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萍;耿家贵;陆寅;王强;谭兰
目的:通过对1例恋物症患者认识领悟治疗的个案,观察和分析形成恋物症的原因,探讨认识领悟疗法对恋物症的治疗作用.方法:于2004-10/2005-05在河南第二荣康医院精神科对1例男性恋物症患者实施观察法、谈话法和认识领悟疗法治疗.观察法:对患者的衣着,表情、行为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效果.谈话法:通过语言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过程,根据患者接近所恋物品时的反应来判断治疗效果.认识领悟疗法:按照钟友彬教授创立的认识领悟疗法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对恋物症患者实施认识领悟治疗.结果:患者的恋物症状完全消失,其恋物症得以治愈.结论:使用认识领悟疗法治疗恋物症确实有效.
作者:陈四军;李曙亮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在吗啡依赖及其戒断症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分组: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吗啡组、吗啡+纳络酮组,每组10只.②干预:吗啡组:盐酸吗啡每天两次腹腔注射,起始剂量为每次10 mg/kg,逐日递增,直至第7天时每次70 mg/kg;吗啡+纳洛酮组:吗啡注射方式方法同吗啡组,但在每次吗啡注射前5 min,皮下注射纳洛酮1 mg/kg;生理盐水组:按照同期对照的原则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③进入实验程序前一天及实验处理因素终止后6 h测评各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即观察30 min内小鼠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伴药侧)的停留时间.④于末次注射吗啡后6 h观察各组小鼠30 min内跳跃反应次数、戒断反应前后1 h内跳跃潜伏期、直立、躯体拉伸、体质量丧失量及腹泻等症状.结果:3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终止处理因素后6 h时,吗啡组小鼠30 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457±304)s,吗啡+纳洛酮组小鼠30 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154±118)s,与生理盐水组(121±111)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②吗啡注射同时给予纳洛酮干预减轻了戒断体征:在终止处理因素后6 h,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小鼠均表现跳跃次数增加、起跳潜伏期缩短、躯体拉伸次数增加、腹泻和体质量丧失量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吗啡组还出现直立次数增多.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对抗吗啡所致的小鼠吗啡依赖,并且能有效减轻吗啡撤药时戒断体征.
作者:姜美俊;张世涛;刘学兵;谌红献;郝伟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从患者角度探讨影响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方法:收集2003-07/2004-05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抑郁专家门诊及住院患者128例.全部患者均为首次接受治疗,符合DSM-Ⅳ重症抑郁单次发作诊断标准,排除伴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者、双相障碍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随访者.2005-06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跟踪研究,询问其自然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诊断认可情况,停止治疗的主要原因.填写自制登记表格,停止治疗原因采用频数分析,对自然情况及停止治疗原因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各因素与依从性的相关性,各因素与家庭支持的关系,分析方法采用回归分析.结果:19例患者电话变更失访,109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随访率85.2%.①109例抑郁症患者至电话随访调查时脱落70例,脱落率64.2%.37.6%的患者1个月内脱落,56.0%的患者3个月内脱落.其中1个月内脱落者41例,而28例患者(25.7%)于治疗初2周内脱落;1~3个月脱落者20例(18.4%);3~6个月脱落7例(6.4%);6~9个月脱落者1例(0.9%);9~12个月脱落者1例(0.9%).②第1个月停止治疗原因与药物副作用及治疗无效有关,3~6个月停止治疗的主要原因较复杂,与经济困难及治疗好转,治疗无效均有关,6个月以上停止治疗原因为治疗好转.③以脱落为因变量,年龄、家庭支持、性别、经济情况、疾病认同情况、受教育程度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示家庭支持(P<0.05)及年龄(P<0.01)与脱落相关.脱落与性别无关.④以家庭支持关系为因变量,以疾病认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及经济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对治疗的支持是由家庭内部的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家庭对疾病的认同,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情况.结论:抑郁症患者依从性与多方面因素相关,且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治疗无效及药物副作用是急性期治疗脱落的主要原因,对治疗持续性的不理解是维持期治疗脱落的原因.认可疾病,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条件好者不易脱落.
