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孤独症儿童17例家庭训练情况追踪

徐顺生;成敬;白雪光;石淑华;张静

关键词:孤独症, 儿童, 家庭
摘要: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的现状及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1998年武汉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作组调查的17例孤独症儿童,均为独生子女,其中男12例,女5例,当时年龄4.1~12.7岁,平均(8.1±2.5)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标准.2006年该协作组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儿童家庭训练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对17例孤独症儿童的家庭训练情况进行8年后的追踪调查,并作比较分析.结果:1例女孩失踪,2例男孩失访,后有14名孤独症儿童进入结果分析.①孤独症儿童长期家庭训练人员以母亲为主(占93%),常用训练方法是游戏疗法(占36%);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比较了解(占86%),对长期训练的评价认为有效(占57%),而且对训练仍抱有信心(占64%)并 坚持治疗.②经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检测,训练后儿童孤独症状有明显好转,1998年的平均总分77.02±18.35,2006年平均总分52.52±16.50,减分24.50±1.85,减分率为31.81%.但有7名儿童滞留家中.结论:家庭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长期家庭训练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法顺行追踪大鼠颈段脊髓小脑束神经元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

    目的:采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顺行追踪法观察大鼠颈髓投射纤维在小脑中央核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5只Wistar大鼠腹膜腔注射60g/L水合氯醛(5 mL/kg)麻醉,打开各段脊髓相应部位的椎板,用注射针头刺破硬脊膜,暴露脊髓,通过连接在微量注射器上的微玻管(内径20~40 μm)将溶于0.0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7.6)的150 g/L结合生物素的葡聚糖胺多点压力注射于一侧脊髓,每只大鼠注射至C3-6部位三四点,每点注射0.2~0.3μL,总量为0.6~1.2μL.其中2只大鼠在注射区尾侧加作脊髓外侧索横断.术后动物存活15~20 d后,在60g/L水合氯醛深度麻醉下,经左心室插管至升主动脉进行灌注固定,制备连续切片,片厚50μm.其中小脑分别作矢状位和横切位切片,脊髓颈段作横切位切片.所有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结果用图像分析仪记录.标记终末依据Robertson的观察标准,即苔藓纤维的玫瑰花结样的结构特征.结果:①注射部位: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注射部位均由深褐色密集区和棕色弥散区组成.注射部位的密集区基本限定于注射侧脊髓灰质后角基部、中间带和前角,覆盖了颈段脊髓小脑束的起始细胞.②标记终末在小脑横切片上的分布:主要分布于小脑内侧核头端背内侧、中段;在前间置核其主要分布于头端;而在后间置核的分布区集中在内侧;小脑外侧核未见标记纤维及终末.③标记终末在小脑矢状位上的分布:内侧核内侧部,中间部;少量分布于前间置核头端腹侧部;后间置核的分布区集中于尾端;外侧核未见标记终末.结论:大鼠脊髓颈段有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与腰髓的投射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定位关系.

    作者:李莉;高秀来;宋一志;景朋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应对方式和感觉寻求人格特质与学习焦虑的相关性

    目的:了解中学生学习焦虑状况及其特征,探索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感觉寻求特质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方法:于2003-05/06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春市两所中学6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学习焦虑分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进行测评.其中①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由8个内容量表组成,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采用学习焦虑分量表测查学习焦虑状况,≥8分为有学习焦虑障碍.②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条目各10项,量表的评分数据越高则积极或消极的应对倾向越高.③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全量表由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两个分量表组成,全量表的标准分≥60分,属于高感觉寻求者,40~60分为感觉寻求水平一般,如果≤40分则说明感觉寻求水平较低.结果: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①被试群体中,存在学习焦虑者(学习焦虑量表分≥8分)占测量总人数的7.1%.从初一至高三各年级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状况并不是逐年升高或递减的,而是呈波动的趋势.高中一年级男生学习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23.46±2.74,22.30±2.69,22.39±2.97,P<0.05).②中学生学习焦虑与消极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r=0.366,P<0.01);与积极应对、去抑制和感觉寻求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233,P<0.01;r=-0.087,P<0.05;r=-0.127,P<0.05).③回归分析表明,消极应对对学习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0.333,R2=0.161,P<0.001).结论:积极应对和具有较高冒险寻求的中学生学习焦虑水平较低,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学习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敬阳;张明;刘桂英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多靶点调控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术后患者社会功能评价

