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束缚应激状态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H2O2的变化

林实;李榕卿;李艳芬;蔡晶

关键词:应激, 巨噬细胞, 一氧化氮, 过氧化氢, 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目的:检测牙龈卟啉菌内毒素(Pg-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所释放的NO、肿瘤坏死因子α和H2O2是否受到束缚应激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福建医科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取1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及应激组,每组7只.②造模:正常组不加刺激,应激组大鼠置于特制的圆柱形筒内,于实验开始初3 d每日9:00~15:00被置于束缚筒6 h,3 d后于每日9:00至次日9:00被置于束缚筒24 h,正常饲养24h后再应激24 h,如此循环直至实验结束.③观察指标:观察造模12 d后两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并及时处死,收集腹腔液,计数巨噬细胞总量.贴壁后的巨噬细胞分成2组分别继续用RPMI-1640培养液和RPMI-1640培养液+1 mg/L Pg-LPS继续培养,24 h后分别收集上清,观察无刺激组、单纯Pg-LPS组、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上清液中NO,H2O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1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完成时应激组大鼠体质量低于正常组[(162.14±17.53),(263.57±19.94)g,P<0.05].②应激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总量低于正常组[(9.49±2.75)×106(31.47±8.00)×106,P<0.01].③NO浓度:单纯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265.69±10.86),(239.40±12.07)μmol/L,P<0.05];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和单纯应激组[(257.57±12.43),(239.40±12.07),(243.32±13.94)μmoL/L,P<0.05].④H2O2浓度: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7.14±1.04),(7.54±1.15),(5.27±1.02)μmol/L,P<0.05].⑤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16.81±4.76),(8.38±0.93)ng/L,P<0.05]. 结论:①束缚应激可改变巨噬细胞对牙龈卟啉菌内毒素刺激的反应,引起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紊乱.②应激作为一种不良刺激因素,可以和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一起发生协同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背景:绝大多数转基因实验动物来源于小鼠,建立一种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医学研究的、简便可靠的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健康BALB/c小鼠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 g,SPF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5只)、缺血组(10只)和再灌注22 h组(5只).健康昆明雄性小鼠130只,雌性30只,体质量25~30 g,SPF级,其中雄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 h组30只,缺血2 h再灌注22,46,70 h组各30只;雌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 h组10只,缺血2 h再灌注22 h组10只.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上述SPF级BALB/c小鼠与昆明小鼠,应用头端涂适量硅胶的6-0单尼龙线自小鼠左侧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阻断其血流2 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假手术组术后24 h,缺血组阻断血流24 h后,再灌注组分别于术后24,48,72 h,麻醉下断头取脑.以神经行为功能评分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Longa标准评分:神经行为功能评分≥1分为模型成功的标准;脑组织冠状切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白色区域为梗死区.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功能评分,脑组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后梗死体积.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成功率BALB/c小鼠约为20%,昆明小鼠雄性为66.7%~73.3%,昆明小鼠雌性为40%~50%.②BALB/c小鼠假手术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的脑切片上,两侧皮层呈均匀的橘红色,未见梗死灶.BALB/c小鼠缺血组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组相似,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结论:线栓法制作昆明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创伤小,缺血的部位较恒定,可以准确控制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以成为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预后及治疗作用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杜芳;王涛;杨学伟;李永刚;郭云良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人格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大学图书馆员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测试,客观地、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图书馆员性格特征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了解馆员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馆员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等,进而对图书馆员的选拔、岗位配置、职业开发和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重要参数.方法:采用自愿接受测试的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的46名馆员进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该问卷是从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维度对人进行描绘.内容包括16种人格因素即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及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性;在职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和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者的人格因素.全套测题共187题.每题设有A、B、C 3种可供选择的答案.A表示是的记0分;B表示介于A和C之间记1分:C表示不是的记2分.被试馆员可任选其中符合自己情况的一种作答.将测试结果输入心理测试软件系统,在得到各量表的原始分数后,通过对照常模表将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记分.根据得到的原始分和标准分的高分和低分特征,能明确描述16种基本人格特征.根据公式进一步推算人格类型的次元因素和综合个性应用评价分数.再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并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发放问卷72份,回收46份且全部合格.回收率63.9%,有效率100%.①在16种人格因素中,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馆员的聪慧性、幻想性、自律性分值高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常模,怀疑性、紧张性低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常模,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馆员的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者的人格因素、适应性与焦虑性及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方面的分值高于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常模,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③次元人格因素和应用分数在平均值和高低分的分布上,基本呈现正态分布的特点.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大于平均值的人数达70%.在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中,小于平均值的人数达39%.结论: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进行的小样本的人格测试中,被试馆员在聪慧性、幻想性、自律性、怀疑性、紧张性因素上,及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者的人格因素、适应性与焦虑性及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方面均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测试数据有差异.心理素质是大学图书馆员从事信息组织和服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之一.馆员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上,还表现在人格上.

