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范
背景:有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功能的改善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认知状态好者其运动功能恢复好,早期认知功能的评定可预测运动功能的预后,对患者各项综合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十分有益.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偏瘫和失语的关系,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设计:对比观察.单位: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和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2-01/2005-05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和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4~78岁.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均经脑CT或MRI证实;且均对评估和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其中偏瘫患者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34~78岁.失语症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8岁.非失语症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8~70岁.方法:①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检查法评定是否失语.以失语商<93.8为失语,>93.8为非失语.②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上下肢合计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越好.③采用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评定认知功能.内容分为定向力、知觉能力、视运动组织能力、思维运作能力4大项检查,共22个分测验.分数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功能评定时间均为发病后半个月.样本组间均数行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瘫Fugl-Meyer积分与认知功能评分结果相关性处理采用多元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偏瘫的相关性.②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失语的关系.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偏瘫的相关性:44例偏瘫患者认知功能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检查内容中的定向力、知觉能力、视运动组织能力积分和认知功能总积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34,0.598,0.500,0.548,P<0.01),而思维运作能力评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310,P>0.05).②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与失语的关系:失语症患者认知功能洛文斯顿作业治疗用认知成套测验法中的定向力、知觉能力、视运动组织能力、思维运作和认知功能总积分分别为(4.60±2.37),(15.10±6.02),(14.00±6.93),(12.33±6.77).(1.83±1.09)分,明显低于非失语症患者[(7.30±1.08),(23.20±1.11),(24.25±4.08),(24.20±5.43),(3.50±0.76),t=5.44~7.197,P<0.05].结论:认知功能障碍较重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程度较重;合并失语症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显著降低.
作者:张新萍;耿家贵;陆寅;王强;谭兰 刊期: 2006年第46期
于2002-05/2005-03选择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或门诊神经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抽签法分为森田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20例.森田组在接受森田疗法治疗期间不排除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剂量,适时可减量.药物包括抗抑郁剂.森田治疗分4个治疗阶段:静工作期、轻工作期、重工作期和康复期或相应的治疗顺序,每日要求患者完成日记.药物治疗组以药物治疗为主[选择药物种类同上,不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症状转归指标,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量表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森田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森田组与对照组症状缓解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森田组治疗后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③森田组平均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森田疗法对神经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可减低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剂量.
作者:姚建军;张明廉;安富贵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绝大多数转基因实验动物来源于小鼠,建立一种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医学研究的、简便可靠的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健康BALB/c小鼠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 g,SPF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5只)、缺血组(10只)和再灌注22 h组(5只).健康昆明雄性小鼠130只,雌性30只,体质量25~30 g,SPF级,其中雄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 h组30只,缺血2 h再灌注22,46,70 h组各30只;雌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 h组10只,缺血2 h再灌注22 h组10只.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上述SPF级BALB/c小鼠与昆明小鼠,应用头端涂适量硅胶的6-0单尼龙线自小鼠左侧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阻断其血流2 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假手术组术后24 h,缺血组阻断血流24 h后,再灌注组分别于术后24,48,72 h,麻醉下断头取脑.以神经行为功能评分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Longa标准评分:神经行为功能评分≥1分为模型成功的标准;脑组织冠状切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白色区域为梗死区.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功能评分,脑组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后梗死体积.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成功率BALB/c小鼠约为20%,昆明小鼠雄性为66.7%~73.3%,昆明小鼠雌性为40%~50%.