    目的:观察多靶点调控,立体定向手术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6/2004-07于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经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确诊的住院患者为入组对象.共计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20~54岁,病程5~20年.应用韦氏智力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和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评定量表对6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在手术前2d和出院后3个月随访测试.护士观察评定量表共7个症状群30个项目:①社会能力(5项).②社会兴趣(5项).③个人卫生(4项).④激动(6项).⑤精神病表现(4项).⑥迟缓(3项).⑦抑郁(3项).每项根据患者的表现,采用0~4分5级评分.无,0分;有时发生,1分;较常发生,2分;经常发生,3分;几乎总是如此,4分.根据各项测查评分,分别算出积极因素总分(前3项之和),消极因素总分(后4项之和),病情总估计得分(常数128+积极因素总分-消极因素总分).结果:6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手术前后韦氏智力量表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智商差异不显著(P>0.05).②患者手术前后简明精神病量表和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分值比较差异显著[(56.20±15.26),(28.62±6.21)分,P<0.01;(87.34±19.56),(43.12±8.36)分,P<0.01].③护士观察评定量表评定结果显示,患者手术前后分值除个人卫生、抑郁两项比较差异不显著外,社会能力、社会兴趣、激动、精神病表现、迟缓分值差异显著[(20.47±8.56),(34.10±4.35)分;(6.10±5.89),(20.05±6.60)分;(26.47±10.93),(12.26±621)分;(7.60±6.04),0分;(13.67±4.70),(6.20±5.70)分,P均<0.05].结论:多靶点调控、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智力无损害,对调动患者的生活兴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意义.

    作者:卢敏;顾建文;匡永勤;程林;程敬民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减轻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已有研究构建社会支持、适应不良、角色压力和心理控制体验4因素影响心理枯竭的结构方程模型.采取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06-04选取聊城市3所学校的284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的MBI-GS中文版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能力与适应性量表、角色认知量表、控制体验量表经过效度、信度检验后对267名教师进行测查,根据构想模型和测查的数据获得模型的解和拟合指数.结果:共得到有效问卷267份.①标准化路径系数表明,社会支持与适应、角色压力以及控制体验对教师的心理枯竭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4个外源潜变量对心理枯竭变量的决定系数R2达到了0.47.②通过将测量数据与理论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可以看到χ2/df=4.87<5,误差均方根为0.469,拟合指标都在0.90以上,并且均方根残差很小.结论:社会支持、适应不良、角色压力和心理控制体验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直接因素.

    作者:赵夫明;王学臣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脑电引导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

    目的:观察和评价脑电图引导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以及刺激不同位点对疗效的影响.方法:于2004-12/2005-12选择两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严格区组随机化方法按照处理方式与刺激位点不同共分为4组.其中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1配比),按照刺激位点[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双侧顶叶]不同又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分两组,分别为额叶治疗组、顶叶治疗组,额叶对照组和顶叶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对照、双盲设计.刺激频率依据每位患者脑电图的主频值而定,强度为每位患者运动阈值的80%,经颅磁刺激或模拟经颅磁刺激都将磁极安放在双侧背外侧前额叶或双侧顶叶皮质,每次治疗20min(20小节,每小节1 min,连续刺激4 s,间歇56 s),治疗5次/周,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定.治疗2周后的阳性/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减分率=[ln(治疗前阳性/阴性症状评分)-ln(治疗2周后阳性/阴性症状评分)]/[ln(治疗前阳性/阴性症状评分)-ln(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总体进步分7级∶0=未评;1=进步非常明显;2=进步明显;3=稍有进步;4=无变化;5=稍有恶化;6=明显恶化;7=恶化非常明显.结果:在67例患者中,完成2周治疗的患者63例,脱落4例(5%).其中,额叶治疗组有3例,顶叶治疗组有1例.①治疗组治疗后的阳性症状改善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的阴性症状改善程度差异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②治疗组治疗2周后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3.3±0.9),(3.6±0.7)分,t=-1.344,P=0.184].③刺激双侧背外侧前额叶或双侧顶叶皮质对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无差异.④除1例患者因出现精神兴奋性增强而退出治疗外,未观察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其优点是无创、安全、副反应少.

