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刘奕;欧阳钧;刘军
目的:总结鼻咽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万方、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检索近年关于鼻咽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鼻咽癌基因治疗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副作用少、医从性好.具体方法有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基因替代治疗,基因沉默治疗和反义基因治疗.结论:基因治疗将成为鼻咽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佩方;马士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胸腔镜辅助改良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我科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收治漏斗胸47例,采用非胸腔镜辅助改良Nuss手术进行矫治.结果:本组4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置入1枚支撑钢板45例,置入2枚支撑钢板2例,术后畸形均得到矫治.47例均获随访3~37月,平均17.6月.术后气胸2例,钢板移位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2月后复查胸部X线评定矫形效果:满意38例,较满意9例.目前已有15例拆除矫形钢板,均无复发.结论:非胸腔镜辅助改良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贡会源;刘以尧;唐震;刘学刚;王祖义;段贵新;李小军;汪国文;王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正常膝关节软骨分布及股骨髁承重区的软骨厚度特点,为膝关节病变早期诊断和动态观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0名成人志愿者,男、女各50名,年龄20 ~ 30岁,平均25.3岁,膝关节均行MRI扫描.应用MIMICS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在矢状位窗面上测量膝关节各部位软骨大厚度.选择膝关节正常运动时的承重区,测量承重区域软骨的大厚度并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基于MRI图像行膝关节软骨三维重建,观察膝关节软骨的三维形态特征.结果:膝关节各部位的大软骨厚度如下.胫骨外侧平台3.19 mm,胫骨内侧平台3.07 mm,股骨外侧髁2.93 mm,股骨内侧髁3.19 mm,股骨滑车软骨3.57 mm,髌软骨3.75 mm.不同性别与左右侧之间的软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股关节承重区软骨厚度大于其他区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正常膝关节各区域软骨厚度不同,胫股关节承重区软骨厚度大于非承重区域.基于MRI可以准确地测量膝关节各部软骨的厚度及重建膝关节软骨的三维形态.
作者:张建雷;陆地;陆声;梁金龙;孙国保;高心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基础上采用胫后静脉置管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治疗,对其中髂静脉狭窄5例和闭塞1例患者在拔除溶栓导管后实施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18例患者置管溶栓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术前合并肺动脉栓塞者症状消失.溶栓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治疗期间,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置管处渗血或血肿形成、神经损伤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 ~12个月,平均5个月.15例肢体肿胀基本消退、肌张力减低、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活动后肢体出现轻微肿胀伴沉重感,能进行正常家务劳动;17例均未出现患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营养性障碍.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证宽,便于护理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聂中林;高涌;孙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高呼吸末正压(PEEP)加小潮气量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在中煤三建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30例ARDS患者,采用高PEEP加小潮气量(6 ml/kg)及其它对症措施治疗.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动脉血气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治疗第2~5天动脉血氧分压(PaO2)改善明显,第4、5天氧合指数(PaO2/FiO2)改善为明显.患者均无气压伤发生,无心律失常发生,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中心静脉压随呼气末压增高而偏高,但对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影响.结论:高PEEP加小潮气量可增加肺泡气体交换,改善氧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作者:张大庆;张大健;李化龙;郭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ORTHOFIX微型外固定支架闭合矫正先天性近指间(PIP)关节屈曲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先天性PIP关节屈曲畸形6例6指.其中左手环指2例,右手小指4例.6例均为Ⅱ型,PIP关节屈曲挛缩角度为71.5°~92.5°,平均85.7°±1.3°.均使用ORTHOFIX微型外固定支架闭合矫正.根据TAM系统评定方法评价疗效.结果:本组6例6指,经过2.5~4周(平均3周)治疗,屈曲挛缩关节完全伸直,术后4周测量PIP关节角度为160.2°~179.5°,平均176.7°±0.8°,平均矫正91.0°±1.3°.术后1月根据TAM系统评定方法评定疗效,优5例,良1例.患者均获随访0.5~2a,仅1例患者术后1 a手指PIP关节角度只达160°,有部分关节活动度丢失,其余5例患者患指PIP关节角度可自主伸展至180°.结论:ORTHOFIX微型外固定支架闭合矫正先天性PIP关节屈曲畸形,术式简单,疗效满意.
