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目的:采用动词产生任务,观察小脑在重复性熟练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于2005-03/04对北京林学院1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词汇产生学习.①材料为汉语双字具体名词96个,随机分成两组,刺激材料随机呈现,刺激呈现500ms,刺激间隔2 000ms.②作业任务和程序:词汇命名任务,看到屏幕中间呈现的汉语双字名词,又快又准的在心里默念出来,并按键;动词产生任务,看到屏幕中间呈现的汉语双字名词,又快又准的在心里默念出一个与名词相关(所呈现的名词能做什么或被做什么)的双字动词,并按键.③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包括5个扫描序列,动词产生任务学习次数为7次.每个组块内连续呈现刺激24个,共60 s,每个组块之间时间间隔20 s.④采用功能磁共振手段对小脑的活动进行扫描.利用反卷积对个体的功能像进行分析.结果:12名健康志愿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学习前右侧小脑激活的体素为313个,左侧小脑为162个,学习训练之后,右侧小脑激活的体素只有25个,左侧小脑为0个.②激活的强度,学习前右侧略高于左侧(8.05,7 36),学习后左侧消失.结论:右侧小脑参与重复性学习的全过程,脑激活呈动态降低的趋势,左侧小脑只参与早期阶段的学习.脑激活有位置上的变化,也有强度变化.
作者:崔淑范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孤啡肽与缺血缺氧关系密切,可能在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宫内缺血缺氧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含量的变化,分析孤啡肽在围生期缺血缺氧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妇产科.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9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妇产科进行,选择Wistar雌性大鼠12只,平均体质量260 g.方法:将12只雌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钳夹子宫血管10 min组和钳夹子宫血管20 min组,每组4只.使各组雌鼠受孕,在妊娠第21天,将各组雌鼠剖腹,对照组直接取出胎鼠,产胎鼠19只;钳夹子宫血管10 min组钳夹子宫血管10min后取出胎鼠,产胎鼠21只;钳夹子宫血管20min组钳夹子宫血管20min后取出胎鼠,产胎鼠17只.均成活,所有胎鼠做Apgar评分并迅速断头,收集躯干血并取出全脑,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各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各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的含量.结果:57只胎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钳夹子宫血管10min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的含量分别为(71±14)pg/g及(31±7)ng/L;钳夹子宫血管20 min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的含量分别为(114±21)pg/g及(58±11)ng/L;对照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含量分别为(48±9)pg/g及(19±4)ng/L;与对照组相比,钳夹子宫血管10 min和20 min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含量均升高(P<0.05,P<0.01):且钳夹子宫血管20 min组孤啡肽含量高于钳夹子宫血管10 min组(P<0.05).②两组胎鼠Apga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钳夹子宫血管20min组胎鼠Apgar评分低于钳夹子宫血管10min组(P<0.05).结论:围生期缺血缺氧可导致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的含量增加.
作者:古航;胡电;洪新如;梁永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在吗啡依赖及其戒断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分组: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吗啡组、吗啡+纳络酮组,每组10只.②干预:吗啡组:盐酸吗啡每天两次腹腔注射,起始剂量为每次10 mg/kg,逐日递增,直至第7天时每次70 mg/kg;吗啡+纳洛酮组:吗啡注射方式方法同吗啡组,但在每次吗啡注射前5 min,皮下注射纳洛酮1 mg/kg;生理盐水组:按照同期对照的原则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③进入实验程序前一天及实验处理因素终止后6 h测评各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即观察30 min内小鼠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伴药侧)的停留时间.④于末次注射吗啡后6 h观察各组小鼠30 min内跳跃反应次数、戒断反应前后1 h内跳跃潜伏期、直立、躯体拉伸、体质量丧失量及腹泻等症状.结果:3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终止处理因素后6 h时,吗啡组小鼠30 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457±304)s,吗啡+纳洛酮组小鼠30 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154±118)s,与生理盐水组(121±111)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②吗啡注射同时给予纳洛酮干预减轻了戒断体征:在终止处理因素后6 h,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小鼠均表现跳跃次数增加、起跳潜伏期缩短、躯体拉伸次数增加、腹泻和体质量丧失量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吗啡组还出现直立次数增多.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对抗吗啡所致的小鼠吗啡依赖,并且能有效减轻吗啡撤药时戒断体征.
