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潘建春
目的:在高渗条件下,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s)中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对NLRP3炎症小体所介导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释放的作用.方法:设等渗、高渗、高渗+JNK抑制剂(SP600125) 3组,其中等渗组和高渗组均加入DMSO使其浓度和高渗+JNK抑制剂组DMSO浓度相同.用RT-PCR检测各组JNK、炎症小体各聚合成分(NLRP3、ASC、caspase-1)和炎症因子(IL-1β、TNF-α、IL-8、IL-6)的mRNA水平;用caspase-1活性试剂盒检测细胞中caspase-1的活性,用AOEB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荧光检测NLRP3、IL-1β的蛋白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JNK、p-JNK、NLRP3、caspase-1、ASC和IL-1β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JNK抑制剂预处理细胞能抑制高渗刺激引起的JNK1、JNK2、NLRP3、caspase-1、ASC、IL-1β、TNF-α、IL-8和IL-6的mRNA表达上调(P<0.05).caspase-1活性测定结果显示JNK抑制剂预处理细胞能抑制高渗刺激引起的caspase-1活性增强(P<0.001).AOEB染色检测显示JNK抑制剂预处理后,细胞凋亡减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JNK抑制剂能抑制高渗引起的NLRP3、IL-1β蛋白表达上调.Western blot进一步提示该抑制剂能够抑制高渗刺激引起的p-JNK、炎症小体聚合成分NLRP3、caspase-1和炎症因子IL-1β的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HCECs在高渗条件下,NLRP3炎症小体被激活,从而分泌更多活性IL-1β,而JNK在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以及下游的炎症因子释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谭秋凡;陈淮程;朱奕睿;朱韩磊;郑钦象;陈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土忍翘薇合剂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活力和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连续灌胃土忍翘薇合剂或纯净水14 d后,同时给予探针药非那西丁、安非他酮、氯唑沙宗和咪达唑仑,并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质联用)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进而推测CYP1A2、CYP2B1、CYP2E1和CYP3A1酶活力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用于测定CYP45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非西丁的清除率提高了42%,曲线下面积减少了31%,达峰浓度减少了33%(P<0.05),说明土忍翘薇合剂对CYP1A2活力具有显著诱导作用;实验组咪达唑仑的清除率提高了66%,曲线下面积和达峰浓度分别为对照组的57%和52%,表观分布容积增加了1.36倍(P<0.05),说明土忍翘薇合剂对CYP3A1活力具有显著诱导作用;安非他酮和氯唑沙宗药时曲线图和药动学参数均提示土忍翘薇合剂对CYP2B1和CYP2E1活力无明显影响.RT-PCR检测发现,实验组大鼠CYP1A2和CYP3A1 mRNA表达分别上调为对照组的2.26倍和1.94倍(P<0.05),而CYP2B1与CYP2E1 mRNA表达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土忍翘薇合剂会上调CYP1A2和CYP3A1酶活力及其mRNA表达水平.
作者:黄爱芳;王陈翔;周晓洁;金辉;周彬;余旭奔;林观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多态性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rs-fMRI)的影响.方法:对30例DRD44R/4R基因型ADHD儿童(DRD44R/4R组)和19例DRD42R基因型(DRD42R组)ADHD儿童均进行rs-fMRI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及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作为测量指标,比较2组ADHD不同基因型之间rs-fMRI差异.结果:DRD44R/4R组较DRD42R组ADHD儿童ReHo值升高的脑区有双侧小脑后叶、舌回,右侧颞枕叶;ReHo值降低的脑区有左侧角回.与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有右侧额叶及两侧小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有两侧枕叶及左侧额叶.结论:2组DRD4不同基因型的ADHD儿童之间多个脑区ReHo值和脑功能连接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为解释DRD4基因多样性对ADHD儿童rs-fMRI影响提供了研究基础.
