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高场磁共振表现

张高峰;吴应行

关键词:新生儿, 低血糖, 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高场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3例低血糖脑损伤新生儿的临床和MRI资料,MRI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DWI及FLAIR序列.6例患儿有1个月后MR复查资料.结果 脑损伤早期DWI主要表现为高信号和ADC值降低,常规序列或表现正常,或表现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受累脑区包括双侧顶枕叶23例,胼胝体11例,双侧基底节区9例,双侧大脑广泛受2例;6例随访,2例正常,4例顶枕叶出现软化灶.结论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多发生在顶枕叶、胼胝体和基底节,DWI早期诊断优于常规序列,常规MRI结合DWI扫描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机图像环形伪影故障的维修

    故障现象 图像A通道出现环状伪影(图1):行胸部腹部扫描有环状伪影,但行头部扫描时没有(大视野有伪影,小视野没有伪影).故障分析 (1)检查log未发现异常,仔细检查以往病例图像,发现大视野且奇数图像才有伪影(腹部为大视野,有伪影);(2)用以前没有伪影的图像进行不同方式重建,重建后图像正常(大小视野均正常);(3)做扫描分析,得出如下图像(图2、3);(4)检查POR/ISO/BOW,发现位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新换的球管(一周前更换该机球管),可以排除球管原因所造成的伪影;(5)向操作人员询问了解机器状况,如该伪影出现的时间以及以前机器是否进行过检修(得知检修过DAS);(6)采用半径测量法,测得环形伪影所对应的为转换板A1,于是将转换板A1与其他板对调,做完序列一之后,发现环形伪影跟着转换板A1一同变化.提示故障在A1板;(7)更换转换板A1,测试曲线正常,伪影消失,机器运行正常.

    作者:肖捷;周军;尹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探讨联合应用MRS和DWI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相关代谢物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9例脑胶质瘤的MRS和DWI图像.按照WH0 2007标准,将病例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组(Ⅰ~Ⅱ级,24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35例),测量并计算肿瘤实质区、健侧脑组织区代谢物及ADC值的相对值和比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59例脑胶质瘤中,rNAA、Cho/Cr、NAA/Cr、NAA/Cho及rADC在低、高级别组胶质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ho和rCr在两组胶质瘤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rNAA、NAA/Cr、NAA/Cho、rADC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0.5,MRS+ rADC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0.956)>单独运用MRS(0.893)或rADC的曲线下面积(0.805),MRS+ rADC诊断低、高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8.6%、95.8%.结论 联合分析MRS参数(rNAA、NAA/Cr、NAA/Cho)和DWI参数(rADC)对诊断胶质瘤分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作者:姜亮;刘文;肖朝勇;李宗鸿;胡军;殷信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SPS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 ~62岁,平均32.1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其中4例行MR增强扫描,1例行MR增强扫描与MRA,2例行MRS扫描,2例行CTA检查.结果 ASPS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11/11)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呈球形或类球形(9/11),肿瘤内外可见多发扭曲的血管流空信号(8/11)与线状低信号分隔(9/11).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5/5).MRA示肿瘤有丰富的供血动脉(匹配于平扫序列中的流空信号区)以及多发紊乱的引流静脉.2例1 H-MRS均表现为3.2 ppm处出现明显的胆碱峰.ASPS容易发生在年轻患者;肿瘤没有特定的好发部位,但更趋向于躯干的中下段(7/11),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肺4例,脑1例,淋巴结2例).结论 ASPS虽为罕见肿瘤,但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点,有利于ASPS的诊断.

    作者:金腾;彭莉;李小明;王仁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巨大骨化及下腔静脉受累一例

    患者 女,26岁.因间断性刺激性干咳半年就诊.患者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无咳痰、胸痛及呼吸困难,半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曾于当地医院发现右肺下叶占位病变.既往无结核病史.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下叶支气管显示欠清,局部见团块状高密度影,大小6.8 cm ×6.9 cm,边缘不光滑,其内密度不均匀,远端近边缘处见多个结节状、团块状钙化影(图1).增强扫描非钙化的实质成分二期CT值分别为122 HU、142HU;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图2).