作者:姜美俊;张世涛;刘学兵;谌红献;郝伟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中学生学习焦虑状况及其特征,探索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感觉寻求特质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方法:于2003-05/06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春市两所中学6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学习焦虑分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进行测评.其中①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由8个内容量表组成,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采用学习焦虑分量表测查学习焦虑状况,≥8分为有学习焦虑障碍.②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条目各10项,量表的评分数据越高则积极或消极的应对倾向越高.③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全量表由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两个分量表组成,全量表的标准分≥60分,属于高感觉寻求者,40~60分为感觉寻求水平一般,如果≤40分则说明感觉寻求水平较低.结果: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①被试群体中,存在学习焦虑者(学习焦虑量表分≥8分)占测量总人数的7.1%.从初一至高三各年级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状况并不是逐年升高或递减的,而是呈波动的趋势.高中一年级男生学习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23.46±2.74,22.30±2.69,22.39±2.97,P<0.05).②中学生学习焦虑与消极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r=0.366,P<0.01);与积极应对、去抑制和感觉寻求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233,P<0.01;r=-0.087,P<0.05;r=-0.127,P<0.05).③回归分析表明,消极应对对学习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0.333,R2=0.161,P<0.001).结论:积极应对和具有较高冒险寻求的中学生学习焦虑水平较低,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学习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敬阳;张明;刘桂英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苏北地区部分大中专院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状况,为指导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06-02对徐州市4所不同专业类型大中专院校的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问卷调查.问卷分一般情况5题、艾滋病知识18题,分值权重相同,满分为100分.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20题,分值权重相同,满分为100分.结果:发出问卷800份,后得到合格问卷766份.男346人,女420人,年龄16~25岁.①认知和态度得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平均得分为62.51±15.42,对艾滋病的态度平均得分为57.23±21.96.②不同性别学生认知与态度得分:认知得分男性为61.90±15.34,女性为63.02±15.49,态度得分男性为54.49±23.49,女性为59.48±20.40,在对艾滋病的认知方面,性别间没有差异(F=0.997,P=0.318),但态度得分女性优于男性(F=9.881,P=0.002).③认知得分城市学生为63.70±15.89,农村学生为61.35±14.88,城市高于农村(F=4.441,P=0.035).态度得分城市为57.74±22.75,农村为56.73±21.1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406,P=0.524).④认知得分高年龄组(≥20岁)为70.77±14.31,低年龄组(<20岁)为59.31±14.71,高年龄组显著高于低年龄组(F=95.69,P=0.0000).态度得分高年龄组为67.70±18.61,低年龄组为54.33±22.48,高年龄组显著高于低年龄组(F=35.95,P=0.000).⑤不同专业层次上,认知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医学本科(72.95±12.18)、医学专科(72.45±12.04)、医药中专(61.11±13.00)、非医药中专(57.69±15.51).认知得分总体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51.233,P=0.000).态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医学专科(70.54±15.34)、医学本科(63.68±17.55)、医药中专(60.43±18.60)、非医药中专(50.85±23.75).态度得分总体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27.293,P=0.000).⑥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由高到低依次为大众传播(72.7%),医疗卫生部门(49.7%),宣传栏(44.1%),学校专门教育(30.9%)等.结论:苏北地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不全面,知信行不能统一,对艾滋病的态度过于敏感,应加强正规的医疗卫生部门和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20岁以下的非医药中专类院校为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作者:卓朗;汪秀英;张训保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新乡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7日龄SD大鼠11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6只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96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又分为术后3,8,24 h,3,6,14 d 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6只.参照Rice等方法制备左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的时相点的表达变化,同时对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纳入动物1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3,8 h白细胞介素18呈低水平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0.021,0.190±0.015,0.219±0.012,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24 h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开始增加,术后3,6 d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继续增强,到术后14 d达到高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93±0.075,0.307±0.052,0.419±0.038,0.827±0.068,0.206±0.021,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1~6 d逐渐加重,14 d坏死区胶质细胞增生明显.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8蛋白的表达增加,这一时期正发生着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提示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了促损伤作用.
