > 0.05,n=18).结论: 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是胃黏膜的肠嗜铬细胞,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和微血管在大鼠胃贲门区二者呈正相关,而在幽门区和胃底区没有相关性.

    作者:李春辉;潘理会;张文彬;闫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与渗湿通络法治疗的影响:随机对照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应用渗湿通络法治疗后的变化.方法:①对象:选择2005-02/1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收治的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随机分成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另选择志愿参加试验的健康成年人30人为正常组.②干预:试验组患者给予渗湿通络法则下的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杜仲、川断、木防己、威灵仙、鸡血藤、独活、牛膝、白芍等)口服,1剂/d,早晚分服,连服4周.对照组患者给予腰痛宁胶囊口服,4粒/次,1次/d,连服4周.③评估:于治疗前和4周治疗后分别应用放免法测定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测定患者疼痛;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①43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较健康人有异常升高(P < 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下降(P < 0.05、P < 0.01),对照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下降(P < 0.05).②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 < 0.01),试验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评分差值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应用渗湿通络法治疗后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降低,疼痛症状改善明显.

    作者:于杰;朱立国;高景华;王尚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正常形态半月板与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分型修复的特点:同期对照比较

    目的:盘状半月板是因半月板的宽度和高度异常增大呈盘状而得名.观察正常形态半月板与盘状半月板损伤镜下分型及特点,对比关节镜治疗的术后疗效.方法:⑴试验对象:选择2001-06/2006-09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膝半月板损伤的患者360例,其中正常半月板损伤组300例,盘状半月板损伤组60例,均为外侧盘状半月板.纳入标准:①术前临床资料完整.②经关节镜下证实.③术后随访资料齐全.④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在手术前签订知情同意书.⑵试验方法:关节镜下探查300例正常形态半月板及60例盘状半月板的损伤情况,根据不同损伤类型按术中情况分别予成形术、部分切除、次全切除和全切除.⑶试验评估:随访6个月至2年,按Ikeuchi氏膝关节评价等级评定膝关节的功能.结果:纳入正常半月板损伤300例及盘状半月板损伤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半月板多的损伤类型是纵裂占43.7%,放射状裂占30%,水平裂占12.3%,横裂占7.5%,混合裂占6.5%;盘状半月板发现水平裂占68.3%,放射状裂占6.7%,纵裂占3.3%,混合裂占21.7%.②根据镜下确定半月板损伤类型决定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300例正常半月板损伤患者中优62例,良190例,可34例,差14例,优良率占85%;60例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优19例,良34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约占90%.结论: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类型因其解剖特征和组织学构成与正常形态半月板不同,关节镜下治疗的方法也有区别.

    作者:刘涛;徐斌;朱金文;徐洪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延吉市小学生骨密度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

    目的:生命早期阶段的骨密度值是预测后期骨骼状况的佳指标.通过调查分析延吉市小学生生活习惯与骨密度关系,为提高小学生骨密度,以早期达到骨峰值量,防止日后的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青少年骨密度影响因素调查表,对2005-10/2006-01延吉市802名6~15岁朝鲜族、汉族小学生进行关于一般情况的调查以及运动史、睡眠和休养状况、饮食生活习惯等的问卷调查,并用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AOS-100) 进行右脚跟骨的骨密度值测量,根据伟导速度和透过指数,计算出综合骨评价值,将有关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调查结果一般情况:有效回答问卷率为97.9%(785名),其中朝鲜族395名,男生240名,女生155名;汉族390名,男生207名,女生183名.两民族之间的年龄及年龄构成经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体质量指数及骨密度:朝鲜族的体质量指数高于汉族(P < 0.05),朝鲜族的骨密度也高于汉族(P < 0.001).③运动与骨密度关系:经常参加运动者的骨密度高于不经常参加运动者(P < 0.05).④睡眠和休养状况与骨密度关系:睡眠质量优者骨密度高于睡眠质量差者(P < 0.05).⑤饮食习惯对骨密度的影响:汉族经常摄取豆制品者骨密度高于不摄取者(P < 0.001).结论:不同民族骨密度有差异;加强体育运动、提高睡眠质量与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增加骨密度.