    作者:徐婉姣;金怡;黄悦勤;刘肇瑞;何华;陈进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白血病抑制因子降低AMPA受体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G93AG1H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

    目的:观察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SOD1G93AG1H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受体在不同发病阶段的表达,明确白血病抑制因子是否能降低其表达及抑制其神经毒性.方法:实验于2004-07/2006-03在墨尔本大学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完成.起源于B6SJL-TgN(SOD1-G93A),表达突变人类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的转基因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分析方法检测AMPA受体在正常对照组,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及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用共焦计数系统计数.结果:6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脑干运动神经元上的AMPA受体在出生后90 d及120 d分别增加到1.68倍及3.30倍(P均<0.01),而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分别增加到1.16倍(P>0.05)及2.48倍(P<0.01).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AMPA受体在脑干运动皮质的表达和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对比明显降低(P<0.01).②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感觉运动皮质运动神经元上的AMPA受体在出生后90 d及120 d分别增加到1.71倍及4.95倍(P均<0.01),而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分别增加到1.18倍(P>0.05)及3.55倍(P<0.01).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AMPA受体在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和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对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疾病的中晚期,肌萎缩侧索硬化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AMPA受体数目明显增加,与谷氨酸盐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毒性作用有关.

    作者:刘娟;臧大维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和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背景: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心脑及周围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大量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中,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迁移而在动脉硬化早期就发挥作用.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设计:描述性观察.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对象:为2001-09/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的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53例,女28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5±11)岁.方法: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将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颈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观察各危险因素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颈动脉硬化的各项危险因素指标,颈动脉斑块.结果: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动脉有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4.38±1.33)g/L;(5.19±1.27)mmol/L;(3.15±0.73)mmol/L,高于无斑块组(36例)(3.20±1.30)g/L;(4.56±1.30)mmol/L;(2.49±0.92)mmol/L,P<0.05).②颈动脉斑块在纤维蛋白原低、中、高三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1%(5例)、16%(7例)、73%(33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③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年龄水平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伟;程洁;王根发;陈兴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大鼠股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中的纵横定位

    实验于2004-07/2005-12在咸宁学院解剖神经组化实验室完成.选用20只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将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切断股神经组和切断神经根组,每组10只.切断股神经组;9只切断右侧股神经组,另1只仅切开股内侧皮肤,分离皮下组织,不切断股神经,以作对照.切断神经根组:9只切断右侧T13,L1,L2脊髓背根,另1只仅切开背部皮肤,分离肉至椎板不切断背根,以作对照.切取T12,13和L1~4数段脊髓,滑行切片.以Gomori硝酸铅法及Takeuchi-Tanove改良的硝酸铅法同时显示两组相邻切片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部分切片的孵育液内加0.02 mmol/L氟化钠,单独显示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以作对比.结果大鼠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将胶状质由内向外划分均等于约10个(1~10)小区.切断神经根组:切断右侧T13和L1,2脊髓背根后,L1节损伤侧整个胶状质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T13和L2节的外侧份(5~10)区酶活性消失,内侧份(1~4区)保留.切断股神经组;切断右侧股神经后,酶活性消失按首尾方向主要分布在L1-3节.按水平方向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区,主要分布在损伤侧胶状质内侧1/2(2~5区),内侧的一小部(1区)不消失.综合9只的情况看,其中L1节的酶活性消失区占2~4区,L2节占2~5区,L3节占3~6区,有越向尾侧越向朝外扩展的趋势.模拟手术对照动物伤侧胶状质酸性磷酸酶活性未见明显改变.说明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柱有越向尾侧越朝外扩展的趋势.

    作者:胡圣望;胡勇;胡亚玲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磁运动诱发电位200例数据分析

    纳入2003-03/2006-03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男122例,女58例,分为5组: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35),运动神经元疾病组(n=25),脊髓病变组(n=60),脑梗死组(n=30),其他疾病组(n=30).另设正常组(n=20),男13例,女7例.用丹麦Keypoint Workstation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和Medtronic型磁刺激器各一台,对所有参与者进行磁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比较病例各组与正常组受试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时程、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所有正常组均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神经元疾病组皮层刺激有5例未引出波,实际此组皮层点仅20例进入数据分析.①磁运动诱发电位能较早发现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病变所在,周围段运动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②运动神经元病各型异常率不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于正常人(P<0.01).③脊髓病变组患者磁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段刺激潜伏期延长或波消失,占50%;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或皮层电位消失,占85%.④脑梗死患者皮层运动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