作者:史绯绯;汪意明;王礼周 刊期: 2006年第46期
于2002-05/2005-03选择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或门诊神经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抽签法分为森田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20例.森田组在接受森田疗法治疗期间不排除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剂量,适时可减量.药物包括抗抑郁剂.森田治疗分4个治疗阶段:静工作期、轻工作期、重工作期和康复期或相应的治疗顺序,每日要求患者完成日记.药物治疗组以药物治疗为主[选择药物种类同上,不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症状转归指标,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量表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森田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森田组与对照组症状缓解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森田组治疗后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③森田组平均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森田疗法对神经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可减低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剂量.
作者:姚建军;张明廉;安富贵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基层政治工作于部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品质的相关性,为相关人员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卫生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01-31/02-05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12集团军某防空旅、解放军南京军区联勤某部等单位基层政治工作干部230名为调查对象.以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测验和人际交往品质问卷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其中①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条目,由10个因子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附加因子.每个条目均为1~5级评分,评分越低表明症状的频度和程度越轻.②人际交往品质问卷.主要包括责任心、容纳心、敏感性、自我控制、独立性、乐群性等6个因子,问卷分数越高表明人际交往品质越高.结果: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88.7%.①军队基层干部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1.27±0.39,1.55±0.57;强迫:1.55±0.52,1.77±0.60;人际敏感:1.45±0.50,1.78±0.61;抑郁:1.41±0.58,1.64±0.60;焦虑:1.36±0.43,1.52±0.52;敌意:1.38±0.45,1.62±0.62;恐怖:1.18±0.34,1.35±0.45;偏执:1.33±0.42,1.67±0.63;精神病性:1.27±0.41,1.51±0.50;附加因子:1.31±0.40,1.60±0.43;阳性项目均分:1.36±0.40,1.63±0.30;总分:122.81±45.83,144.10±43.20,P<0.001).②在人际关系方面,以问卷分值≤3作为人际交往障碍的标准,各因子分≤3的人数由低到高排序为容纳心(15名)、责任心(20名)、敏感性(25名)、自我控制(28名)、独立性(29名)、乐群性(29名).③心理健康各因子和心理健康总分均与大部分人际交往品质指标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0.01).结论:基层政工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项目与大部分人际交往品质因子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汤家彦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急性实验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损伤后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高压氧科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解剖实验室进行.取健康Wistar大鼠25只,单纯随机分成3组:①模型组9只鼠,双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加压至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90min制作高眼压模型,造模后不做任何治疗.②高压氧组9只鼠,双眼制作高眼压模型后行0.2 MPa高压氧治疗,吸高浓度氧80 min,平均氧体积分数为0.825 2±0.025 8,1次/d,共治疗7次.③空白对照组7只鼠,仅行角膜穿刺.实验结束后取双侧眼球视网膜进行测定,采用HPIAS-1000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反应的定量分析,指标包括阳性细胞数,阳性产物的吸光度、体密度和平均截面积,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高压氧组的NADPH/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阳性产物的吸光度、体密度、平均截面积均高于模型组[(13.67±2.40),(5.00±2.92)个/视野;0.137±0.015,0.088±0.028;(0.52±0.12)%,(0.22±0.12)%;(74.00±4.61),(63.44±7.02)μm2;P均<0.01].②高压氧组的细胞色素氧化酶阳性细胞数,阳性产物的吸光度、体密度、平均截面积均高于模型组[(13.44±3.05),(4.67±2.12)个/视野;0.123±0.026,0.089±0.035;(0.859±0.30)%,(0.182±0.068)%;(99.89±6.05),(68.78±10.16)μm2;P均<0.05].③治疗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4项指标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视网膜缺血组织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提示高压氧能保护视神经细胞抵抗缺血性损伤.