作者:胡志林;任鹏;夏建江;陈封明;高龙;陈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预测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数据库系统以“浸润性乳腺癌及新辅助化疗,预测因子”为关键词检索文献,筛选其中近年来包含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抑癌基因(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变化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关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各预测因子的变化已展开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肯定了新辅助前后对预测因子ER、PR、HER2、p53、Ki-67检测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患者预后的重要意义.结论: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各预测因子的变化还未能得出一个肯定的变化规律,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及实验分析.
作者:郭剑明;张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治疗Schatzker Ⅰ ~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11年6月,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皮螺钉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chatzker 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28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骨折均愈合,无切口及关节感染.28例均获随访7~ 22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HSS评分标准:优21例,良4例,中3例,优良率89.2%.结论:关节镜辅助下治疗Schatzker Ⅰ ~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复位精确,固定满意,对关节内组织干扰较小,可早期发现和处理关节内合并伤,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凡有非;孙利;廖中亚;刘培太;王小合;马成才;尤琳;刘树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后腹腔镜技术在腰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后腹腔镜技术对5例腰椎结核患者进行病灶清除及腰大肌脓肿切开引流术.结果:顺利建立后腹腔气腹,成功地清除腰大肌脓肿及结核病灶.手术时间100 ~ 150 min,出血量均约100 ml.本组均获随访,时间7~24个月,均无复发、皮肤窦道及后凸畸形发生.结论:利用后腹腔镜技术结合术中B超行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清创彻底等优点,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陆声;王跃力;邹燕玲;郭海;姜楠;徐永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治疗无重症肌无力早期胸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全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治疗无重症肌无力早期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方法、分期、病理学类型、后续治疗、并发症、随访结果等.结果:30例患者全部经右侧胸腔镜完成胸腺切除术,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无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40~ 200 min,平均(91.7±38.1)min,出血量30 ~ 300 ml,平均(106±75) ml;术后住院时间5~7d,平均(5.1±0.8)d.术后临床分期,Ⅰ期17例(56.7%)、Ⅱ期13例(43.3%).病理学类型,A型14例、AB型10例、B1型5例、B2型1例.Ⅱ期患者术后均接受辅助放疗.患者全部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或死亡,总生存率(OS)为(70.2±1.7)个月(95% CI:66.8 ~73.6).结论:全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治疗无重症肌无力早期胸腺瘤安全、有效,而且更加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宝东;刘磊;张毅;苏雷;陈东红;支修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儿童与成人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表现特点,指导临床对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血清学证实的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根据支原体肺炎患者的年龄分为儿童组(20例)和成人组(16例),对其CT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儿童组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右肺下叶11例(55%)、右肺中叶6例(30%)和左肺上叶5例(25%),成人组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右肺下叶8例(50%)、左肺下叶5例(31%)和右肺中叶4例(25%),两组间病变位于左肺舌叶、左肺下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儿童组的CT影像表现以大片状实变影为主15例(75%),成人组CT影像表现以磨玻璃样变12例(75%)和小斑片状实变影8例(50%)为主,两组间CT影像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与成人支原体肺炎的病变部位和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韩晓红;牛杰;付升旗;李培;范锡印;武俊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肝外伤的诊治经验,提高肝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56例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6例,非手术治疗21例,治愈20例,1例中转手术,治愈率95.2%;手术治疗36例(包括中转1例),治愈30例,死亡6例,治愈率83.3%.术后发生并发症14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对于肝外伤患者,准确判断伤情程度,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刘道明;吴名士;王祎;杨智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原发性肺癌外科手术临床路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因原发性肺癌接受外科手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98例患者(实验组)资料,包括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抗菌药物应用、患者满意度等,并与112例未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和药费比例有下降的趋势,患者满意度有所上升,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可以缩短肺癌外科治疗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使医患双方受益.