    作者:张福来;孔祥磊;贺召焕;孙宇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非肿块强化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在非肿块强化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接受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诊1年以上的203例非肿块强化患者资料,根据BI-RADS分类研究其动态增强形态学特征和时问-信号强度曲线(TIC)、进行分类并与病理学结果相对照.结果 203例患者中共209个非肿块强化病灶,良性病变58个(27.75%),恶性病变151个(72.25%).良性病变中以腺病多,占25.86%(15/58);恶性病变中浸润性导管癌多,占47.68%(72/151),且均伴有导管原位癌成分.在形态学上,良恶性病变在局灶性分布、节段性分布、簇状环形强化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0.010);良恶性病变在TIC类型Ⅰ型和Ⅲ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8).恶性病变的危险性相关因素包括节段性分布、簇状环形强化、TIC为Ⅲ型(OR值分别为3.5、4.22、2.48).MRI BI-RADS分类对非肿块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04%、55.17%、83.25%.结论 MRI BI-RADS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但特异性较低.

    作者:崔晓琳;周纯武;李静;李二妮;张仁知;赵莉芸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皮胆道支架联合支架内外粒子植入治疗胰头癌伴胆道梗阻

    目的 探讨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者在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的基础上,经胆道支架内外置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胰头癌的疗效.方法 23例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均行PTCD基础上先行胆道支架成形术,然后经支架留置8F胆道引流管,后将装有粒子条的导管经胆道引流管送入所需照射部位,随后配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胰头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结果 23例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者,22例成功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中位支架通畅期为1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支架内外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后所有患者的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P<0.05).结论 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后联合支架内外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黄兢姚;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宁;申权;池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SCT表现及与尿路上皮乳头状癌的鉴别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的MSCT表现特点及其与尿路上皮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IPB及25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患者的MSCT表现,比较两者的发病部位、病灶形态及强化程度,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4例IPB中10例位于三角区,4例位于侧壁,伴局部膀胱壁增厚者5例;13例呈乳头状,1例呈菜花状.25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中6例位于三角区,19例位于顶侧壁,伴局部膀胱壁增厚者18例;10例呈乳头状,15例呈菜花状.IPB和乳头状癌病灶向腔内突出的长径与基底部宽径之比分别为2.164 ±0.761、0.747 ±0.196;两者强化值为:动脉期分别为(25.357±17.376) HU、(37.400±14.705) HU,静脉期分别为(34.143 ±22.055) HU、(41.680±17.264) HU,延迟期分别为(42.357±12.701) HU、(39.360±22.038) HU.两者发病部位和病灶形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动脉期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PB强化程度呈逐渐升高趋势,而乳头状癌静脉期强化程度高,延迟期减低.结论 IPB多位于三角区,呈乳头状,窄基底与膀胱壁相连;增厚膀胱壁无明显强化;病灶长径明显大于基底部宽径;三期强化程度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相对较弱.上述影像特点有助于与尿路上皮乳头状癌相鉴别.

