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虹
目的:探讨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基因表达异常及其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实验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64只.将64只大鼠按初质量匹配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6只和糖尿病组48只.用四氧嘧啶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并进一步将糖尿病大鼠按血糖水平分成3组(胰岛素治疗1,2,3组),与正常大鼠组进行实验比较.反转录一多聚酶链扩增反应半定量分析坐骨神经IGF-1 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组织IGF-1肽含量;诱发肌电图测定坐骨神经电生理指标;光镜,电镜下观察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变.结果:糖尿病2周时,胰岛素治疗2,3组大鼠肝组织IGF-1mRN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病程发展进一步下降(P<0.01).糖尿病3个月时,胰岛素治疗2,3组大鼠肝组织IGF-1mRN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肝组织IGF-1肽含量与IGF-1mRNA几呈平行变化趋势.此变化趋势与肝组织IGF-1肽含量变化一致(r=0.99,P<0.001).糖尿病2周时,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电生理差异无显著无意义(P>0.05).糖尿病2,3个月时,胰岛素治疗2,3组大鼠电生理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糖尿病2,3个月时,胰岛素治疗3组与胰岛素治疗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胰岛素治疗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糖尿病3个月时,与正常对照组及胰岛素治疗1组的髓鞘面积、轴突面积、神经纤维密度[(20.98±0.89),(21.28±1.14)μm2;(25.1±2.94),(27.31±3.21)μm2;(12.17±1.2),(2.14±0.9)×103 mm-2]比较,胰岛素治疗2组和胰岛素治疗3组轴突面积[(18.35±1.00),(14.80±0.76)μm2],髓鞘面积[(22.93±3.13),(18.34±0.90)μm2],神经纤维密度[(10.11±0.32),(8.68±0.30)×103 mm-2]均显著减少或下降.血清IGF-1呈一致性下降(r=0.99,P<0.001).其变化与坐骨神经功能改变(感觉神经:r=0.54,P<0.025,运动神经:r=0.49,P<0.05)、组织形态异常关系密切(神经纤维密度r=0.68,P<0.025),血糖正常糖尿病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性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即出现肝组织IGF-1基因表达下降,程度依糖尿病严重状态而异并随疾病进程加重,血清IGF-1水平相应地出现变化,提示肝组织为血循环IGF-1的主要来源,这种表达异常可能导致外周神经病变发生和发展.
作者:李剑波;汪承亚;陈家伟;李晓璐;冯振卿;马洪太 刊期: 2004年第33期
随着专业化成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焦点,如何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专业化,并使之得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作者:马莹华;徐鹏 刊期: 2004年第33期
为探讨血清脑钠肽水平与充血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关系.将313例呼吸困难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144例和其他患者169例.在入院或就诊24 h内检测脑钠肽水平,同日行心脏超声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值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分析脑钠肽水平对住院时间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患者心功能越差,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63,P<0.001),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r=0.81,P<0.01).住院时间越长,住院时间和随访期间病死率越高(P<0.01).结果说明血清脑钠肽水平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其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彭夫松;李瑞杰;王本荣;任文林;黄轶峰;胡江桥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载脂蛋白及异常形态红细胞变化,为冠心病预后判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三○六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各45例.心绞痛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一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75%以上.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诊断符合胸痛特点、心电图动态改变及酶学改变.陈旧心肌梗死组患者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1年以上,心电图有梗死Q波.3组患者均除外并发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内分泌疾病.另选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并自愿参加研究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采用标准实验室方法酶法测定血脂水平,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红细胞形态.结果: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Fg分别为(3.22±0.62),(4.16±0.64),(3.73±0.66)g/L,均高于对照组[(2.76±0.51)g/L],并有递增趋势(t=3.71,P<0.01).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载脂蛋白A分别为(1.06±0.28),(1.01±0.24)g/L,(1.03±0.25)g/L,低于对照组[(1.23±0.26)g/L](t=2.90,P<0.01);载脂蛋白B高于对照组(t=3.33,P<0.01).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平均异常形态红细胞检出率高于对照组(t=4.32,P<0.01);异常形态红细胞增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5.29,P<0.05);载脂蛋白B/A比值>1检出率同时明显高于对照组(x2=3.78,P<0.05).结论:血浆Fg的增高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其增高程度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有关,可预示病情程度;载脂蛋白A减低,载脂蛋白B增高是血浆Fg增高的影响因素,并可能影响红细胞形态.
作者:亓鹏;敬华;李延延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与父母教养方式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55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和5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父亲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方面较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表现为显著较低情感温暖和理解(P<0.05).结论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管新丽;马书礼;李曙亮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异黄酮对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58例健康绝经后妇女分3组自愿接受异黄酮或钙剂疗法,对比治疗前后的骨密度(BMD)、一氧化氮(NO)、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尿钙(Ca)/尿肌酐(Cr),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NTX)结果.结果治疗1年后,异黄酮+钙剂组的BMD显著升高;NO下降至正常水平;骨形成指标ALP,BGP和骨吸收指标尿Ca/Cr,尿NTX明显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经异黄酮+钙剂联合治疗后,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各生化指标改善的幅度更大、疗效更明显一些.