②BALB/c小鼠假手术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的脑切片上,两侧皮层呈均匀的橘红色,未见梗死灶.BALB/c小鼠缺血组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组相似,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结论:线栓法制作昆明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创伤小,缺血的部位较恒定,可以准确控制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以成为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预后及治疗作用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杜芳;王涛;杨学伟;李永刚;郭云良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阅读障碍是学习困难研究中为常见的,可影响儿童的行为、认知、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严重阻碍儿童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目的:研究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认知过程左前额叶皮层血氧变化规律,探讨儿童阅读障碍的神经生理基础.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对象:实验于2003-06/09在华中科技大学完成.选择45名武汉市3~5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8~12岁,均为右利手.其中汉语阅读障碍儿童26名(阅读障碍组),符合ICD-10定义的标准;非阅读障碍儿童19名(对照组).所有对象均取得本人及父母(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方法: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检测汉语阅读障碍和非阅读障碍儿童汉字初级加工(包括被动视觉呈现汉字,汉字朗读,动词联想)及再加工(包括词语输出和语义联想)过程左前额叶脑血氧含量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汉字初级加工及再加工过程中脑血氧含量的变化.结果:纳入阅读障碍儿童26名,非阅读障碍儿童19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汉字初级加工时血氧含量的变化:被动视觉呈现汉字:A,B,C通道上,阅读障碍组血氧含量均高于对照组(0.378 0,0.134 6;0.085 8,0.051 9;0.109 3,0.069 2,P<0.05),D通道上,阅读障碍组和对照组血氧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汉字朗读:A、B、C、D通道上,阅读障碍组血氧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动词联想:在A、C通道上,阅读障碍组血氧含量高于对照组(0.411 2,0.139 7;0.141 3,0.078 4,P<0.05),在B、D通道上,阅读障碍组与对照组血氧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②汉字再加工过程血氧含量的变化:词语输出过程中,阅读障碍组的血氧含量变化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025 7,0.089 0,F=16.25,P<0.01);语义联想过程中,阅读障碍组的血氧含量变化量明显高于对照组(0.073 0,-0.072 1,F=15.59,P<0.01).结论:汉字认知过程阅读障碍儿童左前额叶皮层虽然激活,但相对正常儿童,激活的程度和激活模式均有差异,提示特定脑区功能异常可能是阅读障碍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宋然然;吴汉荣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客观听力检查方法.与以往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比较,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目的:了解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的准确性.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对象:听力正常组为在校大学学生21人42耳,无任何耳科疾病症状,无噪声暴露史及前庭系统疾病,耳镜检查正常.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均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和住院部求治的病例,均行磁共振检查排除中枢性病变;疾病种类主要为:突发性耳聋6例耳、老年性耳聋8例耳,其他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耳聋20例耳,按纯音测听结果均为平坦型或渐降型听力图,按听力损害程度分3组,轻度聋组13例耳、中度聋组9例耳和中重度聋组12例耳.方法:①在隔音室内采用纯音测听检查,测试方法按0.125~8 000 Hz各倍频程的纯音测听,听力正常者的听阈级符合GB-7583-87期望值分布标准.感音神经性聋病例的纯音测听气导听力阈值取0.5,1,2和4 kHz 4个频率的均值.②在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双耳同一刺激强度、相同4个载频音0.5,1,2和4 kHz共8个点同步刺激模式.③在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刺激声为疏波短声,使用插入式耳机,阈值结果判定按取可辨别出Ⅴ波的小刺激声强度.④以纯音测听结果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结果为参照对比,将不同听力水平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Bayers准则下分类资料的多类判别分析和q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纯音测听阈值、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阈值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阈值,Bayers准则下多类判别分析的正确率.结果:正常听力组42例耳及轻度聋组13例耳、中度聋组9例耳和中重度聋组12例耳均测出各项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听性脑干反应值与实际听力水平相符合,与多频稳态诱发电位1.0~2.0 kHz的阈值为接近;不同频率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引出率随着听力损害的加重而逐渐降低,听力正常或轻度聋者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引出率均为100%,而中度、中重度聋组的引出率有所下降(0.5 kHz时,分别为77.8%和92.8%;4 kHz时,分别为88.9%和85.7%).不同频率时,中重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5 kHz及4 kHz时中重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轻度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 kHz时轻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 kHz时中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轻度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由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和实际纯音测听的组别经交互聚类判别纯音测听结果所犯的判断错误,听力正常组的判别符合正确率为100%;轻度聋组12例中仅有1例错判,正确率为92%;中度聋组9例中1例错判,正确率为89%,中重度聋组判别正确率为83%.结论:由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结果可推测以纯音测听结果为标准的客观听力状况所犯的判别错误,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对轻度聋以上的有较好的准确率,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应用前景.
