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云海;雷玲;耿祝生;徐志强;李静;扬聪颖;李玉;曾因明;周震球;李爱民;刘克芳;陆爱蓉
目的:从患者角度探讨影响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收集2003-07/2004-05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抑郁专家门诊及住院患者128例.全部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疗,符合DSM-Ⅳ重症抑郁单次发作诊断标准,排除伴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者、双相障碍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随访者.2005-06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跟踪研究,询问其自然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诊断认可情况,停止治疗的主要原因.填写自制登记表格,停止治疗原因采用频数分析,对自然情况及停止治疗原因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各因素与依从性的相关性,各因素与家庭支持的关系,分析方法采用回归分析.结果:19例患者电话变更失访,109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随访率85.2%.①109例抑郁症患者至电话随访调查时脱落70例,脱落率64.2%.37.6%的患者1个月内脱落,56.0%的患者3个月内脱落.其中1个月内脱落者41例,而28例患者(25.7%)于治疗初2周内脱落;1~3个月脱落者20例(18.4%);3~6个月脱落7例(6.4%);6~9个月脱落者1例(0.9%);9~12个月脱落者1例(0.9%).②第1个月停止治疗原因与药物副作用及治疗无效有关,3~6个月停止治疗的主要原因较复杂,与经济困难及治疗好转,治疗无效均有关,6个月以上停止治疗原因为治疗好转.③以脱落为因变量,年龄、家庭支持、性别、经济情况、疾病认同情况、受教育程度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示家庭支持(P<0.05)及年龄(P<0.01)与脱落相关.脱落与性别无关.④以家庭支持关系为因变量,以疾病认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及经济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对治疗的支持是由家庭内部的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家庭对疾病的认同,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情况.结论:抑郁症患者依从性与多方面因素相关,且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治疗无效及药物副作用是急性期治疗脱落的主要原因,对治疗持续性的不理解是维持期治疗脱落的原因.认可疾病,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条件好者不易脱落.
作者:张慧敏;许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分析不同智力水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特点和行为特征,为不同智力水平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提供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于2003-04/2005-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及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就诊的,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209例,其中高智商(总智商≥115)儿童67例(男50例,女17例),一般智商(总智商<115)儿童142例(男110例,女32例).随机选取附近小学无任何躯体及精神疾病的正常儿童240名(男173名,女67名)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449名儿童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初次就诊年龄小于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就诊年龄[(7.71±1.44)岁,(8.63±2.14)岁,t=8.898,P=0.001].②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中多动与冲动第1项发生率高智商组和一般智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1.79%,35.21%,x2=5.26,P=0.02),其余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在高智商组和一般智商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③在行为问题发生率方面,不论男女,两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都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而高智商组和一般智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④3组男童行为总分及9个行为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抑郁和体诉得分高于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6.40±4.79,5.25±4.52;3.40±3.10,2.58±2.26),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多动和违纪得分低于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9.16±3.88,10.09±3.25;5.06±3.53,5.84±3.78),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3组女童行为总分及9个行为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抑郁、社交退缩和违纪得分明显比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高(9.47±6.23,8.00±4.16;6.18±3.63,5.34±2.72;1.76±2.02,1.53±1.30,P<0.05).结论:①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初次就诊时间早,且常常有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现象.②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童更容易发生抑郁和体诉等行为问题,而多动和违纪等行为问题在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童中更常见.③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女童的抑郁、社交退缩和违纪等行为问题较常见.
作者:周继勇;衣明纪;匡桂芳;傅平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调查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并分析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于2005-05采用SAS编程随机抽取学号的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年级学生986人中抽取300人为调查对象,记名填写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及其背景情况(年龄、性别、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及月生活费).学习成绩由学校教学管理处提供(共4学年合8学期):学业成绩=(考试课成绩平均分×0.7+考查课成绩平均分×0.3)×0.8+(体育课成绩平均分×0.2).结果: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5份,其中合格问卷258份.①大学生总生活质量平均分为72.17±14.21.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的8个维度中,生理机能维度均高于杭州常模和四川常模(94.53±8.85,82.2±19.8,80.80±15.07),而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以及情感职能维度均低于杭州常模和四川常模(73.73±33.25,81.2±33.6,79.51±34.70;73.45±20.54,81.5±20.5,82.41±21.25;50.19±39.96,84.4±32.4,76.45±38.47).②学业成绩平均分低于75分的大学生其一般健康状况维度评分高于学业成绩平均分在75~80分的大学生(69.8±16.70,61.32±20.23,t=2.198,P=0.029 6),其余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较一般人群低,其生活质量与学业成绩无相关性.