作者:易军晖;彭争荣;刘求理;吴钟琪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粘附分子上调导致的白细胞浸润与脑梗死灶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哪些因素对其能产生影响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材料:实验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病理科完成.成年雌性SD大鼠,制作脑缺血模型时体质量控制在280~350 g.方法:大鼠分3组:对照组、卵巢切除组、雌激素治疗组(雌二醇,200μ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4周).4周后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 h、2 h再灌注0、1、3、6、22、70 h模型.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缺血半球选取10个高倍视野计算脑组织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均数,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实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核因子κB表达水平.结果:①核因子-κB表达:卵巢切除组缺血1 h即有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在缺血2 h才有阳性细胞,3组均在缺血2 h再灌注3 h时相表达强,后逐渐降低,卵巢切除组在再灌注70 h仍有少量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再灌注22 h后未见核因子κB阳性细胞.②在缺血2 h再灌注22 h时,卵巢切除组动物脑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多,与雌激素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45),在缺血2 h再灌注70 h时,卵巢切除组仍多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治疗组,但仅和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雌激素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
作者:江云;陈光辉;周国庆;孟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监狱警察的心理状况,比较监狱基层警察和监狱机关警察焦虑程度,分析监狱警察焦虑产生的原因,提高监狱警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于2005-08从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398名监狱警察中随机抽取13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评,该问卷共有20个问题,每个问题所得分累加即为总得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加重.结果: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为91.5%.男109名,女10名;年龄24~58岁,平均(32.1±6.69)岁.基层警察92名,男87名,女5名;平均年龄(31.51±5.89)岁;机关警察27名,男22名,女5名;平均年龄(36.93±7.65)岁.①监狱警察焦虑均分为38.53±8.21,高于全国常模29.78±10.0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62,P<0.05).其中焦虑得分高于正常上限46分的有21名,占17.5%.②监狱基层警察焦虑评分为39.41±8.54,监狱机关警察焦虑均分为35.69±6.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6,P<0.05).③监狱男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9.11±8.41,监狱女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7.25±5.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0.05).监狱基层男性警察焦虑均分为40.04±8.45,监狱基层女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8.84±5.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狱机关男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6.20±8.76;监狱机关女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5.19±5.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狱警察心理焦虑水平高于普通人群;监狱基层警察焦虑水平高于监狱机关警察.
作者:刘伟;吕晶;池旭东;吴锡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获得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单个海马神经元.方法:实验于2005-09/11在新乡医学院机能学研究室完成.应用酶消化及机械分离法,急性分离出生3~6 d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在倒置显微镜下,选取已贴壁直径约10~15μm的锥体形神经元观察其急性分离效果和细胞活性状态.电生理学的鉴定采用全细胞膜片钳的模式记录电流反应,首先在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诱发出内向离子流.在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诱发出内向离子流后,通过程控灌流系统在细胞外液中加1 μmol/L的钠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灌流同一神经元,记录内向离子流的变化.