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超;陈言汤
目的:通过对深低温冻存的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喉软骨缺损的能力研究,寻找一种活性软骨细胞的保存方法.方法:取3周龄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经深低温冻存,复苏冻存不同时间的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培养细胞呈单层细胞铺满培养瓶底后收集细胞,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acid,PGA)三维支架材料上,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接种于同种异体兔甲状软骨缺损处,术后2,4,8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经深低温冻存的软骨细胞与新鲜软骨细胞修复区愈合良好,无瘢痕及坏死现象,组织学观察均有软骨生成及基质分泌;冻存不同时间的软骨细胞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深低温冻存的软骨细胞保持了分裂增殖及合成基质的能力,可用于组织工程修复软骨缺损,冻存时间对其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作者:李军政;成诗银;崔鹏程;陈文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传统压力疗法强调创面愈合后进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瘢痕的增生,但在临床上发现尚有较多增生性瘢痕发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作者:张立明;李德绘;农庆文;韦俊;黎洪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调查乳腺疾病患者的自然状况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1981-01/2001-12在茂名市人民医院以乳腺疾病来求治的36 000例患者作为对象,采用统一设计的回顾性调查表,用存档的病例资料填写,然后录入电脑,利用数据库进行筛选,并运用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患乳腺疾病15 100例(41.944%).其中乳腺增生14 400例(40.000%);纤维瘤692例(1.922%);乳腺癌8例(0.022%).分析结果为:文化程度高、体质量指数大、精神心理压抑、有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史、摄入乳类食品多,为主要危险因数,可增加发病危险性.而常吃葱等食物及避孕年数多为保护性因子.结论:高危人群中文化程度高、体质量指数大、长期精神压抑、患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者,长期高脂饮食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及乳腺癌发生的内在联系较密切,发病率较高.
作者:李军;王茂生;黄健;姚美霞;余朝晖;梁宇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测定曲张大隐静脉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环鸟苷酸水平的变化,以期探讨血管舒张因子和收缩因子在大隐静脉曲张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取自解放军总医院2003-11/2004-08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肝肾等其他脏器功能正常及外周血管、心血管系统没有明显病变,且单侧患肢者被纳入检测对象,其中60例被列入观察范围.患有可能影响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疾病或双侧患肢患者被排除观察范围.纳入患者分为轻、重丽组,轻症组32例,重症组28例;另外取30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人群大隐静脉内血浆AngⅡ,内皮素-1、一氧化氮与环鸟苷酸的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gⅡ,内皮素-1和环鸟苷酸水平及亚硝酸盐比色法测定-氧化氮的水平.结果:在轻症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AngⅡ较正常水平降低(均数差值为64.944 0,P<0.01)、一氧化氮(均数差值为-23.027 3,P<0.01和环鸟苷酸水平较正常水平升高(均数差值为-2.315 3,P<0.01),内皮素水平无明显改变(均数差值为0.080 23,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AngⅡ降低更明显(重症组与正常组均数差值为84.020 8,P<0.01),而一氧化氮(均数差值为17.888 4,P<0.01)、环鸟苷酸(均数差值为0.849 6,P<0.05)和内皮素-1(均数差值为3.129 7,P<0.01)出现下降的改变.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和舒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失衡参与大隐静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作者:韩丽娜;顾瑛;刘凡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与其生物学特征及放射治疗前后的变化率,以进一步明确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反应与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方法:随机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03/05经病理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92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后3个月和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时的血清中VEGF水平,并随机选取30例健康人的血清做正常对照.结果: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和放射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93.71±241.03)ng/L和(295.24±136.05)ng/L,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临床Ⅰ,Ⅱ,Ⅲ期之间以及T1,T2,T3期之间血清VEGF水平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Ⅳ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或Ⅲ期,T4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也明显高于T1,T2或T3期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P<0.01).放疗后局部复发者的血清VEGF水平为(398.00±24.01)ng/L,与放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发生远处转移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放疗前(P<0.01),且其放疗后血清VEGF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鼻咽癌患者的血清VEGF表达水平,有可能作为鼻咽癌侵袭生长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的高危患者.
