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理工科大学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魏青;桂世权

关键词:大学, 学生, 女性, 精神卫生
摘要:目的:对不同年级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量化的比较分析,以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年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方法:于2006-02整群随机抽取四川理工学院800名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心理健康水平,它共包含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附加项10大类.每项按严重程度分为1~5级评分,即无、轻度、中度、相当重、严重.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采取分专业、分年级的团体施测方式进行,由主试简单说明测验的目的和意义,让被试阅读完指导语后,对90个问题涉及的症状作出自评判断,全部参试者在规定的时间(30 min)交卷.结果: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2份.其中一年级196名,二年级240名,三年级196名,四年级150名.①4个年级女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除敌对外,其他各因子差异都存在显著性.二、三年、级女生各项因子得分相对较高(躯体化:1.33±0.43,1.66±0.57,1.55±0.43,1.44±0.32,F=5.204,P<0.01;强迫症状:1.93±0.59,2.10±0.61,1.98±0.59,1.85±0.50,F=3.114,P<0.05;人际敏感:1.81±0.63,1.94±0.63,1.90±0.60,1.68±0.64,F=3.156,P<0.05;抑郁:1.74±0.64,1.99±0.70,1.84±0.64,1.68±0.64,F=3.656,P<0.05;焦虑:1.52±0.55,1.74±0.60,1.65±0.58,1.58±0.44,F=2.993,P<0.001;敌对:1.47±0.52,1.83±0.62,1.80±0.62,1.74±0.52,F=7.909,P>0.05;恐怖:1.48±0.52,1.53±0.50,1.49±0.53,1.35±0.39,F=2.184,P<0.01;偏执:1.57±0.63,1.82±0.60,1.71±0.57,1.60±0.49,F=3.954,P<0.01;精神病性:1.47±0.49,1.68±0.55,1.64±0.61,1.47±0.37,F=4.740,P<0.01;附加项:1.56±0.47,1.80±0.54,1.71±0.59,1.61±0.52,F=4.185,P<0.01).②一年级女生强迫、抑郁、恐怖、总均分大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0.05~0.001).二年级女生的各因子得分都大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三年级女生除人际敏感外其他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01).四年级女生强迫、抑郁、焦虑、敌对、附加项、总均分大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0.001).结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大二、三年级是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年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毛细管电泳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携带者的评估价值

    目的:评估毛细管电泳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携带者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02-05/2004-02选择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女性成员10例为观察对象,为携带者组,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门诊收集的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男性患儿7例的家系(编号A-G),其中一级亲属9例(患儿母亲、同胞姐妹),二级亲属1例;以健康青年女性10例为对照组.用毛细管电泳定量分析7例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系中的10例女性亲属和10名正常对照的18对引物的二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计算计量系数(DQ值).DQ=(携带者组检测峰面积/参照峰面积)/(对照组检测峰面积/参照峰面积).若DQ值约等于1.0,受检位点外显子为双拷贝;若DQ约等于0.5,受检位点外显子为单拷贝,据此判断为携带者.结果:纳入受检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杜氏/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基因缺失类型:患儿A缺失外显子45~50;患儿B缺失外显子45;患儿C缺失外显子51;患儿D缺失外显子51;患儿E缺失外显子45~48;患儿F缺失外显子45~52;患儿G缺失外显子12,13.②毛细管电泳结果表明家系成员AⅡ1,BⅡ1,DⅡ1,GⅡ1(均系患儿的母亲)在缺失位点上的峰较对照组相应位点上的峰明显降低.而家系成员AⅡ2(患儿姨母),CⅡ1,EⅡ1,FⅡ1(患儿母亲),FⅢ1,GⅢ1(患儿姐妹)在缺失位点上的峰较对照组相应位点上的峰一样高.③毛细管电泳定量分析表明AⅡ1在外显子45,47,48,50处的DQ值为其余位点的一半,系单拷贝,故判断AⅡ1缺失外显子45~50;其他受检者BⅡ1缺失外显子45;DⅡ1缺失外显子51;GⅡ1缺失外显子12,13,毛细管电泳对AⅡ1,BⅡ1,DⅡ1,GⅡ1定量诊断的基因缺失位点与其先证者的基因缺失位点一致,故诊断为肯定携带者.结论:毛细管电泳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是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携带者的诊断方法.

