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咏;卢世璧;袁玫
背景: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S)多以患关节反复肿痛为主要症状,术后遗留有关节肿胀、粘连等并发症,复发率也较高.
作者:王志林;李章华;刘世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腰椎骶化患者常伴有腰骶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目的:探讨3步推拿治疗腰椎骶化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风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目前,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已成为生物力学研究的有力手段.尽管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学的发展,建立可视化三维数字模型的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走向了应用.但是,由于内固定器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建立可以进行生物力学计算分析的有限元模型依然是一件繁琐而复杂的工作,包括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复杂形状内固定器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快速建立方法.方法:引入材料坐标系和运动变形方法,快速有效建立ATMFS复杂形状内固定器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所构建的ATMFS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内固定器结构特征,能够进行力学分析.结论:此建立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对ATMFS复杂形状内固定器的建模是快速而有效的.
作者:徐峰;苏佳灿;吴建国;张春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镇痛对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上腹部手术后血浆内皮素、心钠素、血压、心率及镇痛效果的影响,为高血压患者术后选择理想的镇痛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3-05/2004-05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普外科需行上腹部手术但合并高血压的患者30例.上腹部术后根据不同镇痛方式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对照组(术后根据需要间断肌注哌替啶镇痛);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组;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采用放免法测定术前、术毕即刻、术后24 h、术后48 h血浆内皮素、心钠素及心率、血压值;并进行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 结果:PCEA和PCIA组术后心率、血压及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38~11.26,P<0.05),且PCEA组VAS评分较PCIA组低(t=2.53~4.26,P<0.05).PCEA和PCIA组在术后24 h内皮素、心钠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2.35~9.23,P<0.05),且PCEA组更低于PCIA组(t=3.01~6.21,P<0.05),持续时间更长,至术后48 h仍低于对照组(t=2.65,3.27,P<0.05),而此时PCI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术后自控镇痛能有效减轻上腹部手术患者疼痛,改善循环功能,降低高血压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内皮素及心钠素值,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循环功能的恢复,且PCEA效果更优.
作者:刘晓荣;王焱林;王成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泰安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2002-10/2004-04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分别取42例肝癌患者HIFU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外周血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CD4+,CD8+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结果:经HIFU治疗后肝癌患者的NK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t=7.475,P<0.05),CD4+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t=2.272,P<0.05;t=3.216,P<0.01),CD8+T细胞百分数则下降(t=2.148,P<0.05).结论:应用HIFU技术的物理热疗法可以改善肝癌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邹玉红;叶欣;杨宪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急性软组织损伤多因剧烈运动、负重不当或姿势不正确等过度扭转所致的颈、肩、腰、膝、踝等处的肌肉、肌腱、韧带损伤,临床表现为损伤部位红肿、胀痛、关节运动障碍等.以往治疗多以休息为主,配合常规针刺疗法、理疗和痛点阻滞等方法,一般疗程长,功能恢复较慢.
作者:徐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体外研究短棒状纳米羟基磷灰石(Na-HA)的细胞毒性,探讨将其应用于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完成.采用MTT检测法,将不同浓度的短棒状Na-HA浸提液与L929成纤维细胞接触1,3,5 d,对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检测,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用6级毒性分类法评级,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用碱性磷酸酶(ALP)测定试剂盒检测浸提液对兔成骨细胞功能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时间点用不同浓度浸提液培养的细胞均正常增殖,毒性0~1级.浸提液不影响兔成骨细胞的功能表达.结论:短棒状Na-HA无细胞毒性,不影响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可能是一种组织工程骨支架的良好材料.
作者:岳进;雷德林;郭大刚;陈书军;毛天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on,FN)在炎症中起修复作用,能否用于治疗顽固性角膜上皮缺损,尚无定论.目的:观察人血浆纤维连结蛋白(FN)对顽固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作用.设计: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中医院、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对象:顽固性角膜上皮缺损病变383眼.其中治疗组309眼,对照组74眼.方法:治疗组:用人血浆纤维连结蛋白滴眼2 h 1次;对照组:10 g/L甲基纤维素滴眼2 h1次.两组均口服维乐生2粒/次,3次/d,结合病情用抗菌或抗病毒治疗.用药后隔天或每天复查,并用10 g/L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症状,荧光素钠染色结果,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结果:根据患者症状,荧光素钠染色结果,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评定结果,治疗组随访观察309眼,治愈率为69.9%.平均治疗天数6.5 d.对照组治愈率58.1%,平均治疗天数为8.7 d.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纤维连结蛋白滴眼治疗顽固性角膜上皮缺损比常规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任国梅;戴丽冰;叶惠贞;梁佩红;梁纳;杨为中;陈叶桃;徐惠英;程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与其生物学特征及放射治疗前后的变化率,以进一步明确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反应与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方法:随机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03/05经病理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92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后3个月和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时的血清中VEGF水平,并随机选取30例健康人的血清做正常对照.结果: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和放射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93.71±241.03)ng/L和(295.24±136.05)ng/L,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临床Ⅰ,Ⅱ,Ⅲ期之间以及T1,T2,T3期之间血清VEGF水平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Ⅳ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或Ⅲ期,T4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也明显高于T1,T2或T3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P<0.01).放疗后局部复发者的血清VEGF水平为(398.00±24.01)ng/L,与放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发生远处转移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放疗前(P<0.01),且其放疗后血清VEGF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鼻咽癌患者的血清VEGF表达水平,有可能作为鼻咽癌侵袭生长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高危患者.