作者:陈东红;支修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损伤的有效诊疗措施.方法:2004年6月~2011年8月我科急诊收治下肢动脉损伤23例,其中腘动脉损伤17例,髂股动脉损伤6例;合并骨折19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取自体大隐静脉移植行端端吻合术19例,人工血管移植行端端吻合术2例,动脉损伤修补2例,重建及修补前均行取栓术.结果:21例患者血管修复重建成功,随访6~24个月,远端末梢循环满意;2例人工血管感染,二期行人工血管取出并取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术,术后随访12个月,血供良好.无截肢病例.结论:急性下肢动脉损伤处理难度较大,常需多科室协同诊治,手术探查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作者:孙勇;余朝文;宋涛;管泽宇;聂中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自粘式腹带在乳腺癌术后加压包扎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2年6月,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女性乳腺癌患者60例,其中UICC分期Ⅰ期10例、Ⅱa期26例、Ⅱb期19例、Ⅲa期5例.术后创面及皮瓣使用双自粘式腹带加压包扎.结果:平均每次换药时间5 ~ 10 min.术后橡皮管负压引流放置时间平均为7d,术后住院日期平均12.8(12~18)d.中位随访时间10.2(6~15)个月.本组6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59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因术中植入5-Fu缓释颗粒部分移位到切口之下,导致切口愈合延迟.2例分别于术后第4、7天发生锁骨下方积液,量20~40ml,经抽吸加压包扎治愈;3例切口边缘小片缺血呈暗紫色,经酒精湿敷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自制双自粘式腹带制作和使用方便,包扎后整个创面和皮瓣受压均匀、不留死腔;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创面渗出,减轻组织水肿,有利于静脉回流和皮瓣成活;且不压迫引流管,观察方便.故推荐临床使用.
作者:王筝;汪海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 肺癌和吸烟的流行病学近几十年来,全球肺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资料显示[1],2002年,全球男性肺癌发病96万多例,死亡近86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5.5/10万和21.2/10万,占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构成比分别为16.6%和22.3%,发病率、死亡率及二者构成比均居恶性肿瘤第1位.
作者:支修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ERCC1及RRM1的表达在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含铂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24例ⅢB和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活检组织标本中ERCC1和RRM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疗效、预后的相关性.124例均为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三代药物联合化疗的初治患者.结果:ERCC1、RRM1表达阳性者分别为43例(35%)和50例(40%).ERCC1及RRM1的表达与疗效相关,ERCC1表达阴性者疗效达PR的患者(54%)明显高于阳性者(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同样,RRM1表达阴性患者疗效为PR的明显高于RRM1阳性者(53% vs 34%,P=0.042).ERCC1和RRM1同时阴性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同时阳性表达者(11.7个月vs9.2个月,P=0.025),多因素分析表明,ERCC1为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P=0.0066).结论:ERCC1的表达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及含铂治疗方案疗效相关.
作者:王鑫;支修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CA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CAD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颈部疼痛是其常见首发症状.本组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而确诊,临床采用内科抗凝治疗1例、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4例、溶栓+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颈动脉夹层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对出现颈部疼痛的患者要警惕颈动脉夹层.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对CAD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内科抗凝以及颈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预后较好.
作者:张志;肖剑伟;黄宗青;刘洪涛;周国强;李慎茂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联合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4例次胸部CT血管成像(CTA)数据,其中72例次行常规胸部CTA扫描数据列入对照组,52例次采用心电门控技术扫描数据列入观察组,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支气管动脉的开口位置、走行、与相邻组织之间的解剖关系以及支气管动脉显示的清晰度.结果:对照组中33.33% (24/72)支气管动脉显示较清晰,58.33% (42/72)支气管动脉显示模糊,8.33% (6/72)没有发现支气管动脉;观察组52例次支气管动脉全部显示,其中86.54%(45/52)支气管动脉显示清晰,13.46%(7/52)支气管动脉显示模糊.结论:128层螺旋CT联合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与常规胸部血管成像相比,能更清晰地显示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形态、走行及其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对支气管动脉源性疾病的治疗,特别是介入治疗术前评估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亚明;丁克震;李猛;万巍;黄莉;牛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子宫捆绑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对剖宫产术中因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的40例患者,采取子宫捆绑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40例均成功止血,有效率为100%.术后患者子宫收缩佳,无再次大出血,无切口感染、宫腔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腹部切口均一期愈合.40例患者均获随访2~12个月,平均6.25个月.术后42 d复查,子宫均恢复正常.其中24例术后6~12个月恢复月经,无痛经,经量、月经周期正常.结论:应用子宫捆绑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现的产后出血,不仅有效地控制出血,还可避免子宫切除,保留了生育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泽莉;廖玲;王艳;张士玲;王倩;舒秀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