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流动力学定量指标评估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静脉的实验研究

王守界;宋建星;邢新;王茵;张敬德;孙燚

关键词:血液动力学, 吻合术, 外科/方法, 钛
摘要:目的: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静脉血管的安全可靠性.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1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动物中心及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超声诊断科完成.成年杂交狗18只,随机分为吻合夹组、针线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随机选取一侧股静脉切断,吻合夹组以微型钛血管吻合夹行端端吻合;针线组以9-0丝线行端端吻合;空白对照组分离出股静脉后不做任何处理,关闭伤口.3组分别于术后1,7,14及30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吻合口部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二项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随着术后修复时间延长吻合夹组、针线组吻合口部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吻合夹组下降速度较针线组更快,术后14d及30 d时两组间的吻合口部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综合评价,吻合夹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情况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微型钛血管吻合夹吻合血管较针线缝合法具有更好得血流动力学特征,吻合夹吻合血管快速、安全,可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的客观和精确信度调查

    目的:中文版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已广泛用于对颈椎病的量化评估.现就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方法:研究于2003-02/20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完成.将英文版脊髓型颈椎病JOA指数译为中文,并用汉化JOA指数对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重复评估.所获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表示可靠程度,用Kappa值表示各项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观察者间和每一观察者自身的ICC值分别为0.934 5,0.941 6均>0.75.医生的临床经验对评价无影响.评分系统内各单项的一致性高,Kappa值大为0.751,小为0.379,躯干感觉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易混淆.结论:中文版JOA指数简单易操作,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于临床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疗效评价.

    作者:白一冰;王岩;肖嵩华;张永刚;刘郑生;王俊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兔骨骼肌干细胞裸鼠肌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实验

    目的:探索AdrhBMP-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abbit skeletal musclestem cells,RSMSCs)作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裸鼠肌内异位成骨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1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裸鼠肌内诱导成骨实验分为3组: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SDBM组;AdBMP-2转染RSMSCs组.将3组不同材料分别植入裸鼠肌内进行诱导成骨实验.于术后2周行大体观察,术后3周分别行X射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2周,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可见皮下隆起物,质略硬,其余2组隆起不明显;术后3周,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显示:AdBMP-2转染RSMSCs/SDBM组及AdBMP-2转染RSMSCs组有新骨形成,而SDBM组未有骨形成.裸鼠肌内植入处残留少量DBM成分.结论:AdrhBMP-2修饰的肌肉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DB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可以诱导裸鼠肌内异位成骨,为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尚咏;卢世璧;袁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T图像特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CT图像的形态学特点与临床症状、手术治疗的关系.方法:应用CT扫描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结果:CT图像的主要表现有:①硬膜外软组织块影.②硬膜外脂肪不对称或消失.③硬膜囊受压.④神经根受压或移位,伴随的图像特征有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上关节突增生及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按照CT图像的软组织块影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3型,即地图形(29例)、丘形(20例)和弧形(16例).结论:CT图像分析与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的CT图像分析为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云峰;刘业;李长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抑癌基因PTEN和P53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和P53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5-05/2002-11骨肉瘤标本38个及骨软骨瘤标本20个.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及P53在38个骨肉瘤及20个骨软骨瘤石蜡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55%(21/38),在对照组骨软骨瘤中为90%(18/20),骨肉瘤与骨软骨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62,P<0.05).P53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66%(25/38),在对照组骨软骨瘤中为5%(1/20),骨肉瘤与骨软骨瘤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9.58,P<0.01).结论:抑癌基因PTEN和P53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与骨肉瘤的恶性进展有关.

    作者:黄涛;吕刚;高大新;杨茂伟;王岩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状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中整合素CD18的动态表达及其变化规律

    目的:研究整合素CD18在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组织继发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复制皮肤撕脱伤动物模型,分别于0,2,6,12,24 h采集组织标本,用PCR反转录扩增的方法检测组织中CD18 mRNA,进行半定量测定,了解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撕脱组中CD18 mRNA的含量随撕脱时间的延长而升,12 h左右达峰值,此后随时间的延长而略有下降.②撕脱组中CD18 mRN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分析二者差异显著. 结论:黏附分子CD18在皮肤撕脱伤早期,表达明显增高,其高表达可能是早期造成撕脱皮瓣继发性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临床皮肤撕脱伤的救治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宋保强;郭树忠;鲁开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凝胶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凝胶的生物相容性,为此种材料的应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11/2003-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外科完成.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肌腱鞘管内及硬膜外长期植入试验测定材料的动物毒性;并通过细胞毒性测定、细胞与材料混合培养,综合评价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聚乳酸凝胶注射入小鼠无急性毒性;材料浸提液无溶血反应(溶血率为0.22%)及遗传毒性(微核率为0.24%);材料在动物体内长期埋植后局部和全身各器官无组织损伤,局部无明显粘连;材料浸提液(1 000,500,100 g/L)的细胞毒性及分级与阴性对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材料与细胞的混合培养中细胞生长良好.结论:聚乳酸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李胜富;段宏;卢冰;丁永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肌电图对颞肌及嚼肌剥离术前后咀嚼肌的功能评估