    作者:王唯玮;孙大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海洛因依赖对大鼠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目的:观察海洛因依赖SD大鼠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及伤害性刺激对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2在贵阳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海洛因依赖组(n=25)和对照组(n=20).海洛因依赖组按剂量(13 mg/kg)逐日递增原则,2次/d,连续9 d皮下注射海洛因,首日剂量3 mg/kg.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10天用5 mg/kg纳洛酮腹腔注射催促戒断,确定海洛因依赖模型的建立成瘾后的大鼠从第10天起,给予海洛因维持剂量27 mg/kg,1次/d.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给药12 d后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两组大鼠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及鼠尾伤害性刺激对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纳入大鼠45只,实验组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有2只死亡,另外随机选取大鼠补充,终进入结果分析大鼠保持为45只.①海洛因依赖组记录到114个单位神经元放电,对照组记录到80个.②两组大鼠杏仁核神经元可观察到单个不匀、束簇状和混合型3种放电形式,海洛因依赖组和对照组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均以单个不匀为主,对照组中束簇状(7.5%)和混合型(13.8%)放电所占比例高于海洛因依赖组(1.8%和7.0%),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海洛因依赖组大鼠杏仁核自发放电以低频为主(57.9%),而对照组则以低频(46.3%)和中频(47.5%)为主(P<0.05).④给予伤害性刺激后,大鼠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表现为激活、抑制和无影响3种效应.实验组大鼠杏仁核神经元中频放电以抑制(45%)和无影响(40%)为主,而对照组以无影响为主(70%).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伤害性刺激后两组大鼠杏仁核神经元低频放电无变化.结论:海洛因对大鼠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形式和频率产生影响,海洛因对伤害性刺激后大鼠杏仁核神经元中频放电产生影响.

    作者:郑蕾;潘贵书;徐国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背景:脑梗死不仅可直接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症状,还可以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从而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设计:横断面观察.单位:梅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取梅州人民医院2000~2002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经CT明确诊断,神志清楚、病情相对稳定,能独立完成问卷填写.方法: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9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独立问卷调查,测试前由统一医务人员进行讲解指导.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均包含7个问题,两表累积评分均为0~21分,>9分者为焦虑或抑郁.②从躯体因素、社会因素两方面来评定脑梗死患者产生抑郁及焦虑的情况.躯体因素包括头晕、头痛、失眠、肢体活动障碍(指肌力在4级以下,无法自主行走者)、不良反应(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和消化道出血、发热等);社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教育、家人关心程度、经济状况(状况好指能支付所有住院费用,状况差指不能支付)以及住院时间延长(>1个月).调查结果采用Binary分析,相对危险度估计值表达为Exp(B),B为偏回归系数.主要观察指标:抑郁、焦虑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实验选取脑梗死患者9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抑郁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91例患者中,抑郁患者38例(41.8%),抑郁与脑梗死患者的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躯体因素方面,存在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及不良反应者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症状者(P<0.01);社会因素方面,住院期间家人不够关心、住院时间延长的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抑郁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否、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睡眠状况无关(P>0.05).②焦虑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焦虑患者28例(30.8%),焦虑与住院期间患者的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在躯体因素方面,存在不良反应、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慢者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不良反应、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者(P<0.05);社会因素方面,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家人关心不够、经济状况差者的焦虑发生率较高(P<0.05).焦虑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婚否、住院时间、头痛、头晕以及失眠症状无关(P>0.05).结论:焦虑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提示对脑梗死住院患者应加强心理治疗及护理.

