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寒青;葛焕琦;门秀丽;许世清;娄晋宁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诱导为软骨细胞.目的:建立二维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的诱导体系,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 1作为诱导条件的佳浓度,以及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细胞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及表型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贵阳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5-09/2006-11在贵阳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4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由贵阳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98.23±7.97)g,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取SD大鼠的股骨及胫骨,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其表面抗原,分别以含1,5,10,15,20 μ g/L 的转化生长因子β 1的诱导培养基在二维培养条件下对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对照组加入阴性诱导培养基.2周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Ⅱ型胶原进行定性检测,采用二甲基亚甲蓝比色法定量检测诱导后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细胞表面抗原检测、Ⅱ型胶原定性检测及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表达检测.结果:贴壁培养法可分离并纯化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得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阳性,CD34、CD45阴性.经诱导培养2周后细胞形态变为不规则,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5,10,15,2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可见阳性细胞,二甲基亚甲蓝比色法检测显示各实验组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 1组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明显多于其它剂量组(P<0.01),并且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糖胺多糖的能力与细胞密度呈正相关(r=0.822,P<0.01).结论: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 1存在的二维培养条件下,较高的细胞密度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作者:彭吾训;王蕾;邓进;李鹏 刊期: 2008年第29期
实验将DAPI染色方法运用到小鼠微核检测中.选取2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2组均往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60 mg/kg,1次/d,连续注射3 d.实验组采用DAPI染色;对照组采用10%的Giemsa染色.结果显示,实验小鼠骨髓组织细胞微核DAPI染色特异性强,易判断,对照组Giemsa染色结果特异性差,且不能排除染色过程中Giemsa染液中的染色颗粒沉淀的干扰,这样就使Giemsa染色后,对微核的判断造成困难.本实验建立了小鼠骨髓组织细胞微核DAPI染色方法,检测效果好,特异性强.
作者:张艳芬;许重洁;杨保胜;刘小学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是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细胞因子,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损伤肺组织中的胶原含量,减轻肺纤维化.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肺损伤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5-05/2006-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完成.材料:清洁级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细胞对照组、肺损伤组、细胞移植组,5只/组.雄性SD大鼠5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采集.方法:肺损伤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经气管注入5 mg/kg博来霉素0.2~0.3 mL诱发建立肺损伤模型.造模后12 h,细胞移植组、细胞对照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5 mL,约5×106个细胞;肺损伤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同法注入无血清DMEM-F12 0.5 mL.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酸解法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2周后,正常对照组及细胞对照组的肺泡腔均匀完整;肺损伤组的肺泡结构破坏,肺泡间隔增厚,间质增生;细胞移植组肺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损伤组、细胞移植组的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0.05),细胞移植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肺损伤组(P<0.01).各组大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水平与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鼍基本相似.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少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减轻大鼠肺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可能与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有关.
作者:赵峰;李圣青;遆新宇;宋立强;李志奎;吴昌归;戚好文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细胞分化、细胞融合乃至克隆均需要应用分离细胞核的方法以获得大量有活性的细胞核,但是目前很难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时达到较高的水准.目的:探索简单易行的分离细胞核的方法,为神经元细胞核移植、细胞拆合以及细胞核成分的研究提供大量完好有活性的细胞核.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实验,于2006-09/2007-01在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Cytochalasin B为Sigma公司提供,清洁级SD孕大鼠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方法:取胎鼠大脑皮质,进行神经元的培养并鉴定.用Cytochalasia B结合梯度离心法及细胞核分离液法两种方法进行细胞核分离的对比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用碘化丙啶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并用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核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两种方法均成功地分离出大量有活性神经元细胞核,且梯度离心法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胞质体,与完整细胞细胞核荧光强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ytochalasin B结合梯度离心法及细胞核分离液法均能够有效地进行神经元细胞核的分离,且细胞核在短期内有较高的活性.
