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归;李楠欣;李敏
目的:检测牙龈卟啉菌内毒素(Pg-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所释放的NO、肿瘤坏死因子α和H2O2是否受到束缚应激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福建医科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取1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及应激组,每组7只.②造模:正常组不加刺激,应激组大鼠置于特制的圆柱形筒内,于实验开始初3 d每日9:00~15:00被置于束缚筒6 h,3 d后于每日9:00至次日9:00被置于束缚筒24 h,正常饲养24h后再应激24 h,如此循环直至实验结束.③观察指标:观察造模12 d后两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并及时处死,收集腹腔液,计数巨噬细胞总量.贴壁后的巨噬细胞分成2组分别继续用RPMI-1640培养液和RPMI-1640培养液+1 mg/L Pg-LPS继续培养,24 h后分别收集上清,观察无刺激组、单纯Pg-LPS组、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上清液中NO,H2O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1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完成时应激组大鼠体质量低于正常组[(162.14±17.53),(263.57±19.94)g,P<0.05].②应激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总量低于正常组[(9.49±2.75)×106(31.47±8.00)×106,P<0.01].③NO浓度:单纯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265.69±10.86),(239.40±12.07)μmol/L,P<0.05];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和单纯应激组[(257.57±12.43),(239.40±12.07),(243.32±13.94)μmoL/L,P<0.05].④H2O2浓度: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7.14±1.04),(7.54±1.15),(5.27±1.02)μmol/L,P<0.05].⑤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16.81±4.76),(8.38±0.93)ng/L,P<0.05]. 结论:①束缚应激可改变巨噬细胞对牙龈卟啉菌内毒素刺激的反应,引起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紊乱.②应激作为一种不良刺激因素,可以和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一起发生协同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发生.
作者:林实;李榕卿;李艳芬;蔡晶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氯氮平为精神科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有报道该药物会引起人体细胞染色体畸变,本文进一步分析其对人生殖细胞的诱变性及生殖遗传毒性.目的:应用人精子染色体离体测试系统研究氯氮平对人精于染色体的影响.设计:以离体人精子染色体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材料:人精液标本取自半年内未接触过理化诱变因子的健康成年男性,氯氮平原药粉为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鼠卵取自6~8周龄的雌金黄地鼠,受精和洗涤精卵用培养基为含0.3%人血白蛋白的BWW液,获能用培养基为含3.5%人血白蛋白的BWW液,受精后培养基用含10%地鼠血清的卵培养基.方法:实验前3 d给实验地鼠肌肉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40单位/只,58 h后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0单位/只.收集精液于无菌小烧杯内,经洗涤、离心、获能后,制作成5 mL精子悬液,均分于5支离心管中,一管加入终浓度为40 mg/L的平阳霉素作为阳性对照,一管不加任何试剂作为阴性对照,其余3管加氯氮平,终浓度分别为200、400、800μg/L,取出地鼠卵后,分别用0.1%的透明质酸酶和胰酶去除卵丘细胞和透明带后,平均移入5个培养皿中的一个空白液滴中,用分步固定气干法制备精于染色体.主要观察指标:染色体结构畸变精子率和断裂数.结果:氯氮平浓度分别为200,400,800μg/L时,染色体结构畸变精子率和断裂均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且3个剂量组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而平阳霉素40 mg/L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氯氮平对人精子染色体无损伤作用,人精子染色体离体测试系统主要检测诱变剂对染色体的致断作用,可能氯氮平对精子染色体不具有这种损伤作用,而有其它遗传毒理机制.
