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蕙;辛畅泰
背景:可注射性水凝胶-几丁质是国际上新兴起的软骨组织工程材料,它提供了一类新的细胞固定机制.目的:实验拟观察采用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复合几丁质凝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11/2006-03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2周龄新西兰白兔30只,体质量0.3kg左右,制备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将体外培养的第2代软骨细胞与几丁质凝胶混合,终细胞浓度为2.5×1011L-1,注射入所建立动物模型的关节囊内;软骨细胞悬液组:细胞浓度为2.5×1011L-1;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第4,8,12周取材,取膝关节外侧髁观察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行大体、组织学及电镜检查.结果:①大体观察:各组动物膝关节未出现明显红肿等炎症迹象.②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12周时,缺损区可见新生透明样软骨组织,表面光滑,与周围软骨界面难以辨认.软骨细胞悬液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未见明显修复.③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新生组织内软骨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软骨细胞悬液组8-12周后新生组织以胶原纤维为主.空白对照组表现为大量胶原纤维.结论: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复合几丁质凝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效果明显,将几丁质凝胶作为移植载体是可行的.
作者:肖万军;范广字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背景:自体骨移植由于生物相容性好,被认为是佳的植骨材料,但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加之髂骨取骨所导致的并发症较多,故寻找一种能替代自体骨的材料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填充修复骨缺损的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观察,于2001-02/2004-09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缺损患者94例.对象:骨缺损患者94例,其中骨折塌陷复位后骨缺损63例,骨髓炎20例,骨囊肿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缺损范围为1cm×1cm~4cm×20cm.方法:CPC由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国食药器械监[准]字2005字3460304号(更)),CPC粉末与固化液按3.0g:1mL比例调制,CPC充填量为3~42g,其中单纯CPC填充修复74例(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38例,骨折复位后空腔充填25例,良性骨肿瘤病灶刮除后充填11例),载药CPC填充修复骨髓炎20例.主要观察指标:CPC植入后有无过敏或毒性反应,有无皮疹或高热,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的指标,植入后12个月X射线片观察植入CPC与宿主骨接触情况和CPC降解成骨情况.结果:本组94例均获随访,植入后14个月随访94例,植入后24个月随访76例,植入后36个月随访47例,植入后48个月随访36例.CPC能在人体内30min内初步固化.全部患者植入后未见过敏或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切口无瘙痒感.X射线片随访显示,植入CPC与宿主骨接触紧密,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完全或大部分恢复,未见脱落现象,随访时部分患者CPC部分降解成骨.9例发生植入后伤口渗出,为淡黄色清亮稀薄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经换药后伤口愈合良好.20例载药CPC患者在随访时均未见骨髓炎复发,CPC均未完全降解成骨.结论:单纯CPC填充修复骨缺损,载药CPC填充修复治疗骨髓炎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陈红卫;赵钢生;叶键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背景: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标准内固定,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骨折,容易发生拉力螺钉切割.国内外文献建议骨水泥强化DHS以达到坚强内固定,但是对于正常骨质,骨水泥强化是否有效还缺少报道.目的:选取正常骨密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标本,观察骨水泥强化对DHS固定的生物力学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一标本两侧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3/05在河北省骨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取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成年男性防腐尸体双侧股骨上段标本.X射线证实无结核、畸形、肿瘤.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双侧股骨上段标本24对48侧,制备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右侧标本行骨水泥强化DHS固定(在股骨头近端钉道用刮匙扩大.股骨头朝下,注入2mL低黏稠度骨水泥,拧入拉力螺钉,保持位置不变直至骨水泥凝固.置入套筒,拧紧尾钉适当加压,皮质骨螺钉固定钢板),为强化组;左侧行DHS常规固定,为对照组.两组标本进行弯曲强度试验及扭转强度试验.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标本的大负荷及大扭矩.结果:强化组大负荷及大扭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负荷分别为:(3852.1602±143.6031)N和(3702.9667±133.8601)N;大扭矩分别为(15.5±2.6)N·m,(14.7±3.4)N·m, P>0.0⑤.结论:对于正常骨密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水泥强化对DHS固定强度及骨折整体稳定性无显著的影响.
