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李儒林;胡春梅;田川;代成书

关键词:学生, 时间, 幸福
摘要:目的:分析时间管理倾向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方法:2005/2006-05抽取川北医学院和西华师范大学学生1~4年级学生600名,同时进行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倾向问卷调查,时间管理倾向问卷选用黄希庭等编制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量表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3个分量表所组成,全量表共44个项目.量表按1~5点等级计分.得分越高就表明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自编的幸福感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4个分量表.施测方式为集体调查,调查主要在教室进行.结果:发放问卷600份,经严格筛选,选出合格问卷558份,有效率为93%.男256名,女302名;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2±1.5)岁.①在时间管理倾向上,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3个维度的得分看,女生分数都高于男生分数.但只有时间效能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5.54±7.97,31.45±5.53,P<0.05).②女生总体幸福感评分显著高于男生(30.265±7.33,27.324±6.12,P<0.05),而且女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2个维度评分也显著高于男生(17.892±5.75,16.365±5.68;27.976±6.88,26.180±6.92,P<0.05),男、女生消极情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85,0.376,0.506,P<0.01),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2,P<0.01).而且在时间价值观、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上也存在同样趋势.④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对总体幸福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并且时间效能感上具有大的偏回归系数(β=0.558,P=0.000).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构成显著回归效应,且时间效能感与消极情感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结论:时间管理倾向是衡量主观幸福感好的预测指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军医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背景:军校大学生面临着多种心理应激,若采取不良的应付方式,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可能还与社会支持和人格有关.目的:探讨军医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设计:整群抽样,问卷调查.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教学实验中心和预防医学系及西安运动创伤医院. 对象:于2004/10整群抽取某校一年级军医大学生352人作为观察对象.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受试者进行团体问卷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个项目,共10个因子.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3个因子以及社会支持总分项目.应付方式问卷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6个因子.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主要包括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精神质、掩饰性4个维度.所得资料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军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人格的各因子得分比较.②不同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和人格与症状自评量表因子的相关性.③不同社会支持情况下军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人格的各因子得分比较.结果:发放问卷352份,全部收回并合格,有效率100%.①以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为分组指标,将被试中得分高和低的25%抽出,分别作为高症状组和低症状组,两组相比,低症状组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分值都高于高症状组学生,客观支持无差异;高症状组学生选择自责、幻想和退避等不成熟应付方式分值高于低症状组,求助的选择分值低于低症状组;高症状组内外向评分低于低症状组,而情绪稳定性分则高于低症状组.②心理健康各因子与支持总分、支持利用度、求助、内外向和掩饰性具有负相关(r=-0.131~-0.306,P<0.05或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情绪稳定性具有正相关(r=0.141-0.450,P<0.05或P<0.01).③以支持总分为分组指标,将被试中得分高和低的27%分别作为高支持组和低支持组,两组比较,高支持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低支持组;高支持组学生多选择积极的应付方式,低支持组更倾向于选择消极的应付方式;高支持组内外向评分高于低支持组,而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分显著低于低支持组(P<0.05).结论: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和艾森克人格问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刘芳娥;张丛华;王安辉;刘利兵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个案教育康复

    背景: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幼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仍然以教育训练为主.目的:通过案例剖析,为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提供启发,为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设计:个案分析.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及南京市上新河小学.对象:孤独症患儿,男,1998-06生,于2001-02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5个月.教育措施内容包括:①良好接受课堂学习.②课堂上展示优点.③在生活中良好运用学习内容.④建立友善情感.⑤建立良好行为和消褪异常行为.⑥提高课堂注意力.⑦训练课堂环节的理解力.⑧选择适宜的考试办法.⑨建立愉快融合的板块时间.实施过程:每天与患儿的老师、家长进行电话访谈1次,每周与老师、家长、患儿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次,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实验开始结束时进行全韦氏智商测定.并总结患儿课堂和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②患儿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③患儿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结果: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为言语智商80分、操作智商110分、总智商95分.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相差30分,智力分项中的高分与低分相差9分,智力发育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有所好转.②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听课,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无扰乱课堂的行为,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③课间行为的变化:结交好朋友;关注参与同学的游戏;听铃声进入教室,不用老师提醒.结论:在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孤独症患儿随班就读的状况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运用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