    作者:李水彬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社区老人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特征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于2005-04/09在广州市东山区白云街各居委会完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350名常住社区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及以上,能够独立完成问卷,采取自愿原则.排除意识障碍、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疾病无法单独完成问卷调查及严重躯体疾病病情不稳定者.问卷采用自评的方法,所有被试完成下列人口学资料和量表评定.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健康状况等.评估量表包括3个量表,均为自评量表.①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中文版共26个条目,每个条目分5个等级(1~5),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等4个方面.得分标化转为百分制,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高为100分.②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5级评分(0~4分,0=无,4=严重),包括9个症状因子.③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1~5),总分数愈低睡眠问题愈少,总分数愈高睡眠问题愈严重、愈多.结果:在回收的350份问卷中,内容详实问卷共323份,有效率为92.3%.①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躯体患病情况的关系: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评分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P<0.01);老年男性在生理、社会关系及环境3个领域评分显著高于老年女性(P<0.05).社区老年人中脑力劳动者生活质量的各领域评分高于体力劳动者(P<0.01);患有慢性病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低于无慢性病者(P<0.050.01).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状况的关系: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均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呈负相关(P<0.01);睡眠状况评分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人总体生活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慢性疾病、心理健康水平及睡眠状况均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印象因素,因而有必要在社区中大力防治慢性疾病并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全东明;李惠娟;李刚;林海程;郭光全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目的:了解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06-03以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员工330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成人依恋测量问卷(由关系问卷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组成)、社会支持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关系问卷描述4种依恋类型,要求被试从中选出一种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上进行记分;社会支持问卷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主观幸福感问卷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正性体验和负性体验4个指标计分.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成人依恋类型对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05份,回收率为92.4%.剔除空白问卷等无效问卷10份,得到合格问卷295份,有效率为89.3%.①成人依恋类型:安全型117人(占38.4%),轻视型80人(占26.1%),矛盾型54人(占17.7%),害怕型44人(占14.4%).②女性的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t(293)=2.60,P<0.01),主观支持(t(293)=2.09,P<0.05)和社会支持总分(t(293)=2.74,P<0.01)显著高于男性.③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的可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正性体验、负性体验以及主观幸福感问卷总分指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均高于不安全型的个体.④依恋焦虑与负性情绪、负性体验都有着极强的正相关(r=0.425~0.463,P<0.01);与正性情绪、正性体验以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也存在负相关(r=-0.431~-0.213,P<0.01)⑤依恋焦虑、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可利用度可以进入对主观幸福感总分的回归方程(P<0.01).结论:成人依恋类型和个体的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依恋焦虑、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可利用度进行预测.

    作者:李同归;李楠欣;李敏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磁运动诱发电位200例数据分析

    纳入2003-03/2006-03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男122例,女58例,分为5组: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35),运动神经元疾病组(n=25),脊髓病变组(n=60),脑梗死组(n=30),其他疾病组(n=30).另设正常组(n=20),男13例,女7例.用丹麦Keypoint Workstation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和Medtronic型磁刺激器各一台,对所有参与者进行磁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比较病例各组与正常组受试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时程、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所有正常组均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神经元疾病组皮层刺激有5例未引出波,实际此组皮层点仅20例进入数据分析.①磁运动诱发电位能较早发现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病变所在,周围段运动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②运动神经元病各型异常率不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于正常人(P<0.01).③脊髓病变组患者磁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段刺激潜伏期延长或波消失,占50%;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或皮层电位消失,占85%.④脑梗死患者皮层运动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