作者:黎宁;彭阿钦;聂喜增;李锋;赵永涛;毕靖博;韩长伶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背景:正畸固定矫治中目前多使用复合树脂黏接系统黏接托槽,其黏接强度高,去除托槽时易导致牙釉质表面损伤.目的:比较3种正畸黏接剂在黏结后5min和15min去除托槽的黏接强度,评价去除托槽后的黏接剂残留指数.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的对照实验,于2007-06/10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口腔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选择因正畸原因新拔除的健康双尖牙90颗(患者自愿捐献,并对实验知情同意),10倍放大镜观察颊面釉质完好无裂纹,无龋齿,非四环素牙及氟斑牙,未经任何化学处理.京津釉质黏合剂产自天津,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为日本富士公司产品,Transbond XT和self-etching primer自酸蚀黏结剂为3M Uniteck产品.方法:90颗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京津釉质黏合剂组、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组、自酸蚀黏接剂组,每组30颗.各组黏结后分别于5,15min去除托槽,每个时间点15颗.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剪切强度并计算黏结剂残留指数(1~5,记分高表明黏接剂与牙面之间的黏接强度较高,记分低表明黏接剂与托槽之间的黏接强度较高).结果: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组去除托槽后5,15min抗剪切强度均低,京津釉质黏合剂组与自酸蚀黏接剂组抗剪切强度相似.京津釉质黏合剂组和自酸蚀黏接剂组去除托槽时牙齿表面和托槽面的残余黏接剂量几乎相同.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组黏接剂主要残留在托槽面,各组黏结剂残留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3种正畸黏接剂在黏接5min和15min后均能达到满意的黏接强度,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抗剪切强度虽稍低,但具有去除托槽后牙面易清洁的优点,优于京津釉质黏合剂和自酸蚀黏接剂.
作者:段娇红;宋九余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试验拟观察重组合异种骨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及修复效果.选择2005-07/2006-12本科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共28例,男16例,女12例,下颌骨囊肿18例,上颌骨囊肿10例.将重组合异种骨植入颌骨囊肿术后的骨缺损部位.28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全部患者未见明显全身反应,相关免疫学检测无明显异常,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均有重组合异种骨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
作者:赵清 刊期: 2008年第19期
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对在腹股沟疝修补中应用的生物补片材料的研究加以总结.疝修补材料依据化学成分和生物学特性,可以将其分为不可吸收材料、可吸收材料、复合型修补材料及生物型材料.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聚丙烯类补片、聚酯类补片及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补片的植入对宿主是一个长期的慢性刺激.植入材质的类型、数量、表面面积和补片结构等直接影响局部的炎症范围和持续性异物反应程度.微创、轻质、可吸收、操作简单、患者舒适、并发症少、生物型材料为疝修补材料的发展方向.为获得佳疗效,医生应依据腹股沟疝的类型,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补片方法及不同的补片材料.