    作者:杨渝;张成;钟月桂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理工科大学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目的:对不同年级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量化的比较分析,以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年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方法:于2006-02整群随机抽取四川理工学院800名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心理健康水平,它共包含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附加项10大类.每项按严重程度分为1~5级评分,即无、轻度、中度、相当重、严重.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采取分专业、分年级的团体施测方式进行,由主试简单说明测验的目的和意义,让被试阅读完指导语后,对90个问题涉及的症状作出自评判断,全部参试者在规定的时间(30 min)交卷.结果: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2份.其中一年级196名,二年级240名,三年级196名,四年级150名.①4个年级女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除敌对外,其他各因子差异都存在显著性.二、三年、级女生各项因子得分相对较高(躯体化:1.33±0.43,1.66±0.57,1.55±0.43,1.44±0.32,F=5.204,P<0.01;强迫症状:1.93±0.59,2.10±0.61,1.98±0.59,1.85±0.50,F=3.114,P<0.05;人际敏感:1.81±0.63,1.94±0.63,1.90±0.60,1.68±0.64,F=3.156,P<0.05;抑郁:1.74±0.64,1.99±0.70,1.84±0.64,1.68±0.64,F=3.656,P<0.05;焦虑:1.52±0.55,1.74±0.60,1.65±0.58,1.58±0.44,F=2.993,P<0.001;敌对:1.47±0.52,1.83±0.62,1.80±0.62,1.74±0.52,F=7.909,P>0.05;恐怖:1.48±0.52,1.53±0.50,1.49±0.53,1.35±0.39,F=2.184,P<0.01;偏执:1.57±0.63,1.82±0.60,1.71±0.57,1.60±0.49,F=3.954,P<0.01;精神病性:1.47±0.49,1.68±0.55,1.64±0.61,1.47±0.37,F=4.740,P<0.01;附加项:1.56±0.47,1.80±0.54,1.71±0.59,1.61±0.52,F=4.185,P<0.01).②一年级女生强迫、抑郁、恐怖、总均分大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0.05~0.001).二年级女生的各因子得分都大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三年级女生除人际敏感外其他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01).四年级女生强迫、抑郁、焦虑、敌对、附加项、总均分大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0.001).结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大二、三年级是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年级.

    作者:魏青;桂世权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全血细胞参数及血液流变性指标的变化

    背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与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25项参数的变化.设计:同期对照病例分析.单位: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对象:①脑梗死组:2002-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均为首发患者,病程4~12 h,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其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②正常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血压正常,无心、脑、肾疾病及糖尿病的健康人53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方法:①脑梗死组患者于入院当天进行降纤治疗,注射2支10 u克栓酶,分别于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 u的克栓酶.②两组均用肝素钠抗凝的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和EDTA-Kz抗凝血2 mL,测定切变率分别为200 s-1,30 s-,5 s-1和1 s-1时的全血黏度值、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③脑梗死组患者首次检测时间为发病24 h内(急性期),并于治疗2周后(恢复期)复查上述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127例,急性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恢复期有5例患者因出院未能复查.正常对照组53例均无脱落.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外,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②与急性期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红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基本相似(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普遍异常,提示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晨光;涂晓艳;赵庆伟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癫痫模型中神经元凋亡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基因的表达

    背景:颞叶癫痫的发病与海马神经元丢失死亡有关,但其海马神经元丢失的具体方式和详尽机制还不清楚,难以确定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Caspase-3)激活及神经元凋亡的必然联系.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癫痫模型中神经元凋亡及Caspase-3基因的表达情况.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6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取出生24 h内的SD大鼠10只,雌雄不拘.Caspase-3流式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BD公司,PCR引物由上海皓嘉公司合成.方法:①将24 h内新生SD大鼠断头取脑,解剖出双侧海马,制备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细胞模型.通过全细胞膜片钳对细胞模型放电情况进行检测.以培养8 d并经无镁处理的神经元细胞作为癫痫样放电模型组,以培养8 d但未经无镁处理的神经元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记录电位变化.②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法克隆大鼠全长caspase-3 cDNA,并加以标记;采用原位杂交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3基因表达和神经元凋亡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Caspase-3基因cDNA的克隆结果.②Caspase-3原位杂交检测结果.③细胞凋亡检测结果.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的产物经12g/L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约800bp DNA片段区带,与预期值一致.DNA序列测定显示所得克隆的开放阅读框架长843 bp.②杂交显示空白对照组海马阳性染色神经元少于10%,神经元突起饱满,形成广泛的突触联系.癫痫样放电模型组无镁处理3 h后,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无镁处理12 h后,有较多强阳性染色神经元,基本保持有神经元突起,但突起变得菲薄.③流式细胞分析显示,无镁处理6 h后凋亡细胞开始明显增加,单位时间内凋亡细胞数不尽一致.结论:癫痫样放电可以启动caspase-3表达,继而介导神经元凋亡.