作者:李杰恩;李红丽;林欣然;李佳荃;唐安洲;黄光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血管内光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机制研究尚少.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凝对曲张大隐静脉超微结构的改变.设计:观察性研究.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激光科.对象:2004-01/04,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大隐静脉曲张并行血管内激光治疗的患者42例.纳入标准:取踝部明显曲张而无明显血栓形成,表面皮肤完好,无明显营养性障碍的大隐静脉,患者均自愿参加,纳入9例.干预:采用810 nm波长激光器,功率为12 W,暴光时间1 s,血管内光凝治疗曲张大隐静脉,3 h后取踝部光凝血管.主要观察指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光凝后血管超微结构变化.以正常静脉和治疗前曲张静脉作为对照.结果:正常静脉分三层,内膜为单层血管内皮细胞,中膜为平滑肌细胞、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等,外膜为一疏松排列的结缔组织.曲张静脉组织学检查见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之间连接疏松,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或萎缩,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光凝后管腔内可见大量血细胞,血小板扁平,伸出伪足,贴附于胶原表面.血管内皮细胞和靠近管腔部位的平滑肌细胞结构破坏,细胞浆外溢,和细胞外基质融合;靠近血管腔部位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断裂,部分脱落于管腔;靠近外膜部位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和外膜结构没有改变.结论:激光光凝治疗静脉曲张引起内膜和部分中膜结构破坏,大量血细胞聚集于管腔,促进血小板附着于血管壁.
作者:顾瑛;韩丽娜;刘凡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 necrosisfactor receptor 1,TNFR1)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病理性瘢痕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瘢痕形成机制.方法:对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各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NFR1和Caspase-3的表达及分布规律. 结果:TNFR1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04±2.52)%,(3.27±1.30)%和(7.67±2.35)%,TNFR1在正常皮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而瘢痕疙瘩组阳性表达率又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453,P<0.01);Caspase-3在正常皮肤的阳性表达率为(14.84±2.41)%,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5.05±1.47)%和瘢痕疙瘩组(2.95±1.25)%,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亦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61.694,P<0.01).结论:在细胞凋亡通路中凋亡关键效应子Caspase-3的激活减少及TN-FR1介导的死亡受体凋亡通路受阻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TNFR1又可能介导了核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明TNFR1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具有双重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凤超;陈言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肢体部位烧伤愈合后功能部位往往有瘢痕增生挛缩和功能障碍,非功能部位则严重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目的:探讨肢体功能部位烧伤后的康复治疗效果.
作者:刘建云;薛晓东;杨国虎;司小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使用白藜芦醇对脊髓损伤早期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2004-06/09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将62只SD健康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据Allen's法制成中度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白藜芦醇100 mg/kg或甲基强的松龙(MPSS)100 mg/kg;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损伤8,24及72 h后白藜芦醇组脊髓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并与MPSS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与损伤组比较,Bcl-2表达在损伤后8 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示白藜芦醇对损伤后的脊髓无干预作用,而24及72 h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白藜芦醇能够增强Bcl-2表达,对损伤后脊髓有明显作用;Bax表达在损伤后8及72 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24h时为显著(P<0.01),表明白藜芦醇可抑制Bax表达,对损伤后的脊髓有干预作用;白藜芦醇与MPSS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即白藜芦醇对损伤后脊髓有相似作用.结论:白藜芦醇在脊髓损伤早期能够有效上调Bcl-2表达及下调Bax表达,对损伤后脊髓起保护作用.
作者:刘世清;梅红军;刘军;彭昊;明江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缝隙连接所介导的细胞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7/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应用荧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 redistribution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技术,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MSCs经PEMF刺激后的GJIC功能变化.结果:经PEMF刺激后的hMSCs,平均荧光漂白恢复率为(64.12±0.83)%,对照组为(35.26±0.76)%,前者较后者有显著性增加(t=-15.49,P<0.01).结论:PEMF刺激能促进hMSCs的缝隙连接通讯功能.