    作者:魏轶兵;卢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行为特点

    目的:分析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心理行为特点,为制定健康教育方案提供资料.方法:于2004-06/12对属于社区服务中心辖区内并愿意接受有关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和在社区门诊治疗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对照人群进行自我评估,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领域4个方面的生活质量指标、抑郁自评量表的抑郁情绪、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内外向、情绪的稳定性、精神质和心理掩饰.结果:①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糖尿病组116份,对照组62份.②糖尿病组体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25.61±1.93)kg/m2,(24.00±2.00)kg/m2,t=5.24,P<0.01].对糖尿病的了解:糖尿病组:很了解42例(36.2%)、了解63例(54.3%)、不甚了解11例(9.5%).对照组:很了解6例(9.7%)、了解52例(83.9%)、不甚了解4例(6.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16.45,P<0.01).运动规律两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糖尿病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心理掩饰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50.74±4.27,48.71±4.65;38.78±4.94,29.06±7.90;9.90±1.53,9.32±1.73,t=2.933,8.805,2.420,P<0.05~0.0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客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的心理领域分、社会领域分、自我满意分均低于对照组(8.10±1.78,9.00±1.79;6.60±0.77,7.47±0.78;10.84±2.56,12.71±3.20;28.72±2.75,32.18±5.18;72.80±8.20,77.39±7.98,t=3.183,7.106,4.233,5.833,3.587,P<0.01).④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抑郁情绪影响突出(P<0.05~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具有不稳定的情绪、较差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不成熟的个性特点和消极的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行为特点.

    作者:林海程;谭文争;林勇强;刘珍妮;李刚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氯胺酮对甲醛溶液致炎小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甲醛溶液致炎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1/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将成年健康昆明种小鼠2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盐水注射组,甲醛溶液组,甲醛溶液+20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40mg/kg氯胺酮组,后3组小鼠分别于右后足底注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溶液100 μL制成急性炎性痛模型,甲醛溶液+20 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40 mg/kg氯胺酮组小鼠再立即分别经腹腔注射20 mg/kg或40 mg/kg的氯胺酮,观察甲醛溶液注射后第一时相(0~5 min)和第二时相(15~60 min)各组大鼠摔腿,舔足等疼痛行为学变化,2 h后处死小鼠,心内灌注固定,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结果:参加实验25只小鼠,灌注前意外死亡小鼠3只,随机补充3只,进入数据分析小鼠仍为25只.①甲醛溶液注射后1 h内小鼠均出现明显的摔腿、舔足、跛行、致炎足不能着地等疼痛行为学改变,注射足呈高度肿胀.盐水注射组无任何异常行为学变化,20mg/kg氯胺酮注射后甲醛溶液致炎后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疼痛行为学反应次数明显少于甲醛溶液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12±3.5,123±4.5;20±2.5,80±2.5,P<0.01);而40 mg/kg氯胺酮注射组可使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并使小鼠疼痛行为学反应完全抑制.②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脊髓背角的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量极低,蛋白激酶Cγ主要局限于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蛋白激酶Cα的表达主要位于脊髓背角的Ⅰ~Ⅱ层,甲醛溶液组蛋白激酶Cy和α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蛋白激酶Cγ:0.574 0±0.012 8,0.434 5±0.017 2,0.432 3±0.014 8;蛋白激酶Cα:0.554 1±0.015 1,0.432 5±0.014 3,0.432 3±0.015 1,P均<0.001),而20 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0.483 4±0.013 7,0.472 2±0.013 9)明显低于甲醛溶液组(P<0.01),40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0.434 1±0.014 6,0.433 1±0.014 3)明显低于20 mg/kg氯胺酮组(P<0.05).结论:在急性甲醛溶液炎性疼痛时,腹腔内注射氯胺酮在完全阻断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同时,可减少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