    作者:刘英;杨友松;胥勋成;李素荣;邹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束缚应激状态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H2O2的变化

    目的:检测牙龈卟啉菌内毒素(Pg-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所释放的NO、肿瘤坏死因子α和H2O2是否受到束缚应激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福建医科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取1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及应激组,每组7只.②造模:正常组不加刺激,应激组大鼠置于特制的圆柱形筒内,于实验开始初3 d每日9:00~15:00被置于束缚筒6 h,3 d后于每日9:00至次日9:00被置于束缚筒24 h,正常饲养24h后再应激24 h,如此循环直至实验结束.③观察指标:观察造模12 d后两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并及时处死,收集腹腔液,计数巨噬细胞总量.贴壁后的巨噬细胞分成2组分别继续用RPMI-1640培养液和RPMI-1640培养液+1 mg/L Pg-LPS继续培养,24 h后分别收集上清,观察无刺激组、单纯Pg-LPS组、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上清液中NO,H2O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1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完成时应激组大鼠体质量低于正常组[(162.14±17.53),(263.57±19.94)g,P<0.05].②应激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总量低于正常组[(9.49±2.75)×106(31.47±8.00)×106,P<0.01].③NO浓度:单纯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265.69±10.86),(239.40±12.07)μmol/L,P<0.05];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和单纯应激组[(257.57±12.43),(239.40±12.07),(243.32±13.94)μmoL/L,P<0.05].④H2O2浓度: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7.14±1.04),(7.54±1.15),(5.27±1.02)μmol/L,P<0.05].⑤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16.81±4.76),(8.38±0.93)ng/L,P<0.05]. 结论:①束缚应激可改变巨噬细胞对牙龈卟啉菌内毒素刺激的反应,引起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紊乱.②应激作为一种不良刺激因素,可以和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一起发生协同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发生.

    作者:林实;李榕卿;李艳芬;蔡晶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异丙酚麻醉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期间脑损伤标志物S100B和术后半年简易智能量表评分的变化

    背景:脑损伤后常引起继发性脑缺血、缺氧,使脑损害加重.颅脑手术可引起血浆氧自由基水平的升高,有可能加重对脑的损伤.异丙酚作为较新的用于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的药物,其脑保护作用尤为引人注目.目的:观察异丙酚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期间血清S100B的影响,分析其与患者6个月后简易智能量表评分的相关性,评价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同期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麻醉科、神经外科和中心实验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麻醉学教研室.对象:于2004-01/06选择解放军广州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3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丙酚组和异氟醚组,每组15例.方法:患者在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或(和)挫裂伤灶清除术.异丙酚组术中用异丙酚4~8 mg/(kg·h)泵注,芬太尼1.0~2.0μg/(kg·h)、维库溴铵0.02~0.03 mg/(kg·h)静注维持麻醉.异氟醚组术中用异氟醚0.8~1.2 MAC吸入,芬太尼1.0~2.0μg/(kg·h)、维库溴铵0.02~0.03mg/(kg·h)静注维持麻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手术前、手术开始2 h、手术结束时血清S100B含量.术后6个月按简易智能量表的定位、记录、注意力和计算力、记忆、语言及空间感等6个方面12项指标对接受随访的23例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简易智能量表量表总分30分,分数越高表明智能越好.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手术期间各时段脑损伤标志物S100B的变化和6个月后简易智能量表评分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30例患者所有受检血样均符合实验要求.6个月后随访,异丙酚组3例死亡,异氟醚组4例死亡,共有23例患者接受随访并进行简易智能量表评分.①开颅手术2 h和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血清S100B均较术前有升高,手术结束时异丙酚组S100B显著低于异氟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前、手术开始2 h、手术结束时S100B呈一持续升高的过程.②异丙酚组简易智能量表评分高于异氟醚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2.33±5.96),(19.91±6.13)分,t=0.960 3,P>0.05].③手术结束时S100B含量与6个月后简易智能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87,P<0.05).结论: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可能降低手术期间S100B的升高,并有可能改善患者术后6个月认知能力,减少智力障碍的发生.