作者:林琳;朱燕波;翟双庆;孔军辉;朗碧澄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对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电流的影响,拟从离子通道水平探讨白细胞介素1β调节颜面部痛的分子机制.方法:于2004-12/2005-11以2月龄左右的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取双侧三叉神经节,将经分离得到三叉神经节细胞悬液经200目筛网过滤至直径35 mm的培养皿内,待细胞贴壁后更换外液两次,应用EPC-9双通道膜片钳放大器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先经DAD给药系统向细胞喷射细胞外液5 s,记录正常钠电流,再经DAD给药系统(ALA,USA)向细胞喷射实验用药,并记录给药后的钠通道电流.用细胞外液洗去残余药物,待钠电流恢复正常水平后,再向细胞喷射另一实验药物,进行下一个记录.两次记录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短于3 min.药物效应观察完毕后,向细胞外喷射1 μmol/L河豚毒素,根据被河豚毒素阻断程度判断所记录的钠电流类型.实验在室温22~25℃范围内进行. 结果:①共稳定记录了81个三叉神经节细胞,其中在25.93%(21/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被河豚毒素完全阻断,9.9%(9/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不能被河豚毒素阻断,大多数三叉神经节细胞(61.73%,50/81)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部分被河豚毒素所阻断.②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显著抑制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INα,使INα的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86.92±8.08)PA/PF减为给药后的(-35.35±2.90)PA/PF(P<0.05);联合使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1ra也显著降低给药前INα的电流密度[(-79.27±7.85),(-37.14±4.05)PA/PF,P<0.05].③与给药前相比,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INαⅡ~V曲线显著上升,并使钠电流的大激活电压向去极化方向偏移约10 mV.④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V1/2给药前后去极化偏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0.03±2.75),(-35.35±3.47)mV,P<0.05].⑤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不影响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恢复时间常数,给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55±0.58),(5.29±1.84)ms,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β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抑制其离子电流,可部分解释白细胞介素1β的颜面部镇痛作用.
作者:尹世金;刘向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军校大学生面临着多种心理应激,若采取不良的应付方式,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可能还与社会支持和人格有关.目的:探讨军医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设计:整群抽样,问卷调查.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教学实验中心和预防医学系及西安运动创伤医院. 对象:于2004/10整群抽取某校一年级军医大学生352人作为观察对象.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受试者进行团体问卷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个项目,共10个因子.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3个因子以及社会支持总分项目.应付方式问卷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6个因子.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主要包括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精神质、掩饰性4个维度.所得资料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军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人格的各因子得分比较.②不同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和人格与症状自评量表因子的相关性.③不同社会支持情况下军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人格的各因子得分比较.结果:发放问卷352份,全部收回并合格,有效率100%.①以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为分组指标,将被试中得分高和低的25%抽出,分别作为高症状组和低症状组,两组相比,低症状组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分值都高于高症状组学生,客观支持无差异;高症状组学生选择自责、幻想和退避等不成熟应付方式分值高于低症状组,求助的选择分值低于低症状组;高症状组内外向评分低于低症状组,而情绪稳定性分则高于低症状组.②心理健康各因子与支持总分、支持利用度、求助、内外向和掩饰性具有负相关(r=-0.131~-0.306,P<0.05或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情绪稳定性具有正相关(r=0.141-0.450,P<0.05或P<0.01).③以支持总分为分组指标,将被试中得分高和低的27%分别作为高支持组和低支持组,两组比较,高支持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低支持组;高支持组学生多选择积极的应付方式,低支持组更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应付方式;高支持组内外向评分高于低支持组,而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分显著低于低支持组(P<0.05).结论: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和艾森克人格问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刘芳娥;张丛华;王安辉;刘利兵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分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行为特点,为制定健康教育方案提供资料.方法:于2004-06/12对属于社区服务中心辖区内并愿意接受有关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和在社区门诊治疗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对照人群进行自我评估,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4个方面的生活质量指标、抑郁自评量表的抑郁情绪、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内外向、情绪的稳定性、精神质和心理掩饰.结果:①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糖尿病组116份,对照组62份.②糖尿病组体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25.61±1.93)kg/m2,(24.00±2.00)kg/m2,t=5.24,P<0.01].对糖尿病的了解:糖尿病组:很了解42例(36.2%)、了解63例(54.3%)、不甚了解11例(9.5%).对照组:很了解6例(9.7%)、了解52例(83.9%)、不甚了解4例(6.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16.45,P<0.01).运动规律两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糖尿病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心理掩饰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50.74±4.27,48.71±4.65;38.78±4.94,29.06±7.90;9.90±1.53,9.32±1.73,t=2.933,8.805,2.420,P<0.05~0.0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客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的心理领域分、社会领域分、自我满意分均低于对照组(8.10±1.78,9.00±1.79;6.60±0.77,7.47±0.78;10.84±2.56,12.71±3.20;28.72±2.75,32.18±5.18;72.80±8.20,77.39±7.98,t=3.183,7.106,4.233,5.833,3.587,P<0.01).④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抑郁情绪影响突出(P<0.05~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具有不稳定的情绪、较差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不成熟的个性特点和消极的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行为特点.