    作者:万丽;罗爱林;田玉科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目的:了解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06-03以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员工330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成人依恋测量问卷(由关系问卷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组成)、社会支持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关系问卷描述4种依恋类型,要求被试从中选出一种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上进行记分;社会支持问卷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主观幸福感问卷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正性体验和负性体验4个指标计分.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成人依恋类型对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05份,回收率为92.4%.剔除空白问卷等无效问卷10份,得到合格问卷295份,有效率为89.3%.①成人依恋类型:安全型117人(占38.4%),轻视型80人(占26.1%),矛盾型54人(占17.7%),害怕型44人(占14.4%).②女性的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t(293)=2.60,P<0.01),主观支持(t(293)=2.09,P<0.05)和社会支持总分(t(293)=2.74,P<0.01)显著高于男性.③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的可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正性体验、负性体验以及主观幸福感问卷总分指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均高于不安全型的个体.④依恋焦虑与负性情绪、负性体验都有着极强的正相关(r=0.425~0.463,P<0.01);与正性情绪、正性体验以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也存在负相关(r=-0.431~-0.213,P<0.01)⑤依恋焦虑、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可利用度可以进入对主观幸福感总分的回归方程(P<0.01).结论:成人依恋类型和个体的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依恋焦虑、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可利用度进行预测.

    作者:李同归;李楠欣;李敏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脊髓损伤大鼠关节软骨转化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在软骨代谢变化中的意义,为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方面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5/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病教研室完成.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对照组,各18只.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10椎板切除术.伤后1,3,6周麻醉下处死,两组每时间点均为6只.用ABC法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化染色及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及成像系统行灰度值扫描,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 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脊髓损伤组在术后6 d因泌尿系感染死亡1只,对照组组术后3 d因硬膜外血肿死亡1只,后补齐进入结果分析大鼠36只.①免疫组化观察阳性表达信号为红色颗粒状,主要定位于胞浆和胞膜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主要分布关节软骨表层中,阴性对照均呈现弱表达状态.②脊髓损伤后第1,3周时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181.13±7.34,193.19±8.64;178.02±5.05,190.78±8.59;P<0.05),第6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175.56±6.05,192.98±8.26,P<0.01).③在脊髓损伤1周时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6周时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2.25±4.73,191.40±6.87;176.85±7.68,191.41±8.53;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具有时间上的早期性,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则随着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增强,两者在第3周时关节软骨中表达均增强.

    作者:王栋琪;王民;刘英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和血压,以及小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中山大学省级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质量28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n=10):对照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仅分离而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并切断+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松夹再灌注2 h.迷走神经刺激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切断+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及再灌注开始时均采用智能型生物信号显示处理系统以5 V,2 ms和1 Hz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左迷走神经干远端20min.②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2 h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内皮素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结构的变化.对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进行判定:0~9分,分数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于迷走神经刺激前,夹闭0,30 min,再灌注0,30,60,90,120 min记录平均动脉压.③多组均数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变化: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殚[(22.42±9.62),(24.66±10.10),(36.34±10.81),(52.08±19.25)μmol/L,P<0.05].②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270.49±75.43),(170.04±56.30),(190.73±62.85),(200.04±65.21)ng/L,P<0.05].③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比较: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0.11±0.04,012±0.04,0.23±0.10,0.18±0.07,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④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光镜下观察结果: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的肠黏膜结构受损严重,迷走神经刺激组可减轻肠组织损伤程度.⑤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评分: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5.3±0.9),(6.4±1.9),(7.0±1.2)分,P<0.05].⑥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在缺血期基本保持平稳.而在再灌注期,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迷走神经刺激组较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能更明显提高平均动脉压(P<0.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减轻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失衡,从而改善脏器微循环并延缓血压的下降,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柳垂亮;李玉娟;李向宇;黄文起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去势大鼠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血清相关激素水平变化