    作者:李洋;范国华;张彩元;潘冬梅;沈钧康;龚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髌骨稳定性与髌股关节炎MRI表现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髌骨位置四项描述指标与髌股关节炎(PFOA) MRI特征之间相关性.方法 搜集PFOA患者87例,正常人群35名.对膝关节进行MRI检查,评估髌骨长度率(PLR)、滑车沟(SA)、髌骨外侧倾斜角(LT-PA)、二等分处平移(BO)四项指标与髌股内外侧关节面软骨形态改变和骨髓水肿样病变(BML)的相关性.结果 (1)PLR与软骨缺损程度和外侧BML相关(r=0.674、0.734、0.67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A与软骨缺损和外侧BML相关(r=0.541、0.664、0.646,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小LPTA(9°~14°)与外侧软骨缺损相关性大,OR(95% CI)=1,但大LPTA(23°~ 29°)与外侧软骨缺损相关性小,OR(95% CI) =0.4(0.3 ~0.6).LPTA与外侧BML相关性也有同样的趋势.(4)BO值与内侧软骨丢失和外侧BML相关(r=0.544、0.459,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项髌骨稳定性指标与髌股关节软骨缺损及外侧关节面骨髓水肿程度都存在着相关性,但对内测关节骨髓水肿程度影响不大.四项髌骨稳定性指标对于PFOA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作者:刘祎;宋亭;黄健威;陈永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皮骨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瘤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骨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60个病灶)骨转移癌患者,年龄21 ~ 73岁,平均(56±5)岁.40个病灶同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及125I粒子植入术,20个病灶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然后复查MRI后再行125I粒子植入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肿瘤大小变化及行动功能改变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手术均在DSA引导下成功完成,平均VAS评分由术前7.63±1.19降至:术后1天5.53±1.11,术后1个月3.97±1.40,术后3个月3.27±1.80,术后6个月2.27±2.03,术后12个月2.01±1.35.术后10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33.3%),18例患者部分缓解(60%),2例患者无效(6.7%).术后1个月肿瘤局部有效率达到50%,术后3个月为70%,术后6个月为73.3%,术后12个月75%.术前20例行走困难者,术后有15例可独立行走,3例无改善,2例截瘫,行动能力改善率达到75% (15/20);10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经皮骨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骨转移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

    作者:肖全平;吴春根;王涛;田庆华;程永德;李明华;王卫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脑不典型血管母细胞一例

    患者 男,34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7天,以后枕部持续性胀痛为主.CT示:右侧小脑半球见团片状稍高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小脑中线稍移位,幕上脑室系统有所增宽(图1).CT诊断:右侧小脑占位性病变.MRI检查:右侧小脑见一不规则长T1、稍长T2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大小约为4.7 cm ×4.5 cm ×2.8 cm,其内信号不均,边界尚清楚,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信号,右侧小脑、桥脑及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图2~4).

    作者:陈小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原发性睾丸胚胎癌的MRI/CT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原发性睾丸胚胎癌(PTEC)的临床特点和MRI/CT表现,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睾丸PTE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7例PTEC患者表现睾丸渐进性肿大1周~5个月,质硬7例,表面结节感6例,光滑1例;肿瘤大径7 ~ 10 cm,7例均因有出血、坏死,MRI或CT表现为混杂不均匀信号或不均匀密度,4例CT检查见条形钙化,附睾或精索受累2例,后腹膜腔淋巴结转移4例,远处脏器转移4例;7例PTEC中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4例;全部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后腹膜淋巴结清扫术.结论 睾丸胚胎癌生长快,体积巨大,转移早,其临床和MRI/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RI/CT对睾丸胚胎癌的诊断和临床分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龙德云;潘建伟;高芙蓉;柳杰;张福刚;陈明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4D-THRIVE动态增强扫描评价早期宫颈癌微血管通透性的价值

    目的 应用4D-THRIVE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早期宫颈癌微血管通透性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宫颈组、48例宫颈癌组(Ⅰ期16例均为宫颈鳞癌Ⅰb期,Ⅱ期32例包括宫颈鳞癌27例,宫颈腺癌5例)分别进行4D-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在Matlab平台下对兴趣区内STC及CTC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血管通透性相关参数Ktrans,Kep及Ve值,评估正常宫颈组、宫颈癌组血管通透性的特点.结果 正常宫颈组及宫颈癌组比较,Ktrans及Kep有显著性差异(P<0.05),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颈癌Ⅰ期组与宫颈癌Ⅱ期组比较,Ktrans及Kep有显著性差异(P<0.05),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级别宫颈鳞癌组与宫颈腺癌组相比较,Ktrans及Kep有显著性差异(P<0.05),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D-THRIVE动态增强定量分析宫颈癌微血管通透性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在宫颈癌血管的生成、对治疗的反应、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以及预后评价等方面提供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