作者:林海程;谭文争;林勇强;刘珍妮;李刚 刊期: 2006年第46期
实验于2004-07/2005-12在咸宁学院解剖神经组化实验室完成.选用20只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将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切断股神经组和切断神经根组,每组10只.切断股神经组;9只切断右侧股神经组,另1只仅切开股内侧皮肤,分离皮下组织,不切断股神经,以作对照.切断神经根组:9只切断右侧T13,L1,L2脊髓背根,另1只仅切开背部皮肤,分离肉至椎板不切断背根,以作对照.切取T12,13和L1~4数段脊髓,滑行切片.以Gomori硝酸铅法及Takeuchi-Tanove改良的硝酸铅法同时显示两组相邻切片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部分切片的孵育液内加0.02 mmol/L氟化钠,单独显示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以作对比.结果大鼠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将胶状质由内向外划分均等于约10个(1~10)小区.切断神经根组:切断右侧T13和L1,2脊髓背根后,L1节损伤侧整个胶状质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T13和L2节的外侧份(5~10)区酶活性消失,内侧份(1~4区)保留.切断股神经组;切断右侧股神经后,酶活性消失按首尾方向主要分布在L1-3节.按水平方向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区,主要分布在损伤侧胶状质内侧1/2(2~5区),内侧的一小部(1区)不消失.综合9只的情况看,其中L1节的酶活性消失区占2~4区,L2节占2~5区,L3节占3~6区,有越向尾侧越向朝外扩展的趋势.模拟手术对照动物伤侧胶状质酸性磷酸酶活性未见明显改变.说明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柱有越向尾侧越朝外扩展的趋势.
作者:胡圣望;胡勇;胡亚玲 刊期: 2006年第46期
于2002-05/2005-03选择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或门诊神经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抽签法分为森田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20例.森田组在接受森田疗法治疗期间不排除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剂量,适时可减量.药物包括抗抑郁剂.森田治疗分4个治疗阶段:静工作期、轻工作期、重工作期和康复期或相应的治疗顺序,每日要求患者完成日记.药物治疗组以药物治疗为主[选择药物种类同上,不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症状转归指标,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量表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森田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森田组与对照组症状缓解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森田组治疗后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③森田组平均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森田疗法对神经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可减低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剂量.
作者:姚建军;张明廉;安富贵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雌性大鼠切除卵巢后其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神经元和血清生长素、雌激素、降钙素及骨钙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广东医学院生理学实验室完成.①将12只健康雌性未孕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只.卵巢切除术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完全切除双侧卵巢,牢固结扎剩余的子宫部分;假手术组大鼠不切除卵巢,仅切除卵巢周围小块脂肪组织.术后处理完全相同.②采用左心室灌注固定方法取胫骨及脑.通过检测大鼠胫骨上段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变化判断骨代谢发生的变化.③用无菌注射器通过右心室取血,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上述激素水平的改变.④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变化.结果:①两组大鼠胫骨上段松质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的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卵巢切除组大鼠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宽度和骨小梁数量均明显减小[(22.1±3.3)%比(14.8±2.3)%,(41.2±8.8)比(30.8±3.9)μm,(5.5±0.8)比(4.3±0.7)个,P<0.05或0.01],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增大[(164.9±12.3)比(250.2±33.2)μm,P<0.01].②两组大鼠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卵巢切除组大鼠血清雌激素、降钙素、生长素含量明显降低[(35.22±3.41)比(6.29±1.82)ng/L,(48.41±8.85)比(28.21±6.28)ng/L,(6.59±1.49)比(4.45±0.88)μg/L],骨钙素明显升高[(13.72±4.58)比(23.89±4.4)μg/L.③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神经元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及生长素等钙调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与骨质疏松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张为杰;刘锡仪;徐丽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通过对1例恋物症患者认识领悟治疗的个案,观察和分析形成恋物症的原因,探讨认识领悟疗法对恋物症的治疗作用.方法:于2004-10/2005-05在河南第二荣康医院精神科对1例男性恋物症患者实施观察法、谈话法和认识领悟疗法治疗.观察法:对患者的衣着,表情、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效果.谈话法:通过语言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过程,根据患者接近所恋物品时的反应来判断治疗效果.认识领悟疗法:按照钟友彬教授创立的认识领悟疗法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对恋物症患者实施认识领悟治疗.结果:患者的恋物症状完全消失,其恋物症得以治愈.结论:使用认识领悟疗法治疗恋物症确实有效.