    目的:观察雌性大鼠切除卵巢后其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神经元和血清生长素、雌激素、降钙素及骨钙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广东医学院生理学实验室完成.①将12只健康雌性未孕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只.卵巢切除术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完全切除双侧卵巢,牢固结扎剩余的子宫部分;假手术组大鼠不切除卵巢,仅切除卵巢周围小块脂肪组织.术后处理完全相同.②采用左心室灌注固定方法取胫骨及脑.通过检测大鼠胫骨上段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变化判断骨代谢发生的变化.③用无菌注射器通过右心室取血,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上述激素水平的改变.④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变化.结果:①两组大鼠胫骨上段松质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的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卵巢切除组大鼠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宽度和骨小梁数量均明显减小[(22.1±3.3)%比(14.8±2.3)%,(41.2±8.8)比(30.8±3.9)μm,(5.5±0.8)比(4.3±0.7)个,P<0.05或0.01],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增大[(164.9±12.3)比(250.2±33.2)μm,P<0.01].②两组大鼠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卵巢切除组大鼠血清雌激素、降钙素、生长素含量明显降低[(35.22±3.41)比(6.29±1.82)ng/L,(48.41±8.85)比(28.21±6.28)ng/L,(6.59±1.49)比(4.45±0.88)μg/L],骨钙素明显升高[(13.72±4.58)比(23.89±4.4)μg/L.③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神经元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及生长素等钙调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与骨质疏松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张为杰;刘锡仪;徐丽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急性分离与膜片钳技术

    目的:获得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单个海马神经元.方法:实验于2005-09/11在新乡医学院机能学研究室完成.应用酶消化及机械分离法,急性分离出生3~6 d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在倒置显微镜下,选取已贴壁直径约10~15μm的锥体形神经元观察其急性分离效果和细胞活性状态.电生理学的鉴定采用全细胞膜片钳的模式记录电流反应,首先在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诱发出内向离子流.在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诱发出内向离子流后,通过程控灌流系统在细胞外液中加1 μmol/L的钠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灌流同一神经元,记录内向离子流的变化.结果:①该法可获得形态良好的单个海马神经元,海马锥体细胞具有锥形胞体(10~20μm)和厚墩的顶树突特征.活性较好的海马神经元,胞体呈三角形或椭圆形,表面光亮,细胞膜完整、清晰的,立体感较强.一般有1个较长的顶树突和2个以上较短的基树突.②利用膜片钳技术内向电流被诱发,用1μmol/L河豚毒素完全阻断该电流,说明该内向电流为钠电流. 结论:该法可获得形态和生理特性良好的单个海马神经元,证实该方法适用于海马神经元膜片钳研究,对深入探讨药物和毒物对海马离子通道及信号转导机制的作用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艳;朱峰;李明华;张利彬;杜爱林;李东亮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身心调节法对大学生心境的改善

    目的:身心不平衡发展可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对大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以寻求一种可以调节这种不平衡状态的方法.方法:①选取2006-05大连理工大学在校三年级学生99人,实验前未进行过任何调节训练,1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均知情同意.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调节训练组55人,空白对照组44人,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调节训练组学生给予身心调节训练.学生只需要选取舒适、自然的坐式,全身放松,思想平静,慢慢调整呼吸,平静而自然的跟随CD中的指导语即可,不必刻意关注指导语.指导语包括指导练习者正确的身体调节、思维及心态调整、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调节以及融于自然之中的自我意象调节等环节,后是结束语,整个过程持续30 min.此调节法1次/d,连续5d.所有受试对象均得到具体的个人指导并集中练习,以确保练习方法正确且无干扰.③空白对照组学生在这5 d过程中,按照平时的生活规律生活,不做任何有关调节的训练.④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POMS(profile of mood states)量表测试.POMS量表是神经行为测试组合中用以反映受试对象情感状态特征的问卷,包括65个题目,每一项情感状态均分为5个等级(分数越高情感越强烈).通过测试结果得到紧张-焦虑、忧郁-沮丧、愤怒-敌意、疲惫-惰性、困惑-迷惑、活力-运动这6个分量表分数,其中前5个分量表为消极心境,后1个为积极心境.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0.87,再测信度为0.65~0.74.根据6个分量表可计算出全量表(即心境失调)的分数,全量表分数=各消极心境分数之和-积极心境分数+100.结果:调节训练组有11人因未能完成全部训练而脱落,共88人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前后两组学生POMS全量表分数的比较:实验前两组学生的POMS全量表分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心境失调情况基本相似.实验后,调节训练组的全量表分数明显降低(t=4.804,P=0.000);空白对照组全量表分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813,P>0.05).②实验后POMS各分量表分数的组间方差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后调节训练组紧张-焦虑、忧郁-沮丧、活力-运动、愤怒-敌意、困惑-迷惑量表分数均有明显改善(F=4.026~5.175,P均<0.05),疲惫-惰性量表分数无明显变化(F=0.095,P>0.05).结论:身心调节法可以帮助练习者减缓压力,改善抑郁状态,提高身体活力,增强处理应激事件的能力.