    作者:甘国胜;王焱林;王成夭;陈利民;陈敏;张小军;丘伟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个案教育康复

    背景: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幼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仍然以教育训练为主.目的:通过案例剖析,为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提供启发,为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设计:个案分析.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及南京市上新河小学.对象:孤独症患儿,男,1998-06生,于2001-02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5个月.教育措施内容包括:①良好接受课堂学习.②课堂上展示优点.③在生活中良好运用学习内容.④建立友善情感.⑤建立良好行为和消褪异常行为.⑥提高课堂注意力.⑦训练课堂环节的理解力.⑧选择适宜的考试办法.⑨建立愉快融合的板块时间.实施过程:每天与患儿的老师、家长进行电话访谈1次,每周与老师、家长、患儿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次,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实验开始结束时进行全韦氏智商测定.并总结患儿课堂和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②患儿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③患儿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结果: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为言语智商80分、操作智商110分、总智商95分.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相差30分,智力分项中的高分与低分相差9分,智力发育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有所好转.②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听课,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无扰乱课堂的行为,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③课间行为的变化:结交好朋友;关注参与同学的游戏;听铃声进入教室,不用老师提醒.结论:在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孤独症患儿随班就读的状况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运用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

    作者:魏轶兵;卢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时间管理倾向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方法:2005/2006-05抽取川北医学院和西华师范大学学生1~4年级学生600名,同时进行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倾向问卷调查,时间管理倾向问卷选用黄希庭等编制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量表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3个分量表所组成,全量表共44个项目.量表按1~5点等级计分.得分越高就表明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自编的幸福感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4个分量表.施测方式为集体调查,调查主要在教室进行.结果:发放问卷600份,经严格筛选,选出合格问卷558份,有效率为93%.男256名,女302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2±1.5)岁.①在时间管理倾向上,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3个维度的得分看,女生分数都高于男生分数.但只有时间效能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5.54±7.97,31.45±5.53,P<0.05).②女生总体幸福感评分显著高于男生(30.265±7.33,27.324±6.12,P<0.05),而且女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2个维度评分也显著高于男生(17.892±5.75,16.365±5.68;27.976±6.88,26.180±6.92,P<0.05),男、女生消极情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85,0.376,0.506,P<0.01),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2,P<0.01).而且在时间价值观、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上也存在同样趋势.④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对总体幸福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并且时间效能感上具有大的偏回归系数(β=0.558,P=0.000).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构成显著回归效应,且时间效能感与消极情感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结论:时间管理倾向是衡量主观幸福感好的预测指标.

    作者:李儒林;胡春梅;田川;代成书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大学毕业生班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目的:了解毕业生班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择业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于2005-11/2006-04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理工大学4所高校随机整群抽取大学毕业生1 000名.其中,男生610名,女生390名,重点大学学生634名,普通院校学生366名,平均年龄21.8岁.采用凌文辁等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及自编的毕业生背景资料问卷进行调查.职业价值观问卷的22个题目可以分为3个主成份因素-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与发展因素.每个题目都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评分,分别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普通3分、不同意2分与非常不同意1分,使用群体是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自编的毕业生背景资料问卷主要了解毕业生的性别、学校、专业、家庭情况等.以学院或系部、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时间约为20 min.主试为调查者本人或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整个测试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结果: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3份,问卷有效率85.3%.有效问卷中,男生590份,女生263份;重点大学学生624份,普通院校学生229份.被试平均年龄21.8岁.①毕业生班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在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自我发展因素上的得分相互比较,差异均显著(3.43±1.02,3.94±0.93,4.03±0.96,P均<0.0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3个主成分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是:自我发展因素、保健因素与声望地位因素.②全体被试者职业价值观中重要与不重要的因素分析:重要的5项依次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以及福利好;不重要的5项是:工作单位知名度大、上下班交通便利快捷、工作单位规模大、级别高,容易成名成家.③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毕业生班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趋势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