作者:李杰恩;李红丽;林欣然;李佳荃;唐安洲;黄光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表皮干细胞对基底膜的黏附性,利用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作为递质,探索提取和培养表皮干细胞的技术方法.方法:取新生1~3 d的Wistar大鼠全层皮肤,通过酶消化法获得幼鼠表皮,并制成单表皮细胞悬液.以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作为基底膜的替代物,利用表皮干细胞对基底膜的吸附性筛选表皮干细胞.结果:与角质细胞对照,表皮干细胞对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吸附性很好,克隆形成率较高.用SABC法对其进行整合素β1单抗的免疫组化染色;广谱角蛋白单抗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克隆的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的阳性表达.结论:用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可从大鼠皮肤分离和富集表皮干细胞.
作者:张喜梅;郭筠秋;王少玲;吴树亮;金连弘;刘慧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本刊宗旨<中国临床康复>的任务是及时报道国内外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临床康复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原著,主要内容包括:神经科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风湿病康复,糖尿病康复,骨质疏松症康复,儿科康复,疼痛康复,烧伤后康复,精神心理康复,癌症康复,以及运动医学、组织工程、康复工程、电生理学、功能影像学、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康复等研究.以此来传播现代临床康复医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使读者及时了解疾病早期康复介入,临床康复的理论、实践、基础研究以及相关医学其他方面的新进展.真正成为中国临床康复医学及其相关基础研究一流水平稿件发表和交流的园地,也为其学术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国际搭建桥梁.
作者:王莉莎;凌静;肖雪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鼠脊肋区伤后早期组织和细胞损伤的特点,以及肾脏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01[CD31])与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07在兰州医学院法医学动物实验室完成,采用自由落体生物撞击仪撞击大鼠脊肋区复制创伤动物模型;将动物分为对照组、打击致伤后1 h组、6 h组、12 h组和24 h组,对肾脏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肾脏ADM表达在创伤后1 h显著增加并达峰值(F=554.88,P<0.05),伤后6 h回落至正常水平,6 h后稳步增加(F=40.26,159.05,P<0.01);肾脏CD31的表达在1,6,12 h组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F=18.68,2.56,86.13,P<0.05),24 h组比对照组显著增加(F=10.01,P<0.01),肾脏CD31表达与ADM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相一致.结论:创伤后肾脏组织ADM和CD31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肾脏细胞损伤及修复的进展趋势,ADM含量的增加对细胞损伤后的修复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临床上肾脏损伤后的形态学监测及康复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甘红云;孙少华;张军荣;汪小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CT图像的形态学特点与临床症状、手术治疗的关系.方法:应用CT扫描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结果:CT图像的主要表现有:①硬膜外软组织块影.②硬膜外脂肪不对称或消失.③硬膜囊受压.④神经根受压或移位,伴随的图像特征有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上关节突增生及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按照CT图像的软组织块影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3型,即地图形(29例)、丘形(20例)和弧形(16例).结论:CT图像分析与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的CT图像分析为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云峰;刘业;李长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凝胶的生物相容性,为此种材料的应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11/2003-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外科完成.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肌腱鞘管内及硬膜外长期植入试验测定材料的动物毒性;并通过细胞毒性测定、细胞与材料混合培养,综合评价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聚乳酸凝胶注射入小鼠无急性毒性;材料浸提液无溶血反应(溶血率为0.22%)及遗传毒性(微核率为0.24%);材料在动物体内长期埋植后局部和全身各器官无组织损伤,局部无明显粘连;材料浸提液(1 000,500,100 g/L)的细胞毒性及分级与阴性对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材料与细胞的混合培养中细胞生长良好.结论:聚乳酸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李胜富;段宏;卢冰;丁永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PODN)治疗肺癌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制备C57BL/6小鼠皮下肺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VEGF-ASPODN治疗组,VEGF正义寡核苷酸(SP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24 h内,分别皮下注射AS-PODN及SPODN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2次/周,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断颈处死小鼠,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瘤质量[(7.83±0.78)g]比较,VEGF-ASPODN组[(4.49±0.43)g]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P<0.01),VEGF-SPODN组[(7.73±0.69)g]则无明显作用(P>0.05).VEGF-ASPODN组和VEGF-SP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2.7%和5.9%.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VEGF-ASPODN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增殖活性.结论:肿瘤原位注射VEGF-ASPODN能抑制小鼠肺癌生长.