作者:于青琳 刊期: 2004年第33期
对34例门诊及住院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呼吸阻力管进行呼吸康复训练6~9个月.结果康复前后患者肺功能项目中肺活量、残气量、残气/肺总量比、第1秒用力呼出量、用力呼气高峰流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呼吸阻力管能有效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
作者:王丽莉;王珍 刊期: 2004年第33期
背景:新生儿早期由于生理特点,绝大多数出现黄疸,主要原因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造成脑细胞损伤,重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作者:李秋虹;黄新芳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前中国部分精神病院对住院精神病患者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患者一次次地重复以前的住院模式,从而加重精神患者的衰退.给精神残疾患者提供广泛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干预,来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其他社会技能,以满足他们的生存、就业、社交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更积极、更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院内精神康复是医学康复的一部分,一个分支,同其他医学一样也面临着挑战,只有正确的面对,才有利于精神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王淑玲;杜波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与行为类型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2004-04/06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282例,纳入标准:患者同意参加问卷调查者.排除标准:除外病危及神志不清的患者,符合上述标准患者76例(调查组).对调查组患者进行A型行为问卷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将SAS测定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调查组患者中A型加中间A型(MA型)为54例(71%),是其他类型的2倍.焦虑症状总均分及各单项均分均高于国内常模(t=2.022~5.33,P<0.01).结论A型行为类型和焦虑情绪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刘金忠;董记华;王喜梅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小脑电刺激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小脑电刺激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结果(37.49±4.81)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得分结果(84.86±7.27)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小脑电刺激是脑性瘫痪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颜华;张惠佳;喻佩君;段华林;覃蓉;周洪涛;胡继红;王跑球;刘志雄;苏珍辉;阳伟红;刘丽军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疾病复发危险因素的认识和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安定医院和北京门头沟龙泉医院自知力存在或部分存在,疾病严重度临床疗效总评分≤3分,诊断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73例.以自知力临床判定、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和自行设计的疾病复发因素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①康复期患者对疾病复发危险因素的选择(认可)大部分超过1/3.②首次发病患者,尤其男性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是导致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认识不足.③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关系紧张、突发的生活事件、停药、自行减药、同事关系紧张、患躯体疾病、不规律服药、社会歧视、经济拮据、忽视早期症状和对疾病的知识缺乏了解方面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970~17.740,P=0.000~0.046).④基层医院(北京门头沟龙泉医院)的患者对坚持药物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不足(17/49),强调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20/49),与北京安定医院(两者分别为43/71,27/7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⑤抑郁分值较高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社会歧视和经济收入问题比较敏感,社会内向分值和男性男子气-女子气分值低者对于家庭的过分干预自己不能接受.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疾病复发危险因素的认识与自身因素有关,应当进一步加强治疗依从性的教育.
作者:毛佩贤;汤宜朗;蒋锋;王瑛;陈琦;张同保;谭引娟 刊期: 2004年第33期
背景:下体负压是模拟重力-惯性力场对人体循环功能影响的有效研究方法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正加速度对人体的影响.目的:探讨坐位下身负压暴露时人体心血管系统的代偿功能的变化,为高G值致空中意识丧失(G-LOC)的预防和监控提供生理学参数.设计:随机自身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本系脑功能实验室,实验对象为15名健康自愿者青年男性,均系本校大学二年级学员.干预:采用坐位下身负压舱,每名被试者均要受到-4.00 kPa、-6.67 kPa下身负压的作用.主要观察指标:分别测试负压前、下身负压暴露于-4.00 kPa,-6.67 kPa的0.5,1,2,3,4,5 min和卸压后1,3,5 min的血压、心率及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等.在-4.00 kPa下身负压作用时,收缩压与舒张压与负压前对照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心率在下身负压作用3,4,5 min时,显著增快(P<0.05).结果:在-6.67 kPa下身负压作用时,心率在负压作用各时间点与负压作用前比较均显著增快(P<0.01);收缩压与负压前对照无明显改变,舒张压显著升高(P<0.05).结论:坐位下身负压造成血液在下肢积聚,大脑供血量减少,心血管系统通过加强代偿功能,使大部分被试未发生晕厥前症状.随着下身负压值的进一步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机体出现失代偿现象,导致出现晕厥前症状.为高G值致空中意识丧失(G-LOC)的预防和监控提供生理学参数.
作者:韩文强;胡文东;马瑞山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荨麻中的8种微量元素铁、锌、锰、铜、铬、镍、钴和镉的含量.结果表明,荨麻中所含微量元素与中以铁为高,顺次为锌、锰、铜、铬、镍、钴、铜/锌比值为0.201 1.表明荨麻可补充和调整机体失衡的微量元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可能有一定的益处.
