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利;李建军;肖占祥;戚悠飞;王振平;杨凯;李长清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肾动脉受累时肾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发生主动脉夹层并且肾动脉受累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双侧肾脏增强扫描时同区域CT值差异,评价患者肾功能情况.结果 57例患者中,双侧肾脏同区域平均CT值差值0~30 HU者23例,患者均无肾功能异常者;平均CT值差值30 ~ 60 HU者26例,其中肾功能异常者5例(19.2%);平均CT值差值60~90 HU者8例,其中肾功能异常5例(62.5%).结论 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动脉受累时肾血供相应减少,可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64排螺旋CT可以通过测量双侧肾脏同区域CT值的差值评价患者肾功能情况.
作者:田宏哲;李勃;吴博云;邵亚军;张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影像学征象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深入认识影像征象的意义,为临床设计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搜集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资料.65例HCC患者术前都进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影像学征象包括肿瘤包膜、大小、肿瘤血管、门静脉癌栓、肿瘤坏死、合并肝硬化、肿瘤数目(单发或多发)等情况,将上述影像征象与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例HCC手术患者,手术前行影像学扫描,发现其中有包膜43例,无包膜22例;≤3 cm 19例,>3 cm 46例;MSCT或MRI多期增强扫描,HCC在动脉期显示肿瘤血管41例,未见肿瘤血管显示24例;门静脉癌栓15例,未见癌栓50例;肿瘤坏死51例,14例未见坏死灶;合并肝硬化16例,未见肝硬化49例;肝内出现多发结节53例,单发结节12例.65例术后随访2年,肿瘤转移或复发26例,未见转移或复发39例.HCC影像所表现的肿瘤包膜、大小、门静脉癌栓、合并肝硬化与预后的相关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征象如肿瘤血管、肿瘤坏死和肿瘤数目与预后的相关性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影像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为术前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或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陆玉敏;吴英宁;李恒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初步探讨计算机化扩散加权成像(cDWI)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异常的59例患者,以3.0T磁共振行前列腺DWI(b =0,800)扫描,计算cDWI(b=1400).测量DWI 800和cDWI 1400的病灶对比度CR 800和CR 1400,以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DWI 800和cDWI 1400的对比度.由2名医师以方案A(T2WI+ DWI 800)、方案B(T2WI+ cDWI 1400)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诊断结果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 59例中29例为前列腺癌,30例为前列腺良性病变.癌组CR 1400显著高于CR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分析显示方案A的曲线下面积(AUG)为0.795,方案B的AUC为0.964,方案B诊断效能显著优于方案A.结论 cDWI 1400可显著提高前列腺癌灶的对比度,其诊断效能优于常规DWI 800.
作者:赵莲萍;张文文;高鹏;周星;黄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表现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EAML 28例、ccRCC 32例、AML 22例患者的CT征象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RF)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EAML 28例中,男7例,女2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2.5岁.25例发生在单侧肾脏;24例为单发,15例可见脂肪成分.CT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分别为43.8HU、92.0 HU、77.0 HU.增强动静脉期CT差值12.8 HU.4例出现粗大血管.EAML与ccRCC进行鉴别诊断,其RF准确率为97.30%,EAML无囊变,约50%病例中含脂肪成分,发病年龄为42.5岁,平扫CT值为43.8 HU,动静脉期CT值差值为12.8 HU.约94% ccRCC发生囊变,无脂肪,发病年龄为57.8岁,平扫CT值为36.7 HU,动静脉期CT值差值为27 HU.EAML与AML进行鉴别诊断,其RF准确率为70.97%:EAML较AML发病年龄年轻,肿瘤直径大,动静脉期CT值差大.结论 EAML主要发生在青年女性,平扫CT值较肾实质高,呈快进-慢出强化方式.EAML与ccRCC鉴别诊断主要从囊变、脂肪、年龄、平扫CT值、动静脉期CT值差值进行鉴别.EAML与AML主要从静脉期CT值、动脉期CT值、年龄、肿瘤直径、动静脉期CT值差值鉴别.
作者:刘小华;徐凯;李绍东;宋强;何鹏;鹿彩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先天发育异常的CT表现.方法 搜集经影像学诊断的3例颈内动脉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CT特点.结果 3例颈内动脉发育异常均位于左侧,2例为颈内动脉发育不全,表现为颈内动脉相应节段的缺如,1例合并颈动脉管未发育,另1例颈动脉管正常;1例为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显示颈内动脉及颈动脉管纤细.1例合并颅内多发动脉瘤.3例均显示相应侧支血管.结论 颈内动脉先天发育异常可合并多种颅外内血管异常,诊断需要结合颈内动脉及颈动脉管的形态.