作者:成小松;李春艳;王颖;李曦;李景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肌电图能反映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和形态学变化,是研究神经肌肉系统必备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比观察颞肌、嚼肌剥离术前后肌电图改变,探讨咀嚼肌剥离后的功能变化.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2000-03/2002-09收治行嚼肌及颞肌剥离术患者22例.应用颌下切口,显露并剥离一侧嚼肌下颌骨附着,同时剥离附着喙突之颞肌.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双侧颞肌、嚼肌静止期与大用力收缩时肌电图检查.结果:颞肌及嚼肌术前术后均未发现任何一块肌肉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纤颤电位.大力收缩时,术后1个月肌电波单纯相及混合相较术前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组肌电波幅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侧与非手术侧对比,术后1周组双侧肌电波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双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从肌电图表现来看肌肉剥离术不会引起肌肉的不可逆性变化.
作者:姚军;胡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由于肌腱来源受限及人工代用品力学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临床肌腱损伤的修复,为此探索组织工程化肌腱修复兔跟腱缺损的可行性,以期为肌腱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0-08/2001-12在第一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3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2组:人发角蛋白(HHK)组:用HHK材料修复兔跟腱缺损;组织工程化肌腱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HHK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形成细胞-材料复合体,修复兔跟腱缺损.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3,6和12周损伤肌腱的修复情况.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新生肌腱Ⅰ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扫描电镜下可见MSCs-HHK组织工程化肌腱上有大量梭形的MSCs贴附生长,细胞平行排列,细胞间有突起相连.与HHK组相比,组织工程化肌腱组新生肌腱组织Ⅰ型胶原mRNA呈较高表达,腱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更为成熟.结论: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以MSCs为种子细胞,HHK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肌腱能够有效地修复兔跟腱缺损.
作者:付文玉;路艳蒙;乔东访;朴英杰;李锋杰;吴洪娟;吕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完成.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为对象,用二硫双硝基苯甲酸法检测Hela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四甲基偶氮唑法检测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肿瘤细胞富含GSH和GSNO,引起Hela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四甲基偶氮唑法显示GSNO(浓度为1 000 μmol/L)作用于Hela细胞时,其增殖活性由(2.021±0.069)μkat/L降到(1.549±0.234)μkat/L.结论:肿瘤细胞可消耗GSH生成GSNO,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阳东;田亚平;董矜;汪德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MSCs)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周围神经的许旺细胞,通过MSCs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神经套管,探讨其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和MSCs的体内分化去向.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培养纯化的成年大鼠MSCs,传代扩增.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缺损长度0.5 cm,实验分3组,每组8只SD大鼠,各组均取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正常对照.A组:复合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桥接组;B组:单纯神经套管桥接组;C组:造成神经缺损后原位神经移植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各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8周各组的再生的神经纤维已越过套管缝合口,A,B,C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分别为45.2±1.32,54.2±1.47,66.5±1.4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6.10±3.71),(32.89±4.01),(25.45±3.78)m/s.上述各指标及远端神经轴突面积各组间比较均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合了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优于单纯的甲壳质套管组,单纯套管组优于神经移植组.
作者:张培训;姜保国;何湘君;赵富强;傅中国;张殿英;张宏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是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y,SpA)重要的病理改变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之一,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国外已将超声用于SpA患者肌腱/韧带附着点的检查,但健康志愿者附着点的超声表现,至今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了解健康志愿者肌腱/韧带附着点的声像表现,初步探讨超声用于附着点检查的可行性及附着点声像表现的可能影响因素.设计:非随机相互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选择3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工作或学习的年轻健康工人和医学生,自愿参加,所有入选者均无关节病和慢性腰背痛病史,其中男22例,女8例.干预:以高频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健康志愿者下肢共540个肌腱/韧带附着点,并对其厚度分别按左右及性别进行比较,对发现骨面异常者行X射线检查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附着点内部回声、边界和骨面情况,测量其厚度,并探查其血流.结果:正常肌腱/韧带附着点表现为均匀的稍低回声,内见清晰的条索状纤维回声;多数见包膜回声稍高,与周围分界清楚,其内无血流信号,附着点骨面光滑连续.男性志愿者股直肌腱止点、髌韧带起点、髌韧带止点、胫侧副韧带止点、腓侧副韧带止点、跟腱止点和足底腱膜止点的厚度依次为0.50±0.06,0.50±0.07,0.42±0.04,0.20±0.03,0.38±0.04,0.52±0.07和0.32±0.03 cm,女性志愿者相应肌腱/韧带附着点的厚度则依次为0.44±0.04,0.46±0.03,0.39±0.03,0.19±0.02,0.32±0.02,0.41±0.06和0.28±0.03 cm.除胫侧副韧带止点外,男性其它附着点的厚度均较女性大(P<0.05),但左右两侧厚度的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8例志愿者的11个附着点(占总检查附着点数的2.0%)发现有钙化、骨质缺损、骨质增生或血流增加,总计为15项异常,部分异常部位有外伤史.结论:双侧相应部位的肌腱/韧带附着点厚度基本一致,但男性多数附着点厚度较女性大,身高、体质量及运动为影响附着点厚度的可能因素;外伤可致附着点声像异常;超声可作为附着点检查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李天旺;古洁若;任杰;郑荣琴;黄烽;吴玉琼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