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脊肋区创伤后早期肾脏的损伤与修复

甘红云;孙少华;张军荣;汪小刚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 肾上腺髓质, 抗原, CD31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脊肋区伤后早期组织和细胞损伤的特点,以及肾脏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01[CD31])与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07在兰州医学院法医学动物实验室完成,采用自由落体生物撞击仪撞击大鼠脊肋区复制创伤动物模型;将动物分为对照组、打击致伤后1 h组、6 h组、12 h组和24 h组,对肾脏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肾脏ADM表达在创伤后1 h显著增加并达峰值(F=554.88,P<0.05),伤后6 h回落至正常水平,6 h后稳步增加(F=40.26,159.05,P<0.01);肾脏CD31的表达在1,6,12 h组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F=18.68,2.56,86.13,P<0.05),24 h组比对照组显著增加(F=10.01,P<0.01),肾脏CD31表达与ADM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相一致.结论:创伤后肾脏组织ADM和CD31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肾脏细胞损伤及修复的进展趋势,ADM含量的增加对细胞损伤后的修复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临床上肾脏损伤后的形态学监测及康复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超宽带微波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超宽带微波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 D1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02/2002-0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劳动卫生教研室完成.体外分离、培养Wistar胎鼠颅骨成骨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分别以0 mW/cm2和95 mW/cm2超宽带微波源进行辐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对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 D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超宽带微波辐照后12,24,48 h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别升高24%,44%及50%(P<0.05),而在24 h及48 h后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18.6%和16.5%(P<0.05),Cyclin D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在辐照后12 h开始升高,24 h至48 h后升高更为显著.结论:超宽带微波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这种促进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使Cyclin D1在转录与蛋白翻译两个水平表达上调实现的.

    作者:龚茜芬;白光兴;杨学森;张广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介入治疗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半年随访

    目的:由于髂嵴位置高于L5~S1椎间隙,使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其疗效,探讨介入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佳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08/2003-09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5例.通过分析及研究其髂嵴与L5~S1椎间隙的关系,对患者采取了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对穿刺针能够平行进入L5~S1间隙中部时,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方法治疗,当穿刺针无法进入L5~S1间隙或进入较浅时,应用盘外胶原酶化学溶核术,而对大多数的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斜行进入L5~S1间隙,采用双介入疗法,即PLD+胶原酶化学溶核术.结果:PLD术25例,优19例,良5例,差1例;胶原酶溶解术8例,优4例,良2例,差2例;联合介入疗法52例,优43例,良7例,差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为94.12%(80/85),无效率5.88%(5/85).结论:介入治疗应根据髂嵴与L6~S1椎间隙关系来选择,对于大多数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及套管只能斜行进入L5~S1间隙,双介入疗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腰背疼痛,恢复感觉和运动障碍.

    作者:赵洪增;王建洲;关文华;桑德恩;杨瑞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稿约:2005年的进展与规范

    1本刊宗旨<中国临床康复>的任务是及时报道国内外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临床康复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原著,主要内容包括:神经科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风湿病康复,糖尿病康复,骨质疏松症康复,儿科康复,疼痛康复,烧伤后康复,精神心理康复,癌症康复,以及运动医学、组织工程、康复工程、电生理学、功能影像学、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康复等研究.以此来传播现代临床康复医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使读者及时了解疾病早期康复介入,临床康复的理论、实践、基础研究以及相关医学其他方面的新进展.真正成为中国临床康复医学及其相关基础研究一流水平稿件发表和交流的园地,也为其学术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国际搭建桥梁.

    作者:王莉莎;凌静;肖雪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常规理疗配合中药根痛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观察常规理疗配合口服中药根痛平冲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和疗效对比.方法将2002年度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常规理疗组54例,采用腰椎自动牵引和电脑中频电疗;常规+维生素组67例,常规理疗加维生素B1 100 mg、维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治疗;常规理疗配合口服根痛平冲剂治疗组(简称常规+中药组)58例.结果常规+中药组治疗优良率89%,1周时≥50%的疼痛缓解率93%,随访半年消除患肢局部麻痛感92%,明显好于其他两组.结论常规理疗配合口服根痛平冲剂治疗,能持久改善患者的神经根性疼痛,并能消除患肢局部麻痛感.

    作者:王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兔骨骼肌干细胞裸鼠肌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实验

    目的:探索AdrhBMP-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abbit skeletal musclestem cells,RSMSCs)作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裸鼠肌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1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裸鼠肌内诱导成骨实验分为3组: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SDBM组;AdBMP-2转染RSMSCs组.将3组不同材料分别植入裸鼠肌内进行诱导成骨实验.于术后2周行大体观察,术后3周分别行X射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2周,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可见皮下隆起物,质略硬,其余2组隆起不明显;术后3周,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显示: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及AdBMP-2转染RSMSCs组有新骨形成,而SDBM组未有骨形成.裸鼠肌内植入处残留少量DBM成分.结论:AdrhBMP-2修饰的肌肉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DB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可以诱导裸鼠肌内异位成骨,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尚咏;卢世璧;袁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颈腰痛治疗仪对颈腰椎术后切口疼痛的缓解作用

    随机抽取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2003-02/12行颈腰椎手术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2004-01/05行颈腰椎手术患者(120例),观察组术后即使用颈腰痛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其余同观察组,按照颈腰椎术后常规进行护理.结果术后3 d对照组患者疼痛轻度21例,中度37例,重度42例;观察组患者疼痛轻度69例,中度42例,重度9例.观察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比例为51.0%,对照组为10.9%.提示颈腰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颈腰椎术后切口疼痛.