    作者:刘建民;赵文元;赵瑞;卢以成;周晓平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视觉障碍大学生学业适应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融合教育中视障大学生的学业适应情况以及他们对学校所提供的学业支持服务的看法.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调查就读于上海某高校英语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9名视障学生,其中全盲3名,均为男性;低视力6人,男3名,女3名.视障情况:全盲为好眼的佳矫正视力低于0.05;低视力指好眼的佳矫正视力低于0.3.访谈时间为90 min/人.访谈内容为视障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业适应情况,主要包括课程适应、课堂教学适应、课后学习适应、作业与考试适应以及他们对学校提供学业支持服务的看法.要求视障学生针对具体访谈内容给出自己的回答.将访谈录音整理后,获得了9份有关学业适应情况的访谈记录.同时,收集其他相关资料(如成绩记录,向辅导员、部分任课老师以及同学了解视障学生平时的学业适应情况).结果:9名视障学生均完成访谈过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视障大学生能完成自己所学的课程,对于免修的体育、计算机和专业英语四级课程也有正确的认识.低视力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大学的作业与考试方式,盲生则认为用电脑以邮件的形式或者直接用软盘完成作业是目前能想到的合适的方式.在课程、作业与考试方面的适应良好.②视障学生的学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听课和课后学习.③性格、学习态度以及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不同导致盲生之间在学业适应上的差异:认为学习文化知识非常重要的视障学生的平均成绩和在班级中的排名都优于持相反观点的视障学生.低视力学生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④盲生对课外资源利用方面比低视力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与全盲学生相比,低视力学生可在放大镜等辅助设备的帮助下运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阅所需要的课外资料.结论:视障学生对课程、平时作业和考试适应良好,对听课和课后学习存在不适应;学业适应存在个体差异.通过普通高校提供学业支持服务及改革盲校现行的课程和教学,可帮助视障学生学业适应,完成大学学习.

    作者:徐胤;刘春玲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男性吸毒劳教人员669名人格特征及其类型

    目的:分析男性吸毒劳教人员的人格特征和人格类型.方法:①于2003-01/2005-12选择江西省强制劳教所因吸毒而被劳教的男性吸毒人员756名.均看得懂文字说明,且配合问卷调查.②采用全国协作组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进行人格特征评估.该量表由187个题目组成,包括16个维度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每一测试题各有a,b,c 3个答案,根据被试对每一测题的回答,分别对a,b,c记为0,1,2或2,1,0分.每一因素的各题所得的分数总和即为每一因素的原始分数,换算出标准分.高分代表被试在某因素上表现出高分特征,低分同理.不计总分.采取以一个中队为单位集体统一问卷,统一指导语.采用无记名填写答卷.男性成人常模源于《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手册》.女性吸毒劳教人员评分结果来源于作者即往研究.③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选用远邻法,以欧氏距离为测度距离的方法对样本进行聚类.结果:收回填写完整、真实的问卷669份.①男性吸毒劳教人员与男性成人常模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评分结果比较:男性吸毒人员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的维度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忧虑性和紧张性因子得分分别为(6.37±1.21),(6.58±1.39),(6.74±1.55),(6.43±1.35),(6.57±1.51),(6.31±1.55),(6.29±1.27)分,明显高于男性成人常模[(5.50±1.42)分,t=13.521~20.799,P<0.01];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幻想性、独立性、自律性得分分别为(4.26±2.20),(5.14±1.48),(4.43±1.58),(4.84±1.50),(4.94±1.46),(4.42±1.62),(4.65±1.38)分,明显低于男性成人常模(t=-6.273~-17.389,P<0.01);实验性和怀疑性得分与男性成人常模相近,分别为(5.59±1.52),(5.62±1.59)分(P>0.05).②男性吸毒劳教人员与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的人格特点比较结果:男性吸毒人员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实验性和紧张性得分分别为(5.14±1.48),(6.58±1.39),(6.74±1.55),(6.43±1.35),(6.57±1.51),(5.59±1.52),(6.29±1.27)分,明显高于女性[(4.46±1.65),(4.54±1.61),(5.61±1.81),(5.16±1.45),(5.26±1.62),(5.10±1.42),(5.10±1.16)分,t=3.836~16.057,P<0.01],乐群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独立性和自律性得分分别为(6.37±1.21),(4.84±1.50),(4.94±1.46),(6.31±1.55),(4.42±1.62),(4.65±1.38)分,明显低于女性[(6.69±1.55),(6.87±1.55),(5.78±1.42),(7.29±1.77),(5.22±1.56),(5.20±1.15)分,t=-2.829~-14.843,P<0.01].③人格类型聚类分析结果:669名吸毒人员中兴奋型占13.6%、世故型占14.0%、忧郁型占9.0%、依赖型占19.3%、不安全型占13.0%和幼稚型占31.1%.结论:①男性吸毒人员有特殊的人格特征,与女性人格特征有明显差异.②男性吸毒人员可以分为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作者:汪小琴;熊红星;陈建明;付机端;魏丽华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索制备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方法,为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药物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2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完成.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纯脑卒中组10只、孤养应激组l0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孤养、中度的不可预测应激处理复合制备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运用Longa 5评分法(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和水平木棒法(正常大鼠放置其上可以在上面持续时间超过3 min)评定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运用糖水实验、敞箱实验、被动躲避实验评定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兴趣感变化、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等抑郁行为学改变.采用荧光分光度法测定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结果:①在造模中6只大鼠死亡,3只大鼠造模未成功,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②脑卒中大鼠22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9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3只),清醒后第4,8,24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8±0.69,2.32±0.58,1.37±0.60.③脑卒中动物20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8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2只),脑卒中后第1,3,5天在圆棒上停留时间分别为(110.94±31.40)s,(149.53±16.56)s,(169.88±8.44)s.④脑卒中后抑郁组脑卒中后第7,14天的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48.8±47.7)g,(390.9±22.9)g,P<0.05;(321.7±43.8)g,(392.6±23.5)g,P<0.01].⑤脑卒中后抑郁组糖水消耗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48±1.15) mL/kg,(113.0±11.8)mL/kg,P<0.01].⑥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敞箱活动低下,被动躲避缺陷.⑦脑卒中后抑郁组双侧额顶皮质及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显著降低.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复合孤养和应激处理可以制备出较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