作者:刘敏;苏振忠;陈锡辉;熊观霞;李广智;李倩斐;王新光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05-11-08/2005-12-12对湖南省衡阳市10所中学和4所小学的896名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分析,并采用逻辑回归分析了解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调查工具:①职业倦怠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共22个项目.其中情绪衰竭感,9个项目;非人性化,5个项目;个人成就感,8个项目.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得分越高,个人成就感得分越低,则表示个体的职业倦怠感越严重.②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其中5个项目测量工作-家庭冲突,5个项目测量家庭-工作冲突.得分越高冲突程度越强.③控制感量表,共14个项目,得分越高控制感越强.结果:共发放问卷896份,收回有效问卷766份.①职业倦怠情况分析:情绪衰竭评分:女教师显著高于男教师(2.25±0.88,2.06±0.84,t=3.51,P<0.01);高中教师明显高于小学和初中教师(2.39±0.89,2.01±0.85,2.12±0.93,P<0.01~0.05);中教二级及以下教师显著低于中教一级的教师(2.03±0.73,2.23±0.97,P<0.05).非人性化程度评分:高中教师明显高于小学教师(1.97±0.75,1.52±0.56,P<0.01).个人成就感评分:小学教师明显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3.53±0.75,3.26±0.79,3.22±0.78,P<0.05);16~20年教龄的教师显著高于1~5年教龄的教师(3.50±0.73,3.24±0.77,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倦怠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408,P<0.01;r=0.244,P<0.01;r=0.075,P<0.05);家庭-工作冲突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均呈显著正相关(r=0.088,P<0.05;r=0.215,P<0.01),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r=-0.153,P<0.01);控制感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均呈显著负相关(r=-0.256,P<0.01;r=-0.092,P<0.05),控制感越低职业倦怠越强;控制感与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呈显著负相关(r=-0.282,P<0.01;r=-0.292,P<0.01),工作家庭冲突越强控制感越低.③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感对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的回归方程有效(F=29.56,P<0.01),两预测变量的联合解释率为17.3%.职业倦怠对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控制感的回归方程有效(F=38.67,P<0.01),3个预测变量的联合解释率为13.2%.结论:中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不高,非人性化程度较低,而个人成就感较高,整体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工作家庭冲突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控制感对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作者:唐芳贵;彭艳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通过对1例恋物症患者认识领悟治疗的个案,观察和分析形成恋物症的原因,探讨认识领悟疗法对恋物症的治疗作用.方法:于2004-10/2005-05在河南第二荣康医院精神科对1例男性恋物症患者实施观察法、谈话法和认识领悟疗法治疗.观察法:对患者的衣着,表情、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效果.谈话法:通过语言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过程,根据患者接近所恋物品时的反应来判断治疗效果.认识领悟疗法:按照钟友彬教授创立的认识领悟疗法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对恋物症患者实施认识领悟治疗.结果:患者的恋物症状完全消失,其恋物症得以治愈.结论:使用认识领悟疗法治疗恋物症确实有效.
