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术生物力学特征与骨密度的关系

张为;王云霞;申勇;丁文元;董玉昌;宋朝辉;韩长玲

关键词:骨质密度, 旋入力矩, 骶椎, 脊椎融合
摘要:目的:比较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技术与双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明确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1在河北省骨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10具新鲜成人的腰骶椎骨骼标本,先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量每具标本的骨质密度.分别向骶骨岬方向置入(三皮质固定技术)或平行终板方向置入(双质固定技术)一枚7.5 mm椎弓根螺钉,用扭转传感器测量螺钉每旋转一圈所产生的大力矩以及螺钉旋入总长度的10%,20%,30%,40%,50%,60%,70%,80%,90%,100%时的大旋入力矩,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组标本的平均骨质密度为(0.940±0.232)g/cm2(0.600~1.432 g/cm2).应用三皮质固定技术时,螺钉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r=0.832,P=0.003),而应用双皮质固定技术时,螺钉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无相关关系(r=0.544,P=0.104).三皮质固定技术螺钉大旋入力矩明显大于双皮质固定技术螺钉大旋入力矩(P<0.05).结论: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的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较双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增加了98.6%,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优势.骨质密度与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直接相关,可以作为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的预测因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应变测试动物模型的设计和建立

    目的:设计并装配用于下颌骨牵引成骨应变测试的牵引器,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的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应变测试动物模型.方法:自行设计并装配可用于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应变测试的牵引器,12只大耳白兔下颌角与体部交界处行骨切开术后,用黏固有应变片改制的颌骨牵引器牵引,并比较不同聚氨酯和硅橡胶包封剂,寻找适合的包封剂,牵引完成后,通过大体和X射线观察牵引成骨的情况.结果:动物均完成牵引实验,聚氨酯包封剂组没有完成牵引应变的测试,硅橡胶包封剂组成功完成测试.结论:使用硅橡胶包封的动物模型是理想的牵引成骨应变测试动物模型.

    作者:吴仲寅;Sekou Singare;刘彦普;李涤尘;岳进;羊书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骨盆及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设定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目的:寻求骨盆及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中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设定的方法,并探讨相关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04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通过计算骨盆及髋臼三维CT扫描层面上不同CT值,采用经典理论公式分析骨密度及骨骼弹性模量,终确定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结果:对于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当Hu≤816时,ρα=1.9×10-3Hu+0.105,当Hu≥816时ρα=7.69×10-4Hu+1.028;而模型弹性模量则由E=3 790ε0.06ρ3骨盆和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具体数值.结论:通过计算模型密度和弹性模量,进一步确定单元材料属性,对于建立接近实际的骨盆和髋臼三维有限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苏佳灿;张春才;陈学强;王保华;吴建国;丁祖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嗅鞘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长期实验和临床观察

    目的:嗅鞘细胞在大鼠完全损伤脊髓内长期存活和修复作用的研究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人类脊髓损伤的观察.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用新生Wistar大鼠嗅球做嗅鞘细胞原代纯化培养,大量增殖后植入完全损伤的大鼠脊髓内,同时设立注入DMEM培养液和单纯椎板切除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2,4,8,16和24周进行动物神经功能评定(BBB评分);术后24周取损伤段及其邻近脊髓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了解脊髓再生情况;同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情况.选择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2003-06/12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术后随访.结果:①手术后4周,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嗅鞘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好于DMEM注射组(P<0.01);在各个时间段BBB分值嗅鞘细胞移植组均高于DMEM注射组(P<0.01).②苏木精-伊红及嗜银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脊髓损伤区及其近端都有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嗅鞘细胞移植组数量多于DMEM注射组(P<0.01),但都少于相应节段的对照组(P<0.01).③24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仍存在于OEG移植组脊髓损伤段周围.④透射电镜结果见嗅鞘细胞移植组胶质瘢痕近端大量新生有髓神经纤维并形成S型突触连接.⑤患者运动功能无显著改善(P>0.01),感觉功能恢复明显(P<0.01).结论:①移植的嗅鞘细胞可在受体内长期存活(至少6个月)并迁移.②嗅鞘细胞移植能促进轴突再生,并对脊髓功能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作者:孙天胜;任继鑫;吴军;史建国;戴刚;胥少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增殖和凋亡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不同类型及不同分期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survivin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增殖及凋亡发生之间的关系,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治疗及康复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0-03/2004-09在遂宁市人民医院病理科证实膀胱移行细胞癌55例,病理分级:Ⅰ级组22例,Ⅱ级组10例,Ⅲ级组23例(其中TNM分期T1期12例,T2期25例,T3期12例,T4期6例).应用免疫组化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SABC)法进行surviv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定位和半定量检测,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mediated biotin Dutp nick end-labeling,TUNEL)进行细胞凋亡率的检测.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Ⅰ,Ⅱ,Ⅲ级组survivin表达平均灰度值为(0.547±0.124,0.598±0.112,0.601±0.09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14 ±0.034)(t=2.875~3.657,P<0.01).不同分期组survivin表达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547~5.458,P<0.01),其中T4期表达程度高0.634±0.875.肿瘤细胞凋亡指数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增殖指数/凋亡指数比值同样随着肿瘤分期增加而增高.结论: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的增殖及凋亡发生有一定关系,为患者预后生活指标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孙先禹;张尧;赵健峰;何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