    作者:许贤姬;韩春姬;平良一彦;许松姬;荒川雅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女性体质分值及等级分布规律:苏州大学不同年龄科教人员的随机抽样

    目的:人类发育学的相关指标对组织构建有重要指导意义.了解和掌握苏州大学女性科教人员体质现状及等级分布规律,寻找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处方.方法:2003年从苏州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群体中随机抽取25~69岁的女科教人员276人作为受试对象,对其体质方面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进行了测试,将所得数据参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①女科教人员得5分的百分比高的是身高标准体质量(83.1%),得0分值的百分比高的是握力(17.5%).3分以上比例高的是身高标准体质量(91.4%),3分以下比例高的是握力(75.7%).②对女科教人员体质监测综合等级进行评定,各等级人数百分比顺序依次是:合格(45.8%)、不合格(30.1%)、良好(18.5%)、优秀(5.6%).③女科教人员体质监测各年龄段等级统计中,优秀率高的是30~34岁年龄段(20.0%),其次是25~29岁年龄段(18.8%);不合格率高的是60~64岁年龄段(66.7%),其次是65~69岁年龄段(63.3%).结论:①从体质监测的单项得分看出,苏州大学女科教人员的握力值较小.②大部分女科教人员体质监测合格.③女科教人员体质在中年期出现明显的下降.

    作者:张秋霞;王维群;沈勇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大鼠核转录因子κB变化与颈动脉血管内膜增生的关系

    目的:新生内膜异常增殖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但其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观察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核因子κB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动脉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7-01/05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350 g 左右.②实验方法:将大鼠一侧颈动脉行球囊损伤术作为实验组,另一侧颈动脉作为对照组,分别在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6 h,3,7,14,28 d 后麻醉并处死大鼠,留取两侧颈总动脉标本.③实验评估:应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同时通过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纳入大鼠36只,因造模失败和死亡排除6只,进入结果分析30只.①球囊损伤后,内膜面积在7,14,28 d 逐渐增厚,内膜/中层比率增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5).两组的中膜面积无明显变化.血管重塑指数在损伤后6 h 大,之后不断减小.②核因子κB在对照组几乎不表达.而球囊损伤后6 h 即可见核因子κB表达,并于14 d 达高峰,28 d 仍有较强表达.实验组核因子κB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结论: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核因子κB被迅速激活并持续增加,可能是内膜增生、血管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姜昕;董少红;廖玉华;刘华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α-亚麻酸与抗氧化剂联用对果蝇寿命及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α-亚麻酸具有抗自由基损伤作用,维生素A,C,E也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实验拟进一步验证α-亚麻酸分别与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维生素A,C,E联合用药对小鼠抗氧化能力和延长果蝇寿命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5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检验中心(BSL-2)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18~22月龄老年昆明小鼠60只,1.5~2.0月龄青年昆明小鼠10只,雌雄各半;浓度80%α-亚麻酸为河南利诺生化有限公司产品;美国野生型黑翅果蝇400只由山西大学生命科学院提供.②实验分组:抗氧化能力实验分为老龄小鼠α-亚麻酸组、α-亚麻酸+维生素E组、α-亚麻酸+维生素C组、α-亚麻酸+维生素A组、α-亚麻酸+维生素ACE组,每组10只,青年小鼠组10.果蝇寿命实验分为α-亚麻酸+维生素E组,α-亚麻酸+维生素C组,α-亚麻酸+维生素ACE组及对照组.③实验评估:测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丙二醛,评价其抗氧化能力;各组果蝇平均寿命、高寿命.结果:7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5个老年用药组的血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高于老年对照组(P < 0.05);α-亚麻酸+维生素ACE联合应用组上述2项指标高于其他4个用药组(P < 0.05).②5个老年用药组的丙二醛含量低于老年对照组(P < 0.01),与青年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③α-亚麻酸与维生素A,C,E联合应用,雌雄性果蝇平均寿命延长率及高寿命延长率均高于α-亚麻酸+维生素C、α-亚麻酸+维生素E组(P < 0.05).结论:α-亚麻酸与维生素ACE联合应用比分别与α-亚麻酸合用能更显著提高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降低丙二醛水平,果蝇寿命更长.

    作者:朱保忠;李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聚乙烯亚胺体内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修复老年大鼠的股骨骨折

    目的:为避免病毒载体带来的安全隐患,利用新型的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体内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观察其对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寻找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折愈合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实验于2006-04/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SD大鼠24只,其中20月龄18只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3组,4月龄6只为空白对照2组.②实验方法:所有大鼠建立股骨骨折模型,1周后基因治疗组骨折断端经皮注射聚乙烯亚胺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转染试剂 250 μL,生理盐水组断端经皮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其他2组不加处理.③观察指标:骨折第8周摄X射线片,然后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切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骨折第8周4月龄大鼠骨折基本愈合,3组老年大鼠骨折均未完全愈合,但X射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1组相比,基因治疗组骨痂明显增多、骨痂骨化过程提前,Ⅰ型胶原染色深、面积较大,说明愈合速度加快、愈合能力改善.结论:20月龄老年大鼠骨折愈合过程明显延缓,聚乙烯亚胺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体内转染的方法可以增强老年大鼠骨折修复能力、促进老年大鼠骨折愈合.