结果:①该法可获得形态良好的单个海马神经元,海马锥体细胞具有锥形胞体(10~20μm)和厚墩的顶树突特征.活性较好的海马神经元,胞体呈三角形或椭圆形,表面光亮,细胞膜完整、清晰的,立体感较强.一般有1个较长的顶树突和2个以上较短的基树突.②利用膜片钳技术内向电流被诱发,用1μmol/L河豚毒素完全阻断该电流,说明该内向电流为钠电流. 结论:该法可获得形态和生理特性良好的单个海马神经元,证实该方法适用于海马神经元膜片钳研究,对深入探讨药物和毒物对海马离子通道及信号转导机制的作用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艳;朱峰;李明华;张利彬;杜爱林;李东亮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阅读障碍是学习困难研究中为常见的,可影响儿童的行为、认知、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严重阻碍儿童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目的:研究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认知过程左前额叶皮层血氧变化规律,探讨儿童阅读障碍的神经生理基础.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对象:实验于2003-06/09在华中科技大学完成.选择45名武汉市3~5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8~12岁,均为右利手.其中汉语阅读障碍儿童26名(阅读障碍组),符合ICD-10定义的标准;非阅读障碍儿童19名(对照组).所有对象均取得本人及父母(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方法: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检测汉语阅读障碍和非阅读障碍儿童汉字初级加工(包括被动视觉呈现汉字,汉字朗读,动词联想)及再加工(包括词语输出和语义联想)过程左前额叶脑血氧含量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汉字初级加工及再加工过程中脑血氧含量的变化.结果:纳入阅读障碍儿童26名,非阅读障碍儿童19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汉字初级加工时血氧含量的变化:被动视觉呈现汉字:A,B,C通道上,阅读障碍组血氧含量均高于对照组(0.378 0,0.134 6;0.085 8,0.051 9;0.109 3,0.069 2,P<0.05),D通道上,阅读障碍组和对照组血氧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汉字朗读:A、B、C、D通道上,阅读障碍组血氧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动词联想:在A、C通道上,阅读障碍组血氧含量高于对照组(0.411 2,0.139 7;0.141 3,0.078 4,P<0.05),在B、D通道上,阅读障碍组与对照组血氧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②汉字再加工过程血氧含量的变化:词语输出过程中,阅读障碍组的血氧含量变化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025 7,0.089 0,F=16.25,P<0.01);语义联想过程中,阅读障碍组的血氧含量变化量明显高于对照组(0.073 0,-0.072 1,F=15.59,P<0.01).结论:汉字认知过程阅读障碍儿童左前额叶皮层虽然激活,但相对正常儿童,激活的程度和激活模式均有差异,提示特定脑区功能异常可能是阅读障碍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作者:宋然然;吴汉荣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身心乐静法对应激反应后机体心率、唾液皮质醇浓度的调节作用.方法:观察于2006-05/06在大连理工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身心调节实验室完成.选择33名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三年级学生,男22名,女11名,年龄19~21岁,身体健康,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身心乐静法调节组16名,对照组17名.①身心乐静法调节组在做应激测试前接受5 d调节法训练,采用身心乐静法,在背景音乐下跟随指导语作调节;对照组同期5 d内未经过任何调节放松训练.②所有被试到实验室后休息5 min,测基线值的心率,采集唾液标本.采用心算作为实验室急性应激源,给被试做数字连减测试3 min,立即测应激后的心率,采集唾液标本.然后身心乐静法调节组作20 min身心乐静法调节,对照组静坐20 min,测调节/静坐20 min后的心率,采集唾液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唾液皮质醇浓度.结果:33名学生全部完成实验,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被试基线和应激后的心率和唾液皮质醇浓度比较:两组被试应激后的心率和唾液皮质醇浓度均显著高于基线值[身心乐静法调节组:(87.71±13.77,71.50±10.28)次/min,(10.13±3.64,7.90±3.51)nmol/L;对照组:(84.12±14.30,77.65±9.14)次/min,(13.79±6.18,10.03±4.01)nmol/L(P<0.01)],产生有效的急性应激状态.②两组被试调节/静坐20 min后的心率和唾液皮质醇浓度比较:两组被试调节/静坐20min后的心率已下降到基线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身心乐静法调节组应激后调节20 min唾液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2.95±4.26,17.58±7.48)nmol/L(t=2.130,P<0.05)].结论:身心乐静法能有效地抑制体内唾液皮质醇的过多分泌,调节机体的应激状态,促进身心平衡.
