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NMT3A基因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席晓平;曾令霞;余方方;刘华胜

关键词:DNA甲基转移酶,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突变, 预后, Meta分析(主题)
摘要:目的:采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方法评价DNMT3 A基因突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预后间的关联。方法: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体系,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Ovid、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关于DNMT3A基因突变对AML预后影响的文献,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筛选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评价方法学质量,提取临床对照试验数据,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个临床对照试验,合计1493例研究对象。 Meta分析结果显示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与无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比较,两组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034,P=0.905,95%CI:0.596~1.796),但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无病生存期( HR=2.84, P=0.002,95%CI:1.063~4.613)和总生存期( HR =1.99, P=0.000,95%CI:1.463~2.510)均较无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缩短。结论:DNMT3 A基因突变是AML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自噬与肿瘤关系研究新进展

    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代谢过程,细胞中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被包裹在自噬体中并运送到溶酶体降解。已发现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关系密切,尤其是与肿瘤的关系研究备受关注。自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双刃剑”作用,即自噬抑制肿瘤的发生但在肿瘤形成后会促进肿瘤发展。肿瘤化疗或放疗过程中会诱导自噬的发生,且一般认为是保护作用。自噬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重要靶标,但由于自噬在肿瘤中的很多作用并未明确,欲通过调控自噬来提高肿瘤疗效尚待更多研究。

    作者:曹建平;夏大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椎骨错缝”大鼠模型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利用腰椎X线摄片技术观察大鼠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对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影响。方法:120只体质量为350~450 g的SPF级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固定组、旋转固定组和假手术组。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则在此基础上于连接钢板和棘突钢板之间放置金属垫片,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不共线;假手术组则只切开皮肤后缝合。造模1周、4周、8周和12周时大鼠腰椎X线摄片,测量各组固定节段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距离。结果:造模4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 L3-L4、L4-L5、L5-L6和 L6-S1椎间隙前径分别为28.11±3.94、25.73±4.70、29.51±6.34和34.97±4.65像素;椎间隙后径分别为7.39±1.63、6.65±1.76、7.02±1.52和9.62±2.50像素;棘突间距分别为39.33±11.74、14.11±5.75、21.32±6.84和77.43±13.69像素,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8周及12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3-L4、L4-L5、L5-L6和L6-S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与假手术组相比继续减小( P<0.05)。旋转固定组与单纯固定组的测量结果一致,在造模4周、8周和12周后,其固定节段L3-L4、L4-L5、L5-L6和L6-S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也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8周后,单纯固定组和旋转固定组腰椎固定节段出现了较明显的骨赘。结论: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可造成椎间隙减小并导致骨赘形成。

    作者:陈博;林勋;张旻;詹红生;石印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通过调控关键蛋白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介导多种细胞活动。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作为去泛素化酶家族成员,可移除泛素化蛋白上的泛素分子,从而介导肿瘤发生中关键蛋白的泛素化水平,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对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家族成员特点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寻找肿瘤治疗新靶点提供线索。

    作者:于娟;陈玮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本刊“指南与实践”和“会议亮点”栏目征稿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通脉养心丸中心肌保护活性物质的筛选

    目的:基于细胞模型以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通脉养心丸中心肌保护活性物质进行筛选研究。方法:利用高效液相制备技术对通脉养心丸进行制备分离,然后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损伤H9 c2大鼠心肌细胞模型对通脉养心丸活性组分进行筛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和根据化合物裂解规律,鉴定推断出可能的活性化合物。结果:发现通脉养心丸中10个组分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活性,考察了其中5个组分的半数有效浓度并发现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从这5个组分中推断出11个可能的活性化合物,包含甘草酸、甘草香豆素、甘草利酮、Glyasperin A等。结论:筛选出通脉养心丸中心肌保护活性物质,有望为中药复方制剂活性物质筛选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陶珊;梁欣莹;王怡;王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段树民院士课题组发现小胶质细胞分选内吞物质促进抗原呈递新机制