作者:蒙华庆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客观听力检查方法.与以往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比较,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目的:了解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的准确性.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对象:听力正常组为在校大学学生21人42耳,无任何耳科疾病症状,无噪声暴露史及前庭系统疾病,耳镜检查正常.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均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和住院部求治的病例,均行磁共振检查排除中枢性病变;疾病种类主要为:突发性耳聋6例耳、老年性耳聋8例耳,其他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耳聋20例耳,按纯音测听结果均为平坦型或渐降型听力图,按听力损害程度分3组,轻度聋组13例耳、中度聋组9例耳和中重度聋组12例耳.方法:①在隔音室内采用纯音测听检查,测试方法按0.125~8 000 Hz各倍频程的纯音测听,听力正常者的听阈级符合GB-7583-87期望值分布标准.感音神经性聋病例的纯音测听气导听力阈值取0.5,1,2和4 kHz 4个频率的均值.②在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双耳同一刺激强度、相同4个载频音0.5,1,2和4 kHz共8个点同步刺激模式.③在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刺激声为疏波短声,使用插入式耳机,阈值结果判定按取可辨别出Ⅴ波的小刺激声强度.④以纯音测听结果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结果为参照对比,将不同听力水平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Bayers准则下分类资料的多类判别分析和q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纯音测听阈值、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阈值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阈值,Bayers准则下多类判别分析的正确率.结果:正常听力组42例耳及轻度聋组13例耳、中度聋组9例耳和中重度聋组12例耳均测出各项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听性脑干反应值与实际听力水平相符合,与多频稳态诱发电位1.0~2.0 kHz的阈值为接近;不同频率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引出率随着听力损害的加重而逐渐降低,听力正常或轻度聋者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引出率均为100%,而中度、中重度聋组的引出率有所下降(0.5 kHz时,分别为77.8%和92.8%;4 kHz时,分别为88.9%和85.7%).不同频率时,中重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5 kHz及4 kHz时中重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轻度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 kHz时轻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 kHz时中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轻度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由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和实际纯音测听的组别经交互聚类判别纯音测听结果所犯的判断错误,听力正常组的判别符合正确率为100%;轻度聋组12例中仅有1例错判,正确率为92%;中度聋组9例中1例错判,正确率为89%,中重度聋组判别正确率为83%.结论:由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结果可推测以纯音测听结果为标准的客观听力状况所犯的判别错误,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对轻度聋以上的有较好的准确率,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应用前景.
作者:刘敏;苏振忠;陈锡辉;熊观霞;李广智;李倩斐;王新光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对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下颌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11/2005-11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120侧成人颅骨(男60侧,女60侧)和30侧尸体(男20侧,女10侧);均为无主尸体.测量了120侧成人颅骨卯圆孔等结构的数据,观测了30侧成人尸头下颌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①与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男性除卵圆孔前壁厚、女性除颧弓中点下缘至翼突基部距离、卵圆孔宽径、卵圆前壁厚、卵圆孔前外侧缘至三叉神经压迹近距离外,其余结构均存在侧别差异(P<0.05~0.01).除左侧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距离、左侧卵圆孔宽径、卵圆孔前壁厚外,其余侧别结构均存在性别差异(P<0.01).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的距离,男性左侧为(40.4±0.3)mm,右侧(40.9±0.4)mm.女性左侧为(39.8±0.6)mm,右侧为(40.2±0.7)mm.②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下颌神经长度(10.4±1.6)mm,宽度为(4.5±1.5)mm,其中颅内段长(6.3±1.5)mm,卵圆孔内段长(5.1±0.6)mm.脑膜中动脉外径左侧为(1.5±0.3)mm,右侧为(1.5±0.4)mm.至上颌动脉起点的距离左侧为(7.1±0.4)mm,右侧为(8.3±0.3)mm.大部分脑膜副动脉入棘孔以前发出,起源于脑膜中动脉者22侧(73%).上颌动脉者7侧(23%).以双根起始者1侧(3%).分支数,1支型24侧(80%).2支型2侧(7%).不存在4侧(13%).脑膜副动脉分别经卵圆孔、蝶导血管、骨性翼棘孔入颅腔.下颌神经与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关系:脑膜中动脉位于下颌神经的后外侧22侧(73)%.位于下颌神经的外侧8侧(27%).结论:获得了下颌神经的长度、宽度,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以及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海绵窦内等穿过的结构及毗邻关系的观测结果.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作者:邓兆宏;刘伟;王金勇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临床上有3%~30%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出现以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损伤的病理损伤机制,及高压氧对迟发性脑损伤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卫生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航空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80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35只,高压氧组35只,后2组又分为染毒后6 h、1,3,5,7,14,21 d 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方法:①模型组:将大鼠放入染毒罐中,吸入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60 min,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保持在2 500×10-6,制备急性CO中毒动物模型.②高压氧组:同模型组造模,染毒后3 h开始行高压氧治疗,压力0.2 MPa,氧的体积分数保持在0.90以上,整个过程共115 min,染毒后前3 d 2次/d,之后1次/d,每周休息1 d.