作者:宋殿行;杨新国;郭鹏;刘磊;张晓飞;隋守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ASP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女5例,男1例,中位年龄(17.67 ±2.63)岁.肿瘤发生位置:上肢1例,大腿4例,小腿1例.MRI显示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晰,肿瘤实质内、肿瘤边缘或周围可见大量蜿蜒迂曲的流空血管.T1 WI和T2 WI均为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病理显示大量多边形肿瘤细胞围成肿瘤巢,呈腺泡样排列,PAS染色阳性,CD34染色显示细胞巢之间的血窦内皮细胞阳性.结论 ASPS为富血供恶性肿瘤,其临床、MRI及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李彩霞;徐焱;赵福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成年无症状人群的坐骨股骨间隙(IFS)及股方肌间隙(QFS)宽度的变化范围,并分析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搜集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共计103名无症状志愿者进行1.5 T MRI检查,其中男43名,女60名.按年龄段分为3组,青壮年组18~ 39岁,中年组40~ 59岁,老年组60 ~ 80岁.对206个髋关节的IFS宽度、QFS宽度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无症状人群中IFS、QFS宽度分别为(24.01±7.11) mm、(19.20±7.50) mm,QFS左右侧不对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IFS宽度比老年组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QFS宽度比中年组和老年组都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S、QFS宽度与年龄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71、-0.306,P均<0.05).男性的IFS、QFS宽度平均值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无症状人群中双侧的IFS、QFS宽度并非完全对称,男性大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宽度有缩小的趋势.
作者:郭家川;刘英;陈加源;印隆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急性高危肺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21例确诊为急性高危肺栓塞的患者,在积极纠正全身状况及抗凝的基础上,采取导管祛栓联合置管溶栓的介入治疗方法,其中,14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同时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开通及并发症情况并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术后动脉血氧分压、平均肺动脉压改善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动脉血栓部分或全部再通,Miller评分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急性高危肺栓塞的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能迅速改善肺循环灌注,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纠正低氧血症,安全有效.
作者:张青云;陈磊;丁萌;高建国;张弘;杨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双低对比剂联合能谱CT成像技术在门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辐射剂量.方法 搜集行肝脏门静脉CT扫描的患者72例,均采用宝石能谱CT进行扫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双低对比剂联合单能量成像组,共36例;B组为常规组,共36例.A组使用低浓度对比剂碘克沙醇,浓度为270 mgI/ml,低对比剂总量(按1.2 ml/kg体重计算).采用能谱扫描模式,80 kVp和140 kVp电压快速切换,通过原始数据重组出佳单能量图像.B组使用常规对比剂碘海醇,浓度为350 mgI/ml,常规对比剂总量(按1.5ml/kg体重计算).采用螺旋扫描模式,120 kVp混合能量,得到门静脉图像.比较两组图像中门静脉主干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噪声,通过这些客观参数来评价图像质量,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比较两组图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对所得的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对比剂总量为(84.43±11.17) ml,B组对比剂总量为(93.50±9.53) ml,A组明显低于B组(P<0.01).A组门静脉CT值及CNR分别为(226.65±17.99) HU、5.83 ±1.64,B组门静脉CT值及CNR分别为(195.01±23.98)HU、4.00±1.64,A组门静脉CT值及CNR明显高于B组(P<0.01).两组中门静脉SNR、图像噪声及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CTDI、DLP及ED分别为(10.32 ±2.22) mGy、(264.54±57.44) mGy·cm、(4.50±0.98) mSv,B组中CTDI、DLP及ED分别为(13.20±2.35) mGy、(363.89±75.40) mGy·cm、(6.19±1.28) mSv,A组中CTDI、DLP及ED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在门静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低总量、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获得满足临床需求图像的同时,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及提高图像的SNR,还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在临床广泛推广的价值.
作者:罗昆;董仟;杨明;雷子乔;赵洁;余建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骨盆骨髓扩散加权成像(DWI)性别、年龄间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30名健康成人骨盆DWI检查资料.将骨盆骨髓扩散信号分为3大型并测量ADC值,分析骨盆骨髓扩散分型及ADC值年龄、性别间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男性30岁前后、女性50岁前后骨盆扩散分型变化明显,20 ~ 50岁间男女骨盆扩散分型差异明显,50岁以后差异不显著.20~50岁间,女性髂骨、坐骨ADC值高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耻骨ADC值高于男性,且骨盆扩散信号、ADC值与年龄存在一定负相关.结论 骨盆DWI可用来反映骨髓年龄、性别间差异.