    作者:王浩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和血压,以及小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中山大学省级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质量28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n=10):对照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仅分离而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并切断+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迷走神经刺激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切断+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及再灌注开始时均采用智能型生物信号显示处理系统以5 V,2 ms和1 Hz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左迷走神经干远端20min.②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2 h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内皮素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结构的变化.对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进行判定:0~9分,分数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于迷走神经刺激前,夹闭0,30 min,再灌注0,30,60,90,12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③多组均数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变化: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殚[(22.42±9.62),(24.66±10.10),(36.34±10.81),(52.08±19.25)μmol/L,P<0.05].②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270.49±75.43),(170.04±56.30),(190.73±62.85),(200.04±65.21)ng/L,P<0.05].③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比较: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0.11±0.04,012±0.04,0.23±0.10,0.18±0.07,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④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光镜下观察结果: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的肠黏膜结构受损严重,迷走神经刺激组可减轻肠组织损伤程度.⑤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评分: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5.3±0.9),(6.4±1.9),(7.0±1.2)分,P<0.05].⑥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在缺血期基本保持平稳.而在再灌注期,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迷走神经刺激组较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能更明显提高平均动脉压(P<0.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减轻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失衡,从而改善脏器微循环并延缓血压的下降,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柳垂亮;李玉娟;李向宇;黄文起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识别过程中脑血氧的变化

    背景:阅读障碍是学习困难研究中为常见的,可影响儿童的行为、认知、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严重阻碍儿童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目的:研究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认知过程左前额叶皮层血氧变化规律,探讨儿童阅读障碍的神经生理基础.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对象:实验于2003-06/09在华中科技大学完成.选择45名武汉市3~5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8~12岁,均为右利手.其中汉语阅读障碍儿童26名(阅读障碍组),符合ICD-10定义的标准;非阅读障碍儿童19名(对照组).所有对象均取得本人及父母(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方法: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检测汉语阅读障碍和非阅读障碍儿童汉字初级加工(包括被动视觉呈现汉字,汉字朗读,动词联想)及再加工(包括词语输出和语义联想)过程左前额叶脑血氧含量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汉字初级加工及再加工过程中脑血氧含量的变化.结果:纳入阅读障碍儿童26名,非阅读障碍儿童19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汉字初级加工时血氧含量的变化:被动视觉呈现汉字:A,B,C通道上,阅读障碍组血氧含量均高于对照组(0.378 0,0.134 6;0.085 8,0.051 9;0.109 3,0.069 2,P<0.05),D通道上,阅读障碍组和对照组血氧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汉字朗读:A、B、C、D通道上,阅读障碍组血氧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动词联想:在A、C通道上,阅读障碍组血氧含量高于对照组(0.411 2,0.139 7;0.141 3,0.078 4,P<0.05),在B、D通道上,阅读障碍组与对照组血氧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②汉字再加工过程血氧含量的变化:词语输出过程中,阅读障碍组的血氧含量变化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025 7,0.089 0,F=16.25,P<0.01);语义联想过程中,阅读障碍组的血氧含量变化量明显高于对照组(0.073 0,-0.072 1,F=15.59,P<0.01).结论:汉字认知过程阅读障碍儿童左前额叶皮层虽然激活,但相对正常儿童,激活的程度和激活模式均有差异,提示特定脑区功能异常可能是阅读障碍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宋然然;吴汉荣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氯胺酮对甲醛溶液致炎小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甲醛溶液致炎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1/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将成年健康昆明种小鼠2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盐水注射组,甲醛溶液组,甲醛溶液+20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40mg/kg氯胺酮组,后3组小鼠分别于右后足底注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溶液100 μL制成急性炎性痛模型,甲醛溶液+20 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40 mg/kg氯胺酮组小鼠再立即分别经腹腔注射20 mg/kg或40 mg/kg的氯胺酮,观察甲醛溶液注射后第一时相(0~5 min)和第二时相(15~60 min)各组大鼠摔腿,舔足等疼痛行为学变化,2 h后处死小鼠,心内灌注固定,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结果:参加实验25只小鼠,灌注前意外死亡小鼠3只,随机补充3只,进入数据分析小鼠仍为25只.①甲醛溶液注射后1 h内小鼠均出现明显的摔腿、舔足、跛行、致炎足不能着地等疼痛行为学改变,注射足呈高度肿胀.盐水注射组无任何异常行为学变化,20mg/kg氯胺酮注射后甲醛溶液致炎后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疼痛行为学反应次数明显少于甲醛溶液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12±3.5,123±4.5;20±2.5,80±2.5,P<0.01);而40 mg/kg氯胺酮注射组可使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并使小鼠疼痛行为学反应完全抑制.②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脊髓背角的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量极低,蛋白激酶Cγ主要局限于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蛋白激酶Cα的表达主要位于脊髓背角的Ⅰ~Ⅱ层,甲醛溶液组蛋白激酶Cy和α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蛋白激酶Cγ:0.574 0±0.012 8,0.434 5±0.017 2,0.432 3±0.014 8;蛋白激酶Cα:0.554 1±0.015 1,0.432 5±0.014 3,0.432 3±0.015 1,P均<0.001),而20 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0.483 4±0.013 7,0.472 2±0.013 9)明显低于甲醛溶液组(P<0.01),40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0.434 1±0.014 6,0.433 1±0.014 3)明显低于20 mg/kg氯胺酮组(P<0.05).结论:在急性甲醛溶液炎性疼痛时,腹腔内注射氯胺酮在完全阻断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同时,可减少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