    目的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主要治疗手段,并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结合手法和颈椎牵引进行治疗,通过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出一套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病的高效综合疗法.方法收集2000-03/2003-03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型,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评定.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治愈98例,治愈率达90.7%,显效1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临床实践证明,采用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优点.

    作者:陶思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光动力疗法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存活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介导的光动力(ALA-PDT)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05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完成.将不同浓度的5-ALA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随之以激光辐照;固定浓度的5-ALA给予不同剂量的激光辐射.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激光能量恒定于25.0 J/cm2时,ALA-PDT对U251细胞的杀伤力在较低5-ALA浓度范围内,随着5-ALA的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各组与对照组间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770.12,P=0.000 0).在较高5-ALA浓度范围内,则存在着饱和现象;相同的5-ALA浓度下,细胞生存率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而下降.单用5-ALA或激光处理,均不对细胞造成显著杀伤.结论:5-ALA本身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其介导的PDT是很有前途的胶质瘤治疗方法.

    作者:丁涟沭;徐如祥;姜晓丹;黄涛;许忠;袁军;陈镇洲;蔡颖谦;邹雨汐;杜谋选;徐宗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壳多糖基质网架复层组织工程皮肤的动物移植实验

    背景:治疗由烧伤或疾病等引起的大面积全层皮肤缺失为常见的和有效的方法就是皮肤移植修复,但目前面临的大障碍是皮肤供体不足.以自体皮肤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途径.目的:探讨组织工程皮肤动物移植实验的效果.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及皮肤科.材料:实验于1998-09/2001-07在吉林大学细胞工程研究室完成.选用新生Wistar大鼠20只;8周龄雄性裸鼠24只.方法:应用以壳多糖为基质网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复层人工皮肤,对裸鼠大面积(直径20mm)全层皮肤缺损模型进行移植修复.24只8周龄裸鼠分为组织工程皮肤移植(artificial skin,AS)组、壳多糖膜覆盖物(chitosan,CH)组及对照组(control group,CG),术后进行大体观察,并在3,7,14和21 d应用组织学、红外热像扫描分析等手段对修复组织进行动态监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实验动物大体观察情况.②修复区血供情况的红外热像观察.③组织学观察.结果:AS组在移植第3天,移植的组织工程皮肤与自体皮肤能够很好地融合,有少量毛细血管长入移植物,皮肤移植物颜色与自体皮肤颜色接近;随着时间的延长,移植物中毛细血管的数量逐渐增多,表皮层清晰可见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和角质层,角化现象加强,有角化物脱落;真皮层细胞数量增多,网架逐渐降解,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成份增多;第14天,创面基本愈合;修复区皮肤颜色与正常皮肤颜色非常接近,瘢痕很小,无需进行二次植皮.至移植的第14天,CH组结痂未完全脱落,创面未愈合,颜色较AS组深.对照组的结痂脱落,创面大而深,颜色深红.结论:以壳多糖为基质网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应用于皮肤缺损的移植修复.

