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的客观和精确信度调查

白一冰;王岩;肖嵩华;张永刚;刘郑生;王俊生

关键词:颈椎病, 数据分析, 评价研究
摘要:目的:中文版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已广泛用于对颈椎病的量化评估.现就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方法:研究于2003-02/20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完成.将英文版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译为中文,并用汉化JOA指数对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重复评估.所获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表示可靠程度,用Kappa值表示各项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观察者间和每一观察者自身的ICC值分别为0.934 5,0.941 6均>0.75.医生的临床经验对评价无影响.评分系统内各单项的一致性高,Kappa值大为0.751,小为0.379,躯干感觉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易混淆.结论:中文版JOA指数简单易操作,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于临床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疗效评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中整合素CD18的动态表达及其变化规律

    目的:研究整合素CD18在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组织继发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复制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分别于0,2,6,12,24 h采集组织标本,用PCR反转录扩增的方法检测组织中CD18 mRNA,进行半定量测定,了解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撕脱组中CD18 mRNA的含量随撕脱时间的延长而升,12 h左右达峰值,此后随时间的延长而略有下降.②撕脱组中CD18 mRN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分析二者差异显著. 结论:黏附分子CD18在皮肤撕脱伤早期,表达明显增高,其高表达可能是早期造成撕脱皮瓣继发性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临床皮肤撕脱伤的救治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宋保强;郭树忠;鲁开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T图像特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CT图像的形态学特点与临床症状、手术治疗的关系.方法:应用CT扫描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结果:CT图像的主要表现有:①硬膜外软组织块影.②硬膜外脂肪不对称或消失.③硬膜囊受压.④神经根受压或移位,伴随的图像特征有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上关节突增生及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按照CT图像的软组织块影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3型,即地图形(29例)、丘形(20例)和弧形(16例).结论:CT图像分析与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的CT图像分析为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云峰;刘业;李长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1年随访

    目的探讨AF钉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脊髓功能尤其是尿便功能的恢复.方法47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应用AF钉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分别较术前Frankel分级高1~3级.恢复排便功能有效率为93.6%,恢复排尿功能有效率为91.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积极的术后康复治疗脊髓功能尤其是尿便功能可达到较理想的恢复.

    作者:蒋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颈腰痛治疗仪对颈腰椎术后切口疼痛的缓解作用

    随机抽取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2003-02/12行颈腰椎手术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2004-01/05行颈腰椎手术患者(120例),观察组术后即使用颈腰痛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其余同观察组,按照颈腰椎术后常规进行护理.结果术后3 d对照组患者疼痛轻度21例,中度37例,重度42例;观察组患者疼痛轻度69例,中度42例,重度9例.观察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比例为51.0%,对照组为10.9%.提示颈腰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颈腰椎术后切口疼痛.

    作者:朱军容;何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选择对患者膝关节屈伸功能的影响

    背景:随着新材料和新假体的出现和发展,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困绕着术者.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手术中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及对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影响.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对象:研究对象为2000-02/2003-09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实施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方法:回顾分析了36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48膝,用美国JohnN Install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通过比较每个患膝在术前和术后的得分评定手术效果.主要结局观察:每个患膝在术前后的得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前平均评分39分,随访后平均评分85分,优良率95%.术后疼痛减轻,关节伸屈功能和活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后交叉韧带,选用后稳定性假体,术后患者伸屈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式,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术中的软组织力学平衡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膝关节周围组织应松解充分,否则将引起关节不稳或活动受限.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术后鼓励病员进行康复训练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作者:周双利;王金堂;李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医补益和攻邪两法治疗肿瘤的探讨

    补益药虽然是治疗肿瘤常用的药,但不可滥用,只能作为辅助药.攻邪法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是彻底根除肿瘤或防止肿瘤复发的根本大法.在使用其中的活血药、散结药、解毒药这几类药物时也应注意适应证,不可滥用.中医补益、攻邪两种治法治疗肿瘤的各有利弊.正确运用这两种方法来治疗肿瘤,可增加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延长患者寿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达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两组不同针刺方法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将31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留针组(17例)和不留针组(14例).留针组以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不留针组以针刺得气后采用强刺激不留针;两组方法取针时均根据补泻方法严格操作,在取穴上主要以独创穴位为主的经外奇穴,并根据临床症状表现随症配穴.结果留针组的治愈率为35%,不留针组的治愈率为29%,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59,P>0.05).提示留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效果明显强于不留针.