作者:陈四军;李曙亮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新乡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7日龄SD大鼠11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6只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96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又分为术后3,8,24 h,3,6,14 d 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6只.参照Rice等方法制备左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的时相点的表达变化,同时对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纳入动物1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3,8 h白细胞介素18呈低水平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0.021,0.190±0.015,0.219±0.012,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24 h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开始增加,术后3,6 d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继续增强,到术后14 d达到高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93±0.075,0.307±0.052,0.419±0.038,0.827±0.068,0.206±0.021,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1~6 d逐渐加重,14 d坏死区胶质细胞增生明显.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8蛋白的表达增加,这一时期正发生着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提示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了促损伤作用.
作者:史绯绯;汪意明;王礼周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获得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单个海马神经元.方法:实验于2005-09/11在新乡医学院机能学研究室完成.应用酶消化及机械分离法,急性分离出生3~6 d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在倒置显微镜下,选取已贴壁直径约10~15μm的锥体形神经元观察其急性分离效果和细胞活性状态.电生理学的鉴定采用全细胞膜片钳的模式记录电流反应,首先在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诱发出内向离子流.在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诱发出内向离子流后,通过程控灌流系统在细胞外液中加1 μmol/L的钠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灌流同一神经元,记录内向离子流的变化.结果:①该法可获得形态良好的单个海马神经元,海马锥体细胞具有锥形胞体(10~20μm)和厚墩的顶树突特征.活性较好的海马神经元,胞体呈三角形或椭圆形,表面光亮,细胞膜完整、清晰的,立体感较强.一般有1个较长的顶树突和2个以上较短的基树突.②利用膜片钳技术内向电流被诱发,用1μmol/L河豚毒素完全阻断该电流,说明该内向电流为钠电流. 结论:该法可获得形态和生理特性良好的单个海马神经元,证实该方法适用于海马神经元膜片钳研究,对深入探讨药物和毒物对海马离子通道及信号转导机制的作用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艳;朱峰;李明华;张利彬;杜爱林;李东亮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幼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仍然以教育训练为主.目的:通过案例剖析,为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提供启发,为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设计:个案分析.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及南京市上新河小学.对象:孤独症患儿,男,1998-06生,于2001-02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5个月.教育措施内容包括:①良好接受课堂学习.②课堂上展示优点.③在生活中良好运用学习内容.④建立友善情感.⑤建立良好行为和消褪异常行为.⑥提高课堂注意力.⑦训练课堂环节的理解力.⑧选择适宜的考试办法.⑨建立愉快融合的板块时间.实施过程:每天与患儿的老师、家长进行电话访谈1次,每周与老师、家长、患儿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次,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实验开始结束时进行全韦氏智商测定.并总结患儿课堂和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②患儿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③患儿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结果: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为言语智商80分、操作智商110分、总智商95分.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相差30分,智力分项中的高分与低分相差9分,智力发育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有所好转.②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听课,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无扰乱课堂的行为,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③课间行为的变化:结交好朋友;关注参与同学的游戏;听铃声进入教室,不用老师提醒.结论:在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孤独症患儿随班就读的状况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运用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
作者:魏轶兵;卢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为了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和防治康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将精神分裂症分为3型和7个亚型:①阳性精神分裂症分为可逆型和顽固型.②阴性精神分裂症分为缺陷型和衰退型.③混合性精神分裂症分为可逆型、缺陷型和衰退型.并详细介绍了各型的诊断标准和主要临床表现特征.