作者:宋晋刚;周强;许建中;罗飞;孙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应用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是目前十分有效的方法,术后功能锻炼合理运用对其功能恢复影响极大.目的:观察系统性功能锻炼对髌骨骨折行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宋海燕;刘素芳;赵东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肌电图能反映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和形态学变化,是研究神经肌肉系统必备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比观察颞肌、嚼肌剥离术前后肌电图改变,探讨咀嚼肌剥离后的功能变化.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2000-03/2002-09收治行嚼肌及颞肌剥离术患者22例.应用颌下切口,显露并剥离一侧嚼肌下颌骨附着,同时剥离附着喙突之颞肌.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双侧颞肌、嚼肌静止期与大用力收缩时肌电图检查.结果:颞肌及嚼肌术前术后均未发现任何一块肌肉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纤颤电位.大力收缩时,术后1个月肌电波单纯相及混合相较术前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组肌电波幅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侧与非手术侧对比,术后1周组双侧肌电波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双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从肌电图表现来看肌肉剥离术不会引起肌肉的不可逆性变化.
作者:姚军;胡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技术与双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明确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1在河北省骨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10具新鲜成人的腰骶椎骨骼标本,先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量每具标本的骨质密度.分别向骶骨岬方向置入(三皮质固定技术)或平行终板方向置入(双质固定技术)一枚7.5 mm椎弓根螺钉,用扭转传感器测量螺钉每旋转一圈所产生的大力矩以及螺钉旋入总长度的10%,20%,30%,40%,50%,60%,70%,80%,90%,100%时的大旋入力矩,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组标本的平均骨质密度为(0.940±0.232)g/cm2(0.600~1.432 g/cm2).应用三皮质固定技术时,螺钉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r=0.832,P=0.003),而应用双皮质固定技术时,螺钉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无相关关系(r=0.544,P=0.104).三皮质固定技术螺钉大旋入力矩明显大于双皮质固定技术螺钉大旋入力矩(P<0.05).结论: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的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较双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增加了98.6%,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优势.骨质密度与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直接相关,可以作为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的预测因素.
作者:张为;王云霞;申勇;丁文元;董玉昌;宋朝辉;韩长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由于肌腱来源受限及人工代用品力学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临床肌腱损伤的修复,为此探索组织工程化肌腱修复兔跟腱缺损的可行性,以期为肌腱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0-08/2001-12在第一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3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2组:人发角蛋白(HHK)组:用HHK材料修复兔跟腱缺损;组织工程化肌腱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HHK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形成细胞-材料复合体,修复兔跟腱缺损.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3,6和12周损伤肌腱的修复情况.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新生肌腱Ⅰ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扫描电镜下可见MSCs-HHK组织工程化肌腱上有大量梭形的MSCs贴附生长,细胞平行排列,细胞间有突起相连.与HHK组相比,组织工程化肌腱组新生肌腱组织Ⅰ型胶原mRNA呈较高表达,腱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更为成熟.结论: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以MSCs为种子细胞,HHK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肌腱能够有效地修复兔跟腱缺损.