    作者:韩庆林;苟三怀;王良泽;康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120例

    目的:虽然已经有较多的证据提示脱氢表雄酮在骨质代谢中具有良性作用,但还需要更加合理和深入的实验来剔除其衍生激素的生物学效应,以更好地明确脱氢表雄酮对骨质代谢的作用.实验拟进一步验证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5-10/2006-10本院老年男性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诊断标准参照WHO新标准:所测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骨峰值2.5个标准差以上诊断为骨质疏松,从未用过性激素.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②试验方法:治疗组口服脱氢表雄酮硫酸酯100 mg、钙尔奇D 600 mg;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 600 mg.③试验评估:6个月后测定骨密度、血生化指标、骨吸收指标和骨形成指标以及副作用等方面的变化.结果:纳入骨质疏松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腰椎1、腰椎2~4、股骨颈、股骨上端部位骨密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1).②治疗后治疗组脱氢表雄酮硫酸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尿吡啶啉、骨钙素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 < 0.01,P < 0.05).对游离睾丸酮、雌二醇、前列腺特异抗原、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则无明显影响(P > 0.05).结论:脱氢表雄酮硫酸酯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且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蔚;孙宜萍;杨建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红外线配合青鹏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目前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多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治疗为主.由于口服药物存在较多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使用和该病的治疗效果.观察红外线配合青鹏膏剂对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有效性及其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6-10/2007-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和上海市市东医院康复医学门诊就诊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70例,诊断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患者对试验及治疗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n =30)和对照组(n =40).②试验方法:治疗组在患处外涂青鹏膏剂的基础上再给予红外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红外线治疗.③试验评估: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分析,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纳入肩关节周围炎患者7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1周后疼痛均有改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 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②治疗后两组肩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基本一致,治疗1周和治疗2周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治疗组患者外用青鹏膏剂,未发生局部皮肤瘙痒、破溃等不良反应.结论:红外线配合青鹏膏剂具有能迅速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的作用,但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没有突出的效果.

    作者:成鹏;施问民;贺佳;郎海涛;奚春联;吴美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及半数抑制浓度

    目的:国内外一些学者使用传统抗代谢药物5-氟尿嘧啶防止纤维化,在治疗瘢痕疙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对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临床药物应用的浓度尚无确切认定.实验拟进一步验证5-氟尿嘧啶对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以及半数抑制浓度.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7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6例瘢痕疙瘩(耳垂、大腿各1例、胸前、上臂各2例)均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病例,均无系统性疾病和激素、其他药物注射史,对用于实验的所取组织患者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成纤维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待细胞融合后传代,实验所用细胞均为处于4~8代对数生长期的成纤维细胞.将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0.1,0.2,0.4,0.8,1.6 g/L)分别对4~8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进行干预72 h.再选用接近IC50的5个浓度:0.2,0.3,0.4,0.5,0.6 g/L,作为余下实验浓度.③实验评估: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各浓度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计算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法观察5-氟尿嘧啶干预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百分率;应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凋亡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果:6例瘢痕疙瘩标本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成活良好,均用于实验,进入结果分析.①0.1,0.2,0.4,0.8,1.6 g/L 5-氟尿嘧啶干预72 h 后,细胞抑制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1).作图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400±0.032)g/L.②0.2,0.3,0.4,0.5,0.6 g/L 5-氟尿嘧啶干预48 h 后,细胞凋亡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 < 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周期百分数比较,表现为G0/G1期停滞,S期减少,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各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48 h 后,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凋亡.结论: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低浓度、短周期注射5-氟尿嘧啶可能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种新思路.

    作者:左宗宝;李小静;宁金龙;龚轶一;潘祝斌;周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量、骨代谢物的关系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含量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6-05/06济南地区部队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查体人员.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应用SetriscamTM数字化成像技术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代谢综合征组90例(其中骨质疏松22例和骨量减少30例),单纯高血压组38例,单纯糖尿病组30例,单纯高血脂组32例患者进行骨密度、骨钙素等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相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代谢综合征骨量减少组、单纯糖尿病组的骨密度和峰值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②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组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肽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甲状旁腺素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三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③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骨密度与骨钙素呈正相关关系(r =0.262),与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r =-0.233),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r =-0.285),与生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钙素、甲状旁腺素、Ⅰ型胶原C端肽、血压之间密切相关.