作者:邹云东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是多效性的形态发生素,在一定环境下,可诱导骨与软骨的形成.实验拟进一步验证骨形态发生蛋白对骨膜移植诱导再生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1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abs1-3)完成.①实验分组: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共32膝),体质量2.5~3.0kg,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16膝).②实验方法:所有兔子均造成股骨髁间窝3.5mm全层软骨缺损,然后取同侧胫骨上段前内侧3.5mm骨膜,待用.实验组:软骨缺损区注入20μg骨形态发生蛋白和20%Pluronic凝胶,然后覆盖骨膜,缝合固定.对照组:软骨缺损区注入生理盐水20μg和相同剂量的20%Pluronic凝胶,然后覆盖骨膜,缝合固定.③实验评估:术后4,8,12周麻醉并处死动物,肉眼观察膝关节活动度及修复组织与周边组织的结合情况;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修复组织的性质;根据Wakitani评分标准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标本光镜组织学评分;扫描电镜观察移植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纳入大白兔1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肉眼观察:术后4周,实验组关节软骨缺损区被类软骨组织替代;对照组关节软骨缺损区仍被骨膜充填.术后8周,实验组表面光滑,与周围正常软骨分界线模糊;对照组表面不光滑,与周围正常软骨分界线清楚.术后12周,实验组与周围软骨性质近似;对照组表面趋于光滑.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第4周,实验组软骨缺损区完全充填细胞和基质;对照组骨膜生发层成纤维细胞仅少许增生分化.第8周,实验组骨膜增厚;对照组骨膜无增厚,形成少量纤维软骨.第12周,实验组缺损区接近正常软骨;对照组形成大量的纤维瘢痕组织.③织学评分:实验组关节软骨缺损的再生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④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4周时修复组织中除纤维组织外,细胞略呈圆形;8周细胞核凹陷;12周核膜清晰可见,染色质分布均匀.对照组:4周时修复组织为层状排列的纤维组织;8,12周修复组织多为层状排列的纤维组织,软骨细胞少(主要为纤维软骨),且不活跃.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对骨膜移植诱导再生关节软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益民;姜鑫;郭永智;孙延山;王军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背景:软腭植入材料目前多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由于其价格昂贵,且有轻度捧斥反应,远期的生物学效应也尚不肯定,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的: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照,评价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复合材料软腭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设计、时闻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实验,于2006-10/2007-05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生物人工骨实验室及广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科:羟基磷灰石为解放军广州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生物人工骨实验室研制,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为济南岱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长1cm,直径2mm)为广州军区总医院耳鼻喉科提供.利用有机溶剂注模法研制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复合材料.方法:选择SD大鼠60只,分别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复合材料植入20只大鼠背部左、右肌肉内:分别将羟基磷灰石颗粒、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植入20只大鼠背部左、右肌肉内;其余20只大鼠进行同样的手术,但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分别于14,30,60,90d取材料及周围组织和鼠心、肝、肾标本,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材料界面的炎性反应较重,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可在体内缓慢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复合材料界面无明显炎症反应,与周围组织结合紧密,组织可长入材料的微孔内,两者在观察时间内无明显降解吸收.4种材料均对局部组织及全身重要器官(心、肝、肾)无严重损害.结论: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相当,优于羟基磷灰石、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材料.
作者:汪建;付晓燕;熊敏;张余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背景:制备仿生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材料的原材料生物活性玻璃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软骨、骨组织的修复、替代,已通过生物安全性评价.目的:利用生物活性玻璃和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等天然大分子复合制备4种新型仿生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观察4种新型仿生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实验,于2006-03/08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昆明系小鼠60只,健康成年家兔11只.采用冷冻干燥和仿生矿化技术,以改性生物活性玻璃粉体和胶原、透明质酸钠、磷酸丝氨酸等天然生物分子复合制备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磷酸丝氨酸、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4种仿生复合骨组织工程三维支架材料.方法:对4种新型仿牛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进行生物安全性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小鼠中毒症状.按50mL/kg尾静脉注射4种材料的浸提液.支架材料加入新鲜兔血进行溶血试验,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吸光度值,计算溶血率.兔脊柱两侧皮内注射浸提液观察皮肤刺激反应.主要观察指标:注入浸提液后24,48,72h观察小鼠全身急性毒性反应和皮肤刺激反应,测定溶血率.结果: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组小鼠无死亡,无明显毒性表现、体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溶血试验结果表明,4组支架材料的溶血率均<5%,满足医用生物材料的应用要求.皮内刺激反应试验结果表明,4组均未见任何刺激反应,无红斑、焦痂、水肿等皮肤反应现象.结论:仿生复合支架材料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磷酸丝氨酸、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磷酸丝氨酸、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生物活性玻璃/胶原蛋白无毒性,无刺激性,生物安全性能良好.