    作者:王俊红;唐一源;冯洪波;林瑶;马莹华;鹿麒麟;冯士刚;金珏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磁运动诱发电位200例数据分析

    纳入2003-03/2006-03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男122例,女58例,分为5组:吉兰-巴雷综合征组(n=35),运动神经元疾病组(n=25),脊髓病变组(n=60),脑梗死组(n=30),其他疾病组(n=30).另设正常组(n=20),男13例,女7例.用丹麦Keypoint Workstation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和Medtronic型磁刺激器各一台,对所有参与者进行磁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比较病例各组与正常组受试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时程、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所有正常组均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神经元疾病组皮层刺激有5例未引出波,实际此组皮层点仅20例进入数据分析.①磁运动诱发电位能较早发现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病变所在,周围段运动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②运动神经元病各型异常率不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于正常人(P<0.01).③脊髓病变组患者磁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段刺激潜伏期延长或波消失,占50%;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延长或皮层电位消失,占85%.④脑梗死患者皮层运动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

    作者:刘英;杨友松;胥勋成;李素荣;邹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缺血缺氧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含量的变化

    背景:孤啡肽与缺血缺氧关系密切,可能在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宫内缺血缺氧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含量的变化,分析孤啡肽在围生期缺血缺氧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妇产科.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9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妇产科进行,选择Wistar雌性大鼠12只,平均体质量260 g.方法:将12只雌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钳夹子宫血管10 min组和钳夹子宫血管20 min组,每组4只.使各组雌鼠受孕,在妊娠第21天,将各组雌鼠剖腹,对照组直接取出胎鼠,产胎鼠19只;钳夹子宫血管10 min组钳夹子宫血管10min后取出胎鼠,产胎鼠21只;钳夹子宫血管20min组钳夹子宫血管20min后取出胎鼠,产胎鼠17只.均成活,所有胎鼠做Apgar评分并迅速断头,收集躯干血并取出全脑,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各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各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的含量.结果:57只胎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钳夹子宫血管10min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的含量分别为(71±14)pg/g及(31±7)ng/L;钳夹子宫血管20 min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的含量分别为(114±21)pg/g及(58±11)ng/L;对照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含量分别为(48±9)pg/g及(19±4)ng/L;与对照组相比,钳夹子宫血管10 min和20 min组胎鼠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含量均升高(P<0.05,P<0.01):且钳夹子宫血管20 min组孤啡肽含量高于钳夹子宫血管10 min组(P<0.05).②两组胎鼠Apga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钳夹子宫血管20min组胎鼠Apgar评分低于钳夹子宫血管10min组(P<0.05).结论:围生期缺血缺氧可导致下丘脑及外周血孤啡肽的含量增加.

    作者:古航;胡电;洪新如;梁永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束缚应激状态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H2O2的变化

    目的:检测牙龈卟啉菌内毒素(Pg-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所释放的NO、肿瘤坏死因子α和H2O2是否受到束缚应激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福建医科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取1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及应激组,每组7只.②造模:正常组不加刺激,应激组大鼠置于特制的圆柱形筒内,于实验开始初3 d每日9:00~15:00被置于束缚筒6 h,3 d后于每日9:00至次日9:00被置于束缚筒24 h,正常饲养24h后再应激24 h,如此循环直至实验结束.③观察指标:观察造模12 d后两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并及时处死,收集腹腔液,计数巨噬细胞总量.贴壁后的巨噬细胞分成2组分别继续用RPMI-1640培养液和RPMI-1640培养液+1 mg/L Pg-LPS继续培养,24 h后分别收集上清,观察无刺激组、单纯Pg-LPS组、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上清液中NO,H2O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1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完成时应激组大鼠体质量低于正常组[(162.14±17.53),(263.57±19.94)g,P<0.05].②应激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总量低于正常组[(9.49±2.75)×106(31.47±8.00)×106,P<0.01].③NO浓度:单纯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265.69±10.86),(239.40±12.07)μmol/L,P<0.05];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和单纯应激组[(257.57±12.43),(239.40±12.07),(243.32±13.94)μmoL/L,P<0.05].④H2O2浓度: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7.14±1.04),(7.54±1.15),(5.27±1.02)μmol/L,P<0.05].⑤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16.81±4.76),(8.38±0.93)ng/L,P<0.05]. 结论:①束缚应激可改变巨噬细胞对牙龈卟啉菌内毒素刺激的反应,引起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紊乱.②应激作为一种不良刺激因素,可以和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一起发生协同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发生.