作者:胡亮;董越;程凡容;蔡宁;孙博;刘爱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患者 女,51岁.因阴道不规则出血行宫颈活检,病检提示高中分化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盆腔MRI平扫及增强(图1~6):子宫体积、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子宫颈部后唇可见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信号,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大小约为2.5 cm× 1.3cm ×2.8 cm,增强早期子宫颈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累及肌层,未突破浆膜层,未累及阴道.诊断:(1)子宫颈部后唇占位性病变,考虑为宫颈癌(Ⅰb期);(2)子宫颈多发囊肿.
作者:陈小军;罗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测量正常成人和原发性泪道阻塞(PNDO)患者骨性泪道,探讨骨性泪道的长度和直径在PNDO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52名正常成人和78例PNDO患者行多层螺旋CT轴位平扫,三维重组后测量骨性泪道的长度和直径.结果 正常成人骨性泪道长度[(13.17±1.34) mm]较PNDO患者[(13.72±0.91) mm]短(P<0.01).正常成人骨性泪道窄直径[(4.13±0.66) mm]较PNDO患者[(3.41±0.37) mm]大(P<0.01).PNDO手术治疗后无效组较治愈组的骨性泪道长度更长、直径更小,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可以协助临床更好地诊断和治疗PNDO.
作者:李劲;彭伟;高亚莉;李强;聂爱芹;蒋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的多层螺旋CT(MS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NP患者的CT和MRI征象.所有患者均行CT 三期动态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CT平扫检查,14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肿瘤单发,边界清楚,大多为类圆形,位于胰头5例、颈5例、体4例、尾7例;3例为实性肿瘤且瘤体较小,18例为较大的囊实性肿瘤;CT显示5例钙化,2例出血,5例包膜显示清楚.MRI发现1例钙化,8例出血,14例包膜显示清楚.动态增强扫描所有肿瘤均为乏血供,均无胰管扩张,较大肿瘤压迫周围结构但未见受侵.结论 SPNP具有较为典型的CT和MRI表现,MRI在SPNP特征性征象的显示方面较CT更具优势,MSCT和MRI检查对该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两者互为补充.
作者:李靖;黎海亮;曲金荣;张宏凯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模式下超低容量(30 ml)、低浓度对比剂(270 mgI/ml)、低管电压(80 kV)技术用于颈部动脉CTA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0例颈动脉CT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双低实验组使用超低容量(30ml)、低浓度(270 mgI/ml)对比剂、低电压(80 kV),常规对照组为60 ml高浓度(370 mg/ml)对比剂、高电压(120kV),比较两组间图像质量,包括主观评分、颈动脉各段血管CT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辐射剂量比较两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值.结果 双低实验组与常规对照组各段血管内CT值均在300 HU以上,双低实验组的各段血管平均CT值均大于常规对照组;常规对照组的CNR较实验组稍高(91.8 ±8.1、69.6±6.3,P=0.045),但主观评分图像质量两组间无差异(3.5±0.2和3.7±0.1,P=0.59),不影响临床诊断结果.常规对照组和双低实验组的DLP分别为(396.2 ±56.4)mGy· cm和(69.2±3.1)mGy·cm;CTDIvol分别为(13.2±2.2) mGy和(1.9±0.1)mGy,ED分别为(11.8± 1.4)mSv和(2.1±0.3) mSv,双低实验组较常规对照组分别降低85.6%、82.5%、82.2%,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总碘摄入量减少63.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模式下联合使用30 ml超低容量和270 mgI/ml低浓度对比剂、80 kV颈动脉CTA检查,能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同时大幅度减低对比剂使用量及X射线剂量,为高危患者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性更好的检查方法.