    作者:周余来;马刚;侯立中;颜炜群;杨同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术生物力学特征与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比较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三皮质固定技术与双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明确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1在河北省骨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10具新鲜成人的腰骶椎骨骼标本,先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量每具标本的骨质密度.分别向骶骨岬方向置入(三皮质固定技术)或平行终板方向置入(双质固定技术)一枚7.5 mm椎弓根螺钉,用扭转传感器测量螺钉每旋转一圈所产生的大力矩以及螺钉旋入总长度的10%,20%,30%,40%,50%,60%,70%,80%,90%,100%时的大旋入力矩,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全组标本的平均骨质密度为(0.940±0.232)g/cm2(0.600~1.432 g/cm2).应用三皮质固定技术时,螺钉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r=0.832,P=0.003),而应用双皮质固定技术时,螺钉大旋入力矩与骨质密度无相关关系(r=0.544,P=0.104).三皮质固定技术螺钉大旋入力矩明显大于双皮质固定技术螺钉大旋入力矩(P<0.05).结论:腰骶融合椎弓根螺钉的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较双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增加了98.6%,具有一定的生物力学优势.骨质密度与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直接相关,可以作为三皮质固定技术的大旋入力矩的预测因素.

    作者:张为;王云霞;申勇;丁文元;董玉昌;宋朝辉;韩长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肿瘤基因治疗学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抑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PODN)治疗肺癌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制备C57BL/6小鼠皮下肺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VEGF-ASPODN治疗组,VEGF正义寡核苷酸(SP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24 h内,分别皮下注射AS-PODN及SPODN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2次/周,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断颈处死小鼠,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瘤质量[(7.83±0.78)g]比较,VEGF-ASPODN组[(4.49±0.43)g]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P<0.01),VEGF-SPODN组[(7.73±0.69)g]则无明显作用(P>0.05).VEGF-ASPODN组和VEGF-SP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2.7%和5.9%.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VEGF-ASPODN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增殖活性.结论:肿瘤原位注射VEGF-ASPODN能抑制小鼠肺癌生长.

    作者:成小松;李春艳;王颖;李曦;李景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流动力学定量指标评估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静脉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静脉血管的安全可靠性.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1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动物中心及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超声诊断科完成.成年杂交狗18只,随机分为吻合夹组、针线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随机选取一侧股静脉切断,吻合夹组以微型钛血管吻合夹行端端吻合;针线组以9-0丝线行端端吻合;空白对照组分离出股静脉后不做任何处理,关闭伤口.3组分别于术后1,7,14及30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吻合口部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二项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随着术后修复时间延长吻合夹组、针线组吻合口部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吻合夹组下降速度较针线组更快,术后14d及30 d时两组间的吻合口部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综合评价,吻合夹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情况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血管较针线缝合法具有更好得血流动力学特征,吻合夹吻合血管快速、安全,可靠.

    作者:王守界;宋建星;邢新;王茵;张敬德;孙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纤维蛋白胶塑形、异体微粒软骨脱细胞基质支架的人工软骨研究

    目的:利用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这种新型支架材料及纤维蛋白胶,体外构建可塑形及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化软骨.方法:制备绵羊关节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并与体外扩增的异体关节软骨细胞及纤维蛋白胶混合,塑成圆柱形,体外培养.结果: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及纤维蛋白胶与异体软骨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软骨细胞生长和分泌功能良好,塑成的复合物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结论:塑成的圆柱形软骨细胞-异体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可于体外形成软骨样组织,可进一步应用于体内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韩雪峰;杨大平;郭铁芳;郝晨光;谷守滨;王立春;张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鼠脊髓半切伤后脊髓组织内皮素-1与钙离子的变化特征

    目的;通过对大鼠脊髓半切伤(hSCI)后脊髓组织内内皮素-1和Ca2+含量变化,探讨内皮素-1与Ca2+在hSCI发病机制中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5/11在山东医学科学院实验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完成.选用SD大鼠30只,应用直视刀切法制成hSCI模型.分别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图像分析法测定hSCI后1,4,8,24,72和168 h脊髓组织的Ca2+和内皮素-1吸光度值.结果:大鼠脊髓半切后损伤阶段组织细胞内Ca2+含量和内皮素-1光密度值随病程改变,于8 h达高峰,(157.4±18.6)μg/g与正常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hSCI后脊髓中Ca2+和内皮素-1浓度迅速升高,提示ET受体阻滞剂和Ca2+拮抗剂可联合应用治疗hSCI.