作者:秦元满;孙良鹏;马奎蓉;吴艳玲;魏恩科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确定手术患者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格等因素与手术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一科择期手术患者在术前1 d,以自愿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排除不接受调查者,在2001-11-17/2002-01-31调查了160例患者,并对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人格各因子与应对方式的典型相关分析的两个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准(ρ1=0.395,P<0.05;ρ2=0.246,P<0.05).在第一典型因素分析中,主要是自变量中的内外向影响积极应对(P<0.05);精神质与第一典型因素有中等关系存在(P<0.05).第二典型因素与神经质、消极应对相关较高(P<0.05).社会支持量表各因子与EPQ各因子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P值水平高于0.05,认为它们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外倾的术前患者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精神质得分较低的术前患者在中等水平上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神经质的术前患者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作者:周意丹;刘亚平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中学生单纯性肥胖的成因,以期引起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家长和有关部门对这一现象的关注.方法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和走访调查,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分析学生单纯性肥胖的成因.结果学生缺乏适量的体育锻炼、饮食结构不合格、暴食、偏食等以及晚睡、贪睡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目前青少年肥胖的主要成因.结论各级各类学校应将对学生肥胖的防治纳入学校常见病防治的工作内容,采取营养教育、科学膳食、加强锻炼、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减肥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作者:张伟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以减少脑性瘫痪的致畸率.方法选择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脑瘫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运动发育率.结果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训练后运动发育率明显高于训练前(t=2.340~3.773,P<0.05~0.01).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使患儿运动功能趋于正常.
作者:秦四遥;徐艳杰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近年来,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增多,已经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关注.了解儿童时期主要心理行为障碍,以便重点干预.方法:分析1996-07/2003-05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儿童心理门诊18岁以下儿童心理行为障碍925例之资料;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次修订版(DSM-Ⅲ-R)(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与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第二版(CCMD-2)(Chinese Classification Mental Disorder,CCDM)之标准;诊断由儿科与心理专家做出并负责调处;智力低下之诊断按1973年美国AAMD(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Deficiency,AAMD)标准(智商测定用我国标化的韦氏量表,社会适应能力用左启华、张致祥主修的日本S-M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with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之诊断以病史、临床表现、CBCL(child Behaviour Checklist,CBCL)及注意力数字电脑测试综合分析做出;小儿心理行为测试用中国标化的Achenback's(CBCL)儿童行为量表评定;所有测定工作均由固定的医师与护师进行;治理:以心理疏导、药物与教育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结果:1996-07/2003-05儿童心理门诊共诊治1 029例,除去正常儿童与18岁以上病例外共有儿童病例925例,其中男627例、女298例,男女比为2.1:1;年龄6~15岁759例(82.05%);涉及疾病30余种,以学习困难来诊占绝大多数,为740例(80.0%),其中ADHD498例、低智商儿童(韦氏IQ≤69)174例,分别又占学习困难儿童中的67.3%与23.51%,低智商儿童同时做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正常的78例,故确诊智力低下儿童78例.其他有焦虑症、抽动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厌食症等.两例重症神经性厌食患儿经住院综合治理达基本治愈出院.结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并不少见,足以引起医界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儿童学习困难问题,早期干预,采取正确、积极的综合治理至关重要.
作者:华炳春;郑珠丽;杨膺;吴自蓉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分析了解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高危因素致病率,脑瘫分型及其并发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检查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门诊的265例脑性瘫痪患儿.结果:其中高危因素中早产、窒息、异常分娩所占比例高,分别为43.0%,36.6%,30.2%.具有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儿占60.4%,有12.1%的脑性瘫痪患儿没有发现明显的高危因素.临床分型:以痉挛型双瘫和四肢瘫多,分别占33.2%和37.0%,偏瘫占17.4%.合并症:232例(87.5%)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12例(4.5%)有听力障碍;20例(7.5%)有癫痫;15例(5.7%)有视觉障碍.脑电图异常率为57.6%(34/59)、头颅CT的异常率为89.1%(164/18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为40%(12/30).结论:早产、窒息、异常分娩、颅内出血和双胎等在脑性瘫痪患儿中比较多见.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并可有CT、脑电图的异常病理变化.
作者:王素娟;施炳培;杨红;史惟 刊期: 200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改善酒依赖患者临床症状、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将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住院治疗的48例男性酒依赖患者随机分成健康教育组(实验组)和非健康教育组(对照组),每组24例.实验组除药物治疗外,接受3个月系统的健康教育;对照组只用药物治疗.于入院初期、康复期及出院时分别评定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出院后随访2年,观察治疗依从性、复饮率及再住院次数.结果:实验组在健康教育3个月后精神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368~4.528,P均<0.05).实验组患者出院后复饮率低、再住院次数少.结论:健康教育能提高酒依赖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复饮率,改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作者:许丽荣;许从芳;赵庆莲 刊期: 2004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