作者:蓝文婷;俞哲锋;邝平定;丁信法;张敏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成人髓母细胞瘤的MRI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8 ~57岁,平均34.1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髓母细胞瘤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加做扩散加权成像(DWI),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信号特点、强化特征.结果 12例中,单发病灶11例,1例为多发,共13个病灶;小脑半球5个,小脑半球-蚓部3个,小脑蚓部4个,第四脑室1个;7个广基底贴于脑表面或小脑幕,1例跨左小脑幕累及幕上,1例经桥臂累及脑干.1个病灶T1WI及T2WI均呈等信号,12个病灶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稍高或高信号.12个病灶出现不同程度囊变,裂隙状或斑片状至大囊变;增强扫描11个病灶不均匀强化,9个呈轻中度强化,4个明显强化;脑膜尾征3例,1例见蛛网膜下腔种植转移,12个病灶瘤周无或轻度水肿.结论 成人髓母细胞瘤以小脑半球、小脑半球-蚓部多见,且紧贴脑表面或小脑幕,可多发,易囊变,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较少出现蛛网膜下腔种植转移,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作者:陈杰云;林晓莹;黄日升;陈向荣;张少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分析间歇性阻断腹主动脉联合剖宫产术与常规剖腹产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的疗效.方法 搜集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本院62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32例患者行间隔性阻断腹主动脉联合剖宫产术(联合组),30例患者行常规剖腹产术(对照组).结果 联合组中31例患者和对照组中的23例患者成功进行剖腹产并保留子宫.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586±355) mlvs (2485±560) ml,P<0.05],缩短手术时间[(65.5±10.6)min vs(109.4±21.9)min,P<0.05],减少宫腔填塞序贯子宫动脉栓塞术(2例vs 10例,P<0.05)及子宫动脉结扎例数(1例vs 6例,P<0.05),降低子宫切除率(1例vs 7例,P<0.05),缩短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5.5±2.6)d vs (9.0±3.4)d,P<0.001].联合组中累计球囊阻断时间为(22.4±7.2) min,胎儿接受射线剂量为(4.2±2.9)mGy.结论 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前行间歇性阻断腹主动脉,术后行子宫动脉栓塞可降低子宫切除风险、子宫动脉结扎/栓塞率,减少剖宫产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作者:段旭华;王艳丽;韩新巍;陈鹏飞;陈志敏;张晓莉;储勤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ATC患者的CT资料.男7例,女13例,年龄22~ 81岁,平均65.5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20例患者中,单侧18例,双侧2例,2例峡部同时受累,共22个病灶.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腺瘤性增生1例;肿瘤大径1.2 ~8.6 cm,平均(5.2±0.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个,不规则形14个;边缘光整者5个,边缘不光整者17个;6个病灶甲状腺轮廓连线完整,16个病灶出现甲状腺轮廓连线中断,肿瘤呈横向生长,纵横比<1,其中6个侵犯食管,4个侵犯气管,4个侵犯颈前肌群,2个包绕同侧颈总动脉.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17个,等密度5个;密度均匀6个,不均匀16个;5个病灶内见钙化,以细颗粒状钙化多见(3个病灶);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15个,中度强化5个,轻度强化2个.14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结论 侵袭性生长、纵横比<1、钙化少见、易坏死囊变、明显强化的甲状腺区肿块及伴有多区分布、环形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ATC的诊断,其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病理特征相关,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的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洪之海;陈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对婴儿型纤维肉瘤(IFS)临床影像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IFS患儿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结果 男10例,女5例,8例位于四肢,5例位于躯干,头颈部2例.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实质部分CT平扫呈等低密度,与邻近肌肉信号相近;MRI平扫T1WI抑脂序列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病灶内出血3例,坏死4例,4例出现骨破坏,1例远处转移.成功随访9例,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1例死亡,1例恶化,存活率为88.9%.结论 发生在婴儿四肢的肿块,伴坏死、出血,提示IFS的可能.
作者:邓海浪;张靖;艾斌;刘珍银;李恒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患者 女,52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半月入院.无腹胀腹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脓尿,大便正常,无发热.实验室检查:尿潜血(+++);白细胞(++);细菌(++).上中腹MRI平扫+动态增强:T2WI抑脂、DWI、T1WI同相位和反相位(图1~4)示左肾下极团块状软组织信号,内见斑片状坏死灶,DWI呈高信号.
作者:悄金龙;牛广明;高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 运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对兔心肌梗死(MI)后梗死区(CIZ)、边缘区(PIZ)及非梗死区(NIZ)的心肌微观结构进行检测,探索不同区域纤维重构的异质性.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兔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兔MI模型.对离体心脏标本行3.0 T MR-DTI扫描,测量不同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行纤维素示踪成像和重建主本征矢量图,比较不同区域重构的差异.结果 MI后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代偿性重构,平均FA值呈上升趋势,平均MD值呈下降趋势.分别对MI后1 w、2w、4w、8w及16 w组的三个区域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在不同时间点三个区域之间的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MD值在术后1 w组的CIZ与PIZ、PIZ与NIZ间,在术后2w组三个区域之间,以及在术后8 w组的PIZ与NIZ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比较均有差异.结论 MI从CIZ向PIZ延展,再到NIZ,重构程度呈渐变性,以CIZ明显.FA值评估重构的异质性可能较MD值更为稳定可靠.
作者:喻思思;殷亮;任海波;唐雪培;俞瑶涵;熊发奎;龚良庚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