作者:张梅霞;姚瑶;李妙;靳安民 刊期: 2008年第19期
为检测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制的低镍无铍含钛烤瓷合金的生物相容性,于2005-03/08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皮肤刺激实验.取健康白色家兔12只,背部对称脱毛4块,每块50cm2,24h后一侧滴加自制的Ni-Cr-Ni烤瓷合金浸提液,用一层油纸及两层纱布覆盖,另一侧滴加生理盐水做空白对照.24h后除去残留的供试品,观察局部有无红斑和水肿反应;然后连续涂药7d,观察24,48,72h后的皮肤刺激反应.结果显示Ni-Cr-Ti合金组与空白对照组皮肤刺激实验无差异,皮肤均未出现红斑和水肿,动物生长状态良好.说明这种低镍无铍含钛烤瓷合金对皮肤无刺激,生物相容性良好.
作者:刘睿;李秀梅;战德松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背景:内漏是发生在主动脉瘤支架修复后的常见问题,可导致血管破裂以及急性血管栓塞等严重后果.目的:提出了基于磁力提高血管内支架与血管密封性用以减少内漏发生的一种新设计,并通过14条猪主动脉血管离体实验验证设计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2006-06/2007-08在美国Indian 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polis生物医学工程系实验室完成.材料:实验中所用的支架材料是表面平滑的磁性合金,长度为15mm,直径为13mm,血管外的磁条有两种,分别由直径4.9mm,磁感应强度为0.24T和长度为5.2mm,宽度2.6mm,磁感应强度为0.29T的钕铁硼磁片粘贴在柔软的基材上制成.14条猪主动脉分别在实验的当天早晨获得并存放于4℃盐水中,实验前结扎血管的分支.方法:取10段血管,每段血管内放入两个模拟支架的磁性圆桶后固定在生理盐水槽中.在其中一个磁性支架位置血管外包绕一个永磁体条,另外一个作为对照.将主动脉管中灌注甲苯胺溶液,给血管内加压至160mmHg(1mmHg=0.133kPa)并保持10min.主要观察指标:沿纵向剖开血管拍摄血管内的染色情况,白色区域表明没有甲苯胺染色溶液渗入,蓝色区域表明有甲苯胺溶液渗入.结果:用0.29T的永磁体磁片在动脉内压(模拟血压)160mmHg的条件下可以有效防止内漏的发生,同时支架扩张血管的比例可以从20%降低到10%以下.结论:验证了用磁场力增加支架与血管密封性从而防止内漏的设计是可行的,该设计将会提高微创主动脉瘤支架修复的成功率.
作者:刘志朋;李颖;张昱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背景:甲壳素、壳聚糖降解后得到的壳寡糖和单糖分子质量小、水溶性良好,具有大分子糖所不具备的更独特的生理生化活性.目的:观察壳寡糖及其衍生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羧甲基壳寡糖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MC3T3-E1的作用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2/2005-07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生化实验室完成.材料:小鼠颅骨成骨细胞株MC3T3-E1由北京协和医院细胞中心提供:N-乙酰氨基葡萄糖、壳寡糖、氨基葡萄糖、羧甲基壳寡糖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生化实验室自制.方法:分别将N-乙酰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壳寡糖、羧甲基壳寡糖以10,100,500,1 000,2 000mg/L加入DMEM培养基中.将用4种糖培养的成骨细胞按试剂盒方法提取mRNA,进行mRNA差异显示分析.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测定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骨细胞的生长情况.分析4种糖的mRNA差异.结果:N-乙酰氨基葡萄糖在5个质量浓度梯度均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1 000mg/L时效果为明显;壳寡糖在各质量浓度下都表现出较明显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500mg/L为适质量浓度;氨基葡萄糖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在10,100mg/L时有促进作用,>500mg/L则表现出抑制作用;羧甲基壳寡糖在各质量浓度下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成骨细胞生长作用,但促进效果较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壳寡糖弱.光镜观察结果与MTT测定法结果一致.mRNA差异显示4种糖无明显激活新基因的产生.结论: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增殖作用,其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壳寡糖的效果优于氨基葡萄糖和羧甲基壳寡糖,作用中成骨细胞无新基因产生.