作者:冯伟生;阮成钧;冯振卿;仇振宁;顾萍;张化彪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通过直接转入基因可强化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分化.所以,有效的基因转染技术是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组织工程中使用的关键.目的:选择Nucleofector TM技术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优化转染方案,为高效体外转染大鼠髓间充质干细胞提供一个新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7-10/1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SD大鼠,三四周龄,清洁级,体质量60~70 g.实验过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全骨髓法+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获得巢蛋白阳性细胞.运用NucleofectorTM技术的A33及A31程序,分别用1,5,10 μ g重组质粒pEGFP-C1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巢蛋白阳性细胞,并将转染后的细胞分别培养在含体积分数为0.10及体积分数为0.2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主要观察指标:①通过Leica DMIRE荧光显微镜F观察和计数表达绿色荧光的细胞计数转染率.②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细胞活力.③用RT-PCR法分析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基因1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应用NucleofectorTM技术的A33程序转染神经干细胞较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率高,并优于A31程序.转染后在含体积分数为0.20胎牛血清中培养的细胞24 h转染率及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在含体积分数为0.10胎牛血清培养的细胞(P<0.05).RT-PCR检测转染重组质粒的巢蛋白阳性细胞中可见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基因1的mRNA表达,未转染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基因1的巢蛋白阳性细胞无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基因1的mRNA表达.结论:运用Nucleofector TM技术的A33程序以5 μ g的DNA转染骨髓来源的巢蛋白阳性细胞,转染后的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0.2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可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及较高的存活率.
作者:王海澜;蒋泽生;李爱辉;潘明新;高毅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能力,因存在生物学特性稳定、来源充足、体外培养条件低等优势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在一定条件下,可成功地将其诱导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前体细胞、心肌细胞、神经样细胞.现阶段尚未找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其多向分化潜能判定的公认方法是观察检测分化所得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基本未涉及细胞特异性功能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凭借其多向分化潜能,是人体干细胞库潜存的重要来源,可作为多种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应用于组织缺损的修复,但多向分化潜能的科学性、重复性及安全性等问题均有待深入分析.
作者:房林;宋维铭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研究证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具有上调内皮祖细胞的功能.目的:验证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体外培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院心脏内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选取清洁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周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20只.方法:随机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正常血压WKY大鼠各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毗格列酮(20 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预处理14 d.于试验开始前1 d和结束当天分别测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差速贴壁法培养收集贴壁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鉴定内皮祖细胞;测定内皮祖细胞数量;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及一氧化氮分泌功能.结果:吡格列酮治疗后,正常WKY大鼠内皮祖细胞数量、增殖及一氧化氮分泌功能无明显变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内皮祖细胞数量增加,增殖能力增强,一氧化氮分泌增加,3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P<0.01).结论:吡格列酮预处理能上调其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数量,并通过促进其增殖和一氧化氮分泌功能,对内皮祖细胞有保护作用.
作者:陆庆明;邸春霞;王海昌;张荣庆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在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的培养条件基础上增加向胆管上皮细胞分化的培养条件,使其向胆管上皮细胞方向分化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目的:验证在细胞生长因子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的可行性.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材料:选用BALB/c系小鼠胚胎干细胞(BALB/c-ES)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系和保存.分化生长因子、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角化细胞生长因子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实验用抗小鼠细胞角蛋白7(CK7)和细胞角蛋白19(CK19)购自丹麦DAKO公司,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为美国Biodesign产品,IX70-S8F2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为日本OLYMPUS产品.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将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拟胚体分化,在培养系统中按不同时间段分别添加分化生长因子、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角化细胞生长因子,使胚胎干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方向分化.以培养液中不添加上述细胞生长因子为对照组,使胚胎干细胞自然分化.②采用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生长及三维的环状结构形成情况.③于细胞分化第10天开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胆管上皮细胞标记物CK7、CK19,γ-谷胺酰转肽酶(GGT)表达变化,同时观察γ-谷胺酰转肽酶阳性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生长及三维环状结构形成情况.②胆管上皮细胞标记蛋白CK7、CK19的表达.③胆管上皮细胞标记酶GGT表达及其阳性细胞形态学情况.结果:①细胞生长及三维的环状结构形成情况:胚胎干细胞悬浮培养10 h后即可见小的拟胚体形成并悬浮在培养液中.分化第10天在拟胚体细胞分化群落中出现一种三维的环状结构,细胞呈同心圆层状排列,内层细胞排列紧密,继续培养.内层细胞逐渐排列疏松,分化20 d左右时细胞活力达到好,其后活力开始下降,分化36 d时三维结构裂解并呈条索状悬浮于培养液中.对照组环状结构于第13天出现,细胞结构于27d裂解.②CK7,CK19表达:胆管上皮细胞环状结构形成当日即有CK7表达,分化第13天时CK19表达,其后两者同时表达于三维结构细胞中并随培养时间增加而表达逐渐增强.对照组细胞在分化第13,15天开始出现CK7,CK19表达.③胆管上皮细胞标记酶GGT表达及其阳性细胞形态学变化:加入生长因子后,细胞环状结构形成初始即表达GGT,说明此结构中含有胆管上皮细胞.在环状结构形成初始,细胞间连接紧密,不能分清单个细胞结构,随着培养时间增长,单细胞结构逐渐清晰.GGT阳性细胞呈多角型或方形排列,核位于中央,细胞器较少,胞质染色较浅,符合立方上皮细胞特点,体现出胆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结论:胚胎干细胞在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并可以形成类胆管样结构.