    作者:刘英;杨友松;胥勋成;李素荣;邹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目的:调查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并分析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于2005-05采用SAS编程随机抽取学号的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年级学生986人中抽取300人为调查对象,记名填写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及其背景情况(年龄、性别、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及月生活费).学习成绩由学校教学管理处提供(共4学年合8学期):学业成绩=(考试课成绩平均分×0.7+考查课成绩平均分×0.3)×0.8+(体育课成绩平均分×0.2).结果: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5份,其中合格问卷258份.①大学生总生活质量平均分为72.17±14.21.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的8个维度中,生理机能维度均高于杭州常模和四川常模(94.53±8.85,82.2±19.8,80.80±15.07),而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以及情感职能维度均低于杭州常模和四川常模(73.73±33.25,81.2±33.6,79.51±34.70;73.45±20.54,81.5±20.5,82.41±21.25;50.19±39.96,84.4±32.4,76.45±38.47).②学业成绩平均分低于75分的大学生其一般健康状况维度评分高于学业成绩平均分在75~80分的大学生(69.8±16.70,61.32±20.23,t=2.198,P=0.029 6),其余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较一般人群低,其生活质量与学业成绩无相关性.

    作者:林琳;朱燕波;翟双庆;孔军辉;朗碧澄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抑郁症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变化,分析神经肽Y与抑郁症状群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组来源为2003-10/2004-1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符合CCMD-3之抑郁症诊断标准,并排除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的抑郁症患者(单相),纳入患者32例,对照组为既往无精神疾病史及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职工32人.病例组采用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盐酸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剂量20 mg/d,1次/d,早晨口服.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神经肽Y的含量.对照组仅测定1次血浆神经肽Y.同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汉密顿焦虑量表(18项)评定症状严重程度,于治疗前、治疗后2,4,6周各评定1次.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指标.评定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75%为症状消失;50%≤减分率<75%为显著进步;25%≤减分率<50%为进步;<25%为无效.结果:病例组32例均完成治疗和量表评定,对照组32例均测得各项指标,并完成量表测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浆神经肽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19.18±36.3),(139.18±41.0)ng/L t=-2.065,P=0.043];治疗后血浆神经肽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28.20±36.9),(119.18±36.3)ng/L,t=-2.696,P=0.0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127,P=0.264).②随治疗的进展病例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值逐次减低,第2,4,6周末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3.53±6.8),(17.62±6.9),(14.31±5.1),(34.59±7.3)分,P均<0.01];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值也逐次减低,第4,6周末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34±6.5),(15.19±7.0),(11.60±6.7),(20.52±7.2)分,P均<0.01].③病例组32例患者症状消失15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④以血浆神经肽Y水平为因变量,以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疗效、量表中各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治疗前血浆神经肽Y的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中的体质量减轻因子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s=-0.606,P<0.001);而与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疗效结果以及量表中其他因子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干预后能够逆转这种改变,较低的神经肽Y水平与抑郁症患者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症状群有关.神经肽Y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杨斌;王有德;叶兰仙;张兰;张玉堂;刘建斌;陈雪红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束缚应激状态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H2O2的变化

    目的:检测牙龈卟啉菌内毒素(Pg-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所释放的NO、肿瘤坏死因子α和H2O2是否受到束缚应激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福建医科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取1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及应激组,每组7只.②造模:正常组不加刺激,应激组大鼠置于特制的圆柱形筒内,于实验开始初3 d每日9:00~15:00被置于束缚筒6 h,3 d后于每日9:00至次日9:00被置于束缚筒24 h,正常饲养24h后再应激24 h,如此循环直至实验结束.③观察指标:观察造模12 d后两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并及时处死,收集腹腔液,计数巨噬细胞总量.贴壁后的巨噬细胞分成2组分别继续用RPMI-1640培养液和RPMI-1640培养液+1 mg/L Pg-LPS继续培养,24 h后分别收集上清,观察无刺激组、单纯Pg-LPS组、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上清液中NO,H2O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1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完成时应激组大鼠体质量低于正常组[(162.14±17.53),(263.57±19.94)g,P<0.05].②应激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总量低于正常组[(9.49±2.75)×106(31.47±8.00)×106,P<0.01].③NO浓度:单纯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265.69±10.86),(239.40±12.07)μmol/L,P<0.05];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和单纯应激组[(257.57±12.43),(239.40±12.07),(243.32±13.94)μmoL/L,P<0.05].④H2O2浓度: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7.14±1.04),(7.54±1.15),(5.27±1.02)μmol/L,P<0.05].⑤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16.81±4.76),(8.38±0.93)ng/L,P<0.05]. 结论:①束缚应激可改变巨噬细胞对牙龈卟啉菌内毒素刺激的反应,引起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紊乱.②应激作为一种不良刺激因素,可以和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一起发生协同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发生.