作者:蓝光心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绝大多数转基因实验动物来源于小鼠,建立一种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医学研究的、简便可靠的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健康BALB/c小鼠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 g,SPF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5只)、缺血组(10只)和再灌注22 h组(5只).健康昆明雄性小鼠130只,雌性30只,体质量25~30 g,SPF级,其中雄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 h组30只,缺血2 h再灌注22,46,70 h组各30只;雌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 h组10只,缺血2 h再灌注22 h组10只.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上述SPF级BALB/c小鼠与昆明小鼠,应用头端涂适量硅胶的6-0单尼龙线自小鼠左侧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阻断其血流2 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假手术组术后24 h,缺血组阻断血流24 h后,再灌注组分别于术后24,48,72 h,麻醉下断头取脑.以神经行为功能评分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Longa标准评分:神经行为功能评分≥1分为模型成功的标准;脑组织冠状切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白色区域为梗死区.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功能评分,脑组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后梗死体积.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成功率BALB/c小鼠约为20%,昆明小鼠雄性为66.7%~73.3%,昆明小鼠雌性为40%~50%.②BALB/c小鼠假手术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的脑切片上,两侧皮层呈均匀的橘红色,未见梗死灶.BALB/c小鼠缺血组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组相似,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结论:线栓法制作昆明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创伤小,缺血的部位较恒定,可以准确控制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以成为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预后及治疗作用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杜芳;王涛;杨学伟;李永刚;郭云良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和血压,以及小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中山大学省级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质量28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n=10):对照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仅分离而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并切断+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迷走神经刺激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切断+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及再灌注开始时均采用智能型生物信号显示处理系统以5 V,2 ms和1 Hz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左迷走神经干远端20min.②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2 h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内皮素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结构的变化.对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进行判定:0~9分,分数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于迷走神经刺激前,夹闭0,30 min,再灌注0,30,60,90,12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③多组均数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变化: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殚[(22.42±9.62),(24.66±10.10),(36.34±10.81),(52.08±19.25)μmol/L,P<0.05].②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270.49±75.43),(170.04±56.30),(190.73±62.85),(200.04±65.21)ng/L,P<0.05].③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比较: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0.11±0.04,012±0.04,0.23±0.10,0.18±0.07,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④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光镜下观察结果: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的肠黏膜结构受损严重,迷走神经刺激组可减轻肠组织损伤程度.⑤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评分: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5.3±0.9),(6.4±1.9),(7.0±1.2)分,P<0.05].⑥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在缺血期基本保持平稳.而在再灌注期,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迷走神经刺激组较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能更明显提高平均动脉压(P<0.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减轻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失衡,从而改善脏器微循环并延缓血压的下降,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柳垂亮;李玉娟;李向宇;黄文起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脑电图引导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以及刺激不同位点对疗效的影响.方法:于2004-12/2005-12选择两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严格区组随机化方法按照处理方式与刺激位点不同共分为4组.其中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1配比),按照刺激位点[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双侧顶叶]不同又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分两组,分别为额叶治疗组、顶叶治疗组,额叶对照组和顶叶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对照、双盲设计.刺激频率依据每位患者脑电图的主频值而定,强度为每位患者运动阈值的80%,经颅磁刺激或模拟经颅磁刺激都将磁极安放在双侧背外侧前额叶或双侧顶叶皮质,每次治疗20min(20小节,每小节1 min,连续刺激4 s,间歇56 s),治疗5次/周,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定.治疗2周后的阳性/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减分率=[ln(治疗前阳性/阴性症状评分)-ln(治疗2周后阳性/阴性症状评分)]/[ln(治疗前阳性/阴性症状评分)-ln(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总体进步分7级∶0=未评;1=进步非常明显;2=进步明显;3=稍有进步;4=无变化;5=稍有恶化;6=明显恶化;7=恶化非常明显.结果:在67例患者中,完成2周治疗的患者63例,脱落4例(5%).其中,额叶治疗组有3例,顶叶治疗组有1例.①治疗组治疗后的阳性症状改善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的阴性症状改善程度差异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②治疗组治疗2周后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3.3±0.9),(3.6±0.7)分,t=-1.344,P=0.184].③刺激双侧背外侧前额叶或双侧顶叶皮质对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无差异.④除1例患者因出现精神兴奋性增强而退出治疗外,未观察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其优点是无创、安全、副反应少.