作者:张慧敏;许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苯西克定长期应用对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建立精神药理学研究用精神分裂症社会行为动物模型,并观察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6/09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1,苯西克定剂量及用药时间对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选用6周龄的DDY种雄性小鼠,在饲养2周后,被抽签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两笼饲养.高剂量苯西克定长期用药组:10 mg/kg,14 d;低剂量苯西克定长期用药组:3 mg/kg,14 d;长期用药对照组:生理盐水,14 d;高剂量苯西克定短期用药组:10 mg/kg,7 d;短期用药对照组:生理盐水,7 d.所有药物均采用皮下注射方式.在停药第3,7,14,21,28天分别进行社会行为测验.②实验2,抗精神病药对苯西克定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另选小鼠60只分为5组,每组12只,分两笼饲养.大剂量氯氮平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氯氮平10 mg/(kg·d)7 d;小剂量氯氮平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氯氮平3 mg/(kg·d)7 d;大剂量氟哌啶醇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氟哌啶醇3 mg/(kg·d)7 d;小剂量氟哌啶醇组:连续注射大剂量苯西克定14 d,停药14 d后注射氟哌啶醇1 mg/(kg·d)7 d;生理盐水组:连续注射生理盐水14 d,停14 d后注射生理盐水7 d.各组在停止氯氮平、氟哌啶醇或生理盐水后当日和7 d后进行社会行为测验.结果:12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实验1显示,高剂量苯西克定长期用药组小鼠停药后3,7,14,21,28 d进行社会行为的时间减少[(16.8±4.3),(13.4±3.5),(15.5±3.9),(28.2±5.0),(32.5±4.9)s,P<0.01],这一效果在停药后第28天仍然存在.②实验2显示,高剂量苯西克定连续用药所导致小鼠社会行为的减少在给予氯氮平连续7 d的治疗后这一现象明显改善(用药前:(13.8±1.6)s,停药当天:(143.1±36.1)s,停药7 d后:(64.8±10.3)s,P<0.01,P<0.05),小剂量氯氮平用药7 d后苯西克定所致小鼠社会行为的减少没有改变.氯氮平对苯西克定所致小鼠社会行为的改善在停药1周后其作用消失.氟哌啶醇对苯西克定所致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没有改善作用.结论:10 mg/kg苯西克定长期用药可所导致小鼠社会行为减少,10 mg/(kg·d)氯氮平可逆转以上苯西克定的作用,提示10 mg/kg苯西克定长期用药所致小鼠行为改变可作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社会行为的动物模型.
作者:乔宏;周东丰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脑电图引导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以及刺激不同位点对疗效的影响.方法:于2004-12/2005-12选择两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严格区组随机化方法按照处理方式与刺激位点不同共分为4组.其中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1配比),按照刺激位点[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双侧顶叶]不同又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分两组,分别为额叶治疗组、顶叶治疗组,额叶对照组和顶叶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对照、双盲设计.刺激频率依据每位患者脑电图的主频值而定,强度为每位患者运动阈值的80%,经颅磁刺激或模拟经颅磁刺激都将磁极安放在双侧背外侧前额叶或双侧顶叶皮质,每次治疗20min(20小节,每小节1 min,连续刺激4 s,间歇56 s),治疗5次/周,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定.治疗2周后的阳性/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减分率=[ln(治疗前阳性/阴性症状评分)-ln(治疗2周后阳性/阴性症状评分)]/[ln(治疗前阳性/阴性症状评分)-ln(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总体进步分7级∶0=未评;1=进步非常明显;2=进步明显;3=稍有进步;4=无变化;5=稍有恶化;6=明显恶化;7=恶化非常明显.结果:在67例患者中,完成2周治疗的患者63例,脱落4例(5%).其中,额叶治疗组有3例,顶叶治疗组有1例.①治疗组治疗后的阳性症状改善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的阴性症状改善程度差异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②治疗组治疗2周后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3.3±0.9),(3.6±0.7)分,t=-1.344,P=0.184].③刺激双侧背外侧前额叶或双侧顶叶皮质对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无差异.④除1例患者因出现精神兴奋性增强而退出治疗外,未观察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其优点是无创、安全、副反应少.