作者:金黎明;魏长征;田文杰;赵小菁;王雅玲;范圣第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背景:冻干脱钙骨经-80℃,3个月以上深低温及冻干处理,其组织相容性抗原受抑制,免疫原性被降低.目的:观察单独应用同种异体冻干脱钙骨钉治疗关节内骨折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2000-08/2007-08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骨科对累及关节的松质骨骨折83例进行临床病例分析.对象:累及关节的松质骨骨折83例,男64例,女19例;年龄16~65岁,平均36.3岁.骨折部位:肘关节28例,髋臼6例,股骨髁部9例,胫骨平台17例,踩关节23例.应用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研制的同种异体冻干脱钙骨骨钉.方法:骨折复位后以骨钉或骨螺钉固定.骨钉或骨螺钉先置于温盐水或自体鲜血中浸泡30min以上,根据骨折部位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骨钉或骨螺钉.肘关节、踝关节一般选用直径3.5mm骨钉,膝关节、髋关节一般选用直径4.5mm骨钉.骨钉置入后髓部、股骨髁骨折给予牵引4~6周,肘关节、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应用石膏固定4~6周,临床愈合后行功能锻炼.术后引流48h,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不使用免疫抑制剂.主要观察指标:切口愈合情况.X射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和骨钉吸收情况.免疫排斥反应.结果:置入后3周1例出现断钉,置入后2周1例出现移位,2例出现晚期免疫排斥反应,其余病例在骨折愈合前无移位,未出现免疫排斥反应,1~3个月内均达到骨性愈合.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同种异体骨钉具有一定强度,能维持松质骨骨折稳定直到骨折愈合,能完全吸收骨化,有利于骨修复.
作者:欧阳向华;麦伟;钟秀莲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背景:MTA (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是一种新型的无机三氧化物聚合体,以往研究表明,它作为根尖倒充材料,相比银汞合金、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具有更好的边缘密合性.目的:实验拟观察金属桩钉以MTA粘固后的抗微渗透作用.设计:对比观察性实验.单位: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材料:搜集本院2004年的正畸治疗拔除牙,筛选出牙体完整、牙根粗壮无弯折、无折裂的下颌第一磨牙32颗:MTA(美国 Dentsply公司).用于对照的粘固剂分别为磷酸锌水门汀(上海齿科材料厂)、玻璃离子水门汀(上海青蒲齿科材料厂)、EB复合树脂(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齿科材料厂).方法:取出保存的已切除牙冠的32颗离体单根恒牙行根管充填后,分别取模制作镍铬合金铸造桩钉.牙根随机分为磷酸锌水门汀组,玻璃离子水门汀组,EB复合树脂组,MTA组,每组8枚.分别按说明书要求调拌粘固剂,将桩钉粘固于相应的牙根根管内,室温下固化,刮除牙根断面上多余粘固剂.主要观察指标:用染料渗透法检测4种不同粘固剂作为铸造桩钉粘固剂的微渗透情况.结果:用MTA粘固铸造桩定时的微渗透小,封闭效果好;用磷酸锌水门汀粘固时的微渗透大.微渗透深度由浅到深依次为MTA
作者:唐祎 刊期: 2008年第19期
针对支架制造热点问題,提出了加工冠状动脉支架管材的采购要求;结合生产经验,强调了加工过程检验作为判定管材选取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比来料检验和加工检验结果,认为加工过程检验是冠状动脉支架管材选取和确认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作为优选管材的依据.
