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苏佳灿;张春才;许硕贵;王家林;林艳萍
背景:试验利用投影栅轮廓测量这项成熟技术,在人体背部表面形态学变化的量化测量方面编辑了特定的软件系统.还针对传统云纹图检测技术受体位因素影响,可重复性不佳的问题,专门设计制作了特别的体位检查架.为了证实该系统的设计理念,对一组无症状人群实施了一系列的试验性检测.目的:评价动态投影栅人体轮廓测量技术用于腰背部形态变化检测的可重复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于2007-06/2008-01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完成.对象:20名无症状志愿者,男12名,女8名.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8.15岁.投影栅人体轮廓测量系统及分析软件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研制.方法:使用动态投影栅人体轮廓测量系统在中立位、左侧屈10°,右侧屈10°时对样本进行3次测量,前2次在同一天内测量,间隔2h,第3次在首次测量后第20天.主要观察指标:在中立位、左右侧屈位,分别测量脊柱侧弯角、左侧屈角、右侧屈角,左,右侧屈角比值;在中立位,分别测量左右截面面积比、左右背部高度比、旋转角.结果:受试者脊柱侧弯角、左右侧屈角比值、左右截面积比、左右背部高度比、旋转角,在不同测试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件意义(P均>0.05).结论: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自制动态投影栅人体轮廓测量系统的可重复性较好,各指标稳定.
作者:郭伟;赵平;周卫;卫杰;李喜德;刘亮 刊期: 2008年第48期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e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绝大多数都是以数字影像和通信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3.0为基础构建的.对传统医学影像工作站进行DICOM标准化改造,使其融入医院已有的PACS系统,实现医院的信息化集成化的诊断管理,足非常有意义的.实验毛要使用VC++6.0开发工具,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从DICOM数字成像和DICOM通信接口两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将DICOM文件中的图像信息数据提取出来,使得在基于WINDOWS的工作站平台上以位图形式显示成为町能,同时完成了包括灰度变换,中值滤波等后续的图像处理.通信接口方面,基于TCP/IP协议.使用套接字进行程序设计.实验较好地用DICOM标准改造了传统医学图像工作站,并具有图像处理和网络传输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作者:唐伟;王延群;杨军;计建军 刊期: 2008年第48期
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人及实验动物各系统器官后各系统器官的病理变化主要经历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个时期,其病理特点可概括为组织的充血、水肿、凝固性坏死:组织增生、修复、成纤维细胞浸润;瘢痕组织形成.文章通过阐述高强度聚焦超声生物效应机制、高强度聚焦超声对人及实验动物各系统器官的生物学效应两方面的内容,得出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能够靶向损伤人或实验动物各组织器官,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其在各种良、恶性肿瘤、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作者:马明;汪芳;孙庭 刊期: 2008年第48期
实验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Linux和GPRS的多任务远程心电监护终端,实现了心电信号的实时采集、显示、分析、存储及远程无线传输,同时实现了人机交互,扩展了终端的功能.硬件方面,采用ARM9核心的S3C2410A作为处理器,采用Q2403A作为GPRS通信模块,采用TFT液晶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软件方面,移植了2.6.15版本内核的Linux操作系统,整个终端的软件设计基于嵌入式Linux.文章重点讨论了软件设计部分3个关键问题的实现方法.①任务模块的划分:根据心电监护终端的多任务要求和系统的结构化要求,将软件部分划分为6个任务模块.②多任务的实现及实时性的保障:终端多任务的实现运用了Linux的多线程机制;实时性的保障除了运用多线程外,还对Linux内核的时钟中断函数进行了一定的改造.③GPRS的实现:利用Linux本身的TCP/IP协议栈和其拨号程序完成GPRS网络的接入,之后通过Socket编程实现监护终端与远程心电监护中心的双向数据传输.