③正常对照组不干预.主要观察指标:①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大鼠染毒后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的特点.②通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等方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观察急性各组大鼠脑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情况.结果:造模后大鼠死亡率约为10%.①模型组大鼠脑内发生广泛的病理损伤,脑皮质、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等部位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其中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损伤较重.苏木精-伊红、TUNEL染色和电镜观察表明大鼠海马神经元发生凋亡,凋亡神经元从染毒后第3天开始显著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P<0.01),以后逐渐减少.②高压氧组:与模型组相比,脑内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减轻,各时间点大鼠海马区损伤均轻于模型组;凋亡神经元数目减少,尤以中毒后5和7 d明显(P<0.01).高压氧促进模型大鼠海马区Bcl-2蛋白表达,尤以CO暴露后3,5 d明显(P<0.01).结论: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出现广泛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表现为迟发的神经元坏死和凋亡.②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变性坏死神经元,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坏死和凋亡.
作者:李金声;常耀明;李清波;谢小平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中学生学习焦虑状况及其特征,探索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感觉寻求特质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方法:于2003-05/06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春市两所中学6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学习焦虑分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进行测评.其中①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由8个内容量表组成,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采用学习焦虑分量表测查学习焦虑状况,≥8分为有学习焦虑障碍.②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条目各10项,量表的评分数据越高则积极或消极的应对倾向越高.③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全量表由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两个分量表组成,全量表的标准分≥60分,属于高感觉寻求者,40~60分为感觉寻求水平一般,如果≤40分则说明感觉寻求水平较低.结果: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①被试群体中,存在学习焦虑者(学习焦虑量表分≥8分)占测量总人数的7.1%.从初一至高三各年级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状况并不是逐年升高或递减的,而是呈波动的趋势.高中一年级男生学习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23.46±2.74,22.30±2.69,22.39±2.97,P<0.05).②中学生学习焦虑与消极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r=0.366,P<0.01);与积极应对、去抑制和感觉寻求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233,P<0.01;r=-0.087,P<0.05;r=-0.127,P<0.05).③回归分析表明,消极应对对学习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0.333,R2=0.161,P<0.001).结论:积极应对和具有较高冒险寻求的中学生学习焦虑水平较低,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学习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敬阳;张明;刘桂英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均为独生子女,其中男12例,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平均(8.1±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结果:1例女孩失踪,2例男孩失访,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占57%),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占64%)并 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6.50,减分24.50±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作者:徐顺生;成敬;白雪光;石淑华;张静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分析时间管理倾向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方法:2005/2006-05抽取川北医学院和西华师范大学学生1~4年级学生600名,同时进行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倾向问卷调查,时间管理倾向问卷选用黄希庭等编制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量表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3个分量表所组成,全量表共44个项目.量表按1~5点等级计分.得分越高就表明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自编的幸福感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4个分量表.施测方式为集体调查,调查主要在教室进行.结果:发放问卷600份,经严格筛选,选出合格问卷558份,有效率为93%.男256名,女302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2±1.5)岁.①在时间管理倾向上,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3个维度的得分看,女生分数都高于男生分数.但只有时间效能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5.54±7.97,31.45±5.53,P<0.05).②女生总体幸福感评分显著高于男生(30.265±7.33,27.324±6.12,P<0.05),而且女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2个维度评分也显著高于男生(17.892±5.75,16.365±5.68;27.976±6.88,26.180±6.92,P<0.05),男、女生消极情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85,0.376,0.506,P<0.01),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2,P<0.01).而且在时间价值观、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上也存在同样趋势.④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对总体幸福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并且时间效能感上具有大的偏回归系数(β=0.558,P=0.000).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构成显著回归效应,且时间效能感与消极情感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结论:时间管理倾向是衡量主观幸福感好的预测指标.