作者:陈四军;李曙亮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氯胺酮是否可通过影响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而发挥抗伤害作用尚不清楚;一氧化氮在脊髓水平主要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发展,可诱导Fos表达,但其是否参与了氯胺酮对痛信号的转导或调控的机制不明.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对甲醛痛刺激的反应及氯胺酮的影响.设计:均衡随机的动物实验.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和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0-01/03在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30只,用均衡随机方法分为6组,甲醛组6只,甲醛+氯胺酮组6只,氯胺酮+甲醛组6只,氯胺酮组6只,甲醛+生理盐水组3只,生理盐水组3只,各组雌雄比例相同.方法:①甲醛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200μL一侧前爪掌心皮下注射,刺激1 h.②甲醛+氯胺酮组:甲醛痛刺激10 min后腹腔注射100 mg/kg氯胺酮1 h.③氯胺酮+甲醛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 min后再行甲醛痛刺激1 h.④氯胺酮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氯胺酮1 h.⑤甲醛+生理盐水组:甲醛痛刺激10 min后腹腔注射等容(10 mL/kg)的生理盐水1 h.⑥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1 h.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②取脊髓切片,用c-fos基因免疫组化法和NADPH-d组化技术染色,观察大鼠脊髓背角4层(Ⅰ~Ⅱ层,Ⅲ~Ⅳ层,Ⅴ~Ⅵ层,Ⅶ~Ⅹ层)切片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FLI)和FLI/NOS双标记神经元的数目变化.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行为学变化: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甲醛后,出现痛反应;注射氯胺酮的大鼠,注射后数分钟内翻正反射消失,无明显的痛行为表现,而呈持续睡眠状态,至灌注时翻正反射仍未恢复.②FLI神经元表达: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侧脊髓背角出现大量FLI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氯胺酮+甲醛组、甲醛+氯胺酮组大鼠脊髓FLI细胞的分布与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基本相似,但FLI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脊髓未见或偶见FLI阳性细胞.③FLI/NOS双标记神经元表达:氯胺酮+甲醛组、甲醛+氯胺酮组脊髓背角Ⅰ~Ⅱ层双标记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1±1),(1±1),(7±3),(8±3)个/切片,P<0.01],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无表达.结论:同侧相应脊髓节段的某些神经元参与了化学性致痛信息的传导和调控,氯胺酮通过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而产生抗伤害作用;此作用与抑制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活性有关.
作者:颜明;曾因明;张励才;戴体俊;段世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新乡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7日龄SD大鼠11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6只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96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又分为术后3,8,24 h,3,6,14 d 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6只.参照Rice等方法制备左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的时相点的表达变化,同时对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纳入动物1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3,8 h白细胞介素18呈低水平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0.021,0.190±0.015,0.219±0.012,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24 h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开始增加,术后3,6 d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继续增强,到术后14 d达到高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93±0.075,0.307±0.052,0.419±0.038,0.827±0.068,0.206±0.021,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1~6 d逐渐加重,14 d坏死区胶质细胞增生明显.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8蛋白的表达增加,这一时期正发生着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提示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了促损伤作用.
作者:史绯绯;汪意明;王礼周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粘附分子上调导致的白细胞浸润与脑梗死灶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哪些因素对其能产生影响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材料:实验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病理科完成.成年雌性SD大鼠,制作脑缺血模型时体质量控制在280~350 g.方法:大鼠分3组:对照组、卵巢切除组、雌激素治疗组(雌二醇,200μ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4周).4周后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 h、2 h再灌注0、1、3、6、22、70 h模型.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缺血半球选取10个高倍视野计算脑组织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均数,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实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核因子κB表达水平.结果:①核因子-κB表达:卵巢切除组缺血1 h即有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在缺血2 h才有阳性细胞,3组均在缺血2 h再灌注3 h时相表达强,后逐渐降低,卵巢切除组在再灌注70 h仍有少量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再灌注22 h后未见核因子κB阳性细胞.②在缺血2 h再灌注22 h时,卵巢切除组动物脑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多,与雌激素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45),在缺血2 h再灌注70 h时,卵巢切除组仍多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治疗组,但仅和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雌激素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
作者:江云;陈光辉;周国庆;孟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身心不平衡发展可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对大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以寻求一种可以调节这种不平衡状态的方法.方法:①选取2006-05大连理工大学在校三年级学生99人,实验前未进行过任何调节训练,1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均知情同意.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调节训练组55人,空白对照组44人,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调节训练组学生给予身心调节训练.学生只需要选取舒适、自然的坐式,全身放松,思想平静,慢慢调整呼吸,平静而自然的跟随CD中的指导语即可,不必刻意关注指导语.指导语包括指导练习者正确的身体调节、思维及心态调整、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调节以及融于自然之中的自我意象调节等环节,后是结束语,整个过程持续30 min.此调节法1次/d,连续5d.所有受试对象均得到具体的个人指导并集中练习,以确保练习方法正确且无干扰.③空白对照组学生在这5 d过程中,按照平时的生活规律生活,不做任何有关调节的训练.④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POMS(profile of mood states)量表测试.POMS量表是神经行为测试组合中用以反映受试对象情感状态特征的问卷,包括65个题目,每一项情感状态均分为5个等级(分数越高情感越强烈).通过测试结果得到紧张-焦虑、忧郁-沮丧、愤怒-敌意、疲惫-惰性、困惑-迷惑、活力-运动这6个分量表分数,其中前5个分量表为消极心境,后1个为积极心境.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0.87,再测信度为0.65~0.74.根据6个分量表可计算出全量表(即心境失调)的分数,全量表分数=各消极心境分数之和-积极心境分数+100.结果:调节训练组有11人因未能完成全部训练而脱落,共88人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前后两组学生POMS全量表分数的比较:实验前两组学生的POMS全量表分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心境失调情况基本相似.实验后,调节训练组的全量表分数明显降低(t=4.804,P=0.000);空白对照组全量表分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813,P>0.05).②实验后POMS各分量表分数的组间方差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后调节训练组紧张-焦虑、忧郁-沮丧、活力-运动、愤怒-敌意、困惑-迷惑量表分数均有明显改善(F=4.026~5.175,P均<0.05),疲惫-惰性量表分数无明显变化(F=0.095,P>0.05).结论:身心调节法可以帮助练习者减缓压力,改善抑郁状态,提高身体活力,增强处理应激事件的能力.