作者:徐婉姣;金怡;黄悦勤;刘肇瑞;何华;陈进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身心不平衡发展可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对大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以寻求一种可以调节这种不平衡状态的方法.方法:①选取2006-05大连理工大学在校三年级学生99人,实验前未进行过任何调节训练,1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均知情同意.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调节训练组55人,空白对照组44人,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调节训练组学生给予身心调节训练.学生只需要选取舒适、自然的坐式,全身放松,思想平静,慢慢调整呼吸,平静而自然的跟随CD中的指导语即可,不必刻意关注指导语.指导语包括指导练习者正确的身体调节、思维及心态调整、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调节以及融于自然之中的自我意象调节等环节,后是结束语,整个过程持续30 min.此调节法1次/d,连续5d.所有受试对象均得到具体的个人指导并集中练习,以确保练习方法正确且无干扰.③空白对照组学生在这5 d过程中,按照平时的生活规律生活,不做任何有关调节的训练.④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POMS(profile of mood states)量表测试.POMS量表是神经行为测试组合中用以反映受试对象情感状态特征的问卷,包括65个题目,每一项情感状态均分为5个等级(分数越高情感越强烈).通过测试结果得到紧张-焦虑、忧郁-沮丧、愤怒-敌意、疲惫-惰性、困惑-迷惑、活力-运动这6个分量表分数,其中前5个分量表为消极心境,后1个为积极心境.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0.87,再测信度为0.65~0.74.根据6个分量表可计算出全量表(即心境失调)的分数,全量表分数=各消极心境分数之和-积极心境分数+100.结果:调节训练组有11人因未能完成全部训练而脱落,共88人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前后两组学生POMS全量表分数的比较:实验前两组学生的POMS全量表分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心境失调情况基本相似.实验后,调节训练组的全量表分数明显降低(t=4.804,P=0.000);空白对照组全量表分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813,P>0.05).②实验后POMS各分量表分数的组间方差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后调节训练组紧张-焦虑、忧郁-沮丧、活力-运动、愤怒-敌意、困惑-迷惑量表分数均有明显改善(F=4.026~5.175,P均<0.05),疲惫-惰性量表分数无明显变化(F=0.095,P>0.05).结论:身心调节法可以帮助练习者减缓压力,改善抑郁状态,提高身体活力,增强处理应激事件的能力.
作者:王俊红;唐一源;冯洪波;林瑶;马莹华;鹿麒麟;冯士刚;金珏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对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电流的影响,拟从离子通道水平探讨白细胞介素1β调节颜面部痛的分子机制.方法:于2004-12/2005-11以2月龄左右的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取双侧三叉神经节,将经分离得到三叉神经节细胞悬液经200目筛网过滤至直径35 mm的培养皿内,待细胞贴壁后更换外液两次,应用EPC-9双通道膜片钳放大器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先经DAD给药系统向细胞喷射细胞外液5 s,记录正常钠电流,再经DAD给药系统(ALA,USA)向细胞喷射实验用药,并记录给药后的钠通道电流.用细胞外液洗去残余药物,待钠电流恢复正常水平后,再向细胞喷射另一实验药物,进行下一个记录.两次记录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短于3 min.药物效应观察完毕后,向细胞外喷射1 μmol/L河豚毒素,根据被河豚毒素阻断程度判断所记录的钠电流类型.实验在室温22~25℃范围内进行. 结果:①共稳定记录了81个三叉神经节细胞,其中在25.93%(21/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被河豚毒素完全阻断,9.9%(9/81)的三叉神经节细胞上所记录的钠电流不能被河豚毒素阻断,大多数三叉神经节细胞(61.73%,50/81)上所记录的钠电流可部分被河豚毒素所阻断.②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显著抑制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INα,使INα的电流密度由给药前的(-86.92±8.08)PA/PF减为给药后的(-35.35±2.90)PA/PF(P<0.05);联合使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及白细胞介素1ra也显著降低给药前INα的电流密度[(-79.27±7.85),(-37.14±4.05)PA/PF,P<0.05].③与给药前相比,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INαⅡ~V曲线显著上升,并使钠电流的大激活电压向去极化方向偏移约10 mV.④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使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V1/2给药前后去极化偏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0.03±2.75),(-35.35±3.47)mV,P<0.05].⑤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不影响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恢复时间常数,给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55±0.58),(5.29±1.84)ms,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β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节细胞河豚毒素敏感性钠通道,抑制其离子电流,可部分解释白细胞介素1β的颜面部镇痛作用.