作者:李儒林;胡春梅;田川;代成书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分析低氧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凋亡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04在新乡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抽签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低氧预处理组,每组8只.参照Zea-Longa改良的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动物缺血侧上下肢体瘫痪,围绕缺血对侧呈逆时针绕圈(追尾现象)为模型制备成功表现.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缺血3 h后再灌注24h.低氧预处理组的大鼠在以300 mL/min流量灌入N2和O2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处理3 h恢复12 h后,采用动脉线栓法缺血3 h再灌注24h后取材,经处理后制备切片;假手术组仅切开一侧皮肤暴露颈总动脉.各组切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神经组织学特征,Fas、Fas-L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并在不同时间(缺血1,2,3 h再灌注1,4,8,24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结果:纳入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缺血3 h再灌注8 h后低氧预处理组神经行为缺失计分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0.6±0.5),(1.3±0.5)分,t=2.546,P=0.023];再灌注24 h后低氧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失计分显著低于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1.1±0.6),(04±0.5)分,t=2.376,P<0.05].②神经组织学特征: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区中心神经组织结构完全破坏.神经元大部分坏死,细胞间隙明显增宽.缺血边缘区神经元肿胀、形态变为角形或扇形,神经元周神经纤维呈空泡状或海绵状,神经胶质细胞肿胀.低氧预处理组损伤程度轻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③低氧预处理组在缺血半球亦可监测到凋亡细胞,右侧均为阴性,凋亡细胞形态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相似,但数量少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23.1±4.4),(39.4±2.4),P<0.05].④假手术组及非缺血侧大脑半球Fas、Fas-L蛋白表达微弱.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低氧预处理组缺血侧Fas、Fas-L蛋白有明显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7.3±2.8),(11.1±2.2),(0.8±1.2)个/视野,P<0.05],[(24.6±3.6),(9.6±1.7),(0.5±0.8)个/视野,P<0.05].低氧预处理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结论:低氧预处理可减轻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缺失.抑制Fas、Fas-L蛋白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卢娜;王宝英;魏林郁;杜爱林;李东亮;李超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在吗啡依赖及其戒断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分组: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吗啡组、吗啡+纳络酮组,每组10只.②干预:吗啡组:盐酸吗啡每天两次腹腔注射,起始剂量为每次10 mg/kg,逐日递增,直至第7天时每次70 mg/kg;吗啡+纳洛酮组:吗啡注射方式方法同吗啡组,但在每次吗啡注射前5 min,皮下注射纳洛酮1 mg/kg;生理盐水组:按照同期对照的原则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③进入实验程序前一天及实验处理因素终止后6 h测评各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即观察30 min内小鼠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伴药侧)的停留时间.④于末次注射吗啡后6 h观察各组小鼠30 min内跳跃反应次数、戒断反应前后1 h内跳跃潜伏期、直立、躯体拉伸、体质量丧失量及腹泻等症状.结果:3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终止处理因素后6 h时,吗啡组小鼠30 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457±304)s,吗啡+纳洛酮组小鼠30 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154±118)s,与生理盐水组(121±111)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②吗啡注射同时给予纳洛酮干预减轻了戒断体征:在终止处理因素后6 h,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小鼠均表现跳跃次数增加、起跳潜伏期缩短、躯体拉伸次数增加、腹泻和体质量丧失量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吗啡组还出现直立次数增多.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对抗吗啡所致的小鼠吗啡依赖,并且能有效减轻吗啡撤药时戒断体征.