    作者:朱军容;何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钛网自体骨粒重建颈椎前部结构的即刻稳定性效应

    背景:以往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重建其稳定性是以取自体髂骨块植入,术后需坚强的外固定,但经常出现取骨处长期疼痛,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影响了手术疗效,增加患者的痛苦.利用钛网自体骨粒重建颈椎前部结构可获得颈椎的稳定性,避免自体取骨,但目前尚缺乏详细的随访资料.

    作者:范少地;罗卓荆;杨卫红;闫自强;张魁;雷海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封闭联合小针刀剥离治疗腰棘间韧带损伤

    背景:腰棘间韧带劳损是腰痛的原因之一,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为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改善腰棘间韧带损伤的方法.目的:探讨封闭联合小针刀剥离治疗腰棘间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农明善;张伟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肩关节前脱位三种单人手法复位效果的比较

    背景:临床上肩关节脱位多于全身其他关节脱位,尤其前脱位为常见.其整复手法多种,以单人操作为主.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以单人手法复位治疗的较佳方法.

    作者:杨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PHOTOFRIN光动力治疗喉癌及改善发声功能的疗效

    目的:探讨光敏剂PHOTOFRIN光动力治疗喉癌,以观察光动力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纳入2003-03/2004-08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的10例喉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鳞癌,按2 mg/kg体质量静脉滴注光敏剂PHOTOFRIN,48 h后经内镜导入光导纤维给以630 nm激光照射,2 d后经内镜清除坏死组织并对原有深处肿瘤病灶和新发现肿瘤病灶给以复照,之后根据具体情况给患者的肿瘤病灶部位清除坏死组织,1个月后复查内镜以观察肿瘤治疗情况.结果:光动力治疗总有效率达90%,声带癌的完全缓解率为75%(3/4).结论:光动力治疗喉癌,患者耐受性好,对于早中期声带癌可以保留患者语言功能达到临床根治的目的,对于晚期喉癌则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黎波;罗荣城;廖旺军;张鸣江;刘晓军;罗宇玲;缪景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

    目的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主要治疗手段,并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结合手法和颈椎牵引进行治疗,通过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出一套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病的高效综合疗法.方法收集2000-03/2003-03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型,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评定.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治愈98例,治愈率达90.7%,显效1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临床实践证明,采用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优点.

    作者:陶思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T图像特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CT图像的形态学特点与临床症状、手术治疗的关系.方法:应用CT扫描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结果:CT图像的主要表现有:①硬膜外软组织块影.②硬膜外脂肪不对称或消失.③硬膜囊受压.④神经根受压或移位,伴随的图像特征有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上关节突增生及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按照CT图像的软组织块影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3型,即地图形(29例)、丘形(20例)和弧形(16例).结论:CT图像分析与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的CT图像分析为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云峰;刘业;李长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椎弓根内固定置钉方法改进的生物力学特征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置钉方法改进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实验于2001-12/2002-12在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采集成人湿润固定的胸腰椎标本6具,12个功能节段,采用咬除进针点周围5 mm的骨皮质和保留骨皮质,由开路器准备钉道两种方法.拔出试验中,实验组去皮质范围为约5 mm,对照组为保留骨皮质.采用Mage~定位法,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呈5°~15°.然后,进行Steffee椎弓根器械内固定,采用直径为6 mm的螺钉.用实验应力分析法比较其脊柱的强度和刚度等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仪器采用WD-5万能试验机和NT-100B扭转试验机.结果:对两类标本进行应变-强度分析,位移-刚度分析脊柱在轴向中心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咬除进针点部分骨皮质,探明骨道,置钉准确,坚强有效的固定与未咬除骨皮质标本的强度和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中也看到,如果去皮质的范围过大,将会降低拔出力(P<0.05).结论:进钉点咬除部分骨皮质行椎弓根内固定,对脊柱的强度和刚度无明显影响,手术方法安全,简单,实用,但应注意咬除皮质的范围不应超过螺钉的直径,否则会降低拔出力.