作者:尹世金;刘向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获得适用于膜片钳技术的单个海马神经元.方法:实验于2005-09/11在新乡医学院机能学研究室完成.应用酶消化及机械分离法,急性分离出生3~6 d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在倒置显微镜下,选取已贴壁直径约10~15μm的锥体形神经元观察其急性分离效果和细胞活性状态.电生理学的鉴定采用全细胞膜片钳的模式记录电流反应,首先在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诱发出内向离子流.在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诱发出内向离子流后,通过程控灌流系统在细胞外液中加1 μmol/L的钠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灌流同一神经元,记录内向离子流的变化.结果:①该法可获得形态良好的单个海马神经元,海马锥体细胞具有锥形胞体(10~20μm)和厚墩的顶树突特征.活性较好的海马神经元,胞体呈三角形或椭圆形,表面光亮,细胞膜完整、清晰的,立体感较强.一般有1个较长的顶树突和2个以上较短的基树突.②利用膜片钳技术内向电流被诱发,用1μmol/L河豚毒素完全阻断该电流,说明该内向电流为钠电流. 结论:该法可获得形态和生理特性良好的单个海马神经元,证实该方法适用于海马神经元膜片钳研究,对深入探讨药物和毒物对海马离子通道及信号转导机制的作用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艳;朱峰;李明华;张利彬;杜爱林;李东亮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幼时期比较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其基本特征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仍然以教育训练为主.目的:通过案例剖析,为孤独症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训练提供启发,为教育工作者和患儿家长提供适当的建议.设计:个案分析.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系及南京市上新河小学.对象:孤独症患儿,男,1998-06生,于2001-02在沈阳市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孤独症,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5个月.教育措施内容包括:①良好接受课堂学习.②课堂上展示优点.③在生活中良好运用学习内容.④建立友善情感.⑤建立良好行为和消褪异常行为.⑥提高课堂注意力.⑦训练课堂环节的理解力.⑧选择适宜的考试办法.⑨建立愉快融合的板块时间.实施过程:每天与患儿的老师、家长进行电话访谈1次,每周与老师、家长、患儿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1次,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的调整教育策略.实验开始结束时进行全韦氏智商测定.并总结患儿课堂和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②患儿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③患儿课间行为表现的变化.结果:①实验结束时患儿的全韦氏智商测定结果为言语智商80分、操作智商110分、总智商95分.操作智商与言语智商相差30分,智力分项中的高分与低分相差9分,智力发育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有所好转.②课堂行为表现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与其他同学一样,安静听课,跟随老师的节奏学习,无扰乱课堂的行为,能以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③课间行为的变化:结交好朋友;关注参与同学的游戏;听铃声进入教室,不用老师提醒.结论:在经过5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孤独症患儿随班就读的状况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运用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可以改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效果.
作者:魏轶兵;卢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调查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并分析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于2005-05采用SAS编程随机抽取学号的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年级学生986人中抽取300人为调查对象,记名填写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及其背景情况(年龄、性别、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及月生活费).学习成绩由学校教学管理处提供(共4学年合8学期):学业成绩=(考试课成绩平均分×0.7+考查课成绩平均分×0.3)×0.8+(体育课成绩平均分×0.2).结果: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5份,其中合格问卷258份.①大学生总生活质量平均分为72.17±14.21.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的8个维度中,生理机能维度均高于杭州常模和四川常模(94.53±8.85,82.2±19.8,80.80±15.07),而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以及情感职能维度均低于杭州常模和四川常模(73.73±33.25,81.2±33.6,79.51±34.70;73.45±20.54,81.5±20.5,82.41±21.25;50.19±39.96,84.4±32.4,76.45±38.47).②学业成绩平均分低于75分的大学生其一般健康状况维度评分高于学业成绩平均分在75~80分的大学生(69.8±16.70,61.32±20.23,t=2.198,P=0.029 6),其余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较一般人群低,其生活质量与学业成绩无相关性.