    作者:万丽;罗爱林;田玉科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监狱基层和机关警察焦虑状况的比较

    目的:了解监狱警察的心理状况,比较监狱基层警察和监狱机关警察焦虑程度,分析监狱警察焦虑产生的原因,提高监狱警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于2005-08从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398名监狱警察中随机抽取13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评,该问卷共有20个问题,每个问题所得分累加即为总得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加重.结果: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为91.5%.男109名,女10名;年龄24~58岁,平均(32.1±6.69)岁.基层警察92名,男87名,女5名;平均年龄(31.51±5.89)岁;机关警察27名,男22名,女5名;平均年龄(36.93±7.65)岁.①监狱警察焦虑均分为38.53±8.21,高于全国常模29.78±10.0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62,P<0.05).其中焦虑得分高于正常上限46分的有21名,占17.5%.②监狱基层警察焦虑评分为39.41±8.54,监狱机关警察焦虑均分为35.69±6.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6,P<0.05).③监狱男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9.11±8.41,监狱女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7.25±5.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0.05).监狱基层男性警察焦虑均分为40.04±8.45,监狱基层女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8.84±5.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狱机关男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6.20±8.76;监狱机关女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5.19±5.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狱警察心理焦虑水平高于普通人群;监狱基层警察焦虑水平高于监狱机关警察.

    作者:刘伟;吕晶;池旭东;吴锡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白细胞介素18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新乡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7日龄SD大鼠11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6只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96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又分为术后3,8,24 h,3,6,14 d 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6只.参照Rice等方法制备左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的时相点的表达变化,同时对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纳入动物1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3,8 h白细胞介素18呈低水平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0.021,0.190±0.015,0.219±0.012,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24 h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开始增加,术后3,6 d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继续增强,到术后14 d达到高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93±0.075,0.307±0.052,0.419±0.038,0.827±0.068,0.206±0.021,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1~6 d逐渐加重,14 d坏死区胶质细胞增生明显.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8蛋白的表达增加,这一时期正发生着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提示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了促损伤作用.

    作者:史绯绯;汪意明;王礼周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社区老人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特征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于2005-04/09在广州市东山区白云街各居委会完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350名常住社区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及以上,能够独立完成问卷,采取自愿原则.排除意识障碍、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疾病无法单独完成问卷调查及严重躯体疾病病情不稳定者.问卷采用自评的方法,所有被试完成下列人口学资料和量表评定.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健康状况等.评估量表包括3个量表,均为自评量表.①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中文版共26个条目,每个条目分5个等级(1~5),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等4个方面.得分标化转为百分制,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高为100分.②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5级评分(0~4分,0=无,4=严重),包括9个症状因子.③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1~5),总分数愈低睡眠问题愈少,总分数愈高睡眠问题愈严重、愈多.结果:在回收的350份问卷中,内容详实问卷共323份,有效率为92.3%.①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躯体患病情况的关系: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评分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P<0.01);老年男性在生理、社会关系及环境3个领域评分显著高于老年女性(P<0.05).社区老年人中脑力劳动者生活质量的各领域评分高于体力劳动者(P<0.01);患有慢性病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低于无慢性病者(P<0.050.01).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状况的关系: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均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呈负相关(P<0.01);睡眠状况评分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人总体生活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慢性疾病、心理健康水平及睡眠状况均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印象因素,因而有必要在社区中大力防治慢性疾病并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全东明;李惠娟;李刚;林海程;郭光全 刊期: 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