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快速建立及其对力学仿真的意义

徐峰;苏佳灿;吴建国;张春才

关键词:生物力学, 髋臼, 可行性研究
摘要:目的:目前,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已成为生物力学研究的有力手段.尽管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学的发展,建立可视化三维数字模型的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走向了应用.但是,由于内固定器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建立可以进行生物力学计算分析的有限元模型依然是一件繁琐而复杂的工作,包括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复杂形状内固定器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快速建立方法.方法:引入材料坐标系和运动变形方法,快速有效建立ATMFS复杂形状内固定器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所构建的ATMFS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内固定器结构特征,能够进行力学分析.结论:此建立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对ATMFS复杂形状内固定器的建模是快速而有效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介入治疗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半年随访

    目的:由于髂嵴位置高于L5~S1椎间隙,使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其疗效,探讨介入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佳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08/2003-09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5例.通过分析及研究其髂嵴与L5~S1椎间隙的关系,对患者采取了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对穿刺针能够平行进入L5~S1间隙中部时,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方法治疗,当穿刺针无法进入L5~S1间隙或进入较浅时,应用盘外胶原酶化学溶核术,而对大多数的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斜行进入L5~S1间隙,采用双介入疗法,即PLD+胶原酶化学溶核术.结果:PLD术25例,优19例,良5例,差1例;胶原酶溶解术8例,优4例,良2例,差2例;联合介入疗法52例,优43例,良7例,差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为94.12%(80/85),无效率5.88%(5/85).结论:介入治疗应根据髂嵴与L6~S1椎间隙关系来选择,对于大多数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及套管只能斜行进入L5~S1间隙,双介入疗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腰背疼痛,恢复感觉和运动障碍.

    作者:赵洪增;王建洲;关文华;桑德恩;杨瑞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汉防己甲素对兔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水细胞学的影响

    目的: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发生炎症反应,导致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形成影响患者的术后视力.观察汉防己甲素对兔眼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水细胞学的变化特征和规律.方法:36只日本大耳白兔按随机数字分为空白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和汉防己甲素组.术后第1,3,7,14天抽取前房水计数房水细胞总数.结果:汉防己甲素组、地塞米松组术后细胞总数(第1天:F=86.11,P<0.01;第3天:F=153.61,P<0.01;第7天:F=74.77,P<0.01;第14天:F=34.5,P<0.01)、嗜中性粒细胞(第1天:F=126.95,P<0.01;第3天:F=68.09,P<0.01;第7天:F=105.81,P<0.01;第14天:F=0.32,P<0.05)、巨噬细胞(第1天:F=34.14,P<0.01;第3天:F=208.52,P<0.01;第7天:F=206.59,P<0.01;第14天:F=34.50,P<0.01)、淋巴细胞计数(第1天:F=67.17,P<0.01;第3天:F=158.16,P<0.01;第7天:F=163.88,P<0.01;第14天:F=426.68,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汉防己甲素组与地塞米松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汉防己甲素组能够抑制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炎症反应,预防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膜的形成.

    作者:陈学国;赵军;何守志;张效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管舒张和收缩因子在曲张静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测定曲张大隐静脉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环鸟苷酸水平的变化,以期探讨血管舒张因子和收缩因子在大隐静脉曲张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取自解放军总医院2003-11/2004-08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肝肾等其他脏器功能正常及外周血管、心血管系统没有明显病变,且单侧患肢者被纳入检测对象,其中60例被列入观察范围.患有可能影响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疾病或双侧患肢患者被排除观察范围.纳入患者分为轻、重丽组,轻症组32例,重症组28例;另外取30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人群大隐静脉内血浆AngⅡ,内皮素-1、一氧化氮与环鸟苷酸的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gⅡ,内皮素-1和环鸟苷酸水平及亚硝酸盐比色法测定-氧化氮的水平.结果:在轻症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AngⅡ较正常水平降低(均数差值为64.944 0,P<0.01)、一氧化氮(均数差值为-23.027 3,P<0.01和环鸟苷酸水平较正常水平升高(均数差值为-2.315 3,P<0.01),内皮素水平无明显改变(均数差值为0.080 23,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AngⅡ降低更明显(重症组与正常组均数差值为84.020 8,P<0.01),而一氧化氮(均数差值为17.888 4,P<0.01)、环鸟苷酸(均数差值为0.849 6,P<0.05)和内皮素-1(均数差值为3.129 7,P<0.01)出现下降的改变.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和舒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失衡参与大隐静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作者:韩丽娜;顾瑛;刘凡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两组不同针刺方法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将31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留针组(17例)和不留针组(14例).留针组以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不留针组以针刺得气后采用强刺激不留针;两组方法取针时均根据补泻方法严格操作,在取穴上主要以独创穴位为主的经外奇穴,并根据临床症状表现随症配穴.结果留针组的治愈率为35%,不留针组的治愈率为29%,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59,P>0.05).提示留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效果明显强于不留针.