作者:李冠;赵秋生;王深;王宁宁;孟凡华 刊期: 2008年第48期
目的:旨在设计一种基于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尿道内压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尿道静态压力信号,进行后续分析.方法:①以嵌入式微处理器为核心,与传感器技术原理相结合,完成尿道内压力采集模块及信号放大滤波模块的设计.运用信号反馈原理提高A/D转换的分辨率,进而达到提高测量精度.②利用二线性插值法完成了传感器温漂的软件补偿,以增强采集数据的准确性.结果:在模拟静态尿道压采集的实验中,传感器采集的模拟尿道内压信号与光敏卡尺标定的位移信号一一对应,送入嵌入式微处理器片内RAM中,完成压力与位置的标定.结论:基于ARM的尿道内压信号采集系统具有电路简单、可靠性好、功耗低、分析精度高和现场数据处理能力强的特点.
作者:王深;赵秋生;李冠;谭新宇;尹军刚 刊期: 2008年第48期
背景:目前临床上评估骨折愈合进程主要依赖于X射线片上桥接骨痂的形成和体积.但由于X射线对人体有辐射伤害,无创性的超声监测骨折愈合过程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目的:运用超卢成像动态观察兔下颌骨骨折的愈合过程,并与X射线摄片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12/2007-12在深圳宝安松岗人民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兔龄7~12个月.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方法:随机抽取6只用于正常下颌骨的超声及X射线观察,另外24只制成下颌骨骨折模型,分别于术后1 d,1,2,4,6,8周对实验兔进行X射线平片、超声成像检查,依据X射线平片和超声图像对愈合情况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平片、超声成像检查观察骨折愈合的情况.结果:3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X射线平片显示下颌骨骨折间隙内组织呈进行性钙化,随着时间延长,骨折间隙逐渐变窄,骨痂从无到有,骨折线从模糊到消失.超声图像显示骨折愈合中期,骨折间隙可见向外隆起的声束,并可穿过间隙.在骨折愈合后期,骨折间隙中向外隆起的声束消失,其后为声影,表明骨痂密度增高,骨痂钙化良好.各期的X射线检查与超声检查结果基本相符合,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966,P<0.001.结论:超声检查和X射线平片检查一样,可以通过骨折间隙的变化及骨痂形成的范围来判断骨折愈合的情况.
作者:吴贽;赖仁发;刘湘宁;陈科 刊期: 2008年第48期
目的:评估三维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TOF MRA)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筛检工具用于术前评估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方法:2007-03/2008-0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共有33例患者怀疑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均同时接受了3DTOFMR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两位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不知情的影像科医生分析了33例患者的363个血管片段(双侧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0%~49%,50%~69%,70%~99%及100%.对于各类的狭窄,3D TOF MRA与DSA相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k值及尸值分别给予计算.结果:总共发现42处病变血管片段,对于50%~69%的狭窄来说,3D TOF MRA的敏感度是100%,特异度是96.8%,阳性预测价值是62.1%,阴性预测价值是100%,K值是0.751,P值0.000;对于70%~99%的狭窄来说,分别是100%,98.6%,70.6%,100%,01821和0.000;对于100%的狭窄(闭塞)来说,分别是100%,100%,100%,100%,1.000和0.000;对于30%~49%的狭窄来说,分别是25.0%,99.7%,66.7%,98.3%,0.356和0.000.结论:鉴于对狭窄程度为100%、70%~99%或者50%~69%颅内动脉狭窄来说,3D TDFMRA与DSA相比有着高度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可以认为3D TOF MRA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一种有效的筛查手段.