    作者:林实;李榕卿;李艳芬;蔡晶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白细胞介素1β颜面部镇痛效应的分子途径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对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电流的影响,拟从离子通道水平探讨白细胞介素1β调节颜面部痛的分子机制.方法:于2004-12/2005-11以2月龄左右的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取双侧三叉神经节,将经分离得到三叉神经节细胞悬液经200目筛网过滤至直径35 mm的培养皿内,待细胞贴壁后更换外液两次,应用EPC-9双通道膜片钳放大器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先经DAD给药系统向细胞喷射细胞外液5 s,记录正常钠电流,再经DAD给药系统(ALA,USA)向细胞喷射实验用药,并记录给药后的钠通道电流.用细胞外液洗去残余药物,待钠电流恢复正常水平后,再向细胞喷射另一实验药物,进行下一个记录.两次记录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短于3 min.药物效应观察完毕后,向细胞外喷射1 μmol/L河豚毒素,根据被河豚毒素阻断程度判断所记录的钠电流类型.实验在室温22~25℃范围内进行. 结果:①共稳定记录了81个三叉神经节细胞,其中在25.93%(21/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被河豚毒素完全阻断,9.9%(9/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不能被河豚毒素阻断,大多数三叉神经节细胞(61.73%,50/81)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部分被河豚毒素所阻断.②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显著抑制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INα,使INα的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86.92±8.08)PA/PF减为给药后的(-35.35±2.90)PA/PF(P<0.05);联合使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1ra也显著降低给药前INα的电流密度[(-79.27±7.85),(-37.14±4.05)PA/PF,P<0.05].③与给药前相比,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INαⅡ~V曲线显著上升,并使钠电流的大激活电压向去极化方向偏移约10 mV.④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V1/2给药前后去极化偏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0.03±2.75),(-35.35±3.47)mV,P<0.05].⑤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不影响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恢复时间常数,给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55±0.58),(5.29±1.84)ms,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β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抑制其离子电流,可部分解释白细胞介素1β的颜面部镇痛作用.

    作者:尹世金;刘向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身心乐静法对应激反应后机体心率、唾液皮质醇的调节效应

    目的:观察身心乐静法对应激反应后机体心率、唾液皮质醇浓度的调节作用.方法:观察于2006-05/06在大连理工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身心调节实验室完成.选择33名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三年级学生,男22名,女11名,年龄19~21岁,身体健康,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身心乐静法调节组16名,对照组17名.①身心乐静法调节组在做应激测试前接受5 d调节法训练,采用身心乐静法,在背景音乐下跟随指导语作调节;对照组同期5 d内未经过任何调节放松训练.②所有被试到实验室后休息5 min,测基线值的心率,采集唾液标本.采用心算作为实验室急性应激源,给被试做数字连减测试3 min,立即测应激后的心率,采集唾液标本.然后身心乐静法调节组作20 min身心乐静法调节,对照组静坐20 min,测调节/静坐20 min后的心率,采集唾液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唾液皮质醇浓度.结果:33名学生全部完成实验,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被试基线和应激后的心率和唾液皮质醇浓度比较:两组被试应激后的心率和唾液皮质醇浓度均显著高于基线值[身心乐静法调节组:(87.71±13.77,71.50±10.28)次/min,(10.13±3.64,7.90±3.51)nmol/L;对照组:(84.12±14.30,77.65±9.14)次/min,(13.79±6.18,10.03±4.01)nmol/L(P<0.01)],产生有效的急性应激状态.②两组被试调节/静坐20 min后的心率和唾液皮质醇浓度比较:两组被试调节/静坐20min后的心率已下降到基线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身心乐静法调节组应激后调节20 min唾液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2.95±4.26,17.58±7.48)nmol/L(t=2.130,P<0.05)].结论:身心乐静法能有效地抑制体内唾液皮质醇的过多分泌,调节机体的应激状态,促进身心平衡.