作者:林琳;朱燕波;翟双庆;孔军辉;朗碧澄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身心乐静法对应激反应后机体心率、唾液皮质醇浓度的调节作用.方法:观察于2006-05/06在大连理工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身心调节实验室完成.选择33名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三年级学生,男22名,女11名,年龄19~21岁,身体健康,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身心乐静法调节组16名,对照组17名.①身心乐静法调节组在做应激测试前接受5 d调节法训练,采用身心乐静法,在背景音乐下跟随指导语作调节;对照组同期5 d内未经过任何调节放松训练.②所有被试到实验室后休息5 min,测基线值的心率,采集唾液标本.采用心算作为实验室急性应激源,给被试做数字连减测试3 min,立即测应激后的心率,采集唾液标本.然后身心乐静法调节组作20 min身心乐静法调节,对照组静坐20 min,测调节/静坐20 min后的心率,采集唾液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唾液皮质醇浓度.结果:33名学生全部完成实验,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被试基线和应激后的心率和唾液皮质醇浓度比较:两组被试应激后的心率和唾液皮质醇浓度均显著高于基线值[身心乐静法调节组:(87.71±13.77,71.50±10.28)次/min,(10.13±3.64,7.90±3.51)nmol/L;对照组:(84.12±14.30,77.65±9.14)次/min,(13.79±6.18,10.03±4.01)nmol/L(P<0.01)],产生有效的急性应激状态.②两组被试调节/静坐20 min后的心率和唾液皮质醇浓度比较:两组被试调节/静坐20min后的心率已下降到基线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身心乐静法调节组应激后调节20 min唾液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12.95±4.26,17.58±7.48)nmol/L(t=2.130,P<0.05)].结论:身心乐静法能有效地抑制体内唾液皮质醇的过多分泌,调节机体的应激状态,促进身心平衡.
作者:范亚欣;唐一源;冯士刚;于庆宝;王俊红;鹿麒麟;隋丹妮;赵庆柏;马莹华;金珏;王威;古玲;蔡新霞 刊期: 2006年第46期
于2002-05/2005-03选择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或门诊神经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抽签法分为森田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20例.森田组在接受森田疗法治疗期间不排除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剂量,适时可减量.药物包括抗抑郁剂.森田治疗分4个治疗阶段:静工作期、轻工作期、重工作期和康复期或相应的治疗顺序,每日要求患者完成日记.药物治疗组以药物治疗为主[选择药物种类同上,不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症状转归指标,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量表评定,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森田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森田组与对照组症状缓解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森田组治疗后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③森田组平均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森田疗法对神经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可减低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剂量.
作者:姚建军;张明廉;安富贵 刊期: 2006年第46期
背景: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客观听力检查方法.与以往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比较,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目的:了解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的准确性.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对象:听力正常组为在校大学学生21人42耳,无任何耳科疾病症状,无噪声暴露史及前庭系统疾病,耳镜检查正常.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均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和住院部求治的病例,均行磁共振检查排除中枢性病变;疾病种类主要为:突发性耳聋6例耳、老年性耳聋8例耳,其他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耳聋20例耳,按纯音测听结果均为平坦型或渐降型听力图,按听力损害程度分3组,轻度聋组13例耳、中度聋组9例耳和中重度聋组12例耳.方法:①在隔音室内采用纯音测听检查,测试方法按0.125~8 000 Hz各倍频程的纯音测听,听力正常者的听阈级符合GB-7583-87期望值分布标准.感音神经性聋病例的纯音测听气导听力阈值取0.5,1,2和4 kHz 4个频率的均值.②在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双耳同一刺激强度、相同4个载频音0.5,1,2和4 kHz共8个点同步刺激模式.③在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刺激声为疏波短声,使用插入式耳机,阈值结果判定按取可辨别出Ⅴ波的小刺激声强度.④以纯音测听结果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结果为参照对比,将不同听力水平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Bayers准则下分类资料的多类判别分析和q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纯音测听阈值、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阈值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阈值,Bayers准则下多类判别分析的正确率.结果:正常听力组42例耳及轻度聋组13例耳、中度聋组9例耳和中重度聋组12例耳均测出各项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听性脑干反应值与实际听力水平相符合,与多频稳态诱发电位1.0~2.0 kHz的阈值为接近;不同频率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引出率随着听力损害的加重而逐渐降低,听力正常或轻度聋者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引出率均为100%,而中度、中重度聋组的引出率有所下降(0.5 kHz时,分别为77.8%和92.8%;4 kHz时,分别为88.9%和85.7%).不同频率时,中重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5 kHz及4 kHz时中重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轻度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 kHz时轻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 kHz时中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轻度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由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和实际纯音测听的组别经交互聚类判别纯音测听结果所犯的判断错误,听力正常组的判别符合正确率为100%;轻度聋组12例中仅有1例错判,正确率为92%;中度聋组9例中1例错判,正确率为89%,中重度聋组判别正确率为83%.结论:由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结果可推测以纯音测听结果为标准的客观听力状况所犯的判别错误,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对轻度聋以上的有较好的准确率,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应用前景.