    目的:肌电图能反映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和形态学变化,是研究神经肌肉系统必备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比观察颞肌、嚼肌剥离术前后肌电图改变,探讨咀嚼肌剥离后的功能变化.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2000-03/2002-09收治行嚼肌及颞肌剥离术患者22例.应用颌下切口,显露并剥离一侧嚼肌下颌骨附着,同时剥离附着喙突之颞肌.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双侧颞肌、嚼肌静止期与大用力收缩时肌电图检查.结果:颞肌及嚼肌术前术后均未发现任何一块肌肉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纤颤电位.大力收缩时,术后1个月肌电波单纯相及混合相较术前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周组肌电波幅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侧与非手术侧对比,术后1周组双侧肌电波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各组间双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从肌电图表现来看肌肉剥离术不会引起肌肉的不可逆性变化.

    作者:姚军;胡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筋刺动态针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

    背景:急性软组织损伤多因剧烈运动、负重不当或姿势不正确等过度扭转所致的颈、肩、腰、膝、踝等处的肌肉、肌腱、韧带损伤,临床表现为损伤部位红肿、胀痛、关节运动障碍等.以往治疗多以休息为主,配合常规针刺疗法、理疗和痛点阻滞等方法,一般疗程长,功能恢复较慢.

    作者:徐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椎弓根内固定置钉方法改进的生物力学特征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置钉方法改进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实验于2001-12/2002-12在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采集成人湿润固定的胸腰椎标本6具,12个功能节段,采用咬除进针点周围5 mm的骨皮质和保留骨皮质,由开路器准备钉道两种方法.拔出试验中,实验组去皮质范围为约5 mm,对照组为保留骨皮质.采用Mage~定位法,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呈5°~15°.然后,进行Steffee椎弓根器械内固定,采用直径为6 mm的螺钉.用实验应力分析法比较其脊柱的强度和刚度等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仪器采用WD-5万能试验机和NT-100B扭转试验机.结果:对两类标本进行应变-强度分析,位移-刚度分析脊柱在轴向中心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扭转状态下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咬除进针点部分骨皮质,探明骨道,置钉准确,坚强有效的固定与未咬除骨皮质标本的强度和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中也看到,如果去皮质的范围过大,将会降低拔出力(P<0.05).结论:进钉点咬除部分骨皮质行椎弓根内固定,对脊柱的强度和刚度无明显影响,手术方法安全,简单,实用,但应注意咬除皮质的范围不应超过螺钉的直径,否则会降低拔出力.

    作者:孙寒松;门德华;唐天驷;杨惠林;钱忠来;王振田;王以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颈腰痛治疗仪对颈腰椎术后切口疼痛的缓解作用

    随机抽取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2003-02/12行颈腰椎手术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2004-01/05行颈腰椎手术患者(120例),观察组术后即使用颈腰痛治疗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其余同观察组,按照颈腰椎术后常规进行护理.结果术后3 d对照组患者疼痛轻度21例,中度37例,重度42例;观察组患者疼痛轻度69例,中度42例,重度9例.观察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比例为51.0%,对照组为10.9%.提示颈腰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颈腰椎术后切口疼痛.

    作者:朱军容;何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快速建立及其对力学仿真的意义

    目的:目前,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已成为生物力学研究的有力手段.尽管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学的发展,建立可视化三维数字模型的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走向了应用.但是,由于内固定器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建立可以进行生物力学计算分析的有限元模型依然是一件繁琐而复杂的工作,包括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hree-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复杂形状内固定器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快速建立方法.方法:引入材料坐标系和运动变形方法,快速有效建立ATMFS复杂形状内固定器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所构建的ATMFS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内固定器结构特征,能够进行力学分析.结论:此建立全真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对ATMFS复杂形状内固定器的建模是快速而有效的.

    作者:徐峰;苏佳灿;吴建国;张春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极早期压力疗法防治烧伤瘢痕的观察

    背景:传统压力疗法强调创面愈合后进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瘢痕的增生,但在临床上发现尚有较多增生性瘢痕发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作者:张立明;李德绘;农庆文;韦俊;黎洪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钛网自体骨粒重建颈椎前部结构的即刻稳定性效应

    背景:以往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重建其稳定性是以取自体髂骨块植入,术后需坚强的外固定,但经常出现取骨处长期疼痛,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影响了手术疗效,增加患者的痛苦.利用钛网自体骨粒重建颈椎前部结构可获得颈椎的稳定性,避免自体取骨,但目前尚缺乏详细的随访资料.