作者:王俊红;唐一源;冯洪波;林瑶;马莹华;鹿麒麟;冯士刚;金珏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血管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与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的关系,从家兔血管入手,用形态学方法来观察分析血管的感受器通路网络.方法:实验于2004-10/11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进行.①选取雄性家兔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2只/组.②两组兔以乌拉坦1.5g/kg麻醉后,经耳缘静脉注射1g/L荧光素核黄(Sigma,批号74681-68-8)500μL逆行神经追踪,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规定兔成活18~24 h,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规定兔成活30~36 h.③分别取C2~L5脊神经节、颈、胸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大脑、小脑、丘脑、脑干、脊髓、胃、小肠、心肌、肺、肾、骶脊肌、肠系膜下动脉、牵涉区部位的皮、骶部的皮及耳,冰冻连续切片,分别做成两套,一套蒸馏水贴片,直接在OlympusZX-004荧光显微镜下寻找各组织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荧光标记密集的神经末梢部位;另一套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再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新的发现.结果: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在胃黏膜下标记到副交感神经元;在小肠黏膜及黏膜下标记到大量的节细胞;在C2~L5脊神经节未发现标记细胞,但在神经节外膜上可见密集的荧光;在脊髓前、后角未见到标记细胞及明显的荧光密集区,但有较弥散的荧光;在下丘脑、大脑及小脑未发现标记细胞及明显的荧光密集区,骶脊肌膜、气管内外膜、心肌的内外膜、肾小球、皮内毛细血管袢发现较明显的荧光密集区;肠系膜动脉壁发现密集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肠系膜下神经节有标记细胞,细胞核为金黄色,细胞质为蓝黑色,在胃黏膜下标记到副交感神经元.②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在C2~L5脊神经节未发现核黄标记细胞,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的标记细胞与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相似,荧光密集区的部位亦相同.结论:家兔血管内膜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网络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纤维、副交感神经元等神经网络组成,上行通路网络可达脊神经节和脊髓,下行通路网络可达骶脊肌膜、气管内外膜、心肌的内外膜、肾小球、皮内毛细血管袢、动脉壁等组织.与胃牵涉区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网络在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及其上、下行通路网络相互重叠.