作者:刘敏;苏振忠;陈锡辉;熊观霞;李广智;李倩斐;王新光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通过测定偏头痛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指标P300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分析偏头痛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选择2005-01/1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56例,同时选取在本院门诊就诊及进行体检的52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自愿参加观察.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以上两组观察对象的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记录波型中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偏头痛组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观察有无异常.记录患者平均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头痛强度和头痛发作史,分析以上指标与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相关性.结果:偏头痛组56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52名健康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观察对象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偏头痛组患者P300的潜伏期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328.66±33.06,315.73±25.19)ms(t=-2.296,P<0.05)],波幅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1.17±2.05,11.99±1.71)μV(t=2.275,P<0.05)].②偏头痛组头部MRI检查正常与异常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比较:56例偏头痛患者中25例异常,表现为皮质下脑白质病变,设为MRI检查异常组;其余31例设为MRI检查正常组.MRI检查异常组患者P300的潜伏期显著长于MRI检查正常组[(349.88±17.07,311.55±33.06)ms(t=-5.597,P<0.01)],波幅显著低于MRI检查正常组[(9.61±1.08,12.42±2.05)μV(t=7.355,P<0.01)].③偏头痛患者病程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呈正相关(P<0.01),与波幅呈负相关(P<0.01).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脑认知功能障碍,且认知障碍程度与病程长短有关,病程越长,程度越重.偏头痛患者可出现脑白质区病变,此病变加重了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彭莉;毛春燕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于2005-04/09在广州市东山区白云街各居委会完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350名常住社区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岁及以上,能够独立完成问卷,采取自愿原则.排除意识障碍、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精神疾病无法单独完成问卷调查及严重躯体疾病病情不稳定者.问卷采用自评的方法,所有被试完成下列人口学资料和量表评定.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健康状况等.评估量表包括3个量表,均为自评量表.①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中文版共26个条目,每个条目分5个等级(1~5),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等4个方面.得分标化转为百分制,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高为100分.②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5级评分(0~4分,0=无,4=严重),包括9个症状因子.③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1~5),总分数愈低睡眠问题愈少,总分数愈高睡眠问题愈严重、愈多.结果:在回收的350份问卷中,内容详实问卷共323份,有效率为92.3%.①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躯体患病情况的关系: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评分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P<0.01);老年男性在生理、社会关系及环境3个领域评分显著高于老年女性(P<0.05).社区老年人中脑力劳动者生活质量的各领域评分高于体力劳动者(P<0.01);患有慢性病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低于无慢性病者(P<0.050.01).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状况的关系: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均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呈负相关(P<0.01);睡眠状况评分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人总体生活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慢性疾病、心理健康水平及睡眠状况均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印象因素,因而有必要在社区中大力防治慢性疾病并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全东明;李惠娟;李刚;林海程;郭光全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监狱警察的心理状况,比较监狱基层警察和监狱机关警察焦虑程度,分析监狱警察焦虑产生的原因,提高监狱警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于2005-08从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398名监狱警察中随机抽取13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评,该问卷共有20个问题,每个问题所得分累加即为总得分.分值越高,焦虑程度加重.结果: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为91.5%.男109名,女10名;年龄24~58岁,平均(32.1±6.69)岁.基层警察92名,男87名,女5名;平均年龄(31.51±5.89)岁;机关警察27名,男22名,女5名;平均年龄(36.93±7.65)岁.①监狱警察焦虑均分为38.53±8.21,高于全国常模29.78±10.0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62,P<0.05).其中焦虑得分高于正常上限46分的有21名,占17.5%.②监狱基层警察焦虑评分为39.41±8.54,监狱机关警察焦虑均分为35.69±6.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6,P<0.05).③监狱男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9.11±8.41,监狱女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7.25±5.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0.05).监狱基层男性警察焦虑均分为40.04±8.45,监狱基层女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8.84±5.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狱机关男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6.20±8.76;监狱机关女性警察焦虑均分为35.19±5.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狱警察心理焦虑水平高于普通人群;监狱基层警察焦虑水平高于监狱机关警察.