作者:姜美俊;张世涛;刘学兵;谌红献;郝伟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变化,分析神经肽Y与抑郁症状群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组来源为2003-10/2004-1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符合CCMD-3之抑郁症诊断标准,并排除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的抑郁症患者(单相),纳入患者32例,对照组为既往无精神疾病史及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职工32人.病例组采用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盐酸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剂量20 mg/d,1次/d,早晨口服.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神经肽Y的含量.对照组仅测定1次血浆神经肽Y.同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汉密顿焦虑量表(18项)评定症状严重程度,于治疗前、治疗后2,4,6周各评定1次.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指标.评定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75%为症状消失;50%≤减分率<75%为显著进步;25%≤减分率<50%为进步;<25%为无效.结果:病例组32例均完成治疗和量表评定,对照组32例均测得各项指标,并完成量表测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浆神经肽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19.18±36.3),(139.18±41.0)ng/L t=-2.065,P=0.043];治疗后血浆神经肽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28.20±36.9),(119.18±36.3)ng/L,t=-2.696,P=0.0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27,P=0.264).②随治疗的进展病例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值逐次减低,第2,4,6周末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53±6.8),(17.62±6.9),(14.31±5.1),(34.59±7.3)分,P均<0.01];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值也逐次减低,第4,6周末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34±6.5),(15.19±7.0),(11.60±6.7),(20.52±7.2)分,P均<0.01].③病例组32例患者症状消失15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④以血浆神经肽Y水平为因变量,以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疗效、量表中各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治疗前血浆神经肽Y的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中的体质量减轻因子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s=-0.606,P<0.001);而与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疗效结果以及量表中其他因子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干预后能够逆转这种改变,较低的神经肽Y水平与抑郁症患者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症状群有关.神经肽Y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杨斌;王有德;叶兰仙;张兰;张玉堂;刘建斌;陈雪红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分析不同智力水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特点和行为特征,为不同智力水平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提供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于2003-04/2005-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及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就诊的,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209例,其中高智商(总智商≥115)儿童67例(男50例,女17例),一般智商(总智商<115)儿童142例(男110例,女32例).随机选取附近小学无任何躯体及精神疾病的正常儿童240名(男173名,女67名)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449名儿童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初次就诊年龄小于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就诊年龄[(7.71±1.44)岁,(8.63±2.14)岁,t=8.898,P=0.001].②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中多动与冲动第1项发生率高智商组和一般智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1.79%,35.21%,x2=5.26,P=0.02),其余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在高智商组和一般智商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③在行为问题发生率方面,不论男女,两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都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而高智商组和一般智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④3组男童行为总分及9个行为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抑郁和体诉得分高于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6.40±4.79,5.25±4.52;3.40±3.10,2.58±2.26),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多动和违纪得分低于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9.16±3.88,10.09±3.25;5.06±3.53,5.84±3.78),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3组女童行为总分及9个行为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抑郁、社交退缩和违纪得分明显比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高(9.47±6.23,8.00±4.16;6.18±3.63,5.34±2.72;1.76±2.02,1.53±1.30,P<0.05).结论:①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初次就诊时间早,且常常有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现象.②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童更容易发生抑郁和体诉等行为问题,而多动和违纪等行为问题在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童中更常见.③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女童的抑郁、社交退缩和违纪等行为问题较常见.
作者:周继勇;衣明纪;匡桂芳;傅平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幼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仍然以教育训练为主.目的:通过案例剖析,为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提供启发,为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设计:个案分析.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及南京市上新河小学.对象:孤独症患儿,男,1998-06生,于2001-02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5个月.教育措施内容包括:①良好接受课堂学习.②课堂上展示优点.③在生活中良好运用学习内容.④建立友善情感.⑤建立良好行为和消褪异常行为.⑥提高课堂注意力.⑦训练课堂环节的理解力.⑧选择适宜的考试办法.⑨建立愉快融合的板块时间.实施过程:每天与患儿的老师、家长进行电话访谈1次,每周与老师、家长、患儿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次,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实验开始结束时进行全韦氏智商测定.并总结患儿课堂和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②患儿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③患儿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结果: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为言语智商80分、操作智商110分、总智商95分.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相差30分,智力分项中的高分与低分相差9分,智力发育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有所好转.②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听课,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无扰乱课堂的行为,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③课间行为的变化:结交好朋友;关注参与同学的游戏;听铃声进入教室,不用老师提醒.结论:在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孤独症患儿随班就读的状况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运用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