    作者:郭吉敏;朱志军;张碧娟;曹满瑞;刘鹏程;阮继银;虞祝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前纵隔肿块——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男,35岁.间断咳嗽1年半,加重1个月就诊.曾于2005年在当地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否认传染病、系统性疾病、肿瘤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胸骨左缘第2、3肋间见一大小约40 mm×40 mm皮肤隆起,质硬,无压痛.胸部CT平扫:前纵隔见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图1),大小约55 mm×50 mm,密度不均,囊壁厚薄不均,病变经第2肋软骨下缘突向前胸壁(胸骨左缘、胸大肌后缘),肿块前缘与胸小肌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及囊壁轻度不均匀强化(图2),静脉期病变实性部分有延迟强化(图3),邻近肋骨骨质结构未见异常.

    作者:袁柳;戴辉;卢雨婷;苟璇;卢泠如;张体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回顾性心电门控-支气管动脉CT成像前瞻性研究

    目的 分别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常规螺旋CT扫描技术对支气管动脉(BA)进行CT成像,并探讨BA显示的差异.方法 将120例在本院行胸部肺动脉期增强CT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B组和C组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扫描速度分别为0.4 s/r和0.5 s/r,对BA的纵隔段及叶段采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1)A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62%,高于B组和C组;A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为66个(66/95),高于B组和C组.A组肺动脉期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为15.6 mSv,高于B组和C组.(2)B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89%和33%,高于C组.B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30个(30/84),高于C组的11个(11/63).B组的平均扫描时间为3.2s,仅为A组(9 s)的36%.结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BA-CTA可提高BA的成像质量,但有效剂量(ED)偏大.使用0.4 s/r的64排螺旋CT扫描,BA的显示率和图像质量居中,有降低有效剂量和缩短扫描时间的优点,适用于咯血等急诊患者BA的CTA检查.

    作者:张万军;龚建平;张伟;周金亮;钱铭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MRA和MR灌注加权成像在不同类型烟雾病脑血流动力学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烟雾病分期、分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MR灌注加权成像(PWI)判断不同类型烟雾病脑血流动力学的情况.方法 搜集经DSA证实的28例烟雾病,按Suzuki分期(Ⅰ~Ⅵ期)方法分期,将尚未形成明显颅外至颅内侧支循环的Ⅰ、Ⅱ、Ⅲ期归第1类,将颅外向颅内侧支循环逐步明显的Ⅳ、Ⅴ、Ⅵ期归第2类.分别对DSA及MRA图像进行分期与分类,以DSA结果作为标准,比较MRA分期、分类结果的可靠性.运用MR PWI研究两类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测量患者拟手术侧及对侧大脑中动脉(MCA)分布区的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延迟时间(DT),计算拟手术侧MCA分布区/对侧MCA分布区灌注参数相对比值(rCBF、rCBV、rMTT及rDT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类型烟雾病PWI灌注参数相对值的差异.结果 28例烟雾病患者DSA显示第1类16例,其中Ⅰ期0例,Ⅱ期5例,Ⅲ期11例;第2类12例,其中Ⅳ期9例,Ⅴ期2例,Ⅵ期1例.MRA显示第1类14例,其中Ⅰ期1例,Ⅱ期6例,Ⅲ期7例;第2类14例,其中Ⅳ期10例,Ⅴ期3例,Ⅵ期1例.MRA与DSA对比分期符合率仅为67.9%.PWI参数中MTT、DT两项参数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敏感.第2类烟雾病患者拟手术侧MCA分布区/对侧镜像区的rMTT(2.35±0.49)及rDT(2.47±0.51)高于第1类rMTT(1.48±0.47)及rDT(1.51±0.56)(t值分别为4.46、4.87,P值均<0.05),第2类烟雾病患者拟手术侧MCA分布区/对侧镜像区的rCBF(0.72±0.16)及rCBV(0.75±0.27)与第1类rCBF(0.89 ±0.25)及rCBV(1.01±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8、-1.79,P值均>0.05).结论 MRA对烟雾病的分期有局限性,与DSA对比符合率低.PWI发现不同类型烟雾病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rMTT和rDT存在差异.