作者:付文玉;路艳蒙;乔东访;朴英杰;李锋杰;吴洪娟;吕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背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一直是骨科医师致力解决的难题,以前采用自体软骨膜、骨膜或异体骨软骨片移植,但存在供体来源有限、固定困难,以及出现软骨内骨化、软骨下骨与修复性软骨的分层现象等.Ⅱ型胶原是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应有一定的作用.目的:探讨Ⅱ型胶原海绵对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为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材料:普通级成年雄性纯种新西兰兔24只48膝,体质量(2.29±0.25)kg,标准饲料分笼喂养.干预:在股骨滑车面钻孔为直径5 mm、深3 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按随机数分为填充组(左膝关节缺损部位植入Ⅱ型胶原海绵)和对照组(右膝关节缺损部位作为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内,每双数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0~12周,对照组:缺损区由白色、质软、按压无阻抗的组织修复,修复组织仍低于周围关节面,边界仍清晰可辨,组织学以类似炎症反应的机制修复缺损,终以透明变性的纤维组织的增生来填补缺损部位;填充组:缺损区由半透明状、质韧光滑有光泽,按压有阻抗并有弹性的组织修复,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外形上已基本相似,不易区分,组织学未见有炎症反应的过程,内骨组织和软骨组织增生活跃,并可见大量类骨组织和骨小梁形成,新生软骨和周围软骨组织融合,并与周围组织连接.Ⅱ型胶原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修复结果接近正常软骨.结论:自行研制的高纯度Ⅱ型胶原海绵,对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促进修复作用,且组织相容性好,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作者:叶惠贞;李斯明;叶春婷;杨小红;黄雪芳;梁佩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索AdrhBMP-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abbit skeletal musclestem cells,RSMSCs)作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裸鼠肌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1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裸鼠肌内诱导成骨实验分为3组: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SDBM组;AdBMP-2转染RSMSCs组.将3组不同材料分别植入裸鼠肌内进行诱导成骨实验.于术后2周行大体观察,术后3周分别行X射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2周,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可见皮下隆起物,质略硬,其余2组隆起不明显;术后3周,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显示: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及AdBMP-2转染RSMSCs组有新骨形成,而SDBM组未有骨形成.裸鼠肌内植入处残留少量DBM成分.结论:AdrhBMP-2修饰的肌肉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DB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可以诱导裸鼠肌内异位成骨,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尚咏;卢世璧;袁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超宽带微波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 D1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02/2002-0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劳动卫生教研室完成.体外分离、培养Wistar胎鼠颅骨成骨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分别以0 mW/cm2和95 mW/cm2超宽带微波源进行辐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对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 D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超宽带微波辐照后12,24,48 h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别升高24%,44%及50%(P<0.05),而在24 h及48 h后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18.6%和16.5%(P<0.05),Cyclin D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在辐照后12 h开始升高,24 h至48 h后升高更为显著.结论:超宽带微波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这种促进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使Cyclin D1在转录与蛋白翻译两个水平表达上调实现的.
作者:龚茜芬;白光兴;杨学森;张广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PODN)治疗肺癌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制备C57BL/6小鼠皮下肺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VEGF-ASPODN治疗组,VEGF正义寡核苷酸(SP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24 h内,分别皮下注射AS-PODN及SPODN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2次/周,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断颈处死小鼠,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瘤质量[(7.83±0.78)g]比较,VEGF-ASPODN组[(4.49±0.43)g]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P<0.01),VEGF-SPODN组[(7.73±0.69)g]则无明显作用(P>0.05).VEGF-ASPODN组和VEGF-SP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2.7%和5.9%.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VEGF-ASPODN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增殖活性.结论:肿瘤原位注射VEGF-ASPODN能抑制小鼠肺癌生长.
作者:成小松;李春艳;王颖;李曦;李景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止痛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在国外已开展了几十年,在中国疼痛医学还是一个新兴学科,刚刚起步,但慢性疼痛治疗技术已显示出多学科干预的趋势,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放射线科、神经介入科、康复医学科、运动医学科、老年病科均积极参与了疼痛治疗技术的应用及开发.2004年9月首届北京国际慢性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的主题就是慢性疼痛治疗与多学科干预,会上知名学者和专家以专题报告形式,展示和讲解慢性疼痛临床治疗新技术,及各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其中微创疼痛治疗技术和微创生物治疗技术向人们展示了疼痛临床治疗学上的新观点、新思路、新视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光敏剂PHOTOFRIN光动力治疗喉癌,以观察光动力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纳入2003-03/2004-08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的10例喉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鳞癌,按2 mg/kg体质量静脉滴注光敏剂PHOTOFRIN,48 h后经内镜导入光导纤维给以630 nm激光照射,2 d后经内镜清除坏死组织并对原有深处肿瘤病灶和新发现肿瘤病灶给以复照,之后根据具体情况给患者的肿瘤病灶部位清除坏死组织,1个月后复查内镜以观察肿瘤治疗情况.结果:光动力治疗总有效率达90%,声带癌的完全缓解率为75%(3/4).结论:光动力治疗喉癌,患者耐受性好,对于早中期声带癌可以保留患者语言功能达到临床根治的目的,对于晚期喉癌则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黎波;罗荣城;廖旺军;张鸣江;刘晓军;罗宇玲;缪景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