    作者:周日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椎弓根内固定置钉方法改进的生物力学特征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置钉方法改进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实验于2001-12/2002-12在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采集成人湿润固定的胸腰椎标本6具,12个功能节段,采用咬除进针点周围5 mm的骨皮质和保留骨皮质,由开路器准备钉道两种方法.拔出试验中,实验组去皮质范围为约5 mm,对照组为保留骨皮质.采用Mage~定位法,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呈5°~15°.然后,进行Steffee椎弓根器械内固定,采用直径为6 mm的螺钉.用实验应力分析法比较其脊柱的强度和刚度等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仪器采用WD-5万能试验机和NT-100B扭转试验机.结果:对两类标本进行应变-强度分析,位移-刚度分析脊柱在轴向中心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咬除进针点部分骨皮质,探明骨道,置钉准确,坚强有效的固定与未咬除骨皮质标本的强度和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中也看到,如果去皮质的范围过大,将会降低拔出力(P<0.05).结论:进钉点咬除部分骨皮质行椎弓根内固定,对脊柱的强度和刚度无明显影响,手术方法安全,简单,实用,但应注意咬除皮质的范围不应超过螺钉的直径,否则会降低拔出力.

    作者:孙寒松;门德华;唐天驷;杨惠林;钱忠来;王振田;王以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医补益和攻邪两法治疗肿瘤的探讨

    补益药虽然是治疗肿瘤常用的药,但不可滥用,只能作为辅助药.攻邪法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是彻底根除肿瘤或防止肿瘤复发的根本大法.在使用其中的活血药、散结药、解毒药这几类药物时也应注意适应证,不可滥用.中医补益、攻邪两种治法治疗肿瘤的各有利弊.正确运用这两种方法来治疗肿瘤,可增加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延长患者寿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达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端粒酶表达延长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命周期的实验

    目的:构建并鉴定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双基因共表达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s).比较转染细胞与非转染细胞体外培养的生命周期.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医院烧伤研究所完成.扩增Pgrn145质粒,EcoRⅠ酶切回收Htert片断;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Htert连接到IRES2-EGFP载体中,XhoⅠ酶切和测序分别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用NucleofectorTM技术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hBMMSCs.相同条件下体外培养转染细胞与非转染细胞,分别观察其细胞形态和生命周期.结果:成功构建了Htert和EGFP双基因共表达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成功转染了hBMMSCs.体外培养结果显示:非转染细胞到27PD(Population doubling)时出现细胞衰老、死亡、增殖停止;转染细胞到70PD时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继续生长.结论:Htert异位表达可以显著延长hBMMSCs体外培养生命周期,这为基因修饰hBMMSCs的单克隆筛选奠定了基础.