作者:胡安斌;何晓顺;蔡继业;郑启昌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目前神经细胞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目的:拟在体外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6-12/2007-12在山东省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骨髓血,神经细胞取材于分娩过程中窒息死亡的新生儿脑组织,传至第3代用于实验.用于细胞共培养的Transwell双层培养皿为Coming Costar公司产品,培养体系孔径小于3.0 μm,细胞不会迁徙通过,但上、下层培养液可互通融合.方法:共培养组将神经细胞按1×106密度接种于Transwell双层培养皿的底层,上层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LG-DMEM培养基,培养4~5 d.对照组上、下层均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结果: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伸展,呈放射状突起,并可相互连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为(32.7±11.5)%,表现神经元细胞的特性.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状扁而宽,未形成神经样形态结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阴性.结论:神绛细胞生长过程中提供的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具有诱导促进作用.
作者:杨乃龙;杨芬;徐丽丽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将大量的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后的神经细胞能否与其他神经细胞建立功能联系是目前解决神经干细胞应用于临床的重要问题之一.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以及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轴突形成和生长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6/2008-12在中国医科大学设备处完成.材料:清洁级二三天龄新生SD雄性大鼠3只,神经生长因子为peprmech公司产品.方法:酶消化和机械分离法相结合体外分离培养新生鼠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的细胞克隆团行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剩余细胞团用机械法分散,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神经干细胞培养.加入完全培养基制成108L-1的单细胞悬液,分为2组滴入培养板,对照组加入10%FBS,诱导组加入10%FBS+50 μg/L神经生长因子,培养5-7 d.连续观察5个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染色阳性且未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连接的孤立神经元,求助于以神经元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计数内径为37.5 μ m和75 μm圆环内的突触数量,特两者均值视为神经元轴突数量,通过此同心圆测量长轴突的长度.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巢蛋白、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蚩白免疫组化染色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检测神经元数量及轴突数量、长度.结果:所培养出的细胞团均为巢蛋白阳性,诱导分化后均可产生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诱导分化第6天,诱导组神经元数量、单个神经元轴突数量、长轴突长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3.301,2.982,4.012,P均<0.01).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还可以增加由神经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神经元突起数量及长度.
作者:乌优图;王运杰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目前研究证实全反式维甲酸在调控多种组织和细胞的增殖、生长发育、代谢以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6-07/2007-06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普通级孕13~14 d雌性SD大鼠6只,取胎鼠用于制备神经干细胞.诱导剂全反式维甲酸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取第3代神经干细胞,以2×108 L-1密度接种,分为全反式维甲酸诱导1 d,3 d,7d,10d组和空白对照组,各诱导组均加入1 μ mol/L全反式维甲酸,空白对照组仅加入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计数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维甲酸受体α mRNA的表达.结果: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呈阳性,细胞有多个细长突起,胞体呈绿色荧光,胞核呈蓝色荧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诱导3 d,7 d,10 d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率均明显升高(P<0.05),且诱导7 d组达峰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诱导组维甲酸受体α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能显著提高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同时发现细胞维甲酸受体α mRNA的表达增加.