    作者:林实;李榕卿;李艳芬;蔡晶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的相关解剖结构特征

    目的:对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下颌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11/2005-11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120侧成人颅骨(男60侧,女60侧)和30侧尸体(男20侧,女10侧);均为无主尸体.测量了120侧成人颅骨卯圆孔等结构的数据,观测了30侧成人尸头下颌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①与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男性除卵圆孔前壁厚、女性除颧弓中点下缘至翼突基部距离、卵圆孔宽径、卵圆前壁厚、卵圆孔前外侧缘至三叉神经压迹近距离外,其余结构均存在侧别差异(P<0.05~0.01).除左侧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距离、左侧卵圆孔宽径、卵圆孔前壁厚外,其余侧别结构均存在性别差异(P<0.01).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的距离,男性左侧为(40.4±0.3)mm,右侧(40.9±0.4)mm.女性左侧为(39.8±0.6)mm,右侧为(40.2±0.7)mm.②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下颌神经长度(10.4±1.6)mm,宽度为(4.5±1.5)mm,其中颅内段长(6.3±1.5)mm,卵圆孔内段长(5.1±0.6)mm.脑膜中动脉外径左侧为(1.5±0.3)mm,右侧为(1.5±0.4)mm.至上颌动脉起点的距离左侧为(7.1±0.4)mm,右侧为(8.3±0.3)mm.大部分脑膜副动脉入棘孔以前发出,起源于脑膜中动脉者22侧(73%).上颌动脉者7侧(23%).以双根起始者1侧(3%).分支数,1支型24侧(80%).2支型2侧(7%).不存在4侧(13%).脑膜副动脉分别经卵圆孔、蝶导血管、骨性翼棘孔入颅腔.下颌神经与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关系:脑膜中动脉位于下颌神经的后外侧22侧(73)%.位于下颌神经的外侧8侧(27%).结论:获得了下颌神经的长度、宽度,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以及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海绵窦内等穿过的结构及毗邻关系的观测结果.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作者:邓兆宏;刘伟;王金勇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白血病抑制因子降低AMPA受体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G93AG1H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

    目的:观察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SOD1G93AG1H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受体在不同发病阶段的表达,明确白血病抑制因子是否能降低其表达及抑制其神经毒性.方法:实验于2004-07/2006-03在墨尔本大学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完成.起源于B6SJL-TgN(SOD1-G93A),表达突变人类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的转基因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分析方法检测AMPA受体在正常对照组,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及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用共焦计数系统计数.结果:6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脑干运动神经元上的AMPA受体在出生后90 d及120 d分别增加到1.68倍及3.30倍(P均<0.01),而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分别增加到1.16倍(P>0.05)及2.48倍(P<0.01).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AMPA受体在脑干运动皮质的表达和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对比明显降低(P<0.01).②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感觉运动皮质运动神经元上的AMPA受体在出生后90 d及120 d分别增加到1.71倍及4.95倍(P均<0.01),而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分别增加到1.18倍(P>0.05)及3.55倍(P<0.01).白血病抑制因子治疗组AMPA受体在感觉运动皮质的表达和肌萎缩侧索硬化对照组对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疾病的中晚期,肌萎缩侧索硬化小鼠脑干及感觉运动皮质AMPA受体数目明显增加,与谷氨酸盐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毒性作用有关.