    作者:孙寒松;门德华;唐天驷;杨惠林;钱忠来;王振田;王以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低温冻存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在喉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深低温冻存的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喉软骨缺损的能力研究,寻找一种活性软骨细胞的保存方法.方法:取3周龄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经深低温冻存,复苏冻存不同时间的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培养细胞呈单层细胞铺满培养瓶底后收集细胞,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acid,PGA)三维支架材料上,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接种于同种异体兔甲状软骨缺损处,术后2,4,8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经深低温冻存的软骨细胞与新鲜软骨细胞修复区愈合良好,无瘢痕及坏死现象,组织学观察均有软骨生成及基质分泌;冻存不同时间的软骨细胞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深低温冻存的软骨细胞保持了分裂增殖及合成基质的能力,可用于组织工程修复软骨缺损,冻存时间对其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作者:李军政;成诗银;崔鹏程;陈文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置入脊髓缺损局部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脊髓损伤后出现功能障碍,探索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沈阳医学院形态中心实验室完成.切除5只家犬L3~4脊髓节段0.8 cm,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观察动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家犬存活8~25个月,其运动按Motor Scotol Method法分级,具有2~4级运动功能;直接刺激脊髓损伤中枢侧,家犬下肢出现运动,肌电图显示有动作电位出现.结论: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为脊髓神经纤维再生和重建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纤维再生效果.

    作者:孙佩杰;韩丽华;苏秋香;苏艳阳;牛弢;杨晓霞;富成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慢性疼痛临床治疗技术进展

    止痛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在国外已开展了几十年,在中国疼痛医学还是一个新兴学科,刚刚起步,但慢性疼痛治疗技术已显示出多学科干预的趋势,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放射线科、神经介入科、康复医学科、运动医学科、老年病科均积极参与了疼痛治疗技术的应用及开发.2004年9月首届北京国际慢性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的主题就是慢性疼痛治疗与多学科干预,会上知名学者和专家以专题报告形式,展示和讲解慢性疼痛临床治疗新技术,及各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其中微创疼痛治疗技术和微创生物治疗技术向人们展示了疼痛临床治疗学上的新观点、新思路、新视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的客观和精确信度调查

    目的:中文版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已广泛用于对颈椎病的量化评估.现就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方法:研究于2003-02/20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完成.将英文版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译为中文,并用汉化JOA指数对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重复评估.所获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表示可靠程度,用Kappa值表示各项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观察者间和每一观察者自身的ICC值分别为0.934 5,0.941 6均>0.75.医生的临床经验对评价无影响.评分系统内各单项的一致性高,Kappa值大为0.751,小为0.379,躯干感觉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易混淆.结论:中文版JOA指数简单易操作,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于临床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疗效评价.

    作者:白一冰;王岩;肖嵩华;张永刚;刘郑生;王俊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种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甲壳质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MSCs)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周围神经的许旺细胞,通过MSCs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神经套管,探讨其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和MSCs的体内分化去向.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培养纯化的成年大鼠MSCs,传代扩增.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缺损长度0.5 cm,实验分3组,每组8只SD大鼠,各组均取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正常对照.A组:复合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桥接组;B组:单纯神经套管桥接组;C组:造成神经缺损后原位神经移植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各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8周各组的再生的神经纤维已越过套管缝合口,A,B,C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分别为45.2±1.32,54.2±1.47,66.5±1.4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6.10±3.71),(32.89±4.01),(25.45±3.78)m/s.上述各指标及远端神经轴突面积各组间比较均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合了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优于单纯的甲壳质套管组,单纯套管组优于神经移植组.

    作者:张培训;姜保国;何湘君;赵富强;傅中国;张殿英;张宏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防硬膜外粘连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的生物学评价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医用可吸收粘连材料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3-03/2003-08在第二军医大学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采用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和急性全身中毒试验3种方法.结果:①培养的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经膨化聚乙烯复合膜浸提液处理后形态良好,增值旺盛,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组培养2,4,7 d A值分别为0.552±0.044,0.783 ±0.040,1.198±0.052;阳性对照组分别为0.347±0.025,0.446±0.018,0.565±0.025,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6.47~31.12,P<0.01).细胞相对增殖率≥100%,材料毒性评级为0级.②溶血率为2.21%(<5%),符合溶血试验标准要求.③无急性全身中毒反应.全身急性毒性试验24,48,72 h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组动物体质量增加分别为(1.77±0.42),(2.57±0.39),(3.30±0.43)g,阳性对照组分别为(-2.79±0.23),(-3.83±0.35),(-3.89±0.34)g,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8.34~87.12,P<0.01).结论:膨化聚乙烯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戴伯军;叶晓健;吕宏;何海龙;李家顺;贾连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微创手术对臀肌挛缩综合征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11例疗效随访

    目的:为减少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综合征的并发症,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综合征改善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研究于2001-04/2004-01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病房及手术室完成.采用微创器械治疗臀肌挛缩综合征11例,男6例,女5例.侧卧位,于大转子上方2 mm处,多处切断挛缩组织,筛状松解作用,术中内收屈伸髋关节,至关节活动自如,无弹响.术后第3天下地锻炼.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根据步态,并膝下蹲,交膝试验,弹响感,划圈征,Ober征等综合评价,优9例,良2例.无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瘢痕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综合征可以使髋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改善患者步态,且创伤小,无瘢痕.

    作者:柏传毅;肖林;宋涛;牒军;胡婉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