作者:王飞;潘庆刚;邓东风;刘宁涛;海舰;沈峰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脂筏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甲基-β-环糊精(Methyl-β-cyclodextrin,m β CD)为脂筏破裂剂,破坏膜脂的完整性.目的:观察mβCD对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N-formyl-methionyl-leucyl-phenylalanine,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极性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ytosolic free Ca2+ concentration.[Ca+]i)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7-02在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环境医学研究室完成.材料:fMLP山美国Phoenix pharmaceuticals公司提供,mβCD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方法:取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重复梯度密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中性粒细胞.根据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化处理条件的不同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fMLP组、m βCD+fMLP组.正常对照组不加入任何试剂.fMLP组加入100 nmol/L fMLP孵育15 min.mβ CD+fMLP组先加入10mmol/L m β CD预孵育15 min,然后加入100 nmol/L fMLP孵育15 min.后3组均滴入终浓度为10 μmol/L furo-3/AM避光孵育45~60 min.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细胞极性化情况,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监测[Ca2+]i在m β CD抑制细胞极性化过程中的变化.结果:fMLP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的极性化,而预先使用10 mmol/L m β CD孵育15 min后,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极性化受抑制.同时,极性化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Ca2+]i急剧增加,而mβCD预孵育后[Ca2+]i上升相幅度明显下降.结论:脂筏破裂剂m β CD抑制了fMLP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化过程,该作用可能与[Ca2+]i变化有关.
作者:袁春华;蔡春青;王斌;邹飞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已有报道,二甲基亚砜可使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那么可否用二甲基亚砜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nestin阳性细胞分化,继而向胰岛分化.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砜对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作用.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体外实验.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6-05/2007-07在河北北方学院组胚教研室细胞审完成.选取6~8周龄Wistar大鼠10只,性别不拘,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用分析纯二甲基亚砜购自北京市化学试剂厂,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系统为Promega公司产品(A3500),Taq酶和DNA marker DL2000购自北京天为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鼠抗人胰岛素单克隆抗体(ZM20155)、兔抗人胰高血糖素多克隆抗体(zA20119)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兔抗人nestin多克隆抗体(与大鼠组织有良好的交叉反应,可用于检测人、大鼠等哺乳动物组织)、SABC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大鼠胰岛素放射免疫试剂盒,购自美国Linco公司.方法:骨髓基质细胞以含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的H-DMEM培养60 min,收集未贴壁细胞以含10 g/L二甲基亚砜的无血清H-DMEM作为诱导液,以109/cm2密度接种于6孔板,诱导3 d,继之用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的H-DMEM培养7 d.主要观察指标:用DTZ染色观察诱导细胞团的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巢蛋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索的定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细胞团的内分泌基因表达;放免分析检测细胞团的胰岛素分泌量.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细胞团形态:骨髓基质细胞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或葡萄样贴壁细胞,经二甲基亚砜诱导3 d后,出现胰岛样细胞团,经DTZ染色显示了和胰岛同样的特性.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二甲基亚砜诱导后1 d骨髓基质细胞表达nestin蛋白,诱导10 d表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未经二甲基哑砜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则不表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骨髓基质细胞经二甲基亚砜诱导后胰岛样细胞团表达insulin1,insulin2,glucagon和somatostain基因.④细胞团的胰岛索分泌量:胰岛样细胞团对葡萄糖刺激敏感,低糖(3.3 mmol/L)和高糖条件下(16.7 mmol/L)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5.56和24.5μU/mL.结论:体外经二甲基亚砜诱导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可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作者:吴靖芳;薛刚;张耕;王浩宇;郑慧娥;任君旭;吕洋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仍然是限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已证实造成发病的首要因素是转化生长因子β1、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等分泌异常.目的:拟通过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诱导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检测外周血血清中Th1及Th2型代表因子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体内移植实验,于2005-08110在北京口腔医院动物部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完成.材料:清洁级C57BL/6(H-2b)雄鼠20只作为供鼠用于制备骨髓细胞及脾脏淋巴细胞,BALB/c(H-2d)雌鼠50只作为受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骨髓细胞移植组20只、混合移植组20只.方法:骨髓细胞移植组、混合移植组均给予总剂量9.0Gy的6MV-X射线照射,前者经尾静脉单纯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2.0×107个,后者混合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脾脏淋巴细胞各2.0×107个.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小鼠生存时间,计数外周血白细胞,ELISA法测定移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骨髓细胞移植组从第8天开始出现死亡,混合移植组从第4天开始出现死亡.前者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后者,Kaplan-Meier法检验P<0.05.移植后第7天,骨髓细胞移植组白细胞数明显低于混合移植组(P<0.05),第14,21天两组白细胞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骨髓细胞移植组比较,移植后第7,14天混合移植组白细胞介素4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干扰素γ水平明显升高(P<0.05).骨髓细胞移植组镜下可见肝细胞轻度变性,小肠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病理分级为Ⅰ、Ⅱ级.混合移植组肝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变性或坏死,小肠绒毛坏死脱落,黏膜下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病理分级为Ⅲ-Ⅴ级.结论:随着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程度的加重,血清白细胞介素4水平明显下降,干扰素y水平显著升高,尤其在发病早期两种细胞因子变化更为明显.