    作者:范少地;罗卓荆;杨卫红;闫自强;张魁;雷海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肿瘤基因治疗学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抑制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SPODN)治疗肺癌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制备C57BL/6小鼠皮下肺癌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VEGF-ASPODN治疗组,VEGF正义寡核苷酸(SPODN)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24 h内,分别皮下注射AS-PODN及SPODN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2次/周,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大小.断颈处死小鼠,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瘤质量[(7.83±0.78)g]比较,VEGF-ASPODN组[(4.49±0.43)g]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P<0.01),VEGF-SPODN组[(7.73±0.69)g]则无明显作用(P>0.05).VEGF-ASPODN组和VEGF-SPODN组抑瘤率分别为42.7%和5.9%.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VEGF-ASPODN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增殖活性.结论:肿瘤原位注射VEGF-ASPODN能抑制小鼠肺癌生长.

    作者:成小松;李春艳;王颖;李曦;李景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

    目的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主要治疗手段,并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结合手法和颈椎牵引进行治疗,通过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出一套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病的高效综合疗法.方法收集2000-03/2003-03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型,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评定.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治愈98例,治愈率达90.7%,显效1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临床实践证明,采用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优点.

    作者:陶思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常规理疗配合中药根痛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观察常规理疗配合口服中药根痛平冲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和疗效对比.方法将2002年度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常规理疗组54例,采用腰椎自动牵引和电脑中频电疗;常规+维生素组67例,常规理疗加维生素B1 100 mg、维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治疗;常规理疗配合口服根痛平冲剂治疗组(简称常规+中药组)58例.结果常规+中药组治疗优良率89%,1周时≥50%的疼痛缓解率93%,随访半年消除患肢局部麻痛感92%,明显好于其他两组.结论常规理疗配合口服根痛平冲剂治疗,能持久改善患者的神经根性疼痛,并能消除患肢局部麻痛感.

    作者:王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光动力疗法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存活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介导的光动力(ALA-PDT)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05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完成.将不同浓度的5-ALA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随之以激光辐照;固定浓度的5-ALA给予不同剂量的激光辐射.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激光能量恒定于25.0 J/cm2时,ALA-PDT对U251细胞的杀伤力在较低5-ALA浓度范围内,随着5-ALA的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各组与对照组间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770.12,P=0.000 0).在较高5-ALA浓度范围内,则存在着饱和现象;相同的5-ALA浓度下,细胞生存率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而下降.单用5-ALA或激光处理,均不对细胞造成显著杀伤.结论:5-ALA本身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其介导的PDT是很有前途的胶质瘤治疗方法.

    作者:丁涟沭;徐如祥;姜晓丹;黄涛;许忠;袁军;陈镇洲;蔡颖谦;邹雨汐;杜谋选;徐宗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皮肤组织工程中表皮干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表皮干细胞对基底膜的黏附性,利用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作为递质,探索提取和培养表皮干细胞的技术方法.方法:取新生1~3 d的Wistar大鼠全层皮肤,通过酶消化法获得幼鼠表皮,并制成单表皮细胞悬液.以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作为基底膜的替代物,利用表皮干细胞对基底膜的吸附性筛选表皮干细胞.结果:与角质细胞对照,表皮干细胞对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吸附性很好,克隆形成率较高.用SABC法对其进行整合素β1单抗的免疫组化染色;广谱角蛋白单抗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克隆的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的阳性表达.结论:用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可从大鼠皮肤分离和富集表皮干细胞.

    作者:张喜梅;郭筠秋;王少玲;吴树亮;金连弘;刘慧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管舒张和收缩因子在曲张静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测定曲张大隐静脉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环鸟苷酸水平的变化,以期探讨血管舒张因子和收缩因子在大隐静脉曲张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取自解放军总医院2003-11/2004-08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肝肾等其他脏器功能正常及外周血管、心血管系统没有明显病变,且单侧患肢者被纳入检测对象,其中60例被列入观察范围.患有可能影响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疾病或双侧患肢患者被排除观察范围.纳入患者分为轻、重丽组,轻症组32例,重症组28例;另外取30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人群大隐静脉内血浆AngⅡ,内皮素-1、一氧化氮与环鸟苷酸的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gⅡ,内皮素-1和环鸟苷酸水平及亚硝酸盐比色法测定-氧化氮的水平.结果:在轻症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AngⅡ较正常水平降低(均数差值为64.944 0,P<0.01)、一氧化氮(均数差值为-23.027 3,P<0.01和环鸟苷酸水平较正常水平升高(均数差值为-2.315 3,P<0.01),内皮素水平无明显改变(均数差值为0.080 23,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AngⅡ降低更明显(重症组与正常组均数差值为84.020 8,P<0.01),而一氧化氮(均数差值为17.888 4,P<0.01)、环鸟苷酸(均数差值为0.849 6,P<0.05)和内皮素-1(均数差值为3.129 7,P<0.01)出现下降的改变.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和舒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失衡参与大隐静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作者:韩丽娜;顾瑛;刘凡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