作者:章云海;雷玲;耿祝生;徐志强;李静;扬聪颖;李玉;曾因明;周震球;李爱民;刘克芳;陆爱蓉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和血压,以及小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中山大学省级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质量28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n=10):对照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仅分离而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并切断+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迷走神经刺激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切断+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及再灌注开始时均采用智能型生物信号显示处理系统以5 V,2 ms和1 Hz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左迷走神经干远端20min.②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2 h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内皮素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结构的变化.对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进行判定:0~9分,分数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于迷走神经刺激前,夹闭0,30 min,再灌注0,30,60,90,12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③多组均数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变化: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殚[(22.42±9.62),(24.66±10.10),(36.34±10.81),(52.08±19.25)μmol/L,P<0.05].②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270.49±75.43),(170.04±56.30),(190.73±62.85),(200.04±65.21)ng/L,P<0.05].③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比较: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0.11±0.04,012±0.04,0.23±0.10,0.18±0.07,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④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光镜下观察结果: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的肠黏膜结构受损严重,迷走神经刺激组可减轻肠组织损伤程度.⑤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评分: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5.3±0.9),(6.4±1.9),(7.0±1.2)分,P<0.05].⑥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在缺血期基本保持平稳.而在再灌注期,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迷走神经刺激组较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能更明显提高平均动脉压(P<0.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减轻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失衡,从而改善脏器微循环并延缓血压的下降,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柳垂亮;李玉娟;李向宇;黄文起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苯西克定长期应用对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建立精神药理学研究用精神分裂症社会行为动物模型,并观察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6/09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1,苯西克定剂量及用药时间对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选用6周龄的DDY种雄性小鼠,在饲养2周后,被抽签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两笼饲养.高剂量苯西克定长期用药组:10 mg/kg,14 d;低剂量苯西克定长期用药组:3 mg/kg,14 d;长期用药对照组:生理盐水,14 d;高剂量苯西克定短期用药组:10 mg/kg,7 d;短期用药对照组:生理盐水,7 d.所有药物均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在停药第3,7,14,21,28天分别进行社会行为测验.②实验2,抗精神病药对苯西克定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另选小鼠60只分为5组,每组12只,分两笼饲养.大剂量氯氮平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氯氮平10 mg/(kg·d)7 d;小剂量氯氮平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氯氮平3 mg/(kg·d)7 d;大剂量氟哌啶醇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氟哌啶醇3 mg/(kg·d)7 d;小剂量氟哌啶醇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氟哌啶醇1 mg/(kg·d)7 d;生理盐水组:连续注射生理盐水14 d,停14 d后注射生理盐水7 d.各组在停止氯氮平、氟哌啶醇或生理盐水后当日和7 d后进行社会行为测验.结果:12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实验1显示,高剂量苯西克定长期用药组小鼠停药后3,7,14,21,28 d进行社会行为的时间减少[(16.8±4.3),(13.4±3.5),(15.5±3.9),(28.2±5.0),(32.5±4.9)s,P<0.01],这一效果在停药后第28天仍然存在.②实验2显示,高剂量苯西克定连续用药所导致小鼠社会行为的减少在给予氯氮平连续7 d的治疗后这一现象明显改善(用药前:(13.8±1.6)s,停药当天:(143.1±36.1)s,停药7 d后:(64.8±10.3)s,P<0.01,P<0.05),小剂量氯氮平用药7 d后苯西克定所致小鼠社会行为的减少没有改变.氯氮平对苯西克定所致小鼠社会行为的改善在停药1周后其作用消失.氟哌啶醇对苯西克定所致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没有改善作用.结论:10 mg/kg苯西克定长期用药可所导致小鼠社会行为减少,10 mg/(kg·d)氯氮平可逆转以上苯西克定的作用,提示10 mg/kg苯西克定长期用药所致小鼠行为改变可作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社会行为的动物模型.