    作者:代飞;吴军;易绍萱;贺伟峰;陈希炜;张小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防硬膜外粘连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的生物学评价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医用可吸收粘连材料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3-03/2003-08在第二军医大学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采用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和急性全身中毒试验3种方法.结果:①培养的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经膨化聚乙烯复合膜浸提液处理后形态良好,增值旺盛,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组培养2,4,7 d A值分别为0.552±0.044,0.783 ±0.040,1.198±0.052;阳性对照组分别为0.347±0.025,0.446±0.018,0.565±0.025,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6.47~31.12,P<0.01).细胞相对增殖率≥100%,材料毒性评级为0级.②溶血率为2.21%(<5%),符合溶血试验标准要求.③无急性全身中毒反应.全身急性毒性试验24,48,72 h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组动物体质量增加分别为(1.77±0.42),(2.57±0.39),(3.30±0.43)g,阳性对照组分别为(-2.79±0.23),(-3.83±0.35),(-3.89±0.34)g,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8.34~87.12,P<0.01).结论:膨化聚乙烯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戴伯军;叶晓健;吕宏;何海龙;李家顺;贾连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密度变化与骨折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骨密度变化及骨折发生的规律和特征.方法:对1985-01/2001-01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48例四肢骨肿瘤切除,行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患者,每6个月测定异体骨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骨骼骨密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异体骨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骨骼骨密度术后12个月分别为(1.12±0.12)g/cm2和(1.13±0.10)g/cm2,两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48,P>0.05);手术18个月后分别为(1.04±0.11)g/cm2和(1.10±0.10)g/cm2,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2,P<0.05);手术30个月后分别为(0.91±0.10)g/cm2和(1.11±0.11)g/cm2,两者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P<0.01).结论:异体骨移植后骨密度降低,是由免疫反应和爬行替代修复造成,多发生在植入术18个月后,异体骨移植后骨密度降低与骨折发生密切相关.提示:异体骨骨折多发生在植入术18个月后,降低免疫反应和加速爬行替代,坚强、持久内固定,术后延迟内固定物取出,适当控制患肢活动量等,均能有效预防异体骨骨折.

    作者:曹前来;王臻;李晓娟;刘继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对足踝部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的评估作用

    目的探讨超声在足踝部急慢性损伤诊断中的评估价值.方法2002-03/2004-03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诊断为足踝部急慢性损伤的380例患者,对怀疑为跟腱断裂、慢性跟腱损伤及肌腱炎者52例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结果52例足踝部急慢性损伤患者中急性跟腱断裂者10例,慢性跟腱损伤者28例,急性足踝部损伤14例.结论高频超声对足踝部急慢性损伤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作者:刘义富;刘晓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鼠脊髓半切伤后脊髓组织内皮素-1与钙离子的变化特征

    目的;通过对大鼠脊髓半切伤(hSCI)后脊髓组织内内皮素-1和Ca2+含量变化,探讨内皮素-1与Ca2+在hSCI发病机制中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5/11在山东医学科学院实验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完成.选用SD大鼠30只,应用直视刀切法制成hSCI模型.分别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图像分析法测定hSCI后1,4,8,24,72和168 h脊髓组织的Ca2+和内皮素-1吸光度值.结果:大鼠脊髓半切后损伤阶段组织细胞内Ca2+含量和内皮素-1光密度值随病程改变,于8 h达高峰,(157.4±18.6)μg/g与正常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hSCI后脊髓中Ca2+和内皮素-1浓度迅速升高,提示ET受体阻滞剂和Ca2+拮抗剂可联合应用治疗hSCI.

    作者:田纪伟;李家顺;叶晓健;贾连顺;高岱峰;赵书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组织工程化肌腱修复兔跟腱缺损

    目的:由于肌腱来源受限及人工代用品力学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临床肌腱损伤的修复,为此探索组织工程化肌腱修复兔跟腱缺损的可行性,以期为肌腱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0-08/2001-12在第一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3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2组:人发角蛋白(HHK)组:用HHK材料修复兔跟腱缺损;组织工程化肌腱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HHK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形成细胞-材料复合体,修复兔跟腱缺损.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3,6和12周损伤肌腱的修复情况.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新生肌腱Ⅰ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扫描电镜下可见MSCs-HHK组织工程化肌腱上有大量梭形的MSCs贴附生长,细胞平行排列,细胞间有突起相连.与HHK组相比,组织工程化肌腱组新生肌腱组织Ⅰ型胶原mRNA呈较高表达,腱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更为成熟.结论: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以MSCs为种子细胞,HHK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肌腱能够有效地修复兔跟腱缺损.