    作者:周日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三氧化二砷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生长抑制、周期阻滞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应用体外细胞生长抑制试验(MTT比色法)研究As2O3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情况;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调节分子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s)、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素(CDKI)和周期素的变化.结果:As2O3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生长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MTT比色试验显示1,2,5 μmol/L的三氧化二砷处理1~6 d,各组之间吸光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2.220,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见As2O3(1,2,5 μmol/L)处理72 h后,随着浓度的增加,聚集G1期的细胞增加[(51.8±2.4)%~(58.8±2.3)%],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5.846,P=0.01),说明可诱导PC-3细胞G1期阻滞;免疫印迹试验提示As2O3可诱导PC-3细胞Cip1/p21和Kip1/p27呈计量依赖性增加,而CDK2,6和周期素E,A下调.结论:As2O3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调节素的表达来阻滞前列腺癌PC-3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细胞生长,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为其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前列腺癌提供依据.

    作者:丁新民;保庭毅;杨增悦;邱建新;巨生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健康志愿者肌腱/韧带附着点的超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背景: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是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y,SpA)重要的病理改变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之一,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国外已将超声用于SpA患者肌腱/韧带附着点的检查,但健康志愿者附着点的超声表现,至今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了解健康志愿者肌腱/韧带附着点的声像表现,初步探讨超声用于附着点检查的可行性及附着点声像表现的可能影响因素.设计:非随机相互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选择3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工作或学习的年轻健康工人和医学生,自愿参加,所有入选者均无关节病和慢性腰背痛病史,其中男22例,女8例.干预:以高频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健康志愿者下肢共540个肌腱/韧带附着点,并对其厚度分别按左右及性别进行比较,对发现骨面异常者行X射线检查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附着点内部回声、边界和骨面情况,测量其厚度,并探查其血流.结果:正常肌腱/韧带附着点表现为均匀的稍低回声,内见清晰的条索状纤维回声;多数见包膜回声稍高,与周围分界清楚,其内无血流信号,附着点骨面光滑连续.男性志愿者股直肌腱止点、髌韧带起点、髌韧带止点、胫侧副韧带止点、腓侧副韧带止点、跟腱止点和足底腱膜止点的厚度依次为0.50±0.06,0.50±0.07,0.42±0.04,0.20±0.03,0.38±0.04,0.52±0.07和0.32±0.03 cm,女性志愿者相应肌腱/韧带附着点的厚度则依次为0.44±0.04,0.46±0.03,0.39±0.03,0.19±0.02,0.32±0.02,0.41±0.06和0.28±0.03 cm.除胫侧副韧带止点外,男性其它附着点的厚度均较女性大(P<0.05),但左右两侧厚度的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8例志愿者的11个附着点(占总检查附着点数的2.0%)发现有钙化、骨质缺损、骨质增生或血流增加,总计为15项异常,部分异常部位有外伤史.结论:双侧相应部位的肌腱/韧带附着点厚度基本一致,但男性多数附着点厚度较女性大,身高、体质量及运动为影响附着点厚度的可能因素;外伤可致附着点声像异常;超声可作为附着点检查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李天旺;古洁若;任杰;郑荣琴;黄烽;吴玉琼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功能的荧光漂白恢复法测定

    目的:研究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缝隙连接所介导的细胞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7/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应用荧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 redistribution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技术,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MSCs经PEMF刺激后的GJIC功能变化.结果:经PEMF刺激后的hMSCs,平均荧光漂白恢复率为(64.12±0.83)%,对照组为(35.26±0.76)%,前者较后者有显著性增加(t=-15.49,P<0.01).结论:PEMF刺激能促进hMSCs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