作者:乔宏;周东丰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幼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仍然以教育训练为主.目的:通过案例剖析,为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提供启发,为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设计:个案分析.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及南京市上新河小学.对象:孤独症患儿,男,1998-06生,于2001-02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5个月.教育措施内容包括:①良好接受课堂学习.②课堂上展示优点.③在生活中良好运用学习内容.④建立友善情感.⑤建立良好行为和消褪异常行为.⑥提高课堂注意力.⑦训练课堂环节的理解力.⑧选择适宜的考试办法.⑨建立愉快融合的板块时间.实施过程:每天与患儿的老师、家长进行电话访谈1次,每周与老师、家长、患儿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次,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实验开始结束时进行全韦氏智商测定.并总结患儿课堂和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②患儿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③患儿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结果: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为言语智商80分、操作智商110分、总智商95分.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相差30分,智力分项中的高分与低分相差9分,智力发育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有所好转.②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听课,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无扰乱课堂的行为,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③课间行为的变化:结交好朋友;关注参与同学的游戏;听铃声进入教室,不用老师提醒.结论:在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孤独症患儿随班就读的状况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运用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
作者:魏轶兵;卢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在吗啡依赖及其戒断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分组: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吗啡组、吗啡+纳络酮组,每组10只.②干预:吗啡组:盐酸吗啡每天两次腹腔注射,起始剂量为每次10 mg/kg,逐日递增,直至第7天时每次70 mg/kg;吗啡+纳洛酮组:吗啡注射方式方法同吗啡组,但在每次吗啡注射前5 min,皮下注射纳洛酮1 mg/kg;生理盐水组:按照同期对照的原则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③进入实验程序前一天及实验处理因素终止后6 h测评各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即观察30 min内小鼠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伴药侧)的停留时间.④于末次注射吗啡后6 h观察各组小鼠30 min内跳跃反应次数、戒断反应前后1 h内跳跃潜伏期、直立、躯体拉伸、体质量丧失量及腹泻等症状.结果:3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终止处理因素后6 h时,吗啡组小鼠30 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457±304)s,吗啡+纳洛酮组小鼠30 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154±118)s,与生理盐水组(121±111)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②吗啡注射同时给予纳洛酮干预减轻了戒断体征:在终止处理因素后6 h,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小鼠均表现跳跃次数增加、起跳潜伏期缩短、躯体拉伸次数增加、腹泻和体质量丧失量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吗啡组还出现直立次数增多.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对抗吗啡所致的小鼠吗啡依赖,并且能有效减轻吗啡撤药时戒断体征.
作者:姜美俊;张世涛;刘学兵;谌红献;郝伟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06-03以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员工330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成人依恋测量问卷(由关系问卷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组成)、社会支持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关系问卷描述4种依恋类型,要求被试从中选出一种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上进行记分;社会支持问卷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主观幸福感问卷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正性体验和负性体验4个指标计分.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成人依恋类型对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05份,回收率为92.4%.剔除空白问卷等无效问卷10份,得到合格问卷295份,有效率为89.3%.①成人依恋类型:安全型117人(占38.4%),轻视型80人(占26.1%),矛盾型54人(占17.7%),害怕型44人(占14.4%).②女性的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t(293)=2.60,P<0.01),主观支持(t(293)=2.09,P<0.05)和社会支持总分(t(293)=2.74,P<0.01)显著高于男性.③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的可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正性体验、负性体验以及主观幸福感问卷总分指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均高于不安全型的个体.④依恋焦虑与负性情绪、负性体验都有着极强的正相关(r=0.425~0.463,P<0.01);与正性情绪、正性体验以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也存在负相关(r=-0.431~-0.213,P<0.01)⑤依恋焦虑、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可利用度可以进入对主观幸福感总分的回归方程(P<0.01).结论:成人依恋类型和个体的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依恋焦虑、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可利用度进行预测.
作者:李同归;李楠欣;李敏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复方戒毒肽对吗啡成瘾小鼠脑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和一氧化氮合酶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5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动物室和郑州大学志愿戒毒研究中心第一实验室完成.复方戒毒肽由脑肽配制而成,主要含有酸性肽,牛神经肽FF等小分子神经肽.90只健康的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8~10周龄,体质量(20±2)g.抽签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成瘾模型建立:腹腔注射吗啡,1次/d,100mg/kg,共11d.成瘾模型组:成瘾模型建立后,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成瘾模型建立后,用生理盐水1 mL/次灌胃治疗15 d.自然戒断组:成瘾模型建立后,正常喂养15 d,期间不做任何处理;高、中、低剂量的复方戒毒肽治疗组:成瘾模型建立后,给成瘾小鼠按80 mg/kg,40 mg/kg,20 mg/kg的复方戒毒肽进行灌胃治疗,神经肽溶液的实际用量为1 mL,0.5 mL,0.25 mL,时间为15 d.单独使用复方戒毒肽组:仅给正常小鼠按80 mg/kg剂量的复方戒毒肽灌胃15 d.实验结束后取材,通过免疫组化和Biosens数字成像系统分析仪测定海马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和一氧化氮合酶水平.结果:8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水平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成瘾模型组两者水平均增高(134.93±6.83,117.24±3.91;116.26±8.64,96.81±6.16,P<0.05);与成瘾模型组、自然戒断组、生理盐水组、40mg/kg和20mg/kg复方戒毒肽组相比,80mg/kg复方戒毒肽组两者水平均明显降低(134.93±6.83,117.24±3.91;133.10±8.97,115.82±5.61;134.92±8.51,116.55±5.10;120.02±7.49,106.03±8.99;120.02±7.49,106.03±8.99;128.59±9.26,112.59±2.93;130.50±2.50,113.22±5.14,P<0.05).结论:80 mg/kg的复方戒毒肽能够降低吗啡成瘾小鼠脑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水平.