作者:刘明勇;周立春;王拥军;雷静;高培毅 刊期: 2008年第48期
背景:目前人工髓核置换主要集中在临床使用及观察方面,尚缺乏更多力学实验数据的支持,需要可靠的物理模型或大量体外实验论证分析.目的:建立L4L5节段人工髓核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拟为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提供标准数学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7/11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完成.材料:健康志愿者及人工髓核置换患者各1名,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以Dicom 3.0标准直接存储.根据国人实际情况,实验选用常用PDN-SOLO-7型进行建模,PDN-SOLO-7型代表假体高度7.0mm,横径25mm,弹性模量为45 MPa,泊松比为0.49,面接触摩擦系数为0.3 MU.方法:在Mimics 10.11软件建立L4/L5运动节段及PDN-SOLO-7型人工髓核模型.模仿腰椎后路人工髓核置换,建立人工髓核置换三维有限元几何模型.各组件在ANSYS 11.0转化成体单元网格.L4和L5体单元网格导回Mimics根据灰度值进行材质分配.余组件直接定义材料参数.在ANSYS用高级有限元装配技术,建立L4/5节段人工髓核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人工髓核置换后有限元模型的模拟单元,节点及构成组件.结果:建立了人工髓核置换后三维几何和有限元模型.人工髓核置换模型分为92 516个四面体单元,153 963个节点,由L4、5、纤维环、上下终板、7条韧带和人工髓核13个组件构成,由三维10节点SOLID92固体单元模拟.结论:通过64层螺旋CT扫描获得腰椎精确几何数据,Mimics通过基于阈值算法及参数化建模提供精确模型,利用灰度值赋材质,建立高仿真脊柱节段及人工髓核置换有限元模型.
作者:傅栋;靳安民;宋磊;田京;于博;钟世镇 刊期: 2008年第48期
背景:严重心血管畸形的胎儿出生后预后极差,孕中、后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胎预后,通过动物实验对妊娠中晚期宫内心脏进行介入,可建立安伞、有效、可行的实验动物模型.目的:以妊娠中晚期孕羊为实验对象,探讨宫内心脏模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观察,于2007-09/2008-02在四川大学华西科技园移植病理技术平台及麻醉技能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9只双胎妊娠101~127d(term 150d)黑山羊.方法:随机将每只黑山羊双胎之一做为心脏介入治疗组,另一只设为对照组,每组9只.治疗组麻醉后穿刺胎羊心前区胸壁后进入芹心室,进行胎羊宫内心脏介入治疗.对照组胎羊同时暴露在麻醉、介入治疗过程中,但不对其进行介入操作.主要观察指标;①腹部超声监测胎羊心率变化情况.②胎羊血气、血糖及血乳酸值.③苏木素-伊红染色,肝组织PAS染色观察胎羊,新生羊的脑、肝、肺组织形态.结果:介入治疗组胎羊出现血pH降低及心脏穿刺时一过性心率下降、早搏二联律,介入治疗后胎羊血糖及血乳酸较术前升高(P<0.05),新生羊期血pH、血糖及血乳酸均恢复正常,实验过程中胎羊血电解质保持稳定.3/9孕羊被处死,3/9只妊娠羊经阴道早产,3/9只妊娠羊经阴道足月分娩,新生羊存活,胸壁皮肤未见瘢痕形成.脑组织病理学检查:1例介入治疗组新生羊有轻度病理学变化,其余介入治疗组新生羊,胎羊与对照组新生羊,胎羊脑组织结构均无异常;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有明显病理学改变;肝组织PAS染色显示心脏介入治疗后肝糖原大量消耗,继续妊娠后肝糖原蓄积恢复.结论:实验构建了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胎儿宫内介入治疗的动物实验模型,表明利用妊娠中晚期孕羊进行胎羊宫内心脏介入治疗足町行的.
作者:华益民;周开宇;石晓青;王一斌;郑植;张兴;汪周平;朱琦 刊期: 2008年第48期
2001-07/2007-06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骨科纳入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12例,骨巨细胞瘤2例,肺癌骨转移癌1例,骨肉瘤9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同种异体半膝骨关节移植保肢组6例,移植骨段长度12~18锄,平均14.8 cm:移植后随访1.3~5.7年,平均4.2年;疗效优良率为50%.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保肢组6例,假体体部长度12~15 cm,平均13.6 cm;1例患者失访,其余5例患者置换后随访0.4~5.5年,平均3.9年:疗效优良率为80%.两组患膝关节国际保肢学会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半膝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组(66.7%,20.0%,P<0.05).提示同种异体半膝关节移植和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的两种较为满意的保肢方法,其中个体化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优于同种异体半膝关节移植.