    作者:付文玉;路艳蒙;乔东访;朴英杰;李锋杰;吴洪娟;吕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管内激光光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超微结构观察

    背景:血管内光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机制研究尚少.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凝对曲张大隐静脉超微结构的改变.设计:观察性研究.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激光科.对象:2004-01/04,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大隐静脉曲张并行血管内激光治疗的患者42例.纳入标准:取踝部明显曲张而无明显血栓形成,表面皮肤完好,无明显营养性障碍的大隐静脉,患者均自愿参加,纳入9例.干预:采用810 nm波长激光器,功率为12 W,暴光时间1 s,血管内光凝治疗曲张大隐静脉,3 h后取踝部光凝血管.主要观察指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光凝后血管超微结构变化.以正常静脉和治疗前曲张静脉作为对照.结果:正常静脉分三层,内膜为单层血管内皮细胞,中膜为平滑肌细胞、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等,外膜为一疏松排列的结缔组织.曲张静脉组织学检查见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之间连接疏松,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或萎缩,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光凝后管腔内可见大量血细胞,血小板扁平,伸出伪足,贴附于胶原表面.血管内皮细胞和靠近管腔部位的平滑肌细胞结构破坏,细胞浆外溢,和细胞外基质融合;靠近血管腔部位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断裂,部分脱落于管腔;靠近外膜部位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和外膜结构没有改变.结论:激光光凝治疗静脉曲张引起内膜和部分中膜结构破坏,大量血细胞聚集于管腔,促进血小板附着于血管壁.

    作者:顾瑛;韩丽娜;刘凡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白藜芦醇对大鼠脊髓损伤早期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使用白藜芦醇对脊髓损伤早期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2004-06/09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将62只SD健康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据Allen's法制成中度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白藜芦醇100 mg/kg或甲基强的松龙(MPSS)100 mg/kg;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损伤8,24及72 h后白藜芦醇组脊髓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并与MPSS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与损伤组比较,Bcl-2表达在损伤后8 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示白藜芦醇对损伤后的脊髓无干预作用,而24及72 h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白藜芦醇能够增强Bcl-2表达,对损伤后脊髓有明显作用;Bax表达在损伤后8及72 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24h时为显著(P<0.01),表明白藜芦醇可抑制Bax表达,对损伤后的脊髓有干预作用;白藜芦醇与MPSS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即白藜芦醇对损伤后脊髓有相似作用.结论:白藜芦醇在脊髓损伤早期能够有效上调Bcl-2表达及下调Bax表达,对损伤后脊髓起保护作用.

    作者:刘世清;梅红军;刘军;彭昊;明江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的调控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 necrosisfactor receptor 1,TNFR1)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病理性瘢痕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瘢痕形成机制.方法:对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各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NFR1和Caspase-3的表达及分布规律. 结果:TNFR1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04±2.52)%,(3.27±1.30)%和(7.67±2.35)%,TNFR1在正常皮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而瘢痕疙瘩组阳性表达率又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453,P<0.01);Caspase-3在正常皮肤的阳性表达率为(14.84±2.41)%,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5.05±1.47)%和瘢痕疙瘩组(2.95±1.25)%,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亦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61.694,P<0.01).结论:在细胞凋亡通路中凋亡关键效应子Caspase-3的激活减少及TN-FR1介导的死亡受体凋亡通路受阻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TNFR1又可能介导了核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明TNFR1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具有双重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凤超;陈言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腰椎骶化3步推拿治疗60例

    背景:腰椎骶化患者常伴有腰骶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目的:探讨3步推拿治疗腰椎骶化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风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1年随访

    目的探讨AF钉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脊髓功能尤其是尿便功能的恢复.方法47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应用AF钉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分别较术前Frankel分级高1~3级.恢复排便功能有效率为93.6%,恢复排尿功能有效率为91.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积极的术后康复治疗脊髓功能尤其是尿便功能可达到较理想的恢复.