    作者:刘娟;臧大维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人精子染色体受氯氮平影响的实验观察

    背景:氯氮平为精神科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有报道该药物会引起人体细胞染色体畸变,本文进一步分析其对人生殖细胞的诱变性及生殖遗传毒性.目的:应用人精子染色体离体测试系统研究氯氮平对人精于染色体的影响.设计:以离体人精子染色体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材料:人精液标本取自半年内未接触过理化诱变因子的健康成年男性,氯氮平原药粉为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鼠卵取自6~8周龄的雌金黄地鼠,受精和洗涤精卵用培养基为含0.3%人血白蛋白的BWW液,获能用培养基为含3.5%人血白蛋白的BWW液,受精后培养基用含10%地鼠血清的卵培养基.方法:实验前3 d给实验地鼠肌肉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40单位/只,58 h后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0单位/只.收集精液于无菌小烧杯内,经洗涤、离心、获能后,制作成5 mL精子悬液,均分于5支离心管中,一管加入终浓度为40 mg/L的平阳霉素作为阳性对照,一管不加任何试剂作为阴性对照,其余3管加氯氮平,终浓度分别为200、400、800μg/L,取出地鼠卵后,分别用0.1%的透明质酸酶和胰酶去除卵丘细胞和透明带后,平均移入5个培养皿中的一个空白液滴中,用分步固定气干法制备精于染色体.主要观察指标:染色体结构畸变精子率和断裂数.结果:氯氮平浓度分别为200,400,800μg/L时,染色体结构畸变精子率和断裂均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且3个剂量组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而平阳霉素40 mg/L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氯氮平对人精子染色体无损伤作用,人精子染色体离体测试系统主要检测诱变剂对染色体的致断作用,可能氯氮平对精子染色体不具有这种损伤作用,而有其它遗传毒理机制.

    作者:蒙华庆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低氧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中凋亡及Fas和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析低氧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凋亡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04在新乡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抽签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低氧预处理组,每组8只.参照Zea-Longa改良的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动物缺血侧上下肢体瘫痪,围绕缺血对侧呈逆时针绕圈(追尾现象)为模型制备成功表现.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缺血3 h后再灌注24h.低氧预处理组的大鼠在以300 mL/min流量灌入N2和O2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处理3 h恢复12 h后,采用动脉线栓法缺血3 h再灌注24h后取材,经处理后制备切片;假手术组仅切开一侧皮肤暴露颈总动脉.各组切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神经组织学特征,Fas、Fas-L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并在不同时间(缺血1,2,3 h再灌注1,4,8,24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结果:纳入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缺血3 h再灌注8 h后低氧预处理组神经行为缺失计分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0.6±0.5),(1.3±0.5)分,t=2.546,P=0.023];再灌注24 h后低氧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失计分显著低于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1.1±0.6),(04±0.5)分,t=2.376,P<0.05].②神经组织学特征: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区中心神经组织结构完全破坏.神经元大部分坏死,细胞间隙明显增宽.缺血边缘区神经元肿胀、形态变为角形或扇形,神经元周神经纤维呈空泡状或海绵状,神经胶质细胞肿胀.低氧预处理组损伤程度轻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③低氧预处理组在缺血半球亦可监测到凋亡细胞,右侧均为阴性,凋亡细胞形态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相似,但数量少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23.1±4.4),(39.4±2.4),P<0.05].④假手术组及非缺血侧大脑半球Fas、Fas-L蛋白表达微弱.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低氧预处理组缺血侧Fas、Fas-L蛋白有明显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7.3±2.8),(11.1±2.2),(0.8±1.2)个/视野,P<0.05],[(24.6±3.6),(9.6±1.7),(0.5±0.8)个/视野,P<0.05].低氧预处理组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结论:低氧预处理可减轻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缺失.抑制Fas、Fas-L蛋白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卢娜;王宝英;魏林郁;杜爱林;李东亮;李超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白细胞介素1β颜面部镇痛效应的分子途径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对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电流的影响,拟从离子通道水平探讨白细胞介素1β调节颜面部痛的分子机制.方法:于2004-12/2005-11以2月龄左右的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取双侧三叉神经节,将经分离得到三叉神经节细胞悬液经200目筛网过滤至直径35 mm的培养皿内,待细胞贴壁后更换外液两次,应用EPC-9双通道膜片钳放大器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先经DAD给药系统向细胞喷射细胞外液5 s,记录正常钠电流,再经DAD给药系统(ALA,USA)向细胞喷射实验用药,并记录给药后的钠通道电流.用细胞外液洗去残余药物,待钠电流恢复正常水平后,再向细胞喷射另一实验药物,进行下一个记录.两次记录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短于3 min.药物效应观察完毕后,向细胞外喷射1 μmol/L河豚毒素,根据被河豚毒素阻断程度判断所记录的钠电流类型.实验在室温22~25℃范围内进行. 结果:①共稳定记录了81个三叉神经节细胞,其中在25.93%(21/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被河豚毒素完全阻断,9.9%(9/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不能被河豚毒素阻断,大多数三叉神经节细胞(61.73%,50/81)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部分被河豚毒素所阻断.②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显著抑制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INα,使INα的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86.92±8.08)PA/PF减为给药后的(-35.35±2.90)PA/PF(P<0.05);联合使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1ra也显著降低给药前INα的电流密度[(-79.27±7.85),(-37.14±4.05)PA/PF,P<0.05].③与给药前相比,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INαⅡ~V曲线显著上升,并使钠电流的大激活电压向去极化方向偏移约10 mV.④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V1/2给药前后去极化偏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0.03±2.75),(-35.35±3.47)mV,P<0.05].⑤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不影响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恢复时间常数,给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55±0.58),(5.29±1.84)ms,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β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抑制其离子电流,可部分解释白细胞介素1β的颜面部镇痛作用.