    作者:罗南萍;刘恒国;李金花;胡成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表达变化:健康者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样本分析

    背景:研究已证实血小板活化参与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血小板膜糖蛋白Ib/IX/V复合物是血小板膜上主要的糖蛋白分子之一,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凝血酶的受体,在血小板活化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Ib/IX/V复合物及其组分糖蛋白Ibα表达的变化.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对象: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择2005-12/2007-01本院门诊就诊的外周血小板计数> 50×109 L-1 的2型糖尿病患者51例,男28例,女23例,纳入对象在检查前两周内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根据病情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控制良好组(n =25)和控制不良组(n =26);根据是否合并血管病变分为合并血管病变组(n =27)和无血管病变组(n =24).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3名为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与病例组匹配.纳入对象或家属对检测项目和试验知情同意.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患者均在清晨就诊时抽取空腹肘静脉血进行检测.健康体检者于来院体检时进行相同检测.①生化指标检测:由本院检验科完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面胰岛素的检测.②糖蛋白Ib/IX/V复合物及其组分糖蛋白Ibα的表达的检测: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38 g/L枸橼酸钠抗凝后10 g/L多聚甲醛固定45 min.取50 μL固定后全血加至流式检测管,同时分别向不同管中加入20 μL糖蛋白Ib/IX/V 复合物单克隆抗体CD42a-b-c-d和PE标记的糖蛋白Ibα单克隆抗体CD42b,混匀后室温避光孵育30 min,然后CD42a-b-c-d标记的样品中加入20 μL FITC标记的羊抗鼠 IgG,混匀后室温避光孵育30 min.于FACS420型流式细胞仪上检测样本平均荧光强度.③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参照文献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生化指标.②糖蛋白Ib/IX/V复合物及糖蛋白Ibα的表达情况.③血小板大聚集率.结果:实验纳入的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3名健康体检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控制良好组和控制不良组患者空腹胰岛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控制不良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控制良好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②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和糖蛋白Ⅰbα表达情况的比较:控制良好组和控制不良组患者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和糖蛋白Ⅰbα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控制不良组明显低于控制良好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0.01).无血管病变组和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无血管病变组和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糖蛋白Ⅰbα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合并血管病变组明显低于无血管病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平均荧光强度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胰岛素呈明显负相关(r =-0.634,-0.573,-0.649,P < 0.05);糖蛋白Ⅰbα平均荧光强度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明显负相关(r =-0.602,-0.543,P <0.05).③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大聚集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 =-3.852,P < 0.01),控制不良组明显高于控制良好组,合并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无血管病变时即存在血小板活化,发生血管病变后活化更明显,且血小板活化与血糖呈正相关.血小板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作为凝血酶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受体,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卢芙蓉;沈霖;秦铀;石威;高兰;刘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目的: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达到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观察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Alu-Ⅰ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试验于2005-06/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试验对象:选取332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纳入标准:健康门诊查体人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患者;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其中骨质疏松合并骨折75例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余257例经过骨密度测定确定骨量,按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分为骨量正常组(n =201)及骨质疏松组(n =56).②试验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257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5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粗隆间、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纳入受试者3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本试验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定律(χ2=0.47,P =0.493).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9.5%,CT型占10.5%,TT型占0%.②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女性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区有较高的骨密度(P < 0.05),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山东半岛汉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降钙素受体C1377T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胶东半岛汉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作者:栾军伟;陈晓亮;袁百胜;周政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原发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大动脉弹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背景:动态血压监测能较敏感、客观的反映实际血压水平, 与靶器官损害及预后的关系密切.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以血管内皮损害常见.动态血压与大动脉弹性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是否有一定相关性?目的: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和超声技术评价原发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和内皮功能的变化,分析患者动态脉压与大动脉弹性、内皮功能的关系.设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临床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冠心病诊疗中心.对象:选择2005-06/2007-04在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冠心病诊疗中心门诊和住院156例新近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114例,女42例,年龄40~75岁,平均(56±4)岁.纳入标准:①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②近1月内在门诊或住院诊断原发高血压.③未服任何降压、降脂以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患者均对检测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实验分组:根据24 h平均脉压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 24 h脉压< 40 mm Hg组(n=92), 40 mm Hg≤24 h脉压< 60 mm Hg组(n=39)及24 h脉压≥60 mm Hg组 (n=25).②项目检测:采用美国Meditech公司ABPM-04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护仪检测各组患者白昼及夜间脉压及24 h平均脉压;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评价大动脉扩张性;应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分别通过对肱动脉进行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和硝酸甘油依赖性的血管扩张测定来评价内皮功能.主要观察指标:患者动态脉压与大动脉扩张性及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纳入患者15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态脉压与大动脉扩张性的相关分析: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呈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0.281和0.303 (P均< 0.01), 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无显著相关(P > 0.05).②动态脉压与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分析:动态脉压与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两变量在数值上呈直线关系.以动态脉压为自变量,以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为因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与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平均脉压呈显著性负相关(r=-0.684,-0.597,-0.668,P < 0.01).动态脉压与非内皮性依赖性血管扩张无相关性.结论:动态脉压升高与原发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降低和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作者:杜大勇;李运田;王红宇;丁康;李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