    2015年2月1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段树民院士课题组在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刊《神经科学杂志》(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A novel size-based sorting mechanism of pinocytic luminal cargoes in microglia”的研究论文(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5/6/2674)。该研究首次发现小胶质细胞的胞饮(pinocytosis)活动存在一种“分子筛”机制,能优先转运小分子抗原至溶酶体,并促进抗原富集及其与MHCII类分子的结合,从而提高抗原递呈效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眩晕症状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和反应度检验

    目的:汉化眩晕症状量表( Vertigo Syndrome Scale 中文版, VSS-C 量表),并通过评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VSS-C量表进行信效度、反应度检验。方法:征得原量表作者同意后,按照相关指南及要求,将原量表汉化为VSS-C量表。将VSS-C量表应用于健康对照组(21名)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2例),对照组在2周内独立完成VSS-C量表评定2次;患者组在3周内独立完成VSS-C评定3次(在第3次评定前接受为期1周的手法康复治疗),同时与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定结果对照。通过两次VSS-C量表的评定结果相关性分析来测试其重测信度,以科隆巴赫α系数来评定VSS-C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将VSS-C量表的结果与 SF-36健康调查量表的各个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来评定VSS-C量表的效度。比较患者组第2次和第3次的VSS-C量表结果评定其对于手法康复治疗的反应度。结果:VSS-C 量表两次测验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 P<0.05),两个子量表的科隆巴赫α系数均在0.7以上,总体VSS-C 量表的科隆巴赫α系数大于0.85。 VSS-C 量表各个项目与所属子量表之间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5;VSS-C量表与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相应的亚项目之间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5;VSS-C量表经限定抽取公共因素法行因子分析,所抽取的2个公因子在各条目中所占比重与原版VSS量表中所属子量表大致相符。患者组和对照组VSS-C量表评分分别为22.9±9.2和10.6±10.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患者组手法治疗前后VSS-C量表评分分别为24.4±10.0和23.0±9.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VSS-C量表在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程度上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可重复性。

    作者:邓真;元唯安;王辉昊;詹红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体全颈椎及椎动脉流固耦合模型的构建

    目的:建立全颈椎生物力学数字仿真研究平台。方法:参考大量解剖学数据和人体颈椎标本的实验数据,应用逆向工程原理对序列螺旋CT 图片进行处理,分别构建颈椎椎体、椎动脉、韧带、椎间盘、关节面软骨和终板等结构模型,并从解剖形态和活动功能两方面验证该模型与人体生理状态的一致性。结果:构建了人体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椎体表面应力集中规律、双侧椎动脉血管壁所受应力特点以及血流速度—时间变化曲线等内容与文献报道的人体颈椎标本实验结果趋势一致,并能合理解释相对应的临床现象。结论:成功构建了人体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流固耦合模型,该模型能为深入了解人体颈椎及其附属结构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王辉昊;沈知彼;邓真;王宽;詹红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第一届全国组织修复与再生学术大会消息

    首届全国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大会由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主办,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北京汉氏联合干细胞研究院、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承办。会议将邀请来自中国、北美、欧洲和其它国家相关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临床医学家进行专题报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简介

    石氏伤科医学中心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教研室共同组建而成,源于1870年由江苏无锡迁至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中心秉承“传承和发展石氏伤科学术精华、培养和造就中医骨伤创新人才”的宗旨,坚持“临床为基础、科研为导向、教学为根本”的工作方针,建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石氏伤科流派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骨与关节病理学”科研三级实验室,国家级和上海市石印玉名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海派中医流派石氏伤科传承研究基地;设有中医骨伤科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骨伤方向)两个专业硕、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担任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膝骨关节炎协作组组长单位、骨质疏松协作组副组长单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以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颈动脉夹层一例

    一例44岁患者因“左侧眼睑下垂伴左侧头部及颈部疼痛20天”入院,颅脑核磁共振成像示左侧顶叶亚急性脑梗死,左侧颈内动脉壁间血肿,颈部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示左侧颈内动脉C1段颈段线状狭窄,全脑血管造影术示左侧颈内动脉C1段夹层。经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

    作者:方兴;徐子奇;罗本燕;袁怀武;朱雄超;袁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组成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消息