    作者:刘福友;杨石;陈卫垠;汪谨宇;唐熠;朱观祥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酸性肽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脑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神经生长因子和β淀粉样蛋白水平的调节作用

    背景:一些研究已经证实酸性肽对痴呆模型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途径尚需探讨.目的:观察酸性肽能否抑制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淀粉样β蛋白的产生以及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产生和分泌.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5-03/2006-05在郑州大学生物活性肽研究所第一实验室和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培养中心完成.选取10周龄的健康且经y-迷宫测定无痴呆症状的雄性SD大鼠70只,单纯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谷氨酸0.3 g/kg组、酸性肽15,30,60mg/kg组,每组10只.方法:正常对照组不干预,其他6组用鹅膏蕈氨酸损毁大鼠双侧迈内特基底核,建立阿尔茨海默病病的动物模型,造模后谷氨酸0.3 g/kg组灌胃谷氨酸0.3g/kg,酸性肽15,30,60mg/kg组灌胃相应剂量酸性肽(自制),生理盐水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2 mL/次,连续20 d.主要观察指标:①灌胃期满后各组大鼠即做y-迷宫实验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以正确反应次数为指标.②学习记忆测试结束后,各组大鼠断头取脑,免疫组化染色,再用Biosens Digital Imaging System灰度扫描仪扫描以检测大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淀粉样β蛋白的水平.结果:7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Y-迷宫实验中正确反应次数:其他6组均低于正常组(P<0.01);酸性肽30,60 mg/kg组高于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谷氨酸0.3g/kg组及酸性肽15 mg/kg组(P<0.01).②基底前脑神经生长因子灰度值: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谷氨酸0.3 g/kg组及酸性肽15 mg/kg组低于正常对照组(69.60±2.41,69.62±1.46,69.62±1.46,69.73±1.87,80.77±2.72,P<0.01),酸性肽30,60 mg/kg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79.39±2.23,80.20±1.7,P>0.05),但高于其他几组.③大脑皮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淀粉样β蛋白表达的灰度值: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谷氨酸0.3 g/kg组及酸性肽15 mg/kg组高于正常对照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81.01±1.38,81.31±2.06,81.37±1.39,79.38±1.23,69.50±1.04;淀粉样β蛋白:74.26±1.39,74.89±8.66,74.88±1.46,74.16±2.48,67.40±3.06,P<0.01),酸性肽30,60 mg/kg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70.55±2.89,69.78±1.24;淀粉样β蛋白:67.66±2.25,67.58±2.21,P>0.05),但低于其他几组.结论:30,60 mg/kg的酸性肽能明显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治疗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上调基底前脑中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下调大脑皮质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β淀粉样蛋白的水平实现的.

    作者:安玉会;赵荷剑;蔡尚党;谢晓燕;寇现娟;赵岩;赵昕;李萍;姚春霞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拟青霉素代谢提取物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一种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24 h糖水消耗量、脾淋巴细胞增殖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8在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完成.①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吗氯贝胺组、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用药组与模型组大鼠造成抑郁模型:单只孤养,每天随机给予不同的刺激,包括:电击足底、4℃冷水刺激5 min、45℃热刺激5 min、高速水平摇晃10 min、夹尾60 s、禁水24h、禁食48 h、悬吊5 min和昼夜颠倒,平均每种刺激各2次,共21 d.用药组于造模结束后灌胃给药,1次/d,共21 d.模型组及对照组按10 mL/kg灌胃蒸馏水;吗氯贝胺组:按40mg/kg剂量灌胃吗氯贝胺混悬液(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31001,0.15 g/片);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80,40,20 mg/kg剂量灌胃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混悬液(安徽农业大学虫生真菌研究所提供,1.25 kg/L,批号:20050112).②给药第21天,计算大鼠24 h糖水消耗量,以反映大鼠快感缺乏情况.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SD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24 h糖水消耗量:模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1±9.0),(66.2±15.7)mL,(P<0.01).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和吗氯贝胺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分别为(57.4±12.6),(54.6±11.5),(59.4±16.7)mL,(P<0.05~0.01).②细胞增殖:模型组大鼠脾细胞淋巴细胞对刀豆蛋白A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脂多糖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中、低剂量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和吗氯贝胺(40mg/kg)可使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状态得到明显改善,高、中剂量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和吗氯贝胺(40mg/kg)可使B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状态得到明显改善,A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0.01).③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模型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高、中剂量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各剂量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吗氯贝胺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拟青霉代谢物提取物可改善抑郁大鼠快感缺乏,该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有关;该提取物的上述作用以80,40 mg/kg的高、中剂量较为明显,且与吗氯贝胺作用效果相当.