作者:袁涛;许建波;许哲源;孙洪瀑;肖砚斌;赵敏;杨祚璋;史会明 刊期: 2008年第48期
远程医疗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医疗模式,其主要目标是为医疗条件差的地区提供基于专家的健康护理或紧急情况下的危重患者救护.它是远程通信技术、医疗保健技术和信息学技术的结合,反过来,这三大技术便构成了远程医疗的支撑技术.远程医疗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基于有线电话的第1代远程医疗系统、基于微波和卫星通信的第2代远程医疗系统到今天基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第3代远程医疗系统.远程医疗应用广泛,如远程诊治、远程咨询、远程手术、远程监护及远程战地救护等.远程医疗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高新技术,成为医疗保健服务和军队卫勤医疗救护保障的一种新模式.
作者:王卫;刘春根;陈维平;陈述 刊期: 2008年第48期
背景:国内外有许多相关报道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取得了非常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因其刚刚开展不久,缺乏长期随访结果.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情况,并与椎间融合治疗方法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10/2006-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完成.对象和方法:22例患者行Bryan假体置换(置换组),同期行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30例(融合组).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在每一次随访中拍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射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及融合组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材料与宿土的生物相容性.②临床疗效评估.结果:全部病例随访短24个月,平均30.6个月.①融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的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②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置换组1例患者随访2年发生椎间自发融合,置换节段活动丢失;其余21例患者置换节段活动度与置换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而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融合方法比较,中期随访结果显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的活动,且避免了置换后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增加.
作者:曹俊明;杨大龙;申勇;杨柳;李志远 刊期: 2008年第48期
背景:目前关节镜下修复治疗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应用较多的主要有RapidLoc与FasTFix半月板缝合系统.目的:比较RapidLoc与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修复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1/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运动医学科完成.对象:选择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患者40例,年龄19~36岁,男29例,女21例,随机分2组,每组20例.方法:在膝关节镜下分别采用RapidLoc与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修复损伤的内侧半月板后角,修复后采用个体化康复计划.主要观察指标:①RapidLoc组与FastFix组修复效果,判断标准包括:关节疼痛交锁、肿胀、关节间隙压痛、McMurray试验.②两组临床愈合率.③并发症.结果:各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短6个月,长14个月.根据临床标准3例失败(RapidLoc2例,FastFixl例).临床愈合率RapidLoc为90%:FasTFix为9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修复中血管、神经、肌腱损伤,修复后FastFix组1例感染.结论:RapidLoc与FasTFix系统虽然固定方式与初始张力不同,但只要修复过程中仔细、修复后康复个性化,半月板修复后均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愈合率.
作者:陆伟;王大平;韩云;欧阳侃;周可;朱伟民;柳海峰;冯文泽;李皓;肖德明 刊期: 2008年第48期
背景:切开复位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复位后易发生感染、出血、粘连、疼痛、关节囊挛缩等并发症,增加骨不连的发生率.目的:评价关节镜及C臂X射线机导航下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观察,实验于2005-04/2008-0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同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18~75岁,平均41岁.方法:采用关节镜及C臂X射线机导航下内固定膝关节周围骨折.其中胫骨髁间嵴骨折9例,采用钢丝及可吸收螺钉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11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髌骨骨折30例,采用空心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内固定后X射线片结果.②HSS膝关节功能评分.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短随访5个月,长随访3年,5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复查X射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屈伸功能恢复良好.50例平均HSS评分为(96.3±1.2)分.仅3例术后持续轻微疼痛,余无材料宿主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关节镜结合C臂X射线机透视下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不仅改善了传统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关节粘连、瘢痕挛缩、术中容易漏诊等缺点,而且能够保证骨折获得精确的解剖复位,同时可以对膝关节内进行全面的检查,修复关节内损伤的半月板、滑膜、关节软骨等,全面提高了临床疗效.