    作者:范亚欣;唐一源;冯士刚;于庆宝;王俊红;鹿麒麟;隋丹妮;赵庆柏;马莹华;金珏;王威;古玲;蔡新霞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接受康复理疗颈椎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心理治疗

    目的:了解颈椎病患者心理特征及接受理疗康复的同时综合性心理治疗与单纯康复理疗的差异.方法:选择2005-02/2005-1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康复理疗科接受治疗的颈椎病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2~68岁,平均(50.6±15.2)岁,病程0.6~17年,颈椎病神经根型28例、椎动脉型9例、脊髓型12例、交感神经型6例和混合型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运动、感觉障碍,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的颈椎病诊断依据,有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资料.知情同意.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理疗康复治疗,包括制动、颈椎牵引、推拿疗法、物理治疗、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常规的治疗外,还介入心理治疗,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措施.于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9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艾森克个性问卷(共85个项目,包含内外性、情绪性、精神质和掩饰性等4个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定.结果:发放问卷60份,收回且合格58份,有效率96.7%.①与对照组比较,经理疗康复和介入心理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降低(1.82±0.22,1.27±0.40,1.24±0.33,1.02±0.52,1.30±0.24;2.69±0.26,1.96±0.39,2.25±0.37,2.19±0.47,2.40±0.41,P均<0.05).②治疗组的精神质和情绪性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7.69±7.32,52.22±8.75,P<0.05;41.97±8.79,46.33±5.16,P<0.05).③治疗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69.80±9.96,63.33±6.92,P<0.05).结论:心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康复疗效,对颈椎病患者在理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适时的心理干预.

    作者:尹晓涛;王家同;虎晓岷;尹文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及孤独感的关系

    目的: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尊水平、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水平的差异,分析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及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于2006-03选择北京市某职业高中学生265名,采用自尊量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及孤独量表测评学生的自尊、惧怕他否定评价和孤独感水平.其中①自尊量表:10个条目,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Cronbach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5.②惧怕否定评价量表:12个条目,反映是否为他人的评价担忧,为别人的否定评价感到苦恼以及预期自己会遭到他人的否定评价,分值越高,对他人的评价越担忧,越需要肯定评价.Cronbach系数0.90,重测信度为0.75.③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20个条目,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分值越高,孤独程度越高.Cronbach系数为0.94,重测信度为0.73.结果:发放问卷265份,收回问卷221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94.6%.①高等职业学校男生的自尊水平高于女生(27.66±4.84,26.96±4.5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惧怕他人否定评价和孤独感低于女生(35.36±7.87,38.65±8.88;41.27±9.35,43.09±9.0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②高一年级学生自尊水平低,惧怕他人否定评价和孤独感水平高.随着年级升高,自尊水平逐渐上升,惧怕他人否定评价及孤独感水平下降.高一与高三年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的差异有显著性(26.49±4.69,28.20±4.75,P<0.05).③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尊水平与惧怕他人否定评价之间为负相关(r=-1.46,P<0.05),自尊水平与孤独感水平之间为负相关(r=-0.39,P<0.01),惧怕他人否定评价与孤独感水平之间为正相关(r=0.24,P<0.01).结论:男生、高三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提高自我评价,进而减轻社交焦虑,改善学生的社交状况,后降低孤独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黄薛冰;沈凌霞;王希林;于欣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背景:绝大多数转基因实验动物来源于小鼠,建立一种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医学研究的、简便可靠的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健康BALB/c小鼠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 g,SPF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5只)、缺血组(10只)和再灌注22 h组(5只).健康昆明雄性小鼠130只,雌性30只,体质量25~30 g,SPF级,其中雄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 h组30只,缺血2 h再灌注22,46,70 h组各30只;雌性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缺血24 h组10只,缺血2 h再灌注22 h组10只.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上述SPF级BALB/c小鼠与昆明小鼠,应用头端涂适量硅胶的6-0单尼龙线自小鼠左侧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阻断其血流2 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假手术组术后24 h,缺血组阻断血流24 h后,再灌注组分别于术后24,48,72 h,麻醉下断头取脑.以神经行为功能评分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Longa标准评分:神经行为功能评分≥1分为模型成功的标准;脑组织冠状切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白色区域为梗死区.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功能评分,脑组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后梗死体积.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成功率BALB/c小鼠约为20%,昆明小鼠雄性为66.7%~73.3%,昆明小鼠雌性为40%~50%.②BALB/c小鼠假手术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的脑切片上,两侧皮层呈均匀的橘红色,未见梗死灶.BALB/c小鼠缺血组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组相似,小鼠脑切片上可见较大的苍白色梗死区,在经视交叉的冠状切片上,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50%~75%,昆明小鼠表现与BALB/c小鼠相似,但梗死区占同侧半球体积的40%~65%.结论:线栓法制作昆明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创伤小,缺血的部位较恒定,可以准确控制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以成为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预后及治疗作用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杜芳;王涛;杨学伟;李永刚;郭云良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精神分裂症社会行为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抗精神病药的影响