    作者:尹艳艳;李春如;阚红卫;郑丽芳;明亮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焦虑症患者Quisi监测的睡眠脑电特点

    目的:观察焦虑症患者Quisi监测的睡眠脑电图特点,以探讨Quisi在焦虑症辅助诊断中的价值及适应症. 方法:于2004/2005选择淄博市精神病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就诊的焦虑症患者26例(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14分),正常对照组为来自本院的按照年龄、性别相匹配原则配伍的志愿者22人.应用德国Quisi仪,对所有受试者的睡眠脑电图进行连续2夜测试.测量的睡眠参数包括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快速眼运动睡眠3个方面的15项指标(总记录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睡眠总时间、觉睡比、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快速眼运动睡眠潜伏期、第1阶段百分比、第2阶段百分比、第3阶段百分比、第4阶段百分比、快速眼运动睡眠百分比、暂停百分比、伪迹百分比).结果:26例焦虑症和22名正常人均收到完整的睡眠记录,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焦虑症组出现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时间增加[(34.5±17.9),(23.9±17.4)min,t=2.0,P<0.05],[(39.8±21.9),(19.3±14.9)min,t=3.6,P<0.01];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下降[(83.7±6.9)%,(93.3±5.1)%,t=5.29,P<0.01],[(88.8±9.1)%,(99.8±4.9)%,t=5.7,P<0.01];快速眼运动睡眠潜伏期减少[(69.9±16.3),(88.6±15.9)min,t=4.9,P<0.01];快速眼运动第2阶段睡眠百分比增加[(55.3±11.9)%,(47.5±7.8)%,t=2.56,P<0.05];第3阶段睡眠百分比减少[(8.9±6.9)%,(14.1±6.1),t=2.7,P<0.01];快速眼运动睡眠百分比减少[(10.1±5.9)%,(16.9±5.1),t=4.1,P<0.01];伪迹百分比增加[(3.9±1.3)%,(1.9±0.8)%,t=6.1,P<0.01].②焦虑症组患者第1夜的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睡眠总时间、觉醒睡眠比、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快速眼运动睡眠潜伏期、第1~第4阶段百分比、快速眼运动睡眠百分比等指标与第2夜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Quisi测量、记录的各项睡眠指标稳定、方便临床应用,特别适合于全夜监测.在不具备脑电监测技术的基层医院中,Quisi技术对焦虑症的辅助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宗文斌;路英智;蒲金玉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痴呆简易筛查量表及P300检测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价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简易筛查量表及P300改变的特点,以期提高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00-11/2002-03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符合加利福尼亚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和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30例(均经CT/MRI证实)及同期本院的体检人员30例,应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测评受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对其各项指标,即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物体命名、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分别计分后进行统计分析.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的听觉oddball程序检测P300.记录电极放在Cz点(中央中线点),前额作为参考部位.非靶刺激频率为1 kHz,靶刺激频率为2 kHz,靶刺激随机分布于非靶刺激中,靶刺激出现概率占刺激总数20%,刺激强度为110 dB,滤波带宽1~50 Hz,叠加30~50次.记录到稳定的P300后,测定P300峰潜伏期,即刺激的起始点至波峰顶点之间的时间.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脑梗死对照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完成量表评定和P300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3.32),(28.40±1.16)分,Z=-6.690,P<0.01],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3.32),(29.90±0.31)分,Z=-6.986,P<0.01].脑梗死对照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5.705,P<0.01).②血管性痴呆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42.82),(367.77±29.14)ms,Z=6.237,P<0.01];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42.82),(329.53±35.04)ms,Z=6.532,P<0.01].脑梗死对照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6.128,P<0.01).③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脑梗死对照组短程记忆、计算和识图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5或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障碍和视觉空间认知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P300可反血管性痴呆患者和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状况.