作者:徐婉姣;金怡;黄悦勤;刘肇瑞;何华;陈进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在吗啡依赖及其戒断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分组: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吗啡组、吗啡+纳络酮组,每组10只.②干预:吗啡组:盐酸吗啡每天两次腹腔注射,起始剂量为每次10 mg/kg,逐日递增,直至第7天时每次70 mg/kg;吗啡+纳洛酮组:吗啡注射方式方法同吗啡组,但在每次吗啡注射前5 min,皮下注射纳洛酮1 mg/kg;生理盐水组:按照同期对照的原则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③进入实验程序前一天及实验处理因素终止后6 h测评各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即观察30 min内小鼠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伴药侧)的停留时间.④于末次注射吗啡后6 h观察各组小鼠30 min内跳跃反应次数、戒断反应前后1 h内跳跃潜伏期、直立、躯体拉伸、体质量丧失量及腹泻等症状.结果:3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终止处理因素后6 h时,吗啡组小鼠30 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457±304)s,吗啡+纳洛酮组小鼠30 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154±118)s,与生理盐水组(121±111)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②吗啡注射同时给予纳洛酮干预减轻了戒断体征:在终止处理因素后6 h,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小鼠均表现跳跃次数增加、起跳潜伏期缩短、躯体拉伸次数增加、腹泻和体质量丧失量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吗啡组还出现直立次数增多.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对抗吗啡所致的小鼠吗啡依赖,并且能有效减轻吗啡撤药时戒断体征.
作者:姜美俊;张世涛;刘学兵;谌红献;郝伟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采用动词产生任务,观察小脑在重复性熟练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于2005-03/04对北京林学院1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词汇产生学习.①材料为汉语双字具体名词96个,随机分成两组,刺激材料随机呈现,刺激呈现500ms,刺激间隔2 000ms.②作业任务和程序:词汇命名任务,看到屏幕中间呈现的汉语双字名词,又快又准的在心里默念出来,并按键;动词产生任务,看到屏幕中间呈现的汉语双字名词,又快又准的在心里默念出一个与名词相关(所呈现的名词能做什么或被做什么)的双字动词,并按键.③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包括5个扫描序列,动词产生任务学习次数为7次.每个组块内连续呈现刺激24个,共60 s,每个组块之间时间间隔20 s.④采用功能磁共振手段对小脑的活动进行扫描.利用反卷积对个体的功能像进行分析.结果:12名健康志愿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学习前右侧小脑激活的体素为313个,左侧小脑为162个,学习训练之后,右侧小脑激活的体素只有25个,左侧小脑为0个.②激活的强度,学习前右侧略高于左侧(8.05,7 36),学习后左侧消失.结论:右侧小脑参与重复性学习的全过程,脑激活呈动态降低的趋势,左侧小脑只参与早期阶段的学习.脑激活有位置上的变化,也有强度变化.
作者:崔淑范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变化,分析神经肽Y与抑郁症状群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组来源为2003-10/2004-1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符合CCMD-3之抑郁症诊断标准,并排除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的抑郁症患者(单相),纳入患者32例,对照组为既往无精神疾病史及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职工32人.病例组采用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盐酸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剂量20 mg/d,1次/d,早晨口服.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神经肽Y的含量.对照组仅测定1次血浆神经肽Y.同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汉密顿焦虑量表(18项)评定症状严重程度,于治疗前、治疗后2,4,6周各评定1次.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指标.评定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75%为症状消失;50%≤减分率<75%为显著进步;25%≤减分率<50%为进步;<25%为无效.结果:病例组32例均完成治疗和量表评定,对照组32例均测得各项指标,并完成量表测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浆神经肽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19.18±36.3),(139.18±41.0)ng/L t=-2.065,P=0.043];治疗后血浆神经肽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28.20±36.9),(119.18±36.3)ng/L,t=-2.696,P=0.0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27,P=0.264).②随治疗的进展病例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值逐次减低,第2,4,6周末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53±6.8),(17.62±6.9),(14.31±5.1),(34.59±7.3)分,P均<0.01];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值也逐次减低,第4,6周末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34±6.5),(15.19±7.0),(11.60±6.7),(20.52±7.2)分,P均<0.01].③病例组32例患者症状消失15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④以血浆神经肽Y水平为因变量,以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疗效、量表中各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治疗前血浆神经肽Y的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中的体质量减轻因子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s=-0.606,P<0.001);而与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疗效结果以及量表中其他因子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干预后能够逆转这种改变,较低的神经肽Y水平与抑郁症患者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症状群有关.神经肽Y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杨斌;王有德;叶兰仙;张兰;张玉堂;刘建斌;陈雪红 刊期: 2006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