作者:陈庆福;田文彦 刊期: 2008年第19期
选取口腔黏膜缺损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修复组16例应用生物材料T-1型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口腔黏膜组织补片,自体中厚皮片修复组16例.结果表明,中厚皮片移植后6个月时皮肤表面角质层变薄,颜色呈粉红色,但有别于黏膜色泽,触感仍较黏膜韧,大体观察不再有收缩;移植后1年冷热知觉开始逐渐恢复.脱细胞异体真皮移植后3个月移植区已完全变成黏膜色泽,视觉上很难区分移植区与正常黏膜区,触之较周围黏膜稍有韧感,患者有部分知觉恢复;移植后6个月时与周围黏膜融为一体,很难区分,并完全恢复冷热知觉,说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口腔黏膜组织补片具有良好的细胞生长诱导功能和生物相容性.
作者:李英;杜志刚 刊期: 2008年第19期
背景:传统的体外诱导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方法有高密度细胞团块培养和平面培养.细胞团块诱导方式培养过程易损害细胞活性,而平面培养获得的细胞数量有限.目的:观察藻酸钠微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定向分化潜力,及其在壳聚糖复合支架上的生长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3/10在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1月龄雄性Wistar大鼠7只.壳聚糖复合支架材料由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制.藻酸钠盐、转化生长因子β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均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取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体外扩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用转化生长因子β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联合定向诱导藻酸钠微球包被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周,对照组培养条件中无转化生长因子β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诱导3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ii型胶原蛋白和aggrecan的表达.从微球中释放诱导的软骨细胞并接种于壳聚糖复合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其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软骨特异性的Ⅱ型胶原、aggrecan的表达以及软骨细胞的三维形态.结果:实验组藻酸钠微球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Il型胶原和aggrecan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原代软骨细胞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壳聚糖复合支架支持分化软骨细胞的贴壁、伸展、增殖和迁徙,并呈典型的软骨细胞生长形态.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能诱导藻酸钠微球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软骨细胞,并与壳聚糖复合支架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作者:雷鸣;刘世清;刘宇兰;彭昊;汪喆 刊期: 2008年第19期
利用经椎弓根行椎体爆裂骨折椎体内植骨,解决了椎体爆裂骨折撑开复位后的稳定性及椎体内空虚的问题,减少后期骨愈合过程中继发椎体塌陷的发生.采用切开复位,在爆裂骨折的上、下椎体置椎弓根钉,利用AF、RF系统或钉棒系统撑开复位爆裂塌陷的椎体骨,选择伤椎一侧椎弓根,用漏斗状植骨器植入白体骨、同种异体骨、重组蛋白异种骨碎块或其他植骨材料.术后6个月X射线照片显示椎体未见明显塌陷变形,Cobb角无变化,椎体松质骨骨小梁呈垂直排列,椎体软骨下终板愈合良好.
作者:张少华;牛海涛;张斌;李军鹏;李锐恒;吴昱晓;雷高 刊期: 2008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板整体修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比较单片式或桥连双片式修复的差异.方法:2004-06/2007-1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眼眶内下壁骨折患者34例,采用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板整体修复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其中13例骨折范围大、眼眶壁损伤重者采用桥连双片式,其余21例采用单片式.对比观察手术前后眼球内陷程度及复视缓解情况.结果:34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单片组眼球内陷矫正19例(90.5%),复视消失18例(85.7%);桥连双片组眼球内陷矫正9例(69.2%),复视消失10例(76.9%),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除1例有感染外,未发生材料宿主反应及其他并发症.结论: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板整体修复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效果好,并发症少;选用单片式或桥连双片式修复方法可取得同样效果.用桥连双片式方法是修复超大范围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忠友;马艳梅;罗钢;刘宏亮 刊期: 2008年第19期
对2例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致婴儿腹泻伴乳腺严重感染的患者行术前免疫学检查,同期行聚丙烯酞胺水凝胶假体清除及脓肿引流术,术后于脓腔留置两根硅胶引流管行对口冲洗引流,并行乳汁及脓液细菌培养.1例患者体液免疫学指标正常,1例患者IgG,C3低于正常值范围.2例患者术后乳汁及脓液培养均提示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术后经冲洗引流、抗感染等治疗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作者:李正勇;古鸣兢;岑瑛;许学文;任宇;段伟强;王怀胜 刊期: 200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