    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定于2015年9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公共卫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 治疗失败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疗效比较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 (以下简称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86例应用伊马替尼(每天400mg)治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新诊断患者61例,干扰素治疗失败患者25例;采用R显带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遗传学和BCR-ABL融合基因进行疗效分析比较。结果: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失败组治疗6个月时就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患者分别为50/61(81.9%)和9/25(36.0%);两组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患者分别为53/61例(86.9%)和17/25例(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0个月(3~34个月)和5个月(1~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失败组获得完全分子生物学反应分别为43/61(70.4%)和10/25(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两组患者中有28例是细胞遗传学耐药,新诊断组为14例(22.9%),其中原发性细胞遗传学耐药4例;干扰素治疗失败组为14例(56.0%),均为原发性细胞遗传学耐药。结论: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其原发耐药发生率高,治疗6个月和12个月获得佳反应的患者比例低;提示这些患者应适时更换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作者:江锦红;徐伟来;钱文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 EMT )是上皮细胞失去其形态和功能逐渐转化为间质样细胞的过程,与肿瘤复发和转移相关。 EMT的调控因素有很多,如E-钙黏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Wnt信号通路、微RNA及转录因子等。本文就目前关于EMT在肿瘤中的作用以及EMT的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刘志娴;魏尔清;卢韵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在人胚胎食管组织发育阶段的表达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突触素( SYN)蛋白在人胚胎食管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特征。方法: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受精龄为7~16周的人胚胎标本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胚胎食管组织内NSE和SYN的表达,定量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第2~4个月胎龄时,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内细胞呈NSE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的数量和强度第3个月胎龄甚于第2个月胎龄,第4个月胎龄甚于第3个月胎龄。仅在第3个月胎龄时,食管黏膜上皮层内部分细胞呈NSE阳性表达。第2~4个月胎龄时, SYN在食管各层组织内均呈广泛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尤其在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更为明显。结论:在人胚胎食管发育阶段, NSE和SYN均参与食管壁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作者:刘学红;张泳;刘传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的新进展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拥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和800万终末期肝病患者,乙肝相关性肝癌是肝移植主要适应证。肝移植是肝癌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严重影响长期存活,所以受者的科学合理选择是保障移植疗效的关键。米兰标准是以往国际公认的肝癌肝移植标准,但是该标准过于严格,使得很多肝癌患者失去肝移植机会。200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的研究团队提出了纳入肿瘤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特征的肝移植适应证选择“杭州标准”,被认为是对现有国际标准局限于肿瘤形态学的巨大突破。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DNMT3A基因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方法评价DNMT3 A基因突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预后间的关联。方法: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体系,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Ovid、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关于DNMT3A基因突变对AML预后影响的文献,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筛选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评价方法学质量,提取临床对照试验数据,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个临床对照试验,合计1493例研究对象。 Meta分析结果显示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与无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比较,两组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034,P=0.905,95%CI:0.596~1.796),但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无病生存期( HR=2.84, P=0.002,95%CI:1.063~4.613)和总生存期( HR =1.99, P=0.000,95%CI:1.463~2.510)均较无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缩短。结论:DNMT3 A基因突变是AML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席晓平;曾令霞;余方方;刘华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重度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出血及其转归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重度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患者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前出血程度及其转归。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因重度PDR需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的76眼76例患者(其中术前使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41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中出血量、术后视网膜前出血的量、出血吸收时间和术后视网膜前增殖的程度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后视网膜前出血均发生于术后1周内,其中32例出现较薄、散在的出血;25例出现较厚、局灶性的出血;19例出现较厚、散在的出血。35例出血于术后1天停止;18例于术后2天内停止;余23例于术后2周内停止,其中包括15例1周内出现复发性出血患者。较薄出血者2周、较厚出血者5周左右出血基本吸收。15例(34.1%)较厚出血吸收后形成增殖膜。结论:重度PDR患者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1周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出血,5周左右可以吸收。较厚较多的出血患者常并发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形成。

    作者:李九可;金晓红;方伟;冯立国;翟晶;李毓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一例55岁男性患者,因“进行性双下肢酸麻、乏力7月余”入院。胸椎MRI提示T3-6水平椎管内背侧、硬脊膜外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占位性病变,增强后明显强化。手术探查发现肿块完全位于硬膜外腔,硬脊膜、椎体骨质无受累。肿块切除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何瞻;丁方;戎建东;朱光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