    作者:田纪伟;李家顺;叶晓健;贾连顺;高岱峰;赵书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椎弓根内固定置钉方法改进的生物力学特征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置钉方法改进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实验于2001-12/2002-12在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采集成人湿润固定的胸腰椎标本6具,12个功能节段,采用咬除进针点周围5 mm的骨皮质和保留骨皮质,由开路器准备钉道两种方法.拔出试验中,实验组去皮质范围为约5 mm,对照组为保留骨皮质.采用Mage~定位法,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呈5°~15°.然后,进行Steffee椎弓根器械内固定,采用直径为6 mm的螺钉.用实验应力分析法比较其脊柱的强度和刚度等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仪器采用WD-5万能试验机和NT-100B扭转试验机.结果:对两类标本进行应变-强度分析,位移-刚度分析脊柱在轴向中心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咬除进针点部分骨皮质,探明骨道,置钉准确,坚强有效的固定与未咬除骨皮质标本的强度和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中也看到,如果去皮质的范围过大,将会降低拔出力(P<0.05).结论:进钉点咬除部分骨皮质行椎弓根内固定,对脊柱的强度和刚度无明显影响,手术方法安全,简单,实用,但应注意咬除皮质的范围不应超过螺钉的直径,否则会降低拔出力.

    作者:孙寒松;门德华;唐天驷;杨惠林;钱忠来;王振田;王以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创伤后膝关节僵硬与股四头肌成形术及其功能锻炼

    目的:探讨创伤后膝关节僵硬的有效治疗方法,规范治疗方案及康复方法.方法: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及长期临床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提出创伤后膝关节僵硬的病理机制可分为关节外和关节内两大类10个因素.并由此认为对其治疗应根据造成膝关节僵硬的病理因素的特异性、伤肢局部条件,确定手术方案和术后康复措施.结果: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股四头肌成形术术中或/和术后的并发症主要为伸膝装置损伤、皮肤损害、伸膝无力、再次粘连和罕见的股骨后髁骨折,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为适应证选择欠妥、切口失当、操作粗暴、错误延长股直肌腱、粘连松解不彻底、术后引流不畅和功能锻炼失误.结论:推荐应用股外侧切口、股直肌起点剥离、良好关闭关节囊和早期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

    作者:许建波;王战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防硬膜外粘连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的生物学评价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医用可吸收粘连材料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3-03/2003-08在第二军医大学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采用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和急性全身中毒试验3种方法.结果:①培养的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经膨化聚乙烯复合膜浸提液处理后形态良好,增值旺盛,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组培养2,4,7 d A值分别为0.552±0.044,0.783 ±0.040,1.198±0.052;阳性对照组分别为0.347±0.025,0.446±0.018,0.565±0.025,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6.47~31.12,P<0.01).细胞相对增殖率≥100%,材料毒性评级为0级.②溶血率为2.21%(<5%),符合溶血试验标准要求.③无急性全身中毒反应.全身急性毒性试验24,48,72 h膨化聚乙烯复合膜组动物体质量增加分别为(1.77±0.42),(2.57±0.39),(3.30±0.43)g,阳性对照组分别为(-2.79±0.23),(-3.83±0.35),(-3.89±0.34)g,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8.34~87.12,P<0.01).结论:膨化聚乙烯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戴伯军;叶晓健;吕宏;何海龙;李家顺;贾连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密度变化与骨折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骨密度变化及骨折发生的规律和特征.方法:对1985-01/2001-01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48例四肢骨肿瘤切除,行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患者,每6个月测定异体骨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骨骼骨密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异体骨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骨骼骨密度术后12个月分别为(1.12±0.12)g/cm2和(1.13±0.10)g/cm2,两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48,P>0.05);手术18个月后分别为(1.04±0.11)g/cm2和(1.10±0.10)g/cm2,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2,P<0.05);手术30个月后分别为(0.91±0.10)g/cm2和(1.11±0.11)g/cm2,两者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P<0.01).结论:异体骨移植后骨密度降低,是由免疫反应和爬行替代修复造成,多发生在植入术18个月后,异体骨移植后骨密度降低与骨折发生密切相关.提示:异体骨骨折多发生在植入术18个月后,降低免疫反应和加速爬行替代,坚强、持久内固定,术后延迟内固定物取出,适当控制患肢活动量等,均能有效预防异体骨骨折.