作者:钱安丹;王美豪;王欣;刘会茹;李建策;杨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SIAH1与Hrk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并探讨SIAH1与Hrk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32例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中SIAH1与Hrk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乳腺正常上皮细胞系MCF-10A与乳腺细胞癌系MCF-7中SIAH1与Hrk的表达情况.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单独转染SIAH1表达质粒pcDNA3-myc-SIAH1或共转染pcDNA3-myc-SIAH1与Hrk siRNA后,利用Annexin V-FITC/PI试剂盒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SIAH1与Hrk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二者表达均与乳腺癌高病理分级(χ2=8.403、8.514,P<0.01)、低临床分期(χ2=6.731、6.729,P<0.05)显著相关,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515,P<0.01).过表达SIAH1后, SIAH1与Hrk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上调(P<0.05),乳腺癌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加(29.02%±3.31%,P<0.05).共转染pcDNA3-myc-SIAH1与Hrk siRNA后(4.40%±0.61%),与单独转染pcDNA3-myc-SIAH1(29.02%± 3.31%)相比,乳腺癌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F=187.369,P<0.05).结论:过表达SIAH1可通过上调Hrk表达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作者:钱立勇;杨志强;温媛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a2+通道,特别是L型钙通道和钙/咖啡因敏感池,是否参与白藜芦醇的镇痛作用.方法:小鼠单独使用反式白藜芦醇(10、20、40 mg/kg,p.o.)30 min后,进行甩尾实验,记录痛阈值,评价对痛觉的反应;白藜芦醇(10、20 mg/kg,p.o.)联合使用MK801(0.5 mg/kg,i.p.)或尼莫地平(2.5、5、10 mg/kg,i.p.)或CaCl2(25、50、100、200 nmol/只,i.c.v.)或兰尼定(0.25、0.5、1、2 nmol/只,i.c.v.)或EGTA(5、15、30 nmol/只,i.c.v.)30 min后,同样进行甩尾实验,记录痛阈值,评价对痛觉的反应.结果:甩尾实验中,白藜芦醇增加小鼠的甩尾潜伏期(P<0.01).联合应用MK801或尼莫地平增强了白藜芦醇的镇痛作用(P<0.05),中枢给予Ca2+后,降低了白藜芦醇的镇痛作用(P<0.05);而联合使用EGTA或兰尼定增强了白藜芦醇的镇痛作用(P<0.05).结论:当白藜芦醇联合使用MK801或尼莫地平或EGTA或兰尼定时,白藜芦醇产生的镇痛作用明显增强;而白藜芦醇联合使用Ca2+后,白藜芦醇产生的镇痛作用明显降低.白藜芦醇可能是通过Ca2+通道和钙库/咖啡因敏感池发挥镇痛作用.
作者:王林;潘建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不同饮酒量对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体检中心、门诊及病房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根据饮酒量分为不饮酒组、适量饮酒组、过量饮酒组,比较患者一般情况、肝功能指标和糖代谢指标.结果:共收集207例脂肪肝患者,其中适量饮酒组62例,不饮酒组75例,过量饮酒组70例.适量饮酒组收缩压显著低于另外2组,舒张压显著低于过量饮酒组,体质量指数(BMI)及腰臀比(WHR)低于另外2组(P<0.05).适量饮酒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低于另外2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高于另外2组(P<0.05).适量饮酒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IR低于另外2组(P<0.05),胰岛素作用指数(IAI)高于另外2组(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适量饮酒可以从血压、BMI、WHR、肝功能、心血管、胰岛素抵抗等方面获益.
作者:陆东东;吴金明;谢敏;郑力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ierre-Robin综合征(PRS)儿童的临床特征和睡眠呼吸紊乱(SDB)情况,为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PRS儿童15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并随访转归.8例和7例PRS儿童分别在3月龄和12月龄时完成睡眠问卷调查.1例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15例均有小下颌畸形、舌后坠及高腭弓,其中3例伴腭裂.13例有呼吸困难,8例合并肺部感染或吸入性肺炎,6例有喂养困难.睡眠问卷调查显示3月龄时8例有SDB, 12月龄时5例有SDB.1例PSG结果示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1例4月龄时行下颌牵引成骨术, 12例保守治疗,2例失访.13例随访儿童中,5例死亡.8例于12月龄时平均体质量为(8.0±1.5)kg,平均身高为(72.0±3.0)cm.结论:PRS儿童是SDB的高发人群,临床上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及早治疗.