    目的:观察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苯西克定长期应用对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建立精神药理学研究用精神分裂症社会行为动物模型,并观察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6/09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1,苯西克定剂量及用药时间对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选用6周龄的DDY种雄性小鼠,在饲养2周后,被抽签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两笼饲养.高剂量苯西克定长期用药组:10 mg/kg,14 d;低剂量苯西克定长期用药组:3 mg/kg,14 d;长期用药对照组:生理盐水,14 d;高剂量苯西克定短期用药组:10 mg/kg,7 d;短期用药对照组:生理盐水,7 d.所有药物均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在停药第3,7,14,21,28天分别进行社会行为测验.②实验2,抗精神病药对苯西克定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另选小鼠60只分为5组,每组12只,分两笼饲养.大剂量氯氮平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氯氮平10 mg/(kg·d)7 d;小剂量氯氮平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氯氮平3 mg/(kg·d)7 d;大剂量氟哌啶醇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氟哌啶醇3 mg/(kg·d)7 d;小剂量氟哌啶醇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氟哌啶醇1 mg/(kg·d)7 d;生理盐水组:连续注射生理盐水14 d,停14 d后注射生理盐水7 d.各组在停止氯氮平、氟哌啶醇或生理盐水后当日和7 d后进行社会行为测验.结果:12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实验1显示,高剂量苯西克定长期用药组小鼠停药后3,7,14,21,28 d进行社会行为的时间减少[(16.8±4.3),(13.4±3.5),(15.5±3.9),(28.2±5.0),(32.5±4.9)s,P<0.01],这一效果在停药后第28天仍然存在.②实验2显示,高剂量苯西克定连续用药所导致小鼠社会行为的减少在给予氯氮平连续7 d的治疗后这一现象明显改善(用药前:(13.8±1.6)s,停药当天:(143.1±36.1)s,停药7 d后:(64.8±10.3)s,P<0.01,P<0.05),小剂量氯氮平用药7 d后苯西克定所致小鼠社会行为的减少没有改变.氯氮平对苯西克定所致小鼠社会行为的改善在停药1周后其作用消失.氟哌啶醇对苯西克定所致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没有改善作用.结论:10 mg/kg苯西克定长期用药可所导致小鼠社会行为减少,10 mg/(kg·d)氯氮平可逆转以上苯西克定的作用,提示10 mg/kg苯西克定长期用药所致小鼠行为改变可作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社会行为的动物模型.

    作者:乔宏;周东丰 刊期: 2006年第46期

  • 认识领悟疗法治疗恋物症

    目的:通过对1例恋物症患者认识领悟治疗的个案,观察和分析形成恋物症的原因,探讨认识领悟疗法对恋物症的治疗作用.方法:于2004-10/2005-05在河南第二荣康医院精神科对1例男性恋物症患者实施观察法、谈话法和认识领悟疗法治疗.观察法:对患者的衣着,表情、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效果.谈话法:通过语言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过程,根据患者接近所恋物品时的反应来判断治疗效果.认识领悟疗法:按照钟友彬教授创立的认识领悟疗法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对恋物症患者实施认识领悟治疗.结果:患者的恋物症状完全消失,其恋物症得以治愈.结论:使用认识领悟疗法治疗恋物症确实有效.

    作者:陈四军;李曙亮 刊期: 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