作者:安玉会;杨松华;马红霞;毛红丽;郭茂锋;李萍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分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行为特点,为制定健康教育方案提供资料.方法:于2004-06/12对属于社区服务中心辖区内并愿意接受有关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和在社区门诊治疗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对照人群进行自我评估,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4个方面的生活质量指标、抑郁自评量表的抑郁情绪、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内外向、情绪的稳定性、精神质和心理掩饰.结果:①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糖尿病组116份,对照组62份.②糖尿病组体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25.61±1.93)kg/m2,(24.00±2.00)kg/m2,t=5.24,P<0.01].对糖尿病的了解:糖尿病组:很了解42例(36.2%)、了解63例(54.3%)、不甚了解11例(9.5%).对照组:很了解6例(9.7%)、了解52例(83.9%)、不甚了解4例(6.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16.45,P<0.01).运动规律两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糖尿病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心理掩饰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50.74±4.27,48.71±4.65;38.78±4.94,29.06±7.90;9.90±1.53,9.32±1.73,t=2.933,8.805,2.420,P<0.05~0.0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客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的心理领域分、社会领域分、自我满意分均低于对照组(8.10±1.78,9.00±1.79;6.60±0.77,7.47±0.78;10.84±2.56,12.71±3.20;28.72±2.75,32.18±5.18;72.80±8.20,77.39±7.98,t=3.183,7.106,4.233,5.833,3.587,P<0.01).④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抑郁情绪影响突出(P<0.05~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具有不稳定的情绪、较差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不成熟的个性特点和消极的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行为特点.
作者:林海程;谭文争;林勇强;刘珍妮;李刚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变化,分析神经肽Y与抑郁症状群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组来源为2003-10/2004-1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符合CCMD-3之抑郁症诊断标准,并排除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的抑郁症患者(单相),纳入患者32例,对照组为既往无精神疾病史及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职工32人.病例组采用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盐酸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剂量20 mg/d,1次/d,早晨口服.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神经肽Y的含量.对照组仅测定1次血浆神经肽Y.同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汉密顿焦虑量表(18项)评定症状严重程度,于治疗前、治疗后2,4,6周各评定1次.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指标.评定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75%为症状消失;50%≤减分率<75%为显著进步;25%≤减分率<50%为进步;<25%为无效.结果:病例组32例均完成治疗和量表评定,对照组32例均测得各项指标,并完成量表测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浆神经肽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19.18±36.3),(139.18±41.0)ng/L t=-2.065,P=0.043];治疗后血浆神经肽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28.20±36.9),(119.18±36.3)ng/L,t=-2.696,P=0.0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27,P=0.264).②随治疗的进展病例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值逐次减低,第2,4,6周末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53±6.8),(17.62±6.9),(14.31±5.1),(34.59±7.3)分,P均<0.01];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值也逐次减低,第4,6周末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34±6.5),(15.19±7.0),(11.60±6.7),(20.52±7.2)分,P均<0.01].③病例组32例患者症状消失15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④以血浆神经肽Y水平为因变量,以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疗效、量表中各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治疗前血浆神经肽Y的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中的体质量减轻因子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s=-0.606,P<0.001);而与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疗效结果以及量表中其他因子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干预后能够逆转这种改变,较低的神经肽Y水平与抑郁症患者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症状群有关.神经肽Y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杨斌;王有德;叶兰仙;张兰;张玉堂;刘建斌;陈雪红 刊期: 2006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