作者:王昭;李卉惠;冯翠翠;李芳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前期动物脑干损伤模型实验中观察到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脑干损伤具有趋化作用.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观察实验,于2002-10/2006-12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对象:选择持续性植物生存患者45例,年龄3.5~56.0岁,男28例,女17例.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意识指数评分、各项术前常规检查、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取患者自体骨髓20~30 mL,分离出骨髓基质细胞,再经过扩增及预分化处理后,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制成109 L-1浓度.经开颅或立体定向及导管介入将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植入脑内特定区域,靶区为损伤脑区皮质、室管膜下区、纹状体区、丘脑底核或患侧大脑中动脉、椎动脉.主要观察指标:3~4月后检查记录昏迷指数、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全部患者干细胞移植后,生命指征均平稳.5例有短时发热,经对症处理体温恢复正常.3~4个月后随访复查,患者意识(昏迷)指数、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均明显改善.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战创伤性脑损伤及其后遗症,具有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及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戴宜武;赵春平;罗永春;秦家振;李培建;刘志良;梁春阳;何江弘;沈春森;魏群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近年的研究发现,染料木黄酮具有抗氧化、抑制血管生成、调节细胞周期等生物活性.目的:观察染料木黄酮在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对HL-60细胞c-Myc,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途径.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于2006-03/2007-09在广东医学院血液疾病研究室完成.材料: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来源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方法:HL-60细胞分别以0.1,0.5和1.0 mmol/L的染料木黄酮处理12~16 h,显微镜下观察并经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别经碘化丙啶染色和经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鼠抗人Bcl-2,c-Myc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作用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和Bcl-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的表达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HL-60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②HL-60细胞凋亡百分率和c-Myc,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率.结果:①HL-60细胞经染料木黄酮处理12~16 h,显微镜下可见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DNA凝胶电泳显示典型的凋亡DNA梯形条带.②0.1~1.0 mmol/L的染料木黄酮在诱导HL-60细胞凋亡同时,下调Bcl-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且均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染料木黄酮可能通过抑制Bcl-2和c-Myc的表达水平从而诱导HL-60细胞凋亡;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下调,则可能是染料木黄酮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结果.
作者:杨志刚;熊丹;蔡玉桂;梁亮;李庆华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核基质附着区是染色质被限制酶消化后仍附着在核基质上的DNA序列,不仅可影响邻近内源基因的表达,还能克服转基因沉默,提高外源基因的转录与表达.目的:探讨在CHO细胞中β-干扰素核基质附着区对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转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6-10/2007-04在新乡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分子研究室完成.材料:CHO细胞株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提供.含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告基因及G418筛选标记的质粒pCATG载体由本实验室构建.方法:将PCR扩增得到的人β-干扰素核基质附着区分别用Sac I/Kpn I及BamHI/SalI酶切,连接至用相应内切酶酶切的pCATG载体上,转化E.coliJM109,提取质粒行酶切电泳,将构建好的载体命名为pCAT-MAR,该载体含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告基因表达盒及两侧的β-干扰素核基质附着区.分别用载体pCATG及pCAT-MAR转化CHO细胞,提取具有G418抗性的细胞株基因组DNA,PCR扩增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主要观察指标:ELISA法分析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告基因的表达.PCR法检测pCAT-MAR载体是否稳定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结果:①pCATG转化的CHO细胞共筛选出16个阳性细胞株,pCAT-MAR转化的CHO细胞筛选出17个阳性细胞株.β-干扰素核基质附着区可使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告基因表达水平提高2.8倍,pCATG转化CHO细胞的变异系数为2.065 0,PCAT-MAR转化CHO细胞的变异系数仅为0.8131.②稳定转化的细胞株基因组DNA均扩增出437 bp目的片段,证明pCAT-MAR载体已经稳定整合到基因组上.结论:β-干扰素核基质附着区能提高转基因在CHO细胞的表达水平,并且可降低不同转化细胞株之间转基因表达的差异性.