    作者:王斌;姚振威;李征宇;何光武;朱勇;周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与临床腰腿痛症状相关性的MRI研究

    目的 探讨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腰腿痛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921例腰骶椎MRI影像,根据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分级标准,将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者列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发生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另外,按有无腰腿痛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研究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与腰腿痛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6921例中,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发生率为2.76%,其中男性和女性发生率分别为3.84%和1.79%,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间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组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发生率2.21%,无症状组5.93%,症状组发生率低于无症状组.症状组中96.15%的病例有明确的腰骶部骨和/或椎间盘异常,包括椎间盘病变或退变者70.77%,椎管狭窄37.69%,小关节病变29.23%,黄韧带肥厚23.84%,退变或峡部不连椎体滑移9.23%和椎体终板炎8.46%.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硬膜囊末端位置多位于腰5、骶1水平,症状组与无症状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腰骶部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在腰腿痛患者及无症状人群中较常见,尤其在男性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现象与年龄和临床腰腿痛症状无明确相关性.只有在MRI横断位显示硬膜囊变形,而患者缺乏其他影像学异常能够解释临床腰腿疼症状时,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现象才需要考虑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可能性.

    作者:邱雷雨;龚向阳;葛祖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CT影像特点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的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CT影像及病理资料,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9例.结果 本组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32~79岁,平均53.4岁,其中8例无任何临床症状,由B超体检发现,仅2例有与脾脏增大相关的轻微临床症状.10例均为单发,共10个病灶,直径3.2 ~6.6 cm,CT平扫所有病灶均为囊性低密度灶,境界清楚8例,不清楚2例,其中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分隔的病灶有6例,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海绵状淋巴管瘤,另外4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的病灶,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密度均匀、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囊状淋巴管瘤.10例中误诊为脾脏囊肿1例.结论 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少见,成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患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其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有关,海绵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的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无强化;囊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较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密度均匀.

    作者:母华国;李丹;桑玲;王忠平;陈平友;陈伦刚;魏万清;刘超;徐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和18例乳腺癌患者的MRI、DWI表现,并测量ADC值,取对侧乳腺对应部位正常腺体ADC值作为对照组.DWI采用单次激发的平面回波(EPI)序列,b值为0 s/mm2和800 s/mm2.结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44±0.51)×10-3mm2/s、(1.08±0.27)×10-3mm2/s、(1.73 ±0.23)×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23 P=0.00),组间两两比较,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测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范光荣;陈翠芬;朱志军;张芳璟;郭吉敏;王小鹏;严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骨母细胞瘤误诊一例

    患者 女,21岁.发现右小腿包块3年.体检:右侧胫骨中段可触及大小约9 cm×3 cm包块,质硬,无活动度,无明显压痛,局部皮温不高.MRI示(图1、2):右侧胫骨中段骨皮质明显增厚,骨质内可见斑片状环形稍短T1、长T2信号,边缘毛糙,邻近骨膜明显增生,对应骨髓内可见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胫骨前肌受压向前推移.其周围血管明显扩张.MRI诊断:右侧胫骨中段骨皮质占位性病变并髓内侵犯可能,建议行进一步检查.

    作者:罗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颅内硬膜下巨大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先天发育异常疾病,近年来相关报道较多,多位于纵隔、颈、胸、肩背部及腹部,在神经系统多发生于胸段椎管内硬膜下脊髓外,但发生于颅内硬膜下且体积巨大者较罕见,国内仅丁明修等[1]曾报道1例.本院经MRI、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右侧额颞部硬膜下巨大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帅;张秀梅;巨昕薇;刘佳;高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