作者:范亚欣;唐一源;冯士刚;于庆宝;王俊红;鹿麒麟;隋丹妮;赵庆柏;马莹华;金珏;王威;古玲;蔡新霞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调查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并分析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于2005-05采用SAS编程随机抽取学号的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年级学生986人中抽取300人为调查对象,记名填写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及其背景情况(年龄、性别、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及月生活费).学习成绩由学校教学管理处提供(共4学年合8学期):学业成绩=(考试课成绩平均分×0.7+考查课成绩平均分×0.3)×0.8+(体育课成绩平均分×0.2).结果: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5份,其中合格问卷258份.①大学生总生活质量平均分为72.17±14.21.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的8个维度中,生理机能维度均高于杭州常模和四川常模(94.53±8.85,82.2±19.8,80.80±15.07),而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以及情感职能维度均低于杭州常模和四川常模(73.73±33.25,81.2±33.6,79.51±34.70;73.45±20.54,81.5±20.5,82.41±21.25;50.19±39.96,84.4±32.4,76.45±38.47).②学业成绩平均分低于75分的大学生其一般健康状况维度评分高于学业成绩平均分在75~80分的大学生(69.8±16.70,61.32±20.23,t=2.198,P=0.029 6),其余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较一般人群低,其生活质量与学业成绩无相关性.
作者:林琳;朱燕波;翟双庆;孔军辉;朗碧澄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甲醛溶液致炎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1/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将成年健康昆明种小鼠2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盐水注射组,甲醛溶液组,甲醛溶液+20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40mg/kg氯胺酮组,后3组小鼠分别于右后足底注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溶液100 μL制成急性炎性痛模型,甲醛溶液+20 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40 mg/kg氯胺酮组小鼠再立即分别经腹腔注射20 mg/kg或40 mg/kg的氯胺酮,观察甲醛溶液注射后第一时相(0~5 min)和第二时相(15~60 min)各组大鼠摔腿,舔足等疼痛行为学变化,2 h后处死小鼠,心内灌注固定,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结果:参加实验25只小鼠,灌注前意外死亡小鼠3只,随机补充3只,进入数据分析小鼠仍为25只.①甲醛溶液注射后1 h内小鼠均出现明显的摔腿、舔足、跛行、致炎足不能着地等疼痛行为学改变,注射足呈高度肿胀.盐水注射组无任何异常行为学变化,20mg/kg氯胺酮注射后甲醛溶液致炎后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疼痛行为学反应次数明显少于甲醛溶液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12±3.5,123±4.5;20±2.5,80±2.5,P<0.01);而40 mg/kg氯胺酮注射组可使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并使小鼠疼痛行为学反应完全抑制.②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脊髓背角的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量极低,蛋白激酶Cγ主要局限于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蛋白激酶Cα的表达主要位于脊髓背角的Ⅰ~Ⅱ层,甲醛溶液组蛋白激酶Cy和α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蛋白激酶Cγ:0.574 0±0.012 8,0.434 5±0.017 2,0.432 3±0.014 8;蛋白激酶Cα:0.554 1±0.015 1,0.432 5±0.014 3,0.432 3±0.015 1,P均<0.001),而20 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0.483 4±0.013 7,0.472 2±0.013 9)明显低于甲醛溶液组(P<0.01),40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0.434 1±0.014 6,0.433 1±0.014 3)明显低于20 mg/kg氯胺酮组(P<0.05).结论:在急性甲醛溶液炎性疼痛时,腹腔内注射氯胺酮在完全阻断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同时,可减少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
作者:万丽;罗爱林;田玉科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听觉诱发电位P50为反映大脑正常抑制功能的一种直观的脑电生理学指标.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感觉门控听觉诱发电位P50成分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选用雌性健康SD大鼠24只,鼠龄4~6月,体质量200~300 g.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正常组,每组8只.Morris水迷宫由圆形水池和有机玻璃站台构成,水池分平台、左、右及对侧4个象限.方法:实验于2003-09/2005-03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①实验组:切断双侧穹窿海马伞造成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对照组:切断皮质、胼胝体,但不切断穹窿海马伞;正常组:未手术.②在建模后1周对所有大鼠进行包括检测定位航行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的水迷宫试验,以确定造模是否成功;每只大鼠每日训练4次,共训练5 d.