作者:刘伟;吕晶;池旭东;吴锡明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05-11-08/2005-12-12对湖南省衡阳市10所中学和4所小学的896名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分析,并采用逻辑回归分析了解工作家庭冲突、控制感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调查工具:①职业倦怠问卷.包括3个分量表共22个项目.其中情绪衰竭感,9个项目;非人性化,5个项目;个人成就感,8个项目.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得分越高,个人成就感得分越低,则表示个体的职业倦怠感越严重.②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其中5个项目测量工作-家庭冲突,5个项目测量家庭-工作冲突.得分越高冲突程度越强.③控制感量表,共14个项目,得分越高控制感越强.结果:共发放问卷896份,收回有效问卷766份.①职业倦怠情况分析:情绪衰竭评分:女教师显著高于男教师(2.25±0.88,2.06±0.84,t=3.51,P<0.01);高中教师明显高于小学和初中教师(2.39±0.89,2.01±0.85,2.12±0.93,P<0.01~0.05);中教二级及以下教师显著低于中教一级的教师(2.03±0.73,2.23±0.97,P<0.05).非人性化程度评分:高中教师明显高于小学教师(1.97±0.75,1.52±0.56,P<0.01).个人成就感评分:小学教师明显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3.53±0.75,3.26±0.79,3.22±0.78,P<0.05);16~20年教龄的教师显著高于1~5年教龄的教师(3.50±0.73,3.24±0.77,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倦怠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408,P<0.01;r=0.244,P<0.01;r=0.075,P<0.05);家庭-工作冲突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均呈显著正相关(r=0.088,P<0.05;r=0.215,P<0.01),与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r=-0.153,P<0.01);控制感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均呈显著负相关(r=-0.256,P<0.01;r=-0.092,P<0.05),控制感越低职业倦怠越强;控制感与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呈显著负相关(r=-0.282,P<0.01;r=-0.292,P<0.01),工作家庭冲突越强控制感越低.③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感对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的回归方程有效(F=29.56,P<0.01),两预测变量的联合解释率为17.3%.职业倦怠对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控制感的回归方程有效(F=38.67,P<0.01),3个预测变量的联合解释率为13.2%.结论:中小学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不高,非人性化程度较低,而个人成就感较高,整体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工作家庭冲突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控制感对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作者:唐芳贵;彭艳 刊期: 2006年第46期
实验于2004-07/2005-12在咸宁学院解剖神经组化实验室完成.选用20只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将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切断股神经组和切断神经根组,每组10只.切断股神经组;9只切断右侧股神经组,另1只仅切开股内侧皮肤,分离皮下组织,不切断股神经,以作对照.切断神经根组:9只切断右侧T13,L1,L2脊髓背根,另1只仅切开背部皮肤,分离肉至椎板不切断背根,以作对照.切取T12,13和L1~4数段脊髓,滑行切片.以Gomori硝酸铅法及Takeuchi-Tanove改良的硝酸铅法同时显示两组相邻切片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部分切片的孵育液内加0.02 mmol/L氟化钠,单独显示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以作对比.结果大鼠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将胶状质由内向外划分均等于约10个(1~10)小区.切断神经根组:切断右侧T13和L1,2脊髓背根后,L1节损伤侧整个胶状质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T13和L2节的外侧份(5~10)区酶活性消失,内侧份(1~4区)保留.切断股神经组;切断右侧股神经后,酶活性消失按首尾方向主要分布在L1-3节.按水平方向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区,主要分布在损伤侧胶状质内侧1/2(2~5区),内侧的一小部(1区)不消失.综合9只的情况看,其中L1节的酶活性消失区占2~4区,L2节占2~5区,L3节占3~6区,有越向尾侧越向朝外扩展的趋势.模拟手术对照动物伤侧胶状质酸性磷酸酶活性未见明显改变.说明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柱有越向尾侧越朝外扩展的趋势.