    作者:蒋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中整合素CD18的动态表达及其变化规律

    目的:研究整合素CD18在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组织继发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复制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分别于0,2,6,12,24 h采集组织标本,用PCR反转录扩增的方法检测组织中CD18 mRNA,进行半定量测定,了解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撕脱组中CD18 mRNA的含量随撕脱时间的延长而升,12 h左右达峰值,此后随时间的延长而略有下降.②撕脱组中CD18 mRN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分析二者差异显著. 结论:黏附分子CD18在皮肤撕脱伤早期,表达明显增高,其高表达可能是早期造成撕脱皮瓣继发性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临床皮肤撕脱伤的救治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宋保强;郭树忠;鲁开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Ⅱ型胶原海绵填充材料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背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一直是骨科医师致力解决的难题,以前采用自体软骨膜、骨膜或异体骨软骨片移植,但存在供体来源有限、固定困难,以及出现软骨内骨化、软骨下骨与修复性软骨的分层现象等.Ⅱ型胶原是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应有一定的作用.目的:探讨Ⅱ型胶原海绵对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为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材料:普通级成年雄性纯种新西兰兔24只48膝,体质量(2.29±0.25)kg,标准饲料分笼喂养.干预:在股骨滑车面钻孔为直径5 mm、深3 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按随机数分为填充组(左膝关节缺损部位植入Ⅱ型胶原海绵)和对照组(右膝关节缺损部位作为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内,每双数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0~12周,对照组:缺损区由白色、质软、按压无阻抗的组织修复,修复组织仍低于周围关节面,边界仍清晰可辨,组织学以类似炎症反应的机制修复缺损,终以透明变性的纤维组织的增生来填补缺损部位;填充组:缺损区由半透明状、质韧光滑有光泽,按压有阻抗并有弹性的组织修复,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外形上已基本相似,不易区分,组织学未见有炎症反应的过程,内骨组织和软骨组织增生活跃,并可见大量类骨组织和骨小梁形成,新生软骨和周围软骨组织融合,并与周围组织连接.Ⅱ型胶原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修复结果接近正常软骨.结论:自行研制的高纯度Ⅱ型胶原海绵,对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促进修复作用,且组织相容性好,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作者:叶惠贞;李斯明;叶春婷;杨小红;黄雪芳;梁佩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线粒体功能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目的:观察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呼吸链电子漏、呼吸控制率、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评价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3-nitro-N-methy solicylamide,NSM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8-10/2000-05在解放军第三0四医院创伤外科研究室完成,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5只健康Wistar大白鼠,饲养环境清洁,合格证号军医动字第B98008号.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缺血2 h、缺血2 h再灌注1 h、缺血2 h用NSMA再灌注1 h、缺血6 h、缺血6 h灌注1 h、缺血6 h用NSMA再灌注1 h),选取不同时点骨骼肌标本,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抗氰呼吸、经皮测量动脉氧分压及局部相对血流量、测定骨骼肌丙二醛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对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缺血2 h(1.45±0.10)、缺血2 h再灌注1 h(1.49±0.13)、缺血6 h(0.79±0.08)、缺血6 h灌注1 h(1.32±0.07)RCR比对照组(2.82±0.25)、缺血2 h用NSMA再灌注1 h(2.93±0.47)、缺血6 h用NSMA再灌注1 h(2.19±0.38)显著下降(P<0.01);缺血2 h用NSMA再灌注1 h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与对照组相似,缺血6 h用NSMA再灌注1 h组与相应的缺血2 h、缺血2 h再灌注1 h、缺血6 h、缺血6 h灌注1 h组明显提高;缺血2 h(3.02±0.24)、缺血2 h再灌注1 h(3.30±0.08)、缺血6 h(3.36±0.22)、缺血6 h灌注1 h(3.74±0.21)组抗氰呼吸分别比缺血2 h用NSMA再灌注1 h(0.22±0.05)、缺血6 h用NSMA再灌注1 h(1.46±0.30)组增加(P<0.01);随缺血的时间的延长,丙二醛浓度显著增加(P<0.01),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后丙二醛仍继续增加(P<0.01),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持续升高(P<0.01),相应肢体组织的PO2在阻断期0~1 mm Hg,2 h后再灌注的初2 min血流量先恢复随即减慢,但在阻断6 h再灌注时血流基本停止,此时被阻断的肢体无痛觉反应;病理改变在缺血再灌注后为严重,缺血后预先应用NSMA再灌注骨骼肌大部分线粒体完整.结论:伴随着电子漏增加、线粒体活性降低,丙二醛浓度增加和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高与组织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NSMA能影响呼吸链电子传递,使氧自由基减少,进而维持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线粒体的功能活性,使细胞进行正常的氧化磷酸化,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夏舒萌;张德琛;吴小晶;于卫江;史辛波;陈立芳;郑戈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