入池到找到站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反映定位航行能力;大鼠1 min内在池中搜索站台的游泳轨迹反映空间探索能力.③采用条件(C)-试验(T)双声刺激模式记录听觉P50诱发电位,比较各组大鼠听觉P50诱发电位的差异.计算C-P50波幅、T-P50波幅、T/C比、S2-S1波幅差的绝对值等.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水迷宫试验,即定位航行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检测结果比较.②各组大鼠感觉门控P50诱发电位比较.结果: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水迷宫试验结果:3组大鼠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平均潜伏期缩短,前3 d潜伏期均下降,之后趋平稳.实验组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和对照组(P<0.05).正常组和对照组大鼠的游泳轨迹集中在站台象限,站台象限游泳轨迹分别占总游泳轨迹的45.23%和39.7%,与其他象限间游泳轨迹比较,差异明显(P<0.01).实验组大鼠在站台、右侧、对侧、左侧象限游泳轨迹占总游泳轨迹的28.31%,29.84%,20.47%和21.38%,差异不明显(P>0.05),游泳轨迹在4个象限中基本呈随机分布.②大鼠感觉门控P50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对照组C-P50波幅和S2-S1波幅差的绝对值分别为(21.00±2.85),(15.26±4.07)μV,正常组分别为(17.04±5.32),(10.85±4.24)μV,明显高于实验组[(9.67±3.77),(2.89±2.61)μV,P<0.01].对照组和正常组T-P50波幅与C-P50波幅比值分别为0.25±0.18和0.39±0.16,明显低于实验组(0.92±0.41,P<0.01).结论:①用双侧海马伞切断方法可成功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②双侧海马伞切断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存在感觉门控能力的不足.
作者:朱榆红;王廷华;孙冰;张卓;晏燕;韩志桐;冯忠堂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客观听力检查方法.与以往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比较,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目的:了解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的准确性.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对象:听力正常组为在校大学学生21人42耳,无任何耳科疾病症状,无噪声暴露史及前庭系统疾病,耳镜检查正常.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均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和住院部求治的病例,均行磁共振检查排除中枢性病变;疾病种类主要为:突发性耳聋6例耳、老年性耳聋8例耳,其他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耳聋20例耳,按纯音测听结果均为平坦型或渐降型听力图,按听力损害程度分3组,轻度聋组13例耳、中度聋组9例耳和中重度聋组12例耳.方法:①在隔音室内采用纯音测听检查,测试方法按0.125~8 000 Hz各倍频程的纯音测听,听力正常者的听阈级符合GB-7583-87期望值分布标准.感音神经性聋病例的纯音测听气导听力阈值取0.5,1,2和4 kHz 4个频率的均值.②在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双耳同一刺激强度、相同4个载频音0.5,1,2和4 kHz共8个点同步刺激模式.③在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刺激声为疏波短声,使用插入式耳机,阈值结果判定按取可辨别出Ⅴ波的小刺激声强度.④以纯音测听结果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结果为参照对比,将不同听力水平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Bayers准则下分类资料的多类判别分析和q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纯音测听阈值、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阈值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阈值,Bayers准则下多类判别分析的正确率.结果:正常听力组42例耳及轻度聋组13例耳、中度聋组9例耳和中重度聋组12例耳均测出各项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听性脑干反应值与实际听力水平相符合,与多频稳态诱发电位1.0~2.0 kHz的阈值为接近;不同频率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引出率随着听力损害的加重而逐渐降低,听力正常或轻度聋者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引出率均为100%,而中度、中重度聋组的引出率有所下降(0.5 kHz时,分别为77.8%和92.8%;4 kHz时,分别为88.9%和85.7%).不同频率时,中重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5 kHz及4 kHz时中重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轻度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 kHz时轻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 kHz时中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轻度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由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和实际纯音测听的组别经交互聚类判别纯音测听结果所犯的判断错误,听力正常组的判别符合正确率为100%;轻度聋组12例中仅有1例错判,正确率为92%;中度聋组9例中1例错判,正确率为89%,中重度聋组判别正确率为83%.结论:由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结果可推测以纯音测听结果为标准的客观听力状况所犯的判别错误,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对轻度聋以上的有较好的准确率,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应用前景.