作者:金先跃;李宏宇;王玮;吴成宾 刊期: 2008年第48期
排除骨折和解剖学变异的正常人双侧跟骨CT数据40例,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后测量Bobler角和Gissane角.24例单侧跟骨骨折患者术前建立健患侧跟骨的三维数字模型,对健侧跟骨采取三1维模拟镜像技术,以虚拟镜像为标准进行患侧跟骨骨折复位的计算机设计.结果正常跟骨两侧Bohler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98,P=0.235),Gissane角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t=1.254,P=0.214),提示健侧跟骨镜像可视为患侧骨折前跟骨的虚拟原像,以健侧跟骨虚拟镜像为标准恢复Bolder角提高了手术精确度.
作者:万磊;尹庆水;章莹;张海燕;谭新宇;周烨 刊期: 2008年第48期
背景:椎弓根螺钉系统已是为常用的脊柱内固定器械,但其钉棒断裂在临床上仍时有发生.目的:利用二维有限元分析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临床中断裂的并发症,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分析,于2007-11/2008-03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对象:选择1名成年志愿者,年龄27岁,身高174cm,体质量63 kg,经X射线检查排除脊柱疾病.方法:建立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5种生理载荷,对比分析不同载荷下螺钉、连接棒的应力分布.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载衙下螺钉,连接棒各部分的应力.结果:椎弓根螺钉系统各部分于垂直压缩下的应力远小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所受压力.垂直压缩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近棒段,而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应力主要集中在连接棒上.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设计及类型的选择,术中的规范操作,术后康复活动的指导及保护、适时取出内固定等对预防其断裂均十分重要.
作者:王宇;靳安民;方国芳;冯伟;于博;薛剑 刊期: 2008年第48期
为观察半关节假体置换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效果.于1998-10/2006-07对15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儿行瘤段切除并半膝关节假体置换.影像学提示瘤灶位于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6例,病变范围9~11 cm.术前经病理榆查确诊为骨肉瘤.按Enneking分期,均在Ⅱa期.术前均行一两个疗程的化疗.术前根据X射线平片、CT或MRI测量设计匹配的假体,假体略长于截骨段1.0~2.0 cm.髌韧带及侧副韧带重建于人工半膝关节假体上.15例患儿均成功完成半膝关节假体置换.随访2~6年,患儿身高增加了4~6 cm,患肢短缩1~3 cm,均能进行日常生活学习.按Enneking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膝关节置换后功能评估:优7例,良5例,中2例,差1例.说明将半关节假体应用于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治疗,具有重建膝关节功能,保留正常端骨骺,大限度减少膝关节置换后患肢缩短,并为成年后行全关节置换创造了条件.
作者:周曙光;许建波;肖砚斌;孙洪瀑 刊期: 2008年第48期
背景:前期实验己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闯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3-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全军及广东省重点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利用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专利号为:03236843.7).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1~T1节段,均分为3组:正常组、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的C5与C6椎间盘处,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自体髂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正常组为完整结构标本,不予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测量系统测量3组颈椎节段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等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在椎间盘切除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后,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椎间置入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状态下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置入物与正常组比较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括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置入椎间后较椎间置入髂骨稳定.
作者:胡孔和;靳安野;吴广森;吴强;闵少雄;赵卫东 刊期: 2008年第48期
文章阐述了人体头颈部冲击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冲击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计算机模型,特别是有限元生物力学模犁在人体头颈部结构研究和冲击模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头颈部冲击生物力学以及有限元模型的研究情况,分析了目前在人体头颈部冲击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在人体头颈部冲击有限元生物力学模拟研究中所要进行的工作.
作者:薛强;张建国 刊期: 2008年第48期
实验于2007-10/2008-07在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超声医学实验室完成.依据森田长吉等人提出的非线性传播的时域有限差分仿真方法,结合生物热传导方程,仿真计算高强度聚焦超声靶区温度的分布.结果显示有血管时聚焦区域内血管处的温升明显低于无血管时周边组织的温升;随着血管直径的增加,血管周边组织的大温升降低,60℃以上的可治疗区域在减小.血管直径大小对血管周围组织的温升影响很大,在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时,应该考虑因治疗靶区不同管径血管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温升的影响而导致小同的治疗效果.
作者:尹军刚;温雨春;菅喜岐 刊期: 2008年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