作者:昝玉玺;王天云;张俊河;王俐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来氟米特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其活性产物A771726在体外能抑制增生分裂细胞的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和酩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活化淋巴细胞的增殖.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联合来氟米特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细胞学免疫调控实验,于2007-06/11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5~6周龄BALB/c雌性小鼠42只,18只分离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用于实验:24只用于制备脾淋巴细胞.来氟米特活性代谢产物A771726由美国欣凯公司肖飞博士惠赠.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ConA、脂多糖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将制备的T、B淋巴细胞恳液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来氟米特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氟米特组.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浓度为2×108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淋巴细胞数=1:30,来氟米特终浓度为15 mg/L,此外各组加入5 mg/L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ConA或25 mg/L脂多糖.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检测T、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通过表面标志检测T、B淋巴细胞活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RT-PCR法榆测T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4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阳性对照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来氟米特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氟米特组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抑制率均明显提高(P<0.05),且后者变化幅度大于前两组(P<0.05):各组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情况与上述结果相似.与阳性对照比较,各组T淋巴细胞CD3+CD69+、CD3+CD28+的表达以及B淋巴细胞CD19+CD69+、CD19+CD86+的表达均基本相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氟米特组T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与阳性对照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氟米特组可使T淋巴细胞干扰素γ mRNA提高、白细胞介素10 mRNA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4 mRNA表达无变化,且其前2项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来氟米特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来氟米特体外联合,能抑制T淋巴细胞凋亡,可协同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白细胞介素10 mRNA表达,协同促进干扰素γ mRNA的表达,对T、B淋巴细胞活化、白细胞介素4 mRNA表达无影响.
作者:裘影影;李晶;殷玉俊;汤郁;尤海燕;朱伟;焦志军 刊期: 2008年第29期
检索Medline、中国期刊网和维普网2000-01/2006-12有关组织工程化气管和种子细胞的研究文章,综述组织工程化气管种子细胞的来源、选择、培养和生长的研究概况.文献显示组织工程化气管与其他气管替代物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它应用的是自体细胞,无免疫原性,具有生物活性,有潜在的生长能力.但在研究过程中至今尚未找到理想的种子细胞的来源.在成体干细胞中,月前虽已能以软骨细胞或骨髓间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出与自体气管相近的组织工程化气管,而且能够用软骨细胞及上皮细胞构建出带有气管黏膜上皮的复合组织工程化气管,但这些组织工程化气管移植到体内能否长期具有活性、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作者:刘福青 刊期: 2008年第29期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成为多种结缔组织细胞,也可分化成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目的:观察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成人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以患者自身骨髓组织为观察对象的实验,于2003-03/2007-06在菏泽市立医院检验科完成.材料:骨髓组织来自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中风、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脑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方法:利用免疫磁珠表面的特异性抗体与骨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抗原相结合,在磁场作用下使结合磁珠与其他细胞分离,从而获得神经干细胞,再将所分离的纯化神经干细胞接种到含体积分数为0.20胎牛血清的Eagles MEM培养液,再在培养基中加入碱性成纤维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进行原代培养.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DNA含量.结果: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细胞形态丰满,胞核及核仁清晰可见,神经突起粗大,网络稠密.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酶、微管相关蛋白为阳性.传代后的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NA含量为正常二倍体,无诱发突变.结论:利用免疫磁珠表面的特异性抗体与骨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抗原相结合方法从成人骨髓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化学和形态上已具备神经细胞的特征.
作者:李善玉 刊期: 2008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