作者:胡圣望;胡勇;胡亚玲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观察海洛因依赖SD大鼠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及伤害性刺激对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2在贵阳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海洛因依赖组(n=25)和对照组(n=20).海洛因依赖组按剂量(13 mg/kg)逐日递增原则,2次/d,连续9 d皮下注射海洛因,首日剂量3 mg/kg.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10天用5 mg/kg纳洛酮腹腔注射催促戒断,确定海洛因依赖模型的建立成瘾后的大鼠从第10天起,给予海洛因维持剂量27 mg/kg,1次/d.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给药12 d后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两组大鼠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及鼠尾伤害性刺激对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纳入大鼠45只,实验组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有2只死亡,另外随机选取大鼠补充,终进入结果分析大鼠保持为45只.①海洛因依赖组记录到114个单位神经元放电,对照组记录到80个.②两组大鼠杏仁核神经元可观察到单个不匀、束簇状和混合型3种放电形式,海洛因依赖组和对照组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均以单个不匀为主,对照组中束簇状(7.5%)和混合型(13.8%)放电所占比例高于海洛因依赖组(1.8%和7.0%),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海洛因依赖组大鼠杏仁核自发放电以低频为主(57.9%),而对照组则以低频(46.3%)和中频(47.5%)为主(P<0.05).④给予伤害性刺激后,大鼠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表现为激活、抑制和无影响3种效应.实验组大鼠杏仁核神经元中频放电以抑制(45%)和无影响(40%)为主,而对照组以无影响为主(70%).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伤害性刺激后两组大鼠杏仁核神经元低频放电无变化.结论:海洛因对大鼠杏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形式和频率产生影响,海洛因对伤害性刺激后大鼠杏仁核神经元中频放电产生影响.
作者:郑蕾;潘贵书;徐国强 刊期: 2006年第46期
目的:了解中学生学习焦虑状况及其特征,探索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感觉寻求特质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方法:于2003-05/06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春市两所中学6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学习焦虑分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进行测评.其中①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由8个内容量表组成,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采用学习焦虑分量表测查学习焦虑状况,≥8分为有学习焦虑障碍.②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条目各10项,量表的评分数据越高则积极或消极的应对倾向越高.③中国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全量表由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两个分量表组成,全量表的标准分≥60分,属于高感觉寻求者,40~60分为感觉寻求水平一般,如果≤40分则说明感觉寻求水平较低.结果: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①被试群体中,存在学习焦虑者(学习焦虑量表分≥8分)占测量总人数的7.1%.从初一至高三各年级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状况并不是逐年升高或递减的,而是呈波动的趋势.高中一年级男生学习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差异有显著性(23.46±2.74,22.30±2.69,22.39±2.97,P<0.05).②中学生学习焦虑与消极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r=0.366,P<0.01);与积极应对、去抑制和感觉寻求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233,P<0.01;r=-0.087,P<0.05;r=-0.127,P<0.05).③回归分析表明,消极应对对学习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0.333,R2=0.161,P<0.001).结论:积极应对和具有较高冒险寻求的中学生学习焦虑水平较低,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学习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敬阳;张明;刘桂英 刊期: 2006年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