作者:刘敏;苏振忠;陈锡辉;熊观霞;李广智;李倩斐;王新光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血管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与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的关系,从家兔血管入手,用形态学方法来观察分析血管的感受器通路网络.方法:实验于2004-10/11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进行.①选取雄性家兔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2只/组.②两组兔以乌拉坦1.5g/kg麻醉后,经耳缘静脉注射1g/L荧光素核黄(Sigma,批号74681-68-8)500μL逆行神经追踪,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规定兔成活18~24 h,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规定兔成活30~36 h.③分别取C2~L5脊神经节、颈、胸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大脑、小脑、丘脑、脑干、脊髓、胃、小肠、心肌、肺、肾、骶脊肌、肠系膜下动脉、牵涉区部位的皮、骶部的皮及耳,冰冻连续切片,分别做成两套,一套蒸馏水贴片,直接在OlympusZX-004荧光显微镜下寻找各组织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荧光标记密集的神经末梢部位;另一套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再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新的发现.结果: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在胃黏膜下标记到副交感神经元;在小肠黏膜及黏膜下标记到大量的节细胞;在C2~L5脊神经节未发现标记细胞,但在神经节外膜上可见密集的荧光;在脊髓前、后角未见到标记细胞及明显的荧光密集区,但有较弥散的荧光;在下丘脑、大脑及小脑未发现标记细胞及明显的荧光密集区,骶脊肌膜、气管内外膜、心肌的内外膜、肾小球、皮内毛细血管袢发现较明显的荧光密集区;肠系膜动脉壁发现密集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肠系膜下神经节有标记细胞,细胞核为金黄色,细胞质为蓝黑色,在胃黏膜下标记到副交感神经元.②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在C2~L5脊神经节未发现核黄标记细胞,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的标记细胞与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相似,荧光密集区的部位亦相同.结论:家兔血管内膜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网络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纤维、副交感神经元等神经网络组成,上行通路网络可达脊神经节和脊髓,下行通路网络可达骶脊肌膜、气管内外膜、心肌的内外膜、肾小球、皮内毛细血管袢、动脉壁等组织.与胃牵涉区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网络在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及其上、下行通路网络相互重叠.
作者:章云海;雷玲;耿祝生;徐志强;李静;扬聪颖;李玉;曾因明;周震球;李爱民;刘克芳;陆爱蓉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对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电流的影响,拟从离子通道水平探讨白细胞介素1β调节颜面部痛的分子机制.方法:于2004-12/2005-11以2月龄左右的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取双侧三叉神经节,将经分离得到三叉神经节细胞悬液经200目筛网过滤至直径35 mm的培养皿内,待细胞贴壁后更换外液两次,应用EPC-9双通道膜片钳放大器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先经DAD给药系统向细胞喷射细胞外液5 s,记录正常钠电流,再经DAD给药系统(ALA,USA)向细胞喷射实验用药,并记录给药后的钠通道电流.用细胞外液洗去残余药物,待钠电流恢复正常水平后,再向细胞喷射另一实验药物,进行下一个记录.两次记录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短于3 min.药物效应观察完毕后,向细胞外喷射1 μmol/L河豚毒素,根据被河豚毒素阻断程度判断所记录的钠电流类型.实验在室温22~25℃范围内进行. 结果:①共稳定记录了81个三叉神经节细胞,其中在25.93%(21/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被河豚毒素完全阻断,9.9%(9/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不能被河豚毒素阻断,大多数三叉神经节细胞(61.73%,50/81)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部分被河豚毒素所阻断.②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显著抑制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INα,使INα的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86.92±8.08)PA/PF减为给药后的(-35.35±2.90)PA/PF(P<0.05);联合使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1ra也显著降低给药前INα的电流密度[(-79.27±7.85),(-37.14±4.05)PA/PF,P<0.05].③与给药前相比,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INαⅡ~V曲线显著上升,并使钠电流的大激活电压向去极化方向偏移约10 mV.④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V1/2给药前后去极化偏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0.03±2.75),(-35.35±3.47)mV,P<0.05].⑤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不影响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恢复时间常数,给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55±0.58),(5.29±1.84)ms,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β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抑制其离子电流,可部分解释白细胞介素1β的颜面部镇痛作用.
作者:尹世金;刘向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