作者:魏轶兵;卢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和血压,以及小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中山大学省级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质量28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n=10):对照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仅分离而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并切断+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迷走神经刺激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切断+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及再灌注开始时均采用智能型生物信号显示处理系统以5 V,2 ms和1 Hz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左迷走神经干远端20min.②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2 h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内皮素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结构的变化.对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进行判定:0~9分,分数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于迷走神经刺激前,夹闭0,30 min,再灌注0,30,60,90,12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③多组均数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变化: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殚[(22.42±9.62),(24.66±10.10),(36.34±10.81),(52.08±19.25)μmol/L,P<0.05].②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270.49±75.43),(170.04±56.30),(190.73±62.85),(200.04±65.21)ng/L,P<0.05].③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比较: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0.11±0.04,012±0.04,0.23±0.10,0.18±0.07,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④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光镜下观察结果: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的肠黏膜结构受损严重,迷走神经刺激组可减轻肠组织损伤程度.⑤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评分: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5.3±0.9),(6.4±1.9),(7.0±1.2)分,P<0.05].⑥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在缺血期基本保持平稳.而在再灌注期,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迷走神经刺激组较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能更明显提高平均动脉压(P<0.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减轻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失衡,从而改善脏器微循环并延缓血压的下降,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柳垂亮;李玉娟;李向宇;黄文起 刊期: 2006年第46期
为了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和防治康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将精神分裂症分为3型和7个亚型:①阳性精神分裂症分为可逆型和顽固型.②阴性精神分裂症分为缺陷型和衰退型.③混合性精神分裂症分为可逆型、缺陷型和衰退型.并详细介绍了各型的诊断标准和主要临床表现特征.
作者:蓝光心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急性实验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损伤后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高压氧科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解剖实验室进行.取健康Wistar大鼠25只,单纯随机分成3组:①模型组9只鼠,双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加压至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90min制作高眼压模型,造模后不做任何治疗.②高压氧组9只鼠,双眼制作高眼压模型后行0.2 MPa高压氧治疗,吸高浓度氧80 min,平均氧体积分数为0.825 2±0.025 8,1次/d,共治疗7次.③空白对照组7只鼠,仅行角膜穿刺.实验结束后取双侧眼球视网膜进行测定,采用HPIAS-1000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反应的定量分析,指标包括阳性细胞数,阳性产物的吸光度、体密度和平均截面积,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高压氧组的NADPH/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阳性产物的吸光度、体密度、平均截面积均高于模型组[(13.67±2.40),(5.00±2.92)个/视野;0.137±0.015,0.088±0.028;(0.52±0.12)%,(0.22±0.12)%;(74.00±4.61),(63.44±7.02)μm2;P均<0.01].②高压氧组的细胞色素氧化酶阳性细胞数,阳性产物的吸光度、体密度、平均截面积均高于模型组[(13.44±3.05),(4.67±2.12)个/视野;0.123±0.026,0.089±0.035;(0.859±0.30)%,(0.182±0.068)%;(99.89±6.05),(68.78±10.16)μm2;P均<0.05].③治疗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4项指标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视网膜缺血组织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提示高压氧能保护视神经细胞抵抗缺血性损伤.
作者:易军晖;彭争荣;刘求理;吴钟琪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基层政治工作于部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品质的相关性,为相关人员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01-31/02-05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12集团军某防空旅、解放军南京军区联勤某部等单位基层政治工作干部230名为调查对象.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测验和人际交往品质问卷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其中①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条目,由10个因子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附加因子.每个条目均为1~5级评分,评分越低表明症状的频度和程度越轻.②人际交往品质问卷.主要包括责任心、容纳心、敏感性、自我控制、独立性、乐群性等6个因子,问卷分数越高表明人际交往品质越高.结果: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88.7%.①军队基层干部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1.27±0.39,1.55±0.57;强迫:1.55±0.52,1.77±0.60;人际敏感:1.45±0.50,1.78±0.61;抑郁:1.41±0.58,1.64±0.60;焦虑:1.36±0.43,1.52±0.52;敌意:1.38±0.45,1.62±0.62;恐怖:1.18±0.34,1.35±0.45;偏执:1.33±0.42,1.67±0.63;精神病性:1.27±0.41,1.51±0.50;附加因子:1.31±0.40,1.60±0.43;阳性项目均分:1.36±0.40,1.63±0.30;总分:122.81±45.83,144.10±43.20,P<0.001).②在人际关系方面,以问卷分值≤3作为人际交往障碍的标准,各因子分≤3的人数由低到高排序为容纳心(15名)、责任心(20名)、敏感性(25名)、自我控制(28名)、独立性(29名)、乐群性(29名).③心理健康各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分均与大部分人际交往品质指标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0.01).结论:基层政工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项目与大部分人际交往品质因子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汤家彦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通过对1例恋物症患者认识领悟治疗的个案,观察和分析形成恋物症的原因,探讨认识领悟疗法对恋物症的治疗作用.方法:于2004-10/2005-05在河南第二荣康医院精神科对1例男性恋物症患者实施观察法、谈话法和认识领悟疗法治疗.观察法:对患者的衣着,表情、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效果.谈话法:通过语言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过程,根据患者接近所恋物品时的反应来判断治疗效果.认识领悟疗法:按照钟友彬教授创立的认识领悟疗法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对恋物症患者实施认识领悟治疗.结果:患者的恋物症状完全消失,其恋物症得以治愈.结论:使用认识领悟疗法治疗恋物症确实有效.