    作者:尹世金;刘向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应对方式和感觉寻求人格特质与学习焦虑的相关性

    目的:了解中学生学习焦虑状况及其特征,探索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感觉寻求特质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方法:于2003-05/06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春市两所中学6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学习焦虑分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进行测评.其中①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由8个内容量表组成,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采用学习焦虑分量表测查学习焦虑状况,≥8分为有学习焦虑障碍.②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条目各10项,量表的评分数据越高则积极或消极的应对倾向越高.③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全量表由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两个分量表组成,全量表的标准分≥60分,属于高感觉寻求者,40~60分为感觉寻求水平一般,如果≤40分则说明感觉寻求水平较低.结果: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①被试群体中,存在学习焦虑者(学习焦虑量表分≥8分)占测量总人数的7.1%.从初一至高三各年级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状况并不是逐年升高或递减的,而是呈波动的趋势.高中一年级男生学习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23.46±2.74,22.30±2.69,22.39±2.97,P<0.05).②中学生学习焦虑与消极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r=0.366,P<0.01);与积极应对、去抑制和感觉寻求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233,P<0.01;r=-0.087,P<0.05;r=-0.127,P<0.05).③回归分析表明,消极应对对学习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0.333,R2=0.161,P<0.001).结论:积极应对和具有较高冒险寻求的中学生学习焦虑水平较低,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学习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敬阳;张明;刘桂英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家兔血管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与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的关系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血管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与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的关系,从家兔血管入手,用形态学方法来观察分析血管的感受器通路网络.方法:实验于2004-10/11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进行.①选取雄性家兔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2只/组.②两组兔以乌拉坦1.5g/kg麻醉后,经耳缘静脉注射1g/L荧光素核黄(Sigma,批号74681-68-8)500μL逆行神经追踪,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规定兔成活18~24 h,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规定兔成活30~36 h.③分别取C2~L5脊神经节、颈、胸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大脑、小脑、丘脑、脑干、脊髓、胃、小肠、心肌、肺、肾、骶脊肌、肠系膜下动脉、牵涉区部位的皮、骶部的皮及耳,冰冻连续切片,分别做成两套,一套蒸馏水贴片,直接在OlympusZX-004荧光显微镜下寻找各组织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荧光标记密集的神经末梢部位;另一套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再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新的发现.结果: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在胃黏膜下标记到副交感神经元;在小肠黏膜及黏膜下标记到大量的节细胞;在C2~L5脊神经节未发现标记细胞,但在神经节外膜上可见密集的荧光;在脊髓前、后角未见到标记细胞及明显的荧光密集区,但有较弥散的荧光;在下丘脑、大脑及小脑未发现标记细胞及明显的荧光密集区,骶脊肌膜、气管内外膜、心肌的内外膜、肾小球、皮内毛细血管袢发现较明显的荧光密集区;肠系膜动脉壁发现密集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肠系膜下神经节有标记细胞,细胞核为金黄色,细胞质为蓝黑色,在胃黏膜下标记到副交感神经元.②神经逆行追踪30~36 h组:在C2~L5脊神经节未发现核黄标记细胞,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的标记细胞与神经逆行追踪18~24 h组相似,荧光密集区的部位亦相同.结论:家兔血管内膜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网络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纤维、副交感神经元等神经网络组成,上行通路网络可达脊神经节和脊髓,下行通路网络可达骶脊肌膜、气管内外膜、心肌的内外膜、肾小球、皮内毛细血管袢、动脉壁等组织.与胃牵涉区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网络在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及其上、下行通路网络相互重叠.