作者:林晶;张依纯;叶楚远;蔡慧琳;俞晨艺;蔡晓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肺动脉平滑肌增生、肺血管重构.外泌体(EXOs)是一种纳米级胞外囊泡,它能够通过在细胞间传递蛋白质、脂质或RNA起到沟通细胞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EXO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载体在许多疾病中能够有效发挥治疗作用.笔者就近年来MSCs来源EXOs与肺动脉高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利用EXOs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思路.
作者:黄菲菲;王良兴;黄晓颖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预测人精子相关抗原9(SPAG-9)的表位富集区.方法:以SPAG-9的全长序列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采用Hopp&Woods的亲水性方案、Zimmerman极性参数和Jameson-Wolf抗原指数方案和Emini表面可及性方案,并结合SPAG-9的二级结构与其柔性区域及跨膜区域对SPAG-9的优势B表位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运用抗原指数分析预测SPAG-9的B细胞表位.同时,分别应用SYFPEITHI、NetCTL以及IEDB预测HLA-A2、HLA-A24限制的CTL表位.后,综合B细胞表位和CTL表位,预测SPAG-9的表位富集区.结果:经综合分析,SPAG-9的B细胞优势表位可能存在于N端的197-201,236-243,249-253,291-299,306-312,324-327,332-337,348-352,488-494,539-542,546-550,565-573,699-702,802-807,869-873,875-880,882-887,1173-1178,1195-1200区段.其HLA-A2限制的CTL表位肽为19-27,49-57,50-58,56-64,343-351,381-389,413-421,447-455,521-529,551-559,665-673,733-741,837-845,926-934,950-958,964-972,998-1006,1016-1024,1094-1102,1140-1148,1150-1158区段,HLA-A24限制的CTL表位肽为31-39,137-145, 517-525,943-951.综合B表位与CTL表位,SPAG-9的332-352与551-573区段,即SAENEEKSEVQAIIESTPELD、SIWQFFSRLFSSSSNTTKKPEPP肽段是SPAG-9的表位富集区.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SPAG-9抗原的332-352与551-573为SPAG-9的表位富集区.
作者:毛晨晨;叶思思;张特明;韩政;薛向阳;沈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温州市民众对于非亲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捐献的认知、态度和意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民众对PBSC捐献的认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降低悔捐率.方法:对温州市区822名居民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用无记名自填问卷或询问后由调查者填写的方法,进行PBSC捐献相关知识、态度和意愿三大方面42个题目的调查,其中态度又分为自身健康、移植风险、个人价值观3方面.结果:PBSC捐献知晓率为56.1%,中华骨髓库知晓率为74.8%,了解程度较高;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态度均对民众捐献意愿起积极作用,其中态度作用更为明显,个人价值观为主要影响因素,相较于个人价值观低分组,高分组意愿评分高出2.1(P<0.001).结论:增强公众对PBSC捐献的意愿度,需要进一步普及PBSC捐献相关知识,注重态度转变,结合运用社会支持、量表测评等心理学方法,同时给予志愿者优保障,提高志愿者入库率,降低悔捐率.
作者:丁娜妮;焦阳;高晟;郏超男;蒋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小鼠心脏内缝隙连接蛋白基因Cx40和Cx43的表达是否有节律性,及其与生物钟系统的相关性.方法:经过2周的单独饲养,每6 h采集野生型和Clock变异小鼠的心房、心室组织,用荧光定量PCR法观察生物钟基因Per2、Dbp和缝隙连接蛋白基因Cx40、Cx4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野生型小鼠的心脏中,生物钟基因Per2、Dbp及缝隙连接蛋白基因Cx40、Cx43的表达有显著的节律性;在Clock变异小鼠心脏中,Per2、Dbp表达节律消失,而Cx40和Cx43表达虽然保持节律性,但其节律的位相发生显著改变,在心房中显著前移而在心室中显著后移.在心室中,Cx40、Cx43表达水平也增高.结论:缝隙连接蛋白基因Cx40和Cx43在心脏中呈节律性表达,这种节律性可能受到生物钟系统的调节.