作者:陈四军;李曙亮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采用动词产生任务,观察小脑在重复性熟练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于2005-03/04对北京林学院1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词汇产生学习.①材料为汉语双字具体名词96个,随机分成两组,刺激材料随机呈现,刺激呈现500ms,刺激间隔2 000ms.②作业任务和程序:词汇命名任务,看到屏幕中间呈现的汉语双字名词,又快又准的在心里默念出来,并按键;动词产生任务,看到屏幕中间呈现的汉语双字名词,又快又准的在心里默念出一个与名词相关(所呈现的名词能做什么或被做什么)的双字动词,并按键.③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包括5个扫描序列,动词产生任务学习次数为7次.每个组块内连续呈现刺激24个,共60 s,每个组块之间时间间隔20 s.④采用功能磁共振手段对小脑的活动进行扫描.利用反卷积对个体的功能像进行分析.结果:12名健康志愿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学习前右侧小脑激活的体素为313个,左侧小脑为162个,学习训练之后,右侧小脑激活的体素只有25个,左侧小脑为0个.②激活的强度,学习前右侧略高于左侧(8.05,7 36),学习后左侧消失.结论:右侧小脑参与重复性学习的全过程,脑激活呈动态降低的趋势,左侧小脑只参与早期阶段的学习.脑激活有位置上的变化,也有强度变化.
作者:崔淑范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脑梗死不仅可直接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症状,还可以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从而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设计:横断面观察.单位:梅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取梅州人民医院2000~2002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经CT明确诊断,神志清楚、病情相对稳定,能独立完成问卷填写.方法: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9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独立问卷调查,测试前由统一医务人员进行讲解指导.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均包含7个问题,两表累积评分均为0~21分,>9分者为焦虑或抑郁.②从躯体因素、社会因素两方面来评定脑梗死患者产生抑郁及焦虑的情况.躯体因素包括头晕、头痛、失眠、肢体活动障碍(指肌力在4级以下,无法自主行走者)、不良反应(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和消化道出血、发热等);社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教育、家人关心程度、经济状况(状况好指能支付所有住院费用,状况差指不能支付)以及住院时间延长(>1个月).调查结果采用Binary分析,相对危险度估计值表达为Exp(B),B为偏回归系数.主要观察指标:抑郁、焦虑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实验选取脑梗死患者9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抑郁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91例患者中,抑郁患者38例(41.8%),抑郁与脑梗死患者的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躯体因素方面,存在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及不良反应者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症状者(P<0.01);社会因素方面,住院期间家人不够关心、住院时间延长的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抑郁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否、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睡眠状况无关(P>0.05).②焦虑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焦虑患者28例(30.8%),焦虑与住院期间患者的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在躯体因素方面,存在不良反应、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慢者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不良反应、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者(P<0.05);社会因素方面,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家人关心不够、经济状况差者的焦虑发生率较高(P<0.05).焦虑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婚否、住院时间、头痛、头晕以及失眠症状无关(P>0.05).结论:焦虑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提示对脑梗死住院患者应加强心理治疗及护理.
作者:李水彬 刊期: 2006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