    作者:章云海;雷玲;耿祝生;徐志强;李静;扬聪颖;李玉;曾因明;周震球;李爱民;刘克芳;陆爱蓉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脊髓损伤大鼠关节软骨转化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在软骨代谢变化中的意义,为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方面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5/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病教研室完成.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对照组,各18只.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10椎板切除术.伤后1,3,6周麻醉下处死,两组每时间点均为6只.用ABC法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化染色及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及成像系统行灰度值扫描,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 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脊髓损伤组在术后6 d因泌尿系感染死亡1只,对照组组术后3 d因硬膜外血肿死亡1只,后补齐进入结果分析大鼠36只.①免疫组化观察阳性表达信号为红色颗粒状,主要定位于胞浆和胞膜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主要分布关节软骨表层中,阴性对照均呈现弱表达状态.②脊髓损伤后第1,3周时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181.13±7.34,193.19±8.64;178.02±5.05,190.78±8.59;P<0.05),第6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175.56±6.05,192.98±8.26,P<0.01).③在脊髓损伤1周时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6周时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2.25±4.73,191.40±6.87;176.85±7.68,191.41±8.53;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具有时间上的早期性,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则随着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增强,两者在第3周时关节软骨中表达均增强.

    作者:王栋琪;王民;刘英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和血压,以及小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中山大学省级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质量28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n=10):对照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仅分离而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并切断+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迷走神经刺激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切断+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及再灌注开始时均采用智能型生物信号显示处理系统以5 V,2 ms和1 Hz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左迷走神经干远端20min.②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2 h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内皮素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结构的变化.对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进行判定:0~9分,分数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于迷走神经刺激前,夹闭0,30 min,再灌注0,30,60,90,12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③多组均数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变化: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殚[(22.42±9.62),(24.66±10.10),(36.34±10.81),(52.08±19.25)μmol/L,P<0.05].②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270.49±75.43),(170.04±56.30),(190.73±62.85),(200.04±65.21)ng/L,P<0.05].③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比较: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0.11±0.04,012±0.04,0.23±0.10,0.18±0.07,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④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光镜下观察结果: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的肠黏膜结构受损严重,迷走神经刺激组可减轻肠组织损伤程度.⑤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评分: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5.3±0.9),(6.4±1.9),(7.0±1.2)分,P<0.05].⑥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在缺血期基本保持平稳.而在再灌注期,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迷走神经刺激组较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能更明显提高平均动脉压(P<0.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减轻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失衡,从而改善脏器微循环并延缓血压的下降,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柳垂亮;李玉娟;李向宇;黄文起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雌激素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

    背景: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粘附分子上调导致的白细胞浸润与脑梗死灶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哪些因素对其能产生影响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材料:实验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病理科完成.成年雌性SD大鼠,制作脑缺血模型时体质量控制在280~350 g.方法:大鼠分3组:对照组、卵巢切除组、雌激素治疗组(雌二醇,200μ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4周).4周后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 h、2 h再灌注0、1、3、6、22、70 h模型.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缺血半球选取10个高倍视野计算脑组织内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均数,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脑实质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核因子κB表达水平.结果:①核因子-κB表达:卵巢切除组缺血1 h即有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在缺血2 h才有阳性细胞,3组均在缺血2 h再灌注3 h时相表达强,后逐渐降低,卵巢切除组在再灌注70 h仍有少量表达,对照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再灌注22 h后未见核因子κB阳性细胞.②在缺血2 h再灌注22 h时,卵巢切除组动物脑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多,与雌激素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45),在缺血2 h再灌注70 h时,卵巢切除组仍多于对照组和雌激素治疗组,但仅和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雌激素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

    作者:江云;陈光辉;周国庆;孟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