    作者:李凤鹏;郑健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利多卡因对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背景:近年关于利多卡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较多,但对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效果研究较少.水通道蛋白4在脑组织含量高,并已证实水通道蛋白4参与了各种原因如脑创伤、脑梗死、脑肿瘤等所致的脑水肿形成.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实验大鼠脑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的影响,分析利多卡因对脑水肿的治疗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病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为3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组5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各30只,再分为脑损伤后1,4,6,12,24,48 h 6个时间点组,每个时间点各5只.方法:采用Feeney法建立右顶叶脑损伤动物模型,正常组仅做相应部位的手术致伤.大鼠于手术后2~8 h均恢复饮食.治疗组大鼠分别于致伤后1,4,6,12,24,48 h腹腔内注射利多卡因,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首次用量为30 mg/kg,后维持用量15 mg/kg,首次给药后每6 h给药一次,共维持3 d;模型组腹腔内注射30 mg/kg生理盐水;正常组不给予特殊处理.脑损伤后5 d采用干湿重法计算脑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吸光度值)、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的脑含水量.②各组大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③各组大鼠脑组织的病理学结果.结果: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意外死亡或其他因素导致脱失,6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损伤后6 h之内给予利多卡因能显著降低脑组织含水量[脑损伤后1 h:(81.09±0.29)%,(83.04±0.25)%,P<0.05];[脑损伤后4 h:(81.34±0.35)%,(83.31±0.48)%,P<0.05];[脑损伤后6 h:(82.01±0.21)%,(83.25±0.37)%,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脑损伤后1,4,6 h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显著降低[脑损伤后1 h:(0.19±0.02),(0.24±0.03),P<0.05];[脑损伤后4 h:(0.21±0.05),(0.25±0.05),P<0.05];[脑损伤后6 h:(0.21±0.03),(0.24±0.02),P<0.05].与模型组比较,脑损伤后12,24,48 h给药,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和脑组织含水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水通道蛋白4阳性细胞镜下呈空泡状,主要位于创伤周边的水肿区、创伤侧的皮质和血管周围及白质的星形胶质细胞、脉络丛、室管膜等处.③在创伤中心区细胞多表现出坏死,在损伤周围区,细胞多表现为凋亡,创伤后6 h之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组坏死及凋亡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而创伤后12,24,48 h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组坏死及凋亡细胞数较模型组减少不明显.结论:大剂量利多卡因有减少大鼠脑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减轻脑水肿的作用,但应在脑损伤后尽早用药.

    作者:尹燕伟;宋建防;周赞宫;华震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比较

    为了比较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群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特点以及性别、教育程度、病程、抗抑郁药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各指标的影响.选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01-10/2004-12住院抑郁症患者78例.另选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身体健康的职工与在院研究生80人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记录眼球注视点数、眼球注视总距离、眼球注视平均距离、认知探究分、反应性探究分.结果为①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对抑郁症患者的特异性为61.5%,正常人的特异性为96.3%.②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眼球注视点数、认知性探究分、眼球注视总距离以及反应性探究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24.05±5.30),(30.96±6.34)个;6.27±0.86,7.20±0.89;(424.12±146.12),(563.70±164.79)mm;9.69±1.43,10.85±1.10,(P<0.01)].③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病程抑郁症组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单用抗抑郁药组与合用两种抗抑郁药组除眼球注视总距离、眼球注视平均距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外[(465.01±143.76),(330.45±122.04)mm;(20.33±4.93),(16.23±3.76)mm,(P<0.05)],D判别分值、眼球注视点、认知功能探究分、反应性探究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①抑郁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的假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②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检查基本不受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单一使用抗抑郁剂与合用两种抗抑郁剂因素的影响.

    作者:朱日升;潘超;韩永华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不同性别及科系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差异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科系、年级的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①2005-11随机整群抽取河南大学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校二、三年级大学生320人进行施测,共发出问卷320份.在资料整理过程中,28份因填写不完整和故意作答作为无效问卷被剔除,后回收资料填写完整的问卷292份,有效率91.3%.②采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施测并调查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共18个项目,包括4个维度(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1~5级评分(分数越高出现孤独感频率越高).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1~5级评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③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级、性别、专业等内容,并对比进行分析.结果:292份有效问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受试者的基本资料特征为男125人(42.8%),女167人(57.2%);文科133人(45.5%),理工科159人(54.5%);二年级学生137人(46.9%),三年级学生155人(53.1%).②性别变量在自我孤独感维度上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t=3.15,P<0.01),即女生高于男生;学科变量在自我孤独感维度、孤独感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55,P<0.05;t=2.41,P<0.05),即文科高于理工科;而年级变量在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4个维度上均未表现差异.③发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这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r=0.207~0.393;r=0.246~0.384;P均<0.01),且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孤独感程度高的大学生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学校应加强针对孤独感的教育活动和心理调控.