    作者:宋晋刚;周强;许建中;罗飞;孙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兔骨骼肌干细胞裸鼠肌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实验

    目的:探索AdrhBMP-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abbit skeletal musclestem cells,RSMSCs)作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裸鼠肌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1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裸鼠肌内诱导成骨实验分为3组: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SDBM组;AdBMP-2转染RSMSCs组.将3组不同材料分别植入裸鼠肌内进行诱导成骨实验.于术后2周行大体观察,术后3周分别行X射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2周,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可见皮下隆起物,质略硬,其余2组隆起不明显;术后3周,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显示: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及AdBMP-2转染RSMSCs组有新骨形成,而SDBM组未有骨形成.裸鼠肌内植入处残留少量DBM成分.结论:AdrhBMP-2修饰的肌肉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DB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可以诱导裸鼠肌内异位成骨,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尚咏;卢世璧;袁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肿瘤基因治疗学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抑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PODN)治疗肺癌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制备C57BL/6小鼠皮下肺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VEGF-ASPODN治疗组,VEGF正义寡核苷酸(SP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24 h内,分别皮下注射AS-PODN及SPODN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2次/周,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断颈处死小鼠,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瘤质量[(7.83±0.78)g]比较,VEGF-ASPODN组[(4.49±0.43)g]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P<0.01),VEGF-SPODN组[(7.73±0.69)g]则无明显作用(P>0.05).VEGF-ASPODN组和VEGF-SP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2.7%和5.9%.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VEGF-ASPODN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增殖活性.结论:肿瘤原位注射VEGF-ASPODN能抑制小鼠肺癌生长.

    作者:成小松;李春艳;王颖;李曦;李景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种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甲壳质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MSCs)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周围神经的许旺细胞,通过MSCs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神经套管,探讨其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和MSCs的体内分化去向.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培养纯化的成年大鼠MSCs,传代扩增.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缺损长度0.5 cm,实验分3组,每组8只SD大鼠,各组均取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正常对照.A组:复合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桥接组;B组:单纯神经套管桥接组;C组:造成神经缺损后原位神经移植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各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8周各组的再生的神经纤维已越过套管缝合口,A,B,C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分别为45.2±1.32,54.2±1.47,66.5±1.4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6.10±3.71),(32.89±4.01),(25.45±3.78)m/s.上述各指标及远端神经轴突面积各组间比较均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合了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优于单纯的甲壳质套管组,单纯套管组优于神经移植组.

    作者:张培训;姜保国;何湘君;赵富强;傅中国;张殿英;张宏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Ⅱ型胶原海绵填充材料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背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一直是骨科医师致力解决的难题,以前采用自体软骨膜、骨膜或异体骨软骨片移植,但存在供体来源有限、固定困难,以及出现软骨内骨化、软骨下骨与修复性软骨的分层现象等.Ⅱ型胶原是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应有一定的作用.目的:探讨Ⅱ型胶原海绵对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为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材料:普通级成年雄性纯种新西兰兔24只48膝,体质量(2.29±0.25)kg,标准饲料分笼喂养.干预:在股骨滑车面钻孔为直径5 mm、深3 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按随机数分为填充组(左膝关节缺损部位植入Ⅱ型胶原海绵)和对照组(右膝关节缺损部位作为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内,每双数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0~12周,对照组:缺损区由白色、质软、按压无阻抗的组织修复,修复组织仍低于周围关节面,边界仍清晰可辨,组织学以类似炎症反应的机制修复缺损,终以透明变性的纤维组织的增生来填补缺损部位;填充组:缺损区由半透明状、质韧光滑有光泽,按压有阻抗并有弹性的组织修复,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外形上已基本相似,不易区分,组织学未见有炎症反应的过程,内骨组织和软骨组织增生活跃,并可见大量类骨组织和骨小梁形成,新生软骨和周围软骨组织融合,并与周围组织连接.Ⅱ型胶原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修复结果接近正常软骨.结论:自行研制的高纯度Ⅱ型胶原海绵,对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促进修复作用,且组织相容性好,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作者:叶惠贞;李斯明;叶春婷;杨小红;黄雪芳;梁佩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乌甲素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