作者:柴莹;周影;陈晓敏;童茂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中护理保温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94例,根据术中采取保温措施与否分为术中保温组93例与术中不保温组101例,对2组手术入室,手术开始30、60、120、180 min及术毕的体温变化、低体温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拔管时间、住院天数进行比较,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中保温组术中60、120、18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分别为(36.43±0.19)℃、 (36.35±0.26)℃、 (36.35±0.28)℃、 (36.27±0.30)℃.术中不保温组术中60、120、18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分别为(36.29±0.28)℃、 (36.21±0.34)℃、 (36.27±0.30)℃、 (36.14± 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保温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占33.3%)明显低于术中不保温组(占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保温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占4.3%)低于术中不保温组(占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患者采取术中保温措施,能够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促进术后康复.
作者:胡梅;黄书彬;余慧茜;罗俊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尖端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 apiospermum)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较强的条件致病菌,属波氏假阿利什菌的无性型,广泛分布于各种环境中,如污水、湿地、腐生物等.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好发于器官移植、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且感染部位广泛,治疗相对棘手[1-2].现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尖端赛多孢子菌肺炎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何飞;汝触会;丁士标;徐俭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BCG2在卵巢黏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两步法检测ABCG2在22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9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和25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情况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ABCG2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和卵巢黏液性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47.4%、8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癌中,ABCG2在中低分化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P<0.05),Ⅲ~Ⅳ期高于Ⅰ~Ⅱ期(P<0.05),但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ABCG2可能参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其蛋白检测可能用于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
作者:张乾;王海欧;张虎祥;郑飞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评估不同血压参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2月-2013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发病6 h内的脑出血患者,按要求完成血压监护,完成相关资料收集,随访至发病后3个月.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发病后7 d及发病后3个月临床转归的因素.结果:入选患者66例.多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的年龄(P=0.01,OR=1.19, 95% CI=1.04~1.36)、血肿体积(P<0.001,OR=1.34,95% CI=1.12~1.59)、24 h内高收缩压(P=0.02, OR=1.10,95% CI=1.02~1.20)及发病前7 d平均收缩压(P=0.01,OR=0.79,95% CI=0.66~0.94)与患者发病7 d转归独立相关;利用ROC曲线筛选界值,结果显示收缩压控制在151.5~178.5 mmHg利于患者急性期转归;患者年龄(P=0.03,OR=1.09,95% CI=1.01~1.17)及基线NIHSS评分(P=0.01,OR=1.27,95% CI=1.07~1.50)与患者3个月临床转归独立相关.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内高收缩压、发病前7 d平均收缩压可以作为患者早期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收缩压控制在151.5~178.5 mmHg有利于患者早期临床转归.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参数尚无法预测患者3个月临床转归.
作者:冯靓;王贞;张征;叶祖森;牛晓婷;韩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EGF)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8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治疗前、后sVEGF水平,并分析其与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后患者sVEGF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0.01),不同病理分级患者sVEGF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VEGF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评价的参考.
作者:朱胜裕;沈乐荣;叶香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预测和筛选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B细胞表位,以期用于能够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和其配体结合的拮抗剂的研究.方法:以人和小鼠的PD-L1的全长氨基酸序列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采用Hopp & Woods的亲水性方案、Zimmerman极性参数、Jameson-Wolf抗原指数方案和Emini表面可及性方案等,结合PD-L1的二级结构与其柔性区域对PD-L1的优势B细胞表位区段进行综合分析,建立3D模型,结合功能定位,进一步运用抗原指数分析预测,将人与小鼠的B细胞表位进行对比分析,并与多种实验动物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人和小鼠的PD-L1均为一型跨膜蛋白,均由29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均为33 kDa.人和小鼠PD-L1的胞外段分别位于N端的19~238和19~239.经综合分析,与PD-1、PD-L1结合相关的人和小鼠的B细胞优势表位可能分别位于其氨基酸序列N端的41~46、60~63、71~75和40~48、58~63、72~88区段,即KFPVEK、EDKN、EEDLK和RFPVERELDL、EKEDE、EDLKPQH肽段;同源性分析显示包含本研究所预测的表位的氨基酸序列在多种动物之间高度保守.结论:将生物信息学预测B细胞表位的方法与3D模型建立及功能定位的方法相结合,筛选出人和鼠各3条与PD-L1功能区相近的优势B表位,为阻断PD-1和PD-L1结合的拮抗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陈旭东;程开;吕开绩;张丽芳;朱冠保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