    作者:张翔;常保瑞;赵燕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城市低保与非低保人员的心理卫生状况

    目的了解低保人员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方法采用系统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徐州市3个办事处19个居委会中2005-03/08期间低保登记在册的450人为调查对象,同时1:1配对选取非低保人员作为对照.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该量表包括10个因子90个项目.一般状况由自制的一般状况问卷获悉.采取一对一施测方式.结果放发问卷900份,收回合格问卷890份,有效率98.9%.低保人员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总均分、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均高于非低保人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保人员年龄高,残疾人员和患有慢性疾病者比例高,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低,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应加大对低保人员的支持力度,舒缓其心理压力.

    作者:张训保;卓朗;周益跃;耿德勤;苗春霞;黄水平;刘沛;钱伟靖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模型脑组织中肾上腺髓质素含量变化及其对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内肾上腺髓质素含量变化,以及给予外源性肾上腺髓质素对缺氧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01/30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疾病研究室进行.①脑组织肾上腺髓质素测定:选用7日龄Wistar大鼠29只单纯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及肾上腺髓质素组各10只,正常组不干预,另外2组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含体积分数为0.08氧气制备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造模后肾上腺髓质素组即刻腹腔注射肾上腺髓质素2.0 nmol/kg(浓度为82μmol/L),48 h后将大鼠断头处死,取左侧脑组织测肾上腺髓质紊含量.②细胞凋亡测试:7日龄Wistar大鼠39只分4组,正常组9只,模型组、肾上腺髓质素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各10只,正常组不干预,另外3组同前造模,造模后即刻后2组分别腹腔注射肾上腺髓质素2.0 nmol/kg、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1.5μg/kg.48 h后心脏灌注处死,取脑组织,行TUNEL法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细胞凋亡数,凋亡百分率,凋亡面密度及数密度.结果:6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肾上腺髓质素含量:肾上腺髓质素组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1.81±0.43),(0.41±0.02),(1.07±0.27)ng/g,F=34.81,P<0.01],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1).②凋亡细胞数:正常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01),肾上腺髓质素组显著低于模型组[(9.20±0.53),(23.43±5.11)个/视野,P<0.001].③凋亡细胞数密度和面密度: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01),肾上腺髓质素组低于模型组(数密度:0.001 6±0.000 7比0.004 9±0.000 9;面密度:0.043±0.018比0.131±0.044,P<0.00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与肾上腺髓质素组差异不显著(P>0.05).④凋亡细胞百分率: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55.5±5.1)%,(7.6±3.6)%,P<0.01],肾上腺髓质素组明显低于模型组[(21.8±1.8)%,P<0.01].结论:①肾上腺髓质素在缺氧缺血后脑组织内含量明显升高.②肾上腺髓质素可降低缺氧缺血后的脑细胞凋亡,对脑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效果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相似.

    作者:牛延军;金正勇;池永学;许春花;苑正南;韩明姬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后不同方式康复干预的效果对照

    选择2001-10/2004-06入住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治疗,住院期间曾接受过职业治疗训练,病情稳定后出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6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以自愿为原则、经家属同意参加利康中心活动18例患者为研究组,活动内容有电脑培训、手工艺制作、文娱活动、日常生活技能、社会交往(如乘搭公交车、去商店购物、外出看电影等),社交技能、解决具体困难的心理教育训练等;另参与一般社区活动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使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社会功能筛选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出院时,3种量表总分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阴性症状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9.05±2.21,11.42±4.17;18.50±5.50,29.50±6.50,t=2.56,8.66,P<0.01).③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分、世界卫生组织社会功能筛选量表总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4.24,34.52±4.21;7.47±1.12,10.13±4.66;5.54±2.11,8.90±4.31;14.66±2.02,28.43±7.00,t=3.68~7.95,P<0.01).提示利康中心的社区康复训练能有效地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高云;王坤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合并脑损伤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血清含量及在骨折位点的表达

    目的:观察合并脑损伤的骨折愈合过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血清含量变化及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河北医科大学生化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6只,脑损伤组6只,骨折组36只,脑损伤+骨折组36只.脑损伤组按Gruner改良法制作中度脑损伤模型(将400 g砝码于100 cm高处通过导向管坠落,撞击置于人字缝与失状缝之间的圆锥上,致中度脑损伤).骨折组充分显露一侧胫骨后,在胫骨结节下1 cm处横断胫骨,以直径1 mm的克氏针作髓内固定.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正常对照组于实验开始后第3天,其他3组分别于术后3 d,1,2,3,4,5周采用ABCELISA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脑损伤组与骨折组分别于术后3 d,1,2,3,4,5周取骨折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位点局部的表达.结果:纳入动物8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损伤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4倍[分别为(17.80±11.75),(4.42±2.10)μg/L,P<0.01],2周以后降至正常.骨折组术后1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70±4.56),(4.42±2.10)μg/L,P<0.05],第5周降至正常.脑损伤+骨折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术后第1周时达到8倍,术后第3天及第1周时脑损伤+骨折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骨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9.30±20.96),(5.93±3.34)μg/L,P<0.05;(31.73±21.57),(11.70±4.56)μg/L,P<0.01],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图像分析中,术后3 d,1,2,3,4周脑损伤+骨折组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的吸光度始终高于骨折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0.055,0.135±0.029;0.271±0.043,0.181±0.035;0.234±0.059,0.188±0.036;0.209±0.057,0.166±0.033;0.187±0.037,0.169±0.031,P<0.05).术后第5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浆和骨折位点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合并脑损伤骨折时增高,可能是合并脑损伤时骨折愈合加速的体液因子之一.