    目的高乌甲素具有镇痛、消炎、局麻、解热和消肿等作用,无精神依赖和积蓄作用.观察高乌甲素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方法2003-03/2004-09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就诊的中重度癌痛患者.治疗组62例使用高乌甲素透皮贴剂2~6贴,贴于耳后无发处或胸前皮肤平坦处,72 h更换1次,观察9 d.对照组32例服用双氢可待因/醋氨酚复方片一两片,6 h1次,24 h不超过8片,观察9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7%(52/62),对照组为78.12%(25/32),显示高乌甲素透皮贴剂效果稍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对中度疼痛的止痛效果均优于重度疼痛(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高乌甲素透皮贴剂适用于慢性中度疼痛尤其是晚期癌痛患者.

    作者:阙铁生;钟进才;周晓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极早期压力疗法防治烧伤瘢痕的观察

    背景:传统压力疗法强调创面愈合后进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瘢痕的增生,但在临床上发现尚有较多增生性瘢痕发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作者:张立明;李德绘;农庆文;韦俊;黎洪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PHOTOFRIN光动力治疗喉癌及改善发声功能的疗效

    目的:探讨光敏剂PHOTOFRIN光动力治疗喉癌,以观察光动力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纳入2003-03/2004-08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的10例喉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鳞癌,按2 mg/kg体质量静脉滴注光敏剂PHOTOFRIN,48 h后经内镜导入光导纤维给以630 nm激光照射,2 d后经内镜清除坏死组织并对原有深处肿瘤病灶和新发现肿瘤病灶给以复照,之后根据具体情况给患者的肿瘤病灶部位清除坏死组织,1个月后复查内镜以观察肿瘤治疗情况.结果:光动力治疗总有效率达90%,声带癌的完全缓解率为75%(3/4).结论:光动力治疗喉癌,患者耐受性好,对于早中期声带癌可以保留患者语言功能达到临床根治的目的,对于晚期喉癌则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黎波;罗荣城;廖旺军;张鸣江;刘晓军;罗宇玲;缪景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钛网自体骨粒重建颈椎前部结构的即刻稳定性效应

    背景:以往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重建其稳定性是以取自体髂骨块植入,术后需坚强的外固定,但经常出现取骨处长期疼痛,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影响了手术疗效,增加患者的痛苦.利用钛网自体骨粒重建颈椎前部结构可获得颈椎的稳定性,避免自体取骨,但目前尚缺乏详细的随访资料.

    作者:范少地;罗卓荆;杨卫红;闫自强;张魁;雷海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介入治疗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半年随访

    目的:由于髂嵴位置高于L5~S1椎间隙,使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其疗效,探讨介入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佳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08/2003-09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5例.通过分析及研究其髂嵴与L5~S1椎间隙的关系,对患者采取了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对穿刺针能够平行进入L5~S1间隙中部时,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方法治疗,当穿刺针无法进入L5~S1间隙或进入较浅时,应用盘外胶原酶化学溶核术,而对大多数的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斜行进入L5~S1间隙,采用双介入疗法,即PLD+胶原酶化学溶核术.结果:PLD术25例,优19例,良5例,差1例;胶原酶溶解术8例,优4例,良2例,差2例;联合介入疗法52例,优43例,良7例,差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为94.12%(80/85),无效率5.88%(5/85).结论:介入治疗应根据髂嵴与L6~S1椎间隙关系来选择,对于大多数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及套管只能斜行进入L5~S1间隙,双介入疗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腰背疼痛,恢复感觉和运动障碍.

    作者:赵洪增;王建洲;关文华;桑德恩;杨瑞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筋刺动态针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

    背景:急性软组织损伤多因剧烈运动、负重不当或姿势不正确等过度扭转所致的颈、肩、腰、膝、踝等处的肌肉、肌腱、韧带损伤,临床表现为损伤部位红肿、胀痛、关节运动障碍等.以往治疗多以休息为主,配合常规针刺疗法、理疗和痛点阻滞等方法,一般疗程长,功能恢复较慢.

    作者:徐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