    作者:曹前来;王臻;李晓娟;刘继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鼠脊肋区创伤后早期肾脏的损伤与修复

    目的:探讨大鼠脊肋区伤后早期组织和细胞损伤的特点,以及肾脏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01[CD31])与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07在兰州医学院法医学动物实验室完成,采用自由落体生物撞击仪撞击大鼠脊肋区复制创伤动物模型;将动物分为对照组、打击致伤后1 h组、6 h组、12 h组和24 h组,对肾脏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肾脏ADM表达在创伤后1 h显著增加并达峰值(F=554.88,P<0.05),伤后6 h回落至正常水平,6 h后稳步增加(F=40.26,159.05,P<0.01);肾脏CD31的表达在1,6,12 h组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F=18.68,2.56,86.13,P<0.05),24 h组比对照组显著增加(F=10.01,P<0.01),肾脏CD31表达与ADM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相一致.结论:创伤后肾脏组织ADM和CD31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肾脏细胞损伤及修复的进展趋势,ADM含量的增加对细胞损伤后的修复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临床上肾脏损伤后的形态学监测及康复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甘红云;孙少华;张军荣;汪小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PHOTOFRIN光动力治疗喉癌及改善发声功能的疗效

    目的:探讨光敏剂PHOTOFRIN光动力治疗喉癌,以观察光动力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纳入2003-03/2004-08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的10例喉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鳞癌,按2 mg/kg体质量静脉滴注光敏剂PHOTOFRIN,48 h后经内镜导入光导纤维给以630 nm激光照射,2 d后经内镜清除坏死组织并对原有深处肿瘤病灶和新发现肿瘤病灶给以复照,之后根据具体情况给患者的肿瘤病灶部位清除坏死组织,1个月后复查内镜以观察肿瘤治疗情况.结果:光动力治疗总有效率达90%,声带癌的完全缓解率为75%(3/4).结论:光动力治疗喉癌,患者耐受性好,对于早中期声带癌可以保留患者语言功能达到临床根治的目的,对于晚期喉癌则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黎波;罗荣城;廖旺军;张鸣江;刘晓军;罗宇玲;缪景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EB病毒及其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EB病毒膜蛋白(LMP-1)、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s)Stat-1及Stat-3在鼻咽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间相互关系及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1999-01/2001-12广东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和农垦医院耳鼻喉科人鼻咽黏膜慢性炎29个和鼻咽癌组织60个.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9个慢性鼻咽炎,60个鼻咽癌组织中LMP-1,Stat-1,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29例慢性鼻咽炎LMP-1,Stat-1,Stat-3阳性率分别为17%(5/29),10%(3/29),41%(12/29);60例鼻咽癌组织中LMP-1,Stat-1,Stat-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24/60),28%(17/60),86%(52/60),LMP-1与Stat-3蛋白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738 2,P<0.01),而LMP-1与Stat-1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0.218 6,P>0.05).结论:Stat-1,Stat-3在鼻咽癌中有异常表达.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可能与Stat-3的活化有关.

    作者:姚运红;蔡懿庭;李飞虹;蔡琼珍;孙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医补益和攻邪两法治疗肿瘤的探讨

    补益药虽然是治疗肿瘤常用的药,但不可滥用,只能作为辅助药.攻邪法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是彻底根除肿瘤或防止肿瘤复发的根本大法.在使用其中的活血药、散结药、解毒药这几类药物时也应注意适应证,不可滥用.中医补益、攻邪两种治法治疗肿瘤的各有利弊.正确运用这两种方法来治疗肿瘤,可增加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延长患者寿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达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