    作者:马维;牛彦平;张华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与海洛因依赖有关的特异性基因表达

    背景:海洛因能很快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其脂溶性强,起效快,然而药物依赖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探索药物依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特别是基因表达改变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目的:探索与海洛因依赖性形成有关的特异性基因表达,以期阐明海洛因依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材料:C57BL/6J小鼠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只.药品和试剂有海洛因、Tripure分离试剂、PolyATtract m RNA分离系统Ⅲ等.方法:实验组小鼠采用递增法皮下注射海洛因法建立海洛因依赖小鼠模型,连续注射7天,第7天9:00一次皮下注射80mg/kg,2 h后腹腔注射纳洛酮5 mg/kg.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及同剂量的纳洛酮.注射纳洛酮后立即将各组小鼠放入玻璃观察罩内,观察15 min内跳跃次数,15 min内出现眼睑下垂、腹泻、湿狗样拌动及前爪震颤的动物数,之后马上断头处死,采用Trripure分离试剂盒分别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脑组织的总RNA及其全部mRNA.然后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杂交产物扩增,凝胶电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脑组织总的RNA、mRNA量;海洛因依赖小鼠脑内差异表达的cDNA片断.结果:各组小鼠测试结果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注射纳洛酮后各组戒断症状观察结果: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纳洛酮后皆出现戒断症状,15 min内跳跃次数为(9.75±1.65)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两组小鼠脑组织总RNA、mRNA量的比较及海洛因依赖小鼠脑内差异表达的cDNA片断:实验组小鼠脑内总RNA和mRNA量均较对照组高,mRNA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二轮轮抑性消减杂交后,获得杂交混合物,经PCR和巢式PCR扩增,获得了差异表达的cDNA片断.结论:海洛因依赖戒断可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海洛因依赖小鼠脑内可能存在特异性基因表达.

    作者:蒙华庆 刊期: 2006年第42期

  • 因果关系的判断

    目的:考察强化概率、强化比例和代价任务对因果关系判断的影响.方法:于2005-05选择西南大学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114人作为被试.按照Reed的实验范型,利用自编程序在电脑上进行,数据在电脑上自动收集.实行个别施测法.随机抽签法将被试分为6个组:①VR4任务无代价组19人,采用VR4(1~8)程序,只要求判断因果关系.②VR8任务无代价组20人,采用VR8(1~16)程序,只要求判断因果关系.③VR8任务低代价无分数呈现组18人,按1次键扣1分,三角形亮1次得10分,在进行因果关系判断后呈现得分.④VR8任务低代价有分数呈现组20人,按1次键扣1分,三角形亮1次得10分,在因果关系判断前呈现得分.⑤VR8任务高代价无分数呈现组19人,按1次键扣2分,三角形亮1次得10分,在进行因果关系判断之后呈现得分.⑥VR8任务高代价有分数呈现组18人,按1次键扣2分,三角形亮1次得10分,在进行因果关系判断前呈现得分.在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按照电脑屏幕上给出指令进行按键操作和因果关系判断.当被试完成所有任务后,口头询问被试是否有发现三角形亮起来的规律以及作出判断的依据,作为考察其对按键与三角形亮起来之间因果关系的认知依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F检验.结果:各组被试均完成实验任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被试完成VR8强化程序作出的判断分数显著低于完成VR4强化程序作出的判断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450 0±20.221 1),(55.842 1±22.588 7)分,t=4.578,P<0.05].②VR4和VR8程序下做出高反应次数的7名被试的因果关系判断分数高于做出低反应次数的7名被试的判断分数,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4.714 3±29.078 7),(25.285 7±24.164 1)分,t=1.36,P>0.05].③VR8程序下不同代价任务的5组被试在3 min任务中作出反应的次数和任务结束时的因果关系判断的分数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表明,无代价组因果关系判断的分数显著高于低代价有分数呈现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强化程序中的强化概率和强化比例会影响人们的因果关系判断.代价任务会影响因果关系判断,在无代价任务情况下人们的因果判断高于有代价任务情况下的因果判断.

    作者:肖浩宇;张庆林 刊期: 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